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核心内容: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教师备课所要做的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启发式和注入式是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
教育常常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严重影响。
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阶段、现代教育学阶段。洛克,个人本位论。《教育漫话》。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相互制约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教育两大基本规律。壬戌学制:六、三、三
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结构能力包括: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赞科夫:使差生也得到全面发展。
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人寅学制。中国实行的第一个学制是葵鞪学制。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谈话揭题。
1、师:不久前我们一起学习过宋朝大诗人陆游的一首诗歌《示儿》,在座的同学中肯定有不少能够背诵这首诗歌的,有谁愿意一显身手,背给大家听听?
学生背诵。
师追问:对于陆游,你还知道些什么?
2、谈话揭题: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刚才诵读的《示儿》,属于悲壮的爱国绝唱,是对子女的临终遗嘱,而今天我们学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也是写对子女的教育,并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读熟诗歌。
1、理解题意。① 读题。
② 读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交流:·这件事情发生在一个冬天的深夜。·这首诗是陆游写给小儿子聿的。·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的一些感想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
③ 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④ 再指导多角度读好诗歌题目。
过渡: 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那么陆游在冬夜读书时,生发了哪些感情想要用诗来教育儿子呢?
让我们回到了800多年前的那个深夜,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2、读熟诗歌。
①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 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过渡:学习古诗,除了会读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
三、自学古诗,初感诗意。
1、教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哪些诗句的意思,你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请在书上打个小问号,然后把你的收获和同桌交流交流。
2、学生自学,并和同桌交流。
四、深入理解诗句(各句学情预设)
1、教师:通过刚才的合作学习,我想大家对诗句一定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们把你读懂的来告诉大家。
① 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
A、教师:第一句诗读明白的举举手,看来真不少,指名交流诗意。(古人读书﹑做学问时是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的。)
你是怎么读懂的啊?(因为我知道学问的意思是读书学习,也就是做学问,遗的意思是留,无遗力是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B﹑教师:由“无遗力”,你直接想到了哪个成语?(不遗余力)C﹑教师:你说的真好,你是怎么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的?
(我是通过查字典、联系整句诗、请教别人来知道的)教师: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D、教师:请你举例说说古人是追求学问是如何不遗余力的?
(古人学习的确是十分刻苦的,历史上记载古人学习勤奋的故事有许多如: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十载寒窗、通宵达旦、夜以继日„„)E﹑教师:你能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下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吗?(指名交流)
教师:听了这些,感觉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板书:孜孜不倦)② 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
A、教师:第一句我们已经读明白了,那这第二句,你读明白了吗? 交流诗意:小时候用的工夫,要到年老的时候,才有所成就。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在这句诗句中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始的意思是才,工夫是时间,成是成就)
B、教师点拨:在这句诗中,有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从“少壮”到“老”,你读明白了什么?学习的时间过程是极其漫长的,也就是说,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板书:持之以恒)C、教师:做学问,从“少壮”努力,直到老了才有所成就,这要花多少工夫啊!。老师..想到还有一个词:功夫。我们经常会混淆,今天我们来做个练习,看能不能给弄清楚了。
D、多媒体显示:我选择,我快乐
工夫 功夫
1.他三天()就学会了游泳。2.这个杂技演员真有()。3.明天有()再来玩吧!4.中国(),名扬海外。
E、教师:通过选择比较,我们知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现在我们知道:古人做学问,强调积累,要花平生工夫才有所成就,用现在的话说是“活到老,学到老”。
F、教师点拨:想到了哪些人,也是“少壮工夫老始成”的?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不教一日闲过”;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谈迁——编写《国榷》„„)
2、学法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句,你们发现了吗?如何来理解整句诗呢?(关键是要要抓住一些重点词语,从而来理解整句诗句的意思。那我们就用 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接下来的两句。
③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A、教师:这两个句中,你理解了哪些重点词语呢?
交流:· “纸上”:书本知识。“浅”:有限,肤浅。“终”:毕竟。(相机板书:书本知识)· “此事”:这些知识。即指书本上的知识。“躬(躬行)”:亲自实践。(相机板书:实践经验)
B、交流诗句意思: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深入透彻的了解这些书本知识,还要亲自去实践。
C﹑师述:历史上曾经发过一个与这两句诗相关的动人故事,那就是——“纸上谈兵”。D、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一故事的看法。(相机板书:实践经验)G、教师启发:
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赵括就是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大败而死。
生活中,我们也学到一些名言警句是说得“躬行”的,强调要亲身去做、去实践的,想想有哪些?
H、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I、师述:通过刚才的学习与交流,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了,陆游希望小儿子子聿做个怎样的人?
