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支撑基点探究

时间:2019-05-12 17:5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支撑基点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支撑基点探究》。

第一篇:教学设计支撑基点探究

教学设计支撑基点探究

陈海琴 柯卫玲

[摘 要]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和前提。为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案,笔者对教学设计的支撑基点进行了探究,即以关注学生差异、创生教材内容、把握教材关键、突出思维训练为支撑基点,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设计新体系。使教学设计能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尽可能大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设计 关注差异 创生内容 把握关键 思维训练 教学设计即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风格,结合新课改理念,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1] 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和前提。它不仅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行为的导向,使学生能在有序的课堂中更为主动、更为积极地学习、体验和发展。该如何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教案?笔者认为,须以关注学生差异、创生教材内容、把握教材关键、突出思维训练为支撑基点,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设计新体系。

一、关注学生差异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2]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点”,更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点,以学生差异为立足点,确定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并选择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充分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寻找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

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发展。

1.关注知识能力差异

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验、基础知识等因素的差异,造成了知识能力方面的差异。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学生放在同一条水平线上,用相同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对于学生来说,自信心可能会因此受到打击,不能体会学习的快乐,还可能会给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带来阴影。这就需要教师打破同一要求,同一标准,在设计时要以学生为本,根据他们的知识能力差异来设计预案。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即根据学生个体在认知规律、知识能力的差异,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2.关注思维品质差异

“思维品质是在个体思维活动中智力特征的表现。”[3]具体说就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某一阶段所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由于个性、智力及习惯的差异,其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也会各具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这种差异只有在自由的学习中才能得以张扬。如果不作差异性设计,忽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差异,把学生整齐划一地加以对待,那学生思维就会受到严重地束缚,其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也难以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案时,应充分预设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因材施教。

3.关注情感态度差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丰富的世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在学习中,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将直接决定学习质量。当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处于积极状态时,各种学习细胞都会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感性认识的个体,学习中他们会显现不同的情感,就这需要教师作出一定评价与引导。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态度就会得到应有的关注,学生的个性也就会得到应有的张扬。

4.关注学生价值差异

美国学者拉思本人在《价值与教学》中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且每个人都按个人的价值观行事,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关注学生价值差异,给学

生以选择的余地。基于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尊重这种差异,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并通过教材和教师自身的价值引领,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曼谷的小象》的教学设计: 在学生整体回顾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带着问题——‚你认为‘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阿玲,还是小象‛研读课文。在学生交流观点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并不断形成共识:小象的聪明、懂事离不开阿玲平时对它的训练有素。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4]。以上设计就很好地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差异,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设计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对小象和其主人阿玲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精心设计了“你认为‘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阿玲,还是小象”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领直入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小象的聪明、懂事和阿玲的善良、热情、聪慧。由中,我们看到了学生阅读、思想和情感活动的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这样的教学设计运用到课堂上,学生思想的涟漪就会被不断地激起,灵性的火花就会不断地迸发。同时,该教师又注意个性感悟后的引导、提炼,最终形成理解的共识。这种由分而合的教学设计犹如主题明确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二、创生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5]故而,作为教师,应大张旗鼓地动用教材的选用权,在必要时对教材内容也要有所创生。

1.改编教材内容

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往往会出现个性化的处理。由于教材在编写时所处的时代不同,每位不同时代的编者对教材的编写也会有所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在使用中会慢慢地显现它的不足之处。当不同的教师面对他们的学生,或是同一个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使用价值观。此时,教师就要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教材,在分析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

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根据知识间的纵向联系等进行考虑,从而确定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

2.增加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相对应学生使用的教材却几年甚至十几年如一日固守老的内容,不曾改变。也许教材刚编出来时我们觉得很符合那个时代的气息,但过几年,重新回过头来审视教材,就会发现教材中的一部分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有些内容已远远落伍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教材是已定的、静止的,它无法按我们的需求进行动态改变。这就需要教师把课外文本的信息有机渗透到教材中来,拓展知识获得的渠道,通过一些信息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深入理解,激发、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删减教材内容

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由于其相对的滞后性,或难以满足学生需求或已能被学生提前掌握。而滞后性的教材内容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还是按步就班进行教学,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的索然无味。对这些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容,教师就可减少它在教学中的份量,甚至可以删除。

4.归并教材内容

当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由于其滞后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被删去时,剩下的这部分内容虽然难易程度上能跟上学习的需要,但在量上就难以使学生“吃饱喝足”。这就需要教师整合相关资源,进行有机统一,再组织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学习环境中尽兴、有效地学习。

