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新概念刍议
刘传蕊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者关注的焦点,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的课程理念能否贯彻,关键在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新课程的各项要求,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教师们的教学需要,为适应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学者必须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了关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问题的新见解,并为此建构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新概念,希与同行商榷。关键词:课堂 教学 生态系统一、概念建构的背景
随着课程资源概念的明确界定,使课棠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关于课堂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1]显然,这里所指的课堂是在传统的、静态的、狭义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得出的概念,仅仅将课堂定位在教室。本次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的概念,即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按照空间分布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也就是说除了教室、教材等校内课程资源外,校外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这样就使得“课堂”概念的外延大大地扩展了,成为了广义的课堂,只要是能实现我们教学目标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的课堂,这是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又一大进步。随着课堂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大,就需要对课堂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要素观点提出新的认识。其实,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问题在学术界也一直没有定论,如存在“教师、学生、教材(或教学媒介)”三要素说;还有“教师、学生、教科书、教学手段”四要素说;以及在四要素的基础上,再加上“教学环境”的五要素等多种说法。对于教学的两大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可是,对主体之外还应该包括哪些要素却一直存在分歧。现在随着课程资源概念的明确,至少认为教科书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要素的观点已经显得有些狭隘了,因为,教科书仅仅是众多课程资源中的一种。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经常是以学科为中心、知
[2]识为中心、教材为中心,那种认定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的观点,实际就是主张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的体现;至于认为另一要素为教学媒介的观点,应该是有一定合理性与科学性,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究。随着课堂概念外延扩大,可能会使课堂教学过程要素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所适从,为了更简单,更科学地研究课堂教学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环境”三要素为好,那么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如何呢?当前,随着许多交叉学科的出现,我国的教学理论的研究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如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我国的教育问题,有学者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了一门教育生态学的学科。该学科重点是宏观地研究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教育生态系统问题,由于系统具有层次性特点,因此,就可以不断地对教育生态系统更细化地分层,形成如学校生态系统、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等这样的子系统,并对其进行微观研究,为此,笔者在本文里,为了更好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的要素问题,将对这一从未涉足的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进行全新的阐释。
二、概念建构的过程(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建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新概念,除了借助教育学理论外,还需要借助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如系统论、生态学、环境论等。何谓“系统”?关于系统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有的学者认为,系统是具有特定功能,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还有学者提出,系统是指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3]。无论那种描述方式,都是强调人们在研究事物时不能只是孤立地研究单一部分和过程,必须研究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应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或要素群来考虑。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利就曾将系统论运用到生态学领域,并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所谓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存在的所有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4]。坦斯利从生态学的角度以及研究的需要将生态系统分为几种类型,其中,他按受人为的影响或干预的程度。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坦斯利的研究成果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也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生态系统的理论引入到社会领域,认为社会就是最大的人工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又继续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了一门教育生态系统学的学科。由于教育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以教育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范畴。人工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或空间)内存在的所有组织或个体与社会环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5]。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些人工生态系统中,都是由最基本的两大要素:活动主体(即人),和相应的环境要素组成。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还是人工生态系统,除了具有整体性、目的性、动态性、有序性等特点外,最重要的就是还具有层次性特点,正是因为生态系统的层次性,我们才又可能对许许多多微小的系统进行细致的研究。如在人工生态系统中最大系统即社会生态系统里,凡是与教育有关的人与教育环境,又形成了教育生态系统;在教育生态系统里,凡是有关学校的人与环境又形成了学校生态系统;而在学校生态系统里,课堂上的人与课堂教学环境又形成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见图4——1)
社会生态系统层次性图(图4——1)在教育生态学理论中,也将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宏观生态(macroscopic ecology)和微观生态(microscop-ic ecology),前者主要是研究一个国家领域内的大教育系统的问题,后者主要是将研究对象缩小到学校、教室,教学设备、课程等对教学有直接具体影响的微观问题。目前,在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对于宏观的大教育问题研究得较多,而用生态系统理论去研究微观的课堂教学问题几乎是空白。其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学者曾提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系统,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要求、教学信息流、教学手段等多种要素组成,使课堂教学形成一定的结构;本世纪初,又有学者进一步提出课堂是教育情景中人(教师和学生)与环境(教室及其中的设施)互动而构成的基本系统。只是当时由于理论依据的不充分,他们未能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究,今天由于“课程资源”概念的明确界定,使课堂的外延也不断扩大,这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生态系统的理论,我们可以分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其实存在两大要素,即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人和环境,这里的人就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两大元素,这里的环境要素不再是一个单纯元素或概念,而是一系列具体的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环境元素群,如教学空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氛围等。