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勤奋》评课稿陈海燕[推荐]
《说勤奋》评课稿
陈海燕
评课前有几句题外话,说的想法十分迫切,请容我赘述:
昨天杨老师跟我说欢迎提意见,我答“没有勇气”,倒不全是说笑,“没有勇气”的主因是“没有底气”。说实话,工作十几个年头了,教学技艺的打磨方面,我只能算是大龄新手,出于对文字的钟爱与模糊的直觉,我更喜欢从阅读者而非施教者的角度去审视把握。来到附小的一年,修枝整叶再学习,有成长的幸福,也有消极的自我否定与彷徨。从昨天学习杨老师的教案到今天欣赏杨老师的课堂,内心禁不住涟漪阵阵。从某种意义来说,评课只能是一种个人的、局限的观点。此刻,我有足够的勇气直抒胸臆:这堂课,我喜欢!
首先喜欢简洁明了的环节设计,导入、自学反馈、整体感知,教案内容不满一页,方寸之内天地广,不见刻意,唯余大气:
1.由勤奋的人、勤奋的词导入,紧承一句“说到勤奋,我们都有很多话要说”直接指向题眼“说”,告诉学生这篇课文与众不同,是说理文。“议论文”独特罕见的体裁特点,就这么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喜欢杨老师的开门见山、一语中的;
2.读词学字简述故事,自学反馈层次浅显而清晰,却稳健朴实地练了读、写、思、说的语文能力;简述故事不只是练了概括能力,我想,更多是为下一环节整体感知“举例”的说理方法做导向与铺垫;
3.快速浏览全文后,先自由阐述感知的道理,再引导聚焦中心论点的导读设计极富智慧,寥寥数语,层层递进,直奔中心;“怎样把道理说清楚?”引出说理方法“举例”,“举谁的例子?为什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深入浅出告诉孩子“举例要有代表性、有说服力”。想起了议论文最关键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整体感知环节,杨老师已轻松化解了论点论据重难点,而论证方法也已定位为“举例论证”。
还喜欢杨老师的语言,干脆利落却揭示了学习方法。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知同学们在预习时将课文读了几遍?”“这些道理都是同学们读到的,但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观点。”
最后,套用议论文结尾方式重申我的观点:紧扣文本内在、关注文体特征、删繁就简的本课设计与施教过程,我喜欢。
第二篇:说勤奋评课稿
《说勤奋》评课稿
《说勤奋》是一篇议论文,说理性很强。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今天,有幸聆听了蔡老师执教的《说勤奋》,那创新新颖的教学设计,那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真是令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听课心得:
一、复习导入,理清结构,激发学生兴趣
课伊始,蔡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复习了课文的结构,即课文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了两个例子,最后对观点进行再次强调,由此引出了汉堡结构图,蔡老师形象地把这篇说理文比作了一个双层鸡腿堡,并告诉孩子们要学好这篇说理文,最重要的就是要品好汉堡中间的鸡腿肉,即学好如何举例子。这样创新的比喻,这样风趣的语言,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们探究课文的兴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去品读课文的鸡腿肉——两个事例。
二、运用不同方法,学习事例,感悟勤奋
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蔡老师主要是让孩子们紧扣描写司马光小时候和长大以后的两段话,引导孩子们抓住关键词来自主谈谈自己的理解,从而感悟司马光的勤奋,并通过朗读读出勤奋。在学习童第周的事例时,蔡老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让孩子们去找找童第周的事例和司马光的事例有哪些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相机找出相应的段落进行品读。在找不同之处的时候,蔡老师引导孩子们从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去找,内容方面,蔡老师着重指导孩子们完成表格,写法方面,蔡老师让孩子们发现了两个写作法宝:引用名言和及时总结,并告诉孩子们运用这两个法宝写作的的好处。
三、补充故事、巧妙比较、总结法宝
在引导孩子品读完司马光长大勤奋的那段话后,蔡老师补充了《司马光与警枕》的故事后,并让孩子们和课文中的故事相比较,从而发现老师讲的这个警枕故事比课文中的故事要具体生动有趣,蔡老师接着追问孩子们:既然这么好,能不能把这个故事塞到课文中去?为什么不能?孩子们说太长了。蔡老师又风趣地说:“对呀!我们的手枪腿又大又美味,能不能把它整个塞到汉堡中去?”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能。”这时,蔡老师告诉孩子们举例子的第三个法宝就是:简单概括。这样巧妙的比较,这样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就让孩子们明白了说理文举例子和我们平时写记叙文事例不一样,必须简单概括。
四、读写结合,运用法宝、描写事例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以模仿为桥梁,以片段训练为手段,以读促写,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蔡老师在教学中总结了说理文写事例的四大法宝即紧扣观点、简单概括、及时总结、引用名言这四大写作法宝,并指导孩子运用这四大法宝去描写一个身边的勤奋小事例。在动听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笔尖不停地飞舞,不一会儿,就有几只小手举起来了。蔡老师让孩子们站起来读自己的片段,并要求孩子们抓住举例子法宝的使用来进行点评,孩子们争相举手,俨然一个个小评委一样认真点评。这一教学设计,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写说理文事例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孩子们的点评能力呢!真是一举两得呀!
