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3.简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并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
(2)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理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3)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和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4.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 脑之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 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三是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四是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简述综合课程的特征。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其缺点主要有两点:一是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二是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需要注意的是,“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只不过综合的程度以及设计的思路略有差异。
3.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的方法有哪些?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概念。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四个方面的特征:(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6.简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1)知道。(2)领会。(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3.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最近发展区。
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1)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3)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3.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3)合目的性。(4)合科学性。(5)合发展性。
4.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
有效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有:(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地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地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5.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地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6.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简述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
中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有:(1)师生之间在运用教学方法时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逐步增加。(3)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
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6.简要分析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各类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1.简述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要有哪些,并说明如何克服。
(1)学校组织的沟通障碍主要有下列三种情况:主观方面的障碍;客观方面的障碍;沟通渠道方面的障碍。(2)克服沟通障碍的方法: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沟通的状况,如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选择最佳沟通媒体;注意信息的时效性;重视对信息的反馈。
2.教师专业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了教师职业的条件,能否履行教师的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内在素质:(1)学科专业素养,指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2)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3)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教师的优良个性品质有:热情慷慨、乐于助人、公平客观等。
3.实验法的优点是什么?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应注意哪些方面?
所谓教育实验法,就是根据教育研究课题所规定的任务,按照特定设计的条件和过程,对于研究的对象进行控制,变革研究对象以便在有利的条件下,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取得实验事实材料,从而得到客观可靠的结论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实验法的优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控制情境。(2)排除无关的因素。(3)数量记载精确。(4)反复实验的结果,总体上是一致的。运用实验法应注意:(1)实验前做好准备。编制学年或学期的实验计划,制定实验的课时计划。准备实验用品,编制实验小组。学生做好理论准备,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2)实验中要具体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学生的实验,根据情况可进行全班或个别的指导,随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3)实验后要总结。教师视全体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4.简述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得成功,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5.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6.在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考虑哪些方面?
(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是什么
(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简述经验课程的优点
1.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简述主要的心里评估方法
3.(1)调查法;(2)观察法;(3)会谈法;(4)作品分析法;(5)心理测验法;(6)心理投射法。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特征
4.(1)自我认识的主动性、全面性和概括性;
(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丰富性和矛盾性;(3)自我调控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薄弱性。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1)知识;(2)社会;(3)学生;(4)科学和教育的发展;(5)政治、文化与哲学。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2.(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简述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2)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缺点:(1)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从以知识为中 心滑向以儿童为中心,致使知识的系统传授大大减弱;(2)实践过程中,活动容易成为一些简单的随心所欲的机械操作,儿童的思维、想象、品质得不到应有的发 展;(3)对教师要求较高,实际操作中对教师的素质提出很大的挑战。
.简述奥苏伯尔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论。
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 欲、探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 同伴们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 素的变化而变化。
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以文化影响为主体的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主要环境形式是教材,这特别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
(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自觉的影响过程,又是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影响过程,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任何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不及的。
(3)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
(4)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使青少年儿童集中精力受教育,适合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适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任务。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1)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进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人的规格,所以当我们考虑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时,必须 深刻地把握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与要求。(2)教育结构通常指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比例构成,如不同级别、类型学校的比例关系,不同科类之间的比例关 系等,都要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什么?(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培养 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 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能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具体要求;二者的联 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科学性原则。管理学生一定要有科学的理论和依据,不得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2)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道德伦理的发展、审美素质的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发展等。全面发展的原则意味着教师应当让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3)集体性原则。集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要依靠集体、培养集体、教育集体,并通过集体进行教育,充分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4)主客体统一原则。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为顺利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在客观上要求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上、行动上统一起来,协调一致地投入到教育管理中,共同投身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
(5)平等与尊重原则。教师在管理学生时,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
教师如何写好教案?
教案即课时计划,是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写课时计划,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即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具有场独立方式的学生,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具有场依存方式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2)沉思型与冲动型。在解决问题中,沉思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3)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发散型的学生表现出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的特征。
.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体现为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杂,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并出现了反思思维。思维的对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少年期的心理活动随意性增强,能随意调节自己的活动;独立意识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2)青年初期青年初期是指l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阶段。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措施有哪些?