简而言之,所谓“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时空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6]。(二)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人们在研究系统时,通常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作为研究的基本范畴及论理基础。因此,我们为了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内涵,也可以从结构关系和功能关系两方面去剖析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所谓系统的结构关系,就是表明系统内部要素之间静态的空间布局与连接关系。它是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系统的结构是系统保持整体性及具有一切功能的内在根据,也是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在时空方面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或顺序,对一个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以及课堂教学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如何构成的。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由于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因此也是无限的,但有学者认为系统至少有三类最基本的形式:第1类是集中系统;第2类是分散系统;第3类是多级递阶系统。(分别见图4——2的Ⅰ、Ⅱ、Ⅲ)
对于集中系统而言,系统的多个子系统都集中到上层(称之为协调器),并受它的指挥,使系统处于一个满意的协调的工作状态。分散系统顾名思义是指子系统是分散工作的,仅仅是在子系统之间有一些信息传送。多级递阶系统的结构特点是分级的,每一级只管理一定范围。通过对以上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的研究,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较常见的就是第一结构形式,即教师是最上层的协调器,当处于教学过程时,必须充分利用环境因素来指挥多个子系统(学生),才能使整个系统的结构更加科学与完善,并顺利地实现协调。通过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结构形式更深入地分析,不仅可以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应该由过去传统的权威者向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协调者转变,同时,还可以让教师认识到,除了教材元素外,还要注意充分利用其他环境元素,才能使教学活动取得真正的成功。见(图4—3)
如果说系统的结构是静态的系统内部关系的话,那么所谓功能就是动态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总之,结构关系存在后,它各要素是怎样运动起来的则要靠功能关系来说明。研究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除了研究其系统内部结构的制约关系外,同时还要研究其系统外部环境变化的制约关系。例如,课堂教学生态系统通常要受到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影响,不同的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其系统功能发挥的作用就会有差别;同时还要受到来自学校或地方、国家教育政策变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具体来说,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功能关系至少包括两个层次,即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与系统外部环境的功能关系和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其功能关系图如下,见(图4—4):
第一,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功能关系(见下图黑箭头示意)
从前面的社会生态系统层次图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作为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它必然会受到来自学校、家庭、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而该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同时又都可以被视为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功能关系主要就表现在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都会与外部环境存在一个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转换过程。如在理想状态下,当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多少条件,教师也应该对外部环境输出相等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同理,学生、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也会存在这样的转换关系。但是由于具体原因的影响,这种输入与输出的比例不可能绝对地成正比。通常情况下,有可能出现外部环境给教师提供很好的条件,但因为教师或学生自身的原因,使教师没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即在好学校也会教出差学生。但我们之所以要研究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功能关系,就是让教师从理论角度意识到一个好的外部环境肯定会对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为我们的教学活动营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见上图白箭头示意)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内部中的三要素: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环境之间彼此又存在一个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功能转换过程,因此,各要素之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如图所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学生与课堂教学环境之间,以及课堂教学环境内部之间等等,如果,一个课堂教学生态系统所有的要素之间的功能关系都发挥到最好,那么,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该系统的功能将会发挥得最好,或者说该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即所谓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就是指能量、信息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近或相等[7]。在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要考虑到结构和功能关系两个方面:在结构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比例方面,教学环境与学生需求等多方面是否平衡,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过多,使结构失调,就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学环境太差,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在功能方面,如果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或内部要素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失调,如教师利用教学环境教学时,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就会导致教学的失败,同样,如果外部给教师创造的条件不够,即输入的条件不够,如工资待遇、竞争机制、尊重程度等都会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等。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总是导致课堂教学生态系统达不到平衡状态,而最多只能是逐渐接近理想状态,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了不断地追求尽可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而努力工作。
三、概念建构的现实意义
通过借助多种学科的理论依据,以及层层的逻辑推理和演绎分析,我们建构起了一个有关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新概念,这在教学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方面都会有许多现实意义。
第一,有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概念,可以明确提出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环境三要素问题,此时的“课堂教学环境”已是有别于旧认识的新概念,即在特定的课堂中,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并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的所有元素都可称为课堂教学环境,它包括教学空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氛围等等[8]。由于此教学环境概念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就是说,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环境的外延会自动扩大和拓宽,并不断地适应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需要,这不仅避免了对教学过程要素无休止的争论,使要素点变得简洁和有指向性,更重要的是使整个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也具有了很强的生命力。
