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仙子·咏江南》公开课教案
水仙子·咏江南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曲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2、领会古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了解赏析元曲的方法。
3、体味曲中作者“爱杀江南”所蕴含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领会古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了解赏析元曲的方法。
2、难点:体味曲中作者“爱杀江南”所蕴含的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说起江南,人们脑海中会自然地浮现出“温柔水乡”、“烟雨江南”等词汇,江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给了无数文人骚客灵感,引得他们纷纷吟诗作赋赞美江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元代的散曲家张养浩的作品《水仙子·咏江南》(板书课题)
二、解题,标题质疑
师:请一生回答这首散曲的题目是什么?什么意思? 明确:咏江南。意思是歌咏、赞美江南。师: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有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标题质疑法,亦即看到题目会产生什么问题?请大家思考后分享自己的疑惑?
预设:该曲写了江南哪些景象?作者为什么要咏江南?水仙子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也有自己的疑惑,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是不是跟大家有心灵相通的地方。(出示PPT的问题)
1、江南有些什么景象?这些景象分别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
2、写出此景的作者心情如何?
3、曲中有没有直接抒发对江南感情的句子?如果有,这句有何作用?
三、把握意境
师:接下来请大家根据疑问齐读散曲。
(读完)请学生描绘一下曲中所写到的江南景象。
组织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曲中的江南美景,理解本曲的内容大意。
——江面经晴日照射,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精雕的房舍密接不断,水菱荷花丛中,一片秋光又轻又淡。
师:大家发现这三句写的景有何特色?是静景还是动景? 明确:静景。
师:这样的江南静景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悠闲、宁静、恬淡的江南秋日美景。
师:接下来请大家看一看,后面的句子还是在写静景吗? 生:不是,是动景。
师:从哪里看出来是动景? 生:舞、卷、至、飐
师:我们也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描绘一下江南动景的美感在哪里?
明确:看沙鸥频频起舞,自由自在的飞翔,风徐徐吹来,卷起珠帘,夹杂着淡淡的香味。看
船只从远方驶来,五色的彩绘,把船身打扮得亮丽耀眼。风中酒旗翻飞。师:这样的动景又给我们带来怎么的感觉呢? 明确:繁华、富庶、祥和的江南市井生活。
师:请大家再齐读散曲前7句,找找看曲中在数量词的使用上有何特点? 明确:使用了“
一、两、三、十”等较小、较少的数量词。师:这样的数量词的使用有何妙处?
明确:与江南风物的特点相一致,体现了江南的精致、秀丽、生动。
四、体会情感
师:这些江南的美景都是谁见到的? 明确:作者自己。
师: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见即所想的反映,作者见到如此的江南美景,体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呢?
明确:闲适、恬淡的心境。
师:作者的情感通过这个景物描写体现出来,也可以说这些景物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这就叫情景交融,那么曲中有没有直接把心中的感情抒发出来或者说直抒胸臆的句子呢? 明确:有,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师:这一句在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总结前文并且是该曲的主旨句,直接把心中的江南的喜爱和赞美表达出来了。
五、知人论世,深入把握
师:这首散曲我们读到这里应该说算是读完了,把握了散曲的内容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可以做出这样的小结。(出示PPT)如果我们就在这里结束大家有没有什么遗憾的?或者说大家还有些什么想知道? 预设:作者张养浩是谁?
师:是的。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离不开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历史上爱江南的人很多,但每个人对江南的爱或许都会因为个人独特的人生经历而带上了特殊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一定要知人论世。(PPT出示,介绍张养浩,介绍两首与他人生选择相关的散曲《沽美酒兼太平令》《十二月兼尧民歌》)
师:我们爱一个地方,或许因为这儿有我们的过去,或许因为那儿有我们的远方。所以我们会爱故乡,因为那里有我们美好的童年回忆,有思念我们的爹娘。我们会爱江南,因为那儿我们的憧憬和向往。从我们对这首散曲已经对张养浩的了解中可以得知,江南那种远离纷争、宁静悠闲的生活正是他在经历了宦海**、看透了世态炎凉之后的理想选择。因此,我们还可以从这首散曲中读出他的理想。(出示PPT)
至此,我们可以对这首散曲进行真正的总结(出示PPT)
六、反馈巩固
师:带着对本首散曲的理解,请大家再次齐读课文并尝试背诵,并且思考我们学习这首散曲用了怎样的方法?
明确:标题质疑、把握意境、体会情感、知人论世把握主旨(出示PPT)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点击》
2、查阅张养浩辞官归隐后的经历。
第二篇:《水仙子·咏江南》教案
水仙子·咏江南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本曲作者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此曲写景物的角度,并理解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诵读领会古诗词情景交融的意境,了解赏析的方法。
2、难点:体味曲中作者“爱杀江南”所蕴含的感情。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说说江南特有的风光有哪些?
