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一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李老师)(写写帮整理)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了解生物进化对地理环境的改造作用以及环境对地球生物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图表,能说出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生物进化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质疑分析能力;学生通过收集恐龙灭绝的原因并分析,能自主分析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提高学生收集、提出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通过全球变暖的图片等材料展示,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其影响,进而提出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协作意识、锻炼交流能力;通过全球变暖的影响分析,使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讲了两方面:一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学生对第二方面的知识可通过平时对生活上的感性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起来较容易接受,但第一方面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学习起来较困难。
3重点难点
重点: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难点:生物进化对环境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在哪里排列着近300年来已经灭绝的各种鸟类和兽类的名单,每一块墓碑都代表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建设这样的墓地只有一个目的—人类有一个可以反思自己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忏悔的地方。地球上自从出现生命以来,已有5亿种生物生存过,如今绝大多数早已灭绝。
【问题】为什么这么多生物灭绝? 生回答略 【师】是这个原因吗,我们把谜底留到最后;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遥远的过去探寻生物的足迹。
设计意图:通过“世界灭绝动物墓地”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环境那个突变对生物的影响奠定基础。
第一环节“穿越时空之旅—重返过去篇”
【过渡】生物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年代。在不同的地质年代,动植物进化大为不同。
【问题】我们结合屏幕上图片,描述不同的地质年代你看到的生物。【活动—】自主归纳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完成P67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描述不同地质年代出现的生物,让学生对生物有直观的认识,为活动一的自主学习归纳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奠定基础。
【问题延伸】对于刚才我们同学完成的生物进化化序列,有没有什么困惑。【活动二】困惑一:从原始生命体到出现到藻类植物的出现,跨越了将近40亿年的时间,生物进化非常缓慢,可是藻类等植物出现后,生物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学生回答略; 【小结】教师补充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材料;让学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更深刻了解。
困惑二:古生代的动植物进化有一个共同的规律?(生:海生到陆生。)古生代发生了什么,使得海洋生物跑到陆地上求生存? 生:我觉得是一些海洋地区变成了陆地
师:这位同学说得对吗?展示图片资料:从古生代的寒武纪到二叠纪,海陆空间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陆地面积增多了。有些海生动植物到了陆地求生存。那么随着海陆空间变化,会不会有一些生物不适应这种变化?他们的结局就是灭绝。师:古生代确实有生物因为环境的变迁导致的灭绝。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古生代末期的生物的灭绝就是由海陆变迁而导致的,但是一定是影响的。所以不能适应环境变迁的生物只能走向灭绝。同样的悲剧还发生在恐龙身上。恐龙灭亡于中生代末期白垩纪。【活动三】关于恐龙灭绝的观点有很多,哪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你所知道的恐龙灭绝的原因? 【小结】无论是哪一种观点,归根到底都是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了恐龙的灭绝。生物进化改造环境,环境变迁又促进生物进化,但也可能导致生物灭绝。这就是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的整体。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困惑,然后讨论分析,并对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能力,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第二环节:穿越时刻之旅—触摸现在篇
【过渡】当生物进化到新生代时,出现了人类,人类是生物界中等级最高的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人类从诞生起就开始不断的改造自然。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对大自然的改造不断增强,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前所未有的变化。现在就让我们回到现在,看看人类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展示材料】材料一“图瓦卢是太平洋很小的岛国,可是近年来大家都非常的关注这个国家,因为它是第一个因为全球变暖,国土被淹而要变迁的国家。材料二: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覆盖面积减少、被海冰困住的北极熊母子。材料三:近百年的气温波动上升。
【活动四】思考:全球变暖的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完成屏幕上框架内容.全球变暖归根到底是人类引起的。全球变暖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感悟到人类作为地理环境要素之一,对环境产了巨大影响。认识到遏制全球变暖势在必行。
【材料】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文件《京都议定书》,2009年,召开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许多国家做出了减排的承诺。我们中国政府做出了2020年减排目标碳排放下降40%—50%的承诺,充分展示了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活动四—角色扮演】:为了实现中国减排的承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为政府、企业、个人应该如何做?规则:分成三组,每组派代表回答。
【生】政府:加强监督力度;制定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环保意识;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
企业:促进技术革新(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废气先治理后排放;产业转型
个人:多骑车和步行;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子;;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节约用纸;、少开灯;多使用节能灯
【图片】每年3月底最后一个的星期六晚上关灯一小时的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中国的减排承诺,使得学生对国家的环保行为表示赞赏和认同,并决心要以个人行动支持国家的环保行为。明确全球变暖的治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第三环节“穿越时空之旅—看见未来篇
【过渡】人类虽然才诞生几百万年,但是对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的地球、我们人类将何去何从?