J、巩固练习(填空):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的精神,一个既有,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4)全诗熟读成诵。师:我们想象一下,子聿会怎么诵读父亲写的这首诗呢?如果你就是子聿,你会怎么读? 学生练读。指名读。
五、总结全诗,提出希望
教师:同学们,1199年的一个寒冬深夜,陆游通过这首诗,虽然短短28个字,却饱含深意,囊括着许多生动的故事,许多家喻户晓的名言,真可谓是千言万语汇成4句话呀。他要告诉自己的儿子,做学问是艰辛不易的,要获得真知识,关键在于行,也就是实践出真知。这也给我们上了深深一课。老师希望你们牢记古人的训诫,做个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其实,陆游共写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那么陆游在其他几首中告诉了儿子什么呢?课后请同学选两到三首读一读。
六、作业:
1、抄写并背诵古诗;
2、选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其它几首。
3、搜集陆游的资料,制作人物卡片。
第三篇:教学过程[范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诗歌的知识: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就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6.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7.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8.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9.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10.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驻足岁月的长河,我们常常会感慨:有多少分离,就有多少思念,有多少思念,就有多少忧伤。今人常祈盼,古人亦“涉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古诗十九首》,共同去感 悟《涉江采芙蓉》中无际的思念与弥漫的忧伤。(1分钟)
一、认读,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2、学生再默读或小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参考注释,查阅字典,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实词,写在笔记本上。(2分钟)
(多媒体投影)
参考:
芙蓉(fú róng)欲遗谁(wèi)...
芙蓉:荷花 泽:湿润的洼地 遗:送
二、朗读,解析语句
1、教师做朗读解析指导(2分钟)
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
二、三式”,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
下面来练习朗读,同时解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每一句都要读准并要理解正确。
2、读解全诗。
⑴找同学朗读一遍全诗,同学评价,教师点拨。
⑵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研究断句和结构,每人至少感悟一、二句。然后全班讨论。(6分钟)读解参考:
“涉江/采芙蓉”读作升调,要读出一路涉江采摘行程中的无限期待、欣喜的感情。“兰泽/多芳草”读作降调,要读出采到鲜花、兰草后的欣慰与踏实的感情。
“采之/欲遗谁”这句用设问语气读,声音放轻,语速放慢,从朗读中渗透出一点似有若无的伤感。“所思/在远道”中“所思”声音略拖长,读“在远道”时需略带沉重,用重音降调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第一句读升调,第二句读降调,声音拖长,语速放慢,要读出些许失落与惆怅,仿佛觉得浩浩长路,虽然牵系着那女主主人公的心与爱,却无法牵起望断天涯的他乡与故乡。
“同心/而离居”末字要以平调拖长,表达出因无望而带来的无奈。接着重读“忧伤/以终老”依然用略平的降调读,表达出岁月沧桑,生活煎熬已使得抒情主人公心如止水、哀莫心死的感情,凸显其无望无奈中深陷忧伤、终老无望的形象。
⑶背诵全诗,课上检查(2分钟)
三、品读 鉴赏语言
1、学生齐背全诗。(1分钟)
2、逐句解读鉴赏诗歌,师生交流,讨论。(5分钟)
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这两句诗是诗歌的起句,有何特色?
参考: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的“芙蓉”谐音为“夫荣”,“芙蓉”即“莲花”,“莲”谐音“怜”,“怜”即“爱”。由此可见,采莲女子内心充溢着无穷无尽的爱恋。同时“芙 蓉”“兰泽”“芳草”又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
参考:
以“乐”写“哀”的衬托手法。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中的“遗”是“赠送”的意思,采莲不为欣赏悦己,而为送人示爱,而所送之人却又远在异乡,爱的心声化作了无边无际的思念。
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提问:“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
参考:
“还顾”是一个多么充满情感的动作性的画面,我们仿佛能亲眼目睹主人公的动作,而“漫浩浩”用两个叠字,写极了路途的遥远和无尽。短短十字,因空间而产生的无限哀愁显露无余。游子尚可望乡,思妇却不知望向何方,一份无着的思念,使她感到了无声无言的迷茫。
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参考:
“同心而离居”是游子漂泊的结果。也是一个明确的原因,使得相恋双方终老忧伤。作者的哀情当真是由眼前之乐景而激发出来的吗?不!他的哀情是时时在心头的,而这哀情的根源是什么?诗的最后一句告诉了我们——“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愁以至老的根本原因!作者虽未直接抒情,却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韵未歇、意犹未尽。
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总结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2分钟)
参考:
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
四、研读 探究问题
问题1.《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气氛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时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请举例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3分钟)
参考:
“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等。
问题2: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思妇?
