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开课《水》教案第二课时
27、《水》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体会由于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3、体会作者运用反衬,“以乐衬苦”的好处,练习用反衬的手法把句子写具体。教学重点: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体会由于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体会水的珍贵;用反衬的手法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首先让我们跟着一段视频,来了解持续旱灾,给我国一些地区带来的危害。(播放视频)
2、师:从这一段视频,我们看到,由于干旱造成缺水,一些地区人们用水困难。上一节课,我们跟着马朝虎这位朋友走进了他记忆中儿时的村子,那也是一个怎样的村子? 生:缺水的村子。
师:对,所以“水”成了村子里什么样的东西?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多媒体出示)师:课文围绕这句话,通过哪两个场景来表现水的珍贵的? 生:下雨天洗澡;一勺水冲凉。(多媒体出示)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在这样的缺水的村子,人们平时是如何生活的?
二、精读课文。
(一)、让学生读第二段。
1、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第2自然段,并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回答
生:这一段主要写了村子里的人下雨天洗澡的事情。
2、品词析句,体会水的重要性。
(多媒体出示: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同时出示重点词语)师:“期盼”是什么意思? 生:盼望。
师:对,那村子里每个人为什么都盼望下雨天呢? 生:因为他们渴望有水。师:家家户户为何都要建水窖? 生:下雨天储水用的。
师小结:由于村子里没水,所以人们非常渴望下雨天。
(多媒体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对于村子里的人们来说,因为缺水,洗澡是件奢侈的事情,那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痛痛快快的洗澡呢? 生:下雨天。
师:下雨了,村里的人们是怎样痛痛快快地洗呢?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孩子和大人们雨中洗澡的情景。
生1: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生2:然后大人们……女人们穿着长衣长裤。
师:下雨了,大人小孩都在痛痛快快地洗澡。我们这个地方也很缺水,我们是多久可以洗一次澡呢? 生回答。
师:那我们是不是很渴望能够痛痛快快的洗一次澡? 生:是的,很渴望。
师:那下雨了,人们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洗澡了,人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1:痛快 生2:高兴 生3:兴奋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齐读这段话。
(二)、精读第三段
过渡:雨停了,留给村子里人们更多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到6自然段。在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旁写出你的感受,一会交流。
1、学生读有关语句谈感受。
2、师:下面让我们聚焦这句话:
(课件出示: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课件相机出示,学生齐读)师:这句话中哪个词震撼了你?(相机点击“风干”)师:“风干”是什么样的呢? 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了解村子里人们被“风干”的样子。(多媒体出示图片)
3、师:人们将要被风干,那我们四兄弟呢? 生:像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
师:狗尾巴草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出示狗尾巴草的对比图片)
4、师:我们那么缺水,是不是很渴望水?但水又在哪儿了呢? 生:水被母亲用一把大锁锁在了水窖里
(课件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学生齐读。
师:母亲为什么要锁住水窖呢?
生:母亲为了不让我们浪费水,所以才用锁锁住水窖的。
5、过渡:水窖如此重要,那么水窖打开后,又会有什么情况出现呢?(多媒体出示: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师:从第一句的气息和凉气,说明了我们什么样的心情? 生:对水的迫切心情。
6、(课件相机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这个段落? 生朗读。
师:同学们,这一段,作者在对水的描绘中连用了4个“滑”字,通过“滑”字,可以体会到他们什么样的感觉?
师:如果把水想像成妈妈温柔的手滑过我们的肌肤,那这种感觉是怎样的? 生:舒服。
师:同学们,即使是一勺水,也给了人们无限的快乐,在感受到他们有水的快乐时,你想到了什么? 生:缺水时的苦。
师:对,缺水给人们带来了“苦”,在这种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怪不得母亲会说:“你们真的饿坏了!(多媒体出示:你们真的饿坏了。)师:这儿的“饿”是指肚子饿了吗? 生:不是。师:那指什么? 生:渴。
师:母亲为什么要把“渴”说成“饿”呢? 生思考,讨论。
师小结:“饿”说明我们对水是多么渴望。对我们来说“渴”还是可以忍受的,而“饿”是难以忍受的,说明我们极度缺水已经很长时间了。水,成了我们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回忆中,母亲的那句话是多么耐人寻味啊!(出示齐读:你们真的饿坏了!)
