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的反思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7:2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极端气候的反思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极端气候的反思教学设计》。

第一篇:极端气候的反思教学设计

极端气候的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极端气候的含义?了解极端气候有哪些?知道极端气 候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使学生初步理解极端气候产生原因,以及一些解决办法,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3、从身边小事做起,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极端气候有哪些?知道极端气候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教学难点:保护我们的家园。教学准备:视频 课件 纸卡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活动一: 故事园

师:出示课件

找一名学生读故事,其他学生思考回答。出示《乞力马扎罗“没”雪》,乞 力马扎罗山的“雪”怎么逐渐少了? 生:回答......师:同学们回答很准确,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怎么逐渐少了的原因是气候变暖引起的,这是极端气候的一种放映现象,乞力马扎罗一叹也是在为整个人类一叹,冰川的融化将造成海平面的升高,这样对人类的生命安全带来更大的危害。

下面我们了解什么是极端气候?。活动二:

智慧树

找学生读这段话,然后说一说听完之后获取到哪些知识信息? 生:口述。

智慧树上出现()()()()知识信息点

师:同学们对极端气候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用你掌握的知识回答

活动三: 问号屋

生:讨论后选择,发表自己的意见

1、近年来,我们所在的地区遭受的极端气候有?

2、极端气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麻烦有?

师:同学们选择的正确。近年来,我们所在的地区遭受的极端气候有:暴雪,就是极端气候的一种。(贵州、安徽雪灾)沙尘暴,洪水、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2.极端气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麻烦:

生活上:停水、停课、房屋受损、大风雷电冰雹更为频繁、干旱加剧„„

健康上:容易生病(血液病、呼吸道疾病、空气污染容易直接导致癌症)„„人们正经历这历史上前所为有的生态灾难。灾难最明显的就是极端气候的出现。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

互动场

师:分组讨论,出示因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南极冰雪融化会带来那些恶果?

生:看大屏幕表格汇报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知识窗:几年来,极端气候事件会明显增多。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据专家估计,那时全球60%的居民将生活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近年来的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暴雨洪涝频率增加;北方干旱事件连年发生,90年代以后,不少地区遭遇5-6年连续干旱;夏季高温热浪天气明显增多。最热的2006年,也是全国气象灾害频发的一年,热带气旋、干旱、沙尘、酸雨等灾害多而严重。地中海度假天堂濒临消失地中海是欧洲人的度假天堂,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游客潮,每年的游客占全球旅游人数的1/6,每年旅游季节的总消费达1000亿欧元。气候变化不仅将导致巨大的游客流和金钱流的改变,而且由于干旱和频发的火森林火灾还将严重影响地中海国家的农业,导致农作物急剧减产,进而使欧洲的粮食供应面临威胁。

师:总结过渡:我们已经对极端气候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了一定的了解,引发我们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子的那?出示课件,美丽的自然风光。(放着舒缓的音乐、视频展示美丽和谐的景色)

活动五:训练谷

生:全世界的人们为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都做了些什么?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

活动六:大屏幕展示良言板 生:签名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极端气候的反思 生态灾难

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共同保护地球

我国近年来的极端降水事件趋多、

第二篇:气候教学反思

气候教学反思

气候教学反思1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本节课的目标,教师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六个转向”的思想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本节课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应用也较为成功,除了上课课件本身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活动内容安排太长,主要原因是,对于知识点的取舍与对于课堂环节的整合力度还不够,注意了方方面面,但不免有时间仓促,活动不充分之感。还是受应试思路的影响,总想求大求全,不敢放开让学生去展示。如,在学习谚语的时候,学生学习谚语的热情十分高涨,纷纷交流自己的收获,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让学生尽情的交流。如再教时,在组织竞赛时,把竞赛规则直接展示在屏幕上以节省时间。在环节整合与取舍上,把竞赛活动与过程(1)与(2)整合,(4)(5)整合,(6)与派代表上讲台表演整合,课堂>总结与延伸整合,这样课堂思路更加鲜明,特别是突出了(3)“天气符号”这个知识重点。

总之,通过这次国培学习,本人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气候教学反思2

在教了许多遍关于中国气候这部分的内容后,仍然感觉到有压力,关于降水这部分教学上应当注意的地方就很多,以前,总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夏季风的推进等方面,认为这些是学生存在问题较多的地方,从这些年的教学反馈上看,其实学生还常在以下几方面出现问题:

一、对“降水的年际变化”理解存在误区。

所谓降水的年际变化是指在不同的年份降水量不同,即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也就是说:我国各地降水的时间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造成降水时间变化的原因都与夏季风有关,只不过降水的季节变化即我国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是因为夏季风在夏秋季节这个时间从海洋上带来降水,使然;而我国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主要是有些年份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造成的。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我国出现大范围的水旱灾害,就是夏季风出现非正常态的结果。

二、湿润区不全是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的地区。

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决定于该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我国东北地区的东北部大多数地区得年降水量都在400毫米-800毫米之间,但其多属于湿润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三、农业生产与年降水量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主要因素,除温度因素外,水分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其次地表水、地下水的影响不容忽视等。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提出问题,教师不可以随随便便地解答,有时看似简单的问题,要讲清楚都不容易,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的认识偏差。所以,怎么答、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等都要看看提出问题的学生是谁,他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问题,他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能接受多少等等。我教每一遍,感觉都不一样,我想,是因为虽然教材可能未变,但学生不同了,我也不同了,不能不认真对待。

气候教学反思3

今天执教了《世界的气候》一课,下面谈谈这节课自我感觉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整体上说一下自己这一堂课的情况。这堂课整体来说思路比较清晰,但是教学目标与课标有些偏离,究其原因是没有很好的解读课标也没有很好的研究教学参考导致的。在教学基本功上感觉自己还是语言上欠缺很多,语调太平淡,一节课始终是一种语调听不出重点,板书还是不好第一字不好,第二不整洁,第三内容不成体系。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特别是学生上台指图时,只关注了指图的学生,这时忽视了台下的同学,使得出现台上台下学生联系不起来,互动效果不好。