【图片展示】对于人类和地球和未来,有这样的观点:我们地球的自然环境会越来越差,生物灭绝、资源枯竭;极地冰雪全部融化,人类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因为全球变暖,我们地球很多地区被海水淹没。
【师】可是,一定会这样吗。人类的未来,是走向光明,还是黑暗,我们可以决定。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改变自己,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渡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我相信全球变暖的趋势会遏制,我相信我们可以制止生物的灭绝,我相信我们的地球、我们人类一定会拥有幸福美好的未来。
【结束语】最后,我想用这封信《致地球人类的一封信》来结束我们这节课。(一名学生到台上深情朗诵)致地球上的人类朋友:
首先要说声抱歉,请原谅我们不辞而别。这次我们真的不是迁徙,而是消失。
我们终于不得不离开。因为现在的地球,仿佛是你们独享的家园,没有一寸土地是为我们而保留。
如果一棵树不能成为你们的屋顶或书桌;如果一条小溪只能叮咚作响却带不动发电的水车;如果一朵花既不能药用也不能食用,只会在风里轻轻摆头冲着太阳微笑;如果我们的肉不能成为你们的串烧:如果我们的皮毛不能成为你们身上的衣服;如果我们的内脏也不能成为你们的保健品……那么,我们还有生存的权力吗?
其实在离开之前,我们发出了痛彻心扉的呐喊,只是你们没有听见,或者装作没有听见。
请记住我们的样子。地球妈妈曾经因为有我们这样的孩子而无比骄傲。
再见,地球上的人类朋友。当想念我们的时候,也只有看看照片了……地球妈妈拜托给你们照顾,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已于即刻全部灭绝的动物们 2015年5月7日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地球未来的可能的悲剧,促使学生建立“人地和谐”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后一封信的朗诵,使这节课的情感教育达到一个高潮。再一次意识到人类必须与其他生物和谐相处,必须珍惜我们地球。
【课堂反思】
1:由于开设这节课时高一学生早已经上过,没办法先试上磨课再正式拍录像晒课,学生最初的心理有一定的排斥,对最初的教学还是有点不利,学生开始不够积极。2:最大的问题是开课是学校刚建的微格教室,教室的设施不够完善也不够了解,本来需要投影但是投影不会用,尤其是教室没有钟表,导致自己对时间把握不好,担心后面时间不够,前面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分析不够深入,时间安排不够。而后面时间又多,结束时离下课还差了三分多钟。
3:这节课的设计,采用了情境创设—穿越时空探索生物的主线:重返过去—触摸现在—看见未来,把课本的两块内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串起来,条理清晰,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4:课堂中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活动较多,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探究互动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效率高,尤其是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从开始被动回答问题到后来主动积极的回答问题,积极性提高了,组员间、组与组之间思辨的气氛很浓。
5凸显“人—地”关系的主线。让学生明白人地和谐的重要性,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第二篇:第三单元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及教学反思
鄂 托 克 前 旗 中 学 鄂 托 克 前 旗 中 学
高一必修Ⅰ地理
高一必修Ⅰ地理
E Tuo Ke QianQi Middle School E Tuo Ke QianQi Middle School
第三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备课时间:2011-2-25 主备人:马增光
课型:问题生成与解决课 上课时间:2011-3-2 审核:地理组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尤其是生物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了解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②了解生物进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③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尝试利用有感性认识的实例,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评价其得失,并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利用生物演化与环境变迁的材料,养成质疑和探究精神。②通过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重点】理解人类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学习难点】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第一课时
一.学习启动(5′)
在各组学科长的带领下读课文,熟悉课本内容,完成67页活动的作业。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针对不理解的名词,通过查字典进行解决,并写下来。
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共4页第1页
孢子植物:靠产生离开母体就能形成新个体的细胞体来繁殖的植物(藻类、地衣等)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裹。
裸子植物: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裹(松、杉等)。
二.小组合作(20′)
1、结合右图以及课本内容简要描述生物进化的过程以及在进化的过程当中周围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生物进化 由简单到复杂,由海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最原始的植物
进行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的大气环境,使得空气当中的含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二氧化碳含量则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有利于有氧生物的大量生长和繁殖,为有氧生物的进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基础。新孕育的有氧生物又为生物进化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物和环境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推进,共同促进了生物界的演化。
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
共4页第2页 鄂 托 克 前 旗 中 学 鄂 托 克 前 旗 中 学
高一必修Ⅰ地理
高一必修Ⅰ地理
E Tuo Ke QianQi Middle School E Tuo Ke QianQi Middle School
