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新)2.7《邓稼先》教学设计3
邓稼先
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名人们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往往为人们所景仰。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中国,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处处效仿名人。
《邓稼先》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名人传记,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引导:①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从整体上不容易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章思路。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作者既有传统眼光,又有历史视野,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体会深沉的情感。③文章语言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并试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
【教学建议】
叶圣陶曾经说过,国文教学的目的,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呼唤教育回归生活,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不难看出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仍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何谓“发展为本”?即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地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对于本文的教学,笔者认为由于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可拟设为问题讨论课,同时让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背景资料,为了解文章内容作铺垫。其具体目标如下:
一、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小标题,复述并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二、通过默读与精读,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通过朗读,体会文中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多变的句式特点,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由“我心中的邓稼先”这一话题导入。学生交流资料,谈自己心目中的邓稼先,老师适时点出“常人眼中的邓稼先”特点所在,那么科学家眼中的邓稼先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杨振宁的《邓稼先》,共同揭开这个谜底。
二、整体把握情节,理清思路
1、速读全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为标题寻找合适的修饰语,如:伟大、舍己为人、公而忘私„„(学生自由发言)
2、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派一个代表对文章6个部分进行抽签选择,组员用5分钟时间对自己负责的部分作复述准备,并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可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① 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邓稼先 ③ 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 作者的情感 ⑤ 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 评价邓稼先
3、课文六部分间是否可以调换顺序?如果不能,你能试着找出它们的联系吗?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③补充、延伸和扩展
①引子 ②经历贡献 ④从另一角度扩展 ⑥总结 ⑤具体化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1、学习第三部分
⑴ 默读并划出表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性格和为人的句子或词语。
点名回答:
奥本海默──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直诚坦白,从不骄人„„
⑵ 文中重点写的是谁?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同桌间两两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重点写邓稼先;运用对比手法;其作用是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自然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⑶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你能试着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小组内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①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② 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⑷ 邓稼先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我们的祖国有千万个像邓稼先一样的忠实儿女在为她奋斗,你还知道谁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
2、学习第五部分 ⑴ 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 ⑵ 自由研读,提出理解中的疑难。学生提出的疑难可能有: ① 作者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 ② “也不知道„„什么心情”“不知道邓稼先„„手有没有颤抖”这两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③ 结尾处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有什么作用? 师生共同探究:
① 《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散文家李晔的名篇,文中描述了古战场荒凉凄惨的景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痛苦,文中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在于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② 作者与邓稼先有着半个世纪的真挚情谊,这两句话以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深情。
③ “中国男儿” 即邓稼先,这首歌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将他对民族的贡献放在了“五•四”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这又与在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⑶ 资料延伸
这一部分中邓稼先一句“我不能走”,将自己的赤子之心解剖在了人民面前。其实,象文中的例子在邓稼先身上还有很多,比如身为核武器研究院院长的他,在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总是站在操作人员身边;再如,一次航投实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他也因此肝脏被损、骨髓中侵入放射物。当身患癌症的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时,却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会来得这么快。”这些不禁让我们想起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稼先是当之无愧的。
⑷ 教师教唱《中国男儿歌》,师生共同感受激情。
一曲《中国男儿歌》,气壮河山,唱出了多少中华儿女的心声,“要将双手撑天空”,是一种气概,同时也是一种使命,千百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自己的天空。臧克家、钱三强、陈景润、华罗庚、童第周、张光斗、陈岱孙、于光远„„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闪烁着光芒的名字,这些民族脊梁式的人物、爱国家甚于爱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撑起了祖**亲的一方天空。今天,当我们再次唱响《中国男儿歌》,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⑸ 播放音乐《龙的传人》和MTV动画,学生畅所欲言。
3、学习其余部分
⑴ 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中,你能说说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吗? 学生自由研讨,教师归纳:
突出邓稼先的巨大贡献,说明他是对中国近一百年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⑵ 研读第四部分
