无韵之离骚教案(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17:4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无韵之离骚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无韵之离骚教案》。

第一篇:无韵之离骚教案

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笔法小议

教学目标:

1、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2、训练书评的写作思路并作基本操练

3、让学生从明晰的指导和简单可行的训练里走近书评、喜爱书评。教学重点:用书评的相关知识梳理文本 教学难点: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谈书评

1、顾名思义,写书评,就是要对书做什么?(评价)

2、那么,你认为书评是属于什么文体?(议论)

3、议论文要有论点,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些方面作为议论的点?

(形式: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等;内容:思想情感、主题等等)

4、有论点就要论证,你觉得书评和一般的议论文有什么区别?

(围绕书为中心展开并申发议论,引用论证是论证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5、有没有同学觉得这样的东西好写,大段大段的引用就好了?

鲁迅评许广平的罗素文评:95分,90分给罗素,3分给你的抄工,2分给你后面的评论。

一般的书评写法分四步:

a、引:引用材料来证明自己 b、议:对引用材料进行评析 c、联:联系现实或个人实际 d、总结全文,呼应或提升论点

二、以此为依据,我们来看看资中筠评《史记》的这篇文章。

1、总的论点是什么?即:议点的选取。

2、有没有分论点?

3、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分别论证这些论点的?(讨论)

板书:

奇气: 不仅在于

也不仅在于

尤其在于——奇气三★例证一《李将军列传》

这,也是太史公文章奇之所在——奇气四★例证二《孝武本纪》

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奇气五★例证三《项羽本纪》

三、读写结合。

1、选一个点来评论;

2、引——议——感——结。3、50字左右。

[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资中筠,女,湖南耒阳人。父亲资耀华是我国一位资深的银行家、对新中国有重大贡献的金融学家。资中筠1930年生于上海(另一说是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前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历史学家、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1951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精通英、法文。

五、六十年代,长期担任外交工作,担任国家领导人的翻译。1980年调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研究室工作。在国内主持过若干大中型国际研讨会,在组织中国的美国学和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以及参加和促进中美学术交流方面辛勤工作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关于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司马迁】

1、二十漫游。

世代史官的家庭,父亲司马谈有志于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书,并积极为此准备。但后来觉得自己年事已高,精力学识皆不济,于是寄厚望于司马迁,并着力培养他。让其饱览诗书之后,行万里路。他要求儿子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漫游。

他在汨罗江畔高声朗诵屈原的诗,痛哭流涕;他在曲阜学行古礼,表达对孔子的纪念;他在孟尝君的故乡考察当地民风与好客养士的关系。这是为《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

2、李陵之祸

22岁漫游归来,位任郎中。38岁继父职:太史令。开始写《史记》。47岁时,匈奴犯汉,李陵气傲领五千(少)兵抗击,上得战场,捷报连连,朝廷内夸饰之词满溢的同时,匈奴集所有兵力应付李陵,于是寡不敌众战败被俘。武帝问,史官直言。获罪为阶下囚,一年后,判死刑。

3、痛下蚕室

汉朝刑法:死罪犯人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一为缴纳五十万钱,二是宫刑。清贫史官,下蚕室,坚强的苟活于羞辱中。50岁出狱,为中书令(传达文件的宦官),恍惚只为《史记》延残喘。直到孙子为候,汉宣帝时,《史记》才得以见天日。[自读导引] 1.是否被作者第一段中许多的时间名词搞得有点晕?又是否被一会儿“奇气”,一会儿“文气”,绕得犯糊涂?建议列张表,争取弄清楚两种气和时间推移的关系。

——时间名词“从小”没有什么疑义,“过去”一词用语较含混,但应该在下一句“后来稍谙世事”之前,风雨如晦的十年文革时资中筠应该是36岁至45岁。故此倒退上来从小——十多岁,听说太史公为文有奇气,心向往之;过去读《史记》——二十来岁,读《史记》常觉不过瘾找不到想象中“奇气”,是作者读大学以及走出校门之初的时段,年轻气盛的她酷爱文学,当然会以为只有庄子的汪洋恣肆、战国纵横家的辩才词锋、苏东坡的豪放潇洒、六朝文章的华丽铺,才称得起文“气”;到稍谙世事——已是三十岁光景。“四人帮”横行时期——父亲被批斗和抄家,3位功成名就的女儿必须听从组织的“忠告”,与父母、家庭“划清界限”,而且还分别被下放到江西、河南和南口。后父亲又被勒令到河南信阳马集镇劳动。所以此时通读《史记》,才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

2.你能理解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在那个时候”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那个时候”指的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时候。作者不仅感受到许多正直的人受到打击、迫害,更看到自己的父亲(资耀华:银行家、金融学家,“对共和国的建立有襄赞之功”,是他建言才保留了“中国银行”这个名号,从而保存了在世界各地的大笔存款)乃至无数的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正直的知识分子遭到无情迫害的现实,有着这样的体验,才能体会司马迁《史记》中“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的感情。3.找到奇气的关键触发点是什么?