其次,具体来说一下讲课过程中的问题。导入部分,采用景观图片导入较好,但是导入的太陡了,如果在同学们说出是气候不同导致的这些地方景观不同后加上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气候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下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导进来就比较好。接下来是“自主学习”环节,学习自学课本图3—22完成大屏幕上列出的要求,第一个问题是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学生找出是一年,接下来我让学生比较了天气与气候,然后又返回来讲的气候的两个要素,这个环节顺序安排的不好,感觉把描述气候的时间与两个要素分开了,要先了解了气候之后再对天气与气候作对比比较好。

接下来是回顾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到讲台前指图来说的,学生指图说完后都是我对他们进行的评价他们说的不完整时也是我来补充的,这样感觉台上台下有些脱节,如果让台下的同学对台上同学的回答做个补充或评价的话,这样互动效果就会显现出来。由气温和降水差异过渡到气候的差异这个过渡还可以。接下来先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种类,这个地方的指导读图方法比较到位。

接下来先回顾以前知识温度带名称范围也是让学生上台指图来说,让学生指图主要是为了突出地理学科中图的重要性。下面的环节是让学生分别找出位于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首先我来示范如何找,指导他们如何读图,下面就由他们自己找出,然后同学交流,最后再由学生上台分别指图说出。在学生指图时往往指的是点而不是范围,而我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对学生的指图进行纠正。在这一环节中,对分布在每一温度带内的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位置没有进行更详细的讲解。

接下来具体介绍了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我先给学生从分布与特征两个方面讲解了热带雨林气候,然后观看这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片加深印象。主要是教给学生分析气候类型的方法,便于下面学生自己分析另外三种气候类型。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结合在一起的图,先要介绍如何读这种类型的图。接下来就是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对另外三种气候类型从分布与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再找学生上台指图给大家分析,我在一旁指导纠正,这个环节台上与台下也有些脱节。

还有热带草原气候和季风气候特征这两者处理的不好,如果把两者做个比较,把两者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同时呈现出来让学生观察,效果会比较好。

接下来是对四种气候类型进行的总结,先通过动画观看总体的分布,然后再做练习对四种类型的特征进行巩固,最后对整节课内容回顾总结。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好,最后的练习用的时间较短。

最后,通过这次授课比赛,我感觉自己收获很大,看到了自己更多的不足,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提供了动力。因为又给我继续努力的动力!每次听课后的评课给我收获最多,有些问题自己发现不了,通过各位老师的点评总能给我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总之,我相信只要能发现缺点及时改正,在课堂上勇敢地改变自己,自己进步会更快。

气候教学反思4

世界气候的分布和特征对我来说,一直是极具规律的,极富逻辑性的知识。最初的最初我就不认为这个知识需要死记硬背。可是当我这次教初一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于这些比较稚嫩,逻辑思维比较简单的孩子们来说。地理确实还是个难题,他们还不善于从结论中发现和总结规律,读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后来在和几个数学老师的聊天中偶然的发现了症结所在。那就是缺乏兴趣。很多人地理学的一塌糊涂,考试的时候都是靠死记硬背的。 按理说,能学好数理化的人,一定是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很强的人。,但是为什么他们小时候也没学好地理呢?为什么在他们的眼中,地理是死记硬背的学科呢?我想,这是我们地理教师所要深刻反思的。是我们作为启蒙老师,没有引导好孩子们。我们单纯的传授了知识,却忽略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啊。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学不好的学科,只存在不想学的学科。

然而,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地理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呢?让学生真正的对地理产生兴趣呢?我努力回想我喜欢地理的初衷。我想是因为我很喜欢自然,我想知道这个大千世界的奥秘。我想知道那些我没有去过的地方都是什么样子的。那我该如何把我对地理的这种热爱传递到孩子们的心中呢?让兴趣变成孩子们的老师呢?只能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就是讲故事。

于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穿插了很多趣闻,我给孩子们展示了热带草原陆生动物迁徙的奇观,给他们讲述了卡拉哈里沙漠里的丛林土著人的故事。给他们讲了很多他们不知道的奇闻异事。在这个过程中穿插分析了这些奇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各地气候不同造成的,就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孩子们听的很认真,但是在随后的2节课的课堂反馈中,我还是发现了很多知识性的东西孩子们没有掌握好。随后的课堂中我们还是花了些时间复习了气候直方图的判读方法。

通过这一节学习,我想我或多或少的培养出了他们一点点的兴趣。想开一点说,只要孩子们上地理课不感觉无聊,我想我就成功了一半,即使他们一时半会还看不到什么很好的'成效,但是只要他们愿意去学了,总有一天是会开窍的。

气候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因为内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对这部分的讲解我们要放慢速度,达到让学生理解的目的。我们备课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让学生回忆地球的形状,让学生讨论它会对气候造成什么影响?用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过程,让学生由对地球产生的想象到实物,加深理解。地球运动是难点,特别是地球公转,强调四至点——春分日、秋分日、冬至日、夏至日。演示之后让学生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了什么现象?方向是怎样?周期多少?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老师再讲解五带的划分,

争取让学生把这部分内容理解透。一切准备好了,就等待上课。

上课时,突遇停电,一切设计又没有了作用。只有临时改变方案,于是想到了用地球仪会更直观,于是拿出地球仪和手电筒准备上课了。当我拿着地球仪和手电筒进入教室,同学们很兴奋,这让我很高兴,新的课程开始了,我拿出“太阳”——手电筒,让学生看太阳照射地球时的情况,学生说出一半看见一半看不见,于是。我解释这就是白天和黑夜,同学们又兴奋了,我用手拨动地球,让学生观察现象,同学们说出了昼夜交替,我很高兴,看来同学们理解了。地球公转让学生说出围绕什么转——太阳,演示开始了,一个学生当太阳,一个学生当地球,把地球这位学生的腰带看成赤道,胸部画一条北回归线,腿部画一条南回归线,演示开始了,地球围绕太阳转,学生又兴奋了,让学生找规律,总结。这节课效果不错,同学们的理解很好,目的达到了,心里很轻松。

