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玻璃与塑料》教学设计
玻璃与塑料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够观察、了解生活中哪里用到玻璃、塑料;能够与本组同学合作探究;能对研究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评议。
2、知道材料的使用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及用途。
二、教学重难点:
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并找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三、教具、学具准备: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玻璃、塑料制品;锤子、电池、小灯泡、导线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同学们,今天咱们到这儿上什么课来了?(科学课)对,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科学课,敏锐的观察力是学好科学的基本条件之一。
你的观察力怎么样?好,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课件)
2、这些物品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是杯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制作材料不同,有的玻璃的,有塑料)知道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了吧?(板书课题:玻璃与塑料)
二、通过交流活动,渗透玻璃与塑料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3、通过刚才的辨认与分类,老师看出同学们对玻璃与塑料这两种材料还是比较熟悉的。敢继续接受林老师的挑战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
左面的这三组是玻璃组,右面的这三组是塑料组。给各位同学一点时间小组交流一下,生活中哪些物品时用玻璃制成的?哪些物品又是塑料制成的? 想到不少吧!好,现在宣布比赛规则:在一分钟内玻璃组和塑料组比赛,哪个组说出的玻璃制品多,哪个组说出的塑料制品多!哪组说出的数量多,哪组就获胜!现在比赛正式开始!(课件计时,侧板板书数量)
看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玻璃与塑料,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应用真的是非常广泛。
三、交流玻璃与塑料的特点猜想,并进行对比试验验证“传热速度”和“易燃性”特点。
4、接下来,咱们继续我们的大比拼,请玻璃组同学好好想一想,和塑料起来,你有哪些特点?请塑料组同学也认真思考一下,和玻璃相比,你有哪些特点?
咱们比一比谁的特点多?秀一秀自己的特点吧!同样,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一会儿分组汇报,比一比。
5、汇报交流。
(师适时点评:例如“轻重”—用手分别拿起塑料和玻璃量杯,请同学掂量一下说感受;“透明度”—是啊,教室的玻璃窗明几净,透明度确实高;“易碎”—拿起玻璃烧杯,老师一不小心松手,烧杯就会?是啊,肯定粉身碎骨了;“软硬”—直接拿起玻璃片和塑料片请学生捏一捏说感受„„)
6、刚才塑料组说到了他们比玻璃传热速度要慢,更加保温一些,事实是这样吗?现在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板贴“传热速度”)
今天林老师给塑料组的同学准备了一个玻璃烧杯,一个塑料量杯,还有热水(展示材料),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实验结论更准确呢?
提示:要同时往塑料和玻璃量杯里添加热水,而且要添加同样多的水量。
7、刚才玻璃组还说到了他们和塑料比较,具有不易燃烧的特点,这是真的吗?(板贴“易燃性”)
林老师也给玻璃组准备了酒精灯、镊子、大小一样的玻璃片和塑料片,玻璃组同学,我们应该在验证时注意什么呢?
提示:燃烧时用镊子分别夹住玻璃和塑料片进行加热,时间相同。安全使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燃烧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盖帽熄灭酒精灯。
(板贴:较快
较慢
不易燃
易燃)
8、汇报。
易燃性:塑料燃烧时,你还有什么发现?(气味、冒烟„„)是啊,塑料不但较易燃烧,在燃烧时还会产生一定的有害气体。而玻璃较塑料相比,还是比较清洁的材料。
9、总结:刚才同学们兴致勃勃的对玻璃与塑料的特点进行了讨论,还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玻璃与塑料的这些特点,对玻璃与塑料有了新的认识。
四、将掌握的玻璃与塑料的特点,与生活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10、上三年级的小明同学,看到同学们这节课上的这么认真,也跑来提了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帮他。(课件:谁来读一读?)愿意帮帮他吗?
好,下面就行你根据咱们刚刚研究的玻璃与塑料的特点帮小明一家选择合适每个人使用的杯子,并说明理由。(指名答)
五、畅想玻璃与塑料的未来。
11、林老师替小明全家感谢全体同学给他们提供了这么多好的建议和选择。刚才,我们不仅了解了玻璃与塑料不同的特点,还能利用这些特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方便生活,为生活服务,同学们真棒!
除了生活中常用的这些玻璃与塑料,其他领域也离不开它们。同学们请看(课件)
12、其实自从人们发现了玻璃与塑料这两种材料以来,科学家们就不断利用和挖掘它们的特点,不断开发新产品。看了这么多新型材料,想必同学们也会有不少自己的奇思妙想,如果有,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写下来,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科学《玻璃与塑料》的教学设计
玻璃与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借助这些常见材料,研究材料的各种性能,认识常见材料的基本性质和用途,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为了改善生活和环境总在不断地改进材料的性能或是发明新材料。认识到材料的使用会给个人、社会、环境带来正面的积极作用,还会带来负面的消极影响。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学生经常使用各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对常见材料己有经验是极为丰富的。因此,本节课无论在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内容上,学生都有相应的基础,教师进行简单的指导后,就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玻璃与塑料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
2.知道材料的使用有益处的同时还存在着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大胆想象 来善我们的生活。
3.了解玻璃与塑料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能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玻璃与塑料的特性。
教具准备:各种玻璃与塑料制品、木锤、玻璃片、塑料片、剪刀等。
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师生问好)
师:老师的桌子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看一看都有什么?
