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上科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17:0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科版六上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科版六上科学教案》。

第一篇:教科版六上科学教案

六上科学教案

机械和工具

一、我们常用的工具与打开盖子的工具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教学用具: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从而引导到需要些什么工具上。

二、教师提出问题

1、生活中常常需要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说一说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好记录。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2、我们是怎样使作这些工具的? 学生自由描述再当众表述

3、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分组记录:(表一)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 可心以完成的工作

二、试用工具

1、试一试,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起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并解决问题,再分组表述及演示)要求:用不同的工具来做这件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发现了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打开油漆桶

2、打开一瓶饮料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它能帮助我们工作。杠杆都有三个点。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3、通过观察着重让学让认识这几个点并形成印像。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参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第2、第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分组分析统计数据。省力杠杆 不省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课后反思:

螺丝刀刀柄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螺丝刀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那些方便。

2、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那里。教学重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哪里。教学难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

教学用具:螺丝刀、钩码、铁架台、水龙头、滑轮。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螺丝刀的构造,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观察议论,发现其特点)

二、新授

1、先出示一点方向盘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个轮和一个轴。

2、再结合方向盘让学生与螺丝刀对比,看两者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与不同之处。

3、通过观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什么叫轮轴。

(像螺丝刀一这样,由一个较大的“轮”与一个较小的“轴”组合在一起的简单机械叫做轮。)

4、体验活动:体验哪种方法更省力。

(1)用一根绳子把几个钩码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转动刀柄,将钩码吊起;(2)把这几个钩码系在刀柄上,转动刀杆,将钩码吊起。

三、轮轴的研究。

1、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2、扩展练习。

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 它给我们的生活也生产带来了哪些方便?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还和到很多利用轮轴来帮助我们生活与学习的。你可以把你今天学习的内容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让他和你一起想一想生活中运用到轮轴的地方。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动滑轮定滑轮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轮轴进一步认识滑轮。

2、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及在我们日常中生活中的使用。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教学用具: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利用挂图让学生了解在码头,那些庞大的货物是怎样被装上船和运上岸的。(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并指名表述说出自己的看法)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1、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或回忆长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帜就能长那么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旗杆顶有一个轮子)

2、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的问题逐渐清晰。并通过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焦点凝到了那个轮子上。

3、认识定滑轮的定义。P10

4、实验操作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1)试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2)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5、仔细体会利用定滑轮后有什么不同?(指名学生发言,把探讨内容引到省力上)

5、可以用挂秤实际测试。

三、会移动的轮子。

1、认识动滑轮的下义。

2、讨论动滑轮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比较动、定滑轮有什么

四、拓展训练

如果说定滑轮也是一处杠杆,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起重机

教学目标:

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2、知道滑轮在生活中是如何产生作用的,并认识共工作的原理。

3、学会开动脑筋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些小问题。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教这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解决问题

1、滑轮组的作用。观察结构图P12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1)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结合图)

(2)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3)学生分组实验(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3 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四、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在斜坡上

教学目标:

1、知道斜面也能够省力。

2、认识斜面是如何省力的。

3、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教学用具:圆筒、层板、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在家都上过缙云山吧?我们在上山时会发现山路弯弯曲曲盘旋在山间。山路为什么要这样修呢?(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2、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映斜面可以省力。

(如:沿着公路的斜坡把自行车推上去比你把自行车扛上去要轻松些)

3、定义:像人行公路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分组用层板搭一个斜面,并可以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斜面上提长时的情况。)(并要根据自己的问题作出本组的研究计划)(分组实验要做好记录见表1)斜面的状况 A B C D E 使用力的大小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找一找,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四、我的自行车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五、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怎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教后反思:

形状与结构

一、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认识弯曲参生的原因。

2、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纸、回形针、尺子、钉子、木板 教学过程:

一、置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和参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增强抗变曲能力 教学目标:

1、识弯曲参生的原因。

2、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3、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教学用具:瓦楞纸、纸、铁钉、金属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拱形的力量 教这目标:

1、认识拱形能够大地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通过实验知道拱形提高抗弯曲的能力是如何得来的。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教学用具:纸板、铁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框架结构 教学目标:

1、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2、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

3、发现生活中用到框架结构的地方。教学重点:认识框架结构能的优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参生的。教学用具:一次性木筷、橡筋、剪刀、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塔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3、能在生活中观察各种各样的塔,并去探究它的作用。教学重点: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教学用具:图片资料、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入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臆的猜 想,哪 些得到了证实?哪 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桥的研究 教学目标:

1、发现我们生活中的桥,主要类型是些什么。

2、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其优点是什么。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教学难点:拱桥参生力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用具:木块、线、支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示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朝阳桥作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

3、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1)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2)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三、结合 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热和燃烧

一、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4、能体会到我们身边有那些物体能发出热

5、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6、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教学难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发出热的图片:太阳、灯、火、运动(参生问题这些热是从那里来的?)

二、让我们热起来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东西、烤火、在太阳下

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衣服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2、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

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

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根据提问和自己的实验思考以上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衣服并不能自身发出热量。而热量却来源与我们的自身,那我们身体里的热量又是怎样参生的呢?同学们可下去思考和查一下资料 教学反思: 哪杯水温高 教学目标:

7、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8、知道如何保管温度计,培养爱护器材的习惯。

9、知道热量可以相互转递。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教学用具:玻杯、温度计、开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桌上有两杯水,它们是同样多的。同学们猜测一下,它们的温度一样吗?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的温度是否相同,对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对杯分别编号记下两杯水的温度)

1、产生问题,如果把这两杯水混合,将会有什么变化?水温将是多少呢?(请学生猜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并分别写下自己的猜想)

2、实验:把两杯水混合在一起,拿温度计测一测,看结果怎样?

3、两杯同样多的的冷热不同的水混合后,水温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4、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第一杯跌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的凉水,这两杯水的温度还会一样吗?哪杯水的温度高?

5、通过实验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一份详细的实验方案,并按照自己珠实验方案,检测一下,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二、研究质量不同的水混合后的水温变化。

1、温度相同的两杯水,第一杯中的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入同样多的凉水,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两杯混合后两杯水水温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3、做出推测,并说说推测理由。

4、小组议论方案。

5、实验并记录。

6、结果怎样?有什么新发现?

7、你们还相研究什么问题?

三、思考延伸

1、看书上最一个问题,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2、做出推测,并说理由。

3、还有什么问题? 教后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10、经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关于热递的推测的活动过程。

11、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12、深入思考,乐于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教学难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用具:红色热水、无色冷水、不锈钢勺、热水、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一杯冷水与一杯热水混合后,温度会发生变化。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

1、想像一下热在冷水和热水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2、仔细观察冷水沿杯壁倒入红色水中的现象。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说说有什么新的想法。

4、冷与热液体之间是怎样进行热传递的呢?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二、热在气体囊的传递。

1、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做出推测,并说说理由。

3、点燃一根蜡烛,手在哪个位置感觉更热一些。

4、热在气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三、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推测将整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

2、如果只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溉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吗?

3、老师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讲感受。

4、换一个比这个勺柄更长的钢勺进行实验。

5、热能传上去吗?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6、我们有没有办法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7、小组议论方案,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四、课外延伸 还有哪些传热的方式?

太阳是怎样把热传递到地球上的呢? 教后反思: 让水凉得慢一些 教学目标:

1、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3、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尝试对科学现象人出解释。教学重点:经历佷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教学用具: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今天老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2、如果在杯中倒入同磁多的,相同温度的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一些?