学生研读诗歌,然后全班交流。(3分钟)
参考:
在田田的荷叶间采莲思念的,常常是望夫荣归的江南女子,诗歌的第一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恰是描绘了思念中的女子不畏辛苦,采莲摘草,欲送心上人的情景,仿佛羞赧尚在,浅笑犹存。然而,诗歌的第二层“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以一设问的形式使得美好的意境徒然蒙上了一层愁绪,采花摘草的快乐就在无人可送的转折中颓然然消失。所思念的人在哪儿?在远方,他是游子。他为何远游已不言自明。“在远道”的意境如此苍凉,恰与“涉江”“兰泽”相应。
一、二相联,便觉得江水的浩渺,沼泽的苍茫一下子让人倍感惆怅,因为遥远,因为不知他身在何方,所以思念也就失去了方向。迷茫中,一个想法正渐渐清晰:此时他在想些什么,做什么呢?诗歌自然转入第三层,“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在思妇的想象中,虚拟了远方游子正在异乡蓦然回首悄然遥望,思念妻子,思念家乡。然而通往家乡的路那么漫长,何时功成名就,何日共话当窗。漫漫归乡路正象征了无尽无期的心路。诗歌的第四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又回到现实,思妇游子心心相牵,却相隔遥远。一直到老的分离除了给人一层一层的忧伤,又会有什么呢?
五、联读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5分钟)
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诗歌解析: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参考:
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六、写读 化入为出
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10分钟)作业:
1、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2、背诵并默写全诗。
总结语:
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1分钟)
第四篇:教学过程
《信客》教案
执教人:龙娟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2、从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态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从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态感受他的品格和精神,并培养学生待人宽容,诚实守信等品质。
教学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辅导自学。
2、讨论法、问答法。
教学准备:
1、了解信客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2、掌握作者余秋雨的基本情况。
3、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信”是由“人”和“言”组成,人言为信。信的原本意思是言语真实,后发展为讲信用,在后来发展为信物,送信的人。在我国古代,一直存在送信人,被称为信差,信使,信客。这一职业到20世纪初还没有消失。作者的故乡余姚离上海
很近,很多人到上海谋生,因此,信客在这一地区还很活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余秋雨的散文《信客》,看看信客是如何生活的。
2、简介作者: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其中《文化苦旅》获得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包读书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这是他在研究写作之余的散文佳作。《山居笔记》获海外花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①文中共写了几个信客,重点写了谁?
②请你为文章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1)来由——做信客的缘起
(2)经历——怎么做信客
(3)艰险——为什么不做信客
(4)归宿——当老师,当校长也是好样的③完成信客档案,并用一句话概括你心目中的信客究竟是怎样的人?
三、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同学们,我们现在对信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①用横线勾画出震撼你心灵,让你感动的语句和片段,大声朗读,并仿照下列
句式,说说令你震撼、感动原因。
例句:文中———————句子(语段)感动了我,因为我从此句(语段)中,感悟到了—————————————。
②信客身上主要体现了哪些可贵的品质?请在文中用波浪线勾画出来并体会。
总结:诚实守信,无私奉献,默默无闻,善良厚道,任劳任怨,胸怀宽广等。
作品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主题。
③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些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明确: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为充当代理人为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等和一
次遭人诬陷的经历。这样写更突出了信客默默奉献的无私品质,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④ 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先写一个老信客,以说明信客这一职业的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⑤为什么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信客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是出于对老信客的理解、同情、敬
重和感激,表达出信客的忠诚,一辈子默默奉献,对名利无所求。
⑥年轻信客结局怎样?得到大家的认可了吗? 从年轻信客的结局你获得了哪些
启示?
明确:信客虽然终年奔波,收入却很微薄,生活也较贫穷,胃病和风湿病成了
他们的职业病,而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又让信客感到极其痛苦。
但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诚信无私,以自己的品行和无私的工作赢得了
社会的普遍赞誉。
信客的一生说明:诚信善良,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四、拓展延伸
①信客死后,有很多人前来吊唁,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请你为信客撰写墓志铭。参考:(概述他的生平事迹和品质,语言简练、通畅)
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与家乡和上海之间,艰辛倍尝,传递两地亲
人的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思乡敬重,重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②感动我们的信客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信客这个古老的职业也消失了。但
信客的精神却还在许多行业、许多人的血液里流淌着,甚至发扬光大。下面请同学们找找你们身边像信客这样的人,通过人物刻画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等),向我们展示他的优秀品质。
(高原邮路上的信使、教师、交通协管员、清洁工、筑路工人)
五、总结:
通过欣赏余秋雨的《信客》,了解了什么是信客以及做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具
备什么素质。我们可以从文章最后看到以诚信德名远播的信客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之多,可见诚信之人必受人尊重。这篇文章让我们意识到诚信对于人立足社会而言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八荣八耻,坚决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最后送大家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结束,谢谢大家!