第二课时
2、恐龙灭绝之谜
恐龙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00万年前的、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的一类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大部分恐龙已经灭绝,但是恐龙的后代——鸟类存活下来,并繁衍至今。恐龙最早出现在约2亿4千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所发生的中生代末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恐龙最终灭绝于63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古新世。
恐龙是所有陆生爬行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时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所以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一亿多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6500万年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时留下的大批恐龙化石。
在我们的地球上,曾经有很多生物种类出现后又消失了,这是一个生物演化史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像恐龙这样一个庞大的占统治地位的家族,为什么会突然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恐龙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统统死去,科学家们对此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是地球在那个时候发生了地质上的造山运动,因为平地上长出许多高山来,沼泽便减少了,气候也变得不那么湿润温暖了。恐龙的呼吸器官不能适应干冷干热的空气,而且一到冬天,恐龙的食物也没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绝路。有的说是超新星爆发引起地球气候发生强烈变化,温度骤然升高后又降得很低的缘故。还有的说是恐龙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龙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证据是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有花植物。还有人别出心裁地说,是因为恐龙这种巨大的动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断放屁,向空中释放大量的甲烷气体。由于它们数量太多,生存时间又长,所以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造成毁灭性气候。甚至还有人说是外星人跑到地球来猎取的结果,因为它们觉得恐龙肉特别好吃。证据是他们在北极发现的恐龙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迹。有的科学家还认为,是由于海面下降,新的陆地出来了,有的恐龙有迁移的习惯,去了其他地方,不适应那里的环境,最终灭绝。但是,普遍被大家认可的是陨石撞击说。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资料谈一谈你对恐龙灭绝的看法。
本题主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形成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去思考的意识,初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资料叙述有科学性,符合逻辑即可。
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共4页第3页
3、人类从原始人发展进化至今,经历了几百万年的时间;从
人类诞生至今,我们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谈一谈在这一过程当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至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逐步增强。
人类已经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地球的环境,人类应该就此深刻反省,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正面的我们应该加强,负面的我们应该加以改正,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人类对自然的影响更多的是负面,包括现在。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减弱我们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我们一个美好家园。
三.组间交流与点评(10′)
【教与学反思】
本节课是新课改以来我讲的第一堂课,使用了导学案并开始尝试让学生担当课堂的主角,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这堂课是我请苏春莲老师和我共同合作完成的,课堂效果好于预期,在这里感谢苏老师的帮助。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们刚开始不知道如何去讨论,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就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的问题设置和问题的提问方式不适合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以后应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二是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没有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多加指导和培训。第二个大的方面是问题设置的过大,可回答的方面过多,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在以后的导学案设置过程中我和同组的其他教师要进行反复斟酌,将某一个大问题,分成几个小的问题,按顺序串在一起,利于学生解答。提高课堂效率
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
共4页第4页
第三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湘教版 必修三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李老师)[推荐]
1教学目标
1、了解GIS的基本构成
2、了解GIS的基本功能,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3、会使用常见的GIS产品,能使用电子地图查询所需信息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GIS的基本原理;
了解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探索活动:
问题:GIS是如何做到预防犯罪的?(学生答)其操作过程是什么?
