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曹冲称象
《曹冲称象》教案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特点,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必将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学情分析:
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让学生能很快的理解故事内容。本故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人很会动脑筋,知道他们是怎么称象,同时通过故事来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观察的好品质。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上,而让学生知道通过量的守恒的原理,我们可以进行量的替换。这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太抽象了,也相对来说较难,因此我把这个故事分成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而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量的守恒的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表情地、生动地复述故事,从而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称、象”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3.教师通过称象办法引导让学生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并想出其它巧妙的称象办法。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大自然的奇妙。2.通过阅读理解水的变化。
3.体会用词的精妙,进行字、词、句的积累。突破措施:多种方式读
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模拟称象的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去体验称象过程。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曹操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认识“称、象”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对话平台
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促进不家务事共同提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象等。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实现新旧过渡,促进学生表达。)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2.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3.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点、照,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板书设计: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大秤 象上船,画线,象上岸
宰大象 装石头 齐线,称石头
↓ ↓ 直摇头←曹操→点头微笑
教学反思:
第二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曹冲称象》教案
6.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6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重点: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6个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教学方法:采取小组议论为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故事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范读全文
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讲读课文
①指名朗读一段
提问: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时候曹操带着谁去干什么?
板书:官员、曹冲
提问:什么人称官员?
②指名朗读二段
提问:这头大象怎么样?(又高又大)
提问: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像……像……)
指名读句子:“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议论、理解这句话,想象大象的样子)
师:“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提问:官员们议论什么?“到底”什么意思?
师:这样的一头大象,要想称出它的重量可不容易。
指导朗读,读出重音“又……又……到底”
师过渡: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③指名读三段
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方法?(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句式说)
板书:杆秤称象
秤称象肉
提问:曹操听了态度怎么样?“直摇头”什么意思?(做个动作看看)
讨论:为什么直摇头呢?
板书:称不出 伤害象(指导朗读)④指名读四段
提问:这段写什么?(曹冲想出称象办法)
做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象上船——船下沉——画线;象下船——船浮起——装石子——船沉到画线处——称石子)
提问:往船上装石头时,为什么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船下沉的深浅和大象上船时一样,说明这时石头重量和大象相同)
默读四段:读、画:用“——”把曹冲说的话画出来。
提问:共有几句话?1句和后4句是什么关系?(1句是总写,后4句是具体叙述)
指名逐句朗读
画、批:按称象步骤用…画出有关动词
板书:赶、沉、画、赶、装、沉、称
提问:这些动词可以颠倒顺序吗?为什么?
师:作者用这些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称象步骤和方法。
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叙述称象过程。
板书:船称石头石头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课堂作业:
出示幻灯:(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到船上,看船身下()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一条线。再把大象()上岸,往船上()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减去()船上的石头。最后把几次称得的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⑤指名读五段
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这种方法好在哪儿
提问:结果怎样?“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当时几岁?“才”什么意思?