5.分割教材内容

目前,有些教材由于编者对学情的估计不足,一部分内容或远离学生实际或容量过大,如果按照既定的时间教学,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机分割,把难度降低。同时,对于部分图像特别丰富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内容进行一些取舍,用得恰到好处。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 将教学内容作了改编:

教材内容分四段安排:边的特征,按角分类,角的特征,按边分类。有一位教师对这个教材作了以下改编:先探索边的特征,然后顺其自然地按边的特征进行分类,再探索角的特征,然后按角的特征进行分类。

三角形边、角的特征是研究把三角形按边、角分类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三角形边的特征后,才能直接进入将三角形按边来分类,这样才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此可见,在边、角之间进行互换完全没有必要。而教材中仅有的四个知识点经历了两次变向:特征到分类,再由分类到特征;还经历了两次转轨:边到角,再由角到边。这样的编排割裂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容易造成一些学生知识间的混乱。这位教师就敏感地抓住了教材知识体系的不合理性,对教材的编排顺序作了改编。改编后的设计可以让边、角的知识在教学时借鉴和变通,学生可以利用前几节课中的学习方法,自己自主地研究角的相关内容。这样既兼顾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注重知识的完整性。

三、把握教材关键

有些教材看看没有多少字数,但细细琢磨,可圈可点的知识点还是不少。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求全,教学效率低下不说,就是学生也是难以接受。因此,教师切不可把每课时的知识都面面俱到地“倾囊相授”,而应根据教材具体情况和学生发展水平来确定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好教材的某些方面,集中发挥其某方面的“例子”功能。教师在设计时就要善于抓住这个关键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使这一切入点成为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点。

1.把握课题关键

课题“如人之眼睛,一目尽传精神,好的题目犹如美女顾盼有神之倩目,能一下抓住众人的心,使人不能释怀,欲一睹芳容”。同时,它又因显眼位置成为教材的关键之处。因此,在设计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眼睛”,把握关键,深入到课文的“内脏”。

2.把握正文关键

正文是教学内容的中心,是教学设计的落脚。语文科中的一个关键词、一个关键句或一个关键段也许就是我们关键的抓手。数学科中的一个或两个例题就是我们的教学关键,特别是教材中的插图也是我们定位教学方法的依据。这样就要求教师仔细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真正落脚点。

3.把握习题关键

习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就可以用它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正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终达到重难点突破和学生能力提升的双重目的。

[案例]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一夜的工作》的教学设计:

由课题入手,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周总理的这一夜,到底是怎样的一夜?‛再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透过语言文字找感动,并抓住关键词‚极其简朴‛,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大胆猜想,激情诵读,体会极其简单背后所蕴藏的‚极其不简单‛。最后,引领学生走进总理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写作,将周总理生活的‚极其简朴‛与工作的‚极其辛劳‛之间的巨大反差凸显出来。

以上片段,王老师面对这篇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课文,没有从头到尾逐段分析,而是别出心裁地抓住课题和“极其简朴”这一词眼,通过反复地读与想象写作,让学生走近周总理的生活,走进周总理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一种境界下,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从而激发对总理的无比崇敬之情,也能深刻感悟总理在这“极其简单”中饱含的“极其不简单”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修养和爱国爱民的高尚感情。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学生的大胆猜想和反复吟诵中,周总理的形象不断地趋于丰满,周总理的人格不断地升腾。这是《一夜的工作》留给学生的感动,也是王老师的精彩设计带给学生的感动。

四、突出思维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概括性的、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活动使我们在学习中能继承人类的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离开了思维活动,感性认识就无法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无法指导实践活动。”[6]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思维训练。训练学生思维,首先应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使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这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1.想象思维训练

想象思维是人类在知觉对象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展开的一种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想象思维还没有一定的有序性,没有很好的发展。“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 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7]离开了想象,学生的学习就只剩一副架子,没血没肉,没有了生气,学习将会是苦燥乏味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2.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从多角度、多维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形象地说,它就从一个知识点出发,向知识网络空间发出的一束射线,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体现出极强的多向性、变通性和创造性。运用到学习上,发散思维可以架起由已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提高悟性,变知识为智力,真正实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找准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3.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从思维活动获得的结果、认识和观念出发对思维活动的过程、条件进行严密、反复、持续不断地批判性地再思考,以求得新的认识,并作进一步思考的起点。”[8]低年级学生善于顺向思维,他们对一些逆解题感到束手无策。教师就很有必要从低年级进展逐步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现在的教材中存着一些顺逆素材,这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好素材。