(1)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教师应重视自己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它对营造班集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3)建设优良的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根本。(4)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宗旨。简述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的作用如下:(1)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2)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3)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4)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5)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6)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
.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其学习观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十分强调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他主张应当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东西,以便他们“发现”自己的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活动首先是新知识韵获得。获得了新知识后,还要对它们进行转化,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应新任务。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
.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搞创造性者具有哪些个性特征?
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有:(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指德育中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定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在实践中,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2)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能为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在于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展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身的缺点,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进步。
(3)引导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学生缺点的克服,固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主要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自觉地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1)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种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种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2)代币奖励法。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3)行为塑造法。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5)惩罚法。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法。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简要说明教学的一般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基础。知识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提供条件。(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现代教学要自觉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能和体力,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力是保证。(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教学具有教育性,在使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6--面起着重要作用,思想品德教育是方向。(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通过教学,激励发展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个性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是理想目标,虽然这一理想目标未必能实现或实现程度因人而异,但它始终是教育发展努力的方向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简要说明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3)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4)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记录三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师生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给学生生命以活力。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关键。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这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障碍。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研究新型师生关系,摆正教师的位置,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生命活力。
师生关系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师生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关系。
1、不可否认,教师和学生之所以产生联系,形成师生关系,是因为教学过程这个媒介所起的作用,但是教学结束以后是不是师生关系就终结了呢?理论上可以确定,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始终和部分老师保持联系,请教各种问题,因而师生关系就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从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到专业化的师生关系再到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师生关系实际上经历一个发展的、动态的上升过程。因此,研究师生关系不能仅仅静态地考察,还要全面、发展地看待。那么师生关系的确立就能促就教育教学的发展吗?显然不是。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发展的完美阶段,这种和谐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经过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相互作用达到协调、满意的结果。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确、全面地认识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2、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但学生由于自身的限制,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与教师的关系,因此发展和谐师生关系的主导权就落入教师手中,教师在掌握权利的同时也要明确身上的责任,把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发展作为一个重点进行探索。
第三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报告
秦岭秀色集于岭南。位于秦岭南麓的山阳县城区二中以卓尔不凡的管理理念,独具特色的质量品牌,赶超一流的教师队伍,在实现教育优质高效发展的征途上,成为山阳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城区二中,位于县城城中路,占地1.68万m2,建筑面积8780m2,设有教学班30个,在校学生2000多人,是全县初中办学规模最大的学校,属商洛市标准化初级中学。
十一五期间,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学校的正确决策下,汇集社会力量,凝聚职工智慧,把握发展机遇,争取发展资金,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全面改建扩建校园,优化设施。实施了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新建成标准化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备课室、体音美专用训练室、史地生标本展室、学生制作展室,校荣誉展室等一大批功能部室。为提升学校品位,营造文化氛围,校园内悬挂大量名人名言,建文化长廊、科技长廊和专题报栏。学校秉承“立德树人、博学成才”的校训,按照“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教学思路;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认真落实“同课异构”,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追求“教”的创造性、互动性、多样性和“学”的自主性、探究性、有效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培养思维为核心,能力养成为重点,实现学生习惯养成,行为方式,学习方法转变、思维品质和探究精神的飞跃。
