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详细教案

时间:2019-05-15 06:0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水详细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水详细教案》。

第一篇:秋水详细教案

《秋水》详细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

2.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三.学习方法

1.积累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2.熟读课文

以致成诵

四.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活极为贫困。据记载他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不过,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还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亦名《南华经》,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可确认为庄子所作,庄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现他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六.全文解析 秋水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 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始旋:开始,掉转。

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

百:很多 “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之:主谓之间取独

殆:危险

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长久,见:表被动

方:道 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七.重、难点

1.《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 2.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3.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闻道百(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句的构成:(1)动词(动宾)

① 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 ③ 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④ 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 项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东面而视(2)介词(介宾)

① 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吾谁与归 ② 一般词作宾语倒装

是以谓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 4.文章除设喻说理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1)写景对比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5.附先秦诸子表 阶段 作品 作者 基本思想 艺术特点 春秋之交 《论语》

孔子弟子及再传 弟子 仁为核心 中庸、礼

德治教化,凝炼 简括警策诫人

《墨子》 墨子及其弟子 兼爱、非攻 维护手工业

有说服力逻辑性强条理清晰

《老子》 李耳本人 相素辩证法

简括有韵宜于诵读 战国中叶 《孟子》

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 主张仁政以民为本

长于议论,富有气势,感情强烈语带锋芒,鼓动性强

《庄子》 庄子及弟子 虚无清静 顺其自然 放荡不羁

善用寓言,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战国后期 《荀子》 荀况本人 人定胜天

质朴简约,善用比喻,结构谨严

《韩非子》 韩非本人 兼道儒法 选择前期法家思想

善用寓言,巧设譬喻,深刻明切,锋利无比严峻峭拔

第二篇:十分钟讲课详细教案《秋水》

十分钟讲课详细教案——《秋水》庄子

一、课程目标

情感目标:感悟不能囿于己见而骄傲自大 知识目标:掌握语言的含义及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及分析、质疑文本的能力

二、课程重点 1.温习寓言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主旨

三、课程难点

探究这则寓言的启示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展台

六、教学设计

1.导入(ppt不打开):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是献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秋天,雨水如期而至,大大小小的水流都汇入了母亲河也就是黄河里,河水上涨几乎与河岸齐平,黄河的河神就觉得自己特别的了不起,于是就昂着头眯着眼以一副很神气地样子惬意地顺流东游了,到了河的尽头时,他发现眼前有一片水域,放眼望怎么看也看不到尽头,这才知道相比眼前这片海自己根本算不上什么。于是呢就很羞愧地向河神坦诚自己曾经的无知和自己的悔悟。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出自何处吗? 生:秋水、(庄子)。

2.正式授课

2.1温故而知新 师:是的,(打开ppt)这是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庄子的《秋水》的节选篇。(点击页面至课文所在处)现在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和熟悉一下这篇短文。秋水12......生: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师:大部分同学都堵得很认真很熟练很通畅。说明同学们预习的很好。那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给大家一个提示(ppt选择题页面)生:C 师:perfect,这个问题对于基础知识扎实的你们而言简直小菜一碟呀,寓言相对于其他问题而言最显著的区别性呢就在于它的故事性与讽刺、劝诫说理的浓缩式结合,《》是这样定义寓言的。怎么都成了没醉的葫芦心里有就是道不出呢?之前我们也学过不少的寓言,课外也读过一些,那你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或寓言故事书呢? 生:

师:现在呢,我们回归课文,看看梦中迷蝶的庄周他笔下的《秋水》

(2)2.2紧扣文本

(1)师:请同学们再次用心阅读这则寓言。下面我想问同学们三个问题:使用原文简练回答即可。第一,who,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二。Where,发生在那里?

三、what,都发生了什么事?

(3)生1:“河伯”、“顺流而东,至于北海”、“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4)师:同学们说她概括的好吗?(5)生:好

(6)除了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方法,我们也可以用传统的层次分析法,那么同学们认为这篇文章分为几层呢?

(7)生:两层

(8)师:两层啊,那二排二号同学认为在哪里断开合理,各是什么意思?(9)生:在课文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文末),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弗如。

(10)Great,这位有着洞悉一切的慧眼。(教师带头鼓掌),看来分析文本对大家而言也不是什么难事,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两个问题(展示ppt)

(11)(12)师:(点评学生并板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言知其所以言?庄子想要通过这则寓言表达什么呢?讨论:1.你怎样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2、这则寓言让你感悟到了什么?

