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5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浅谈《史记》的思想内容(精选)
35史家绝唱,无韵离骚——浅谈《史记》的思想内容
01《史记》的体例《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是全书的纲,它以王朝和帝王的更替为线索,按年代记载各个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世家记载有爵位土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列传是各种人物传记。书分门别类地记载典章制度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具有专门史的性质。《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的先例。同时,他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道德、宗教、民族、天文、地理、学术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都包容在《史记》一书之中,极大地开拓了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史记》之后,我国历代的正史基本上都沿用了司马迁开创的体例。宋代郑樵在《通志》中说:《史记》“使百代之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作。”《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这都说明,司马迁的史记的写法甚至成了学术规范。02《史记》的思想内容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的进行《史记》的创作。他在《史记》中绝不是单纯地记录历史,而是通过这些史实,表达自己对历史、社会与人生的看法,寄托着自己的理想。而且司马迁不仅仅是史学家,文学家,同时呢,也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这样就使得史记里面融入了,很多深刻而精辟的思想见解。司马迁的思想总体来看是受儒家的影响很深,他非常推崇孔子,但是呢,他又广泛的融汇吸收了其它各家学派的思想和学说,而且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他的思想,并不是一家一派的思想学说所能容纳的,他自己要成一家之言。所以,《史记》就多方面的记录了体现了司马迁的思想见解,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非常广泛的。一个是进步的历史观,再一个是史记的实录精神。一部历史著作,它总是要表现作者他对于历史的算法,司马迁写《史记》就更是这样,司马迁的史观有这么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02.01,司马迁在考察历史发展原因的时候,非常重视人的作用。他认为社会的变动,事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人,而不是取决于天。《楚元王世家》中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赵任防与先生,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也!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同时,并对刘邦做了总结。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在《项羽本纪》中,太史公曰:成败在人不在天。这深刻指出项羽的失败是由于他自身的过失造成的,认为成败在人不在天。02.02他在考察历史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货殖列传》中,他讲了很多经济问题,既讲了那些善于经营的大商人,在这篇文章中,他就指出追求物质财富,满足生活欲望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他说,追求富,这是人的情性,不用学就都会。都有这种欲望。就在这篇作品里,他还指出,正是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刺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产生了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他又具体的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的特物特产,然后指出这些大致的情况。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司马迁认为,这就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司马迁这种思想应该说是很深刻的,他看到经济活动是受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欲望所驱使的,而且经济活动中有一种自发调节的作用,这种自发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就使得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司马迁在《平准书》中就是专门讲经济问题,他用经济的发展来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禹贡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纳职焉。汤武承弊易变,使民不倦,各兢兢所以为治,而稍陵迟衰微。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彊君。自是以後,天下争於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後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彊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於秦,卒并海内。司马迁从经济的角度来记载和分析政治的变迁。《平准书》中先讲汉初经济凋敝,国家财用匮乏,因此采用与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经济得到发展,国家财务雄厚,人民富裕,于是汉初的无为政治结束了,朝廷开始大规模地对外用兵。及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骚扰而相奉,百姓抏弊以巧法,财赂衰秏而不赡。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选举陵迟,廉耻相冒,武力进用,法严令具。兴利之臣自此始也。由于休养生息结束后,使用了有为的政策,又连年用兵,经济出现了危机。司马迁在这里深刻地揭示了汉代政治变化背后的经济原因,表现了一个史学家的卓越见识。02.03司马迁在《史记》中表现出浓厚的大一统思想,主张统一,反对分裂。他称赞秦朝的统一,在《秦始皇本纪》中指出:“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由于连年征战,造成了社会的凋敝。司马迁更是极力拥护汉朝的统一。他在《货殖列传》中先是叙述汉初由于连年战乱,造成了社会经济的凋敝。然后又说:“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彊族於京师。”他热情赞扬那些维护国家统一的人物,在《晁错列传》中,他高度评价晁错的削籓建议,称赞他“敢犯颜以达主意,不顾其身,为国家树长画。”他颂扬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功绩,对汉武帝的一系列削藩措施,他也予以肯定。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受儒家影响很深,特别是直接受到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春秋公羊学派的影响。司马迁的大一统思想与公羊学派有直接渊源,但又来自对历史的考察。他认为统一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给百姓带来实际利益。03《史记》的实录精神《史记》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实的记载历史,而且还体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敢于暴露和批判现实中各种丑恶、腐朽、黑暗的东西。