① 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 ② 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归纳: ① 邓稼先事实求是的品质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② 当杨振宁知道是中国人独立完成原子弹工程的时候,他的眼泪既是为朋友而自豪,更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一种表现。
四、品味语言
1、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语言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 ⑴ 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 对比
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② 引用
第二部分中描述邓稼先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第五部分对《吊古战场文》和《中国男儿歌》的引用。
③ 排比
第一部分中2~5段,第三部分中第3段,第六部分中所引述的话。
其作用是:语言凝练,增加气势,给人以强烈的震撼。⑵ 句式的多变 ① 句式十分整齐
第一部分中列举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第二部分以时间为序介绍邓稼先简历和贡献的句子;第五部分第3段等。
② 长短句交错使用 第三部分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与为人。
选择什么样的句式,是根据思想感情的表达需要决定的,前者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后者则形成一种交错美,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⑶ 文章无华丽词藻,平实的语言中饱含感情。
第四部分的末段一个“热泪满眶”将作者的感情震荡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五部分第二、三段两句询问对朋友流露出的深情。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大声朗读,以“我最喜欢„„句,因为它„„”的形式在组内交流。
五、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屈原的《九歌•国殇》,体会二者共同的思想感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请以“假如我是名人”为话题,组织一段话。
六、结束语
让生命绽放一次灿烂,让感情澎湃一次潮汐,让思想散发一次光芒,让信念穿透一次时空,邓稼先做到了,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为了灵魂深处的希望,邓稼先让生命喷发着绚烂激情,他对生活乃至人生永恒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心灵。虽然邓稼先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会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七、作业布置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了本文后自己有什么收获。
2、收集“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请参照课文选择一人为他写小传。
【教学反馈】
一、达标检测
1、请试着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至死不懈: 锋芒毕露: 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平沙无垠: 马革裹尸:
2、请仿照《邓稼先》一文中的“„„时代,恐怕是„„最„„最„„的年代,德国强占了„„租借„„俄国强占了„„租借„„法国强占了„„租借„„” 的句式,写一段话。(原句式的词语只保留:“恐怕是„„最„„最„„”,句子形式要保留)提示:可从写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发生的事件,主要训练用整句的形式,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写几件事。
3、请仔细阅读《我不能走》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① 你能概括出本文段叙述了邓稼先的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吗? ② 你知道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什么吗?
4、你能谈谈本文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吗? 〖参考答案〗
1、qì,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xiǎn,很少有人知道。xiè,一直到死也没有松懈过。lù,比喻显露出来的才华。yù,每家每户都知道。
rú,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yín,旷野(沙漠)无边无际。
guǒ,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2、略。
3、① 一次实验出现意外,别人请他离开,他却不愿离开。表现他献身国防科技,无私奉献的精神。
② 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
4、略。
二、检测建议
本课作为名人传记,留给学生的空间较宽泛。因此,教学反馈的途径尽可多样化,笔者以为除检测题外,还可采用以下方式:
1、学生利用收集到的“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制作小报或课件,在班内交流;
2、选出学生所写小传的优秀作品,编成集子,予以表扬;
3、以“名人故事大家讲”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
4、班内举行一次相关知识竞赛;
三、教学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本文由于篇幅较长,历经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易陷入疲乏状态,因此,第一课时的导入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活动,调动其学习的热情。对于学生介绍的资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尤其是作者与邓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学中,小组内的活动,教师可采用竞争、评比的方法充分实现生生间的互动。对于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则可让其他学生畅所欲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一些关键语句时,教师也可只提供一种思路,更多的让学生踊跃发言。教学中一些完全谈个人感想的环节,则更应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甚至于鼓励他们到台上演说。拓展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适当补充屈原的相关知识。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让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合作状态,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要角色与参与者。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维度】
1、知识与能力:
⑴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⑵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⑶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迅速将学生带入悲愤、严肃而又崇敬的氛围。)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1、背景说明。(大屏幕显示)
⑴ 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⑵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⑷ 文体介绍:关于本问: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2、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
歌:歌颂,赞叹;泣:流泪。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
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二、整体感知