(13)生:.....(14)师;:这位同学讲的很深刻,下面老师补充整合一下,成语“望洋兴叹”就出自此文,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河伯的望洋兴叹,表明了河伯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这点难能可贵。人难免犯错误(对自身的认识过高),贵在能够改正。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去改正,不能夜郎自大,令人耻笑。最后一个问题呢,就留作课后作业,同学要写在作业书上,下周一交给我,并在当日课堂上,随机抽查,不能说自己没有任何感受。

(15)师:好,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首先呢,是温习并完善了我们关于寓言的人质,其次也就是今天的重点,我们学习了秋水的文本层次,并做了拓展联系。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节课有收获吗?都是什么收获呀?期待着下节课我们会比这节课更有突破发展。下课。(16)生:老师再见!

第三篇:秋水-教案

(节 选)

——庄

教学目标

(一)学生能借助工具书确定文言文中字的正确读音和词的含义。

(二)学生能够初步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及其现实意义。

(三)了解《庄子》文章汪洋肆意的风格,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一)学会查阅不同的工具书并能从词语的多个义项中选出正确的解释。

(二)能通过诵读了解《庄子》文章纵横捭阖、汪洋肆意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一)学习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节选)》中的体现。

(二)了解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建议

(一)考虑到这篇文言文的思想性,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及把握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加注”和翻译。

(二)对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补充《秋水》的其它内容让学会自学,以培养举一反

三的能力。对基础好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反复朗读,借助工具书逐字逐句落

实字的读音和词的意思。

教 学 过 程

一、课堂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列出下列成语,学生解释成语的意思,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成语跟谁有关,或者出自哪里?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分庭抗礼: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

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数米而炊: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

辛苦奔波。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度,那我给大家一个小提示,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谁呢,而且他的文章里收录的寓言故事也是最多的?(学生回答)

老师说明:我们平时脱口而出的很多成语其实都出自《庄子》,比如还有:

“涸辙之鲋”、“沉鱼落雁”、“交淡若水”、“管窥蠡测”等,其中又以“相濡以沫”“百舍重茧”“上漏下湿”不近人情、害群之马、独来独往。

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下庄子的成语,多了解一些成语,不仅对学习考试有很大帮助,也显得自己知识渊博嘛,不至于因为误用成语而闹出笑话。这让我想起了《爱情公寓》里的有关日本人关谷神奇的片段,关谷的老师让他列举一个形容人很高兴的成语,可是他列的成语却让人大跌眼镜,你们知道他的回答是什么吗?——含笑九泉,这就闹了大笑话了,不过因为他是日本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可是中国人,要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

好了,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庄子的寓言故事《秋水》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作者简介:走进庄子,了解高蹈之音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为庄子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

义哲学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其核心思想是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三、初读体验,初步感知文本

1.学生范读,文章字词注音

灌(ɡuàn,)

泾(jīnɡ)

涘(sì)

渚(zhǔ)

望洋(wànɡyánɡ)

难(nán)

旋(xuán)

少(shao)

殆(dài)

2、因为这是自学的篇目,所以书上没有给出任何词句的注解,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试着翻译一下课文右边所列出的重点词句,要学会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秋水时至:按季节来到

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注入黄河

泾流:通畅的流水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两岸和沙洲之间,分不清牛马

河伯:传说中的黄海之神

尽在己:全为自己所拥有

北海:北方的大海(东海的北部)

东面:脸朝东

旋其面目:转过脸来

望洋向若:迷惘地面对海神若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到的道理很多

莫几若:没有谁比得上自己

少仲尼之闻:以博学的孔子为孤陋寡闻

轻伯夷之义:以重节义的伯夷为微不足道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看到您的广阔无边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四、分析课文,具体解读文本

(一)学生再次朗读文章,整体了解文章所讲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二)、分层解读文章,解决问题

A、第一层 “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逐字解读文本,让学生翻译第一层内容,回答

下列问题:

1、第一层上有两句,概括这两句内容?

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踌躇满志、夜郎自大)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

焉”。

2、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B、第二层 “顺流而东行......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先逐字解读文本,学生翻译第二层内

容,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层也是两句,概括这两句内容?