4.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它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一种有根有据的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选准知识点,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巧用教材中的例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兴趣;练习时举一反三,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素质各有不同,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就要做到有层次性、坡度性,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

5.抽象思维训练

抽象思维相对于具体形象思维而言,它是从一系列事物中把它们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概括出来的过程。抽象思维的过程需要经历一个分析、比较、综合、提炼、归纳的过程,这种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要求也比较高。它不是一种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综合性思维的结合体。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丑小鸭》中的教学设计: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这一句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以上设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穿透语言文字,直指文字背后所隐藏的孤独、凄凉的悲情世界,不仅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也有效地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由于教师事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实践,让学生沉到语言文字中去,潜心会文,初步感知丑小鸭命运的不幸、生活的孤单、凄凉和内心的无奈、恐惧,此时再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触摸,去身同感受,学生思想的琴弦再一次被触动,想象的翅膀立刻被打开了。在教师、学生和文本所共同营造的情感世界里,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放飞,学生的情怀得到了释放。此时,再多的语言都是多余,唯有深情地朗读才能表达学生所看到的感性画面,学生所触摸到的心灵之门。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但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期间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需要随时“节外生枝”和“现场处理”,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之目的。

注 释:

[1]周小山 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3 [2]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8.[3]曹瑞珍.谈谈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4):47.[4]常汝吉.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5]叶良旋.《大学语文》:文本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2).100.[6]刘建强.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教育艺术,2006(5):24.[7]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6.[8]王银玲.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小学数学教育,2004(4):13.

第二篇:支撑跳跃教学设计

支撑跳跃(支撑跳上成蹲撑接挺身跳下)教学设计

刘家镇中心小学教师:娄 宇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依照(水平三)课程目标的要求进行设计。支撑跳跃是一项力量性、技巧性、柔韧性较强的项目。五年级是水平三阶段,根据这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已经可以开展较为简单的支撑跳跃项目。支撑跳上蹲撑(跪撑)接挺身跳下是对力量要求较低、难度较低并且相对安全性较高的支撑跳跃项目,比较合适在这个水平开展。

二、学情分析

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理角度和生理特征去分析,他们已对体育课表现出初步的兴趣,喜欢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灵敏素质较好,好奇心强,学习兴趣容易得到激发;柔韧素质较好,平衡感强,有初步的小组活动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并初步掌握一些体育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知道支撑跳跃由助跑、踏跳→支撑跳上成蹲撑→挺身跳下→落地缓冲技术动作要领组成,了解支撑跳跃的锻炼价值。

2、技能目标:约85%以上的学生能够在保护与帮助下初步完成支撑跳跃的技术动作,约15%的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动作。

3、情感目标:明确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态度端正,能主动为同伴叫“好、加油”等;

四、教学内容

1、助跑与踏跳

2、支撑跳起提臀、提膝

3、支撑跳起成跪撑(蹲撑)

4、游戏:“快乐的小山羊”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臂顶肩、提臀够高 难点:撑得住、撑得稳

六、设计思路

本课试图在情境教学环境中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积极、主动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锻炼,使学生初步掌握支撑跳跃——跳上蹲撑(跪撑)接挺身跳下的技术动作;鼓励学生克服害怕的心理障碍,体验运动的愉悦感和成功感;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互助的交往能力;强化安全意识,学会和懂得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方法。

七、教学策略

1.首先听音乐做韵律操,使准备运动新颖,有趣。

2.教师创设情境:动员大家一起学习毛毛虫的本领,模仿毛毛虫的爬行动作——四肢撑地前行(练习:四肢撑地接跳成支撑蹲起)

3.把学习到的小动物本领应用到体育课堂上,学习跳跳箱。(练习:支撑跳上跳箱成蹲撑接挺身跳下)。

4.游戏:快乐的小山羊(练习:跳跃)。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在音乐《虫儿飞》中放松活动。

八、教学亮点

本课根据(水平三)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提倡“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的理念,通过模仿“毛毛虫爬行”和“小山羊的跳”等惟妙惟肖的模仿练习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学知识、长本领。

九、教学安全措施

因为练习要利用跳箱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必须加强安全保护措施。本课采用的安全保护措施是:在跳箱的前面铺好海绵垫;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增强安全意识;教师教学时重点强调保护与帮助,遇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

