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2012学年历史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鞍山市第八中学2011-2012学年
历史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计划宗旨
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 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能忽略起主导作用的品德教育。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学会待人处世,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学会做人,也就 是说,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德。品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 成为重点,形成人人都做德育工作的大德育环境,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天地。
因此,作为学科教师,不能只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必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授 业的同时传道,透彻地了解教书与育人、授业与传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把学科中渗透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归宿,在传授知 识的同时,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
二、总体要求
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是需要一种完美和谐的艺术和高超的技巧的。教师不仅要积极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德育的规律,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还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层面和文化层面,给予学生积极的影响。下面谈谈本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些初步探索和认识: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点及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本学期在历史教学中,着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突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益。加强分类教学研究,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
2、加强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
强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
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三、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尊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认识交流与合作,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掌握七年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历史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
6、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7.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历史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8、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9、紧扣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渗透的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绝不是抛离语文学习滔滔不绝地大讲道理,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特有的 教学目的、性质、任务和内容特点来进行。历史课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和情感交融的特点,一篇篇由具体形象的文字组成的课文,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 形象,描绘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案,这些都可能蕴含着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华,是培养学生崇高思想和崇高品德的生动教材。教师要善于把这些潜 在的德育因素发掘出来,借助这些渗透德育的载体来完成渗透的过程。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采用个人自评,生生互评等多种手 段,实行全面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总之,历史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之作,历史教学中处处蕴藏着德育因素,教师只要善于发掘其潜 在的教育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技巧,就能让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 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养。历史教学就是要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 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高一下历史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历史必修2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文德民族中学
文综组莫跃勋
中学教育,往往过多地注重知识教育、学科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忽视了道德教育。但是,若果一个学生没有健康的思想,优秀的品质,我们教育也不能称之为成功。而古往今来,历史一向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因此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渗透德育有不可推卸的职责。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6个班的历史教学,教学内容是必修2。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特制订如下的教育计划,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渗透。以各种方式和手段,塑造学生的灵魂,让他们真正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特点,在授课过程中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适当减少历史理论的阐述。尽量用生动,详实的的实力,事例吸引住学生,从而帮助他们从中分析,总结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例如,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让学生体会到其中饱含了劳动人民的血泪,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解劳动人民的疾苦,培养学生的博爱之心。
其次、于“平淡处”显示“英雄本色”。人类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是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因此历史新课改在关注了政治史之外,也更多的关注了经济史和文化史。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事件并不见得都是英雄、美人式的大起大落,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能显示“英雄本色”。因此在中国近代史中,我除了讲到屈辱中的自强,奋进中的爱国之外,更讲到了文化环境的保护,以培养学生于细微处见爱国之情——这便是“英雄本色”。如:在讲到高中历史新课改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时,我重点点出了大跃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关爱生态。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科学观念才能成为一个文明人,成为一个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也同时让学生意识到,爱国其实并不总是轰轰烈烈,更多的是“润物无声”。
最后、“入”与“出”之间显德育。身在高中阶段的学生,是生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转折期。一方面他们开始思考人生的很多问题,而另一方面却由于知识的欠缺,对问题认识的不全面,从而导致很多困惑。著名的教育专家李镇西老师在自己的著作《做最好的老师》中谈到,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迷惑,他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先做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定期给学生开专题讲座,从而具体而微的化解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更好的、更全面的成长。
据我了解,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学生的困惑之一,处理不好以致影响学习。因此在讲到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改必修2第六单元第18课《罗斯福新政》时,我简单的介绍了罗斯福在新政过程中面对反对派时的做法,从而引导学生怎样去处理意见不同时的人际关系。得出一致意见:在人际关系中,主动、心存善念是关键。在讲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引导学生,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小而化之就是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要发展就必须先融入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入”。接着利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不结盟,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的事实,引导学生认识到,融入集体之后,在倾听别人意见的同时,不要放弃自己的见解,可以“和而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出”。做到“入”和“出”的结合,“求同存异”,便能轻松化解人际关系中的不愉快。而这正是周恩来同志在万隆会议上告诉我们的真理。