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不如,也用“于是焉”组合。

2、河伯后来为何开始“欣然自喜”到后来又“望洋而叹”呢?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

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4、找出这一层所包含的成语,并解释成语的含义?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

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

让内行人笑话。

C、通过两层的解读,可以看出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开始的时候,河伯觉得自己是最广阔的,因此很骄傲自满,也就是所说的夜郎自大,踌躇满志,但当他看到海神若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三)、我们知道《秋水》的体裁是寓言故事,那这则寓言故事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提示:既然是寓言故事,那么它必然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什么

1、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通过一篇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给人以警醒,这就运用了设

喻说理的写作手法。

2、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中运用

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1)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2)两次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

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

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

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

五、“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之所以用这个题目,是因为它蕴含了这样的道理,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这则寓言故事 包含的道理。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知耻近于勇

3、谦受益,满招损

4、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5、自大由于无知

6、有比较才有鉴别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庄子通过设喻把一切自然事物、神话传说都具体化、人格化。

河伯,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便被庄子用来为他的观点服务:先让河伯因受环境和习见习闻的限制而自傲,然后让河伯从小圈子里跳出来,看到了大海而对自己以前的自满羞愧不已。庄子正是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有哪些思考和认识呢?就是我们从这篇寓言中体会的哲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这让我想起一首诗中的诗句也是表达这个道理,这首诗我们很熟悉,有谁能想起来呢?提示: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的一句,是哪一句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文言知识,了解了庄子及其寓言故事,我们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1、重点字词解释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百川灌河(众多的意思)

泾流之大(通畅)

两涘(水边,岸)

渚崖(渚:水中沙洲;岸:高岸)

不辨牛马(分不清牛马)

旋其面目(旋转,掉转)

望洋向若(仰视的样子)

野语(俗语)

莫己若(比得上)

难穷(尽)

殆(危险)

少仲尼之闻(少:动词,以......为少,小看;闻:见闻,学识)

轻伯夷之义(动词,以......为轻,轻视)

2、学生朗读课文,总结文言知识。(1)通假字

a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b不辨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词类活用

a、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时:按时令,按季节

泾流之大:形容词用作动词。大:广阔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用作名词。美:美景

b、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c、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d、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3)特殊句式

a、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b、闻道百:定于后置。

c、我之谓也: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4)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5)虚词用法

泾流之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两涘渚崖之间(的)

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表修饰)

至于北海(引出对象)

东面而视(表修饰)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表修饰)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指后面的一句话)

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发语词;的;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的,语气词)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的)

(4)古今异义

百川灌河(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

今义,表承接;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北海,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

表示另提一事。)

东面而视:(古义:面向东。今义:方位词,东边)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宾语前置句的构成:(1)动词(动宾)

① 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 ③ 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④ 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 项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东面而视(2)介词(介宾)

① 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吾谁与归 ② 一般词作宾语倒装 是以谓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

第四篇:《秋水》教案3

《秋水》教案3 顾炳德

《庄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骄傲自满)人的认识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设喻)望洋兴叹(大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自叹不如)

第五篇:《庄子 秋水》教案

《庄子 秋水》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2.学习对比的方法。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教学重点 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一、导入新课:

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三、庄子的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李白、贾谊、陶渊明等

2、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附:《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回到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3、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旷达超迈,看得很淡

今天我们便来学习庄子关于相对论的文章。

四、正文赏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是如何论述的呢?

第一番问答:写景,黄河秋涨图-----河伯沾沾自喜-------自惭形秽------河伯开导,小大之辩,相对的(五帝:黄帝、颛顼(专旭)、帝喾(酷)、尧、舜)(三王:大禹、商汤、周武王)(把自己看得太大)

怎样层层推进?

第一层:说明人的认识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二层,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海若也不敢自满。

第三层,进一步阐述世间万物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碧、中原和四海比都是小的,人和万物比、人和九州比也都是小的

第四层,从这方面看来,儒家所尊崇的五帝、三王、志士、仁人所从事的事业都是小的,并以为据,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自满)进行嘲笑。

第二番问答:河伯陷入小不如大的新成见,海若从量、时、分、终始四个方面,说明小与大各有其不可穷尽的复杂性,小大都是相对的,其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小也许还有更小,大也许还有更大的事,所以不要看得太重,因此得出“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的旷达超迈的人生哲学。

小与大根本无法具体界定,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认为小不如大是不对的。因为都是人为进行界定的。(大小,贵贱等全是人为界定的,对宇宙来说是没有分别的)

五、小结: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你赞同他的观点么?