同时还体现出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他不以统治者的是非标准为标准。他在史记里简直把刘邦写成了无赖和小丑,他对刘邦这样的人是有某种厌恶的,比如在刘邦的传记里面写,刘邦早年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不愿意从事生产,还经常到酒店喝酒,赊账,从来不还账。后来,他起兵反秦,在起兵反秦的过程当中,也暴露出他那种自私胆小,比如打仗的时候,他经常打败仗,有一次被项羽打败了逃跑,逃跑的时候呢,他先是让手下的人,扮装成自己,吸引项羽的兵力,然后自己坐上一辆车偷偷的跑了。在逃跑的过程当中呢,项羽的大军追上来了,他为了让车跑得更快,就把自己的孩子从车上往上推,自己一个人坐车跑了。这都表现了他的胆小自私,当了皇帝之后,他也是这样,非常傲慢无理,甚至对他的父亲也是如此,比如有一次,在酒席宴上,喝得醉熏熏的,就走到他父亲前面,就对他父亲说,当年在老家的时候,你不喜欢我,你喜欢我哥哥老二,你说我不爱劳动,不置产业,你说说看,我的现在这个产业和老二比起来,谁的产业大?他这样一说不要紧,下面的群臣跟着起哄,把这个老头,他的父亲弄得是面红耳赤,他是这么一个人。《史记》里面呢,记载了很多这样的事情。就是他对于汉朝的开国皇帝,就表现出一种大不敬的态度。并不是像汉朝宣扬的那样,刘邦是一个圣人,司马迁无情的大胆的剥去了,罩在统治者头上的光环。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更表现在他对汉武帝的批判。他在《史记》的《武帝本纪》中记载了很多的事情。专门记他是如何的迷信,如何的自私。不仅写这些东西,他还大胆的批判当时的政治。对当时的酷吏政治提出批判,实际上是表达对汉武帝政治的不满。应该说,汉武帝在历史上有着很大功绩的,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但,在史记里,不记录这些功绩,只记录了他的迷信等。汉武帝表面上是儒家,实际上是法家那一套。
第二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书笔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读《史记》有感 想来寒假闲暇时日颇多,选《史记》阅读必然希望能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由是开始介绍此书:
《史记》是古代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此著作并历代以“正史”所传承。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且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壁”。
现在进入全书的阅读和摘录。
【十二本纪】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史记卷一至卷十二:五帝本纪第一、夏本纪第二、殷本纪第三、周本纪第四、秦本纪第五、秦始皇本纪第六、项羽本纪第七、高祖本纪第八、吕太后本纪第九、孝文本纪第十、孝景本纪第十一、孝武本纪第十二。
五帝本纪中五帝实为:黄帝、颛顼、喾、尧、舜。对于五帝,他们都有相同的品行,也确实是作为一位贤明帝王的基准。其一他们谦和仁厚,不失威严没有作为领导者的优越感,反而
是作为百姓之父母官的时刻奉献的一种博爱。其二他们智谋双全,知道人民的急需,身在其位谋其职。规范道德,约束军纪,顺应四时五方,安抚百姓,使其安居乐业。
夏本纪中禹继父业治水成功,其子启建夏朝。
印象着实深刻的是禹一直遵守的九德常则:宽大而能敬谨,柔顺而能自立,忠诚而能供职,有治理的才能而又能谨慎,驯顺而能果毅,正直而能温和,简易而能辨别,刚健而能务实,强勇而能好义。
殷本纪中夏桀残暴,成汤灭夏建商朝,帝辛也就是商纣王亡商。周本纪中周文王西伯之子周武王姬发征讨商纣王成功,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直至东周时期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亡周,使周王室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
秦本纪中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秦始皇本纪中秦王嬴政继六世之余烈扫六合,统一全国,并取三皇五帝之名封自己为始皇帝。但是他却亲小人,远贤臣,焚书坑儒,以暴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基础。至秦二世有过之无不及,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项羽本纪中秦二世元年,陈涉大泽乡起义失败后,项羽领导楚军三年之间为五国诸侯统帅而灭秦自称西楚霸王,却因骄矜自许亡国。
高祖本纪中主要是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的战争。四面楚歌终是
覆了楚军,只留一曲霸王别姬于世。时代出英雄,当时的社会身处秦王朝的压迫暴虐之中,他们不需要项羽这样的一大霸王,而需要的是一宽厚长者慰藉百姓,由是汉王朝权倾天下。
吕太后本纪中吕太后是垂帘听政,权掌朝野未成大事未祸国。孝文本纪中孝文帝初为代王,后德治极盛,国泰民安。孝景本纪中汉景帝平乱七国之乱,“文景之治”安定国邦。孝武本纪中记载武帝巡游祭祀天地诸神及名山大川。【十表】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史记卷十二至卷二十二: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三代世表中简要记载了黄帝、舜、禹、契、后稷上古传说的五位帝王五政修明,尊尚礼仪,配合天时,兴兵讨伐有罪之师,并获得成功,这样的国君便是为王,他的子孙千世有福。
十二诸侯年表中太史公说记录十二诸侯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的重要事迹。
六国年表中从周元王一直记到秦二世,分周、秦、魏、韩、赵、楚、燕、齐来记。
秦楚之际月表中从秦二世元年开始,直到刘邦建国之后。按月列
出各地、各军事力量的动向。直到后来皆归于汉。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中从高祖元年一直列到武帝太初四年,汉初大封诸侯王,由此衍生出的状况很多。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列侯衰微的原因,指出列侯子嗣因富贵而骄溢,往往犯法亡国。
惠景间侯者年表中惠帝到景帝时期功臣的封侯情况。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从武帝开始有了正式的年号,而第一个年号就是建元。此表里武帝时期的封侯者大多是因为与匈奴的战功。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中封侯的情况。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中从缺。
【八书】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史记卷二十三至卷三十: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淮书。
礼书中礼书的制作起源于人为,有调节养护,颐养情性的作用;区分辨别人际关系亲疏远近的最高准则;天子威行天下,区分等级的唯一途径,礼仪的作用正是如此。
乐书中音起源人心有感发内心有此需求意念活动,并可协调人们的关系和性情,彰明圣德美化有助于治理教化。
律书中六律是一切发度量衡的根本。七正、二十八宿、天干地支、建立律吕、推算历法、制造各种度量衡由此可推之。
历书中历法的主要章程。
天官书中主要是天文星宿在各个时代的记载。封禅书中祭天地诸神的封禅大典。河渠书中从夏至今的各朝水利渠道。平淮书中各朝货币交融汇通。【三十世家】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史记卷三十一至卷六十: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荆燕世家、齐悼惠王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梁孝王世家、五宗世家、三王世家。
吴太伯世家中歌颂了吴太伯、季札二人的仁心和向慕道义之心,对吴王夫差的昏暗不明的嘲讽和鄙夷,抒发了对正直贤能之士伍子胥“忠而被谤、信而见疑”的人生悲剧无限的同情和不平。
齐太公世家中歌颂齐太公的圣明和齐桓公的德政,会合诸侯,成春秋五霸的齐国兴盛之路。鲁周公世家中主要讲述了周代重要的诸侯国之一鲁国的兴衰史。燕召公世家中歌颂燕召公的功绩。
管蔡世家中主要讲述了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蔡国和曹国约800年的历史,叙述周武王之弟管叔、蔡叔事迹及蔡、曹二国的兴灭历程,兼及武王兄弟的概括介绍。