同学们参与的课堂是高效的,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得到的收获是不错的。这节课的不足是参与人数有限,如果参与量大些,一定有更好的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活动,多参与,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气候教学反思6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由于本课内容的枯燥性和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目的;教师则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表达自己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看法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育理念,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由于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本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较差的班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学习的结果是他们只知道五带的名称和典型的气候类型名称,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而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体感觉较模糊,表述不清,出现“张冠李带”现象。而对于较好班而言,基本上掌握了各气候类型名称和分布,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表述某地的气候特点的方法。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调动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美感。

气候教学反思7

本节课内容显得略多,本着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亚热带气候类型为次重点的原则完成。

一、成功之处:

1、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小组讨论贯穿始终。学生活动内容紧扣课本基础知识,达到熟知的目的。自主完成在先,小组讨论在后,再组间合作,最后教师点拨,共同突破难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多媒体的运用增强了学生的视听感觉,特别是显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气温降水图,共同总结特征,让学生加深了认识,自然景观图片的运用,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3、几种易混淆的气候类型相比较,便于学生识记,从而加深了对这几种气候类型的理解。

4、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学练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知识的拓展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挖掘学生本身的内在潜力,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与新课改接轨。

6、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积极参与给课堂注入了活力。

二、不足之处:

1、由于相关图片资料很难在百度上搜寻到合适的,只有通过图片翻拍等方式来获取,对内容的解释显得略见单薄。

2、教师点拨过早。有时小组还没完全讨论出答案,就急于说出。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

三、改进措施:

1、力求教学语言准确生动。

2、加强自身专业学习,精确把握知识答案。

3、课下及时与学生、同事沟通,找出不足。

4、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气候教学反思8

今年10月份,我承担了一节校内的公开课,根据课程安排,我选定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二地理“中国的气候特点之二: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在初中地理中是难度较大的一节课,其内容跨度达到3-4个课时,要求掌握的内容囊括了中国气温及降水分布特点、中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划分、特点及其对农业影响、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显著的季风气候,并要求能阅读和分析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年降水量分配柱状图、温度图和干湿地区图等众多图表,内容繁杂且抽象,要掌握这些知识,似乎非要把原理分析个透彻才能讲得清清楚楚。于是一不小心,不少教师就把本课上成了一节高中地理课(重视理论和原理的分析和理解)。

而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水平较低,仍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节教材时,还是应与具体形象的事物和生活体验相结合,特别在目前城市学生普遍缺乏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关注的情况下,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实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目标。

所以本课的设计,我突出的是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运用问题式教学,依托构建主义理论,把繁难的内容转变为可体验、可发现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学生运用发现所得去解决问题,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本课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小组讨论热烈参与度高,学生在学习中很好的展现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本课的优点如下:

一、重新整合教材,设计问题有层次。

为了实现提高教材内容的易接受度,所以我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处理,化繁为简,把问题设置为“风”和“降水”两个部分,突出了季风气候的两大特点,力求深入浅出把主干知识揭示出来,并且在风和降水两部分内容间还特意设置了关联性问题,引起过渡,使两部分内容能够很好的融合起来。

此外,在设置问题时,我还注意使问题间有逐层递进的关系,并在最后设计了“今年夏天发生的干旱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问题式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问题的设置,特别要求注意适当设置开放性问题,这样的问题一般没有特别固定的答案,能够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高级思维能了。另外问题间按照“观察现象-发现相互关系-推理应用”的关系设计,体现问题间逐层递进的关系,这种设计融合了支架式教学未来教育的理念,能够使学生从自己目前的知识经验出发,把理解逐步引至深入。

二、设置的问题注重与生活体验相结合。

怎样的知识学生才有兴趣?这个问题在一次上课中我有深刻的体会。那是中国气候的引入内容,课上我提问一个女生“你打算如何象他人描述海口的气候?”,该生不知道如何回答,并且来了一句“不知道有什么关系?又没有用!”,这个问题引起我的重视,于是在课堂上花了10多分钟的时间与学生寻找一年里日常生活小事与本地气候的关系,比如“什么时候墙壁会流眼泪?什么时候才能把棉被收起来?海口大概什么时候天气真正转冷?今年的天气表现正常么?”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注意力集中,参与度高,积极思考,学习效果非常好。

这件事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我深深感到越是抽象难懂的内容,越要生活化、实用化,课上问题来如果自生活,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去进行学习和探讨,然后才能积极的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本课我设置了观察海口冷热不同时期风从哪边窗户吹进来,以及海口降水变化的问题,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较好。

三、实行合作学习,注意学生学情跟踪,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本课采取“师徒结对”、学科小先生一拖N ”、“三学两评”方式,这种方式往往能最大限度的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程上来。另外,为了辅助学生学习,给予学习支架,特别给每个同学印制了学案。有了这份表,学生在正式上课前就开始主动根据表上问题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并向教师提出问题,如课前有学生问“如何辨别现在上课所在教室的方向”,以及“关于风”部分的小表的填写说明等。

在课中,每提出问题后,都注意在每个小组间走动,及时了解各小组的问题讨论及答题情况。对回答的好,有自主意见的回答,及时热烈的给予表扬,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对个别较薄弱组给予适当引导,注意保护学生自尊心,比如碰到有一个小组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答得不到位,我提示“答案有些笼统,希望能更有针对性些,要特别针对这个问题来回答”,这样既提出要求,又不打击学生,这是我比较注意的地方。思考最后的开放性问题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现阶段思维的局限性,我提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形成大片沙漠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启发其对知识进行迁移。

