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水》经典教案(公开课)(5篇)

时间:2019-05-13 00:0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 水》经典教案(公开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 水》经典教案(公开课)》。

第一篇:《秋 水》经典教案(公开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文章风格

2.反复诵读,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课文大意。3.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个人是谁呢?---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板书)

二、作者、作品、字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字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看图片。

2.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3.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体味文章的美感。(看画面)

4.集体再自由读,疏通文意。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文言词语积累是重点)

四、文言词语梳理(黑板)、翻译个别句子(下面通过几个问题加深理解)

五、问题研讨(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3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5.你能从文中提炼两个成语吗?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五、思考、讨论

1.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主题)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延伸: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2。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设喻、对比,寓言富有创造性。

设喻:比喻的扩大化,用故事说明道理。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另见:拓展延伸两则故事 对比:(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 “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齐读文,再次感受文章魅力!

六、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呆若木鸡;五十步笑百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栩栩如生……

回顾本节课内容

教师总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不能自高自大、目空无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七、作业:默写全文、同步练习

第二篇:秋水公开课

《秋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有关文言字词的含义。

2、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教学重点:夯实语言基础,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悟庄子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沟通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感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

《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句话没错。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活着呢?最好的方法,便是避开矛盾,顺其自然,自己才能活得逍遥、自在。这是庄子的理想。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大的最完美的自由主义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1、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在这组排比句中,你比较喜欢庄子是哪一种个性的人?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2、给大家讲几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与尧子齐名,世称“尧庄”,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总结:

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三、课文梳理

庄子是智慧的,《秋水》就注定是富有智慧的,学完《秋水》之后,我们肯定会聪明很多。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今天我们就要真切地认识一下这位让闻一多先生崇拜到发狂的庄子了。

1.教师先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2.明确文章中的两个通假字:

①不辩牛马辩,通“辨”,辩,辨别。

②泾流之大泾,通“径”。

以“泾”提问:“直流的水波”究竟是怎样的“水波”?

3.再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归纳句式、活用

四、文本研习,体悟寓言

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1、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 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为什么会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多远的距离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马呀? 明确: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板书这两个词)所以我们的河伯欣然自喜就情有可原了,是不是就认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了。我们可不可以想一个成语来形容河伯的心理?(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2、见到大海之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同样请你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边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后,又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故而会望洋兴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3、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河伯只是感慨自己的可笑吗?要求学生集体把河伯自责的语句读一遍。

4、从下文河伯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分解难点1:现在,我们看文中的河伯,当他面对浩淼无际的大海时,他感到了什么?

河伯在秋水到来时看到黄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他惊叹欣喜,但他面对大海时他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可笑,从而说明天地难穷,宇宙无穷,以及个人的渺小。

这就是庄子首先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个人渺小,天地难穷。(板书)

分解难点2:河伯在感叹自己的渺小时,为什么又要说到孔子和伯夷呢?

河伯在慨叹宇宙的无限并进而联想到学海的无涯。正像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分解难点3:“至于子之门”,这个子是指谁?海神若。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实他们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质,我们还可以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考虑,想想这两个人身上,特别是河伯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时候,“自大”的同义语都是“浅薄”。(自大由于无知)。

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也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个井底之蛙,跳到了井台上,终于看到了天地之大。我们讲解铃仍需系铃人。人的错误的解决,也是得靠自己。特别是心灵上的错误。假如河伯不但夜郎自大,而且固步自封,那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永远不可能改变。那就真的“殆”矣。而此处,河伯已然不殆了。他善于反躬自省,富有自知之明。在这一点上,河伯是明智的,堪称智者。(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河伯已经无憾,并值得我们学习。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洗清了河伯的双眼,荡涤了他心中的尘埃。这是不是又可以让我们想到一点: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果要发现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司马迁在《史记.老庄 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

《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这也与庄子的追求一致。

五、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

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呆若木鸡;五十步笑百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栩栩如生„„

延伸环节三:想像一下,海神若会怎样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翻译)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像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

读了海神若的话,我们更形象、也更理性地懂得了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的道理。在今后的人生里程中,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秋水》全文洋溢着智慧。庄子这些思想,让我们受益匪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找来《秋水》全文,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公开课评议记录

马慧芳:

1、这节课体现了“短文长教”的特征,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整节课使学生沉浸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庄子,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的探索兴趣。这也应该是语文课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所在。

2、这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对寓言进行全面理解,“剥茧抽丝”,从各个角度条条缕析,突破了难点。从而让学生了解善用寓言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然后及时沟通课外知识,进一步体悟了庄子的浪漫主义文风。

陈武波:文言文学习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上课老师很好地处理了这一关系。作为基础的语言这一关教师主要采用了朗读、提问、讨论的方式,这对一篇短文来说是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

皇甫雪飞:整体来看,这节课的亮点就是沟通了课堂内外的知识和典故,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完整的庄子。但是在字词的落实上显得有些仓促。

江达军:教师的教学设计线索清晰,由寓言始,由寓言终;由课外始,贯通课文,最终迁移课外。这样学生理解庄子寓言的意义及庄子文风就水到渠成了。但知识的迁移要注意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为了迁移而迁移。最后的几个延伸训练似乎有些割裂之感。

第三篇:《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拿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布置作业

阅读《秋水》中紧接课文的一段,说说其中比喻的含义。

北海若曰: “牛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自大 自叹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过渡 ↓于是焉

→→→ ↓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 我之谓也——狂妄自大 自大

望洋兴叹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浅陋

殆 ↓

见笑大方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课文删节部分

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指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三、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第四篇:《秋水》教案(精选)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概括文章主旨,说明其客观意义 3.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分析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庄子简介

