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片段教学设计
(2012-12-21 10:52:34)标签:
杂谈
《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片段教学设计 坂东镇中心小学 刘燕 授课时间:2012.12.20 授课班级:三(2)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一篇想象奇特、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课文以秋雨为线索,抓住秋天的特点,写了秋雨到来后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作者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文章描写具体生动,用词精确。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使用。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焦“五彩缤纷”
1、范读第二自然段,同学们想一想。
为什么作者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咱们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用小圆圈圈出来吧。出示课件
2、这么多的美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
3、难怪作者说:“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刚才我们通过找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二、品词,赏句。
1、说说在这一段里,你喜欢哪一句?
读一读,你觉得秋天是怎样的?(温柔的,清凉的,自由的)
2、这些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比喻)我们也学着说一说。
出示红色的柿子,红色的苹果,紫色的葡萄。
仿说:你看,它把红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 摇啊摇啊。
3、在这一段里,除了比喻,作者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三、积累词汇,运用仿写 用这些词说说你眼里的秋天。
秋雨绵绵 天高去淡 枫林如火 秋高气爽 五谷丰登 秋风习习瓜果飘香 大雁南飞 秋风送爽 蟹肥菊黄 丹桂飘香 春华秋实 仿写:
例如:秋天 秋雨绵绵,秋天是 凉爽的。
秋天,秋天是。
第二篇: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教学设计
篇一:秋天的雨 段落教案设计
秋天的雨 第二自然段 教学设计
过渡语:秋天的雨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现在让我们走进秋天去欣赏美丽的秋色吧。
(四)细读课文,品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秋天
(1)课件出示: 1)读一读
①指名读
过渡语:你这样一读,我就感觉自己是那一片银杏叶了,我扇哪扇哪,扇走了天天的炎热,同学们,看!
②课件出示图片
引导语:黄色的银杏叶在秋雨中扇动着。
2)填一填
①课件出示:
过渡语: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银杏叶的颜色美,它的形状美,它在秋风中摆动的样子更美。3)齐读
1)填一填(齐读)
3)读一读
①指名读
过渡语:谁能用朗读,让老师看到枫叶飘落的画面,让我想象到枫树原来是这个样子。
②联系诗句
引导语:读了这句你能想到同样是描写枫叶飘零的诗吗?(课件出示古诗《山行》,并齐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②齐读句子
(3)课件出示: 1)田野 2)果园 问:秋雨把橙红色给了果树,果园里会是怎样一幅热闹的景象呢?
(预设: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摘)
①谈感受
问:大家你挤我,我碰你,可是橘子和柿子真的会你挤我碰吗?(拟人句)
3)菊花
过渡语:秋天的雨还把更多的颜色给了菊花仙子,有什么颜色呀?
①齐答(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
②课件出示图片
(3)课件出示: 1)齐读
2)理解“五彩缤纷”
(4)写一写,说一说
(5)过渡语:秋天的雨,有一个五彩缤纷的颜料,可真是画家!假如现在你就是这位小画家,你会把颜色给谁呢?
提示语:秋雨秋雨,你有一个五彩缤纷的颜料,你可真是一位出色的小画家,你把颜色给了谁呢?
(预设: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小姑娘的脸蛋;把蓝色给了天空,蓝蓝的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把白色给了棉花,白白的棉花像皑皑的白雪??)篇二:秋天的雨微课堂教学设计
《秋天的雨》片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自主发现
2.赏析品味,个性朗读
——预设1:
(2)比较句子(分层次递加朗读体验)
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3)用引读形式品读句子:
一片银杏叶就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生: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两片银杏叶就像两把小扇子,扇哪扇哪——(生: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老树上的银杏叶子都黄了,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生再读这句话)
——预设2:
(2)师评(老师听出你在读“飘哇飘哇”时,有意放慢了速度)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答(因为树叶随风落下来飘得很慢)
(3)创设情境:读着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些枫叶落到了哪里呢?(落到了??落到了??落到了??)
你能用动作来表示吗?
(4)师:是呀,火红的枫叶在秋风中翩然飘落,怪不得他读得好,原来他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呀!我们来学学他的样子,边想像边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吧!
3.迁移仿说,运用语言
秋天的雨把______色送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教学反思: 《秋天的雨》一课,是一节真实的课,一节朴实无华的课,一节抓语言文字、重诵读的课,主要体现了如下一些特点: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为使学生“喜欢阅读”,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
三、重视读中积累。《秋天的雨》是一篇写景的抒情小散文,语言文字很美,精彩的描写集中在第二、第四自然段。教师把阅读的重点指导放在这两个自然段,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背诵积累好的的词句。篇三: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第五册(新课程试验教材)
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本班学生年龄段处于八岁左右,刚由二年级刚刚升到三年级,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依然以感性思维为主。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注意力容易集中,也容易分散,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3、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关系。立足本课教材实际,科学的确立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感受语言文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
教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课文生字词。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喜欢什么样的雨?谁来说说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课文?试着背一背吧!
2、大地经过春雨的滋润,夏天炎热的洗礼,秋雨姑娘像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秋天的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二、播放画面,感受美景
(设计意图:美丽的多媒体画面和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把孩子们带入了秋天的雨中,体验到了秋天的美好。
三、动情朗读,文中寻美
(一)个性化读书(自主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朗读展示(读中评)老师想倾听你们的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1)推荐平时读书最好的同学朗读;
(2)请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
(3)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
(三)默读感悟,集体交流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抓住哪些景物特点来写秋天的雨的?认真读,仔细体会,你一定会有许多新的收获!(学生默读课文,边思考,边圈画,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读书活动之中)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四、小组研读、互动探究
同学们通过读书交流,明白了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
1、出示研读方法:
(1)自读你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秋天的雨给植物染上了哪些颜色?