陈杞世家中杞国国君东楼公是大禹的后裔。周朝初年,周武王封他到杞地,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直到西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卫康叔世家中反映父子兄弟相残的史实。
宋微子世家中主要讲述了周代的诸侯国宋国的兴亡史。晋世家中主要讲述了我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之一晋国约700年的兴亡史,即三家分晋,晋亡。
楚世家中揭示在集权专制的封建时代,尽管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其左右也能发挥作用。
越王勾践世家中勾践在于吴王夫差的战争中失败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后灭吴的史实。
郑世家中郑国经由郑庄公等兴衰的史实。赵世家中赵国的兴衰史。魏世家中魏国的兴衰史。韩世家中韩国的兴衰史。
田敬仲完世家中陈国王子,因陈国内乱而逃亡齐国改名田完,其子孙夺取齐国,史称田代齐姜。
孔子世家中详细地记述了他的生平活动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
孔子生平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
陈涉世家中主要记述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反秦王暴政。外戚世家中主要记述帝王之母的史实。
楚元王世家中揭示国家的安危在于政令,国家的存亡在于用人。荆燕世家中记述刘泽起先声讨吕后的史实。
齐悼惠王世家中主要讲述了西汉时期齐悼惠王刘肥及其诸子所封各诸侯国的历史。
萧相国世家中记述萧何萧丞相制定严明法律等生平事迹。曹相国世家中记述曹参曹丞相遵循旧章无所纰漏的事迹。留侯世家中揭示不可以貌取人。
陈丞相世家中记述陈平陈丞相的生平事迹。绛侯周勃世家中记述周勃及其子周亚夫的生平事迹。梁孝王世家中记述梁孝王刘武的生平事迹。
五宗世家中载述了孝景帝十三个为王儿子的故事及衰败经过。三王世家中记述孝武帝三个儿子刘闳、刘旦和刘胥的生平事迹。【七十列传】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卷三六十一至卷一百三十: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司马穰苴列传、孙子吴起列传、伍子胥列传、仲尼弟子列传、商君列传、苏秦列传、张仪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穰侯列传、白起
王翦列传、孟子荀卿列传、孟尝君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魏公子列传、春申君列传、范睢蔡泽列传、乐毅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吕不韦列传、刺客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张耳陈馀列传、魏豹彭越列传、黥布列传、淮阴侯列传、韩信卢绾列传、田儋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丞相列传、郦生陆贾列传、傅靳蒯成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季布栾布列传、袁盎晁错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万石张叔列传、田叔列传、扁鹊仓公列传、吴王濞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韩长孺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卫将军骠骑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司马相如列传、淮南衡山列传、循吏列传、汲郑列传、儒林列传、酷吏列传、大宛列传、游侠列传、佞幸列传、滑稽列传、日者列传、龟策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伯夷列传中通过伯夷和叔齐不屈于做周的臣子而被饿死的史实 分析天道对好人和坏人的福祸的道理。
管晏列传中记述管仲的贤能和鲍叔牙能识拔人才及晏子的才能。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自隐为名的理论,即道德经。庄子归于自然之道的理论。申子致力于法家之理。韩非用法至深后致死的史实。
司马穰苴列传中记述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这条纲,写他诛杀国君宠臣庄贾、整饬军队,和士卒同甘共苦的治军史实,收到战士争相为之奋勇作战,使晋、燕之师不战而屈,收复失地的功效,活画 出一代名将的鲜明形象。
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述孙武和孙膑的军事才能以及吴起的兵法。伍子胥列传中记述伍子胥的生平事迹。
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述了孔子门下七十七个人的简要事迹。商君列传中记述公孙鞅的生平事迹。苏秦列传中记述苏秦兄弟三人的生平事迹。张仪列传中记述张仪的生平事迹。
樗里子甘茂列传中即是樗里子和甘茂的合传,并附甘茂之孙甘罗传。战国时期秦国武王时樗里子任右丞相,甘茂任左丞相。
穰侯列传中记述穰侯魏冉的生平事迹。白起王翦列传中白起和王翦的生平事迹。
孟子荀卿列传中是孟子和荀卿的合传,但所记载的内容却包括了战国时期阴阳、道、法、名、墨各家的代表人物十二人,极似类传。这是一篇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文献。
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的专传。
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平原君和虞卿的生平事迹。魏公子列传中记述魏无忌信陵君的生平事迹。春申君列传中记述春申君的生平事迹。范雎蔡泽列传中记述范雎和蔡泽的贤能事迹。乐毅列传中记述乐毅的生平事迹。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和蔺相如生平事迹。
田单列传中田单处事用兵以“奇”胜,善用智术,以功封安平君。
鲁仲连邹阳列传中记述鲁仲连和邹阳的生平事迹。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和贾生的生平事迹。吕不韦列传中记述吕不韦的生平事迹。
刺客列传中记述曹沫、荆轲、专诸、豫让和聂政刺客五人的史实。李斯列传中记述李斯的生平事迹。蒙恬列传中记述蒙恬的生平事迹。
张耳陈馀列传主要记述了张耳陈余从以敬慕为刎颈之交,到后来在名利的驱使下,友谊出现裂痕,最后反目成仇的史实。
魏豹彭越列传中是魏豹、彭越的合传。黥布列传中记述黥布的生平事迹。
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累累战功。功高于世,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注入了作者无限同情和感慨。
韩信卢绾列传是韩王韩信、卢绾、陈豨三个人的合传。
田儋列传是秦末和楚汉相争之际齐国田氏家族的一篇合传。樊郦滕灌列传中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个人的合传。这四个人都是刘邦手下能征惯战的将领。
张丞相列传中记述西汉大臣张苍、周昌、任敖、申屠嘉的合传。郦生陆贾列传中记述郦生和陆生的生平事迹。傅靳蒯成列传中是秦楚之际随从汉高祖刘邦起事的三位近卫侍 从官员傅宽、靳歙和周緤的合传。
刘敬叔伯通列传中记述汉朝建立初期百端待举,刘敬叔孙通稳定时局创立各种制度,对于汉初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而立传。
季布栾布列传中记述季布、栾布二人的生平事迹外,还记载了季心和丁公的事迹。
袁盎晁错列传是袁盎和晁错的合传。
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述张释之和冯唐的生平事迹。
万石张叔列传是一篇合传。共记万石君石奋、石建、石庆一家及卫绾、直不疑、周仁、张欧等人的事迹。
田叔列传记述他有节义而不忘贤德,使君王之美发扬光大,还能纠正君王的过失。
扁鹊仓公列传记述的事扁鹊和仓公的生平事迹。
吴王濞列传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又是西汉前期发动吴楚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
魏其武安侯列传本传是窦婴、田蚡和灌夫三人的合传。
韩长孺列传记述他是治国之才的史实。
李将军列传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匈奴列传是记述匈奴与中国关系的传文。