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程颐
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西塞罗
诚信为人之本——鲁迅
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事迹介绍及颁奖词之一二
20年行走在马班邮路上,成为世界邮递员楷模的王顺友
事迹介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马班邮路”投递员,中共党员,苗族。2001年5月1日,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05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王顺友同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木里,地处四川凉山州西北角,中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地势险,平地少。多少年来,邮件传递也只能靠乡邮员步行背送。直到1960年,境况才有所改变,乡邮员开始配马——马班邮路由此而生。王顺友就是马班邮路上的邮递员。二十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二十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21回,环绕地球六圈半;二十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
1995年的一天,邮路上骡子受惊后腿乱踢,王顺友的肠子被踢破了,他捧着肚子,连走9天,终于送完邮件。当被老乡架到医院时,人已气若悬丝,奄奄一息。1988年7月,雅砻江上溜索绳突然绷断,王顺友人摔在江岸上,邮件却弹入水中,顺江而去,王顺友跳进江中,把邮包拖上岸。
除了送邮包,王顺友还自掏腰包,从城里带回了良种送给深山中的乡民。现在,深山里不仅庄稼亩产上升,冬天这里都能吃上新鲜蔬菜。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正是在这样平凡的工作中,王顺友表现出坚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强烈的敬业精神。
解说词:——在目前在很多地方,邮递员依然非常非常的重要,对于现在的很多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孤独是可怕的,甚至就像一首歌曲唱的那样,会认为孤独是可耻的,但是我们接下来要认识的这位邮递员,孤独是他生活的一种常态,甚至会在十四、十五天的时间里自己跟自己的歌声打交道,跟身边陪伴他的马来打交道,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孤独是让人尊敬的,孤独是伟大的。
颁奖词: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二十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第五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视频歌曲展示:《人大代表之歌》 仰望着国徽 庄严闪亮 神圣职责 牢记心上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 雄壮的国歌 神舟飞扬 光荣使命化为力量 人民代表为人民 肩负着人民的希望 民生大事 时刻不忘 真诚为民 暖人心房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公平正义依法保障 发扬民主 人心所向 团结奋斗 科学发展 实现中华复兴的希望
1.教师:每年的三月,我国都要召开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们汇集在北京。那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了解多少?说出来和大家分享。2.学生举手发言,和全班同学交流对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3.教师点评总结:通过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有一定了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更多的人民代表大会的知识,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歌曲的展示营造出人民当家作主的氛围,初步树立人大代表为人民的思想,歌词和画面帮助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有个初步认识。)
【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新闻播报,合作交流
2014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各族2978名人民代表都会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到首都北京,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请你分析: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然而2978名人大代表就能表决通过关系13亿人的大事,这样矛盾吗?为什么?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展示:
3.教师出示资料卡片:你了解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怎样行使权力,怎样管理国家,明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以资料卡的形式使学生明确全国人大的职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二:时政点击
1.教师出示图片,李克强总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曹建明向人大作报告。请你思考: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什么要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3.教师归纳总结:
4.教师展示图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两院”的关系(设计意图: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理论性较强,在突破上,多给学生直观图片的展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本问题)
活动三:走进人大代表 1.教师出示两组图片。
(1)请你说一说罗益峰他是合格的人大代表吗?为什么?(2)结合第二组图片,请你谈谈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是怎样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3.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作适当点评,总结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罗益峰代表的事例及人大代表的职权,使学生明确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充分理解人大代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4.教师多媒体展示“资料卡”: 活动四:人民民主我参与
1.结合漫画,请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请你谈谈我国公民是怎样行使民主权利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回答。3.教师引导点拨: 4.易混点点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
(设计意图:以漫画的形式做为全文的归纳,使学生明确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为人民服务,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维护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活动四:主人翁论坛——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1.假如你是人大代表,请就你关注的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校园安全等某一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议案。
2.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表达想法,使学生认识到要在情感上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生活中尊重人大代表,积极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做出自己的贡献,尽到小主人的责任。(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切身感受做为一名人大代表应尽的责任,在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关注国家的民主政治,尊重人大代表。)环节三:走进生活,拓展升华
学完了《人民当家作主》这一课后,九年级一班举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活动课,活动的主题是“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争做国家的小主人”。
(1)请你为本次代表大会设计一个主题。
(2)假如你是一位人大代表,请你提出你关注的学校问题或者社会问题,并提出你的解决方案。
(3)做为国家的小主人,我想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尽一份力量,我应该:
环节四: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我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本节
课,我还
有
这
样的困惑:
教师寄语
我国各族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我们国家和人民能够经得起各种风浪、克服各种困难、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可靠保证,也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同学们要增强主人翁意识,努力做好国家的小主人!附:板书设计
第五课
人民当家作主 一年一度人代会 人
民
(选举)
(组成)
行
人大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使
(监督)
(最高的权力机关)(根本的政治制度)权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