3、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4、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㺾材料石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么原因引起的?

5、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二、讨论怎样使杯中的水凉得慢一些

1、偿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倒水的时间,水的温度等变量要保持一致。

6、交流实验结果。

三、做一个保温杯

1、小组合作制作一只保温杯。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3、评出最佳保温杯。

四、讨论如何才能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

1、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4、假如保温杯外的温度比里面水的温度高,热是怎么传递的?

5、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教学反思:

着火了 教学目标:

1、经厉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叧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2、经厉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或资料得到解释

3、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教学重点: 经厉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叧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教学用具:酒精灯、木材、大小相同的蜡烛两支、两只大小不同的杯子。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要让保温杯里的热水保持原来的温度,我们有什么办法?

二、加热引起的变化

1、如果物体不停地加热,会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呢?

2、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3、将纸、干木材、酒精等物体同时加热,这些物体会同时燃烧吗?说说你们的想法。

4、你们觉得哪种物体最先燃烧?哪种物体最后燃烧?

5、你们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这是这几种物体的燃点表,这些数据有示什么意思?你们刚才的推测对吗?

7、出示一根木材,将木材分成粗细不同的两条。把它们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推测:哪一根木条先燃烧?

8、观察 丙 木在酒精 灯上加热出现的不同现象。

9、你们怎样解释这个现像。

三、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一个物体要燃烧,一定要传递给它足够的热,使物体的温度达到燃点才能燃烧。

2、这样推测有一定的根据吗

3、学生实验:点燃两支蜡烛,一支蜡烛罩上玻璃杯。

4、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象?

5、杯子里的空气真的被烧完了吗?怎么检查杯子里是否有空气?

6、教师演示:检验杯子里不有没有空气。

7、燃烧究竟需要空气吗?我们怎么研究?

8、阅读相关材料。

四、燃烧需要的条件

1、如果要让一个物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觉得需要哪些条件上?

教学反思: 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教学用具:两个下班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棋子若干、塑料吸管、洗耳球。教学过程:

一、引入

如果将点炮灰的蜡烛罩在玻璃里结果会鼾声样?你是鼾声么想的?实际观测多少时间后玻璃杯里的蜡烛会熄灭。

二、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点燃一高一低两支蜡烛,同时罩上两个大小的玻璃杯,推测:蜡烛能燃烧多久?哪支先熄灭?

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推测?

3、试一试,实际是怎样的?蜡烛熄灭的次序是怎样的?

4、假如现在有一支更长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5、假如现在有一支更短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6、玻璃杯中的氧气燃烧完了吗?你们怎样解释蜡烛熄灭的时间不相同?

7、不管是长蜡烛还是短是,在石油子里燃烧一段时间后都会熄灭。如果在杯子的下面垫上棋子,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8、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现象?

三、保持蜡烛继续燃烧

1、怎样才能保持蜡烛继续燃烧呢?用桌子上的这些材料我们能进行研究吗?

2、这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 中填写科学实验观察报告。

(实验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和将自己的发现与研究方法及时记录,形成观察实验报告。)

3、汇报交流:在研究中,做了哪些实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想的?这些实验是受到了生活中哪些现旬的启发? 教学反思:

把火熄灭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2、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3、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教学用具:酒精灯、纸盒、火柴、汽水、吸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蜡烛在玻璃杯里熄灭了,是什么原因呢?

二、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1、当我们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后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

2、学生在小组内自自己亲身体验。

3、当我们盖上灯帽时,那么旺的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4、平时,我们还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5、能说说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吗?

三、水的灭火原理

1、老师这里有两张纸,一张是湿的,一张是干的,让它们以相同的距离靠近酒精灯的火焰,哪张纸先燃烧?

2、你们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3、试一试,结果怎样?

4、刚才这两张纸在靠近酒精灯火焰的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

5、你们的推测对了吗?怎么解释这个结果?

6、把一个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小纸盒会燃烧起来吗?

7、你们为什么觉得小纸盒不会燃烧起来?

8、实验:将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9、小组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四、做一个二氧化碳来灭火器。

1、在一瓶汽水的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插入一支导管。晃动汽水,使气体从导管中逸出,对准火焰,有什么现象?

2、怎样解释这处现象?

3、你们是在跛女子些地方看到过用二氧化碳气体来灭火的?

4、你们都见过哪些类型 的灭火器?

5、会使用灭火器吗?老师演示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6、小组讨论:油锅着了火,用什么办法把火熄灭?

7、为什么油锅着火了不能用水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方法来灭火?说说你们的理由。

8、油锅着火了用什么办法灭火

第二篇:六上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植物角里的科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的进行有根据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1、提出话题、引导提问。出示或讲述植物角等地方的植物发生偏斜的现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提出问题。

这是整个单元的总起,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师应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比如,准备一盆趋光现象明显的花草,以及植物趋光生长的一些图片等来引发话题。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场景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由此激发学生参与探讨的热情。

2、围绕植物角内植物为什么倾斜生长的话题,提出猜想。对于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倾斜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做出很多猜测。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必要时可以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做出这些猜测的理由,以此引导他们学会科学猜想。

为了使学生能做出更深入而科学的猜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学习一些关于植物生存与适应环的知识。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从书本上直接找到答案,但我们应引导学生以质疑的眼光看待这些书本知识,把它们只作为自己猜想的一个理由,引导他们亲自实验验证。

第二课时 2

1、分析、排除和选择大家所做出的各种猜想。猜想时需要大胆与发散,但同样也要对猜想进行严密的分析和论证。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该及时排除,以 1

确保更具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个过程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中的发散与集中。大胆与严谨的辩证统一。

2、确定研究方向,讨论研究方案。该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讨论一下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比如实验法。实验前又该准备些什么,以便课后去准备工作。

3、布置研究准备任务、准备下一课的研究活动。、在实验中探秘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收集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结论、把实验结论和同学们共享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实验过程中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方案。

3、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坚持实验观察,并做好记载。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提前一周利用一次性塑料杯播种大豆,选择长势基本一致的大豆苗约50-60株(一人一株);教学课件。

2、小组准备:探究记录本;标签纸4张;纸盒四只;水壶一只;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3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植物角的植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

教学说明:通过谈话,唤起学生关于植物角植物变化而产生的问题的记忆,提出研究问题。

学生可能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有关;和长期只在花盆的一侧浇水有关;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匀有关等。学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 的依据,有的则是无依据的。如果出现不合理的猜想,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问: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第二课时4

一、设计实验

1、谈话: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小组的猜想是什么?怎样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2、小组讨论:各小组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实验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们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怎样控制变量?请各小组讨论后制定实验方案。

3、交流实验方案:你们小组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哪个小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4、全班共同分析:他们的方案设计的合理吗?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5、完善实验方案:请各小组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

第三课时5 组装实验材料

1、准备实验材料: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教学说明:在准备实验材料之前,学生要根据实验方案,准备实验需要的材料。

2、分组组装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实验方案组装实验材料。

3、小组分工:怎样操作?怎样观察和记录?

4、反思与评价:在组装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认为本组同学表现如何?

第四课时 6

一、汇报交流

提问: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验和观察,我们各小组都有哪些发现?

教学说明:学生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把学生这些观察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了解其他小组实验的成果,也是师生共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向光性小组和向水性实验小组分别进行汇报交流。

二、归纳分析

1、讨论:各小组实验的情况有相同的地方吗?

2、思考: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3、提问: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4、小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地向有光的地方倾斜,科学家通过研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

三、延伸拓展

问题:植物生长的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无关,植物的根的生长方向与浇水的方向有关吗?怎样知道?