卫将军骠骑列传文中突出地描写和赞美了卫青推功让爵、霍去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将风度和以国家为重的爱国思想。但同时也批评了他们不修名节、不进贤士、和柔事主的不足,显示了司马迁修史时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述公孙弘和主父偃的主要事迹。
南越列传记述了南越王赵佗建国的史实及其四位继承者同汉王朝的关系,描述了汉武帝出师攻灭南越,将南越置于汉王朝直接统治下的过程。
东越列传记述了东越的变迁史实。
朝鲜列传写了卫满及其子孙之事,着重记述卫氏朝鲜变为汉四郡的过程,显示了朝鲜与中国密切的历史关系。
司马相如列传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
淮南衡山列传是淮南厉王刘长及其子刘安、刘赐的合传。
循吏列传这篇类传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贤良官吏的事迹。五人中,四位国相一位法官,都是居高权重的社稷之臣。
汲郑列传该篇是汲黯和郑当时的合传。
儒林列传本篇记叙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并附带言及大师们的传承弟子数十人,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局面。它是合写众多儒学之士的专题性类传,因以“儒林”标题。
酷吏列传一篇类传,记述前期以酷刑峻法为统治工具,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十几个官吏的史实。
大宛列传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专篇。
游侠列传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佞幸列传是记述汉代佞臣邓通、赵同和李延年等的合传.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
日者列传该传记是史记专记日者的类传。
龟策列传记述自古国君参考卜筮结果以作最终决定。
货殖列传这是专门记叙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
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自传,也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本书阅读至此,感慨良多。
对于历史方面,调查显示:《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取自《谍记》、《五帝系谍》、《尚书》、《秦记》、《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司马兵法》、《春秋历谱谍》、《春秋(史书)》、《国语》、《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 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由此,可以证明《史记》的史料真实性,也突显了司马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并且他为《史记》一书的编写所做出的努力。
我大致也对此书所记述的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有了一定的认识,上文是对整本书一个按顺序的阅读
和摘录,在次对全文总结几点感悟:
一是一个好君王或者一个好国家必须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基本。风调雨顺是保证任何事物平稳发展的前提;地大物博,资源充足是任何事物向更好更快更强发展的物质基础;君主贤明,群臣忠实,百姓和睦则是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如汉代,摒弃了秦代的酷刑苛法,用“忠”即诚信敦厚来治理国家,因而达到了繁荣昌盛。
二是事物发展并没有那么容易顺利,往往是由三大基本的其一其二或是三者其中一方的失误而导致的衰败局面。如夏商周秦,都是因为昏庸君王,暴政苛刑压榨百姓,重用小人轻信奸佞,沉迷女色安逸享乐,从而导致了国家衰败的局面。
三是礼(礼制)乐(音乐)律(六律)历(历法)天官(星象)封禅(祭祀)河渠(水利)平淮(财务)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四是个人的发展应顺天时,福享之,祸亦欣然受之,以乐观淡然的心态去面对一切事物的演变发生;充实自己,多看书多思考多感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前车之鉴避今时重演;保人和,建立良好的人脉交际网,善于沟通善于交流,防止留置关系隐患。
五是个人或集体对于历史的看法应公正平等,不应个人情感而对 历史人物有认识的偏差或宣传不当,历史人物功过而论,不以偏概全,不盲目崇拜,不恶意诋毁。对于文学方面,此书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言语的运用等方面造诣也颇深,且常引用民谣、谚语和俗语。具体一一道来:
一是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由此成就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并且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或者通过侧面烘托所描写人物的主要特征,突显了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灵活多变,巧夺天工。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叙事清晰明了。
二是多种成语和名句出于此,如成语:焚书坑儒,先发制人,卧薪尝胆等等。如名句: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三是风格特征不仅具有画面的立体感和丰富多样的内涵而且善于营造事实所发生中相衬的氛围形成了一种新颖的叙述风格。
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必然此书还有很多方面我并没有读透了解,日后相信我经历了更多的事情对书中的内容还会有更深层次的把握。现在也算是受益匪浅,一切还在继续,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人生之书和各类书籍还需要慢慢读透。
中文系五年制1202班
詹芸璐
201120244
第三篇:如何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模版)
如何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就史学而言:
(1)“不拘于史法”,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创造了五种体例,使“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作为古代修史的范式,《史记》一直被后代史家推崇,从《汉书》到《明史》这些被公认的“正史”(二十四史),体例虽略有改变,大体总是遵循《史记》的成规)。
(2)进步的历史见解:大一统思想;据史直录(批判性);评价历史的方法。
(3)空前的规模:篇幅长,结构严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人物之多,前所未有。
就文学而言:
(1)开创了传记文学,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同等。(诗史创造散文史创造)。
(2)与屈原有相近遭遇,并在屈原的鼓舞中吸取力量。
(3)与屈原“遭忧作辞”,“发愤抒情”一致,在作品中寄予了愤恨不平。
说明《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总之,《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
第四篇:无韵之离骚教案
无韵之离骚教案
www.5y
kj.co
m
——太史公笔法小议
教学目标:、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2、训练书评的写作思路并作基本操练
3、让学生从明晰的指导和简单可行的训练里走近书评、喜爱书评。
教学重点:用书评的相关知识梳理文本
教学难点:明确书评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谈书评
、顾名思义,写书评,就是要对书做什么?(评价)
2、那么,你认为书评是属于什么文体?(议论)
3、议论文要有论点,你认为可以选择哪些方面作为议论的点?