——怀着压抑无告,欲哭无泪的心情。才真正感受到那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对司马迁自称修

《史记》是为了“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更加理解。

4.第二段赞颂太史公文章之“奇”有哪些表现?试试用最简约的文字来概括。分析所用的关联词起到的作用。——(1)文字简洁凝练,(2)人物刻画生动,(3)情感克制含蓄。运用关联词“不仅、也不仅、尤其”突出太史公笔法之精粹:“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5.从第3至18自然段,作者都是以《李将军列传》为例,作者想要借此论证什么呢?

——以此进一步揭示出太史公笔法“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的艺术价值,尽收“窥一斑而见全豹”之功效。

6.这部分可分几层?请分析各层段意:

——第一层为第3自然段,概述司马迁写作《李将军列传》之因。第二层为第4至15自然段。以《李将军列传》为典型材料,层层分析,深入开掘。第三层为第16至18自然段《孝武本纪》为例,说明太史公另外之奇,是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

7.作者的鲜明观点是“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那么她是如何用《李将军列传》的例子来证明她的这个观点的呢?(试找出一些最关键的句子)——司马迁《史记》记述这位飞将军的生平遭遇仅用寥寥数笔:

“还,赏不行。”“当斩,赎为庶人。”“引刀自刭”“何其相似乃尔!”“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甘肃)之士居门下者皆以为耻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代勇武,世代有功不赏,无罪严惩。我们的不平,司马迁作为耿直史官的不平,是差之千里的。然而司马迁用这些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几个文字,记述这不平之事。可见这几个简单文字所承载的内容有多丰富。

8.文章除了对第三点“奇气”的证明之外,对其它几点“奇气”有没有相应的论述?怎么论述的?这几点“奇气”和全文有什么关系?

——(1)对第一点“奇气”,文章通过第4自然段开头两句话“《李将军列传》全文不过三千字。从李广的祖先写到他的孙子,也就是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历经一百余年”加以论述。(2)对第二点“奇气”,文章通过第4自然段“写了李广身经百战、屡立奇功的英雄业绩……也有单枪匹马、深入敌阵的惊险场面”这几句话多方面地加以论述。(3)对第四点“奇气”,以《孝武本纪》为例,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无声胜有声。(4)对第五点“奇气”,以《项羽本纪》为例,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胸襟气度。

9.文章最后两节起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以班氏父子与司马迁对比,高度赞颂司马迁“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的人格,并引鲁迅的评论点题。

10.“对《史记》经典的评论,也被资中筠认同的评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么为什么在本文的题

目里取其后面部分而舍去前面半句话?”

——作者在这里共鸣的是司马迁那些简单文字背后的汹涌情怀,这也是作者所要写所最想“小议”的部分。所以,无关史家,而只言文字,这是资中筠明智的选择。[拓展思考] 1.理解“小议”的含义:从小处着眼进行评论。说说本文哪里体现出“小议”的特点了?

——作者评论的关键点是“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对于《史记》记录的浩瀚历史和跨度以及各色人物,作者并没有过多评价。这符合“小议”从小处着眼的写法。

2.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那么你怎么理解司马迁在自己的生死面前所作的选择?

——有志之士忍辱者,必为负重——发愤著书,延续生命的意义。

3.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是写作的一种心理契机。你还能举出哪些文学名著是这样写成的吗?

4.近些年有高校自主招生时出过微型文学评论这种写作形式。在高中现有教材中,本文既是书评,也有微型文学评论的特点,请概括这种议论性质文章的写作要点:(1)寻找最打动你的动感地带(2)切入点要小

(3)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摆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

(4)尽量充分利用例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法来丰富论证。5.一般把本文作者的写法概括为“引”、“感”、“议”交互的评述手法。能否具体体会出作者运用这种方法的成功秘笈?

——(1)以典型事例为抓手,增强评论的可信度。文章紧扣李广英雄事迹,具体写不公平待遇。关键句:“还,赏不行”;“当斩,赎为庶人”;“引刀自刭”。联想李陵的英雄事迹和不平待遇。关键句:“何其相似乃尔!”