师:现在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3.观察插图
思考: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与课文哪段内容相符合?(重点观察曹冲的动作、神态)口述画面内容(三)朗读全文。
讨论: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板书:动脑筋、想办法
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其一,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官员们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二)练习。
1.读一读,说说每组中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①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第二句加了“直”字,“直摇头”就是不住地摇头,说明曹操认为官员的称象方法太笨拙,很不赞成他们的意见)
②曹操的儿子曹冲7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
(第二句加了一个“才”字,“才七岁”是只有七岁或仅仅七岁的意思,强调曹冲年龄小,但遇事善于动脑筋、想办法)③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第二句加了“到底”二字,“到底”有多重就是究竟有多重,“到底”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师:第二句在“摇头、七岁、多重”前边分别加了“直”、“才”、“到底”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
指导用“直”、“才”、“到底”三个词造句 2.把下面句子意思写具体 ①大象又高又大。()②教室真整洁。()3.课中练习:
练习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练习用“先……再……然后……最后……”说一段话。4.练习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三)书写生字。(1)读我会认的生字。(2)给生字组词。
(3)同桌交流用自己的方法记忆生字。
(4)老师讲解每个生字的重点笔画并在填字格中的位置。(5)学生书空。
(6)学生书写,老师巡视,单个指导。
(四)作业;完成练习题
第三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和曹冲的对比(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3)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称象课件演示称象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然后……再……最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嘿!说得真不错!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掌声。我毫不吝啬地封给这个学生一个“雅号”——“赛曹冲”。“还可以用粮食代替大象的重量!”“只要是比较沉,又容易计算重量的东西都可以。”“你想得很好,”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曾经见过一种地秤,连汽车的重量都能称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大象赶上去。”孩子的答案是对的,只是他没有考虑当时还没有地秤这种东西,但是他的思路也是对的,他没有一味地从别人已经想好的思维角度出发,而是想另辟蹊径。他的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呀!”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我想,要是当时没有想到这个问题,恐怕学生不会对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这个问题掌握得这么牢固。也正是我通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去探究更多的称重的方法,使学生局限在一点上的思维得到了发散。使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答案的丰富超出了我的想像。尽管学生的创新求异有时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只要能通过正确的方法调动学生去积极的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这里我也知道了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能的。这些潜能就一定能在教学中被释放出来。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第四篇:部编二年级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曹冲称象11分钟 造大称4分钟 自由读 指名读 总结是什么办法
判断这个办法可行:指名读,指导读长句子 总结这个办法不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根、杆”等14个汉字,区分“秤”和“称”,“根”和“杆”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曹冲称象的步骤及好处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曹冲称象》 齐读课题。指导“称”是后鼻音
三、整体感知
1、复习自由读(教师巡视,发现好的同学,等会请逐段读课文)2.检查生字
自由读,指名读,小老师读,男女读 引导大家发现都是木字旁,怎么区分? 全班读
感受大象的大“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一起去看看大象是什么样子的?书上怎么说的?(请生回答)板书:又高又大 走进大象,整个人瞬间被遮住了,就是这样的大象,一起读: 摸摸他的腿,比孙悟空的金箍棒还要粗,一起读:
这么大的大象,我们来称一称把,看看,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过渡语:官员们正在议论的时候,曹操发话了,“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看看官员们怎么说?指生回答
预设:有的说....有的说...(大约请三个同学)这个办法行得通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曹操听了直摇头 直摇头就是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行不通吧。
谁来我们再读一读官员们的办法,指名读,男孩读,女孩读(多种方式读,以读促悟)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大称吗吗?
呈现图片:大家看,这就是一杆秤,这位老爷爷是怎么在称东西的呀?(请生回答,关注孩子说话的完整、有序性)这就是秤杆,当我们需要称重的时候,是把秤杆提起来,让秤杆平衡就行了,这杆小秤一个人提就行了,还有大些的,你们看,需要两个人扛着。那如果像大象又大又重的怎么办呢?指名回答 学习区分“秤”和“称” 1.讲解 2.齐读儿歌 3.大家来找一找
师总结:所以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曹操听了直摇头,下节课就那让我们来看看曹冲的办法吧。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做到读得既正确又流利。1.自由读 2.指名读(1)3.讲解“船身”和“船舷” 4.让大家注意断句,指名读(1)3.男女赛读 4.分组读 5.整体读
指名回答
板书“赶上船、画、赶下船、装石头、称石头” 3.播放教师实验视频,请同学们来说
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小朋友们,曹冲的办法成功了吗?谁来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指名读 整体读
感受曹冲的聪慧:
在一千多年以前,称象这件事情是多么地复杂,那年曹冲7岁,小朋友们,来读一读这句: 指名读 自由读
问:这句加了一个“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预设:加上了一个才,让我感觉他好特别小。用“才”说话,谁也来说一句话吗?
