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最新稿
新课程理念下的说课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什么是说课
二、说课的内容
三、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四、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五、课例展示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研员、专家,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配以有关的辅助手段,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如某一学科某一节课或几节课)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一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大家进行评说。
“说”——主要是指教师用各种信息语言和有关的辅助手段进行阐述,“课”——主要是指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一般以一节课为单位作为说课的特定的教学内容。
二、说课的内容 ●说教材
●说学情(学情分析)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流程
●说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说练习作业 ●说板书设计
1、说教材 说教材,就是说课者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选定课题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学单元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单元或课题乃至其他学科的联系等,围绕课程标准对课题内容的要求,将三维目标化解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课时安排,等等。
例:《轴对称图形》(1)、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2)、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4)、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2、说学情(学情分析)
说学情,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客观的阐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已掌握的学习方法,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学情一般关注以下三个方面:(1)、已有的知识经验。(2)、学习方法和技巧(3)、个性发展和团队提高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实际上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明显的进步。“说”个性发展和团队提高就是对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合作意识等方方面面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又对个性学生单独分析,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1)、学生学习能力的不足会导致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相应知识的学习或者说学习效果达不到教师要求的水平,甚至不少学生对于探究什么、如何进行探究都是十分茫然。2)、学生课堂自我控制和配合能力较低就可能会导致自主学习不专心,出现教师“放”得出、“收”不回的场面(比如哄闹、嬉笑、难以平息下来等情况。)。3)、学生表达交流能力较弱可能严重减低小组间学习交流效果不理想的情况。4)、由于学生学校效果不理想,生生互评或小组互评肤浅或失去价值。那么是不是面对这样的学生就不能采用新课程的理念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新课程的理念不仅仅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比如启发式、概念图等)来凸现新课程中强调的过程性学习的要求。所以学情分析的目的不仅能够让老师认清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而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为说课活动中的评价者提供客观评价自己说课(包括策略的选择、教学流程的控制等方面)的真实环境。
3、说教法、学法:(1)、说教法,(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就是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情况,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教育理论依据。教学手段要尽量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要忌讳使用过多,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的展示过程,那就本末倒置了,要合理安排教法。
(2)、学法就是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方法。学法指导就是通过教学及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种能力?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科学的学法指导,是智能发展目标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包括学习方法、能力培养)、(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例《轴对称图形》 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4、说教学流程
教学程序的基本内涵是课堂结构,从教师的整个说课过程来说,应该是精华、高潮所在。说教学过程是说课的重点部分,因为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它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通常,教学过程要说清楚下面几个问题。教学过程的设计,无章可循。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1)、说出整堂课的设计思路及程序。教学思路主要包括各教学环节的次序安排及其内部结构。如课堂怎么引入?新授内容分几个段落?各段落的教学分别是怎样进行?如何使用相关直观教具?如何提问和组织讨论?各教学环节之间如何过渡?如何小结?最后怎样结束?等等。整个教学思路要层次分明,富有启发性,能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逐点解释教学过程设计的依据。因此,说课教师在说教学设计思路及程序(环节安排)时,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针对学生实际,借助哪些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说清楚。(2)、说出主要教学程序与环节的理论依据。反映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包括“要学什么”、“能学什么”、“学得怎样”;反映在教师教的方面,则是“应干什么”、“能干什么”、“干得怎样”。说课者在介绍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讲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包括学科课标依据,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心理学依据)(3)、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说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具体包括:怎样运用新课程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怎样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活动的和谐统一,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传授与智能开发的和谐统一,德育和智育的和谐统一,“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说课堂教学活动还应说清楚哪些地方应开展活动,开什么活动(如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分组实验、师生互动交流、课本剧表演、成果汇报),怎样开展活动等。(4)、说突出重点与突破难点的策略。教师高超的教学技艺体现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的精力最大、付出的劳动最多的方面,也是教师的教学深度和教学水平的标志。因此,教师在说课时,必须有重点地说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基本策略。教师的说课,要从知识结构、教学要素的优化,习题的选择和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强化等方面去说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步骤、方法和形式。/
5、、说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是课堂教学的四要素。课堂教学是以信息交流为主要活动载体而存在,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教材、板书、幻灯、课件等都是我们交流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进行协作学习,通过媒体向教师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交往,达成教学目标。因此,“说课”要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正确、恰当、清楚地说出教学媒体的选择、分解、组合和应用的先后顺序,特别要说出教学媒体应用的最佳使用和最佳作用时机及其涉及原因。