总之,我觉得这堂课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懂得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而且还让孩子们掌握了四个法宝,学会了用典型事例来说理的写作方法。同时,蔡老师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耐心的引导、热情地鼓励,课堂重点突出,训练点抓得精、准、妙!这真是一堂优秀的语文课。
第三篇:说勤奋评课稿
评陈文莉老师执教的《说勤奋》
韦敦芳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在教学时,陈老师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阅读:
课始,陈老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回忆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明白作者接下来通过举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从整体上感受说理性文章的特点。
接着陈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抓关键词,感悟司马光的勤奋;对比想象,理解童第周的刻苦。为了让学生深入地探究阅读,陈老师先是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顺学而导,关注司马光躲在屋里的“躲”字,出示一组填空题引学生导想象说话。让学生带着自已的实际做法和想法去与他进行比较,从而反衬出他的勤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上的思考探究与想象体会是真实的,感受更加深刻。陈老师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象童第周的勤奋表现,在扩充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课文的重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也就突破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
学完两个事例,陈老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刻苦学习的故事,并引导思考:这么多勤奋刻苦学习的例子,为什么作者单单选择这两例子呢?他们身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学生经过对比就发现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了典型的例子来论述。最后在学完课文后,陈老师对照板书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使学生感知说理性课文常用的写作结构。这样几个层次的学习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感知作者选材的典型性。
这是一节关注语用的探究阅读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朴实的示范,巧妙的点拨,耐心的引导,热情的鼓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阅读文本。
第四篇:说勤奋评课稿
《说勤奋》说课稿
——寿山乡老街小学 肖恒羽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说勤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教材分析 《说勤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文章的说理性较强。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例举了司马光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候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的道理。第四自然段号召学生不忘勤奋,一生勤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说服他人为成功”的议论文的魅力。
在小学阶段,说理的文章并不少见,常将说理融于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是人物小故事中,主要是通过事情的描述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但本文行文结构更接近于议论文,既是对以前说理文的一种深化,也为初中认识和学写议论文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在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知识的的梯度体现中有着不可取代的过渡作用,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智慧。同时,这篇文章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促进了课本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基于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践行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在第一课时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学生通过学习文中的两个事例,能用自己的话或是书中的语言表达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说理性很强,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论点,因此,根据本文的结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学习文章2、3自然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比较两个例子的异同,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法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了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新课标理念,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使学生既
凭借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节课主要使用的教法是“谈话法”和“学导法”。学法 中国有句老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根据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本节课教学使用的教法,我引导学生使用 “读”“思”“议”“悟”学习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文中的搭道理。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和学生做了以下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勤奋小故事或和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
老师准备: 1.大白纸两张(课前贴于墙上)。记号笔一只。2.人物事例异同情况比较表(每小组一张)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我从复习导 入、合作探究、分享交流、课堂总结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人物的例子?这样设计既可以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出事例,可以为接下来学习2.3自然段打实基础,也可以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可谓一举三得。
二、合作探究
首先我在幻灯片中出示小组合作的表格和要求,小组合作的内
容是课文的2.3自然段,目的是通过对两个事例异同的比较,对关键词、句的勾画、释义,明白 “不管你是聪明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可以通过勤奋获得成功,达到理想的境界”,接着小组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于各小组间,也可参与其中某个组的讨论,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补充式反馈,补充式反馈时教师要再次强调补充式反馈的意思和重复的惩罚,最后教师补充《资治通鉴》和青蛙卵剥离手术的文字资料,将表格答案呈现于幻灯片中,总结反馈。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头戏,也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合作探究,教师的相机引导和深入挖掘也很重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听、说、读、写、想各种感官,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分享交流