第三篇:探究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案例设计

探究范围:人物形象、人物态度 探究过程:

一、人物形象的变化 范进身份的变化„„

前:书生 下人 后:举人 老爷 范进地位的变化„„

前:被统治者、被剥削者 后:统治者、剥削者 范进家境的变化„„

前:穷、老母快要饿死 后:富、送老爹六两银子 范进对胡屠户态度的变化„„

前:恭敬、岳父 后:倨傲 老爹

二、人物态度的变化

胡屠户对范进称呼的变化„„

前:现世宝 癞虾蟆 后:贤婿老爷 文曲星 胡屠户对范进长相评价的变化„„

前: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后:品貌好 体面相貌 胡屠户对范进才学评价的变化„„

前:无才 文章不好 后:才学高 胡屠户祝贺范进礼物的变化„„

前:一幅大肠 一瓶酒 后:七八斤肉 四五千钱 胡屠户面对范进举动的变化„„

前:横披 腆 骂 啐 后:手颤 不敢打第二下 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巨变” „„ 前:不屑一顾 毫无往来

后:叙“世好” 送赠银、房子 竭力讨好 巴结拉拢 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后的“速变” „„ 前:无人过问

后:殷勤送礼(鸡蛋、白酒、斗米、鸡)奔走效劳

三、范进中举后为什么会引发他自己及身边各色人等态度的巨大变化?分析作者刻画各种人前后变化的意图,在“变化”中探究隐含着的内涵。

示例:1.探究原因:范进人物形象变化的原因是自己中举了,意味着自己有权有势了,由被压迫被统治阶级变成了压迫者统治者,其他人物的态度变化也因此而起。

2.归纳人物形象的共同点:趋炎附势、嫌贫爱富、贪婪自私、巴结逢迎、腐化堕落„„ 3.主旨鉴赏:通过范进的典型形象及其他各色人等的形象刻画,让学生客观的、全面的、合理的认识科举制度毒害下的世态炎凉及作者所要表达的鞭挞、嘲讽、同情等等的思想感情。

4.自由评点:让学生立足作品,然后走出作品,最终高于作品,在学习中让学生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端正态度,立足现实,学有所成,做一个现代的中学生。

四、师生互动开放性小结:

示例:可让学生从影响深刻的方面进行。

五、学法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从人物形象变化和人物态度变化入手学习小说的这种方法。

第四篇:探究教学设计

化学探究实验课教学设计

课题 化肥的简易鉴别 王常中学 黄桂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氮肥、钾肥和磷肥的简易鉴别方法。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和体验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能力,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验到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常见化肥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通过探究实验,使同学们了解区分它们的方法。

难点: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启发引导。

五、教具准备

仪器:试管、药匙、擦拭纸、研钵、滴管

药品:氨水、氯化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

熟石灰、蒸馏水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明家去年种地,买的化肥氯化铵、过磷酸钙、硫酸钾都有剩余,但又都剩得不多,就单例放在了几个塑料袋里,结果后来再想用时,却记不清分别是什么肥料了,你能帮他分出来吗?学了今天的内容,同学们就可以帮小明的忙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化肥的简易鉴别探究之旅吧!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一、探究初步区分常用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比较氮肥,磷肥,钾肥的状态、颜色、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展示氨水、碳酸氢铵、氯化铵、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各化肥样品,让同学们观察颜色、状态,闻气味,演示在水中的溶解性。

师生一起归纳总结三种化肥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实战演练:【实验一】仍提供以上六种化肥:分别标号为1、2、3、4、5、6.请同学们按分组合作完成以下实验:(1)通过观察六种物质的状态、颜色,先鉴别出两种物质,(2)再闻气味鉴别出一种。

实验完后,学生汇报结果。

【提问】剩下的化肥我们再怎么鉴别呢?学生思考,教师提示: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即铵盐可以与碱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请同学们按课本内容继续探究。【实验二】取剩余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否嗅到气味?判断是什么化肥。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并及时指出学生做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

实验完后,学生汇报结果。师生再一起归纳氮肥、磷肥、钾肥的鉴别方法,可以先学生归纳,然后教师再补充。

板书:化肥的鉴别方法:

一、看状态;

二、看颜色;三闻气味;

四、看溶解性;

五、加熟石灰研磨。

【提问】剩余的两种钾肥再怎么鉴别呢?