6、说练习 练习设计的基本要求(1)说明练习设计的内容 在说练习设计时,首先应说明练习设计的内容。如哪些是选自教材中的练习内容,那些是教材练习的改编、整合题,那些是选自教材外的补充练习题。(2)说明练习设计的意图
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学习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为此,说课时应说明练习设计的意图,即针对重点知识、易混淆知识、易出错的知识采取针对性训练或对比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设计变式练习,防止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设计一些联系生活的练习,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开放练习,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等。(3)说明练习的分层次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不同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说练习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说明哪些是课标要求学生普遍应完成的基本题目;哪些是要求中等生完成的题目;哪些又是上等生需要完成的题目等等。通过不同的练习,让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都能得到发展。例:《轴对称图形》
1、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提高练习
让学生剪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形,并画上对称轴
3、拓展练习
完完教科书70页的第三题,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7、说板书设计
1、板书的布局合理
备课时,不可缺少的要备板书,教师在教案后面应附有板书设计,将版面内容一一列出。备课过程中,要考虑什么内容写在什么位置上、是祥是略、暂时性的还是本节课要保留的等。重点内容尽量用彩色笔书写。
2、板书内容应突出重点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板书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要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体现教学目的。离开了教学目的,板书设计也失去了意义。在设计板书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学目的,并把教学目的落实到每一课时;本课时要着重解决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设计板书就围绕这一问题去进行,让板书真正成能够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作用。
3、板书要有启发性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好的板书要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让学生用它打开知识的大门,自己去发现教材中的问题,自己去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教材特点用形式科学的板书去准确地反映教材的内部联系,让板书的形式与教材的内容高度统一;学生通过观察板书能引发思维,仔细体味板书设计意图能受到启迪。
4、板书内容应直观性强 板书的设计遵循直观性原则。中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不很强,板书的直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在板书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采用图形、图表来作板书陪衬。
三、说课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按教案“读课”。
2.说课不是讲课。
3.说课的时间应控制得当。一般10—15分钟。4.说课应站在教育教学理论的高度并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分析研究教学目标、内容、对象、方法、策略等。
5.注意避免一种过于表现“理论依据”而脱离教材、学生和教师实际的,空谈理论的现象。
6.要注意发挥自身的教学个性和创新意识,防止照搬照抄《教学参考》上的内容。
四、说课与备课、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1.相同之处
(1)主要任务相同,都是课前的准备工作。(2)主要内容相同
(3)主要做法相同,都要学习课程标准,要吃透教材,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法,指导学法,设计教学过程。2.不同之处
(1)概念内涵不同。
说课是属于教研活动,要比备课研究问题更深入。而备课是教学任务如何完成的方法步骤,是知识结构如何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实施方案,属于教学活动。(2)对象不同。
备课是要把结果展示给学生,即面对学生去上课。而说课是对其他教师,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备课。(3)目的不同。
备课是面向学生,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师搞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说课是面向教师,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提高教学能力,为整体教学设计水平的发展服务。(4)基本要求不同。
说课教师不仅要说出每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设计,做什么,怎么做,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做。即说出设计的依据是什么。而备课的特点是在于实用,强调教学活动的安排,只需要写出做什么,怎么做就行了。备课的特点是在于应用,而说课的特点在于明理。(5)活动形式不同。
备课是教学准备的直接环节,是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其内容可直接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而说课是教师向同行讲述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准备,要求教师把备课过程中的内在思维活动外显出来,有些内容(如为什么这样教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得怎么样的结果)不能直接表现于课堂教学中。
(二)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说课与上课的共同点
说课与上课共处于教学全过程的统一体中,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两个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学阶段或教学环节。从时间顺序上说,说课在前,上课在后(也有课后说课)。
从内容上看,说课与上课的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说课内容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精心设计,实际操作,而形成的最佳教学方案。
因此,通过说课使上课所传授的内容更具科学性、计划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了上课质量。说课的目的可以是为课后总结,做评析以有利于下一次上课。由此,说课与上课的关系可归结为:说课为上课服务,上课又促进说课的发展,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说课与上课的不同点(1)要求不同
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2)对象不同
说课的对象是教师,是在教师同行之间开展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说课能一起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使课上得更好,从而提高教师的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这个片段对象是教师与学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智能等方面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双边活动。通过“导”与“学”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内容不尽相同
说课中所说的 “为什么这样做”和指导学生“怎样学”的科学理论依,并不直接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是对课堂上的教和学起指导作用的。而课堂上所传授给学生的具体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方面的内容,也不作为说课内容的重点。上课有个自然生成的问题,这一课中学生回答的很多问题都是课堂自然生成的内容,很多都是无法课前设计的,这才是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4)组织形式不同
说课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个别形式、小组形式和群体形式等。他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而上课是班级授课,则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他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并有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不同于说课具有一定的机动性。