四、重视地理素养的形成,课堂及时纠正指导

每个学科都有其独有的语言特点,或是专业术语,掌握这些,能更好理解并促进本科目学业的提高,特别在回答问题或考试答题时更是如此。因此,我会特别注意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例如,在读3月份—6月份的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时,学生对雨带范围的变化用了“向外扩张”的描述,我会及时询问学生“向往是指往哪个方向呢?”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表达“6月份中国降水分布范围向北方扩大”。在讲雨季的时候,会提醒学生超过100mm降水的月份可看做进入雨季等等。

五、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

整堂课学生表现积极主动,思维活跃,特别在最后一个开放性问题上,表现特别突出,学生能够根据所学和课本内容,对我国今年夏天的干旱原因进行了大胆的推理,显示出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之一,它能帮助教师更形象生动的把内容展示在大家面前,对重、难点的突破往往有很大的帮助。我在本课中也应用了这一手段,特别是在学习雨带移动这一难点内容时,中国3-9月的降水量分布图的展示,就对这部分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自然,本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问题设计:

对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方面仍显不足,真正的好问题应该能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去分析和解决的问题的,但本课没有很好的做到这点,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的问题设计上,特别是“季风气候对我国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这个问题,由于课本有现成的答案,所以阻止了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深度思考,这是考虑不周的地方,如果能对这个问题进行另外的设计,应该能带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过度不太自然:

三、时间分配:

最后一个拓展性问题,应该是本课的点睛之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时间关系,使得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引导不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其他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更好的训练,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

气候教学反思9

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尤其是初中地理学科在整个学习课程中的非中考地位性,使学生对地理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如何更有效地把握教学目标、调控教学过程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完成地理教学的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生理解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特征。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能够直观的感受每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区别。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其结论再加以分析。同学可以自己表述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看法和见解。

但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改进:

1、出现口误:我们不能直接的说成热带荒漠气候,因为荒漠是景观,如果形容气候应该是热带沙漠气候。

2、高原山地气候它是属于一种特殊的气候类型,不属于寒带气候类型。

3、在比较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时,没有十分明确的指出二者的区别,仅仅从夏季降水量上分析是不准确的。

4、在热带气候类型的幻灯片中,应该用比较明显的颜色进行区分几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区别,这样更直观。

5、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但是有些问题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说到非洲,可以提到非洲的气候具有典型的对称分布的特点。

6、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先看图例,再分析名称,再对应相应的位置,深入分析;注重突破重难点;板书要尽量完善。

7、课堂时间没有把握好。

气候教学反思10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我们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途径,再从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天气预报展开,特别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播放录制好的学生所熟悉的央视预报节目,利用其中的卫星云图、城市预报图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央视主持人,让学生学会读图并布置学生课后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分析和记录的习惯。在天气符号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书上图片符号的自己来识别,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是以学生竞赛的形式,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思维课堂的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小组竞赛的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且对以后教学中的小组教学方式起到示范作用。

这节课除了上课课件外,还自制了彩色图片与卡片、自己录制的音像,这些对于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增强了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突破教学难点。让我感受到教师要以一个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仔细思考发现自己在上课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真正有效的调动、激发学生积极性,师生互动不足

在本课中,原本有很多地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挥,开动脑筋的地方,却被老师一手包办,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例如: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老师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原因,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师生之间的共鸣。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没有给学生深入讨论的机会,都由自己讲解了,所以显得老师讲解的过多,学生表现的机会过少现象。另外被要求提问的同学大多集中在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的学生关注不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使得本节课中师生互动明显不充分。

二、教学语言不够规范

教学语言应该注重科学性、规范性,不能随心所欲讲解。在一些细微地方注意不够,导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小问题。地理学科是一门科学性强的学科,所以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细微之处,把好语言规范这道关卡。

通过反思让我看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今后将努力的方向: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

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

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在课堂中要把所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技能应用到平时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气候教学反思11

小组活动的有效组织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我原本觉得进行这几次小组活动会影响课堂进度,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小组长很给力,一些相对较难的存在疑问的问题小组长竟然给消化掉了。在讲气温的时候,学生根据以往掌握的阅图的方法,通过读图名、注记和图中信息顺利完成问题。就像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时,除了我们老师的有效引导外,利用小组活动,连学困生都很轻松就掌握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学生很懂得借力,不会就问,氛围很轻松。小组里的小老师比老师都会更好的解决学困生遇到的问题。学困生乐于问,程度好的学生乐于表现,一有小组活动大家都显得很兴奋。有些知识点老师不用讲学生通过活动讨论就会了。之后再对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行分析的时候也采用了相同方法,很顺畅地迁移到降水量的判读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从而通过读图学生也就很容易可以得出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地图的直观性使课堂十分高效。利用地图,学生根据获取的信息很容易就得出结论和规律。关于温度带的划分及分布规律,我引导学生依据图例,通过观察六个温度带的具体分布位置,找到从南向北温度带分布的规律。通过生生互动,优生强化了对重点的掌握,学困生填补了对知识的不足也解决了自己的困惑。本节课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温度带分布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课件里的图片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组织讨论时就比较积极。关于降水,课堂练习中利用练习题,也就是对降水柱状图和降水统计图的阅读练习,通过读数、计算差值等得出了降水变化,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读图技巧,培养了他们的地理素养。本节课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包含直观性的图片和探究性的图片,面对不同种类的图片,学生已经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并且能从方法和技巧上一起突破,使课堂节奏轻快。另外,不同种类的问题设置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是本节课的又一大亮点。

本节课设计有直观性的问题、思考探究性的问题、识记性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觉得今天的课我也能学会,会的越多估计学生的收获感越强。聊天式问题的设置和总结让学生彻底爱上了这一节课,学生不管说的多少,都会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估计每一个学生都会觉得心情愉快,今天学有所获。总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个展示的舞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气候教学反思12

本节课的课题为《世界气候类型》,内容为初中地理的难点之一,我的教学目标为:

1、了解影响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主要因素。

2、能分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

3、学会判读“气候直方图”。

4、从丰富多彩的气候和景观类型中感受美好地球家园。

5、在分析各气候的成因中,促进学生形成观察、比较、思考、质疑的科学研究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2、直方图的判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全球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分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就基本掌握了“气候直方图”判读方法。

本节课内容丰富,全球的气候类型必须面面俱到,为了吸引学生,我不断变化方法,有的精讲,有的简讲,有的让学生讲,并且利用照片、视频资料展示常见气候条件下的动植物景观,使学生对全球主要气候类型获得最感性的认识,最终不仅达到教学目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地理课堂教学价值观的渗透方面,本节的课内容涉及人与地球环境,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在本节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整节课渗透天人合一的人地关系理念。

在提及当今全球变暖的问题时,联系前一天在丹麦的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起学生关注社会,提高主人翁的意识。

整节课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圆满地完成了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

气候教学反思13

前一段,科组内进行相互听课,我上了《世界的气候》这一节,感觉不理想。课堂上还是以我表演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效果也很不理想,之后认真反思如下:

一、教材分析

结构分析:本章是初中地理的一大重点,又是一大难点。起着为世界地理学习的过度和基础作用。共分四节, 本节课是前两节知识(气温和降水)的归纳。有三个标题: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的是“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的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的分布”这三个内容。

内容分析:气候类型历来是初中阶段地理课中比较难又比较多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由于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因此,教材讲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为切入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这里,教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介绍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对于各气候类型的特征也没有系统讲述。但是结合中考要求,还是要求学生学会看气候直方图,通过安排学生读气候的直方图,让学生自己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那么,在此,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读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征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首先对于“气候”这一概念,与“天气”相对比,得出它的两个特点:短时、多变。然后通过教材活动1、2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气候”和“天气”。

其次利用教材图3.22是对不同气候特点的描述,知道气候的两大要素及描述。因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都很大,由这两者组合成的气候的地区差异当然也大。由此引出气候的地区差异,读世界气候图,认识气候的分布,通过景观图获取直观感受,并给出气候直方图,供学生分析其特点。

最后,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编制了气候歌做小结。

三、出现的问题

1、与实际生活联系少,课堂很沉闷。世界气候的分布和特征对我来说,一直是极具规律的,极富逻辑性的知识。可是当我初次教初一年级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于这些比较稚嫩,逻辑思维比较简单的孩子们来说,地理确实还是个难题,他们还不善于从结论中发现和总结规律。

2、气候类型繁多(有十一种),名称难记,容易搞混淆,或者根本说不完整气候名称,更不用说分布地区。

3、内容比较抽象,概括性强,直观材料少,感性认识不够,学生不容易懂。

四、改进的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指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标出北京、吐鲁番、伊基托斯、东方站等四个地点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假设老师组织大家到这四个地方旅游;那么,在出发前,大家要为自己准备行李,带些衣服、日常用品等东西。但是,该带哪些衣服,这能想当然按照中山的气候特点来准备吗?由此引领学生分析各地的气候差异,这样学生会很积极的投入思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作用。

2、采用小游戏。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是本节重点,而学生自己的读图归纳能力还没有养成,怎么办?可以实现设计好表格,可以让学生们通过4个人1小组相互合作,进行读图、分析、归纳;然后选代表填写表格,进行比赛,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图得出结论。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趣闻,例如展示热带草原陆生动物迁徙的奇观,给他们讲述了卡拉哈里沙漠里的丛林土著人的故事。给他们讲了很多他们不知道的奇闻异事。让课堂丰富起来,学生也会兴趣高涨。

4、气候直方图,从中山的气候特点入手,教会学生如何区分“炎热”、“温暖”和“寒冷”等描述气温的词语。以及什么情况是“多雨”,什么情况是“湿润”。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用准确的词语表示气候特征。

5、充分利用“气候歌”,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气候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紧紧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新课标要求,精选组织教学素材,通过大量案例,合理设计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使之动静结合,张驰有序,思维活跃,学习过程不易产生疲劳,学习效果非常好。本节课的时空跨度非常大,还需要兼蓄自然人文两大学科许多背景知识,但是从本节课可以看出,只要问题设计合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智慧也就被激发出来

一、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出示楼兰位置图,地形图,推导楼兰的气候特点极盛期的楼兰是什么样的。

教师提问:楼兰文明是如何失落的?这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至今没有一个明晰的答案。有人说楼兰的消失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为什么?

展示楼兰现状图片,满目荒凉,与昔日形成鲜明对比,显示文字“全球气候变化!楼兰消失!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这样利于进行新情景,并且乐于探究。

二、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地理能力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91页第一段文字,思考如下问题:全球气候变化有哪几种尺度?各种尺度上的气候是如何变化的?能否设计一个表格来表达上述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我知识的建构,提高了分析能力,同时对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通过让学生分析“北半球气温5年平均值的变化”思考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的变化规律。在阅读过程指导地理读图的要点。

三、史地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师提供案例: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8世纪中叶气候有一个由暖转冷过程的观点,气候转寒造成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压力增大,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主中国北方建立区域性王朝,安史之乱是这个南下进程开始的标志性事件。经过南宋12世纪的再一次寒冷突变后,北方游牧民族则开始了入主中原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历史。

教师通过分析唐代的兴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也就说气候变化会制约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让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在讨论中得到以下结论:

气候教学反思15

正好讲到这节课的时候,那天天气突然降温了。我就开始思考如何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到上课的时候,我刚好看到一个学生的家长来给孩子送棉袄。说孩子只穿一个秋衣。我灵机一动,开始问大家:今天有谁还穿的比较少,冻得瑟瑟发抖的等妈妈来送衣服的?有几个同学犹犹豫豫的举起了手。我笑了,说: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大家一起说:看天气预报。我说:对,只有及时的收看天气预报了,才能够更好的安排好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然后自然就引入了新课。