四、领悟课文反衬的写法:
师: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是什么呢? 生:带来的是“苦”。(板书)
师:是的,缺水带来的是“苦”,但是作者都在写什么? 生:写雨中洗澡的“乐”。
师:对,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讨论。
师总结: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越是写水带来的“乐”,越反衬出平时缺水的“苦”。这样写,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水的珍贵。
五、结合实际生活,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现在你不禁想说些什么?
生结合实际自由谈论自己的感受。
2、师:你能尝试设计一则节约用水的公益用语吗? 学生写,讨论交流。生回答。
师:老师也给大家摘录了几条,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节约用水公益用语:
a、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b、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水资源!
c、假如人类不珍惜水源,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
六、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关于我们国家水资源情况的资料。
板书设计:
水
缺水
下雨天洗澡
乐
苦
一勺水消暑
第二篇:公开课《水》教案第二课时
《水》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体会由于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3、体会作者运用反衬,“以乐衬苦”的好处,练习用反衬的手法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悟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行动和感受的写作方法来体会有水之乐,体会水的珍贵;用反衬的手法把句子写具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首先让我们跟着一段视频,来了解持续旱灾,给我国一些地区带来的危害。(播放视频)
2、师:从这一段视频,我们看到,由于干旱造成缺水,一些地区人们用水困难。上一节课,我们跟着马朝虎这位朋友走进了他记忆中儿时的村子,那也是一个怎样的村子? 生:缺水的村子。
师:对,所以“水”成了村子里什么样的东西?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多媒体出示)
师:课文围绕这句话,通过哪两个场景来表现水的珍贵的? 生:下雨天洗澡;一勺水冲凉。(多媒体出示)师: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在这样的缺水的村子,人们平时是如何生活的?
二、精读第二段
1、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第2自然段,并请同学们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回答
生:这一段主要写了村子里的人下雨天洗澡的事情。
2、品词析句,体会水的重要性。
(多媒体出示: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同时出示重点词语)师:“期盼”是什么意思? 生:盼望。
师:对,那村子里每个人为什么都盼望下雨天呢? 生:因为他们渴望有水。师:家家户户为何都要建水窖? 生:下雨天储水用的。
师:我们家里有没有水窖?请谈谈自家的水窖以及水窖的作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同学们都深有体会,水窖很重要,在马朝虎的家乡人们家里的水窖是用来储存下雨天的水,但那里会经常下雨吗? 生:不会,要等好长一段时间。
师:是的,所以水窖里的水要留着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师小结:由于村子里没水,所以人们非常渴望下雨天。
(多媒体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师:对于村子里的人们来说,因为缺水,洗澡是件奢侈的事情,那什么时候人们才能痛痛快快的洗澡呢? 生:下雨天。
师:下雨了,村里的人们是怎样痛痛快快地洗呢?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孩子和大人们雨中洗澡的情景。
生1: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生2:然后大人们……女人们穿着长衣长裤。
师:下雨了,大人小孩都在痛痛快快地洗澡。我们这个地方也很缺水,我们是多久可以洗一次澡呢? 生回答。
师:那我们是不是很渴望能够痛痛快快的洗一次澡? 生:是的,很渴望。
师:那下雨了,人们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洗澡了,人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1:痛快 生2:高兴 生3:兴奋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齐读这段话。
三、精读第三段
过渡:雨停了,留给村子里人们更多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到6自然段。在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旁写出你的感受,一会交流。
1、学生读有关语句谈感受。
2、师:下面让我们聚焦这句话:
(课件出示: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课件相机出示,学生齐读)师:这句话中哪个词震撼了你?(相机点击“风干”)师:“风干”是什么样的呢? 生回答
师:让我们来了解村子里人们被“风干”的样子。(多媒体出示图片)
3、师:人们将要被风干,那我们四兄弟呢? 生:像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
师:狗尾巴草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出示狗尾巴草的对比图片)
4、师:我们那么缺水,是不是很渴望水?但水又在哪儿了呢? 生:水被母亲用一把大锁锁在了水窖里
(课件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学生齐读。
师:母亲为什么要锁住水窖呢?
生:母亲为了不让我们浪费水,所以才用锁锁住水窖的。
5、过渡:水窖如此重要,那么水窖打开后,又会有什么情况出现呢?(多媒体出示: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师:从第一句的气息和凉气,说明了我们什么样的心情? 生:对水的迫切心情。
师:我们很迫切需要水,母亲是怎样满足我们这个愿望的呢? 生:用一勺水给我们解暑纳凉。
师:对,让我们找出描写母亲为我们四兄弟解暑纳凉的动作词。生1:打、倾注、拿 生2:扇风
师:很好,那我们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生:很舒服。
师:对,我们舒服得“啊啊”大叫。师:同学们一起来朗读这段话,读出舒服、高兴的语气。
过渡:这一勺水带来的舒畅令作者至今难以忘怀,通过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你们又感受到了些什么?