(形式: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等;内容:思想情感、主题等等)
4、有论点就要论证,你觉得书评和一般的议论文有什么区别?
(围绕书为中心展开并申发议论,引用论证是论证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5、有没有同学觉得这样的东西好写,大段大段的引用就好了?
鲁迅评许广平的罗素文评:95分,90分给罗素,3分给你的抄工,2分给你后面的评论。
一般的书评写法分四步:
a、引:引用材料来证明自己
b、议:对引用材料进行评析
c、联:联系现实或个人实际
d、总结全文,呼应或提升论点
二、以此为依据,我们来看看资中筠评《史记》的这篇。
、总的论点是什么?即:议点的选取。
2、有没有分论点?
3、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分别论证这些论点的?(讨论)
板书:
奇气:不仅在于
也不仅在于
尤其在于——奇气三★例证一《李将军列传》
这,也是太史公奇之所在——奇气四★例证二《孝武本纪》
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奇气五★例证三《项羽本纪》
三、读写结合。
、选一个点来评论;
2、引——议——感——结。
3、50字左右。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於变;《礼》经纪人伦,故长於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於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於风;《乐》乐所以立,故长於和;《春秋》辩是非,故长於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後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谬矣。”
於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於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大意:
自“太史公曰”至“小子何敢让焉”
说明作者不辞周公孔子(绍明世、继春秋)之业。
自“上大夫壶遂曰”至“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藉上大夫之问)说明孔子作春秋的理由(在达王事)。
自“壶遂曰”至“谬矣”
说明史记之作,非独刺讥而已(亦是述事齐传,尽其官职之举也)。
自“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至“自皇帝始”
说明作史记的缘由(在效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主旨:说明史记之作,意在绍明世、继春秋,以达王事。(篇首)
文体:形式为应用文(序;书序);内容为论说文。
译文: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春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乱政的大夫,为使国家政事通达而已’。孔子说:‘我与其载述空洞的说教,不如举出在位者所做所为以见其是非美恶,这样就更加深切显明了。’《春秋》这部书,上阐明三王的治道,下辨别人事的纪纲,辨别嫌疑,判明是非,论定犹豫不决之事,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变化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所以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春秋》论辨是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见长。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丢掉了作为立国立身根本的春秋大义。所以《易》中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因此,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奸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尧舜的强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予以歌颂。《春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汉朝兴建以来,至当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色,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国家,辗转几重翻译到中国边关来,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出他们的心意。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耻辱;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使大家都知道,是有关官员的罪过。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禁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春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的腿受了膑刑,却论述兵法;吕不韦被贬徙蜀郡,世上才流传《吕览》;韩非被囚禁在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士抒发愤懑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于是终于下定决心记述陶唐以来直到武帝获麟那一年的历史,而始自黄帝。
www.5y
kj.co
m
第五篇:《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
第一,大一统思想。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艺术特色:
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 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 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 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例如:““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 “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 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 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同时,诗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 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 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 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 “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 虚字的。