(2)“引”、“感”、“悟”交互,增强评论的感染力。作者一再强调太史公笔法的具体表现。关键词:“含蓄”、“平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弦外之音”。关键句:“这短短的、冷冷的二十几个字,吐露了多少冤枉和不平!还需要再多说些什么呢?”作者的目的达到了,虽然他自己一句评论也没有。只正面称道李广的为人,无一字涉及他的遭遇。

6.鲁迅为什么要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评论《史记》?

——所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是说历史上最高的造诣和无与伦比的历史详细纪录,而且在文学方面包括可读性阅览性的修为很高,即是历史又是美诗,其中蕴含的历史性用文学的角度给予充分描述和词语。“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

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课文导读] 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文章,一篇优秀的文学评论应该不仅体现评论者对评论对象的准确把握;还要能体现出评论者独到的视角和真知灼见。

资中筠的这篇《无韵之离骚》以“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为视角,以《李将军列传》为材料,结合司马迁的人生境遇,并借鉴鲁迅的经典评述“无韵之离骚”深入解读,层层分析,揭示出“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的太史公笔法的艺术价值,以及太史公自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修史理想。

全文思路明晰,共20个自然段落,分为三大部分。

第1、2自然段为总起部分。

第1自然段,作者起笔用“颇心向往之”表明对太史公笔法的欣赏之意、崇拜之心。接着又结合自身的人生体验,以“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两句昂扬太史公笔法之“发愤著书”的文学主张。并以“我终于找到了太史公文章之„奇气‟所在”一句作结,明确视角。

第2自然段立足整部《史记》,概述了太史公笔法之五大“奇气”的要义。运用关联词“不仅、也不仅、尤其”突出太史公笔法之精粹:“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并进一步揭示出太史公笔法的艺术价值,确立本文的论说中心。

第3至18自然段为展开部分。作者秉承“知人论世”的评论态度,以《李将军列传》为典型材料,层层分析,深入开掘。周密而详尽地揭示太史公笔法“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的艺术家价值,尽收“窥一斑而见全豹”之功效。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为第3自然段,概述司马迁写作《李将军列传》之因。

第二层为第4至15自然段。作者运用“叙”、“引”交互,“感”、“议”结合的评论手法,集中分析太史公笔法之“精心选择”事例、刻画人物“鲜明性格”、“一步步完整和深化”人物形象载之下,仍然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第三层为第16、17自然段《孝武本纪》用独特的“省略”来表达或同情不平、或怨怼情感。第18自然段,通过对《史记》体例的介绍,可以看出太史公是用破坏体例的方式来含蓄表达对项羽的赞颂敬仰、尊重史实、“不以成败论英雄”史学观。

第19至20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部分。以班氏父子与司马迁对比,高度赞颂司马迁“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定是非”的人格,并引鲁迅的评论点题。

第二篇:无韵之离骚教案

无韵之离骚教案

www.5y

kj.co

m

——太史公笔法小议

教学目标:、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2、训练书评的写作思路并作基本操练

3、让学生从明晰的指导和简单可行的训练里走近书评、喜爱书评。

教学重点:用书评的相关知识梳理文本

教学难点: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谈书评

、顾名思义,写书评,就是要对书做什么?(评价)

2、那么,你认为书评是属于什么文体?(议论)

3、议论文要有论点,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些方面作为议论的点?

(形式: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等;内容:思想情感、主题等等)

4、有论点就要论证,你觉得书评和一般的议论文有什么区别?

(围绕书为中心展开并申发议论,引用论证是论证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5、有没有同学觉得这样的东西好写,大段大段的引用就好了?

鲁迅评许广平的罗素文评:95分,90分给罗素,3分给你的抄工,2分给你后面的评论。

一般的书评写法分四步:

a、引:引用材料来证明自己

b、议:对引用材料进行评析

c、联:联系现实或个人实际

d、总结全文,呼应或提升论点

二、以此为依据,我们来看看资中筠评《史记》的这篇。

、总的论点是什么?即:议点的选取。

2、有没有分论点?