6、(课件相机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师:哪位同学来给我们朗读这个段落? 生朗读。
师:同学们,这一段,作者在对水的描绘中连用了4个“滑”字,通过“滑”字,可以体会到他们什么样的感觉?
师:如果把水想像成妈妈温柔的手滑过我们的肌肤,那这种感觉是怎样的? 生:舒服。
师:同学们,即使是一勺水,也给了人们无限的快乐,在感受到他们有水的快乐时,你想到了什么? 生:缺水时的苦。
师:对,缺水给人们带来了“苦”,在这种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怪不得母亲会说:“你们真的饿坏了!
(多媒体出示:你们真的饿坏了。)师:这儿的“饿”是指肚子饿了吗? 生:不是。师:那指什么? 生:渴。
师:母亲为什么要把“渴”说成“饿”呢? 生思考,讨论。
师小结:“饿”说明我们对水是多么渴望。对我们来说“渴”还是可以忍受的,而“饿”是难以忍受的,说明我们极度缺水已经很长时间了。水,成了我们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回忆中,母亲的那句话是多么耐人寻味啊!(出示齐读:你们真的饿坏了!)
四、领悟课文反衬的写法:
师: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是什么呢? 生:带来的是“苦”。(板书)
师:是的,缺水带来的是“苦”,但是作者都在写什么? 生:写雨中洗澡的“乐”。
师:对,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讨论。
师总结: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越是写水带来的“乐”,越反衬出平时缺水的“苦”。这样写,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水的珍贵。
五、结合实际生活,升华情感。
1、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现在你不禁想说些什么?
生结合实际自由谈论自己的感受。
2、师:你能尝试设计一则节约用水的公益用语吗? 学生写,讨论交流。生回答。
师:老师也给大家摘录了几条,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节约用水公益用语:
a、水是生命的源泉,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b、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水资源!
c、假如人类不珍惜水源,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
六、布置作业
搜集一些关于我们国家水资源情况的资料。
板书设计:
水
缺水
下雨天洗澡
乐
苦
一勺水消暑
第三篇:《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18《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至四自然段。
2.赏读、积累课文介绍莫高窟的优美词语、句段。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收集的课外材料,引领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这一艺术宝库,了解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重点难点:
1.积累优美语段,品读理解课文第二、三段,并背诵第二自然段。2.知道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莫高窟,去感受她的魅力和风采。
2、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谁愿意来说一说,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生: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莫高窟有彩塑,有壁画,还有藏经洞。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
(出示课件)你总结得真好。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莫高窟参观一下,先来欣赏精妙绝伦的彩塑。
二、精读课文,感受魅力。
(一)第二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学生汇报交流:
师:读完课文,同学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齐)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2、师: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的呢?
(课件出示“有慈眉善目的菩萨„„力士”红色字体,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彩塑? 生:排比句。
师:对了,课文先利用一个排比句让我们体会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彩塑。
3、(点击链接处,出示三尊不同神态的彩塑,引导学生观察彩塑的表情神态来辨认出他们分别是哪尊彩塑。)
(1)师:看,这一尊彩塑他面带微笑,眉宇之间透露出慈祥与善良,这就是?
生:慈眉善目的菩萨。(课件出示文字)
(2)师:瞧,这尊彩塑身披盔甲,两手叉腰,脚踩小丑,瞪大了眼睛怒视前方,浑身散发出不可忽视的王者风范,这就是?
生:威风凛凛的天王。(课件出示文字)
(3)师:再看,这尊彩塑满身的肌肉,粗壮的四肢,充满了力量,这就是谁?
生:强壮勇猛的力士。(课件出示文字)
4、同学们,菩萨有菩萨的特点,天王有天王的气魄,力士有力士的个性,你们能读出他们不同的神态特点吗?一起将这句话读一读(齐读)。
5、师:如果说,菩萨、天王、力士等镜头是一闪而过的话,那么卧佛的镜头就是特写了,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卧佛”的句子读一读。(幻灯片出示卧佛图片)特写了什么呢?
