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何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论文
中 国 化 马 克 思 主 义 概 论
课 程 论 文
题目: 为何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姓名: 谢超宇 学号: *** 班级: 2011级思政2班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2年11月24日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论文
摘要: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消除了不平等的根源,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所以必须坚持和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促进我国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经济文化等各项
事业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国情 历史状况 民主实践 中国共产党领导 政治经济文化
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消除了不平等的根源,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所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6年2月18日更明确指出:“根据和平建国纲领要求民族平等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治口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为以后在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
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经建立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共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一种补充形式还建立了近1100个自治乡。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布局与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基本上相适应。
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证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地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论文
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中共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正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是基本政治制度。” 截至2007年底,我国农村有61万多个村民委员会,城市有8万多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和城市已进行了6次以上的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85%的农村建立了实施民主决策的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保障民主监督的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活动普遍开展。89%的城市社区建立了居民(成员)代表大会,64%的社区建立了协商议事委员会,22%的社区建立了业主委员会,居民评议会、社区听证会等城市基层民主形式普遍推行,收到了很好效果。总的来看,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系已基本确立,组织载体日益健全,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正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第一,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自治的内容上,群众自治的事务涉及群众方方面面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能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能够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在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上,人民群众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通过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直接参与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管理,使得民主参与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基层群众自治的这一特点和优势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民主、实践民主的成本低、效益高的大学校,有利于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第二,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进行,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与实践活动是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开展的,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政治优势。坚持党的领导,是基层群众自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人民民主发展问题,使得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政治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第三,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能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这种适应和促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工作部署上的适应和促进。我们在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的过程中,始终以推动和保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目标,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如,农村村民自治制度是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而产生的,对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解决三农问题、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农民素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则是适应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居民生活需要的产物,在解决城市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实践推进上的适应和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许多环节,都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的,既锻炼了群众的议事能力,又维护了群众的经济利益,体现了民主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国之所以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由我国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论文 的具体国情决定的,不管是过去现在或是将来,都是有顽强生命力的。我们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这两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充分发挥其优点,令其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小丽,孙前梅,.“转变的开始”抑或“转变的完成”——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理论的观点与思考[J].中共党史研究,2010,(4).[2]吴秀兰,.论新形势下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青海民族研究,2010,(2).[3]侯万锋,.民族区域自治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J].广西民族研究,2009,(4).[4]李凤鸣,.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性抉择和成功实践——兼论乌兰夫同志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运用与发展[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4).
第二篇: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它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的意义。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还时有发生,有的酿成局部战争,严重影响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使民主政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实现,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由于民族区域自治固有的灵活性,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少数民族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能保障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参与国家和本地区内部事务管理的民主平等和平等自治权利。这主要体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的正常宗教活动。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二、自治制度调动了各民族的积极性,有利于各民族自身及其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新阶段。少数民族可以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发展各项事业。这就能够最广泛的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使少数民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到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中。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的发展,是通过发展科技、教育、体育、卫生等各项事业来实现的。二是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