第二,有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概念,并明确了三要素问题,可以克服过去片面地研究教学过程,忽略教师、学生两大主体和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问题,以及可以改变过去长期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教师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这个主体的发展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环境元素进行教学,并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倡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三,有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概念,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奠定了基础。因为,要更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学问题还必须注意从更系统的、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视角去研究,在此,笔者建构了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概念,以期能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并建构起一套科学的、完整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学的新理论。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3]霍绍周.系统论[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8.[4]周润智.分化与整合———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6]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7]卿成等.课堂教学改革新论[M].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0.[8]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第二篇:第四节生态系统课堂教学实录
第四节生态系统课堂教学实录
陈爱玲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第二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在第三节我们又学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看来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很微妙,它们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下面我们一起预习一下第四节-------生态系统。师(强调):在预习的同时大家要认真搜理第四节的知识点,并思考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在黑板上板书)
1,森林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存在怎么样的关系? 2,什么是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如何组成的?
4,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你知之多少?
师:这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牵一而动全身。无论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还是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都会有许多种生物受到影响。因此,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该怎么称呼呢?金汉江同学回答一下,(内容略)刘三千同学请你回答一下,什么是生态系统?(内容略)桂祥同学请回答生态系统是如何组成的?(内容略)大家一起交流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
二、联系实际,探索新知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个池塘,一片草地等,都可以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本第23页插图,并讨论其中的思考题。老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师:生态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组成有共同的地方吗?
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播放《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影片录像。要求学生观看后分组讨论问题: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板书投影。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阳光中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细菌和真菌:它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它们把动物的残体及其他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份除了有生物以外,还有非生物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呢?
在生态系统中,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它们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三、列举实例,加强说服力 师(举例说明):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当然这边的泥巴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泥巴,它实际上是一种藻泥。像这样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食物链。我们用箭头把它们连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而且链头都是生产者。学生练习(练习完成以后,学生汇报结果):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请据此写出一条食物链。
2、植物、鼠、蛇、鹰,大家试着根据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连连看,看谁连得快?并分析一下若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师:从理论上分析,如果蛇的数量大量减少,那么以蛇为食在鹰的数量减少;被蛇为食的鼠的数量会增加,但鼠不会无限制的的增加下去,增加到一定程度,它会随着草的数量的减少而减少;各种生物的数量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课堂小结(以板书内容进行小结)
1、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生物部分:植物——生产者
动物——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②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3、食物链
植物→虾→小鱼→大鱼
五、作业
1、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下列四个选项中,()是一个生态系统。A 黄河中的水
B
黄河中所有生物
C 黄河中鱼
D
整条黄河
2、下列各项中,属于食物链的是()
A 山鹰→蛇→鼠→植物
B 阳光→草→羊→狐 C 植物→鼠→蛇→山鹰
D 田鼠→蛇→山鹰
第三篇: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第二章第四节 生态系统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掌握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能力目标: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加强对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及描述。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好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复习提问:举例说明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生答师总结:无论是什么样的生物,它的生活都离不开环境,也就是说生物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那么它要想能够生存,就必须要有它特殊的方式来适应环境,所以生物和环境是不能分割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同学们有谁去过原始森林,如西双版纳或是四川的九寨沟,请他为大家来描述一下那里的景色,看看那里都有些什么生物,它们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生答:……
师总结:在那样美丽的一个地方,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这些生物会同时受到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许多生物,它们之间既和谐又统一的发展,在我们生物学上,这样的一个地方就可以叫做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
板书:第四节 生态系统
新授:
把我刚才所总结的语言再规范一下,就是生态系统的概念。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范围是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所以可大右小,例如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北大附中的校园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也可以把昆明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再大可以把云南省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还可以把整个的中国、亚洲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那么请问:你们说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可以大到哪?