(犯罪地点)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分析(空间分析)——分析犯罪频率与犯罪模式(哪些地方易发生哪些案件)——据分析信息,分配警力
问题:GIS具有哪些功能?空间分析(犯罪的空间分布),模式分析(犯罪案件与其它因素的相关性),趋势分析(分析哪些地方可能发生案件),决策应用(分配警力)活动2【讲授】
一、GIS
1、概念: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功能:
制作电子地图 数据采集 空间查询 数据分析 空间分析 决策应用 模拟空间规律和发展趋势
3、工作流程:如P96图
4、构成:硬件 软件 数据 人员(其中软件是核心)GIS与其它系统的区别
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具有以某种方式对空间数据进行解释和判断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数据管理,这GIS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的DBMS,GIS必须包含DBMS。
GIS有别于MIS(管理信息系统)。GIS要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库共同管理、分析和应用。MIS则只有属性数据库的管理。GIS有别于地图数据库。地图数据库仅仅是将数字地图有组织地存放起来,不注重分析和查询,不可能去综合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深层次的空间分析和提供辅助决策的信息,它只是GIS的一个数据源。
GIS有别于CAD系统。二者虽然都有参考系统,都能描述图形,但CAD系统只处理规则的几何图形,属性库功能弱,更缺乏分析和判断能力。GIS:突出空间数据,反映的信息为地理信息。
活动3【讲授】
二、GIS应用:(可以解决的四类基本问题)
1、与分布、位置有关的基本问题
显示了GIS对信息空间表达的功能,它实际是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1)对象(地物)在哪里?(2)哪些地方符合特定的条件?
2、趋势分析:
传统地图:某个时间的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GIS:可以表示空间特征与属性特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因此:可以分析该地物的发展趋势,即回答:从何时起发生了哪些变化?
3、模式问题:
对象的分布存在何种空间模式?即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GIS由许多图层组成,每图层都表示不同的地理因素,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的融合表示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三层数据:交通、人口密度、商业网点分布。
通过图层的融合可以看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用途:决策商业网点的布局。
4、模拟问题:利用数据及已掌握的规律建立模型,就可以模拟某个地方如具备某种条件时将出现的结果。
即回答:如果……将如何?
高程与被淹没地区的关系 温室效应与海平面上涨的关系。活动4【讲授】
三、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功能的应用: 电子地图 空间查询 空间分析 空间模拟 趋势分析 决策应用
1、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电子地图、查询
2、规划:决策应用
3、道路交通管理:查询——决策应用
4、抗震防灾:分析模拟
5、环境管理:分析、决策
第四篇: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
地球在宇宙中
任娅红陕西省勉县第一中学
【课题】 必修模块一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所需课时】:2 节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 特殊的行星
课标分析:地球在宇宙中,从地球角度分析宇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地球 的宇宙环境。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 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 又特殊的行星。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 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从而也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 生的兴趣。教材设计了典故叙述宇宙环境,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 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 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 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 一颗普通的行星。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 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 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 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 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 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另外学生对宇宙的充满了好奇,特别 是一些地外生命的信息,所以合理引导和正确诠释地球的特殊性很关键,再就是利用学 生丰富的宇宙知识开展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培养利用资料解释自己观点的能力,对于 学生中一些常含糊不清的概念和观点,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宇宙的概念和层次。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 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 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 能为人类认识的;科学发展可以存在不同观点的,从而激发学生利用资料证明自 己观点的勇气,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 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 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 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 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方法与方式】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具,进行直观教学。
22、运用读(学生读课本、读图)、讲(教师启发式提问、板书板画、讲述 讲解)、练(学生讨论发言、随堂练习)、论(讨论、争论)等教学法。
【教学设计思路】
抬起我们高贵的头颅,仰望星空,繁星点点,这就是宇宙,给学生一个直观 的感觉,不要觉得宇宙很空泛很神秘;从宇宙开始,讲到天体,在这里可以设置 一个讨论,什么是天体?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飞禽走兽到宇宙飞船,加深学生 对天体概念的理解;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 对的;运动需要中心的,天体是 有系统的,引入天体系统,在这里设计学生活动,读图 1-1-2,根据图中信息,邀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读图能力的培养; 谈天的目的是为了说地,这样便顺利进入了太阳系的学习,学习太阳系同时就为 地球宇宙环境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阅读图 1-1-3 和表 1-1-2,提出地球在太阳系 中地位如何?引导学生讨论,得出很不起眼,很普通的结论;进入地球内容的学习,设置两个讨论,一个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另一个 地外生命是否存在,扩展学生思维,这个讨论不必设置什么结果,学生言之有理 就可以,培养学生整理资料说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学资源】
1、课本上提供的各种图表
2、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图片,资料,这种资料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老师做 出引导和解释,材料需要最新的,最具有说服力的。
3、影视材料,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播放《斗转星移》系列节目中个别与宇 宙和太阳系有关的专题,或者介绍一些关于宇宙的影视节目,提醒学生利用课余 时间观看。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学习两个内容,宇宙和天体系统的层次
导入:仰望苍穹,繁星点点,浩渺宇宙,就是由星星点点组成,那么这些星 星点点怎么构成宇宙空间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3一、宇宙
1、宇宙的含义:讲述:我国古代哲学著作《尸子》解释说:“四方上下曰 宇,古往今来曰宙”,可见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它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 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即宇宙是无限的。所以,科幻片中,所谓的穿越时 空一定是通过宇宙空间来实现的,特定的时间对应的是特定的空间,只有穿越的 时间和空间一致,就会回到想像的曾经或者未来。
承转:宇宙好虚无缥缈呀!宇宙到底什么样子呢?