1、整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⑴ 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⑶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课件逐步显示下列内容)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叙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的耻辱史与今天的巨大变化。(对比写法,排比句)构成了文章不平凡的引子。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章的主人公出场了。这样,文章就把人物和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邓稼先的一生。邓稼先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而作者选取的主要内容是他在回国后的28年间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的情况。这是与中心相一致的。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从地位、成就、个性、为人等方面进行对比,用以表现主人公的个性和品格。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就点明了主人公个性形成和取得成就的原因。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为了证实美国人说的话是谣言,邓稼先亲自请示了周总理。据有关材料记载,当时周总理说:请你转告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这就是后来邓稼先给杨振宁的那封短信的内容。事情虽然不大,但我们能从中领略到主人公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一件小事上见精神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一句话突现人物个性。作者先用李华的吊古战场文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然后用两个疑问句启发读者联想,邓稼先他们要征服多少困难才完成了两弹的研制工作。这是从面上写。接下来,作者从点上选取这样一个事例: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
作者选取写给邓夫人许鹿希的电报和书信中的几段话作结。
一、二两段,以挚友的身份来赞颂邓稼先忠诚纯正和无私的品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邓稼先的敬爱之情。
三、四两段则从更高层次俯视邓稼先的一生。他认为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认为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因为他有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的性格和品质。
2、了解人物的形象:
⑴ 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通过这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4人小组讨论)
① 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报效祖国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 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 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没有私心
⑤ 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勇敢、公正无私
⑥ 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朴实
⑦ 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2、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在学生探讨基础上老师归纳)
正面描写
行动描写:以第三部分为例进行分析
语言描写:第五部分,我不能走短短一句话,突出了邓稼先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第五部分,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说明邓稼先是五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向上、求实、勤奋、创新精神。这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杨振宁对挚友的敬爱之情,读来耐人寻味
3、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浏览课文,找语句,圈出词语。在此基础上全班讨论交流找出的语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二部分最后两小节;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节
第四部分最后一小节;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时代的歌;第六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赏析课文;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研读探讨课文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大屏幕上显示下列问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二、寻找课文的美点
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三、探讨文章的艺术特色
1、角度新:
一般的传记作品习惯上以时代为序,描写主人公一生经历或相关重要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和精神。但本文却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颂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这是本文一大特点。
2、内容新:
这一特点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决定的:
⑴ 两弹事业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
⑵ 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密切。杨振宁与邓稼先同学多年。邓稼先在美求学的时候,又与杨振宁共同居住。杨振宁所选取的事件或是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所以读来真实感人。
⑶ 杨振宁本人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因此所选用的具体事例除了具有文学上的典型意义之外在物理学上也是有代表性的。
3、手法新:
作者为了突出邓稼先个性特征除使用行为描写、语言描写之外,还使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三部分)和间接描写(如第五部分)。把邓稼先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抓住他忠厚平实,诚真坦白的性格特点,回忆了他为中国的两弹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并挖掘出这种性格和精神产生的根源: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
4、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重点):
小中见大就是通过小的具体形象来高度概括、集中反映重大的题材、广阔的画面。邓稼先在我国现代国防和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赞颂他的伟大精神时,却侧重选择一些平常小事,于细微处见深情,于平凡中见高尚。例如,文章第三部分反复强调邓稼先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的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第四部分一封短短的信,第五部分一句短短的话,都是常人眼中平常小事,作者就是从这些平常小事中挖掘出人物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正因为平常,就更显得真实、可信,读来就格外亲切。
四、拓展延伸,表达感受
1、用一句话谈谈邓稼先带给你怎样的心灵的震撼,你打算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提示:祖国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作后盾,那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那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板书设计】
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描写方法:正面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描写
写作特点:
1、角度新。(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
2、内容新。两弹,两人关系密切,作者是物理学家。
3、手法新。
4、小中见大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三篇:《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家喻户晓”等词语。了解邓稼先、杨振宁。
2.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体会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理解作者深挚的感情。
3.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体会作者对邓稼先深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文中洋溢的作者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和对表现主旨的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3.学生交流通过看书、上网查找的关于邓稼先、杨振宁的资料。