三、区域自治有力于协调各民族间关系,达到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目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边疆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和统一至关重要。作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 体形式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有利于打击国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活动,从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把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各族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篇: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5年9月,当中国人民还沉浸在日本战败投降的喜悦之中时,内蒙苏尼特右旗冒出一个“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为维护国家统一,受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委派,乌兰夫同志带领几名干部“单刀赴会”,经过在苏尼特右旗七天七夜的努力,他们争取了受蒙蔽的当地群众,说服苏蒙联军放弃了对“临时政府”的支持。此后,党中央制定了解决内蒙问题“两步走”的方针:先统一内蒙的自治运动,进而建立由蒙古族实行区域自治的内蒙古自治政府。当年11月26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成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端。近60年的历程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本方针
绝非偶然的历史选择
1949年9月,在开国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包括各民族代表在内的600多位政协代表共同协商决定,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纲领专门阐述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应该说,提出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绝非偶然,它是基于我国历史与现实的国情作出的必然选择。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公元前21世纪,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以其相对的先进和强大,成为各民族凝聚的核心。从那时起,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和平交往也有争战杀伐,有统一也有分离,但几千年的历史一再表明,无论共一民族还是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团结则兴、分裂则亡。因而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始终是各民族关系的主流。
纵观我国历史,历代中央政权大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保持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汉朝在今中国新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这一地区设立安四和北庭两大都护府,都只管理军政要务。清朝对不同民族地区也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在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则派出驻藏大臣,通过册封**和**两大**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最集中的地区实行伯克制度;对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实行土司制度。尽管在封建王朝时代,各民族之间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平等关系,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有效治理,不断增进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缔造了同文同源、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
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几乎遭受过当时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各族人民共同陷入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境地。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族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用血肉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为维护国家统一、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在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浴血斗争中,中华各民族儿女深切体会到:伟大祖国是我们的共有家园,各族人民只有紧密地团结和联合起来,才能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只有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各民族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平等、发展和进步。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一部我国的民族形成和发展史,就是各民族之间彼此交融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汉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遍布命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且主要聚居在广大边疆地区,但在内地所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域都有居住。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顺利推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由此出现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好局面。一位少数民族的著名代表人物曾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诗句,对新旧两个时代的民族关系做了这样的对比:旧时代是“人民五亿不团圆”,新中国是“万方乐奏有于阗”。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少数民族被看作是“国族”的大小宗支,许多民族得不到承认,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为了逃避民族压迫,被迫隐瞒了自己的民族身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后,曾经遭受歧视和迫害的少数民族纷纷恢复了自己的民族身份。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仅在来京观礼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就出现了60多种民族称谓。
从1953年起,我国政府抽调大批专家学者,对各种民族称谓进行科学识别。在第一次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初步确认了哈尼、拉祜、撒拉、锡伯等38个民族;在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又确认了毛南、阿昌、普米、独龙等15个民族;1965年,识别了珞巴族;1979年,确认基诺族。民族识别为落实民族平等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铺平了道路。这一中国特色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探索中稳步推进: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1984年5月1日,我国颁布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把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法律化。2001年2月28日,又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对这一法律进行修改,进一步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地位,使这一制度的发展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
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各民族人民拥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选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同时,各少数民族还通过选出本民族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截至2003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自治条例133个、单行条例384个,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的实际,对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法律作出的变通和补充规定有68件。
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的正常宗教活动。
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到2003年底,我国有22个少数民族使用28种本民族文字。在我国,无论在司法、行政、教育等领域还是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广泛使用。
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制度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根据新的情况和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
这些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民族自治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扶贫。优先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帮助发展教育事业,增加社会事业投入,扶持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发达地区开展对口支援,等等。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更具有重大的意义。全国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中的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
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