《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 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 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 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 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 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艺术特色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熔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于一炉,最突出的是他的“香草美人之喻”。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神话传说的充分运用,展开了多彩的幻想的翅膀,更加强了《离骚》的浪漫主义气韵。《离骚》中诗人用了许多比喻,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集团的丑恶,抨击了他们的奸邪、纵欲、贪婪、淫荡和强暴。同时,他也塑造了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避艰难、不怕迫害、热爱乡土和人民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宋玉长篇叙诗《九辩》,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一篇作品,有人说是他在放逐临澧之后,在临澧望城看花山写的。宋玉放逐云梦之后,意气不能自平,怨愁无处发泄,在“春夏随日浴道水之畔,秋冬和风寒荒郊野岭”的日子里,以“倚天之外”的文学气慨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情绪,以及哀师、仇奸、怨世、愤恨的心情,举笔写下了《九辩》。此文饱含深情,洋洋洒洒1700多字,集结了他一生的思想感情,集结了他一生对当时社会、政治,对自己身世的无限感慨,亦是他展示文学才华的重要显露。可以说是他一生精神思想的总结。也是他一生在文学、思想上最后的集大成之作。
这篇长诗,包容了很多很广的东西。讲到了很多很广的内容:谈到了君王,谈到了自己;谈到了上层统治集团,也谈到了下层的黎民百姓;谈到了社会,也谈到了国家;揭露了奸佞误国的黑暗,抒发了久藏心中的愁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抒发了对世道认识的深刻感触,把大自然的景观与他深厚的感情、无限忧国忧民之心连在一起。笔者反复通读之后,多次试想,《九辩》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九辩》的主体思想是什么?本文初识探讨如下,以期引起各方学者的指正。
《九辩》是一篇抒情诗,它的主体思想是一个“悲”字。它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悲国、悲君、悲己、悲民。它所表达的意思,一部分是“直露”的,一部分是“借喻”的,一部分是“隐喻”的。有的人可能看到它的“直露”部分,而忽略了“借喻”的部分,有的人可能看到它的“借喻”的部分,而忽略了“隐喻”的部分。
一、忠臣忠君
忠于君王,做个忠臣,是宋玉在《九辩》中表达的一个重要内容。推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历朝以来,凡是为臣之道,都以忠臣为荣,奸臣为耻。当官就要作忠臣,忠臣就要忠君王。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不为人耻的官吏,历代如此。宋玉始终遵循忠臣的宗旨,始终遵循以忠君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始终把忠臣忠君作为自己的为官之本,并把他的这个思想在《九辩》中进行了充分的表露。
从现有资料来看,宋玉忠臣忠君的思想,贯穿了他整个的一生,是从一而终的,直到生命结束时也未改变。在他得到楚王赏识、信任的得意时期,他以自己的无限忠君之情,以自己的聪明才华,尽力服务于楚王。在他获罪被贬之后,即使在生活处境极端困苦的时候,他的忠君思想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九辩》中,多次表达了他对楚王的思念,对楚王忠诚的态度,希望朝廷能再次启用他,再次出来为楚王效力。
“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愿一见兮道余意,君之心兮与余异”。他强烈希望再次见到楚王,当面和楚王把自己心里的话儿讲完。可惜楚王想的与他并不相同,对他并不理解。
“车即驾兮朅而归,不得见兮心伤悲”。“倚结軨兮长太息,涕潺湲兮下沾轼”。他思念君王的眼泪,把车轼都冲洗干净了。“以为君独服此蕙兮,羌无以异於众芳”,“悯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心悯怜之惨凄兮,愿一见有明”,“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纷纯纯之愿忠兮,妒被离而障之”,“计专专之不可化兮,愿遂推而臧”,“愿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我看君王独喜欢佩戴蕙花,没想到他待我与普通花一样。可惜啊,我满腹的心思已无从上达君王,只好离君远去他乡。深深叹息自己不平的遭遇,如能见到君王,可表明自己的忠肠。凶猛的狗对我狺狺狂叫,门关着,桥封锁使我绝望。我对君王的忠诚之心不会任意改变,却被小人阻挠嫉妒。希望贤能之士能回到君王的身边,继续为王效力。希望仰仗上天的恩德啊,来保佑君王逢凶化吉,安然无恙。
忠臣忠君,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重要思想。
二、爱国忧国
宋玉所处之时,正是战国的后期,秦灭六国的前期。楚怀王连遭秦的攻击,客死秦国之后。楚倾襄王即位,这是楚国政治动荡不稳,社会动荡不安,国力全面衰竭,六国诸候并吞的兵荒马乱时期。从怀王到襄王,楚国上层政治集团乌烟瘴气。《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怀王受张仪之骗,而兴师伐秦,秦“大破楚师於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又“取楚之汉中地”,后割地求和。“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楚王会”,屈原阻止,而怀王听其稚子子蘭之劝前往,入武关遭秦兵伏击,逃亡赵国,“赵不内”而死于秦。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原而宠勒尚子蘭之流,“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倾襄王即位后,仍以其弟子蘭为令尹,楚全国不满,强烈要求追咎子蘭的过错。以屈原为首的忠诚正直大臣纷纷遭到排斥打击,罢官流放。对这些活生生的事情,宋玉耳闻目睹。在写《九辩》之时,楚国已是日薄西山,行将灭亡的前夕,所以他深为楚国的命运担忧,而又深感无能为力。以致在《九辩》中,一再以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来寄托他的爱国忧国之情。