生:略
师:谁能用喜欢的方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它们分一分?
生:略
师:你分的很准确。玻璃与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那么同学们想知道玻璃与塑料有什么特点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玻璃与塑料(板书:13玻璃与塑料)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列举生活实例、丰富感性认识
师:玻璃和塑料这两种材料在生活中很常见,谁能说一说你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玻璃,哪些地方用到了塑料?
生:略
师:玻璃和塑料在生活中的例子举不胜举,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玻璃与塑料制品的图片,一起来欣赏一下(多媒体演示)
2.大胆猜想、寻求方法
师:既然玻璃与塑料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大胆猜想一下玻璃和塑料可能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学生打开课本,边看边思考)
生1:我猜测玻璃的透明度高些,塑料的透明度低些,我想把它们放在课本上看字来证明...生2:我想用火烧,看谁易燃...生3:我想接上电路,看它们是否导电.........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此时此刻,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呢?
3.探究合作、动手实践
(实验之前,教师提出要求,分发实验记录,强调小组分工及实验的安全)
师:做完了实验,请同学们组与组之间简单交流一下各自的发现。
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师:下面,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情况及发现。
生1:我们组研究的问题是玻璃与塑料是否易碎,我们用锤子分别去砸玻璃片与塑料片,结果发现玻璃片易碎,塑料片不易碎,我们还研究了......生2:我们组研究的问题是玻璃与塑料的轻重,我们把大小差不多的玻璃杯与塑料杯放在手上掂一掂,结果发现玻璃杯较重,塑料杯轻一些。我们组还研究了............三、正反对比、强化意识
师:你们的收获真多,老师为你们高兴!你们通过对比实验,知道了玻璃与塑料的这么多特点,下面同学们就结合生活经验思考一下:玻璃与塑料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
生1:玻璃的优点是透明度高,缺点是易碎。
生2:塑料的优点是不易碎,易成形,缺点是易燃。
生3:塑料还有污染环境的缺点...师:塑料制品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但同时也污染了环境,人们把塑料造成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多媒体演示白色污染的资料)
师:白色污染这么严重,那么同学们,面对白色污染,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生1:我们想成立一个环保小组,去清理白色垃圾...生2:我想用新型的材料去代替塑料...四、创新想像、拓展延伸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来会出现更多、更好、更环保的新型材料,那么,玻璃与塑料的未来会怎么样呢?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凝结》教学设计
《凝结》
教学目标:
1.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2.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水珠的原因。教学重点:
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片(3片)、热水、保温杯、玻璃杯(3个)、小镜子、酒精灯、夹子
教师演示实验材料:玻璃杯4个、热水、玻璃片4片、冷水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为了暖和双手,我们经常做这样的动作(出示图片)观察一下,我们哈气时有什么现象出现? 生:嘴里有白气冒出。
师:夏天我们哈气时有白气冒出吗? 生:夏天好像没有。
师:针对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冬天哈气会冒白气,而夏天却没有? 生:这些白气是什么? 生:这些白气是怎么产生的?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说明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二、结合实际,猜想假设
(一)探究白气是什么。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对着准备好的小镜子哈气,观察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有小水珠出现。生:有一层小水珠。
师:这些小水珠什么变成的? 生:是嘴里的水蒸气变成的。生:是嘴里哈出的气变成的。
师:我们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板书:水蒸气→水)师:我们在什么季节更容易看到刚才的现象? 生:冬季
师:为什么在冬季更容易看到?
生: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
师:那说明水蒸气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变成水(板书:遇冷+?)生:遇到冷的物体
三、制定方案,动手验证。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样才能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呢?请小组讨论制定方案。汇报实验方案
师:我们在刚才的实验中知道在烧杯中倒入热水,可以制造出水蒸气。想要知道水蒸气是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该如何证明? 生:选用不同温度的玻璃片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是一个对比实验,对比实验要保证的是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就是玻璃片的温度,那么其余条件呢? 生:要相同
师:哪些条件要相同?