二、探究钾肥中硫酸钾和氯化钾的鉴别方法 【启发学生】利用复分解反应,选用何种试剂? 讲解:选用硝酸钡溶液或氯化钡溶液

【实验】往硫酸钾和氯化钾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说出结果。

【提问】氮肥种类很多,如何一一鉴别出来?

三、探究氮肥:氨水、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尿素的鉴别方法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然后学生再看课本氮肥的鉴别流程图。验证自己的方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帮小明鉴别硝酸铵、过磷酸钙和硫酸钾三种化肥。

2、小明能否将草木灰与硝酸铵一起上到地里?

(四)总结反思

学完今天的知识,我们知道了如何简易鉴别化肥,同学们应当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化学的作用。

(五)布置作业

就科学施肥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五篇:儿童基点 古诗教学

儿童基点

——也谈校本课程中的古诗教学 如皋市丁堰小学

冒慧嵘(***)

校本课程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1-6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段)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而提出的。我校据此将“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特色,开发了以“古诗教学”为重点的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校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感觉进行校本课程古诗的教学,朗读应该是基础,古诗的每一次朗读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理解是过程,以儿童目前的知识水平为基点理解是他们容易接受的;想象是境界,通过知识的链接,让儿童走进古诗又走出古诗,走向生活。

一、明确的目标让古诗教学变得简单。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及早地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学生就会自觉地、努力地学习。研究表明,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比没有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有人打过形象的比喻:没有目标的学习像是饭后散步,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像是运动会上赛跑。每一次活动都设立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明白自己的需要。

同样,在古诗的教学中,即使是认为简单的朗读也应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明白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也为教师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池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一首。诗句简单,学生朗读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诗中读出韵味,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在学习完生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层次朗读古诗。第一步要求读准字音,明确要求每一个字都要读到位特别是上声和去声,这样咬字让读诗有了一定的速度;第二步要求读出节奏,首先是题目与诗句间的停顿;其次是诗句与诗句间的停顿逗号与句号朗读时的区别;最后是诗句中的停顿。在古诗的教学中标点符号的停顿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它和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样重要,孩子们在朗读时,我提出这样的要求:“请让我听得出题目是题目,诗句是诗句。”“请让我听得出这里是句号,而这里是逗号。” 读,从读不好,到读好,再到读很好,读得更好,在递进中比较朗读,讲究读的层次,步步推进。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论述教育实践时深刻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我想,通过目标明确的多层次朗读,学生在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又有了新的要求,这样的朗读学生会觉得不仅有方向而且有意思,跟形式化的朗读相比这也许是他们从未有过的新的古诗朗读法。这样目标明确的朗读不仅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古诗朗读变得简单,在以后遇到一首新的古诗,甚至是现代诗歌孩子都知道该怎样朗读。其实,不仅仅是朗读,教学中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才会高效而有效。

二、合理的想象让古诗教学变得立体。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最真挚的表达,诗人往往能以异乎常人的想象力“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通过对表象的灵活调动、组合、加工、改造,创造出奇情异彩、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将胸中诗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教师应因势利导地激励儿童合理想象,使学生头脑中显现出感知过的、思维过的事物,还可出现未曾感知过的事物,认识未曾经历过的生活,开拓新的思维领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哪一首古诗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诗歌的意思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理解诗意。教师抛出这样的引导:“猜猜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由想象。与教师的逐词逐句的讲解比较,学生更乐意自学后的个人猜想的全班展示。

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偷:1.偷盗;2.瞒着别人、悄悄的;3.抽出(时间)。

师:“偷”在字典中有三个解释,你觉得诗中的“偷”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

生1:我觉得是“瞒着别人、悄悄地”意思,小娃不是真正去偷莲蓬的,“偷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诗人不会这么写。

生2:我想应是第2项意思,小娃可能是怕大人担心,不让他去,他瞒着大人去有点担心,但却十分自由、快乐。生3:还是在隐瞒大人吧!不想让别人知道,也许想带给大人或小伙伴惊喜吧!