3、研究仍在继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是在不断发现新的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延续和进步的。

2、让学生再一次经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重点:

新的问题仍在发现中,研究仍在继续中,本课将主要引导学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7

一、反思与提问。从前面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比如,关于植物的根部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这些问题都将作为他们进一步研究的主题。

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比较多,那么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罗列这些问题,并从中选择合适的问题准备进一步研究。

教材选取‚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偏向有水的一边?‛‚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吗?‛这两个问题来作为例子,原因之一是为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科学知识点,原因二是这两个问题内在联系的紧密性。假如学生能提出更有价值且适于他们研究的问题,教学完全可以突破教材的选题内容的限。

二、猜想原因,设计实验。如果按照教材选择的问题进行研究,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个实验。

第二课时8

一、实验:

1、第一实验‚探究根吸水的实验‛,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证实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水分的。具体方法见教材。

2、实验中,还可以在瓶中的水里加入1——2滴红墨水,这样将有助于观察。

3、教师巡回指导

二、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9 第二个实验‚探究根的向水生长实验‛是通过观察大豆或水稻等种子发芽后根的生长方向来说明根具有向水生长的性质。

1、分析与总结。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所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出结论。课文中的‚知识链接‛是对学生本单元探究学习的知识补充和综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2、表达与交流。这是在学生经历了两轮探究活动之后,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形式进行成果交流并试图将所探究的成果应用到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五年级重点培养的‚模型与解释‛的能力和方法,指导学生采用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向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结果。

3、回顾与反思。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是能力训练单元,因此教材设计了本环节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研究过程,加深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

第二单元《让生活充满阳光》

1、让生活充满阳光

教学目标:

1、能在启发下对生活经历产生回忆并提出问题。

2、能在分散的问题中,选择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

3、能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制定可行的研究计划。勇于探索,培养解决问题的热情和兴趣。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0

一、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提出生活中的采光不足的问题。

1、阅读奇奇的科学日记。

2、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二、我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采光不足的问题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分小组交流一下。小组长负责做好问题记录表。小组中交流评选出最有价问题。

1、分组交流小组长组织。

2、要把大家的问题记录到我们事先准备的记录表中。

3、确定你们组中最有价值的问题,然后确定一个同学进行简单说明。

第二课时 11

一、确定研究问题,制定研究方案。采光方案设计邀请赛

二、展示设计方案。探寻光的路线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对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新的探究。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4、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5、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

6、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7、能运用文字、图画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设计思路。

8、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小组准备: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2

一、模拟实验:建筑物采光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1、谈话: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2、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这一环节希望学生能根据模拟实验,观察到光传播的路线,思考影子形成的原理。(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3、阅读资料

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17页;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第二课时13

一、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改变建筑物的构造)7

2、实验探究:我们能利用手中的镜子,让手电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个地方吗?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二、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14

一、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在获得结论之后,需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知识进行迁移和运用,交流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将本节课学习到的光的反射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反映了我们科学学习的成果。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收集查阅资料是科学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自主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有知识的获得,有过程的体验,更有方法的习练。

第四课时 15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

3、阅读: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谈话:请大家准备材料,下节课按照我们的方案进行实验,看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3、把光请进来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分析、评价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

2、能在研究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教学重点:

实验验证自己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并试图改进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6

一、实验与验证:制作模型,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案到底能否成功呢?这就需要用实践去检验一下。大多数科学研究都是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似实验来进行检验的,这个环节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模似实验这个科学研究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继续利用第二课时用来观察采光不足现象时制作的模型,对自己的改进方案利用模型进行实验验证。

教材中实验图是描绘两组同学分别在做自己的模似实验,两幅图没有必然的联系。教师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做不同的模似实验,而不能教条地要求学生按教材图示进行实验。

第二课时 17

一、整理与分析:分析实验结果,提出评估和改进,并进行反复实验验证。我们应当正视学生模似实验的成与败,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析实验信息,寻找新的问题。

二、教材中的分析样表旨在给学生一种分析研究思路上的参考不是教学的必然内容,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把它作为科学知识内容去传授。

三、反思与总结:根据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这个环节是科学研究不断延续和进步的关键环节。教材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懈探

索的科学研究精神。考虑到小学生能力和知识有限,他们没有把自己很多美好的想法都变成大胆的改进想法,而不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我的阳光小屋

教学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想象,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一个‚阳光小屋‛。

2、自觉收集关于光的资料,并能利用相关的资料,对本小组 ‚阳光小屋‛的设计进行创新。

3、通过实验制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的,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

4、能对本小组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对其他小组的设计提出合理的建议。

5、在实验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问题。

6、乐于展示小组成果,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水棱镜;光的分解课件等。

2、学生准备:各种颜色的纸片、玻璃纸;三棱镜;记录本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8

一、引入学习:

1、谈话:设计采光方案中大家有什么收获?

2、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二、表达与交流:我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1、思考:我心目中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

2、交流:谁愿意把自己的创意与同学们分享?

三、学生展示作品,互观互评。

第二课时19

一、计划与组织:设计我的‚阳光小屋‛。

1、谈话:同学们的想象独特而丰富,如何把我们的创意变为现实呢?我们需要做哪些工作?

2、制定计划:怎样实现我们的设想?我们小组的阳光小屋是什么样的?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3、交流:请各小组交流修订计划。

二、学生分组设计阳光小屋。

三、教师巡视指导。

四、各小组展示自己作品,互评。

第三课时 20

一、收集和阅读资料。

1、谈话:同学们的‚阳光小屋‛设计的各具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阳光小屋‛美丽明亮。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屋更漂亮?

2、阅读资料:请同学们阅读P25页资料卡,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

二、制作‚人工彩虹‛。

1、提问:‚彩虹小屋‛的设计很美,我们能不那制造人工彩虹呢?

2、谈话:怎样制造‚彩虹小屋‛?

3、实验:用手电筒将一束光线通过纸板的缝隙,透过三棱镜投射到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哪些颜色?

4、实验:将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颜色的纸板上,纸板会呈现什么颜色?

三、制作‚彩虹小屋‛。

1、试一试:‚彩虹小屋‛能看见彩虹吗?

2、交流:我们的‚彩虹小屋‛有什么成功的经验?

第四课时 21

一、交流‚阳光小屋‛的设计。

1、讨论: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自己的设计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样改进我们的设计?

2、学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问题

1、谈话: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2、思考:对这些问题,我们打算怎么研究?

3、记录:请同学们把这些问题存入问题银行中,找合适的机会我们再研究。

三、单元教学评价

1、思考:如何评价我们本单元的学习?从哪几个方面评价我们党学习?

2、自我评价:我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组评价:我们小组的同学表现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4、班级互评:其他小组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5、小结。

第五课时22 教学目标: 渗透法制教育。教学重点:

了解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教师出示以煤为原料的产品图片。

2、学生看后,让学生猜猜:在这些产品的原材料中,都用到那种矿物?