3、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分别论证这些论点的?(讨论)

板书:

奇气:不仅在于

也不仅在于

尤其在于——奇气三★例证一《李将军列传》

这,也是太史公奇之所在——奇气四★例证二《孝武本纪》

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奇气五★例证三《项羽本纪》

三、读写结合。

、选一个点来评论;

2、引——议——感——结。

3、50字左右。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於变;《礼》经纪人伦,故长於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於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乐》乐所以立,故长於和;《春秋》辩是非,故长於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後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谬矣。”

於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大意:

自“太史公曰”至“小子何敢让焉”

说明作者不辞周公孔子(绍明世、继春秋)之业。

自“上大夫壶遂曰”至“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藉上大夫之问)说明孔子作春秋的理由(在达王事)。

自“壶遂曰”至“谬矣”

说明史记之作,非独刺讥而已(亦是述事齐传,尽其官职之举也)。

自“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至“自皇帝始”

说明作史记的缘由(在效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主旨:说明史记之作,意在绍明世、继春秋,以达王事。(篇首)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序;书序);内容为论说文。

译文: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变化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所以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春秋》论辨是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见长。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丢掉了作为立国立身根本的春秋大义。所以《易》中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因此,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尧舜的强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予以歌颂。《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汉朝兴建以来,至当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中国边关来,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出他们的心意。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使大家都知道,是有关官员的罪过。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www.5y

kj.co

m

第三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书笔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有感 想来寒假闲暇时日颇多,选《史记》阅读必然希望能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由是开始介绍此书:

《史记》是古代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此著作并历代以“正史”所传承。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且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现在进入全书的阅读和摘录。

【十二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史记卷一至卷十二: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孝武本纪第十二。

五帝本纪中五帝实为:黄帝、颛顼、喾、尧、舜。对于五帝,他们都有相同的品行,也确实是作为一位贤明帝王的基准。其一他们谦和仁厚,不失威严没有作为领导者的优越感,反而

是作为百姓之父母官的时刻奉献的一种博爱。其二他们智谋双全,知道人民的急需,身在其位谋其职。规范道德,约束军纪,顺应四时五方,安抚百姓,使其安居乐业。

夏本纪中禹继父业治水成功,其子启建夏朝。

印象着实深刻的是禹一直遵守的九德常则:宽大而能敬谨,柔顺而能自立,忠诚而能供职,有治理的才能而又能谨慎,驯顺而能果毅,正直而能温和,简易而能辨别,刚健而能务实,强勇而能好义。

殷本纪中夏桀残暴,成汤灭夏建商朝,帝辛也就是商纣王亡商。周本纪中周文王西伯之子周武王姬发征讨商纣王成功,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直至东周时期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亡周,使周王室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秦本纪中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始皇本纪中秦王嬴政继六世之余烈扫六合,统一全国,并取三皇五帝之名封自己为始皇帝。但是他却亲小人,远贤臣,焚书坑儒,以暴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基础。至秦二世有过之无不及,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项羽本纪中秦二世元年,陈涉大泽乡起义失败后,项羽领导楚军三年之间为五国诸侯统帅而灭秦自称西楚霸王,却因骄矜自许亡国。

高祖本纪中主要是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的战争。四面楚歌终是

覆了楚军,只留一曲霸王别姬于世。时代出英雄,当时的社会身处秦王朝的压迫暴虐之中,他们不需要项羽这样的一大霸王,而需要的是一宽厚长者慰藉百姓,由是汉王朝权倾天下。

吕太后本纪中吕太后是垂帘听政,权掌朝野未成大事未祸国。孝文本纪中孝文帝初为代王,后德治极盛,国泰民安。孝景本纪中汉景帝平乱七国之乱,“文景之治”安定国邦。孝武本纪中记载武帝巡游祭祀天地诸神及名山大川。【十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史记卷十二至卷二十二: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三代世表中简要记载了黄帝、舜、禹、契、后稷上古传说的五位帝王五政修明,尊尚礼仪,配合天时,兴兵讨伐有罪之师,并获得成功,这样的国君便是为王,他的子孙千世有福。

十二诸侯年表中太史公说记录十二诸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的重要事迹。

六国年表中从周元王一直记到秦二世,分周、秦、魏、韩、赵、楚、燕、齐来记。

秦楚之际月表中从秦二世元年开始,直到刘邦建国之后。按月列

出各地、各军事力量的动向。直到后来皆归于汉。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从高祖元年一直列到武帝太初四年,汉初大封诸侯王,由此衍生出的状况很多。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列侯衰微的原因,指出列侯子嗣因富贵而骄溢,往往犯法亡国。

惠景间侯者年表中惠帝到景帝时期功臣的封侯情况。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从武帝开始有了正式的年号,而第一个年号就是建元。此表里武帝时期的封侯者大多是因为与匈奴的战功。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中封侯的情况。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从缺。

【八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史记卷二十三至卷三十: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淮书。