……

在比较、争论、辨析中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就能很清晰地明白“偷”的含义,不需要教师更多的讲解。教师的赞美性评价“你真棒,你所说的就是诗人所写的第一句的意思”,“你是诗人的知音,你说出了诗人心中所想,正是诗中第三句”等等,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满足感,自豪感。对于更高要求的想象会跃跃欲试。

“诗意的猜想仅仅是想象的第一步,我们可以挑战想象的更高层次,说出诗中没有写而你却知道的画面!”通过教师的激励,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都想自己能说出诗外的情境,和诗人产生共鸣。以《池上》为例,整首诗好比一幅画,从小娃撑船“偷采白莲回”,到小艇划过后的“浮萍一道开”,人、事、景相融。全诗如同大白话,画面平整,诗眼明晰,恍惚一读,着实让人感觉“平常诗”一首。但静心而读又极富情趣与韵味,让人忍俊不禁,甚至会哑然失笑。试想,谁未曾有过这样的童年,是小娃、是白居易、抑或是我们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品读效果,源于唐朝“诗王”白居易力透纸背的作诗功夫,着简单中彰显不简单这也就自然决定了教学这首诗时不能“藏踪迹”,而要拨开“浮萍”,会发现诗中的另番风景。

如何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所描写的画面,需要学生合理而充分的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更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想象诗人看到怎样的画面?”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想象,连词成篇。诗句呈现的只有“偷采”回途的画面,前面的画面就不免让人滋生联想:一个顽皮的孩童背着父母,偷偷到池塘里去采摘的莲蓬,“偷采”路上的窸窣与紧张,偷采时的忐忑与欣喜„„诗人都没有直写,但这又是清晰可感的,给诗歌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小娃“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可笑,可亲的同时天真与童稚随之也涌入孩子们的心头。通过想象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小娃“偷采”来的是童真,瞒着别人的那份“掩耳盗铃”的快乐,是自由,是幸福,更是惬意!这也许就是“诗王”白居易内心的美好愿望吧!这样的想象之下的古诗的理解会变得立体起来。但不是每一首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孩子们都能理解,有些古诗蕴含诗人特殊的人生的经历,有些寄托了诗人的某些情怀,比如《江雪》、《渔歌子》等古诗,对于诗的理解想象点到即止,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知识的不断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孩子们会理解的。

三、适当的链接让古诗教学变得丰富。

学习迁移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古诗文学习策略的迁移和应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新旧知识的链接,对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拓展,或同一主题作品的延伸,孩子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写作风格的把握会更加到位,也会是诗歌的教学变得丰富起来。

诗是诗人内心最真挚的表达,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会在诗中有所体现。对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拓展,对于全面了解诗人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李白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的对比教学,对于诗中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理解会更到位。又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诗人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当他50岁时再到杭州时,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两诗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时间相同,但景物不同,自然心情也不一样,可见作者对当日情景的喜爱跃然纸上。我们再说说陆游,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什么阶段,爱国情怀始终如一。无论是《关山月》还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甚至是最后的《示儿》也不忘叮嘱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陆游的诗中“爱国” 一直未变。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以题材为桥梁,带动同题材不同诗人的古诗歌的学习。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这是经典古诗文教学的共同特色。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搜集、精选有关诗句、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诗过程中,相互引证,相得益彰。如在教古诗《池上》的同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回忆还有那些描写儿童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所见》等)这些诗描写了古代儿童的那些活动 ?可以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进行比较,设身处地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关于“送别”主题的诗有很多很多,有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句以水深比情深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除此之外,还有边塞诗、哲理诗很多的主题,通过主题的阅读让诗歌的教学变得越来越丰富。

总之,诗词的教学有自己的文体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让学生在诗海中尽情遨游。

下载教学设计支撑基点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支撑基点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支撑跳跃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支撑跳跃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主教材是支撑跳跃:分腿腾越。授课对象是七年级。 一、指导思想: 本课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自主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

    《支撑跳跃》教学设计及反思

    《支撑跳跃》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1. 教材分析 现行的《体育新课标》是以目标统领内容的标准编制指导思想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理念来进行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第9期教育技术二级培训班作业 作者姓名 题目 信息化教学探究 机电工程学院 2014年11月5日 所在单位 日期 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 机电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现状......

    合作探究教学设计

    《搭配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画图(连线)的方法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有序的组合与搭配。 2、通过自主探究搭配方案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及有顺序地......

    探究型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凡卡 五年级 语文 情境 | 任务 | 成果 | 资源 | 评估 情境: 同学们,我们现在都是孩子,那你们现在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好,吃好的,穿好的……)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见一位生活在旧社......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张德泳 2008230117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自由下落的一种理想模......

    探究式教学设计

    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设计 郭素君 [摘 要]计算机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设计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三个环节。 探究式教学应把握主体性......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设计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一、 教学课题: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广东教育出版社 物理教材必修1 第二章第1节)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