(5)评价标准不同
上课的评价标准虽也看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但更着重课堂教学的效果,着重学生实际接受新知、发展智能的情况;说课重在评价教师掌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教学理论以及展示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虽然一般认为,说课水平与上课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但也有例外,即某些教师说课表现不差,但实际课堂教学却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上课比说课多了一个不易驾驭的学生因素。
五、课例展示:
第二篇: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理念
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面对初中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新挑战,如何提高普通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如何在教学进程中整合运用,是体现体育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本文拟分析研究,提出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及教学设计理念。
一、课程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体现吻合性
初中体育教学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和运动素材进行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从而确定一个具有趣味性、知识性、游戏性的学习主题,每个主题构成一个单元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开发的以运动项目和游戏相结合来呈现的主题《田径、游戏》教学单元;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的理解学习内容和构建知识技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如主题《模拟消防员》教学单元;我们既可发展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又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的集体项目进行整合。
二、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体现动态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设计只是注重课前设计,把大纲教材中规定的知识内容原本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如何教给学生现成的理论和结论,无需学生思考和实践。对在教学中有无问题,如何解决等确不曾进行设计,教学后的问题就更不关心了。教学设计不单是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个一个的片段,而应该是一个完整过程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不同阶段。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并选择和有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潜能。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教与学的相互性
传统体育教学,体现的是教师的权威性,采取的教学方式是呆板、机械的、灌输式的。一方面,教师如何控制学生、带住或看好学生,把教学内容按步骤进行完。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中没有问题的设计,学生只能简单地完成教师预定的、统一的教学和练习。这种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差异,从而限制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现和讨论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及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体育课教学设计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讨论模式,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施教的方法,去启发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倡导教师要树立新的“教”与“学”观点,确立“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服务意识,变“压迫性学习”成“主动性学习”。
四、教学内容设计体现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体系,还要考虑教材的难度、水平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主题单元知识技能容量等情况。如跨栏练习,我们根据障碍跑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共设计4课时来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课时主题内容依次为,第1课次:前脚踩过(较低障碍物);第2课次:后腿拖过(较低障碍物);第3课次:跳过(正常低栏架);第4课次:完整跨过(正常栏架5个)。
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应有所侧重,即每课时突出一个主目标,在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一般情况下第1课次不直接进行技术教学,强调参与、体验、感知。通过第2、3、4、课次逐步推进,最终完成教学目标。
五、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体现合理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只安排一个教学内容,内容的搭配应符合教学目的,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以及学生差异的水平,还有男、女生人数的多少等。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先选择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项目作为主项,再选择适合部分有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兼项。无论是主项还是兼项都要搭配好。另外还要注意技能与体能的搭配、上肢与下肢的搭配、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搭配等等。体育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身体练习。能否取得身体练习的效果,如何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是设计的关键。在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只有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就要求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
六、课堂教学设计体现合理美观性
体育场地器材的分配与布置要精心设计,符合美学要求,讲究场地器材的布置美。首先,场地要整洁、卫生、安全、方便、美观;其次,器材最好带有色彩,排列要新颖、对称、协调。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自身学校场地器材等实情,将场地布置设计得美观科学、线条清晰、图形新颖;器材放置井然有序,布局合理美观,给学生以美感。这样既便于组织教学,又艺术化,构成一种美的情景,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进入运动状态。
七、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优化性
过去的体育教学,在教学设计时,几乎不考虑课程的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而是只注重大纲和教材,使教学唯教材是从,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只是面的拓展,教师教的僵化,学生学的死板,制约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而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发利用。通过课程整合与资源开发等媒介,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如:安排时间让学生们观看运动项目教学片或利用照片和图片进行教学辅助。这样增加了教学的多样性,也增添了教学的娱乐性。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听全国小学数学名师课堂及讲座心得体会
承玲学校 钟成兰
5月十二至十三日,由贵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全国小学数学名师经典课堂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举行。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课堂及经典讲座,我感到了我离一名优秀教师差得那么远的同时,也模糊地感到我该朝什么方向去走。下面我浅谈一下我的一些感受:
无论是什么课堂,都存在着教与学的关系。从应试教育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学生学会知识为目标,到今天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从根本上讲,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这一变化的核心内容。因为教与学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我们学校的方方面面工作。