(长16米,先写了卧佛的长度,侧身卧着,这就是卧佛的姿态,眼睛微闭,安详,这就是卧佛的神态)
师:是呀,这尊卧佛真长啊,他的神态多么安详呀!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6、同学们,这些彩塑有的“慈眉善目”,有的“威风凛凛”,有的“强壮勇猛”,有的“神态安详”,这就叫“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板书)
7、师:播放4幅图,边放边说:同学们,如果你们是游客,看
着这一尊尊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你会怎么样?
生:齐读(看着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师:这里的“惟妙惟肖”,如果替换成别的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词语呢?(出示幻灯片)
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形象逼真。
8、师:看到这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使人不得不赞叹我国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让我们带着自豪感来读读这一节。(齐读)
师:读得真棒,老师仿佛看到了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了,请同学们合上书本,看着这些彩塑,试着向游人们介绍一下它们。(幻灯片出示让学生隐读)
9、莫高窟的彩塑真是惟妙惟肖、精妙绝伦呀!通过学习这一自然段,我们发现作者是先用一句话概括彩塑的特点,接着用一闪而过的快写镜头描写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然后用特写镜头描绘了一尊卧佛,最后写游客观看彩塑后的赞叹。这种从一般到特殊的写作方法我们把它称为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第三自然段:
师:其实,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描写壁画的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与第二自然段相似,现在请大家模仿第二自然段的学法试着学学第三自然段,先找出中心句,再看作者的快写镜头是什么?特写镜头是什么?边读边做上笔记。
(学生自由学习)
学生学完交流:
师:读完课文后,同学们找到这段的中心句了吗?是哪句? 生: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齐读)
师:这句话不但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整篇课文中,它还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联系上下文,看看这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过渡句 承上启下(第二自然段讲的是莫高窟的彩塑,第三自然段讲的是莫高窟的壁画)
师问: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壁画有什么特点呢? 生:宏伟瑰丽(同时板书)师:从哪里体现出它的宏伟瑰丽呢? 生:四万五千多平方米
师指导:壁画是如此的宏伟瑰丽,请你找找哪些镜头是一闪而过的?
生: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应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大屏幕呈现第三自然段的描写壁画的内容)
师:由这些一闪而过的镜头,你读懂了什么? 生:壁画丰富多彩,宏伟瑰丽。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丰富多彩的壁画。
师:真是丰富多彩啊!你能读出壁画的丰富多彩吗?(齐读)
师:在这宏伟瑰丽的壁画中,特写镜头是什么呢? 生:那成千上百的飞天
师:飞天就是佛教中天歌神和天乐神的化身,他们在天国里散发香气,奏乐歌舞。后来两人融为一体,化为飞天。
师:作者是如何描写飞天的呢?读读描写飞天的句子(课件出示)师:你喜欢这些飞天吗?这段文字美吗?那我们就边欣赏边美美地读一读。
描述一:壁画上的飞天,飞了起来,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迷人的花香。请你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
描述二:~~~给我们带来美妙的音乐。请你读: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
描述三:~~~给我们带来动人的舞蹈。请你读: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师:同学们把飞天读得真美啊!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些飞天呢?从哪看出来?
生:很多,从“成百上千”和“„„”体现出来。
师:观察得真仔细!壁画上的飞天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美,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的写法,用“有的,;有的,;”把你心中的飞天写出来(播放幻灯片飞天图)同学们可以边欣赏飞天图边想象。
(如:有的面对铜镜,梳妆打扮;有的相互追逐,打闹嬉戏;有 的置身花丛,追打蝴蝶;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楼阁,宛如游龙;有的倾坐石上,面带微笑;有的手拿蒲扇,笑语轻谈;有的手托腮帮,侧耳倾听„„)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语言也很优美。听完你们的描述,老师仿佛看到了那些活灵活现的飞天壁画。(引读:“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三)第四自然段:
欣赏了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藏经洞,请大家读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师:藏经洞里都有什么呢?
生:有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出示幻灯片,红色字体“六万多件”
师:六万多件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藏经洞的文物众多(随学生的交流板书:藏经洞 文物众多)
师:这些文物无一不是价值连城,无一不是艺术珍品,每一件文物无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做为一个中国人,此刻,你感觉到?
师:老师在这段中发现了一个“曾”字,这个“曾”字的意思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曾)表明只是原来有,现在已经没有了,大量珍贵文物已
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仅存的部分经卷,现在陈列于北京故宫等处。
师:正由于外国列强的掠夺,大量珍贵文物让全世界看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的伟大魅力。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所以课文结尾说——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师:尽管大量的珍贵文物被帝国主义分子掠夺,但这些文物无一不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仍旧为此感到骄傲与自豪。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品读重点,体会特色
本篇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两段?为什么?