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关注程度。既然是一天气预报开头的,所以整节课我都围绕天气预报进行。然后问:昨天都有谁看天气预报了?有十几个同学很自豪的举起了手。还有同学嘟囔着:我妈妈不让看。

那我就请看过天气预报的同学说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看过天气预报的同学发言份外踊跃。“昨天最高气温11度,最低气温2度。是晴天。”一个同学回答。“不对,是最低气温3度,最高气温12度”。另一个同学说。“你看的哪个台?” “我看的河南台”。“我说的是中央台的。”教室里很热闹。我微笑的看着。及时引导:你们会看天气预报吗?从而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课堂上偶尔的热闹并不是坏事,那是学生投入到学习内容的一个反应。

说到你会看天气预报吗?很多同学不屑一顾,那谁不会看啊?那我就考考大家:首先,你们知道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学生七嘴八舌,根据自己看天气预报的体会去说,总结得很好。“那天气预报的程序是什么呢?以中央台的为准”。我再接再厉。“嗯,先出来一张图”。学生拼命回忆自己看过的天气预报。“那张图是什么图?图上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我问。有一些同学反应很快。“是卫星云图”。“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陆地,白色。。。。代表云。”“那卫星云图出现后呢?”“城市天气预报”。很多同学都响亮的回答。“那每个城市天气预报的时候城市旁边出现的天气符号你知道什么意思吗?”我问。有同学摇摇头。从而进入本节课的重点,天气符号的识记。

随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我是小小预报员”,看谁最像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员?采取小组接力预报天气的方式,让同学们记住这些常见的天气符号。有的同学说的很像。连语气都像。真的很棒!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生兴趣浓厚。

在讲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时,我让学生试着判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词,哪些是描述气候的词。这个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到底是描述天气的还是描述气候的?引起学生的争议。说实话,一时我也有点拿不准。当时我引导学生从天气和气候的特点去分析,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天气平均状况。而这两句诗是描述下雪后的场景的,所以应该是天气现象。

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并不可怕,只要善于引导,问题就会越辩越明。

第三篇:气候教学设计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节

气候》

学科:地理

年级:七年级

授课教师:程玉香 时间:9月23日

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候特征是根据气温和降水两大基本要素表现出来的,因此,教材在编排上首先考虑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而后是气温特征的概括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学情分析:我执教的班级是七年级三班,大部分地理学基础知识已学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对本节课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班大多数学生积极活跃,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顺畅。

3、气候也是较抽象的名词,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⑴.阅读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图,通过分析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⑵.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

B.能力目标: ⑴.掌握判读、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

⑵.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

⑵.通过探究我国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多数的学生能欣赏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我国气候条件的优越性,建立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依据。分 析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冬夏季气温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资源:教材内容、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学生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设计表格

2、教学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设计理念:

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结合学校的“三六一“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学流程:

㈠情景展现,导入新课: [情景展现一]:

1、今天早晨同学们来上学的路上,气温怎么样?有什么感觉?(气温较低,感觉到冷)中午的时候有什么变化?(气温高了,暖和了)

2、哈尔滨和广州每年冬天的景象是怎样的呢?看图2、12(哈尔滨每年都是冰天雪地,广州每年都是鲜花盛开的景象。)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情景展现二]:中国地大物博,气候是复杂多样的,在同一时间,中国各地所呈现的景观,是截然不同,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以下的一些景观图片: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以下四幅图片:

(1)热的可以在石头上烙大饼的图片(2)冷的可以呵气成冰的景象

(3)干旱的百年享受不到滴雨之恩(沙漠景观)(4)湿润的几乎天天都下雨的图片(5)一月份黑龙江省冰天雪地的景象(6)一月份海南省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景象

通过以上图片景观的对比和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别,并初步探讨原因:这些景观的差别除了由于地形因素造就之外,还与什么原因有密切关系? ————气候。

教师讲解: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是由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决定的,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就体现在气温与降水的差别上。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和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有何特点。㈡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展示课题] 第二节

气候

一、气温分布特点:

(一)冬季气温分布:

1、课件展示中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图。

2、引导学生先读图例,图例的颜色主要有冷暖两种色调,知道不同的色调代表不同的气温。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读图思考]:(1)、找到0℃等温线,看它大体经过哪些山脉和河流?(课件上动画演示秦岭—淮河 一线

(2)、此线以北和以南的地区气温如何?此线以北和以南的河流的在冬季会有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以北的气温越往北气温越低,以南的气温越往南气温越高,以北的河流在冬季有封冻想象,以南的河流在冬季没有结冰现象。)

(3)、找到漠河镇、海口市两个地方,读出它们1月份的平均气温值?计算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动画演示两地相差近50℃)

(4)、我国一月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地方,纬度怎样?和气温有关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

(5)、由此你能得出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吗?(冬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气寒冷)

3、[探索无极限]:

观察等温线的疏密情况,及其与纬线之间的联系。(1)引导学生观察0℃等温线以北的等温线的特点。(2)引导学生观察0℃等温线以南的等温线的特点。

4、教师总结: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不同的是0℃等温线以南的等温线稍向东倾斜。(原因:东部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受海陆因素的影响)

5、[讨论交流]: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到我国冬季的气温?(提示:从冬季风影响的角度谈一谈。)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6、[归纳]:

(一)、我国一月份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和原因先由学生自己说出,后教师小结归纳

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

原因: a、纬度因素:

南方纬度低,气温高,北方纬度高,气温低

b、冬季风影响:寒冷的冬季风南下,北方影响比南方大,因此北方气温比南方低

.冬季,最冷的地方在漠河,最热的地方在吐鲁番。

[过渡]: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那我国夏季的气温又是如何呢?引入夏季气温的学习。

(二)夏季气温的分布

1、展示七月份年平均气温图2、14,引导学生观察图例上呈现的颜色(全是暖色调,说明夏季全国气温很高。)

2、[读图思考]:

(1)、漠河镇和海口市七月的平均气温各约是多少?两者相差多少度?