3、教师先出示一块煤,让学生认认。然后教师再告诉学生。

4、设疑质难。

二、展开活动

1、没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2、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3、寻找新的能源。

三、拓展延伸。第三单元大家动手做乐器

1、奇思妙想——设计篇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会制定书面的制作计划。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制定出制作乐器的计划。

第一课时23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聆听一首学生喜欢的乐曲,让学生猜猜都有哪些乐器在演奏,引出有关乐器的话题。可根据学生所在的地域,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乐曲,便于学生识别。

2、猜想与假设。根据引出的乐器话题,引导学生探究乐器是怎样产生声音的。鼓的发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在鼓面上放一些泡沫粒,击打鼓面时,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泡沫粒的跳动,进而说明鼓面在振动。把口琴的盖板去掉,一个学生吹动口琴,其他学生就可以看到簧片在振动。二胡发声是由于琴弦和琴筒上蒙的蛇皮面在振动,可以用手轻触蛇皮面感受振动,对于琵琶、小提琴、月琴和阮等,是琴弦和腹板在振动,可以用手轻触腹板。对于小号,由于振动的是里面的空气,要在喇叭口处贴一个纸条,通过观察纸条的振动间接地感知小号里空气的振动。

第二课时24

1、计划与组织。提出自制乐器的任务,让学生自制或仿制一个乐器。根据学生的兴趣,组成若干个小组。

2、要求学生写出书面的制作计划供交流。

2、心灵手巧---制作篇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2、能找到乐器发声的响度与声高的方法。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与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尊重证据、乐与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教学难点:能找到乐器发声的响度与声高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适合制作乐器的材料。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2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乐器,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和欲望。

二、动手制作

1、选取材料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自己的设计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教师巡视指导。

2、动手实验。

学生小组实验各种不同材料发声的大小、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第二课时26

一、制作乐器

小组合作制作乐器。(教师强调在使用小刀、剪子时要注意安全)

二、改进乐器。

学生小组演奏乐器,发现不足,合作研究加以改进。

三、总结。

四、各组派代表汇报自己的制作成果。

2、精彩纷呈---展示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高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7

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音的方法。

第四单元 登上健康快车

1、我给健康下定义

教学目标:

1、利用健康测试等活动,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

2、对自己和周围同学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什么是健康。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28

1、争议中引入,讨论中明确。健康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理解可能更会引起争议。基于此,教材不仅设计了几种对健康的不同见解,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对健康的认识。然后,教材又出示了几幅不同内容的画面,包括全面的合理饮食,注意锻炼,认真读书等健康行为,也包括情绪暴躁摔书本、打架等不健康的行为,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健康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状态、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从而完善对健康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活动中分析。在学生形成对健康概念的定义后,教材编排了人体健康测试活动。测试的标准选自21世纪人体健康标准,旨在使学生对健康做进一步的了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结合标准分组测试给自己打分,然后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测试的结果会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原因的分析也应有所区别,特别是标准中的第二条、第四条可能不被学生所接受,因为在他们的头脑里,可能认为这几点并不是健康所包含的范围。

第二课时29

1、活动后确定研究主题。

人体健康测试活动后,教材刻意编排了确定研究影响健康因素的主题活动。教材中提示了几种研究的方向,即心脏、大脑、心理、青春期发育等内容,以引领学生研究的走向。教学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可以研究这几方面的内容之一,也可做某一方面的专项研究,力求完成知识训练点的内容。例如可引导学生在研究心脏方面内容时,专项研究心脏的作用或心脏跳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但应注意,教师切不可限定学生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免限制学生学习自主性

2、登上健康快车

教学目标:

1、在制定研究方案的基础上,搜集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2、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解释本组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让学生共同参与中期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将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解释和表达对心脏、大脑、青春期发育特点等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0

一、计划与组织阶段。教材在此环节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捍卫‘人体司令部’‛研究小组、‚探究心理奥妙‛研究小组、‚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四个小组的研究情况。着重提供了‚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的样张,特别注重数据的积累。教学中,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研究内容。比如即使使用同样在‚健康从‘心’开始‛研究小组,学生研究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既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又可以在研究中分头进行,以便搜集证据时相互补充完善。

二、了解学生是否达到健康的标准。

第二课时31

一、事实与证据阶段。教材在此环节重点介绍‚青春期知识知多少‛研究小组的样张,侧重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数据,并采用统计表、折统计图、资料图卡等多种形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二、考虑到学生在本小组内容的探究中也会发现其他小组研究的内容,因而教材也设计了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数据、相互合作解疑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式、方法寻找证据,并及时交流方案。

三、教师总结评价

3、健康大本营

教学目标:

1、利用自己擅长的形式,对所研究内容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形成研究的结论。

2、培养学生用科学改善生活、关注生活质量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表达与交流,形成探究的结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2 教材提供了大本营这个活动场所。虽然要求学生汇报交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但又不打消学生娱乐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材除设计了‚表达与交流区‛,也设置了‚健康金点子区‛、‚运动娱乐区‛‚测试区‛等,将学生正常生理发育的情况检测暗含在各个区中。教学中,教师可在室内布置模拟大本营,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快乐,尝试为别人支招的幸福,接受身体检测的现实,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真正的健康含义。

第五单元 我们所经历的科学研究过程

1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研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能结合自己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深入认识科学研究的各个重要环节。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33

一、激趣导入。

师生谈话,教师向学生介绍弗洛雷斯女士和她的《对蚯蚓的研究》一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对蚯蚓的研究‛的一般过程。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2、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交流。

3、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三、总结。

师生共同总结对蚯蚓的探究经历了那几个过程。

2、难忘的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难点:回顾过去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过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34

一、回顾导入

提问:大家对以前的科学学习活动过程还有印象吗?对那些活动的印象最深刻?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二、集体活动。

1、学生将自己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讲述出来,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回顾重温。

2、学生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学生将自己足以满意的科学探究过程活动按规定的格式整理成卡片,教师加以指导。

3、交流展示卡片。

三、小结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对制作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进行评价

第三篇:六上科学教案试卷

粤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课本第2-10页。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

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第2课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二:分离混合物。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教学内容:课本第16-19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铁钉、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

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

活动二:防止铁生锈。(安排在两周后进行)

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第4课 燃烧与灭火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5页。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烧杯、蜡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

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

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植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

二、新授

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

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第6课 动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

二、新授:

(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

(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

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

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全课小结。

第7课 食物链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

二、新授:

(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

(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全课小结。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 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琪琪的小酒窝好漂亮啊!”“她爸爸或妈妈也有酒窝吗?”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否生物的许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二、新授

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1、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P52、53的表格开展调查。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对小组内各同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4、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可在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再加以分析。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1、根据P54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2、同样的方法,调查自己的家人的优势眼。

3、研究优势眼的牲征是否在亲人之间有规律地出现? 活动三:色盲可以遗传吗?

1、色盲的定义。

2、学生与家人一起做红绿色盲测试。

3、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遗传现象并记录下来。活动四: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学生登陆“小学科学网”,了解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还存在变异现象。

2、调查生活中生物变异的事例。

三、全课总结。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4页。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教学准备:回形针、原始海洋景观。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计几个主题人物在马德拉岛考察时的发现来引出该课题的任务。“这个小岛的昆虫真奇怪,要么翅膀非常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为什么会这样?”

二、新授

(一)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1、认真阅读教科书,了解马德拉岛的地理环境(常年刮强风)。

2、思考问题。

3、根据书中给出的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4、小组内进行分析与讨论,再组织汇报,让学生说出理由。

5、根据书所介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6、得出结论。

(二)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1、阅读书本后,分析问题。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

1、看相应的原始地球、原始海洋景观图,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生观察不同时期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

(四)活动三:

1、出示大猩猩、蝙蝠、鲸,以及它们前肢骨图。

2、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猜测它们源于共同的祖先。

3、参照书中的方法,模拟制作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4、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五)阅读资料: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六)拓展:海龟与“自然选择”学说。

以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1、出示三叶虫或古代植物的化石标本,或一些化石图片。

2、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会不一样呢?”