礼书中礼书的制作起源于人为,有调节养护,颐养情性的作用;区分辨别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最高准则;天子威行天下,区分等级的唯一途径,礼仪的作用正是如此。

乐书中音起源人心有感发内心有此需求意念活动,并可协调人们的关系和性情,彰明圣德美化有助于治理教化。

律书中六律是一切发度量衡的根本。七正、二十八宿、天干地支、建立律吕、推算历法、制造各种度量衡由此可推之。

历书中历法的主要章程。

天官书中主要是天文星宿在各个时代的记载。封禅书中祭天地诸神的封禅大典。河渠书中从夏至今的各朝水利渠道。平淮书中各朝货币交融汇通。【三十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史记卷三十一至卷六十: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荆燕世家、齐悼惠王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梁孝王世家、五宗世家、三王世家。

吴太伯世家中歌颂了吴太伯、季札二人的仁心和向慕道义之心,对吴王夫差的昏暗不明的嘲讽和鄙夷,抒发了对正直贤能之士伍子胥“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人生悲剧无限的同情和不平。

齐太公世家中歌颂齐太公的圣明和齐桓公的德政,会合诸侯,成春秋五霸的齐国兴盛之路。鲁周公世家中主要讲述了周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鲁国的兴衰史。燕召公世家中歌颂燕召公的功绩。

管蔡世家中主要讲述了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蔡国和曹国约800年的历史,叙述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事迹及蔡、曹二国的兴灭历程,兼及武王兄弟的概括介绍。

陈杞世家中杞国国君东楼公是大禹的后裔。周朝初年,周武王封他到杞地,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卫康叔世家中反映父子兄弟相残的史实。

宋微子世家中主要讲述了周代的诸侯国宋国的兴亡史。晋世家中主要讲述了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晋国约700年的兴亡史,即三家分晋,晋亡。

楚世家中揭示在集权专制的封建时代,尽管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其左右也能发挥作用。

越王勾践世家中勾践在于吴王夫差的战争中失败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后灭吴的史实。

郑世家中郑国经由郑庄公等兴衰的史实。赵世家中赵国的兴衰史。魏世家中魏国的兴衰史。韩世家中韩国的兴衰史。

田敬仲完世家中陈国王子,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其子孙夺取齐国,史称田代齐姜。

孔子世家中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

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陈涉世家中主要记述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王暴政。外戚世家中主要记述帝王之母的史实。

楚元王世家中揭示国家的安危在于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用人。荆燕世家中记述刘泽起先声讨吕后的史实。

齐悼惠王世家中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齐悼惠王刘肥及其诸子所封各诸侯国的历史。

萧相国世家中记述萧何萧丞相制定严明法律等生平事迹。曹相国世家中记述曹参曹丞相遵循旧章无所纰漏的事迹。留侯世家中揭示不可以貌取人。

陈丞相世家中记述陈平陈丞相的生平事迹。绛侯周勃世家中记述周勃及其子周亚夫的生平事迹。梁孝王世家中记述梁孝王刘武的生平事迹。

五宗世家中载述了孝景帝十三个为王儿子的故事及衰败经过。三王世家中记述孝武帝三个儿子刘闳、刘旦和刘胥的生平事迹。【七十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卷三六十一至卷一百三十: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司马穰苴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穰侯列传、白起

王翦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范睢蔡泽列传、乐毅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吕不韦列传、刺客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张耳陈馀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田儋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季布栾布列传、袁盎晁错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万石张叔列传、田叔列传、扁鹊仓公列传、吴王濞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韩长孺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列传、淮南衡山列传、循吏列传、汲郑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大宛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伯夷列传中通过伯夷和叔齐不屈于做周的臣子而被饿死的史实 分析天道对好人和坏人的福祸的道理。

管晏列传中记述管仲的贤能和鲍叔牙能识拔人才及晏子的才能。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自隐为名的理论,即道德经。庄子归于自然之道的理论。申子致力于法家之理。韩非用法至深后致死的史实。

司马穰苴列传中记述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这条纲,写他诛杀国君宠臣庄贾、整饬军队,和士卒同甘共苦的治军史实,收到战士争相为之奋勇作战,使晋、燕之师不战而屈,收复失地的功效,活画 出一代名将的鲜明形象。

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述孙武和孙膑的军事才能以及吴起的兵法。伍子胥列传中记述伍子胥的生平事迹。

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述了孔子门下七十七个人的简要事迹。商君列传中记述公孙鞅的生平事迹。苏秦列传中记述苏秦兄弟三人的生平事迹。张仪列传中记述张仪的生平事迹。