(2)、找出七月气温值最低的地区?该地区与同纬度的地区气温相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夏季,气温的最低值在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3)、同一月相比,七月南北温差怎么样?为什么?(温差小)(4)、由此你能得出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的特点吗?

3、[你知道吗]:展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观察:中国夏季气温最高值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和最低值在哪里?

(教师讲解并用课件展示夏季的最高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地方:吐鲁番、青藏高原)

4、[归纳]: 板书: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南北,普遍高温,温差小。

原因:⑴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

⑵北方昼较南方长

夏季,最热在吐鲁番盆地,最冷在青藏高原 [过渡][看图回答问题]:

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别,造就了南北热量差异,因而也对农业生产有深刻影响,为了有利于农业生产,根据各地的热量差异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以下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课件展示图片)葡萄、水稻、小麦、柑橘、苹果、(以上的植物生长的非常旺盛,是因为它们在中国各自都找到了非常适宜它们生长的土壤和温度,农作物一年中≥10℃的积温又称活动积温,是把≥10℃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就叫积温。)

我国的科学家根据积温的多少?划分了我国的温度带。从而引入温度带的学习。

(二)温度带

1、课件展示我国的温度带的分布图。

2、[读图并说出]:根据左下角图例,你了解到我国有哪些温度带吗?(请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学生观察并说出中国有哪些温度带。)

3、教师讲解我国的温度带:五带一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合作讨论】

(1)、请将下列各温度带的地形区对号入座到图上:

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塔里木盆地、海南岛、云贵高原、东北平原。

(2)、学生分析讨论后,学生说答案,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到图上的相应的位置上。

4、【观察讨论:】

请你结合一月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温度带分布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一月份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

5、山东处在什么温度带?(师生共同小结:山东属暖温带)。

6、多样的气候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1)展示多样的气候和动植物图片让学生来理解。

(2)展示多样的气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三)课堂小结(知识回顾)

1、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纬度因素;同时地形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夏季表现尤为突出。

(四)接受挑战、再创新高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考考你】

1、我国气温分布规律: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南方温暖,越往北气温就 越,夏季南北。

2、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月份_______ ℃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温度带中

_________带和_________带的分界线 【实战演练】

1、一月底,家住哈尔滨的小红想到海南去旅游,妈妈让她多带些厚衣服,请问妈妈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一月份,家住海南的王明想到北京参观访问,临行前爸爸也让带些厚衣服,请问爸爸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动手连一连】

2、请讲下列各省区与对应的温度带连线。

湖南省

寒温带

青海省

中温带 河北省

高原气候区 海南省

暖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

亚热带

内蒙古自治区

热带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一、中国的气温

“三六一”专题研究暨“同课异构”优质课大赛(教学设计)

(一)冬季的气候分布特点:

1、冬季气温特点: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大,南方温暖,北方寒冷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夏季气温分布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南北,普遍高温,温差小。

(二)温度带

1、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活动积温

2、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

第四篇:气候教学设计

气温的南北差异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

二、讲授新课

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 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基本知识,气候包括哪两个基本要素呢? 学生回答预设:气温和降水。

教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有了这样的经验,他暑假准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这两次经历说明了什么?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预设: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温差小。

教师:同学们可以通过生活实际得出刚才的结论,让我们从地图上验证一下我们刚才的发现。出示“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请同学们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问题。(问题1)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依次标注各等温线。图中共有几条等温线?每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摄氏度?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1月气温从南向北递减。

教师:请大家找到一条特殊的等温线──0℃等温线,它有着重要意义:冬季这条线以北,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会结冰,而这条线以南,平均气温在0℃以上,河流不会结冰。让我们来看一下它大概穿过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学生回答预设:从图上可以看到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教师:(问题2)1月的最低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最高平均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 学生回答预设:最低气温为-28℃以下,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最高气温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岛及台湾岛南部。

教师:(问题3)1月南北温差是多少? 学生回答预设:50℃左右

教师: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我国7月份的平均气温的分布。

问题1:阅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上的等温线,依次标注各等温线。大家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夏季等温线分布明显稀疏了很多,说明什么呢?──气温变化并不剧烈。问题2:7月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分布在哪?──温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这时16℃以上的范围,覆盖了我国大部分,最大的低温区在哪呢?──青藏高原。问题3:请同学概括一下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国普遍高温。

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知道我国的温度带划分。

教师:以上我们分析了我国气温的分布,根据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再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咱们来看一下温度带的含义和划分标准。(介绍温度带的划分指标和积温的概念。出示温度带划分表。)学生回答预设:根据看到的每个温度带的积温数据,在对应的区域填上相应的温度带名称。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和哪条线很相近呢? 学生回答预设:0℃等温线(秦岭─淮河一线)。教师:既然农业生产是我们划分温度带的依据,让我们来看一下不同温度带的熟制和代表性农产品。学生:为不同温度带选择适当熟制,识别水果产地。

教师:我们特别容易把温度带和热量带(地球上的五带)混在一起,请大家思考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预设:五带是热量带,按照获得热量的多少以纬度来划分;而温度带是根据积温划分的,更多地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农作物品种、作物的熟制相关。

三、课堂小结 南北气温的差异 ,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夏季除了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

2、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 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

3、温度带的划分

四、达标检测

1.(1)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是______。(2)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规律(特点)是:越往北去, 气温越______,南北温差______。

(3)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是南北气温相差 ______,全国大部分地区______。

(4)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______,这是 由于它的______而造成的。

(5)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______省的______镇, 夏季最热的地方是______(省区)的______。

第五篇:《气候》教学设计

《气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候

一、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二、季风气候显著

三、多特殊天气

教学过程;〔板书〕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板书】

一、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看书图2-14,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要求:①绘出等温线。②观察图

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 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