2、请同学们回忆回忆关于咏叹江南风光的诗句。——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二、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口,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后辞官归隐,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卒封滨国公,谥号文忠。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恐遭祸,变姓名逃去。英宗时又曾为内廷张灯为鳌山事上谏而险遭不测。他的散曲多是在辞官归里后所写,由于对宦海**、世态炎凉有切身体察,因此能作比较真切的描写。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写与鸥鹭为伍,与云山为友,使他心旷神怡。他的咏吟山水的优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题材的作品,调子仍然是比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远离嚣尘去过田园生活,以远祸全身。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筹。
三、朗读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语音、语调。
2.借助注释,个体朗读,通过理解,明确下列问题: A“水仙子”为本曲的曲牌名,“咏江南”是题目。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江南的情感态度是怎么样的?(从“咏”字可以看出是“咏叹”、赞美的情感态度。)B说说曲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
——此曲写江南水乡秋色,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3.组织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曲中的江南美景,理解本曲的内容大意。
——江面经晴日照射,腾起了薄薄的烟雾,两岸人家精雕的房舍密接不断,水菱荷花丛中,一片秋光又轻又淡。看沙鸥频频起舞,自由自在的飞翔,风徐徐吹来,卷起珠帘,夹杂着淡淡的香味。看船只从远方驶来,五色的彩绘,把船身打扮得亮丽耀眼。风中酒旗翻飞。
四、品读赏析
1、这幅江南水乡秋色图是谁在欣赏?从曲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作者在欣赏。
一个“看”字点出作者曲中所有的风光都是他看到的;
一个“淡”字表面上是指江南秋天景色的悠闲、恬淡;而实际上是指作者恬淡闲适的心境的反映。(一切景语皆情语)一个“香”字是指作者嗅到的。
结尾“爱杀江南”,直抒胸臆,将对江南风光的喜爱之情表现得外露而炽烈。——前面七句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2、作者如此浓烈地喜爱江南的风光,那么从曲中可以看出江南的风光到底美在哪里呢?(提示:写景(环境描写)包括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景观描写,这样才能全面地表现一个地区的风光;也可以从画面的色调、动静、氛围、语言意境等方面来考虑)——明确:
A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恬淡:满江的烟波在阳光的照射下烟雾迷蒙,江上的荷花丛生,一片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
B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檐上的彩绘装饰;一个“接”字是房屋相接之意,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用了夸张的手法,更是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五彩亮丽的画船儿在招揽游湖赏曲的客人,酒旗翻飞的酒店招揽着累、饿交加的旅人,生意兴隆!
C动静结合的美丽画面;烟水、晴岚、画檐、荷花安静恬淡,而沙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驶来来,酒旗在迎风招展,于宁静中显出一派生机。
D语言美:两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并且押an 韵,使本曲读起来富有音乐的节奏美。语言风格比较清丽明快。
3、教师小结:
本曲作者运用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江南风光,把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和市井风光融为一体,加深了我们对江南风物的整体印象,读后令人难以忘怀。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曲
2、完成《点击》练习
第三篇:咏江南美文
不知怎的,突然疯狂地想起了那烟雨朦胧的江南。似水流年间,疗养了多少文人骚客敏感的内心。你青石的板桥,灰黑的瓦片,斑驳的篱墙,长满苔藓的台阶……沉淀着甸甸的历史你,为何就悄无声息地隐没在了如落幕般繁华之中?
当王羲之在你面前落下了《兰亭集序》那最后的重重一笔,你又是否为此欢欣了你暮春的温和?
油纸伞,小桥,流水,绣花鞋,梅雨中哀啼的画眉,指尖的温脂如玉,一颦一笑间倾倒了多少才子。
可是如今的你,透过垂下的柳枝柳叶间的明媚看着远去的小船,心中的惆怅又是哪般?
惆怅不是无病呻吟,你确实是心疼了吧。心疼那些不经意间就流过了的如小溪一般的花样年华。
最喜欢你的寂静中的幽美,那仿佛看透一切的淡然,流水上平铺的青石板桥,桂花树香下的斑驳篱墙。
最难忘的是你那幽深的竹林,沏一杯香茗,茶香袅袅,竹香濛濛。
是啊,你的竹也是馨香的,弥漫着一股股典雅知性的淡然。
长袍轻拂石桌上的灰尘,放上一壶清酒;举杯遥祝,对着远处连绵的绿山,喃喃地说着那些自己都不知道说着些什么的自语。
“连天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我懂,我懂你那险的危耸的山川是为了武装自己的软弱。
所以当倾城容颜少了天险地壑的遮挡,你透过羞涩地注视着那些忙忙碌碌的小黄泥人儿的时候,有人说“攀登到最高的山峰之巅的时候,看见的就只有自己了”。
可是当我走到了山路的尽头,举目四望,看到的却只有你安静的恬美——让人醉了自己的恬美。
当飘飘洒洒的白雪装饰了你的岸边绿树,河边民居;当你的微黄灯光映照在洁白的积雪上;当远处高楼的霓虹灯把雾气弥漫成淡红色,你又在想着些什么?