2、宇宙的特点:
1)宇宙的物质性特征——宇宙是由各种天天组成的物质世界
结合课本图 1-1-1,对各种天体作简要介绍。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比 较,如恒星与星云的比较、流行体与彗星的比较等,总结概括天体的概念;强调,天体是物质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讨论:a.什么是天体?地球大气层中飞行的飞机是天体吗?航天飞机呢? 讨论结束,老师总结并提问引入下一环节:天体是组成宇宙的各种形态的物 质;大气层中的飞行器不是天体,因为他是地球的一部分,是地球这个天体的组 成部分;航天飞机,在没有被发射到太空中的预定轨道以前,属于地球,所以不 是天体,在进入预定轨道以后便成为天体,我们把他们成为人造天体。那么这些 不会碰撞吗?(转入)
2)宇宙的运动性特征——天体系统
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有中心的;运动的天体是有层次的。①天体系统的概念:
临近天体彼此吸引,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公共质心),形成了天体 “集团”,成为天体系统。
讨论:什么是公共质心?
4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举例说明,比如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就是 月球的公共质心;八大行星围绕着太阳运动,太阳就成为公共质心,这样,我们 的宇宙中的天体都是在不停的运动,而且是有规律、有中心的运动,小的围绕着 中等大小的转,中等大小的带着小的围绕着大的转;大的带着一群中等大小的及 小的天体围绕着更大的中心转,这是什么?(承转)这是天体系统的层次。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设问:目前人类认识的天体系统,从低级到高级共有几个层次? 学生阅读图 1-1-2,老师引导,完成板书。
课堂小结:宇宙无限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在不 断扩大。由于科学技术有限,我们现在所能看到最远的地方就是总星系的边缘,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宇宙的边缘,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技术的革新,宇宙的范围 会随着我们眼界扩展而扩大。
【板书设计】
一、宇宙
1、宇宙的含义: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宇宙是无限的。
2、宇宙的特性
(1)、宇宙的物质性:宇宙是有各种物质组成的。①、天体的概念:组成宇宙的各种形态的物质
②、天体的组成: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组成 了宇宙,其中星云和恒星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2)、宇宙的运动性——天体系统
①、天体系统的概念:临近天体彼此吸引,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公 共质心),形成了天体“集团”,成为天体系统。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5河外星系
总 星
其他恒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月球
引导学生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天体系统的层次。引出思考,在天体 系统中,我们的地球处于什么地位?