(1)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 4.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的深情,如:“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疑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还有其他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书中找一找,并体会体会。(5)朗读 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现邓稼先优秀品质的语句吗?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5.教师:同学们肯定还有许多发现,诸如在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等,请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出来。
学生发现文中的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和细节描写等,并发言。
教师总结归纳出下列内容:
(1)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2)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四、拓展体验
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感想呢?你对科学工作者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也不同于一般的人物评传,而是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以民族情结、私人友爱为基调,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叙写了一个淳朴谦逊的科学工作者的奋斗历程。同时文中还插入了幼儿读本、诗歌电报书信等内容,抒发了对邓稼先的赞颂之情。本文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说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题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华文化,就能孕育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儿女,也正是因为有了邓稼先一类的杰出人物,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写作特色:
(1)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2)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作业:
(1)课外阅读邓稼先、杨振宁的传记。(2)预习下一篇课文。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1.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2.两弹元勋 ——总述生平事迹 鞠躬尽瘁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忠厚朴实 死而后已 4.民族感情?友情? ——严谨求实(记叙、议论)5.“我不能走” ——默默奉献(抒情)6.永恒的骄傲 ——无比赞颂
第四篇:《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学习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内容;品析文章美点妙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设计】
1、整体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点放在第五部分。
2、阅读之间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话按照一定的表达句式把它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更深刻领会文章。
3、预习课文。
① 解决生字词:可歌可泣 当之无愧 任人宰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 翻译“吊古战场文”。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明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返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各种飞身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犹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夜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简介作者及邓稼先,以引起学生对这两位科学家的重视。
二、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
2、说说六部分各述的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管窥百年中国的屈辱历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站起来了,就在这新中国刚刚诞生的早晨,新中国带着从黑暗走出的迷蒙,披着朝阳的霞光,迎来了从海外归来的一位对祖**亲有拳拳之心的儿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凄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过程中遇到令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以及常常伴有的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解析六部分之间的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三、质疑讨论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1、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怎样阐释这两句话?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四、重点精读
第五部分集中写了邓稼先之所以成为“两弹元勋”,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甘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同时这一部分语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诗文引用、有排比的运用、有环境描写、有人物的生动事例,也有对邓稼先的心理探求。第二课时
一、美点析读
1、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然后发言讨论,教师补充完善,归纳出下列词语的妙处: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更为当时中国的处境担忧。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闪亮登场发言。
――我发现“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句话在本部分的末尾,显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邓稼先这位科学家放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背景上,运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邓稼先的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对“中国人站起来了”这一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就是邓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写作的中心,开启下文。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句,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发现“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自己走过的路。这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这一段写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邓稼先进行高度的评价。邓稼先把献身祖国的国防事业作为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从来没有彷徨、没有矛盾过,至死不渝,无怨无悔,他执著追求、竭力奋斗的辉煌的一生将在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永不磨灭。这样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是我们永恒的骄傲。
3、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语言陈述修辞手法上、标点符号上、结构安排上、描写方法上的精妙之处。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运用“板块”并列的结构,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杰出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使人物形象显得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读来令人仰止。
二、精读探究
1、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其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其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三、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胸中滚烫着一颗爱国之心,将个人的生命无私的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他是我们的自豪,我们的骄傲!