生:相同的玻璃杯、同样多的水、水的温度相同,同时盖上玻璃片 师:怎样找到热的玻璃片? 生:给玻璃片加热
师:这个主意不错!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我们的方案:(投影出示)
师:我们的方案是这样吗?做这个实验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怎样给玻璃片加热,加热时要注意什么?)(投影出示)学生分组合作实验 3.交流现象,得出结论。汇报实验结果。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加热后的玻璃片上没有出现小水珠,而没有加热的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师: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
师: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板书课题:凝结,去掉?)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师:我们现在来思考一下为什么冬天哈气时会出现白气,而夏天却没有? 生:因为冬天气温低,嘴里的水蒸气出来遇到冷的气温就发生了凝结现象。生:嘴里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就凝结成小水珠。师:那说明我们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还是小水珠? 生:应该是小水珠。
四、运用新知,拓展提升
1.基础应用。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知道了水蒸气在遇冷的情况下可以变成水,还解释了我们看到的现象,很了不起!现在我想来考考大家,敢不敢试试? 师:(课件出示:考考你!)2.提升拓展。
师:大家都看到了,老师的脸上带着眼镜,知道吗?戴眼镜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出示课件)
解决眼镜片生雾的问题。
五、生活中的应用:
师: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还有哪些凝结现象? 生:初冬早晨在车窗玻璃上看到的水珠。生:浴池顶上的水珠 生: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师:同学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列举出这么多凝结的现象,说明在平时,大家都是能做到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现象,非常不错!老师在搜集资料的同时,也给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关于云的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六、激发兴趣,继续探究
师:这些云的名字都是老师随意给取得,它们真正的名字是什么?不同的云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出现代表着怎样的天气,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关注凝结现象!
并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板书设计:
凝 结
遇冷 水蒸气→水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
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
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
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
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
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
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教学反思:
本课力争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结论的得出、概念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以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思考、比较得出结论等活动来关注学习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尤其是要为那些羞于表达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也得到相应的提高,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木材》教学设计
木材
教学目标:
1、能针对探究木材的特点提出观察实验的大致思路,并能根据自己设计进行观察实验;知道探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能探究木材特点的观察实验中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观察实验结果;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木材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知道木材是天然材料,了解木材的性能及用途。
教学过程:
导入:(板书课题)
活动一:参观第一展厅,各种各样的木材。
一、参加木材博览
课件展示:柳木、洋槐木、桃木等
同学们通过参观第一展厅有什么收获?
1、我发现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的木材,来参加这个博览会,快来说说你们都收集了哪些木材啊?
(一)提出问题
1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少不了咱们的一份功劳,那么同学们你都想了解关于木材的哪些问题呢?
2、没想到同学们对木材这么感兴趣,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几个问题。其他的问题同学们可也课下再研究好吗?(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3、下面就请每小组选择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好,说一说你们想研究的问题。
(二)猜想假设
针对刚才你们选择的问题,咱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猜想吧那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活动二:第二展厅,有趣的木材实验。
(三)制定方案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能告诉老师你们做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去做?应该注意什么吗?
填制定方案的部分。
5、汇报方案。提示:认真听,若有更好的办法也一站起来补充。
(四)实施探究
现在方案是有了,做实验还需要什么呀?(材料)快看第二展厅已经给我们准备好了,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上台来领取实验材料。
为了确保我们实验能够成功,小导游贝贝还给了我们一些提示呢。
放课件:贝贝的温馨提示。6.学生做实验。
(五)展示交流
7、看大家一脸的兴奋,实验做得肯定非常成功,现在请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吧。
学生汇报,适时板书。(当汇报木材在水中大部分能漂浮的时候,让学生端起水槽共同观察这个实验结果
用小灯泡可能看不出湿木材导电,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常识应该知道湿木材导电。所以适时问:老师看你一脸的疑惑是怎么回事?学生可能会说:我觉得湿木材导电。这时老师紧接着问:湿木材到底导不导电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这里有一个比小灯泡要灵敏的仪器——电流表,它能检测出微弱的电流,当有电流通过时电流表的指针会摆动,相反不导电指针则不摆动,我们就让它来检测一下湿木材是否导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演示
学生发现湿木材导电时,师生共同总结并板书。同时强调:不要用湿的木材接触电路以免发生危险。
(六)拓展创新
活动三:第三展厅,形形色色的木制品。
1、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木材这些特点的呢?
2、是啊,木材在咱们的生活应用还有很多,咱们就到第三展厅去看看,请看大屏幕。
3、你知道木材是怎么来的吗?你知道一颗树要多长时间才能长大成材吗?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棵树至少要十年才能成才,更有一些名贵的树木要几十年获几百年的时间。所以我们应该怎样做?
4、(出示课件资料)除了木材,像棉花、煤等这些非人工合成的材料,我们把它叫做天然材料。这些都要需要我们去珍惜的。5辩论赛。
快看博览会的一角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次性物品的?有好处吗?又有什么坏处呢?请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
6、是啊,弊大于利,所以我们一定要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老师还有一个调查,同学们想不想参加?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调查完之后请同学们写一份关于节约木材的倡议书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