以上便是我这学期关于德育工作如何渗透于高中历史的想法与计划。我知道把德育工作渗透到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中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将会积极投身其中,为我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最后,我想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诗来勉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颁布的《守则》、《规范》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和谐、进步”为主题,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国家教委指出,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工作措施: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
有效的教育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科教师进行德育也要注意方法与效应相对应,注意改善与教育对象的关系。古人说,写文章“理不直指也,故即事以明理;情不可以显出也,故借物以寓情”。我们也需要研究教育的“即事明理,借物寓情”,用爱心换爱心,以信任换信任,注意因势利导,淡化德育痕迹,让德育在教育自然而然地进行,增强德育的渗透性和效果。
2、不牵强附会,避免生搬硬套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一定要按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每一节课的具体内容,自然地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的硬性渗透,不要因为强调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在每一节课都戴一顶德育“帽子”,或栽一条德育“尾巴”,殊不知,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培养就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客观、公正、尊重事实
学科教学在渗透德育的同时,还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种倾向转为另一种倾向。不能一说重视德育,对学生错误就以点带面,抓其一点不及其余,上纲上线,深挖思想根源,严而无格。这些做法都不是真正的重视德育。客观公正评价学生,客观公正评价社会,才能增加学生对教育的可信性,提高教育效果。
4、注意“四点”,增强效果
学科渗透德育应注意创造良好气氛,态度要真诚、热情、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充分准备,寻找彼此沟通的接触点。切忌主观武断,信口开河、海阔天空,缺乏重点和针对性。总之,要民主一点,幽默一点,热情一点,客观一点,才能增强德育效果。
学科德育目标是教学大纲和中小学德育纲要的综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及政治思想品德、意志教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加强德育具体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实处。
第四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沙湾县第一小学2011——2012学年
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颁布的《守则》、《规范》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契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和谐、进步”为主题,确立德育为首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创新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优化德育层次目标,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不断开创我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首先是对整体培养目标来讲的;其次是要求每一个教师成为德育工作者;最后是要每一门学科都应当从本学科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工作措施:
(一)、学科教学渗透德育要求
1、明确掌握知识与加强德育的关系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目的,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决定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把个人的学习与祖国的前途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爱祖国的品德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就能给学生
以巨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亦是说学科知识是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基础,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影响。
2、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指导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过程。其中“知”是指对思想、道德的认识,是一个学习掌握基本道德概念、原理的认识过程。因为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科教学加强德育工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去完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直接原因。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教育的结果。教学中思想教育因素的发掘,学生正确思想观点的形成,思想觉悟的提高无一不是教师教育指导的结果。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引导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德育指导,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3、深入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
学科教学内容是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要把德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就要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学科渗透德育的意义:
1、有利于全员育人,避免学校德育的少数人行为。教书育人是 教师天职。运用教材内容,实施学科德育渗透,使教书与育人有机结
合,学校德育全员参与,人人负责。这样,可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力 量,提高学校工作的实效。
2、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增强 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3、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运用教材 内容,实施德育渗透,辅之以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既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能对掌握知识起到促进作用,对培养学生良 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
总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明确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主观愿望,通过钻研教材,就能挖掘到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设计出恰当的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即教书育人。
2011.9
第五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应该兼顾到德育,并努力使其取得显著的成效。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具体的计划如下:
语文园地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融入大自然,乐于观察、善于欣赏周围事物,感悟大自然春天的美丽,体会邓小平植树的认真态度和美好心愿,初步了解植树的意义,有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语文园地二: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从而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的情感,并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语文园地三:懂得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激发形式对地球大家园的热爱,意识到肩负的环保责任。养成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语文园地四:体会夏天的美好,领悟助人为乐的精神美,激发学生对夏天的向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语文园地五:了解靠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到的乌鸦,知道古时候有位沉着冷静、当机立断的司马光,认识善于思考、想出称象妙法的曹冲。认识到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别人认为做不到的事我做到乐,则是一种创造,引导形式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让智慧的火花点燃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语文园地六:感受生活的甜美和幸福,知道祖国的春天是革命前辈、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热爱珍视美好的今天,同时要快快乐乐地拥抱更美好的明天,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激发他们热爱自己家乡的热情。
语文园地七:学做一个爱劳动的孩子,懂得从小应该勤奋学习、学会生活 9月开学了!--学校德育工作材料必备
学校工作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工作管理的本领,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生活,教育孩子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语文园地八: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留心身边的科学,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科学的欲望。音乐德育渗透计划
张珊珊
1、《春天》这一单元渗透环保教育及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2、《放牧》《草原就是我的家》渗透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对大草原的美好向往。
3、通过《长鼻子》《咯咯哒》《汪汪与咪咪》渗透学生保护动物的教育,让学生保护身边的动物。
4、《手拉手》这一单元中渗透团结友爱的教育。
5、《幸福生活》《跳起舞》渗透生活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6、《巧巧手》这一单元教育学生用自己的一双小手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7、《大海的歌》教育学生热爱大海,保护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