五、心灵对话、交流体验
同学们,通过合作研读,你们一定又有了新的发现。(各小组汇报交流,其他小组可提出疑问,老师适时点拨、鼓励。
(设计意图: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
六、反复诵读、体会升华
第三篇:草原第二----五自然段重点
草原2-5自然段主要写了去陈巴尔虎旗公社的所见所闻和主人的热情好客。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 答:最初的感觉是草原十分辽阔
2、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答: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可以。
3、“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可以。”这段话中的“洒脱”是什么意思?
答:洒脱是指不受拘束。在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4、“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说明草原的环境十分静寂
5、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答:草原的环境变的热闹起来了,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6、“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答: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比作带子。
明如玻璃说明这条河十分清澈明丽。
“迂回”是指回旋,环绕。形容草原的河流像一条带子,蜿蜒曲折。它的近义词是蜿蜒
6、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答:环境变得热闹,鞭子的轻响说明有人。
7、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 答:因为有水的地方适宜动物和人的居住。
8、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体现在哪些方面?(括号内是文中句子)
答:
1、热情迎客(。。)
2、激情相见(。。)
3、盛情款待(。。)
4、尽情联欢(。。)
5、深情告别(。。)
9、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1)“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答:疾驰是指车马等奔驰,襟飘带舞是指衣襟和腰带都飘动飞舞起来。形容草原上的人们骑着骏马飞驰,热情奔放的样子。
(2)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答: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当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10、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答: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第四篇:搭石片段1第二自然段
《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流程: 一)回顾什么是搭石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回忆什么是搭石?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什么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样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师:“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1:脱鞋绾裤)收工就必须——(生2:脱鞋绾裤)赶集就必须——(生3:脱鞋绾裤)访友就必须——(生4: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师: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秋凉后,人们为了行走方便在小溪里摆放了搭石,如果是你走在搭石上,发现有的搭石不平稳,你会怎么办?文中有一位老人,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相一想,你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ppt: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师:你来说说。
师:你好像看到了一位老爷爷在一块搭石上反复地踩动,原来他发现了一块不平稳的搭石 师:你呢,你看到了什么? 师:你看到了老爷爷正弯着腰在溪水中摸石头,并且你还听到了老爷爷“呼呼”地喘气声了,你猜老爷爷他一定累了 师:还有吗?你来
师:你好像看到了老爷爷修好搭石后又在修好的搭石上踏了好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离去,并且他还一边走一边回头望。
师:作者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留给了同学们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动作去描写人物。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一段,仔细体会体会老爷爷动作的词,思考老爷爷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在想什么?出示ppt(赶、发现、放、找、踏、离)
师:老爷爷在赶路的时候想:我要快点,不然来不及了
师:老爷爷发现石头不平稳就放下东西,这时他在想:我得把这块石头放平稳,否则别人一不小心就会滚到水里。秋天了,水很凉的。师:老爷爷在调整过的搭石上踏上几个来回。他在想:我多踩几次,就能确定这块搭石是否真的平稳,免得别人踩上去掉到水里。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老爷爷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生: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师: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有理有据,说的不错。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师:理由呢?
生: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指名读。)
师: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生:第一句话更合适。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师: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是啊,老人生怕搭石不稳,是反复地踏,从老人反复踩踏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什么?(奉献美或心灵美)(板书:奉献美)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指名读。)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一般。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 “无论、只要、一定、直到、才肯”读重强调了什么呢?你来说说(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指导学生读)
师:哦?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生读。)师:读得确实不错。
师: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这位善良,乐于助人老大爷说的呢?
生:老大爷,您的心真好。
生:老大爷,谢谢您为乡亲们摆好搭石。生:老大爷您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德真令人敬佩。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带着崇敬,感激的心情认真地读一读这段话。师引读: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总结:同学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表演这段话,明天我们请同学表演,看看谁演老爷爷演的最生动。下课
第五篇:《荷花》第二自然段教学片断-教学教案[推荐]
浙江省绍兴县稽东镇越峰分校 金丽芳 师: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是围绕“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这句话来写的。
师:荷花开放时有哪几种不同的姿态?自由读读有关句子。(第句)
师:荷花美吗?这么美的荷花,你想不想画一画呢?请你挑一种你最喜欢的姿势来画,请班上的三名“小画家”到黑板上分别画。(学生兴趣盎然,分别挑选作画)
师:画完后,我想请同学们给上面的小画家评评分,看他有没有画出荷花不同的美丽姿势。(学生纷纷评说,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结合课文理解了“才展开”“花骨朵”“饱胀”等词)
师:看来,这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让人看了真是不愿离开,你能再次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荷花的美吗?
(第二次在画画、理解的基础上读,学生读得更美、更陶醉)
师:这一节除了写荷花还写了什么?(荷叶)老师这里有一些荷叶,谁能把它们和荷花贴到一起?
(贴的过程中,再让学生评一评,荷叶应贴得紧一些,并贴在荷花下面,以此来理解“挨挨挤挤”“冒”的意思。)
师:看,一幅美丽的荷花图构成了。下面,我们请“几朵特别美的荷花”到上面来表演,老师给配上音乐,别的同学在座位上为他们配乐朗诵,好吗?
(在轻柔的音乐中,孩子们边演边朗诵,陶醉在荷花的美丽中,陶醉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