1.点面结合。2.先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然后从面上写事物特点,接着选取典型的点具体描绘,最后写观后感受。3.排比,增强感染力,表现力。4.大量运用四字词语,增强表达效果。
四、作业布置
三、回顾总结
1、请仿照二、三自然段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2、如果,你是这的一名小导游,面对来莫高窟游玩的游客,你要怎样向他们介绍莫高窟呢?课后大家可以设计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们介绍莫高窟,注意说出其景物的特点。
第四篇:《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愚公移山》公开课教案(第二课时)
执教:溧阳市上沛中学
吴军伟
级别:溧阳市级 班级:九(3)班
时间:2013.3.6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培养文言语感。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学习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 检测练习,复习导入。
《愚公移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面检测一下同学们学习的情况。(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
二. 析读探究,理解写法。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写这些困难有何作用?(衬托)2.愚公在移山过程中遇到另一个老人智叟,一愚一智,两人对移山的观点有何不同?这样的命名有何用意?(对比)
三. 思读辩论,领悟寓意。
1.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家人和邻居支持,智叟反对,神仙感动,你怎么看呢?愚公到底是“愚”还是“不愚”,现在我们各抒己见,分组辩论。(认为愚公不愚的称为正方,愚公实愚的称为反方,双方辩论,教师引导、监控。)2.教师总结:
3.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 归纳提升,学习精神。
1.材料链接: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三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且用《愚公移山》作为大会闭幕词的文题,号召全党学习愚公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请结合以上分析和课文内容,归纳愚公精神的内涵。
2.教师寄语: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只要发扬愚公精神,相信你定能披荆斩棘,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人生之路!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导学案
主备人:吴军伟 审阅人:(彭洁 纪文庆)时间:2013.3.6 学习目标
4. 积累文言文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一词多义。5. 理解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写法。
6.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学习重点
3. 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培养文言语感。4. 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学习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 五. 检测练习,复习导入。1. 重点实词解释
许 彻 惧 心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以反焉。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厝朔东,一厝雍南。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焉 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 而山不加增()何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 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4.重点句子翻译 甚矣,汝之不惠。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六. 析读探究,理解写法。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写这些困难有何作用? 移山原因: 困难: 作用:
2. 愚公在移山过程中遇到另一个老人智叟,一愚一智,两人对移山的观点有何不同?这样的命名有何用意?
七. 思读辩论,领悟寓意。
1. 对于愚公移山的行为,家人和邻居支持,智叟反对,神仙感动,你怎么看呢?愚公到底是“愚”还是“不愚”,现在我们各抒己见,分组辩论。(认为愚公不愚的称为正方,愚公实愚的称为反方,双方辩论。)
双方主要内容摘要:
正方: 反方: 2. 教师总结。
3. 本文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八. 归纳提升,学习精神。
1.材料链接: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会议上,三次讲到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且用《愚公移山》作为大会闭幕词的文题,号召全党学习愚公精神,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请结合以上分析和课文内容,归纳愚公精神的内涵。愚公精神就是 3. 教师寄语。九. 自我检测
1. 请写出愚公和智叟的形象
愚公: 智叟:
2. 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3.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教后反思】
这节课“检测练习、复习导入”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复习旧知,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中,从评讲的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文言文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经年累月的长期积累过程,要通过这些练习的训练,培养学习文言文良好的习惯,不断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尤其是愚公的人物形象鲜明,文章主要用衬托和对比的写法来突出愚公高大的形象,故设计“析读探究、理解写法”的教学。学生大都能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明确两种写法及作用。两千多年前的文章,给现代学生阅读,学生势必会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因此辩论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与现代生活勾连,营造活泼热烈的各抒己见的氛围,拓展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加强对愚公形象的理解。教学中学生虽能从多方面来谈自己的认识,但思维发散的还不够广阔,认识流于浅显,辩论虽未冷场,但没有预设中的激烈。反思应该先让学生讨论后准备充分,在自由发言辩论,无需老师监控发问,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辩论绝不是让学生明确愚公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这个问题,教学的最终目标还是要回归文本,本文是寓言,寓言就是借故事来寄托道理,“文章借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提问,顺理成章地回归了文本。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愚公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多次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全党,愚公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可见,神九飞天与天宫一号对接,蛟龙入海下潜六千多米,国产新型飞机歼20、歼
31、歼
15、运20等相继试飞,首艘航母“辽宁号”的服役等,都体现了参与研制者攻坚克难、锲而不舍、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愚公精神,从而赋予愚公精神新的时代意义,所以设计了“归纳提升、学习精神”的内容。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课堂分析、辩论思考,联系生活,归纳出愚公精神的新含义。还有一些重要问题在导学案上以练习的形式作了补充,可以说,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又明白了道理,还在辩论中擦出了思维碰撞的火花,更在时代的脉搏中丰富完善了愚公精神的新内涵。
第五篇:公开课教案《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公开课教案
课题: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开课时间;2009.12.4 开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开课班级:九年级(5)班
教学目标:
1.能概括并理解本文的寓意 2.会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
3.能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提高思想认识。
一、复习回顾。
1、指出下面句子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汝心之固 面山而居。吾与汝毕力平险 .....如太行、王屋何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何苦而不平.....