你是透过重重地迷雾看到了未来与过去的自己了么?
当所有的诗意都被昔人挥霍一空,我又怎样寻找烟雨蒙蒙的诗句,去赞美你?去赞美你那绝世芳华,一袭白裙,婀娜动人。
你的倾城容颜,悠悠地踏进了我的梦乡。可是为什么你的眉头紧锁,我缩回想要抚平你眉头的手,疑惑地注视着你忧伤的眼眸。
为什么你的泪光迷离?
你是在期盼着什么吗?
你还在期盼着濛濛白雾中,优雅划过的花船么?
你还在眷恋着古城外那清脆的牧笛声吗?
还是,你在哀怨着——
哀怨着再无潇洒书生挥笔吟诵对你的倾慕爱恋?
哀怨着再无小桥流水的安静与恬淡?
江南啊,收起你的哀怨吧,消了你的期盼吧。
当岁月把你的温柔沉淀,总会有人去重新拾起你那碎了一地的哀伤。
就像我站在着寒风萧瑟的北方街头,幻想着细嗅你身旁沁人馨香。
第四篇:咏鹅(公开课教案)
咏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字:鹅、歌、绿、红,学写4个生字:白、水、向、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达到熟读成诵。
3、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A组学生能通过朗读感悟,读懂课文内容,会用学过的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B组学生能
1、会跟读词语、课文 C组学生能指认所学的生字词语。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古诗《咏鹅》
2、汉字“曲”波的书写。
[教学重点] 学习新句子:会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说朗读诗歌句子理解诗歌意思。
[教学突破] 多读句子,让学生读中理解句式,读出感受,让学生敢想敢说。教学准备:课件,板书卡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鹅”头饰,36张白色卡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故事激趣
师过渡: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下面听老师说一则谜语,猜猜它是哪一种小动物。
1、师呈现谜面并带动作朗读:“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
2、学生猜。
3、揭晓答案,呈现大白鹅图片。
【开课伊始,用一则谜语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
师过渡:大白鹅长得可真漂亮,同学们喜欢它吗?(喜欢)古时候有位孩子叫骆宾王,也像你们一样喜欢大白鹅,这其中还有个好玩的故事呢?
4、师讲骆宾王写作诗歌《鹅》的故事(示图)。
故事:骆宾王从小就是个善于观察的聪明的孩子。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骆宾王陪大人们到湖边游玩,他看到湖里有几只白天鹅,非常漂亮,非常可爱。这些白天鹅在湖里欢快地游来游去,时而还弯着长长的脖子朝天叫着,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那一身洁白的羽毛,浮游在碧绿的水面上,还不时用红红的脚掌在清清的水中划动着。这是一只多美的大白鹅呀!骆宾王看着看着,不知不觉着了迷,停下了脚步。大人们看到了,就想考考骆宾王,因为他们很早就听说骆宾王是个神通,非常厉害。大人们说:“白天鹅这么漂亮,编首诗歌赞美赞美它们吧!”骆宾王知道大人故意考他,也不示弱,睁大眼睛看着白天鹅,转动着脑袋瓜,张
开小嘴巴,一句一句地念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大人们听后,十分惊讶,都竖起大拇指夸他:“真是个神通!”从此以后,小骆宾王越来越出名了。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长大以后,骆宾王真的成为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
师过渡:骆宾王十分聪明,7岁就能作诗,你们今年也7岁了,也都很聪明,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以故事为形式介绍古诗写作背景,简易了解诗人,浅显易懂,易吸引学生,化有形知识为无形渗透。】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过渡:同学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大白鹅来了!
1、师示古诗动画,生看大屏幕听范读。
2、再听范读,找翘舌音和撮口音的生字。
3、师生交流,拿笔做标记:翘舌音有“水”、“掌”;撮口音有“曲”、“绿”,师带读正音
4、师带生逐句指读,整篇指读
师过渡:同学们的声音可真好听,可老师说过了,古诗是有节奏的,读的时候有些地方停得久一点,有些地方停得短一些,这样读出来的诗歌才会更好听哦。
5、生听师手势范读
6、交流明确停顿的地方,拿笔做标记,自由读
7、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不懂这些,老师的讲解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因而我让学生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三、结合图文,理解诗意
师过渡: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赞美大白鹅的诗歌,那大白鹅到底长什么样呢?请看大屏幕。
1、生看书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白鹅的样子
2、师依据学生回答结合古诗“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词语说明,帮助理解
3、师白文释诗意,生闭眼想象画面
平静的水面上,从旁边游来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它弯着脖子,昂着头,朝着天空高声唱歌。它那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一对红红的脚掌拨起清清的水波。多么快乐啊!