几位专家的讲座无外呼于课堂,如何使课堂换发生命力,让学生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当今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也就是要我们为学生设置自主预习→小组讨论→展示互动→检测反馈这样有效新课堂的基本框架。
我们作为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转变好,我们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了!纵观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也逐渐趋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我们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精彩。
要做到如此,我们应朝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回顾以前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学生竖着耳朵听,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在课堂中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也根本不去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学,要不要学,只是一味的注重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就行了。而新课程十分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联系学生实际,强化应用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以往有一部分数学知识都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所谓的应用题有时候也是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问题,所以,新课程也提出了要结合生活实际,让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教学
三、师生平等,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要我们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打破了教师掌控课堂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
在教学中,我们应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你们才是这个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学习伙伴,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发挥你们自己的聪明才干。”
教与学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相信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得到更好的培养。
第四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新一轮国家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的逐步实施,基础教育的课程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数学成为开发儿童潜能的重要工具,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数学主要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一切使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有些教师意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并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却遭到了失败,于是这些教师宁可对这种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我们常常听到有些教师无奈地说:“我又何尝不想放开课堂、放开学生,让学生能顺心地学,可是课堂千变万化,一旦放开,学生的兴趣是有了,可是把课堂的有限时间占用了,后面的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样还能叫成功的教学吗?”对于课堂教学的这种尴尬处境和疑问还有很多。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纪律
在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多少年来,课堂纪律成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尺度。然而,这一做法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冲撞。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我上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有几棵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教,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确实很守纪律,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如举手发言、拿书、写字外,其余动作都是多余的,甚至连教师让他们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举手发言的学生甚少。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但跳着、喊着、抢着回答,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看学生是如何算“8+6”的。
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数6个,得14。
生5:摆学具。先摆8个,再摆6个,一共14个。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会算9+6=15,所以8+6=14。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习效果,一个班级的学生“太守纪律”,根本就不敢问,也根本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权利,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另一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课堂切实需要纪律,课堂讨论也要有秩序、有规则,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个性发展。可是,守纪律是否就要两手背后,双腿并拢,身体坐端正,除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外,不做其他动作呢?这显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必要条件,而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影响教学而采取的一种预防手段。只要学生在思考和体验,必然伴有丰富的情感、情绪的变化和丰富的语言动作,甚至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跳跃,如果教师把这看作是防碍教学,以纪律为名去强行抑制,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就会受到压抑。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能让孩子体验感悟的场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课堂。学生可以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而且可以离开座位与同学讨论,还可以找教师请教,没有喧闹声,但有激烈的讨论声,有时还伴随着表达喜悦、遗憾或沮丧的动作和声音。
二、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我在上《观察物体》一课时,整节课采用教师问,学生答,气氛热烈,学生回答也不错。但我在反思中发现没有一个问题学生主动提出来的,这样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于是,我越来越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课时,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并填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白球 5 0 3 9 黄球 4 9 6 0 然后让学生看表格提出问题。如:①为什么第二组摸的全是黄球?②为什么第四组摸的全是白球?③为什么第一组摸的白球比黄球只多了1个,而第三组摸的白球却比黄球少3个?并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这样一节课的难点就不攻自破了。我觉得这样教学,把问题习惯于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质的变化。
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我觉得首先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三、认真对待学生的“两极分化”