特别是在开展新课改理念下《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研究》以后,全校教师再次焕发了热情,形成了千帆竞发争名师,万舸争流抢潮头的良好局面,多年来,我校在全县质量检测中始终名列前茅,在连年中考中屡获全县第一,先后承担了《新课改理念下师生关系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等一大批国省市科研项目,有的已经结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在理解与尊重中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在民主与平等中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倡师生民主、平等,在理解与尊重的气氛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2、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把“良好师生人际关系看成实现教学与发展的重要基本”,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应当重视教学氛围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著名的“暗示教学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为了使师生之间的友好、亲切和善意的关系经常和谐,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儿童对自己的信任,应该成为儿童所爱戴的,聪明的保护人。”可见,倡导师生平等,实行教学合作,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需要。3、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有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道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4、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实现的前提就是师生平等、和谐。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师生互相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新课程注重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把学生个性、智能、特长的发展提到重要位置。因此要树立新型师生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二、研究思路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构建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师生工作关系,构建亲密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组织关系,构建朋友式的师生情感关系。
2、促进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成为教学的一种动力。学生与老师相处融洽,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3、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素质。师生关系对学生的个性心理、社会能力和创造性发展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过程,是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直 接影响着他的自我评价。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学得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促进科学研讨,提升教师素养。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同样也影响着教师。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能使教师工作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中,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和疲劳感,并能增强成就感,进而进一步强化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
5、实现民主管理,构建和谐校园。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和谐则整个校园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师生关系和谐则校园中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呈现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最终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整体效应。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准备阶段(2007.3—2007.6)成立课题组,组织理论学习和现状考察,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初期,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该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广大教师明确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促进教育教学的重大意义,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得到了转变与提升。
组织“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征求意见活动,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大讨论,总结提炼了广大教师的建议,找到了课题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通过教育教学中对师生关系的一些现状分析与感悟,教师积极撰写体会。
实验阶段(2007.7—2008.5)实施研究,完善课题方案,积累研究资料。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定时间、定地点进行研讨交流。提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并寻找对策,分析典型的案例,总结成功的做法。鼓励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树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榜样,以研究班主任与学生间和谐师生关系为一个推进点,辐射到任课教师与学生间得和谐关系,并探究教师的教育教学艺术、教学方式方法对师生关系的影响等。另外,还加强家校联系,通过家长座谈会,更深层次地推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总结阶段(2008.6—2008.11)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丰富理论积淀,继续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 的构建,邀请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分别召开座谈会,了解师生的心得与看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撰写成心得体会或者论文,最后形成课题阶段报告等成果,扎实推进了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借助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关系的状况,考察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统计分析,把握现状,求得结论。
2、访谈:召开教师、学生、家长座谈会,交流师生相处之道,师生间发生的故事等。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案的分析研究,寻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对成功教师、成功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4、观察法:在日常学习、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收集、分析师生交往的感性资料。
5、文献研究法:搜集、鉴别、整理有关阐述师生关系的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科学认识。
6、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
7、活动产品分析法:通过同题作文、日记、书信等形式分析了解师生关系状况和特点。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主要观点
为了更好了解学校师生关系的整体情况,对我校初二年级中近千名学生随访、抽样调查与问卷以及家长座谈,归纳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四方面:
1.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师生之间相互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而教师深入了解、关注、热爱学生则是教师育人执教的关键。“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主要取决于其比较单纯、童真的想法,而此想法却是学生对教师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教师对学生信 4 息的全面掌握情况,直接影响着师生感情的建立,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2.师生之间的“自由空间”。
师生共处校园,每天接触机会很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可谓“零距离接触”。教师要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需要师生接触机会多,这样产生的效果才会好。
3.师生之间的“认知差异”。
教师教育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往往取决于各自的“阅历”,就是认识事物的能力。教师处理问题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以成人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学生反而不易接受。