第一步,随机请几位学生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勤奋小故事或名人名言与大家分享,每人只享一个,要说清楚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感想。没机会在课堂上分享的,将自己搜集的文字资料粘贴墙上的资料分享库,大家分享。
第二步,个人思考,回答大白纸上的其中一个问题,并说明原因。补充反馈,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原因书写在大白纸上,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反馈。
(分享时,学生搜集的文字资料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本文观点,同时让学生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也更深一层的理解了课文阐述 的道理。交流时,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原因,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又完成了知识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旨在说明,作者是这样的观点,大家是这样的观点,我也是这样的观点。又在此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的行为指引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课堂
通过学生的齐读和个性化朗读,感受勤奋的重要性。接着教师总结陈词,对学生提出要求和期望。(本环节设计意图是号召学生不忘勤奋,一生勤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课后的学生的记忆有很大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特点是结构鲜明,条理清楚。根据教学过程中相机书写。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效果预测:篇二:说勤奋评课稿
评陈文莉老师执教的《说勤奋》 韦敦芳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在教学时,陈老师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阅读:
课始,陈老师引导学生齐读课题,回忆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明白作者接下来通过举了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从整体上感受说理性文章的特点。接着陈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抓关键词,感悟司马光的勤奋;对比想象,理解童第周的刻苦。为了让学生深入地探究阅读,陈老师先是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接着顺学而导,关注司马光躲在屋里的“躲”字,出示一组填空题引学生导想象说话。让学生带着自已的实际做法和想法去与他进行比较,从而反衬出他的勤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上的思考探究与想象体会是真实的,感受更加深刻。陈老师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象童第周的勤奋表现,在扩充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课文的重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也就突破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
学完两个事例,陈老师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刻苦学习的故事,并引导思考:这么多勤奋刻苦学习的例子,为什么作者单单选择这两例子呢?他们身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呢?学生经过对比就发现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学生很快就发现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选择了典型的例子来论述。最后在学完课文后,陈老师对照板书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使学生感知说理性课文常用的写作结构。这样几个层次的学习就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初步感知说理性课文的表达方法,感知作者选材的典型性。
这是一节关注语用的探究阅读课,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朴实的示范,巧妙的点拨,耐心的引导,热情的鼓励,逐
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阅读文本。篇三:说勤奋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课《说勤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勤奋》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材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材的,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讨论法: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理解不存在什么问题,内容深入浅出,没有什么孩子理解的难点.有的学生甚至不太感兴趣,所以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2、采用变序法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但如果按层次学习,学生积极性不够,易产生疲劳感,随意我打乱顺序.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为教学的契入点.3、中心突破法: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展开教学,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4、我根据《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的意义.这虽然是种要求,但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抓住关键词体会含义,有感情的朗读做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三、说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养成勤奋的习惯,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司马光童第周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五、说教学准备:
1、收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例.2、多媒体课件.(名人名言)等
六、说教学过程:(一)、直奔中心,知勤奋.1、通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围绕这句话,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长的故事(精练导入,明确中心.)(二),合作探究,解勤奋.1、认真读一读第2,3小节.2、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找找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用笔在旁边圈圈画画.)
4、研读关键词句,体会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桥梁.(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
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通过对关键词语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等的理解,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然后感情朗读,通过读好关键词句来体会司马光的勤奋.)(3)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4)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等词语,体会童第周的勤奋.)(三)、回归勤奋,课后拓展.1、出示名人名言: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2、理解: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名言小结,让学生朗读体会,联系课文内容,懂得不管是天资过人,还是基础差,通过勤奋,能使聪明的人成长,能能使基础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并理解难句.)