师过渡:大白鹅漂亮吗?(漂亮)是啊,所以喜欢它的小诗人骆宾王忍不住喊了出来“鹅鹅鹅——”(师手势引导)
4、生接读全诗,师手势依图指出相关部分,帮助理解诗意
5、游戏:生认字读古诗,师连线 师小结:白天鹅那么漂亮,那么可爱,骆宾王从上往下,选取了白天鹅的“曲项”、“白毛”、“红掌”来写,白天鹅的形象就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要知道,这是的他才7岁呢,课件他观察得多么认真啊。同学们今年也是7岁,像骆宾王一样也是个聪明的孩子,苏老师相信,只要你们愿意像骆宾王一样善于观察身边的小动物,你也能写一首诗歌来赞美你喜欢的小动物哦!
【图文结合,随性带领孩子理解古诗重要字词的意思,形象生动,游戏部分
加强了孩子对大白鹅的形象理解。】
四、表演古诗,感悟诗情
师:今天,老师把大白鹅请到我们的课堂上,想不想见见它?
1、师带大白鹅头饰,配乐加动作朗读古诗
2、师带生一起配乐加动作朗读古诗
师:同学们的动作真好看,声音也很好听,大白鹅越听越高兴了,它想唱歌了。
3、师播放视频歌曲《鹅》,带动学生边做动作边唱
师:你们真是一群漂亮、可爱的白天鹅呀,谁愿意上来表演给大家看?
4、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古诗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尽管其朗朗上口但并不易懂,将现代科技融入古诗教学,内容更形象,形式上则活泼亲切,也能满足孩子好动好表现的心理。】
五、识写生字,扎实功底
教师:刚才我们都在尽情地又读又说又演,可把大白鹅急坏了,你们想知道大白鹅急什么吗?大白鹅说(装着大白鹅说话的腔调):老师在我的身体上贴了很多字,累得我喘不过气来,请同学们赶快把我身上的字记住,让老师早一点把字拿走好吗?
(一)认识生字
1、把教过的汉字拿下来。
2、按顺序指读本节课要记住的生字:鹅、歌、绿、红。
3、教师: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这些字。
4、学生小组讨论,汇报识字方法。
5、齐读,抽读卡片,开火车检查,再齐读
6、游戏:古诗连线
教师:这时,大白鹅高兴地说:“谢谢你们都记住了我身上的字,我现在轻松多了,要去清清的水里游戏唱歌去了。请同学们开始学写生字吧!再见。”
【在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听一听、演一演、记一记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时体现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伴随着学生的活动,教师适时调控,使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高度的兴奋和激动之中。】
(二)学写生字“白”、“水”
1、师示生字“白”,学生观察,自学如何写
2、指名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说明书写注意点:书写笔画笔顺,起笔从竖中线开始,口子框需上宽下窄,中间横写在横中线上
3、师带生书空两遍,提醒复习写字的正确姿势和执笔姿势
4、生描练,师巡指导
5、师示生字“水”,学生观察,“怎样写最好看?”
6、指名学生交流,注意写字顺序,明确应先中间后两边,起笔压竖中线,第二笔为横撇
7、师带生书空两遍,一起描练两遍
8、请两个学生上台范写,师生评价,复习注意点,再描练
六、布置作业
画一只白天鹅,并依照课文上色
七、板书设计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第五篇:咏华山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4.咏华山
教学思路:
《咏华山》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设计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 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2、指名说。
3、出示:啊!华山真高呀!
学生读一读,读出华山的高来。
4、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1)自由读读,边读边想:你在华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2)指名说。
(3)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4)(出示投影)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5)指导朗读。
5、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呀!
(1)齐读。
(2)指导: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读得轻一些。
6、练习背诵这三句话。
7、游戏:山顶来电。
8、出示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2)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3)学生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2、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3、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
四、总结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五、作业
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
教学反思:
1、课堂一开始可以让学生展示他们课前搜集的有关华山的图片,使学生脑海中形成华山险、高、峻的整体印象,由古语“自古华山一条路”导入正文,为学生更好地随课文入境做好铺垫。
2、在进行游戏“山顶来电”时,应让学生小组之间进行练习,做到生生互动,不应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小组活动时,老师可以进行指导,使学生的说话练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让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训练。
3、课堂上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都十分到位,如果再加入让学生抄一抄第二段里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或古诗,这样,整堂课既有朗朗的读书声,又有写字、抄词训练,读一读、写一写,使学生整堂课十分充实。
解码:1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