学生讨论:地球、太阳系、宇宙等等。
师总结:请同学们注意,生态系统是生物和环境的统一的整体,前提可是要有生物的,请问宇宙有生物吗?
学生恍然大悟,是生物圈!
对了,我们在第一章时学过生物生活的最大范围就是在生物圈,所以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过渡: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样两幅图片,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1、图中树皮里面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右图中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吗?
生讨论、总结:
1、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昆虫幼虫以树为食、啄木鸟以昆虫幼虫为食。
2、腐烂的树桩会消失,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可能要几十年。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植物,有动物,有一些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这些生物的生存还要依赖它们的生存环境。就是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生物的生命活动就要依靠这些有机物氧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植物可以自已制造有机物,不但养活了自己,还为其它所有的动物提供了食物,所以我们给植物一个新的称谓——生产者。
1、生产者——植物
有的同学说我爸爸是钢铁厂的工人,他们每年可以大量生产钢铁,所以我爸爸是生产者。那么这种说法对不对,从政治学来就是对的,但是从我们的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就是错误的,这个一定要区分好。
动物依靠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命,有些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是植食动物,而有些动物是吃肉的,是肉食动物,但是它们吃的可能就是植食动物,所以是间接以植物为食物的。总之,这些离不开生产者——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我们把这些动物叫做消费者。
2、消费者——动物
随着动物的摄食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流入动物体内。
在刚才的第二幅图片中,大家看到在树桩上长出一些真菌,它们的生长最终会把这个树桩分解成小的碎片,使树桩慢慢腐烂,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微生物——细菌在起作用。它们可以把生物体内残留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再重新归还到土壤中,供植物体重新利用。我们把这些真菌和细菌叫做分解者。
3、分解者——真菌和细菌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光有这三种成分还是不行的,因为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它们的环境,所以在生态系统中,除了这些生物成分外,还有非生物成分的存在,如阳光、空气、水等等。
4、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和水等等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这四种成分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我们可
以用下面这个图来表示:
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 消费者
消费者
生产者
分解者
过渡:刚才我们讨论过的第一幅图片,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如果我们把这三种生物连接在一起看,那么就是这样:
树 昆虫幼虫 啄木鸟,在这里表示的这三种生物之间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我们把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第三个问题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树 昆虫幼虫 啄木鸟
在这条食物链中,“ ”表示的含义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通过捕食过程进入下一级消费者体内的,所以箭头一定要指向捕食者或是吃的那种动物。
下面大家看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画出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的食物链,最后数一下总共有多少条食物链。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等他们画完之后,提问看一下总共有多少条食物链?
同学们,看一下你们画完的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食物链是完全独立的,(学生肯定会回答不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可以捕食多种生物为食物,而一种生物可能又被多种生物所捕食,所以使这此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网络,一个以食物为联系的网,所以我们把它叫食物网。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一个生态系统中,如一片草原,本来正常有100只兔,某年雨水丰富,气
候适宜,所以草长得非常好,食物多了,所以兔的数量增加到120只,但是第二年大旱,草多数都死了,兔由于食物少,很多都死了,只有60只了。在这里通过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总是保持兔与食物之间的平衡,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那么这种是不是无限大的呢?事实证明不是,如一条河轻度污染后,可以自动调节恢复原状,但是如果污染严重了,那么就再也恢复不了了,所以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当人类排放的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后,有毒物质就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越在食物链后面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往往是难分解的,难排出的,所以这种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会危害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最终会威胁到人类自身。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做一个文明公民。
随堂练习:
1、下列能够完整地表示食物链的是:
A、青蛙吃螟虫,螟虫吃水稻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猫头鹰捕食田鼠,蛇也捕食田鼠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3、在一个淡水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微小水生植物 剑水蚤 蜻蜓幼虫 小鱼 大鱼,当这个生态系统中被排放的难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后,就体内有毒物质含量而言:()
A、微小水生植物最多 B、大鱼最多
C、各种生物一样多 D、活的时间长的4、植物————
生物部分 ——消费者
生态系统 细菌、真菌——
非生物部分——
总结:一节课的时间真的是很快,请问: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掌握了吗?如果没有,请你记住下面的这三个问题是你必须理解掌握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
3、食物链和食物网
板书设计:
§
2、4 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植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动物
生态系统 分解者——细菌、真菌
的组成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和水等等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树 昆虫幼虫 啄木鸟