樗里子甘茂列传中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

穰侯列传中记述穰侯魏冉的生平事迹。白起王翦列传中白起和王翦的生平事迹。

孟子荀卿列传中是孟子和荀卿的合传,但所记载的内容却包括了战国时期阴阳、道、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十二人,极似类传。这是一篇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的专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平原君和虞卿的生平事迹。魏公子列传中记述魏无忌信陵君的生平事迹。春申君列传中记述春申君的生平事迹。范雎蔡泽列传中记述范雎和蔡泽的贤能事迹。乐毅列传中记述乐毅的生平事迹。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生平事迹。

田单列传中田单处事用兵以“奇”胜,善用智术,以功封安平君。

鲁仲连邹阳列传中记述鲁仲连和邹阳的生平事迹。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和贾生的生平事迹。吕不韦列传中记述吕不韦的生平事迹。

刺客列传中记述曹沫、荆轲、专诸、豫让和聂政刺客五人的史实。李斯列传中记述李斯的生平事迹。蒙恬列传中记述蒙恬的生平事迹。

张耳陈馀列传主要记述了张耳陈余从以敬慕为刎颈之交,到后来在名利的驱使下,友谊出现裂痕,最后反目成仇的史实。

魏豹彭越列传中是魏豹、彭越的合传。黥布列传中记述黥布的生平事迹。

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韩信卢绾列传是韩王韩信、卢绾、陈豨三个人的合传。

田儋列传是秦末和楚汉相争之际齐国田氏家族的一篇合传。樊郦滕灌列传中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个人的合传。这四个人都是刘邦手下能征惯战的将领。

张丞相列传中记述西汉大臣张苍、周昌、任敖、申屠嘉的合传。郦生陆贾列传中记述郦生和陆生的生平事迹。傅靳蒯成列传中是秦楚之际随从汉高祖刘邦起事的三位近卫侍 从官员傅宽、靳歙和周緤的合传。

刘敬叔伯通列传中记述汉朝建立初期百端待举,刘敬叔孙通稳定时局创立各种制度,对于汉初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立传。

季布栾布列传中记述季布、栾布二人的生平事迹外,还记载了季心和丁公的事迹。

袁盎晁错列传是袁盎和晁错的合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述张释之和冯唐的生平事迹。

万石张叔列传是一篇合传。共记万石君石奋、石建、石庆一家及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等人的事迹。

田叔列传记述他有节义而不忘贤德,使君王之美发扬光大,还能纠正君王的过失。

扁鹊仓公列传记述的事扁鹊和仓公的生平事迹。

吴王濞列传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又是西汉前期发动吴楚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

魏其武安侯列传本传是窦婴、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传。

韩长孺列传记述他是治国之才的史实。

李将军列传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匈奴列传是记述匈奴与中国关系的传文。

卫将军骠骑列传文中突出地描写和赞美了卫青推功让爵、霍去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但同时也批评了他们不修名节、不进贤士、和柔事主的不足,显示了司马迁修史时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述公孙弘和主父偃的主要事迹。

南越列传记述了南越王赵佗建国的史实及其四位继承者同汉王朝的关系,描述了汉武帝出师攻灭南越,将南越置于汉王朝直接统治下的过程。

东越列传记述了东越的变迁史实。

朝鲜列传写了卫满及其子孙之事,着重记述卫氏朝鲜变为汉四郡的过程,显示了朝鲜与中国密切的历史关系。

司马相如列传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

淮南衡山列传是淮南厉王刘长及其子刘安、刘赐的合传。

循吏列传这篇类传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贤良官吏的事迹。五人中,四位国相一位法官,都是居高权重的社稷之臣。

汲郑列传该篇是汲黯和郑当时的合传。

儒林列传本篇记叙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并附带言及大师们的传承弟子数十人,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局面。它是合写众多儒学之士的专题性类传,因以“儒林”标题。

酷吏列传一篇类传,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史实。

大宛列传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

游侠列传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佞幸列传是记述汉代佞臣邓通、赵同和李延年等的合传.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

日者列传该传记是史记专记日者的类传。

龟策列传记述自古国君参考卜筮结果以作最终决定。

货殖列传这是专门记叙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也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本书阅读至此,感慨良多。

对于历史方面,调查显示:《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史书)》、《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 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由此,可以证明《史记》的史料真实性,也突显了司马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并且他为《史记》一书的编写所做出的努力。

我大致也对此书所记述的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有了一定的认识,上文是对整本书一个按顺序的阅读