3、练习深入体会中心.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司马光说(),想对童第周说(),想对自己说().七、说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篇四:《学与问》评课报告 《学与问》评课报告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一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教 学此课时,王老师从谈话导入。板书“学”、“问”,人们常把有知识的人说成“有学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学与问》。告诉学生这是一 篇说明事理的课文,也就是议论文。然后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议论文。(《说勤奋》《谈礼貌》《滴水穿石的启示》),总结出议论文的一般特点: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得出观点。
接着让学生自学,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观点,同时给文章分段。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学生很快就找出了文章的中心观点: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分段也是很简单的。
第 一个事例是哥白尼的例子,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经常”和“缠着”理解哥白尼非常喜欢问。“这对哥白尼后来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吗?”与下文的“不懈追求”联系起 来。“这些问题呢?”读一读这些问题,通过对哥白尼事迹的简介(《天体运行论》、“日心说”),让学生把握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与他成就的联系。我们现在要不要多问呢?问谁呢?怎样问呢?自然过渡到对3、4两段的学习中去。(要学会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提出问题,拜能者为师。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二个事例是沈括的例子。他就是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心中的疑团。最终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梦溪笔谈》)
最后再回到文章的中心观点上来,让学生将学与问结合起来,养成勤学好问的好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王老师让学生进行了充分地角色体验。通过智者身份的体验,学生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体验了文体的结构,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新 知识进行了融合,把已积累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了。角色体验在德育课中经常使用,已被证明是一种好方法,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能大胆地使用了。新课标强 调学生的情感体验,角色体验不就是情感体验的基础吗?我想只要我们平时结合每篇教材的特点,多想办法,角色体验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篇五:《学与问》说课稿
《学与问》说课稿
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 张慧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进行探讨、交流。下面由我代表我们中山共同体六年级语文组来谈一谈我们对《学与问》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思考。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接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然后列举了沈括的事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文章选择了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一个侧重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另一个则主要说明要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说理层层深入,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话。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区别两个多音字“兴”和“差”的读音和字义。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4、了解说明事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并尝试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了解说明事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并尝试进行仿写练习。
二、说学情
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来看,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往往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的层面上,即文章的内容,而忽视“课文是怎样写的”,即文章的表达方法。而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文章,如果像平时教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咬文嚼字,悟情感,显然有些不太恰当。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研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文体意识”。结合教材的文体特点以及六年级语文学段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表达方式,所以最后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写法特点,体会
作者选材的用意,学习如何合理的选择事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学案中设计了填空题,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来证明观点的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而片段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他们平时写得较多的是记叙文,对这类说明事理的文章很少写。因此在学案中提供了三段材料,既可用来训练学生合理选择材料,又为仿写提供了素材。
三、说教法、学法
1、读为主线,注重积累。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课文中有一些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值得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因此在教学案中我们设计了“摘抄文中两句对你有启发的句子”这项作业,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语句。
2、自主学习,发现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在自读自悟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方法,通过读、注、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3、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语言特点之后,让学生阅读学案中提供的三段材料,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筛选,锻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读为主线,分为以下几个块面: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二)反馈字词,巩固听写
根据学生学案中预习导学的完成情况,指导错误率较高的几个字的写法,再进行听写进行巩固强化。
(三)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学与问》是继《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后的又一篇说理性文章,学生对这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理清文章的脉络不是难事。
(四)概括事例,练习朗读
(五)摘录警句,积累经典
第二课时主要是探究文章的写法,分为这几个块面:
(一)背诵警句,复习导入
(二)读文品句,理解“能者为师”
(三)研读事例,领悟文章的写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围绕 “两件事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两件事例?”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和作者选材的用意。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筛选材料,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进行片段练习。我就说这么多,具体如何实施,还要看邱晶晶老师和王慧老师的课堂教学。
第五篇:海燕说课
《海燕》说课教案
怀柔三中 张建国
《海燕》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把握对具体事物的摹写,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托物言志的佳作。这里,有不屈误解、寂寞生存的丑石,有在暴风雨来临前高傲飞翔的海燕,有弱小却英勇无畏、充满团队精神的鹤群,还有空山中那声声惹人情思的鸟鸣。学习这个单元,重在加强朗读,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状物的,体会作品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海燕》是苏联“无产阶级艺术权威”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此外,《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学习本文对初一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2.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背景,掌握象征、对比的写法及其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欣赏散文诗的水平,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情感目标: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应该是教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仅仅是走向这个问题或者带着这个问题走向未知深处的途径。