4、引导学生能过细心观察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发现了……

5、展示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图片。

6、观察分析,小组讨论。

三、全课小结。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内容:课本第65-68页。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教学准备: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

二、新授。

1、研究任务:

(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

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 第11课 保护空气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6页。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教学准备:胶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图中主题人物发现以前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变成蓝色了,提出疑问:“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

二、新授:

(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

1、讲讲书上空气污染物来源的信息。

2、学生联系生活,讨论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污染空气的例子。

(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

1、实验准备和将胶片放到选定的地点。

2、取胶片和进行比较分析。

3、通过比较与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放置时间、天气情况有关系。

(三)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何了解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明确人类活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四)活动四:怎样保护空气。

1、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

3、为编写手抄报作准备。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将怎样做? 第12课 水质调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82页。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

2、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波波被美丽的湖色吸引住了,忍不住发出赞叹:“多绿的水啊!”可是,彬彬的回答引起了思考:“可这水不一定干净呢,它很可能受到污染了。”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做个调查吧!”

二、新授:

(一)活动一:制订调查方案。

1、设计制定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的题目、调查成员、背景说明、调查目的、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任务的安排、调查的结果等内容。

可参照书P78妍妍、彬彬他们的调查方案。

2、实地考察和取样。(1)师说清楚安全事项。

(2)注意取水样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

(3)取样后,要对水样进行编号,并进行记录。

(二)活动二:水里有什么?

1、认识干净水的特征:清澈透明、无色无味。

2、对水样进行观察:

(1)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2)利用工具进行观察。

(3)进行实验,是否有其他杂质。(4)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

1、取不同的水样。

2、放入轮藻,观察轮藻的生长变化情况。

3、观察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组织全班交流。

(四)讨论:水样受到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水质不受污染的方法。搜集资料和分析可以得知水中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几个方面。

(五)资料:污水哪里来?阅读书本P81。

(六)网上学:我们的调查报告。

以书本P82的调查报告作为范例,提示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三、全课小结。

第13课 变废为宝

教学内容:课本第83-91页。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教学准备:一些家庭废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彬彬、妍妍和琪琪建议波波把垃圾分类后再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由此引出“垃圾也要分类”和“怎样分类”等问题。

二、新授:

(一)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

1、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对家里的垃圾进行观察及记录。

2、了解家庭垃圾的产生及组成。

3、根据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总结,得出结论。

4、结合书中的调查结果与自己调查的情况,展开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二)活动二:垃圾分类。

1、学生认真观察书中多类型的垃圾。

2、分组完成对垃圾分类的任务。

3、引导学生对垃圾中不同的物质进行认识。

4、认识垃圾回收箱的不同功能。

5、设计一个家庭垃圾处理方案。

(三)活动三:分离可回收的垃圾。

1、学生分组讨论及设计方案活动。

2、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选择分离工具。

3、活动中,学生记录好本小组的分离方法、工具,并填写在书本上的流程图。

4、全班交流,对各组方案进行评价。

5、围绕分离出来的垃圾展开关于它们的用途进行讨论。

(四)讨论:回收的垃圾有什么用途呢?它们经过处理后会变成什么?

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92-95页。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资源开发是“有利”和“不利”的。

2、知道一些简单的图例,学会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波波收到了一封信,从波波的表情上看,一定是有什么事让他为难了。从而促使学生阅读信的内容,自然导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上。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生搜集资料。

2、师组织学生进行资料上与资源开发的地区进行分析对比。

3、找出“有利”与“不利”两种情况。

4、展开讨论。

活动二:设计新家园。

1、提出问题:如宾馆、餐厅、停车场等应考虑建在什么地方。

2、指导学生学习相应的地理与环境知识。

3、使用图例来标识建筑物。

4、展示学生作品。

三、全课小结。

铁锈与铁是否同一种物质

实验步骤:1.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2.用磁铁分别靠近铁锈和铁进行观察。

3.磁铁吸引铁,铁锈不被磁铁吸引。结论:铁锈与铁不是同一种物质。

2013——2014学上学期 小学六年级科学期末水平测试卷

学校:________ 班别: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本题共40分,每空2分)

1、冰融化、卫生球变小、铁生锈、蜡烛燃烧等都是物质发生的变化。

2、我们常喝的汽水是由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

3、铁生锈是不同于冰的融化的物质变化过程。

4、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5、每种生物都与周围的生物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6、在动物世界里,一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料,称为植食性动物;一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料,称为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是既以植物为食料,又以动物为食料的动物。

7、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8、人类的许多特征都是可以遗传的,如酒窝、头发的颜色、肤色、耳垂的形状等。

9、生物进化经历了数千万甚至数十亿年的漫长历程,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的变化。

10、污水的来源比较常见的有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污水。

11、很多生活垃圾经过处理后能变废为宝。

二、下面的植物那些属于水生植物,哪些属于耐寒植物?(本题共12分,每空3分)

水生植物有:睡莲、芦苇 耐寒植物有:胡杨树、仙人掌

三、找出下面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食物链表示出来。(本题共12分,每条6分)食物链:

1、草→鼠→蛇→鹰 2

2、红萝卜→兔→狐

四、简答题。(本题共36分)

1、现在社会中,最主要的污染源是什么?对于保护我们的环境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或建议?(本题共20分,第一个问题5分,第二个问题15分)

答:现在社会中,最主要的污染源是水污染。防治水污染的措施与建议是:①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②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③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④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⑤家用水的净化;⑥强化青少年保护水资源意识;⑦少量创建填埋场。

2、请你创作四条保护环境的标语。(本题共16分,每条4分)答: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治理环境污染,重现丽日蓝天。生命和绿色拥抱,人类与生态共存。关爱生命健康,倡导环保时尚。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小学六年级科学练习题 学号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

一、我会填:(38分,每空2分)

1、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变化会产生 新的物质。2 空气污染指数为51—100,其空气质量标准为2空气质量为良

3、燃烧需要氧气、温度 和可燃物。

4、骆驼 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5、我国的珍稀动植物有 熊猫、丹顶鹤、金丝猴 等。

6、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人们常常利用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 光 和 热 为生活服务。

7、在动物世界里,一些动物以植物为食料,称为植食性动物,一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料,称为:肉食性动物。

8、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9、根据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写出食物链_____蝉---_螳螂---_黄雀________。

10、人类许多外貌特征可以遗传,如 头发的颜色、肤色 等。

二、下面各题,对的打“”,错的打“×”。(32分)

1、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必保护。(×)

2、砖块、液化石油气、火柴、煤、玻璃都是可燃物。(×)

3、电线外面包着的塑料仅仅是为了防止电线生锈。(×)

4、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人类的责任。(√)

5、火是很危险的,我们不可以随意玩火。(√)

6、酒窝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

7、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没有关系。(×)

8、我们的网络课堂资源非常丰富,如果你想探索恐龙灭绝的资料,你可以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搜索。(√)

9、始祖鸟有羽毛没有牙齿。(×)

10、达尔文是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他提出了“自然选择”说。(×)

11、一头雌海龟每年能产下100卵,大部分都能活下来。(×)

12、英国曼彻斯特的“华尺蛾”因化境变化而改变颜色。(√)

13、把木材加工成家具产生了新的物质。(×)

14、小华和小兰姐妹俩长的一模一样,因此生物界中有绝对和相同的两个个体。(×)

15、用水灭火的原因是为了隔绝空气。(×)