阅读散文、小说等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会经常用到发现阅读法,它能让我们体验到阅读发现的乐趣,培养我们的阅读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望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中多加实践。
四、布置作业
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谈一下自己的感受,谈一下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国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没有强大的国防实力作基础,没有国家的强盛作后盾,那有小家的和平与安宁,那有个人的幸福与温馨。让我们胸怀祖国与人民,时刻以祖国的强盛为念,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舍小家顾大家,树立崇高的理想,为祖国的繁荣与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教学后记】
本文主要通过六部分来展示人物的主要事迹,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凸现人物的伟大人格,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这一创作风格,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忱,树立学生为中华民族振兴而读书的伟大志向.
第五篇:《邓稼先》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目标】
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的感情的方法。
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和赞颂邓稼先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
【重点、难点】
研究文章的句式变化及其作用。
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组织观看有关研制原子弹艰难过程及发射成功的电影片段《飞越太平洋》,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组织读书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充分调动学习热情,提高授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中华民族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不在被人任意欺凌,当然是因为我们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家昌盛。这种局面的形式,确实少不了经济势力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思考讨论)
答(教师):在生物界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邓稼先同志说过:“落后就要挨打”。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就,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今天的和平是无数国防科技专家们奉献的结果。他们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就让我们展开课本,来了解一下“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出示本节目标
1、学习文章借多变的语言形式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
4、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邓稼先献身国防的崇高精神的赞美。
三、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7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同是大学教授的孩子,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2、邓稼先介绍: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指导人。1924年生于书香门第,其父邓以蛰曾留学日本、美国,任北大教授。邓稼先在战乱中读完高中、大学,1948~1950年赴美留学,学成之后,毫不犹豫。回国报效。他先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国国防高科技的奠基人,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永久纪念他对中国国防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作者及邓稼先介绍用幻灯片出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扫除文字障碍(出示幻灯片):xūn曛 tǐng铤
解释词语:可歌可泣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家喻户晓 截然不同 马革裹尸
5、本文结构特点:
作者根据自己的感想,本文分成了六个部分,六部分相对独立,但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讨论每一部分侧重写了哪些内容,又如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研读、探讨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文章第一部分似与邓稼先关系不大,可否去掉?
明确: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写作,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国百年的屈辱,都是因为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力的贫弱和科技落后,被动挨打,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政府强大了。国力增强了。科技是否领先则成了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关键,而邓稼先正是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站立起来的人。他的功绩是要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绝不能去掉。
2、第三部分为什么将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比来写呢?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中两国原子弹研究的领导人。他们的成就表明他们同样都在学术非凡的人,但是两个国家,两种社会背景,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文章将两人作对比,旨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他忠厚朴实。为人和善,从不引人注目,默默的团结着自己的部下,同事共同进步。其无私纯厚的品格可以征服不顾一切的红卫兵、造反派,可以使自己的团体齐心奋进,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作者通过在国家大背景下的对比,来进一步突出邓稼先的高尚品格。
3、讨论: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运用长句和短句的配合,读来朗朗上口,整齐紧凑,有音乐的跳跃感,蕴含着深厚的感情,短句与短句配合,上下句语言形式相同,词语变化读来节奏明快。
五、总结,训练(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1、总结:
作者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而真实的记录了邓稼先一生的典型事迹,文章构思巧妙逻辑严密,将零散的事件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共同体现了邓稼先为国家科研献身的伟大主题,表达作者融爱国情与悼友情于一体的深厚情感。文章记录的是一位伟大的英魂,我们的新中国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有他不朽的贡献,国家现在国防科技的飞跃发展有他的功绩,他的献身精神,他的高风节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2、训练:
要求以奉献为题写一段话来歌颂奉献者。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1、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创设背景
2、两弹元勋──总述生平事迹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忠厚朴实鞠躬尽瘁
4、民族感情?友情?──严谨求实死而后已
5、我不能走──默默奉献(记叙、议论、抒情)
6、永恒的骄傲──无比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