同时此文文字精粹,蕴涵丰富,气势磅礴,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诗的韵律感,适于朗读。所以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难点:①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作者塑造海燕形象,是把海燕放到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的。课文以暴风雨的发展过程为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暴风雨在孕育。第二幅:暴风雨迫近。第三幅:暴风雨迫在眉睫,大海与乌云激烈斗争。这三幅画面的变换表明了形势的愈来愈险恶、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但海燕却更加镇定,愈战愈勇。海燕的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得到烘托和显现。把握住这一点,可以更好的体会“海燕” 精神的内涵,但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
②怎样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文章中能“读出自我”。
因为此文是外国作品,时代比较久远,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写出的特殊文章,学生很难与之产生共鸣。如果一味的讲革命,讲象征意义,脱离学生的实际,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分析的教学的重点,难点,我想这样处理教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加强朗读。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朗读有多种形式,包括听录音、教师的示范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海燕”的形象有了一定的把握了。
2.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除了正面展现海燕的形象外,作者还运用广阔的背景进行烘托,同时通过几种海鸟对暴风雨的恐惧万状和海燕搏击风云的对比,增强了海燕形象的鲜明性和立体感。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帮助学生深入地把握海燕形象。
①纵向比较 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以及感受海燕愈战愈勇的英姿。
②横向比较 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比较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烘托出海燕那种乐观的、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3.淡化象征手法的学习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重要艺术特色,通常是教学的重点。本文的象征意象是一个纷繁浩大的意象系统,在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事物都能和当时俄国的社会现状一一对应。在短短不足600字的文章中营造出这样的象征系统不得不让人佩服高尔基的笔力。但是这恰恰又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很容易给学生造成乱哄哄的感觉。而且一节课中让学生理解所有的象征意向也不现实。所以我想只要让学生能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明白处于斗争双方各是什么。哪是正义的,哪是反动的,知道几个重要形象的象征意义就可以了。最终达到的目的就是:突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淡化文章的政治色彩,拉近与学生距离。
三、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为了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我确立了以读带讲、点拨讨论、情境体验等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者的“导师”,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朗读、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感知,探索求真,展现自我。力求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教给学生。
2.学法指导
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指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法,在求同析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包括文字、图片、课文朗诵的声音资料。
四、教学程序 1.导入
出示海燕搏击长空的图片,由学生介绍这种海鸟,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这样导入,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与老师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感。也让学生初步领会“海燕”的精神内涵。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搏(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对海燕进行歌颂)
让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高尔基以及有关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重点明确这样几点:要知道高尔基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了解他的苦难童年,知道他的代表作。了解高尔基写《海燕》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题。
3.朗读课文,感知艺术形象
①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仔细聆听,不看书,在纸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②给学生时间,自由读。③朗读交流,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拿手的一段或几段来朗读。教师进行指导,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4.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以“作者是怎样塑造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的主问题入手,设计了这样三个思考题:
①文中三幅海上图景有什么变化?这对塑造海燕形象有何作用?(重点圈读三幅图中描写风云雷电的词句,把握环境逐次变化对烘托海燕形象的作用。)②随着暴风雨的逼近,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文中海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寻读三幅图中描写海燕神态、声音、动作的词句,体会海燕英勇无畏、愈战愈勇的英姿。)③课文既是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海鸥等水鸟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比较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面对暴风雨的不同表现,挖掘海燕形象设置的典型意义。同时比较乌云、狂风与波浪、大海形象,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这样通过纵向、横向的多角度的比较,使海燕这一艺术形象更加的鲜明而立体。相信海燕的形象也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俊伟起来,这就说明,课堂教学已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5.拓展延伸
读书要“知人论世”,不仅要读出作者,同时还要联系自身实际,在文中“读出自己”。这对于健全学生的人格,丰富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设定这样的问题:
《海燕》虽然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海燕”这个艺术形象有着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但是我们撇开这个背景,《海燕》仍能给我们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因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从勇敢的海燕身上是不是可以找到答案呢?
由于学生的年龄太小,生活阅历浅,很难有切身的体会,老师可以以身示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也可以讲高尔基的故事,因为高尔基经历过苦难的童年,他的名字在俄文中就是“痛苦的”意思,他自己就是一只搏击长空,英勇无畏的海燕。用作者的故事来感染学生,可以帮助学生更深一层的理解高尔基的作品,并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最后给学生推荐高尔基的代表作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只要这节课能让学生感受到海燕形象的艺术魅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乐观勇敢地大喊一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能对高尔基的作品产生浓厚的阅读的兴趣,那么这节课的目标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