预设,引导同学们说,比如你做作业花了很短的时间: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写一篇100字的日记,可是我才花了十分钟就写好了。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走路走得很快,才走了五分钟就到家了。
比如说分数考得很低:这试卷这么容易,全班有30个人都考了90分以上,你怎么才考了60分。
是啊,才7岁的曹冲,也就是在你们这样的年龄,他做到了这样一件伟大的事情,大官员们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正是因为他的爱思考才有了这样妙的办法,小朋友们,爱思考才能长智慧,希望以后你们也可以像曹冲一样爱思考。书写指导:
1.观察:左窄右宽,左低右高或者左高右低,在观察关键笔画 2.教师范写 3.纠正坐姿 4.学生一看二描三写 5.评星星
又高又大
难
赶、画、赶、装、称
}
爱思考 长智慧
妙
第五篇:04.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教案及反思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4、曹冲称象
设计理念: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学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5个生字,会写候、柱、底等9个字。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课前准备:
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天平、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
2、请学生自由回答。
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适时认识生字“称”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设计意图: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设计意图: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曹、称、秤、重”等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识字办法学习生字、掌握读音。(生自主识字,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方法渗透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开放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4、去掉拼音读生字:
(1)同桌比赛读(2)男女比赛读(3)全班齐读。
5、开火车认读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读,落实字音教学,又激发了兴趣,防止了重复和枯燥。)
6、指名读文
把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一读。(提示读书姿势)读书时身体要站直或坐直,双手捧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段距离,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其他同学仔细听,评价。
(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符合低年级认知规律。)
三、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四、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五、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候、柱、底、杆”等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秤”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也是中高年级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写字、识字、学词,使识字、写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进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教学中,把学生牵引到学习状态以后,巧妙地过渡到写字教学中:生字记得那么牢,肯定也能写得工整、端正,请你当当小老师,提醒提醒大家,怎样才能把字写得工整、端正?让孩子们在评价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六、拓展练习
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第二课时
(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感悟、指导背诵、积累词语、学写生字)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设计意图:实现新旧过渡,促进学生表达。)
二、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官员们是怎样说的呢? 学生汇报,师适时板书:官员
造秤
宰象割块
2、师引导:那么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其他人有什么意见呢?曹操呢?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3、现在请大家试着学官员的口气读一读他们的话。
这里面有三个官员说话了,读谁愿意来当官员学着官员的口气读一读。指名3个来读。
师:其他同学想不想也来读一读,那么老师提议一、二、三小组分别读三个官员的话,第四小组的同学读旁白,同意吗?(分小组读)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曹冲又想出什么办法呢?
(设计意图: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请大家用“-------”画出表示曹冲做法的语句。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2、课文用几句话来讲曹冲的办法呢?(四句)也就是四个步骤,现在我们把这四步总结出来:
板演: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象下(装石)称出(重量)
师:谁能
解释一下这四步的做法?
3、师:曹冲的办法可真好,想不想当一回小曹冲?老师这儿有一些东西,大家请看(师出示教具)请大家前后桌的同学一起来读他的办法,合作讨论怎样来演示这个办法,等一下派代表来演示。
4、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5、师:现在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面一条线.(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们的办法中得到启发).6、师:我们知道曹冲的办法是按四个步骤来的。那么有谁能用:(师板书:先„„然后„„再把„„再„„)来说一说 师:谁再来用其它的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曹冲的办法?
7、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来的呢?
适时板书: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8、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四、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3、小结:现在看来,依靠科技无穷的力量,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才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像曹冲一样,要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爱动脑筋,祝你们都成为聪明的孩子。
五、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候、然”,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六、课外延伸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称
象
↙
↘
官员们
曹冲
造秤
以船代秤
宰象割块
以石代象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象下(装石),称出(重量);
先„„然后„„再把„„再„„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同等重量简单地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学这一课时,我设计让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再沿着学生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学生先默读课文,问:“你有什么总是吗?”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 题:“曹操为什么要称象?,官员们用什么办法来称象?曹冲用的是什么办法?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老师梳理学生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法,循着学生的问 题安排教学思路,逐个解答学生的问题。
好老师好童学原创设计,免费更 新课件教案教学实录视频,请加微信:haolaoshi hao tongxu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