和摘录,在次对全文总结几点感悟:

一是一个好君王或者一个好国家必须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基本。风调雨顺是保证任何事物平稳发展的前提;地大物博,资源充足是任何事物向更好更快更强发展的物质基础;君主贤明,群臣忠实,百姓和睦则是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如汉代,摒弃了秦代的酷刑苛法,用“忠”即诚信敦厚来治理国家,因而达到了繁荣昌盛。

二是事物发展并没有那么容易顺利,往往是由三大基本的其一其二或是三者其中一方的失误而导致的衰败局面。如夏商周秦,都是因为昏庸君王,暴政苛刑压榨百姓,重用小人轻信奸佞,沉迷女色安逸享乐,从而导致了国家衰败的局面。

三是礼(礼制)乐(音乐)律(六律)历(历法)天官(星象)封禅(祭祀)河渠(水利)平淮(财务)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四是个人的发展应顺天时,福享之,祸亦欣然受之,以乐观淡然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事物的演变发生;充实自己,多看书多思考多感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前车之鉴避今时重演;保人和,建立良好的人脉交际网,善于沟通善于交流,防止留置关系隐患。

五是个人或集体对于历史的看法应公正平等,不应个人情感而对 历史人物有认识的偏差或宣传不当,历史人物功过而论,不以偏概全,不盲目崇拜,不恶意诋毁。对于文学方面,此书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言语的运用等方面造诣也颇深,且常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具体一一道来:

一是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由此成就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或者通过侧面烘托所描写人物的主要特征,突显了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灵活多变,巧夺天工。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叙事清晰明了。

二是多种成语和名句出于此,如成语:焚书坑儒,先发制人,卧薪尝胆等等。如名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三是风格特征不仅具有画面的立体感和丰富多样的内涵而且善于营造事实所发生中相衬的氛围形成了一种新颖的叙述风格。

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必然此书还有很多方面我并没有读透了解,日后相信我经历了更多的事情对书中的内容还会有更深层次的把握。现在也算是受益匪浅,一切还在继续,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人生之书和各类书籍还需要慢慢读透。

中文系五年制1202班

詹芸璐

201120244

第四篇:《离骚》优秀教案

离骚

一、解题:“离骚”释义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一篇热爱祖国,伸张正义,鞭挞黑暗,追求光明的杰作。大约作于屈原放逐江南之时,是屈原的代表作。

作者作品

二、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都城,屈原悲愤不已,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概述生平: 出身贵族,学识渊博

辅佐怀王,变法图强

信而被疑,忠而被谤 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

屈原: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2.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3.开创了重幻想的浪漫主义诗风。4.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屈原5.农历五月初五是其投江自沉的纪念日。6.推崇“美政”:圣君贤相7.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8.《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楚辞”与《楚辞》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楚辞》: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西汉人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诗作而成集。其特点是:句式长短不一,多用 “兮”字。

四、文 章 结 构:《离骚》的主题是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课文节选部分共13节(每4句为1节)、52句,分两部分: 一(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宁死也不同流合污。

二(后六节):表现为追求美政而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热情。

五、屈原为什么受屈遭贬?有哪三个原因? 1.君王“不察”(“灵俢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2.小人投机。(“众女”“遥诼”“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自己不愿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或许只能遭遇不幸,这是诗人的悲哀,更是历史的悲哀。

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移,至死不变)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

七、重点语句翻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内心向往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不会后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可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这种丑态。■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保持清白为正道而献身啊,本来就是前代的圣人所推崇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

八、哪些诗句表现屈原的外在美?

他身披香草鲜花,宁死不放弃对美丽的坚持。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芳香更加显著。

九、人物形象:

外在形象: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唯美

高洁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内在品质: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至善

至美 民生各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可与日月争光”

十、语言特色:

1、运用对偶

①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如: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两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也分别构成对偶,这种形式也叫错综。如: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③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如: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2、基本句式

句式长短参差,自由灵活。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3、比喻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纕”“揽茝” 比喻高尚的美德)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仙,喻指君王。“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指鹰、雕一类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喻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衣着佩饰都比喻诗人的美德。(“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重点语句翻译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蛾眉啊,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圆凿和方枘能够相合的啊?哪有道不同能够相安的?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不能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在朝廷做官不被重用还要遭受指责啊,我就退隐回乡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十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十二、学习这篇文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1.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

2.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十三、课文小结: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比喻义。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第五篇:《离骚 》优秀教案

离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听教学录音,疏通生字词,朗读全文。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修姱()鞿()羁 謇()朝谇()蕙()纕()