4.教师与家长的“教育合力”。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处理状况。家长对待老师的态度和做法对师生关系产生直接影响,尤其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认可。
〈二〉、主要成果
课题组从2007年3月以来,完成了各项设计的研究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各项活动,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有了显著改变,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教学质量。先后共开设了十多次主题班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形成独立健康人格,学生的学习责任心加强了。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0上升到现在的98%.通过师生共同努力,2010年6月的中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2、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交流评价——探索推广——反思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了自主学习的几种课型,如“自主探索型”“小组协作型”“课题汇报型”“指导学习型”“情景模拟型”等许多学生对探索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创造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展。先后开设了十多次公 开课和示范课,使课堂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培养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施自主创新性教学,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如李晓华、申莉、王小兰、郭翠英老师获市级教学能手称号,王炜、贺静、杨长伟等老师获县级教学能手称号。
4、撰写了与课题有关的个案分析。
在课题研究中,积累和收集了很多资料,丰富了自己的内涵,使教师的素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先后共撰写了十多篇个案分析,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5、提升了教师的科研素质。
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更新了教育观念;通过课题研究,了解了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提高了自己的教研能力,撰写了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共十多篇。
六、实践效果及其影响
1.提升了校园品味,优化了育人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教育力量,具有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熏陶、引导、渗透功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坚持民主、平等、和谐的指导原则,时刻关注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以春风化雨的方式进行文化的陶冶,提升了校园品味,优化了育人环境。
2.转变了教育观念,提升了教育质量。
在课题研讨过程中,我们先后通过开展一系列讲座、交流会、研讨课等活动,探索了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内涵。师生关系首先应当是民主平等关系。教师要毫不犹豫地抛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师生关系也应当是亲密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 值,并充满自信,学习主动积极,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生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师生关系还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各种新思想扑面而来,冲击着我们的教育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们能较快地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提升着教育教学水平在2008年商洛市评课选优活动中,我校共有4名教师获一等奖,五名教师获二等奖,四名教师获三等奖。
3.提高了理论素养,增强了教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的实施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好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在不断地学习中,教师的思想认识提高了,理论知识增强了,也能自觉主动开展教育科研了,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不断反思总结。教育科研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近两年多来,我校教师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论文200多篇,其中省级以上100多篇。
4、形成了相应的研究工作成果集。
随着课题研究工作的逐步推进与深入,先后有以下论文获奖或发表:曹小平《爱如阳光化坚冰》获陕西省商洛市2007德育论文评比优秀奖、贺静《自信伴她一路成长》获陕西省省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杨玉银《给孩子一份欣赏 增加一次机会》获商洛市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郭礼斌《播种期望 收获成功》2007年3月发表于《商洛教育》等。我们先后将课题组成员、教师、学生所作出的成绩,取得的各项内容的成果汇集成《发表获奖论文》、《论文集》、《我与老师的故事征文集》等多部课题研究工作成果集。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的过程是双方互动、共同促进和提高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学校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关系。它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取得良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斯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与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经验。”从社会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一直以来,我们常用“教学相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等观点来描述师生关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师生关系一方面出现了良好的和谐,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与教师的对立
教师教学方式简单,往往以自己为中心,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要求学生以自己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情绪低落,惧怕教师,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师生关系疏远,彼此感情冷淡。久而久之便使得师生之间所维系的基本关系易发生冲突,而形成对立的双方。
(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教师以领导者自居,师生关系没有民主,在长期的独裁管理之下,学生就习惯了采取服从的态度。教师包揽一切活动,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路子走,师生之间的关系看似平稳、和谐、无冲突,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没有民主意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三)学生的放任散漫
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一定的目标,任其自由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指导。师生之间缺乏感情的交流,情感淡化。学生学习自觉性差,缺乏督促,或放任或迷茫。
(四)教师对学生权利、自由的侵犯和师生间的冲突
近年来相关教师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历历在目。轻的罚站、羞辱、罚做作业„„;重的抓耳朵、谩骂、殴打„„凡此种种,可谓屡屡发生、普遍存在,每一年的通报都有。相关的资料显示:校园内,教师的 因“暴力语言”和过激行为而侵犯学生权利的案例占的比例最高。如一些批评的气话、曝光学生的私人日记、随意开除等。这样势必出现师生隔阂,学生对教师产生漠视态度,不听教师的话,不理睬、对教师不放心、疏远,继而对教师反感,伺机报复,造成和教师的语言冲突或人身冲突。
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思想意识、教学理念没有适应时代要求及时转变。首先,教师缺乏新近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体意识不强,终身教育的观念淡薄,“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确立,把教育的中心任务看看作只是传授知识,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教师缺乏探究性,创造性,让自己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其次,一些教师受传统的专制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理念的影响。如“师君并尊”“师生如父子”的师道尊严思想、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的教学观点、教师“即是友”的观点,“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思想的影响。教师拥有被学生服从的绝对权威和中心地位;教师拥严格教育管理学生的权利,拥有使用各种方法包括体罚、打骂等惩戒学生的权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要求一时也不能转变。另外,一些教师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认为师生关系的好与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不会太大,师生主要是在课堂上相处的多,在课堂这个环境下,学生是应该遵从课堂秩序的,教师只要把握好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即可,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处理师生的关系。