16、生活在水里的鱼因为有尾巴,所以能够在水里自由游泳。(×)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下面括号里题。(18分)

1、丹顶鹤适于生活在(B)的环境中。

A、松林

B、沼泽地

C、水里

2、(B)是避免水土流失、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

A、大量砍伐森林 B、植树造林、绿化荒山 C、保护野生动物

3、电器若着火了,断开电源后可以用以下办法(C)可以灭火。

A、用水浇

B、用扇子扇

C、盖上沙或土

4、下面不需要冬眠的动物是(B)。

A、蛇

B、燕子

C、青蛙

5、下列垃圾中哪些是有机垃圾。(B)

A、电池

B、烂菜叶

C、塑料瓶

6、一顿废纸可以生产多少千克再生纸。(C)

A、600千克

B、1000千克

C、800千克

四、简答题。(12分)

1、在现在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污水的来源有哪些?(6分)1.生活污水2.工业污水3.农业污水

2、请你创作两条保护环境的标语。(6分)

第四篇:粤教版六科学教案

粤教版六年级上册

科 学

教 案

灵璧县老户朱小学 刘颖 2017.8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第2课

混合与分离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第4课

第二单元 第5课

第6课

第7课

第三单元

第8课 第9课

第10课 第四单元 第11课 第12课 第13课 第14课

燃烧与灭火

生物与环境

植物与环境

动物与环境

食物链

遗传与进化

代代相传的特征

进化中的生物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保护环境

保护空气

水质调查

变废为宝

和谐的家园

第一单元

物质的变化

第1课 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学习实验设计、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玻璃杯、蜡块、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由主题人物在厨房中发现在各种现象,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都存在着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的变化是不是产生新物质”的问题,并板书课题《无处不在的物质变化》。

二、新授

(一)活动一:寻找身边的物质变化。

1、让学生观察煎蛋、燃放烟花、盐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铁制品生锈这些日常生活中时常能见下马看花变化现象。

2、学生试描述这些变化前后及过程的现象。

(二)活动二:冰的融化。

1、回顾以前(四年级上学期)做过的蜡块加热的实验。

2、使用玻璃杯进行实验,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及做好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比较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与蜡块受热过程。

4、比较讨论后,学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蜡块融化都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

5、讨论:P5页的现象。

(三)活动三:铁锈还是铁吗?

1、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无锈的铁钉,并作记录。

2、用小刀削下铁钉表面的铁锈,然后用砂纸打磨铁钉,即得铁锈和铁。

3、用磁铁靠近铁锈,进行观察。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若铁锈不被磁铁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铁锈还是不是铁”的答案。

3、活动延伸和应用:生活中还有没有类似铁生锈这样的变化呢?并与活动二作比较。

(四)活动四:研究蜡烛燃烧过程的变化。

步骤1:点燃蜡烛,将一只手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儿,观察现象。步骤2:将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烧杯中,用石灰水将烧杯壁湿润,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骤

3、将用石灰水湿润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会,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蜡烛燃烧后会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动五:给物质变化分类。

1、出示书本的五种物质变化过程情况。

2、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作出判断。

三、教学后记: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教学反思:

第2课

混合与分离

教学内容:课本第11-15页。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

2、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3、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准备:玻璃杯、盐、水、沙„„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主题人物在厨房里不小心将盐撒到水里了。要想重新获得盐,应该怎么办?引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混合。(明确是两两混合)

1、让学生认真观察混合前各物质的特点,并写出混合后可能出现的现象。

2、学生按照书中的提示进行混合。

3、在烧杯中进行实验,用玻璃棒反混合的物质搅拌均匀。

4、仔细观察,将混合前后的物质做对比。

5、阅读资料P14。

6、拓展:分离盐和水。安照书本P14-15页的四个步骤进行实验。活动二:分离混合物。

经过讨论得出:水和沙的混合物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水和油的混合物可以通过静置的方法分离;沙和绿豆的混合物可以用筛子筛去较细的沙子(如果绿豆较少,也可采用直接镊取绿豆的方法);至少醋和小苏打的混合物,由于有新物质产生不能用分离。

三、教学后记:初步了解物质混合与分离的一些基本操作,并从中体会有的物质变化可逆,有的物质不可逆。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的操作方法。

教学反思:

第3课

生锈与防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铁钉、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工人们给铁门刷油漆的时候通常都要先刷一种橙色的油漆(防锈漆),好奇的琪琪提出“铁门为什么都要刷这种油漆”的问题。板书课题:《生锈与防锈》。

二、新授 活动一: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1、归纳总结在生活中发现的铁生锈的现象。

2、学生讨论、推测铁生锈的原因以及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3、根据书本P18做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4、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①氧和水要同时存在,铁才会生锈;②干燥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因为生锈需要水;③煮沸的水加入铁钉密封后不会生锈,因为沸水中没有氧。活动二:防止铁生锈。(安排在两周后进行)

1、讨论铁生锈的危害。

2、防治铁生锈,要针对铁生锈的三个条件——铁、空气和水提出防锈方法。

3、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其他学生先评价。

4、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四、教学后记:初步了解铁生锈的原因和常用的防锈方法。教学反思:

第4课

燃烧与灭火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

2、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及把科学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教学准备:烧杯、蜡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厨房里,锅烧得太热油着火了,妈妈当机立断地盖上锅盖,波波不明白为什么盖上锅盖就能灭火,由此激起学生思考,引起学生讨论。

二、新授 活动一:物质的燃烧。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出可以燃烧的物质,并说出这种物质燃烧的例子。

2、指出书本P21页中哪些物质可以燃烧、哪些物质不可以燃烧。

3、分析一下燃烧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5、引申问题:为什么纸的燃烧要先用火柴引燃? 活动二:熄灭的原因。

1、学生看P22的情境对话,思考:酒精灯盖上盖子就熄灭的原因。

2、模拟实验:用烧杯罩住燃烧着的蜡烛,会发生什么现象?燃烧还能持续吗?

3、实验时,记录实现现象。

4、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5、引申问题: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可以被吹灭? 活动三:让木炭燃烧得更旺。引导学生能从三个条件出发来全面考虑问题。

活动四:判断人们是通过控制燃烧的哪些条件进行灭火的。总结灭火的方法:在灭火时往往只需要破坏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逐一分析在不同情况下,应该用什么办法来进行灭火。活动五:防止火灾发生。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并互相交流。

三、教学后记: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控制燃烧的方法。知道不同原因火灾的灭火方法。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5课

植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52-63页。教学目标:

1、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

2、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

二、新授 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2、此差别与环境的关系。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思考和讨论:为什么要用塑料袋密封呢?

4、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以上环境的气候特点。

4、重点观察、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活动四: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观察报告。资料:温室。

1、出示一幅温室里的植物图。

2、生通过图片去观察认识温室的环境条件。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到利用科学技术是可以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的。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反思:

第6课

动物与环境

教学内容:课本第36-43页。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具体实例。

2、认识动物的形态和生存本领是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的。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一幅松鹤延年图激活了对主题任务的思考:丹顶鹤能生活在松树林里吗?

二、新授:

(一)活动一:丹顶鹤适合生活在哪里?

1、引导学生认识沼泽地和松林的环境特点是什么。

2、仔细观察丹顶鹤标本,发现它有那些外形特片适合生活在环境中。

3、把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与其他生活在该环境的动物进行对比。

(二)资料:有趣的鸟足。

运用实物投影将各种各样动物的足投影出来,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不同的足主要有什么作用?这类动物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足?