《九辩》描写了农田荒芜,人民贫困,国力衰竭,楚国处处显露出败亡的迹象。“白日晼晚其将兮,明月销铄而灭毁”。天色昏暗太阳就要落土了,明月亏损,显得那么地消瘦。“中憯恻之凄怆兮,长太息而增欷”。心中的悲痛一阵接着一阵,为国担忧的心情只能长长地叹息。“何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而改错”。工匠们为何也趋时媚俗?不顾规矩方圆而擅改法度!“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圆形凿孔怎能配上方形的木榫,我当然知道它们是格格不入的。“事亹亹而觊进兮,蹇淹留而踌躇”。“块独宁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国家大事在不断变化,而我毫无办法只能踌躇徘徊。我孤独地守着这荒芜的洼地,也只能仰望浮云长久地叹息,长久地衰伤,无可奈何。“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荒秽”。
爱国忧国,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二种思想。
三、怜民悯民
宋玉在上层统治集团活动之时,就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在《九辩》中,他处处表露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之心。特别是他放逐被贬之后,更是与民朝夕相处,与民同甘共苦。把自己的痛苦和百姓的痛苦连在了一起,并与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从底层的低处,往上看统治阶级的腐败;他从底层的低处,看整个社会的混乱黑暗;他从底层的低处,看周围身边黎民百姓的疾苦,使他看到了人民的存在,与国家存在的重要关系。使他充分认识到:民是一国之本,民富国强,民穷国衰。楚国人民当时的处境,已是战争连年,苦不堪言之时;已是虎狼当道,民不聊生之时;已是饥不饱腹,朝不保夕之时。出于对百姓的无限同情,《九辩》里流露出他对百姓的极大关切与同情。他以自然草木野生动物为题,流露和表达了对百姓的关切与同情。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尧舜之杭行兮,瞭冥冥而薄天”,“彼日月之照明兮,尚暗黑其而有瑕”,“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
百姓就象大雁在寒冬来临之前失落地向南飞去,黎民就像鹍鸡喳喳地发出灭亡前凄凉地悲鸣。在这孤独空虚的路上竟然没有一个知心朋友。看到这一片凋蔽,人民的痛苦,满腹的惆怅也只能说给自己听听,百姓的生活就象树叶那么暗淡无光。黎民们就象散乱的树枝一样纵横缠绕。社会上望去看不到一点青春迹象,都已疲惫不堪。树木枯萎,早就露出暗黄的颜色,可怜那光秃秃的树梢带着内伤还在寒风中飘摇。想过去,春天是那么地青枝玉叶繁盛,而现在却已一去不返。我想到了古代圣明的贤君,尧舜的贤德,为民恤民的恩德高与天齐。现在,我也只能和百姓站在一起,宁可身处贫穷,也要守住自己的高洁。
怜民悯民,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三种思想。
四、怀才惜才
宋玉深感自己的性格不能被当时的社会所容,深知自己不阿谀奉承,不违背良心处世的性格不会被统治阶级所好。在《九辩》里,他以大量的篇幅反复提到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他的这个观点,在文中是直露的,感情上是强烈的,表达上是气愤的。
如:“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谅直”,“悼余生之不时兮,逢此世之狂攘”,“重无怨而生离兮,中结轸而增伤”,“却骐骥而不乘兮,策驽骀而取路”,“当时岂无骐骥兮,臣莫之能善御”,“凫雁皆唼夫梁藻兮,凤愈飘翔而高举”,“众鸟皆有所登栖兮,凤独遑遑而无所集”,“谓骐骥兮安归?谓凤兮安栖” ?“骐骥伏匿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鸟兽犹知怀德兮,何云贤士之不处”?“骥不骤进而求服兮,凤亦不贪喂妄食”,“君弃远而不察兮,虽愿忠其焉得”?“愿自直而径往兮,路壅绝而不通”,“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窃美申包胥之气盛兮,恐时世之不固”,“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
这一段的意思是:我为自己无罪而被贬,对我的不公愤愤不平。一生坎坷的遭遇使我十分地气愤。我失望地离开君王而迁到云梦新地。可怜我生不逢时竟碰到了这混乱的时代,暗自悲伤。哪里是我的前途啊?内心在怦怦地激动,都只为自己的正直与忠诚。我反复想自己的愁怨,越想越悲伤。楚王拒绝千里马不去乘座。却鞭策劣马在路上慢慢行走。难道当今世上就没有骏马?难道当今世上就没有骐骥?只有哪凫雁野鸭为小米虫草争抢食物,而凤凰展翅高飞,对小利是不屑一顾的。普通的小鸟还有一个树枝可以栖息,而凤凰却连一个栖息的地方也没有,请问:骏马该投奔何处?凤凰该何处栖息?要知道,骏马因伏匿而不容易看见。凤凰也因飞的太高可能也看不清楚。大自然的鸟兽尚知感恩有德于它的主人,贤能的人士为何就不能与他相处?好马是不会冒然求你任用的!凤凰也不会去贪吃小米和虫草!可惜啊!君王不能明察,甚至抛弃疏远他们!即使骏马凤凰想为君王出力,施展他们的抱负才华也不能实现。我很想当面和君王讲讲这些,可惜道路阻塞,障碍重重。我真的有点迷惑,强按自己心头的苦闷而去学习《国风》。我很赞赏申包胥的志气,可现在与那时又有所不同。还是遵循先贤的教导,即使生活在浑浊的时代,也要以自己的高洁感到荣耀。
怀才惜才,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四种思想。
五、祭师哀师
屈原是宋玉的先师。宋玉是屈原的弟子。清《安福县志、外记、流寓》篇记:“宋玉,归州人,屈原弟子,悯其师忠而放逐,作《九辩》。”屈原的文学,才华,高尚的情操,忠于楚国,为国捐躯的豪情壮举,无不深深地打动着宋玉,影响到宋玉。屈原在楚国的所有作为,宋玉是直观的、亲历的。为纪念先师,他还专门写了《招魂》一文。有人说宋玉的《九辩》是模仿屈原的《九歌》、《离骚》写法而写的一首叙情诗。笔者认为,宋玉是继承屈原的文学手法,而更有创新和发展的。《九辩》虽未直露他对先师的怀念,但从文中的感情抒发,语言的叙述表达里,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到他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在《九辩》里,他以种种谴责、斥问、批评、抨击的方式,来肯定先师的正确。他指出社会种种的不公现象,上层统治的腐败,吏治的黑暗,来印证屈原的正确伟大。实际上,《九辩》是在为屈原鸣不平,为屈原讨公道,为屈原喊冤屈。
“何险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彼日月之照明兮,尚黯黯而有瑕”,“既骄美而伐武兮,负左右之耿介”,“憎愠愴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慷慨”,“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後之危败”,“世雷同而炫耀兮,何毁誉之昧昧”!“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卒雍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无光”,“尧舜皆有所举任兮,故高枕而自适”。
以上这些内容,远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遭遇和不平,也不单单只讲他个人的个别现象,而当然是包括屈原在内的整个表达。
祭师哀师,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五种思想。
六、嫉恶仇恶