3、用现代汉语口头翻译课文。
二、检查学习情况。
下面老师提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1、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那么,这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叟:)那么,遗男呢?(龀:)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孀妻、遗男)
3、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三、讲授新课
导入: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篇文章(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第二课时),点击鼠标,展示教学目标:1.能概括并理解本文的寓意2.会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3.能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提高思想认识。)
(一)赏析感悟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点击鼠标展示:)
按要求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
1、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艰巨性、信心、结果的句子:
2、表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句子:
3、表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的句子: 明确: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他不能搬家吗?(他这是迎难而上!)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师:愚公“年且九十”,都这么大岁数了,他移山为了自己吗? 不是,是为了造福后代!
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艰巨性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叩石垦壤”,箕畚运土,说明工具简陋,劳动艰辛。“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突出。“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映运土往返路程遥远,费时甚多。这些既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更衬托愚公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
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师:这就是愚公精神的真正可贵之处。
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看来神仙都同情、偏爱那些努力奋斗的人。
2、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杂然相许。”
师:你看,愚公他不顾年迈力衰,毅然决然,难怪他能得到全家的支持和拥护,使全家目标一致、团结一心。需要指出的是:“其妻献疑”,从另一角度强调移山任务的艰巨,反衬愚公意志的坚决。她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她与智叟不同。
3、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师: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你看,智叟认为人的力量有限,山高大无比,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只看到眼前的状况;而愚公却看到了斗争的前途。就连京城氏之子也欣然参与,这就和智叟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难怪在愚公理直气壮的陈述下,智叟变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二)交流探讨
师:刚才,同学们找得很准确。现在我们来探讨下面几个问题。愚公年且九十了要去挖两座又高又大的山,愚公是不是很“愚蠢”呢?
1、你认为愚公是不是很“愚”呢?为什么?
答:愚公不“愚”。⑴ 愚公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⑵ 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⑶ 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成功说明愚公不“愚”。说的很好,那你认为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2、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 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3、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不是很“聪明”呢?
答: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因为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这样大,很难移走。但是,他却没有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不断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成功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不是“智”,而是真正的“愚”。
师:太好了!分析得真透彻!看来,同学们的欣赏水平的确很高!愚公命名为“愚”,智叟取名为“智”。其实愚公的“愚”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大智若愚”;智叟的“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三)问题探究
1、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答:《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 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这个寓言结尾为什么不写愚公率领子孙挖掉了大山,而要以神话结尾呢?有什么作用?
答: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 自然的愿望。本文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 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表现寓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四)讨论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答: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 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 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四、联想迁移、开掘深化
师:刚才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可见同学们对文章理解十分透彻。下面我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课外阅读面广不广。(教室里显得静极了,师顿了顿才说)谁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呢?
1、“精卫填海”,讲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 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也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2、“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比喻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终会成功。
3、“绳锯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滴水穿石”相似。
4、“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侯的故事。师:哎呀,真不错!“移山、填海、穿石、木断、磨针”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的目标,但目标如何变成现实呢?谁能说说这几个成语或故事体现出的共性是什么呢?
明确:1.目标专一,2.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师:概括得非常简洁,准确!看来,同学们不仅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还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结束语: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五:布置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六.欣赏感受、悟道践行
师:最后,让我们来齐唱歌曲《愚公移山》,进一步去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师点击鼠标,播放歌曲,师生同时大声跟唱)《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队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那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执教感悟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角,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