(三)讨论:动物的外形特征、行为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1、教师提供不同的动物标本。

2、学生分小组观察与讨论,探寻这些动物有哪些身全特征、生活习性适应其生活环境。

(四)知动二:奇妙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

1、布置课前搜集资料获取有关动物捕食、安家、保护自己等本领的信息。

2、组织交流活动。先小组交流自己的资料,小组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再组与组之间交流,讨论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最后全班交流,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发表对动物生存本领的感想。

(五)网上学:动物的特殊本领。教师指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7课

食物链

教学内容:课本第44-49页。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中的食物关系。

2、懂得食物链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主题人物在进行网上学习,鼠尾草、松鸡和羚羊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他们——松鸡和羚羊为什么会消失呢?

二、新授:

(一)活动一:动物吃什么?

1、以小鱼、小猫等为:引入“大鱼吃小鱼”、“小猫喜欢吃鱼”等话题。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图,找出图中的所有动物。

3、给找出来的动物找食物。

4、分析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讨论:动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可分成几类?不同食物类型的动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讨论,学生将可以区分不同的食物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认识食物链作进一步的铺垫。

(三)活动二:串起来的食物链。

1、明确本活动的任务。

2、加深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引导学生把纸条粘起来串成环。

3、活动后,指导学生把各小组做好的不同的纸环串放到一起,然后把起始环穿在一根棍子上吊起来。

(四)活动三:断了的食物链。

1、以车链为例,如果断了就不能再带动轮子转。

2、思考:如果食物链断开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3、分析自己在活动2中用纸环串连成的食物链。

4、剪断其中一个环,观察串连成的食物链会怎样。

5、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一种动(植)消失对其他动物有什么影响?五)讨论:自然界中,食物链断了会有什么后果?

1、设想:食物链断了。

2、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

三、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遗传与进化 第8课

代代相传的特征

教学内容:课本第51-56页。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创设“琪琪的小酒窝好漂亮啊!”“她爸爸或妈妈也有酒窝吗?”这一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是否生物的许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二、新授 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

1、上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按照P52、53的表格开展调查。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

3、组织学生对小组内各同学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与分析。

4、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质疑,可在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时再加以分析。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

1、根据P54的方法,确定自己的优势眼。

2、同样的方法,调查自己的家人的优势眼。

3、研究优势眼的牲征是否在亲人之间有规律地出现? 活动三:色盲可以遗传吗?

1、色盲的定义。

2、学生与家人一起做红绿色盲测试。

3、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的遗传现象并记录下来。活动四:生物的变异现象。

1、学生登陆“小学科学网”,了解生物界除了遗传现象,还存在变异现象。

2、调查生活中生物变异的事例。

三、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第9课

进化中的生物

教学内容:课本第57-64页。教学目标:

1、能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2、能以某类生物为,阐述生物进化的过程。

3、了解化石是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教学准备:回形针、原始海洋景观。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设计几个主题人物在马德拉岛考察时的发现来引出该课题的任务。“这个小岛的昆虫真奇怪,要么翅膀非常发达,要么就没有翅膀。”“为什么会这样?”

二、新授

(一)活动一:强风与翅膀。

1、认真阅读教科书,了解马德拉岛的地理环境(常年刮强风)。

2、思考问题。

3、根据书中给出的资料,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4、小组内进行分析与讨论,再组织汇报,让学生说出理由。

5、根据书所介绍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6、得出结论。

(二)拓展:大自然的选择。

1、阅读书本后,分析问题。

2、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

1、看相应的原始地球、原始海洋景观图,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2、生观察不同时期各种动物的身体结构。

(四)活动

1、出示大猩猩、蝙蝠、鲸,以及它们前肢骨图。

2、观察并比较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相同之处,猜测它们源于共同的祖先。

3、参照书中的方法,模拟制作动物的前肢骨模型。

4、发现这三种动物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五)阅读资料:达尔文与“自然选择”学说。

(六)拓展:海龟与“自然选择”学说。以海龟从孵化到生存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七)活动四:寻找鸟类的祖先。

1、出示三叶虫或古代植物的化石标本,或一些化石图片。

2、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

3、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的地层中,化石的种类会不一样呢?”

4、引导学生能过细心观察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发现了 ?

5、展示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图片。

6、观察分析,小组讨论。教学反思:

第10课

网络课堂——探索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内容:课本第65-68页。教学目标:

1、知道关于恐龙及其灭绝的一些知识和学说。

2、了解一些和进化有关的有趣问题。教学准备:电脑室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距今约7000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的“霸主”。然而,在6500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地全部灭绝了。恐龙为什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干净净”?这是一个科学之谜。我们一起来当科学家,踏上探索之旅。

二、新授。

1、研究任务:(1)明确两个阶段的研究任务。(2)组成学习小组,选择研究专题。

2、研究过程:

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网”进行两阶段的合作研究,得出研究结论。

3、网络资源: 把探索过程收获在“小学科学网”上和同学分享,共享资源。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保护环境 第11课

保护空气

教学内容:课本第71-76页。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实验等探究活动,了解不同地方空气的尘埃污染程度不同,并分析原因。

3、从实验的结果中总结出保护空气、减轻空气污染的好建议。教学准备:胶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图中主题人物发现以前灰蒙蒙的天空,现在变成蓝色了,提出疑问:“那时的天空为什么是灰蒙蒙的?”

二、新授:

(一)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例子?

1、讲讲书上空气污染物来源的信息。

2、学生联系生活,讨论和交流日常生活中污染空气的例子。

(二)活动一:尘埃知多少。

1、实验准备和将胶片放到选定的地点。

2、取胶片和进行比较分析。

3、通过比较与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得出:尘埃的多少与胶片放置的位置、放置时间、天气情况有关系

(三)讨论:怎样才能减少空气中的尘埃?如何了解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有什么办法?

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更全面地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进一步明确人类活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四)活动四:怎样保护空气。

1、进行学校周边的实地考察。

2、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调查报告的撰写。

3、为编写手抄报作准备。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将怎样做? 教学反思:

第12课

水质调查

教学内容:课本第77-82页。教学目标:

1、知道主要的水污染物。

2、了解不同水质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3、知道水域污染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

波波被美丽的湖色吸引住了,忍不住发出赞叹:“多绿的水啊!”可是,彬彬的回答引起了思考:“可这水不一定干净呢,它很可能受到污染了。”水里有什么?不同水质的水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污水从哪里来?„„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做个调查吧!”

二、新授:

(一)活动一:制订调查方案。

1、设计制定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的题目、调查成员、背景说明、调查目的、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任务的安排、调查的结果等内容。

可参照书P78妍妍、彬彬他们的调查方案。

2、实地考察和取样。(1)师说清楚安全事项。

(2)注意取水样的位置要具有代表性。(3)取样后,要对水样进行编号,并进行记录。

(二)活动二:水里有什么?