【课堂评价】
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①地球 埃⑤陨星 ②河外星系 ⑥流行体))
③天空中漂动的云
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
其他行星系
地球
2.天体系统的层次,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总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D.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第二节课: 复习导入:
1、提问个别学生,要求在黑板上写出天体系统的层次
2、讨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学生讨论,老师总结,关键在于检查学 生提前预习课文的情况及对于天体系统的理解。
开始新课:
6讨论总结可知,地球在宇宙的天体系统中处于最低一层,是太阳系中一颗普 通但又不普通的行星,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和讨论的问题。
二、太阳系
引导学生读图 1-1-3,太阳系示意图,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
天
水
太阳
星
星 球
星
星
星
星
金 地
火
木
土
王
海 王 星
引导学生识记从太阳向外一次轨道顺序进行记忆,并强调人肉眼可看到的是 前无可行星。
学生讨论:在这个太阳系示意图中,我们看到的地球,如果不告诉你说这是 地球,能认识他吗?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不能认出,因为地球和其他行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继续引导学生阅读表 1-1-2,八颗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引导学生将地球 的各种物理性质与其他行星比较,有没有特别的地方?
讨论总结:从这些物理性质可以看出,我们的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样,是太阳 系中一颗很普通的天体。
真的地球是普通的吗?如果地球是普通的,我们又算什么呢?带着这个问 题,我们来学习我们的地球
三、地球
71、地球的普通性:就大小和质量等物理性质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起 眼。
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宇宙中现在可知的条件下唯一有生命,特别是高 级智慧生命的天体。
讨论: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 15℃;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 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
有液态的水,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
小结: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但我想很多同学此时内心正在反驳我 “外星人不是真的吗?”下来我们就讨论关于外星人的真伪!
开展课堂讨论,地外生命是否存在?如果存在生命,请阐明你的理由?如果 不存在,也请阐明理由?
老师说明:开着这个课堂讨论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整理思维和利用材料的能 力,所以在讨论过程中强调,第一,先表明态度,再加以阐述;第二,坚持自己 的观点,再找理由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在总结过程中切忌对学生观点做出错误或者正确的定 论,这是一个开放式问题,只要学生能表明观点就可以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课本的学习,明确了太阳系的相关内容和地球的普通性和 特殊性,重点是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这些条件“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8一切恰到好处”正因为这些恰大好处的条件才能使得我们可以生存和发展,这些 “恰到好处”很有可能是在宇宙形成中一个“偶然”,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环 境,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板书设计】
二、太阳系
天
水
太阳
星
星 球
星
星
星
星
金 地
火
木
土
王
海 王 星
三、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地球是太阳系乃至宇宙中很普通的一员
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宇宙中现在可知的条件下唯一有生命,特别是高 级智慧生命的天体。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①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②液态的水——生命之源
③适量的大气——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各天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宇宙环境 【课堂评价】
9地球自身条件 1.备选答案:A.太阳 B.月球 C.金星 D.比邻星(1).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2).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3).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4).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是()2.材料分析
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
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1 天)与公转周期(1 年)适当,使 得全球能够接收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约为 15℃,适于万物生长,而 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 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 6.7 倍和 1.9 倍,表面温度达 350℃和 480℃;木星、土星距太 阳又太远,所获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 4%和 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 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 —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1)、由上文看出,生命存在应具有 ℃— ℃之间的温度,这是液态水的温度范 围。
(2)、为什么水星、金星表面温度很高,而天文星、海王星、冥王星表面温度很 低?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生命形成,发展有什么影响?
(3)、地球在太阳系中独特的优越条件是。
【课后反思】
宇宙是一个很广阔的课题,对于刚刚不上高中,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的学生来 讲,这个广阔的空间太具有吸引力和想象力了,同时宇宙也有着很多未知的东西,因为未知所以学术界便存在争议,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如何处理好这样的 一节课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关键,处理不当就会让他们觉得地理很枯燥很 死板,这对以后的教学影响一定很大。特别是现在媒体的宣传,很多学生对于宇
10宙多少有了自己的理解,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知的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也很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认为要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如何做到合理引 导,既符合科学依据又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这里设置的“地外生命是 否存在”这样的课堂讨论,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作用很大,但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 找有听的份,因为他们接触的东西太少,这个时候老师是否可以帮助他们呢?在 这个环节的讨论过程中,老师切忌不可掺杂自己的观点和所谓的专家的观点,这 个本来就是一个开放式问题,学术界也是有争议的,我们应该允许学生之间也存 在争议。通过这个讨论也可以告诉学生,所谓的科学就是在不断的争议过程中完 善和证明的,大胆表述自己观点和证明自己观点,这就是创新。
第五篇:人教A版必修一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教学设计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
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 a A)(举例)
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四、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4题
五、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