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写《渔家傲·秋思》
改写《渔家傲·秋思》
文/湖南洞口县文昌中学 杨润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猩红的夕阳映照着西北边境,在坠落之前释放着最后的绚烂;南下的大雁高声啼叫,飞往舒适安逸的地方,对于此地,竞没有丝毫的留恋。朔风的尖啸,军马的嘶鸣,军号的凄厉,从四面八方响起,它们所汇聚的声音,悲凉凄恻,压迫着每个人的神经。只有重重叠叠的山峰泰然地耸立着。袅袅不断的青烟与火红的落日相连,它们是要追随夕阳一起落下,还是会升得更高呢?五年了,我依旧弄不懂这个问题……
读不完的雄壮与萧瑟,看不完的豪迈与悲凉。光明的太阳终于坠落,心,也随之变得冰冷。远方的京城那儿,必有璀璨的烟火布满天空,喧腾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可惜,这美景不属于我。今夜,只有那皎洁的月亮将光华覆盖我孤寂的心灵。我将思念倾注在它身上,而它,也一定会将它们洒向我的家人吧。
提神酒来了。酒杯中寒月如雪,指尖轻点,也无法将它融解。起风了,我的袖袍飘荡。仰脖将酒一饮而尽,却还是难消心中乡愁……月亮啊月亮,你将我的思念带到了么?家乡的亲人们,你们过得好么?下一次的信又什么时候到呢?我怕我,等不到那个时候!
一天天的碌碌无为,消磨着我的激情。我渴望着建功立业,可是燕山上还未刻上我们平胡的功绩,回家自然也无从谈起。叹一口气,夜也随之一颤!
寒意渐起,我裹紧自己。夜空中飘荡的笛声幽怨惆怅,铺满大地的霜华闪烁着傲然的冷光。我忽然想起,这一整夜,都属于我。席地而坐,在与夜的对视中,拉开尘封已久的心帘。师老无功、乡关万里,只有几封家书静静地躺在抽屉里……揩下一把眼泪握在手中。未来,一定会好起来吧,我们一定会平安回家的吧!我的声音,像呓语般,在我耳边久久萦绕。
编辑絮语
本文中的想象与文采值得一赞。改写古诗词,对于同学们练习写作,是颇有好处的,然而又不得不说,这样的文章很难说得上是真正的“创作”,因为一来它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忠实于原诗词的思想情感,二来这样的文章很多,早已显得模式化。另外,这类文章要真正写好,得对原诗词及作者有比较透彻的理解(这就有赖于较深的文化底蕴了),否则所表达的东西容易流于表面以及概念化。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多写“自己”的文章——内容源于自己最真切的感受与体验。
第二篇:渔家傲秋思(范文模版)
《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词中描写的边塞风光;
2、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重点】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教学方法】朗读法、探讨法、教读法、比较阅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骚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
二、释题:
1、“渔家傲”是什么?/
2、“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3、学生介绍范仲淹及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三、品读诗歌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 感情 意境。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 处理好字音 节奏 感情)
3.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4.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景品情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图)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
异声
异势
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
萧瑟
肃杀
4、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句诗相类似呢?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5、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
提示: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
6教师小结: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6、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
7、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赏析词的下片。
8.学生赏析: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
思乡 思亲)(燕然未勒
使命 责任 爱国 忧国)
(悠悠羌曲
无奈
凄凉 别愁)(人不寐
焦虑 苦闷 悲愤 担忧)(白发夫泪
悲怆 苍凉 壮志难酬 痛心)
9、教师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 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9、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诗歌。
五、赏析诗句
小小诗歌却包蕴意象万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哈姆雷特”,同一诗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请根据刚才的理解来赏析你喜欢的诗句,希望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1)赏析本首词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A/“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B、“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2)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自己赏析诗句。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词牌名,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分析这两首诗词的异同。
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
二者的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 净沙·秋思》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
(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 《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无论是哪一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的打动读者。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 同点。
2、说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七、课堂练习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3.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词。
2、将这首词扩写成现代白话文,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字左右。
第三篇:《渔家傲 秋思》赏析
《渔家傲·秋思》赏析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四篇:《渔家傲·秋思》习题
中考链接: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内地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B.“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一句反映了当时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C.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汉代大将军窦宪大坡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明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作结,爱国之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
答案:A“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有误,应该是“肃杀、悲凉的边塞风光”。
2.这首诗属于()题材(1分)答案:边塞诗。重点解释题材和体裁。
3.《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语句,根据你的理解,把你想到的诗句填写到下面横线上。
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答:(1)(2)(3)(4)
答案:醉里挑灯看剑;将军白发征夫泪;铁马冰河入梦来;老夫聊发少年狂。
第五篇:渔家傲秋思学案
《渔家傲秋思》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一、自学诗歌:
要求:
1、读准字音;
2、弄清文意;
3、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二、品读诗歌:
赏景: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我看见了一幅
图。(用生动简洁的词语概括你看到的景)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 ”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3、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品情:
一起踏着文字,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 中感受到
(诗词内容)
(体会到的情感)
三、拓展诗歌:
(1)根据刚才的理解,个性化地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要求:
用生动的文笔,自己对诗歌地把握,细腻地表现出边塞之景或诗人之情。
四、课外积累
(一)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6.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体会不一样的范仲淹——婉约: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