——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3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GDP)完成10381亿元人民币,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1994-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GDP年均增速为9.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2003年,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城市化水平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文化方面,完成了《中国少数民然、《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和《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5种少数民族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合计403册,达9000多万字。现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各自有了一部文字记载的简史。
——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持续进步。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有各级各类学校83726所,在校学生2943万人,比1952年增加了5倍13个少数民族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举。它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它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是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大力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民族法律意识和遵守执行这部法律的自觉性,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同时,抓紧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或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推进民族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二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完善和落实党和国家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巩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物质基础。
三是要加强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把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周密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四是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把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问题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要不断巩固和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把各族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把各族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形成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力量,全面开创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第四篇:如何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测绘09-2班程波3090508203
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
我认为在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集中体现主要就是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组织。所以我们的群众自治制度的重心也应该是如何加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民主性和公正性上。
目前我国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许多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执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实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居民委员会的任务重而且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城市居民委员会的任务一般都有50项之多,有的甚至达上百项。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大多数居民委员会扮演着“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既管公婆打架,又管夫妻离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角色。一些城市基层政权组织把本来不属于居民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事务都交给居民委员会办理,有的甚至将居民委员会当成其下属机构来对待。所以我们要尽快完善与界定居民委员会的管理职能,将政权组织与群众自治组织严格区分开来。
二、工作条件差、待遇低。许多地方的居民委员会处于“三无”状态,即无固定的办公用房、无必需的办公设备、无必要的活动经费,严重地影响了居民委员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我认为各级政府应当鼓励与扶持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与改进,让群众自治制度真正的办实事、办好事,真正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没有经济实力,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无法实行居民的自治。大多数居民委员会都是靠出租办公场地或者是街道办事处的拨款来勉强维持日常开支。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方式就是加强大家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识和了解,让所有人都参与起来才是解决资金问题的主要办法。
四、干部结构不合理。目前居民委员会的干部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年轻人由于不愿意做居民委员会日常事务中那些婆婆妈妈的繁琐事情,一旦有年轻人来居民委员会工作,便立刻成了新闻媒体追逐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应该完善完善基层群众自治的选举制度。
当前在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村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是,在实际中,有的乡镇政府仍视村民委员会为其当然的下属机构,按照行政管理方式来对待村民委员会,一般都是通过对村民委员会发布各项指令和进行具体的工作指导来领导村民委员会的工作。这个问题主要是农村居民对自己手中的权利认识不够充分,对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不了解,才会使得村名委员会被当地政府机构所利用。我觉得应该在我国广大农村普及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知识,让每一位农民都知道自己是这个国家的主人,有权利行使自己的管理权。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要真正发展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层民主落实好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了,百姓就会心顺气畅,这必将有利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的构建。
第五篇:戴志宏《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学设计
南安市宝莲中学 戴志宏 《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设计
南安市宝莲中学 戴志宏
教学课题:
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目: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
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优越性。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及意义(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领会这一制度的优越性。
2、使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进而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我国各族人民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生动材料,培养他们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引导他们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大政治优势,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教学重点、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活动竞赛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教学手段: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了解少数民族在饮食、生活、宗教、服饰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时间安排:
新闻播报:5分钟;
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20分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钟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5分钟 练习和小结:5分钟 教学设计思路:
一、新闻播报
二、引入新课
导入:歌曲:“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通过《爱我中华》 唱遍大江南北,表达了全国人民的一个共同心声,那就是: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团结。那么对于我们的55个兄弟姐妹,同学们有多大了解呢?
三、讲授新课
抢答题:(1)你能说出至少5个少数民族名称吗?(20分)(2)你能说出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吗?它们分别是哪些?(20分)(3)回族信仰什么宗教?在饮食上有什么禁忌?(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不吃猪肉)(50分)
(4)说出福建至少3个少数民族吗?(福建省是一个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全省约有少数民族人口58.38万,仅为全省总人口的1.71%;但是,全国56个民族,我省现有55个民族成分,世居的畲族人口占全国的52.87%。同时福建省还是我国回族的发祥地之一。)(50分)
过渡:大家回答的很好,在了解少数民族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我们汉族与少数民族有许多的不同,请同学们谈谈它们的不同点.民族差异大家谈: 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回答)比如饮食、服装、生活习惯等等„„ 老师:这是否意味着汉族比少数民族优等呢?我们与少数民族应该建立一种怎么样的民族关系呢?