揽茝()谣诼()忳()郁邑 佗()傺()溘()死 鸷()鸟 方圜()攘()诟()

延伫()芰()荷 岌岌()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把握诗的节奏

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X--X X 虚词 X 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一、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讲授课文

第一部分(1-7)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洒下眼泪,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艰苦。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已被人折毁。⑵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用白芷花来替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⑶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⑷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世俗本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违背准绳而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⑸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我忧郁失意啊,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穷困。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⑹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来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哪有曲和直能够一概相量? ⑺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本是前代的圣人之所称许。

3、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4、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5、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部分

补充注释

①民生:游国恩《离骚纂义》:“民生即人生。”人生是泛指,应包括屈原自己。

②浩荡:原形容水大貌,引申为放纵自恣,反复无常,不知深思熟虑。

③民心:人心。楚辞中“民”多指“人”,此处的意思是“别人心情”,也即是诗人屈原的心情。

④糅:这里指性质相反的两个事物揉合在一起。

(2)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①替:废弃。(王朝兴替)

②申:申斥、申述,加上罪名。(三令五申)

③嫉jí:忌妒。(嫉贤妒能)

④溘kè:突然,忽然。(溘然长逝)

⑤不群:卓尔不群。

⑥方圆:方枘圆凿,也说圆凿方枘。⑦相安:相处,相容。(相安无事)

⑧尤yóu:罪过,过失。(以儆效尤);责难,怨恨(怨天尤人)⑨岌岌jí:山势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

⑩陆离:修长的样子,也形容色彩繁杂的样子。(光怪陆离)

⑾昭zhāo:明白(明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⑿游目:放眼远眺。(游目骋怀)

⒀弥彰:更加明显。(欲盖弥彰)

⒁惩chéng:挫败。(惩恶扬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一部分的背诵

二、第二部分(8-13节)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⑻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转过我的车马返回原路,要趁着这迷途未远赶快罢休。⑼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逍遥,在椒丘上驰驱,暂时休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我不想再上前者以遭受祸殃,我要退回故乡修理我的旧衣。⑽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没人知道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⑾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而又长。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呀,只我这清白的精神是丝毫无恙。⑿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开眼界,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观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我的花环是参差而又多趣呀,馥郁的花气啊会向四方远飏。⒀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而我的习惯是专于爱好修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就把我车裂了我也不肯变更,难道我的心怕受人威胁?

三、分析: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余情其信芳”,“昭质其犹未亏”,衣饰“芳菲菲其弥章”,意志、信仰“余独好修以为常。”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3、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相”:xiang,观察,选择。“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信”:副词,确实。“高”“长”: 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泽”:污浊。“章”:通“彰”。“惩”: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 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四、小结: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之 哀民生之多艰

五、布置作业

(1)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哀民生之多艰

高余冠之岌岌兮 固

固前圣之所厚

自前世而固然

长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

竞周容以为度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之 哀民生之多艰 之:主谓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高余冠之岌岌兮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固 固前圣之所厚 固:本来。

自前世而固然 固:原来 以 长太息以掩涕兮 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以:因为 竞周容以为度 以(之)为,把……作为

虽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虽:虽然

虽九死其尤未悔 虽:即使,纵使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虽:即使(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长余佩之陆离 定语后置

一、研读探究

二、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课件展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三、分析特色

1.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 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3.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四、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参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五、总结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 格的写作手法,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相当打的美丽,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布置作业

1、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下载无韵之离骚教案(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无韵之离骚教案(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离骚优秀教案

    屈原的《离骚》应该怎么进行相关的教案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离骚优秀教案,欢迎参考阅读!离骚优秀教案1知能目标1.体会诗歌中移情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2.了解《离骚》的语言......

    35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浅谈《史记》的思想内容(精选)

    35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浅谈《史记》的思想内容 01《史记》的体例《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如何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模版)

    如何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就史学而言: (1)“不拘于史法”,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创造了五种体例,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作......

    冬之韵教案

    五年级下期 走进冬天走近阅读 “冬之韵主题”课内外整合阅读教案 观音镇小学校 王金前 课前准备 学生:在整合阅读笔记本上完成: 1.查找积累描写冬的四字词语4-8个,能了解用法,能......

    秋之韵 教案

    《秋之韵》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注重对学生的观察探究的培养,把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给学生说、......

    2015《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2015《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

    离骚-(公开课优秀教案)

    标签: 教育 分类: 公开教学优质教案 5.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5.离骚 (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能力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