明确:这篇寓言,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下述观点均可:

人贵有自知之明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谦受益,满遭损

自大源于无知

知耻近乎勇

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六、简论《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1、善用寓言,这是《庄子》一书很重要的艺术特点。

庄子在其《寓言》篇中自叙其著述特点时就明言“寓言十九”,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亦指出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全书大小寓言共计二百多个,其短者或二十多字,其长者或千余字;有些篇目全部由寓言排比而成,有些篇目干脆通篇就是一个寓言。如此大量采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的即便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庄子》的寓言又是非常与众不同的。先秦其他作家如孟子、韩非子等人亦可谓善用寓言的,但孟子多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来加强自己的论辩,韩非多利用历史传说与典故以佐证自己的说理。而《庄子》的寓言却大多“皆空语无事实”(司马迁语),为庄子本人所虚构而成,正如刘向所云,其“作人姓名使相与语,寄辞于其人”。可以说,庄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运用虚构手法的作家。

《庄子》寓言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多义性”。庄子在创造了如此大量、丰富多彩、变化多姿的艺术形式棗寓言之时,其寓意却是比较隐蔽、模糊的。他在讲故事时,并没有明白、精确地点明他要说明的道理,而是靠那卓异的形象思维,通过故事自然流露出来。这样,其寓言的寓意就变得多面、模糊,具有“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一个寓言,需要读者再三体味,才能领悟其深层含义;或者同一寓言,不同的人读之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含蓄的“暗示”手法的运用,正与庄子“道”之玄虚空灵的精神实质相吻合。这种寓言的背后,包藏的是无穷的万象,不尽的意蕴,让人能够捕捉一二却也难以全部领悟,因而也是增加它内涵的丰富和模糊的美。可以说,庄子在创造这些寓言时,本身所运用的,就是一种直觉的形象思维,因而也要靠读者的智慧加上灵悟的直觉才能通彻明察。所以单凭直接的、明白的逻辑理性,是无法全部理解体会到那种“神”和“道”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历来对庄子寓言的解释,众说纷纭。

2、逐层推进

3、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

秋水翻译: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及时上涨,众多大川小溪的水灌注黄河。水流汹涌河面这样宽大,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得,认为天下 的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水流向东而去,到了北海边。朝东面一望,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他才改变了自己得意的脸色,望着海洋对着海神叹息道:“俗话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不少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而且我曾听到有人认为孔子懂得的知识少,伯夷的节义不值得看重,起初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了您的水流浩瀚难以穷尽才明白,我如果不是来到您的家门前,那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有见识的人所耻笑。”

北海若说:“井中的青蛙不可能同它谈论大海的事,因为受到居住地方的局限。夏天的虫子不可能同它谈论冰的事,因为受到时间季节局限。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同他们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他们受到教育的束缚。现在你从河中出来看到了大海,才明白你自己的浅陋。这时才可以同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河流都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但不会漫溢;海水从尾闾泄流出去,虽不断地永无停止地流但流不完。春天、秋天都不会有变化,无论洪水、大旱也不会有感觉。这大海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量器计算。但是我未曾因此自满,自以为从天地那里接受形体并汲取阴阳二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林在大山上一样;只存在被人小看的念头,又怎么会自满?//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之间,不是像蚁穴在巨大的冰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四海之内,不是像小米在大粮仓里一样吗?号称物类的数量说它有万类,人类只是占其中之一。人类聚集于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到达的地方,个人占其中的一员罢了。把这—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一根毫毛存在于一匹马身上吗?//凡五帝所运筹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罢了。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取得名声,孔子谈论以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就像你刚才对河水暴涨的自夸一样吗?”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

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

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

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下载秋水详细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水详细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水》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

    秋水的教案

    秋水的教案秋水的教案 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

    秋水 第二课时教案

    秋水 第二课时 共二 课时,第二 课时。主备人: 张云霞执教教师教学流程: 一、 导入及板书课题:复习导入。 二、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对比的表现手法。 2、 理解本文的深刻哲理......

    《秋水》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的......

    大学语文教案02秋水

    学校名称:南鄂专修学院 大学语文教案 任课教师:夏简保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能体会《秋水》文笔恣肆、论说雄辩的风格特点。 3.了解和掌握儒、道思想的精髓,......

    庄子《秋水》教案(范文)

    庄子的《秋水》P225 一、庄子及其思想 参见教材P225注解①。 庄子,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后世把他和老子并称“老庄”......

    秋水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

    《秋水(节选)》教案(五篇范文)

    《秋水(节选)》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