(一)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1、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讲解民族平等的体现:
【事例1】从去年春季起,泉州开始实施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制度,在各民族中学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都可获得助学金,高中生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600元。为落实国家民族政策,我省、泉州在高考和中考中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加分照顾政策。
老师:怎样看待国家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优惠政策,这对我们汉族平等吗? 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回答)
老师归纳:许多少数民族都是由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程度低,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应该给予照顾,这才能充分体现民族平等。
【事例2】历届全国人大少数民族代表情况统计表,说明了民族平等。
讲解民族团结的体现:从正面和反面两方面讲解
【事例3】通过“民族团结宝鼎”和“援藏干部”的事例说明民族之间是团结的。
【事例4】一家有十个兄弟,但是他们很不团结,整天勾心斗角。一天他们的父亲拿了一把筷子,发给每个兄弟一人一根筷子,并让他们当众折短筷子,兄弟几个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接着父亲发给他们每人十根筷子,再次让他们折断筷子,可是兄弟几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办法做到。
【事例5】2008年3月14日,一群不法分子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区的主要路段实施打砸抢烧,焚烧过往车辆,追打过路群众,冲击商场、电信营业网点和政府机关,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使当地的社会秩序受到了严重破坏,严重影响的当地经济的发展。
【事例6】2009年7月5日20时,乌鲁木齐市发生了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截止12日“7.5”事件中共有1680人受伤,目前仍有939人在医院救治。据外交部对外透露,受新疆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影响,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也受到冲击。中国驻荷兰大使馆也受到“疆独”分子的暴力袭击。
思考:这四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民族要团结,民族关系不和睦,经济受影响;国家的统一就受到威胁。讲解民族共同繁荣的体现:
【事例7】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东部汉族人口居多。
东西部地区的特点各是什么?(东部人力资源丰富,经济繁荣,但自然资源缺乏;西部自然资源丰富,但缺少开发)
两地有什么可以互相利用?(资源互补等)
【事例8】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是我国的两大工程。说明了什么?(说明民族要共同繁荣)
讲解民族互助和谐的体现:
【事例9】播放《天路》的音乐讨论:为什么国家要排除万难,建造青藏铁路,它的意义何在?
【事例10】解放前,新疆没有一公里铁路,仅有的几座工厂也是破破烂烂,满目疮痍,更不用说有现代化的城市了。如今,新疆建起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和航空立体交通网,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已然形成,昔日的戈壁大漠上崛起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更是有了质的飞跃。今日之新疆,到处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今日之新疆,进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一个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发 4 展、政治稳定的新新疆正在崛起,当地群众完全有条件、有机会与内地群众一样,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讨论:A、新疆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新疆的变化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关系?
新疆变化的原因:在于国家的民族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和新疆人民的勤劳勇敢以及祖国内地的无私援助。没有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就不可能有新疆的今天。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是否等于自立?不是。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前提是什么?国家的统一领导。
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23页图示,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 立法自治权:如自1965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性条例。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言的决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等等。
变通执行权:如根据西藏特殊的自然地理因素,西藏自治区将职工的周工作时间规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工作时间少5小时。又如新疆因时差规定上午10:00上班,下午4:00上班。
经济自治权:如1984年后,在西藏农牧区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极大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西藏农牧区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持续发展和提高。
文化管理权:如在执行全国性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西藏自治区还将“藏历新年”、“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26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
同学们,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必然选择,那么,这个制度到底怎么样?能否真正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呢?
请搜集到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做介绍。
学生根据自己经历或看到的相关资料列举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生的变化及取得的成就。
(1)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扞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2)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3)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内容
2、意义
(四)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自实行民族区域自 6 治制度以来,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又不能忽略这样一种情况的存在,那就是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
(五)课堂练习: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25周年。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
①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民族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答:C 点拨:民族自治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是高度自治权。只有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才享有高度自治权。故②错误,①③④都是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故选C。
附:教学反思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要引导学生理解和领会我国实行这一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深刻理解和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设计思路
一、设计新闻播报
每节课开始5分钟,由一位同学进行新闻播报,播报最新的时事新闻,即可可以锻炼学生的勇气,培养他们对时事的敏感性和对政治科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中考时事的重视。
二、设计抢答题
在开始的阶段设计抢答题,可以让学生知道本课是围绕有关民族之间关系的内容,吸引学生对民族内容的关注,同时,通过抢答,培养学生踊跃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把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具体内容进行分解
把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同繁荣等知识点进行分解,通过一系列的事例和正反两方面的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我国的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四、通过分解自治权和民族自治区的优越性来让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把自治区的四种自治权进行讲解,同时让学生搜集民族自治区的优越性的资料来做介绍,根据学生介绍的资料及发言内容,灵活处理,引领学生思考、讨论发言,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并结合多媒体展示。
五、多媒体展示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涉及到民族的内容很多,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领会本课的重难点,同时,使他们能更好的维护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