(二)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够,以及法律意识淡薄。
作为一个教师,必然需要学生尊重、爱戴和亲近,教学效果才能因之而如愿,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明证。而要得到学生的爱戴,教师就得具备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具备内在的人格魅力。师德修养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但现实的情况不很乐观。除热情、真诚等师德修养不能做到外,还出现少数教师的仪表不讲究,言谈缺乏风趣,行为很不检点等。另外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安贫乐道的思想与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及教师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现实,两者间产生碰撞,一些教师受利益驱使,有些都因忙于做一些家教、补习等创收活动,精力分散,导致对学校工作缺乏热情,不重视业务水平的提高,责任心下降。教师的法制意识淡薄,是侵犯学生权利的内在原因。从许多教师侵犯学生的案例中我们发现,在不少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中,教师本身是没有意识到的。这就说明,我们教师队伍中不少人的法制意识仍十分淡薄,同时也说明教育制度伦理建设在校园内还没有得到加强——变革的内因没有得到改变,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自然也无法明晰,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便成了一句空话。
(三)教育教学中应试教育观念、体制及评价的标准对当前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影响。
今天新课程理念提出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是,我们当前的考试制度与它相矛盾。社会和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学校教育仍然以升学率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的优秀与否不在于他的学生是否全面发展而在于他的学生有多少能升学,学校把学生的升学率与教师的职称、工资以及福利待遇相挂钩,以追求高升学率为目的。在这种评价制度下,教师为了“为人师表”,常常超负荷运转:学生分数、升学率、优秀率,以及在职进修,竟聘上岗„„不少教师在应对来自教育部门、学生家长、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压力,往往“载不动许多愁”,他们和学生都在为分数疲于奔命,一些不合实际的高要求,超负荷的作业量使得部分学生和教师都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部分教师对学习成绩不甚理想,不听话的学生讽刺、变相体罚,使得那些学生受到排挤,个性心理受到压抑,于是学生厌学、逃学。一些有责任心的教师强制学生学习。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紧张,尖锐。
(四)对师生关系的研究缺乏深入的剖析。长期以来,对于师生关系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分析,往往只停留在问题的表层,简单地怪罪教师素质的低下或对学生道德教育的的不够重视,没有深入到师生关系赖以产生的教学活动中去探寻,寻求在教学制度、教学文化、教学理念、教学评价上的根源,而是满足于从哲学、心理学关涉的人的相互关系的一般结论来推演师生关系,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这是有失偏颇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也往往只局限于师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只研究人际关系的教学功能,忽略了师生关系在学校文化、情感态度等方面更为重要的研究。
师生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在和谐的教学的场景中,由于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师生之间始终创造着一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因此,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要探索这个话题,任何教育的结果都会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应为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努力。
第五篇: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摘要课程改革,关键在课堂。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改革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课改新型师生关系
一、传统的师生关系原因分析
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是真理的占有者。在当今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大大拓宽,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有些教师在电脑操作、网上学习、畅销书阅读方面已落在了学生的后面。在信息时代,学生的独立性增强了: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有些与他们很少沟通、甚至业已落伍的教师不会那么百依百顺、言听计从。
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不解决师生关系问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话。反之,抓住师生关系问题,就是找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二、加强教师素养,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
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都会在学生及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与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仅使自己拥有一桶水,更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教师还应当学会一些技巧,营造学生主动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杜绝打击性语言。要以平等的地位出现在课堂,把宽容与爱心化作无声的语言――眼神,教师眼中流露的期望与鼓励将时刻提醒着学生:老师注重我,老师相信我,进而达到使学生产生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的动力。
三、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呢?
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
平等对待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必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学生因成绩优秀受到教师的宠爱;差学生因成绩较低遭受教师的冷落;中等生则因成绩平平得不到教师的重视。教师这样做,只使少数学生受到了关怀,大部分学生会有一种失落感,长此以往,有些学生会因教师偏爱好学生而对教师产生成见,最终从对教师的成见转化到对这位教师所任教课程的成见,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二)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理解宽容的基础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带着有色眼光去看待表现参差不齐的学生而应注重挖掘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对学生优点的挖掘不能是盲目的,随意的,而应该是认真的,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使学生确信自己的能力。还必须指出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并不等同放任他的缺点,而是在肯定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扬长避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与此相反,如果我们只是记住了学生的缺点,忽略他的优点,轻则批评,重则谩骂,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参与性,而且会使他的自信心受挫,产生自卑心理,总觉得差人一等,从而在师生关系上会变得生硬刻板,表现为师生关系冷淡,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有的会引发孤独、厌倦、恐惧甚至反抗抵触的心理,这样只会堵塞教学反馈信息的来源,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挖掘学生优点,宽容学生缺点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个基础而又必要的工作。
(三)新型师生关系应该建立在互尊互信的基础上
师生之间首先是朋友关系,是大朋友有责任帮助小朋友,小朋友有义务接受大朋有帮助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一旦学生对老师怀有尊重,尊敬的心态,老师的话就愿意听从,并且乐于实践。在教育问题上,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关健点是老师相信学生,即相信每位学生都有自主学习的发展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美好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就是要想法设法让学生知道,在老师的眼里,他们是优秀的,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建立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呼唤,和谐师生关系也是新课程与教育改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主要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信息交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