因为自己的不平遭遇,因为自己的怀才不遇,因为自己早年背井离乡的苦难身世,宋玉对黑恶势力的仇恨是当然的。对奸臣、小人误国的所为是愤慨的。他批评了楚王的自矜、炫耀武力,依仗左右侍臣的刚愎蛮横,以及贤士忠诚,反遭君王憎恶。小人夸夸吹捧,却讨君王喜欢。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奸侫飞黄腾达,贤士引身远退。他批评了世风日下,莨莠颠倒,是非混淆,连相马的伯乐,也在趋媚迎合世俗而选哈巴狗作讨好君王的宠物。在《九辩》里,他非常尖锐地,很不客气地对他们进行了抨击和指责。多次以向君王反问的形式,来衬托他所指的对象无能、无用、误国、伤民,和许多社会不合情理的现象。多次以犬、狼、虎、驽骀、凫雁来篾视指责这些小人。痛斥这些当道的小人,是“蔽日”、“浮云”,挡道的“猛犬”。这些人唯利是图,处处贪婪。国家将会断送在这些小人手里。而对那些正直忠正之臣,有才华真心为国的人则比为高飞的凤凰,腾飞的骏马,空中的日月。“原皓日之显行兮,云蒙蒙而蔽之”,“窃不自料而愿忠兮,或黕点而污之”,“愿赐不肖之躯而别离兮,放游志乎云中”,“乘精气之抟抟兮,骛诸神之湛湛”,“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霰雪雾糅其增加兮,乃知遭命之将至”,“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宁戚讴於车下兮,桓公闻而知之”,“无伯乐之善相兮,今谁使乎誉之”,“独耿界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嫉恶仇恶,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六种思想。
七、悲秋叹秋
我国《楚辞》研究专家,北大教授许渊冲在英汉对照版《楚辞》前言中说:“宋玉的《九辩》在诗中把自然的季节,楚国的政治气候,个人的身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以秋天萧瑟之气贯穿全诗,表现了对事物的怜悯感,自己才华的优越感,发泄苦闷的痛快感”。我们可以说,《九辩》是一篇诗情高雅,言真情切,借景叙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作品。
《九辩》以大量悲秋的情调,发泄了自己对当时的种种怨情,一而再,再而三地以秋天万物萧瑟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愁怨,来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悲凉、失落的心情。把胸中埋藏的怨情,以喻秋的形式,如盈泄之水,一诉为快。
“自古逢秋必寂寥,秋风必有萧瑟意”。在《九辩》里,大量的秋雨、秋风、秋露、秋草、秋树、秋凉,把各种自然界秋天的景象紧紧地联系到自己的身上,并以秋泄怨,形成一种特定地“悲秋”文学色彩。《九辩》开头第一句就是“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啊,它那萧杀的情景,真的使人悲伤。萧瑟的秋风,使万木枯萎凋零,一片荒凉。“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霜露惨凄而交下兮,心尚幸其弗济”。这种悲秋的诗句在《九辩》里,几乎处处可见。屈原没把神话的《九歌》故事化、情节化,而更加诗化。宋玉的《九辩》则在发展屈原诗化过程中,以“悲秋”入手,使诗更加情感化,思想化。宋玉也被古代文人誉为“千古悲秋之祖”。
悲秋叹秋,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七种思想。
八、怨世厌世
据各种资料记载,宋玉是由朋友景差介绍,当了楚襄王的文学侍从。对这个不起眼的小职,宋玉并不满意,曾责怪过朋友没有尽力推荐。后来,景差再次向楚王介绍了宋玉识音乐、擅文学的特长,楚王虽很欣赏他的文学才华,但在职位上一直未作大的安排,一直没有得到楚王的重用,使宋玉长期怀有“扶凌云而自惜”的感觉。到后来,不但没有得到重用,反而还遭小人谗言,获罪被贬,这对才华横溢的宋玉来说,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精神上的打击是沉重的。《对楚王问》就是宋玉遭谗言被贬之后,楚王问他而自辩的文章。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之比,直答了楚王不识才华,不重贤能的不平心理。所以,在《九辩》里,宋玉表露出了很多的消极厌世心理。这种消极心理,在于他:看到了“关梁闭而不通”,“猛犬狺狺而迎吠”,“妒被离而障之”,豺狼当道,奸佞误国的黑暗现实。看到了想再见楚王,得到楚王的重用已不可能。看到了“君不知兮可奈何”,君王对他并不看重,与他所想象的格格不入的现实。看到了虽壮心不已、雄心未泯,想有一番作为,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志向,但年岁已高,已到暮年的事实。所以《九辩》里,他抒发了许多消极厌世的心理情绪。这种情绪,由希望到失望,由失望再到绝望。随着宋玉的年龄在写《九辩》时已经进入晚年,他的这种希望、失望、直致到最后的绝望,使他足以在《九辩》中产生许多消极厌世的情感。“四时递来而卒岁兮,阴阳不可与俪偕”,“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春秋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
怨世厌世,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八种思想。
九、思乡怀乡
《史记·六国年表》记:“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秦统一天下。宋玉死于秦灭楚的最后一年,应该是公元前223年。据中国著名楚辞学者陆侃如推:宋玉生于公元前290年,卒于公元前223年楚王负刍的末期,活了68岁。清《安福县志:外记,流寓》篇记:《九辩》“辞藻艳丽,有《离骚》遗音。与景差唐勒并称,客仕楚为大夫,尝居于邑(今临澧望城)、有城与庙,及看花山,放舟湖诸迹,后殁葬邑之浴溪河南岸”。
从他整个一生的经历来看,宋玉青壮年时侍从楚王,在临澧又生活了40几年,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外面,说明他很早就离乡背境了。他对自己家乡的思念是很深的,特别是到他晚年的时候,亡官去禄,背境离乡,飘泊异地,思乡之情更加强烈。在《九辩》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这种思乡之情。
“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时光啊匆匆地过去,转眼过了中年,可我还是漂泊在外,一事无成。“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离开自己的家乡,到远方做了客人,无休止的飘泊到哪里才能安稳。“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别离了芬芳繁茂的壮年,剩下的只是瘦弱的身体和凄切的伤感。“岁忽忽而道尽兮,恐余寿之弗将”。岁月匆匆,人生道路快要走到尽头,我的寿命也不会有很长的时间了。“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我一人寂寞地倚在门柱上消磨岁月,想念家乡的心情只有蟋蟀的鸣叫相伴。“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这一段,他讲了生活在外面的贫苦生活,连抵御寒冬的衣服都没有,只怕突然死去再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年洋洋以日往兮,老嵺廓而无处”。一年又是一年的过去,到老年时还飘泊在外,到这个时候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
思乡怀乡,是他在文中所辩述的第九种思想。
“悲”,是《九辩》全文的基调,是整篇内容表达的主体思想,也因此而谱写了这篇满怀悲感的诗文。“九”,也含有很多的意思。
《九辩》在文字的描述上是优美的;在表达的形式上是完美的;在写作的手法上是绝美的。宋玉不愧为楚文化的源头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