1、认识干净水的特征:清澈透明、无色无味。

2、对水样进行观察:

(1)利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2)利用工具进行观察。(3)进行实验,是否有其他杂质。(4)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三)活动三:轮藻的生长变化

1、取不同的水样。

2、放入轮藻,观察轮藻的生长变化情况。

3、观察一段时间,并做好记录,组织全班交流。

(四)讨论:水样受到污染的原因以及保护水质不受污染的方法。搜集资料和分析可以得知水中的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几个方面。

(五)资料:污水哪里来?阅读书本P81。

(六)网上学:我们的调查报告。以书本P82的调查报告作为范例,提示学生完成调查报告。

三、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第13课

变废为宝

教学内容:课本第83-91页。教学目标:

1、能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垃圾进行分类。

2、知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教学准备:一些家庭废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彬彬、妍妍和琪琪建议波波把垃圾分类后再放到相应的垃圾箱里,由此引出“垃圾也要分类”和“怎样分类”等问题。

二、新授:

(一)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

1、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对家里的垃圾进行观察及记录。

2、了解家庭垃圾的产生及组成。

3、根据调查的结果,在课堂上总结,得出结论。

4、结合书中的调查结果与自己调查的情况,展开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二)活动二:垃圾分类。

1、学生认真观察书中多类型的垃圾。

2、分组完成对垃圾分类的任务。

3、引导学生对垃圾中不同的物质进行认识。

4、认识垃圾回收箱的不同功能。

5、设计一个家庭垃圾处理方案。

(三)活动三:分离可回收的垃圾。

1、学生分组讨论及设计方案活动。

2、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性质选择分离工具。

3、活动中,学生记录好本小组的分离方法、工具,并填写在书本上的流程图。

4、全班交流,对各组方案进行评价。

5、围绕分离出来的垃圾展开关于它们的用途进行讨论。

(四)讨论:回收的垃圾有什么用途呢?它们经过处理后会变成什么?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教学反思:

第14课

和谐的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92-95页。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资源开发是“有利”和“不利”的。

2、知道一些简单的图例,学会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波波收到了一封信,从波波的表情上看,一定是有什么事让他为难了。从而促使学生阅读信的内容,自然导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上。

二、新授

活动一:认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学生搜集资料。从书中给出的四组图可以获得信息,了解到回收得到的物质经过处理和生产后,可以得到各种用途的产品。

(五)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1、讲述清楚制作过程。

2、分两段时间进行,第一段时间学习有关知识,并进行实验的第1、2步;第二段时间进行实验第3-5步。

三、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第五篇:教科版三上科学教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描述获取有关大树的信息。教学准备:

1、教师选择一棵大树,供学生观察。(校园内)。

2、观察记录纸。

3、一些工具(绳子、尺、放大镜等)。

4、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

1、引入。

你喜欢什么植物?你对树进行研究过吗?从书上的照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有没有到一棵大树前观察过?想去观察吗?

2、小组讨论心目中有关树的信息,并记录在纸上。(1)学生讨论(四人一组)自己心目中的树。(2)把讨论的信息写于纸上。

3、怎样观察一棵大树。

(1)如果你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学生讨论。

(2)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学生讨论。老师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记录在纸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4、带动学生到大树前,开始活动。

(1)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写在记录纸上。

5、让学生通过讨论后,知道看与观察的不同。(1)学生回教室,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4)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时候,当我们带着这样的目的再去“看”的时候,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我的大树

一、教学要求

1、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观察活动中培养情感。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

4、鼓励学生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准备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各种各样的叶》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现实中体验情感。

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现实活动过程。(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观察。

(2)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比较观察和测量。

3、获取一些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1、学生捡来的树叶带到学校。

2、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

3、学生记录纸。

三、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各种各样的叶。

2、小组交流、统计。

一共捡了几片树叶?有几种树叶?

小组有几种树叶?(学生写好统计记录)

3、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把数量最多的一种树叶拿出来。

你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树的叶?

你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树叶不是同一种树的叶?

4、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的观察。问:这么多的树叶,你还想研究什么?(1)颜色的观察:

如果有人问植物的叶是什么颜色,你该怎么回答? 给你的树叶按颜色排列顺序好吗? 说一说你是怎样排的。(2)形状的观察:

给你的叶按形状的不同分类。介绍一下你的分法。(3)叶的大小观察:

拿出最大的叶和最小的叶。怎样来描述这一大一小的叶? 学生用方格纸来比较叶的大小。(大的几个方格?小的几个方格?)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叶的大小?

5、作业: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树叶拼贴一幅图画。各种各样的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树叶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在活动中体验到叶的纷繁美妙。

2、让学生经历一些基本的探究活动过程。(1)、按一定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较细致的观察。(2)、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对叶的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比较观察和测量。(3)、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进行方法的总结和创新。

3、获取一些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知识。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记录纸。教学活动设计:

一、引入

1、秋天是落叶的季节,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各种树叶。

二、学生到校园捡树叶

1、学生先说说捡树叶的注意点:爱护花草树木,注意安全等。

2、学生到校园内捡树叶。(注意点:在活动前教师一定要对学校里的植被情况了解清楚。学生可以捡到哪些落叶?数量如何?捡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问题?如果校园较小,植被较少,学生捡到的落叶是否会过于单一?短时间内参加活动的学生过多,有些学生可能会遇到捡不到叶的情况。

如果让学生在课前校外完成捡叶活动,教学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收集情况。)

三、小组交流统计

1、教师出示统计表,学生进行统计。你一共捡了几片树叶? 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你们小组共有多少种树叶? 数量最多的一种共有几片?

2、小组填写好统计表,各小组间交流。注意点:在进行统计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所捡叶的情况,对学生的统计活动做出充分的估计。首先各小组所捡的叶的数量差异很大,多的达上百片,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统计和分类任务。其次,像柏树之类的叶很难进行数量统计,教师事先要作指导准备。

四、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1、铺垫引导 准备同一种树上收集的两片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的叶,先出示其中一片,设问:这是怎样一片叶?再出示另一片,设问:这又是怎样一片叶?学生观察并描述。再设问:两片是同一种叶吗?学生讨论。

2、判断分析

请学生将最多的那种树叶全拿出来?

设问: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

你们根据什么,才说另外的叶不属同一种类?

注意点:学生的分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可以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看“二”中的分类结果有没有需要纠正的地方。

五、作业

课外再去捡一些树叶,统计一下共有几种树叶。

一片完整的叶

教学准备:

1、各小组预备一些没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叶。

2、各组不同颜色的同种叶数片。

3、学生描画叶片大小的方格纸。教学活动设计:

一、叶的颜色的观察

1、谈话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对叶已经有了不少的了解,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学生观察说说自己预备的叶,有哪些颜色?

4、让学生按颜色的变化给叶排排顺序。

5、小组代表,出示各组的排列情况并说说排列的依据。

6、再次设问:如果有人问你叶是什么颜色的,你该怎么回答?

二、叶的形状观察

1、叶的颜色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形状相同吗?

2、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小组有哪些形状的叶?

3、小组尝试根据形状给自己的叶分类。

4、小组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分类情况。

三、叶的大小观察

1、(承前)让学生将其中一种形状的叶按大小顺序排列。

2、交流排列中遇到的问题,设问:大小相近的叶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大小呢?

3、各小组研究探讨。

4、学生交流各组的方案。

5、教师总结比较叶大小的方法,适时提出描方格的方法。

6、学生描一描,试一试。

四、作业

用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叶拼一幅图画。

寻访小动物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2、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一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会想到哪些动物? ▲如果说:“大动物”我们会想起哪些动物? ▲如果说:“小动物”我们又会想起哪些动物?

▲我们一般是怎样来划分“大动物和小动物”的呢?

2、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

▲ 我们到校园里观察小动物,会去观察哪些地方呢?估计能观察到多少种动物呢? ▲教师板画(准备好的卡片)学生说一种,教师画(贴)一种。▲在我们附近还有哪些能找到

下载教科版六上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科版六上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

    三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大树,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并体验情感。 2、组织学生经历从“看”到“观察”的过程,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3、通过观察......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11.9.5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的: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 ,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的: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 ,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经历......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植 物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时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一:新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