〔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 ① 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 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③ 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④ 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⑤ 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指图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板书〕

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 〔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

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

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 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

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

〔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录像〕《季风的形成》中节选《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引导学生读课本4.6图,思考以下问题。〔思考讨论〕

① 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

② 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③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概括总结〕

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① 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 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③ 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为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

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悬殊,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1)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板书〕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它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书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

〔出示复合投影讲解、总结〕“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 温 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度 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x疆北部

带 暖温带: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x疆南部 亚热带:秦岭-淮海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

〔指导填图〕请同学们把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气候区填在填充图上。学生填图。

〔教师〕不同的温度带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请看表: 〔出示投影〕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农作物

喜凉作物:小麦、马铃薯、大麦(青稞)、甜菜 喜温作物:玉米、谷子、大豆等 喜热作物:甘蔗等 ≥10°C

1000~2000°C >3000°C >5000°C 同学们看书上“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和投影片回答:(1)看一看各种农作物对积温的需求指标。

(2)五个温度带的积温分别是多少?适合种植哪些农作物?(3)五个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如何?我们这个地区是一年几熟?主要农作物有哪些?我们钢才提到的小麦要求的积温是多少,主要分布在哪个温度带? 学生讨论、回答。

〔引导思考〕我国五个温度带对农业生产有何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总结〕我国南北跨度很大,近50个纬度,各地积温由1600-8000°C差别很大,故适合喜热、喜凉、喜温的等多种作物生长,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都可以在我国找到适合生存的地点。而且我国水稻、棉花等高产作物的分布北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作物熟制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到海南岛的一年三熟,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这个地区是什么熟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

但是,由于我国面积广大,各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夏季温度等差异很大,同一作物品种在不同地区所需的 10°C积温也不相同。因此,在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或改革熟制试验上,必须因地制宜,才能取得成功。〔板书〕 降水的特征

1. 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副板书〕空间 成因 时间

〔指导读图“中国干湿地区〕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挂图〕湿润地区景观。〔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挂图〕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挂图〕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显示北非景观〕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青藏高原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的气温 比巴黎 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 高26.3°C(1)齐齐哈尔 气温年较差,比巴黎 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板书〕

二、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板书〕 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板图演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总结板书〕2.风向 性质 范围

冬季风:偏北干冷 夏季风:偏南暖湿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

〔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

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 9月,雨带南移。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三、寒潮、梅雨、台风和水旱灾害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第五节 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投影片)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六个代表发言之后,由全班一起进行评议。(教师归纳)(1)气候原因是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2)人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3)使人感动的是1998年全体军民团结誓死保卫常见大堤的感人事迹。(4)常见上游应植树造林,中游应退耕还湖、疏通河道。(板书)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水旱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水旱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呢?

我们来阅读课本第59页,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寒潮警报。思考以下问题:

(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

(2)观察课本第60页“侵入我国的汉朝路径图”,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思考从那里来的是冷干的?

(3)从图中观察,汉朝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汉朝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学生活动)小组经过讨论,互相启发,加深了学生对寒潮的了解。通过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使各种不同的意见碰撞,使意见趋向一致。

(教师小结)同学们发表了很多的见解,通过小组学习、代表发言的形式使意见统一起来,可以概括为:

寒潮造成范围广大的地区大幅度降温的强冷空气。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云贵高原对势力减弱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而寒潮不易侵入。农村地区在寒潮到来前,可用烟熏、灌水、塑料薄膜覆盖庄稼等办法来预防寒潮。(板书)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过渡)除了上边提到的灾害性天气寒潮和旱涝灾害以外,我国东南地区还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有关“台风及其对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的录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0页和第70页“台风”一节课文和“西太平洋台风移动路径示意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参看课文标记了解什么是台风?它发生在什么时间?(2)观察课文图象,了解台风能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3)台风对当地的天气产生哪些影响?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经过小组的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对中央电视台有关的预报和有关的录象资料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基本明确了台风及其危害。然后请一名同学到前边向全体同学介绍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影响我国的范围、带来的危害和好处。(教师归纳)(1)影响我国的台风是产生在西太平洋热带海面上的一种十分强大的大气涡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响我国的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区,我国东南沿海的其他地区有时也受其害。

(2)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3)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板书)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影响我国的寒潮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和旱涝灾害。这些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和损失。因此,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10年。特别是气象灾害对人类的威胁最大,我们要研究这些灾害性天气发生的规律,防御和战胜灾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强预报灾害的研究,使我们尽可能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四、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上旬,江南地区,出现长时间的连绵细雨,此时正直梅子黄熟季节,因此,人们称之为“梅雨”,形容“梅雨”的古诗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梅雨过后,长江流域地区又出现干旱的季节,我们称之为“伏旱”。

复习巩固:

了解我们周边的地区和社区在过去发生过哪些气象灾害,造成了那些危害和损失,人们是怎样防治的。下节课我们分组来讨论

下载极端气候的反思教学设计(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极端气候的反思教学设计(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天气和气候》教学设计

    第一节《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在讲授了走进地理、地球概况与世界的居民后,安排学习世界的气候。气候是自然环境中......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 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简单......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1 本节课内容是第二章最难的一节,本节课就是前两节《世界的气温》和《世界的降水》的综合运用。所以说这一节课对于初中学生的理解水......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天气和气候》的教学反思 湘潭市一中地理组 邓春梅 2003年11月26—28日,我上的《天气与气候》一课在湖南省初中地理优质现场课比赛16节赛课中荣获全省唯一的特等奖。2004年6......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1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七年级地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气候包含的因素主要是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因此,教材在阐述......

    探究气候类型教学反思(汇编)

    探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反思 陈代雄20121206 通过知识回顾,重温本节课需要读取的地理信息图: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气温变化曲线图与降水柱状图。复习年较差与逐月降水量变......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 《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

    季节与气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并让学生在认识气候特征的基础上归纳出由气候引发的动植物季节性的变化、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