庄子生活于乱世,虽然才华卓绝,也不断有诸侯王请他做官,但他却看透了当时那个污浊的社会,不肯求取功名利禄。虽迫于生计作过漆院小吏,但他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然而在精神上他是富足的,他那种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气质、风范为后人敬仰。

二.文字疏通及翻译 1.通假字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拘于虚(虚,通“墟”)豪末(豪,通“毫”)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东面)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号物之数谓之万(名词作动词,号称)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形容词作动词,夸耀。)3.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今吾睹子之难穷也(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4.文言句式

莫己若(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宾语前置,谓我,“之”帮助宾语提前)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译为: 被„„)

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固定句式,非„则„ 译为: 如果不是„.那么就„)三.课文分析 课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河景与海景的对比,让河伯自识其丑,以便顺势展开对“大理”的阐说。

1.这里描写了怎样的河景和海景? 2.河伯的神色心态有何变化?

第二部分:通过海若的话,反复阐说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大理”,并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1、井蛙、夏虫、曲士三个比喻说明什么?

用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2、“吾在于天地之间„„不死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四个对比强烈的比喻说明什么?

说明宇宙无限,认识无止境

3、找出文中的排比句 井蛙、夏虫、曲士三句 四海、中国、万物三句 五帝、三王、仁人、志士四句 四.课堂讨论

1.文章给了你什么启示? 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人的认识受到环境的限制;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 2.成语学习

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望洋兴叹——本意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太仓稊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捉襟见肘、井底之蛙、朝三暮

四、东施效颦、相沫以濡等成语都出自《庄子》。

3.庄子散文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试以本文为例进行分析。

A 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拟人化的形象描绘、比喻、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讲解玄妙的道理;

B 想象恢弘壮阔;

C 多排比、递进、反诘句式,造成文章雄辩滔滔的气势。4.关于庄子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由于庄子对当时社会极度不满,而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又是当时社会的流行理念,所以庄子把批判的矛头始终对准儒家。

总体说来,孔孟注重人的社会性,注重社会功利,而且切实可行;老庄注重人的个体性,注重精神自由,而且虚无缥缈。两者本质不同。

应当用多元分立,和而不同的思想方法来看待儒道两种学说的纷争,既看到它们对立、互相制约的一面,又看到它们相辅相成的一面,人有社会性,又有个体性,必须兼顾,不能偏废。既然儒学注重社会功利,那就主要用它来治国平天下;既然庄子注重个体人生,那就主要用它来获取个体精神自由,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事实上,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史,就是一个儒道两家一主一副分工合作的历史,这在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等人身上体现得十分清晰。

五.作业

第五篇:秋水教案

优质课教案

郏县第一高级中学

杨三友

秋水

庄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掌握文言字、词、句知识。

3、体会课文的寓意。

4、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法,指导诵读法 授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具: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成语“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同学们说说它们的含义。好,同学们说得很对,今天我们学习它们的出处《秋水》一文。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人),道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 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三、学习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文中的生字及朗读的停顿。

2、找学生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意。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提示:秋水时至„„不辩牛马

②河伯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提示:“顺流而东行„„不见水端”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提示:“野语有之曰:„„则贻矣”

4、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运用工具书自学课文。

5、指导学生对文中文言知识归类总结:(1)古今异义词

河:古,专指黄河;今泛指河流。

东面:古,脸朝东;今,方位词东边。

至于:古,到了,到达;今,连词,另提一事。

大方:古,修养很高,明白道理;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北海:古,北方的大海;今,指我国的一部分海域。

于是:古,在这时;今,连词。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时,名次做状语,按时节。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顺流而东:东,名次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面,名次用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轻,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一词多义

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 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 动词,比得上

不若长安君之甚 动词,如

闻:

闻道百 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 名词,见识

闻寡人之耳者 使动词,使„„ 听到

且夫吾尝闻 动词,听说

始: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副词,才

始吾弗信 副词,开始

之: 泾流之大 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轻伯夷之义者 助词,的

臣之壮也 助词,主谓之间,不译(4)特殊句式

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以为莫已若者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小结: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宾语靠“是”、“之”提前 ③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6、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哪些道理?运用什么写作方法?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对比手法

7、欣赏秋季黄河壮阔的美景,感受秋水的气势。

8、学生齐读课文。

四、形成性测试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的样子)B 少仲尼之闻(与“多”相对)

C 见笑与大方之家(修养很高,明白道理)D两涘渚崖间(涘:岸;渚:水中的小防陆地)

2、下列句中划线词用法错误的一项是(A)A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连词,表承接关系)B 至于北海(到达,到了,动词)

C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而且,况且,表示推进一层)

D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助词,起提宾作用)

3、与“莫己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夫晋,何厌之有? C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贻矣”

⑵“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⑶“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五、布置作业:

根据本文蕴含的道理,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水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对比

课后反思:

下载《秋 水》经典教案(公开课)(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 水》经典教案(公开课)(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能力目标: 通过......

    秋水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课 《庄子》说课稿 绵阳市剑门路学校 罗兴杨 一、说教材: A、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文以河神为喻,通过对比的手法,告诫人们不......

    秋水-教案

    秋 水(节 选) ——庄 子 教学目标 (一)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确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确读音和词的含义。 (二)学生能够初步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及其现实意义。(三)了解《庄子......

    《秋水》教案(5篇)

    《秋水》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 2、理解《秋水》的寓意。 3、在理解文意和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力争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

    《秋水》教案7

    《秋水》教案7 《庄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

    《庄子 秋水》教案

    《庄子 秋水》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

    庄子《秋水》教案(范文)

    庄子的《秋水》P225 一、庄子及其思想 参见教材P225注解①。 庄子,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

    秋水的教案

    秋水的教案秋水的教案 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