过去,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接受同样的学习任务,回答着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迫使这些学生在被动状态下完成任务。而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多了民主性、少了强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动性、减少了机械模仿,没有了强制手段,减轻了学习压力,一部分自觉性差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师指导教学的思路发生了变化,关注的是学生的探索、创新,是师生互动中出现的新问题。由于课堂的开放,教师随时都可能面临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挑战,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变化,于是就无暇按传统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辅导和帮助,这些都促使个别学生向差的一极分化。所以,对于两极分化,应当具体分析。原来是齐步走,现在拉开了距离,好的更好了、更活跃了,一般能达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两极分化”。有这样一道题:3盒彩色笔,每盒12支,求一共有多少支?你会用什么方法算?学生反馈时有:算法一,(摆学具);算法二,(口算法)12×3=36。算法三,(连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数法)8×3=24,4×3=12,24+12=36。算法五,(数的分解组成法)10×3=30,2×3=6,30+6=36。这样教学,一部分学生只会用
一、两种算法,而一部分学生每一种算法都能理解。我们应该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们不可能通过课改,让所有学生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关键是要选择和运用好课堂教学策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可以适当使用分层教学,尽量缩小两极间的差距,做到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四、注重课堂机智的运用
课堂教育机智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敏而灵活地教育学生,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有一次,在上《时、分、秒》一课时,突然听到“啪”的一声,一个闹钟掉到水泥地面上,玻璃碎了。“刷——”,所有的目光倏地聚在这个学生的身上。接着许多学生叫了起来:“赔!要赔给阳阳同学!”于是,我接过学生的话茬,说:“赔?当然要赔!不过应该由老师来赔,因为这个闹钟是我要求带来的。”说完,我微笑着对她说:“现在,老师把班级的这个挂钟借给你。”然后转身对大家说:“事先申明,如果这个打碎,还是老师赔!”闻听此言,大家安静下来了,自信回到了女孩的脸上。这个片断我至今记忆犹新,因为在那一瞬间,那个学生的神情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我知道,学生无心打破闹钟,自责已经让她心情不安,如果再加以批评,那么这个学生探究的天性和热情,也许就这样会被压抑、被泯灭,她将无法继续安心上完这节课,甚至会影响她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所以当时我最先想到的是怎样尽快让这个学生从惧怕中走出来。
也许许多教师会这样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把课“做”得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要知道,“非预设性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特征。新理念下的课堂是鲜活的,随机生成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是真实的生活经历。这里不应该有花架子,不应该有装腔作势,不应该有娇情表演,有的是学生实实在在地学,教师真真实实地教。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固然好,意料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儿。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把这意外及时纳入预设的教学当中,在冷场的时候及时调整,在出错的时候重构共建,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
总之,教师要进行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学习课程标准理念、理解其内涵和意义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还是要在情感上认同,大胆祛除传统模式化教学的束缚,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将其自觉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地摸索、反思、积累教学经验,尽快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浅谈
会龙中学 代明绍
通过校本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特别是本期4月份教学活动周交流学习,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对课堂教学又有了新认识。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现代教学论指出,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不断丰富着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我在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我在教学初一数学(上)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再分析、再创新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材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三、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关注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1)教师要加强课前辅导。“学缘于思”,如果课前能鼓励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想一想,课堂中往往就能带着问题学。每次新课前,我总要带领学习困难的学生先预习一下与新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新课中预设的知识点,以此排解他们接受新知的困难;课后,多与后进生交流,多角度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在课上精心安排提问。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启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更需要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的参与。但教学中,我发现,这些学生承受着因基础差而带来的学习困难的压力,他们担心被老师提问,因不会而被学生嘲笑、歧视而游离于问题之外。因此,我们更要理解他们、关爱他们,备课时能为这些基础差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问题,设计提问的环节。课上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他们,并多预设几步,当他们思维受阻时多一些引导鼓励,适当有序的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平时对这些孩子多用肯定、鼓励、赞美的评价语,并引导班里学习好的学生一起来关心尊重他们,提倡优差生结对子的办法学习,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充满期待、关怀、鼓励的目光和话语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慢慢接触数学,走进数学。
(3)教师要精心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施后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组员的合理搭配,能帮助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所以老师要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从讨论中互相促进。同时指定一人课内课外经常关心组内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养成有问题就思索,有疑问就探讨的好习惯。
(4)教师要与学生心灵对话。愉快、兴趣、自信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培养学习困难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给他们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比每天辅导他们做几个数学题的转差效果要好得多。健康愉悦的心理更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以老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补课,关键要先补上心理一课。每一位学生准备一本“师生心灵对话本”,鼓励他们及时记下数学学习中的感悟、困惑及建议,甚至不足。通过批阅,老师走进学生心灵世界,从中捕捉学生内心的学习动态,为有效实施教学奠定情感基础,更能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
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忽视情感的教学,充其量只能算是半个教学”,“是丢掉了另—半的教 学”。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