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第四篇:生态系统练习题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综合检测·知能升级
1.(2012·泰安模拟)下列哪个是生态系统()A.一个池塘中的动物
B.一个湖泊中所有的鱼
C.一片森林中的植物与动物
D.一块农田
2.(2012·南安模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草原生态系统 C.海洋生态系统
B.生物圈 D.森林生态系统
3.猴头菌是名贵的食药两用菌,质嫩味鲜,是筵席上的佳肴,与熊掌、海参、鱼翅并列为四大名菜,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猴头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A.非生物成分
C.消费者
B.分解者
D.生产者
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A.老虎吃野兔
C.青蛙吃昆虫
B.蛇吃老鼠 D.蝗虫吃庄稼
5.(2012·聊城模拟)下列食物链中书写正确的是()A.草←食草昆虫←青蛙 B.草→食草昆虫→青蛙 C.阳光→草→食草昆虫→青蛙 D.草→食草昆虫→青蛙→细菌和真菌
6.草原存在着“牧草→兔→狐→狼”的食物链,如果牧草受到DDT的污染,那么下列生物中DDT含量最多和最少的是()A.牧草、兔 B.狼、牧草
C.狐、牧草
D.兔、狐
7.在草→食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中,假设流经这条食物链的总能量为100%,按传递率20%计算,蟾蜍和猫头鹰所得能量最多分别 是()A.20%和2% C.4%和0.8%
B.0.8%和0.32%
D.0.8%和0.032% 8.(2012·汕头模拟)下列哪种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最多()A.草原生态系统 C.湖泊生态系统
B.城市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圆学子梦想 铸金字品牌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它包括一个地域内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其中,A、B、C三项中都是只有生物成分,缺乏非生物成分,不能算一个生态系统。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理解。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生物圈就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可以细分为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土壤、水、阳光、空气是非生物成分,植物、动物、微生物是生物成分。其中,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都属于分解者。
4.【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老虎、野兔、蛇、老鼠、青蛙、昆虫和蝗虫都是消费者,它们之间属于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庄稼是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蝗虫吃庄稼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5.【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食物链的书写方法。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始部分一定是生产者,后面依次是具有捕食关系的消费者,不应包括细菌和真菌。
6.【解析】选B。本题考查生物富集现象。在生态系统中,由于生物富集现象,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体内最多,生产者体内最少。
7.【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特点。流经该食物链的能量是100%,则蟾蜍获得的能量是100%×20%×20%×20%=0.8%,猫头鹰获得的能量是100%×20%×20%×20%×20%×20%=0.032%。
8.【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也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9.【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决定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因素。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农作物,动物主要是昆虫,组成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
10.【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的变化。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数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这些
第五篇: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
执教教师
张丽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能力目标:
(1)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三、课前准备
准备与“生态系统”相关的教学资源,如一些图片、动画等,并制作成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2、引入图片美丽的大森林,优美的景色配合充满诗情画意的读白,使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再引出一幅树木被伐,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通过对比得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教师再导出:在生物学上这个整体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态系统”。引出课题。
(二)合作互动,呈现新课 生态系统的概念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怎样判定一个区域是否为生态系统?(3)练习
(4)小结并导出 一个湖泊
一片森林
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生态系统 一片草原 一块农田
2、生态系统的组成(1)资料分析
左图中树皮里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怎样?(2)课件展示三幅图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找到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3)讨论:为什么在生态系统中他们缺一不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
3、探究: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1)想一想:下面四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食物链的概念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3)注意事项
(4)食物链的画法
①先找出植物(生产者)——食物链的起点。
②再找到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③再找食草动物的天敌(一个找完后,再找下一个)
④一直到找不到天敌的动物为止(——食物链的终点)
⑤标箭头:起点 终点(5)练习
学生试着写几条食物链试着写几条食物链,教师再指出其中的问题,加深巩固。(1)完成课本上的观察和思考
①数一数,你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 ②课件展示食物链的条数
③思考: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2)问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3)食物网的概念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4)简介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规律。(5)进一步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地位
(三)总结提升,检测达标
(1)小结
(2)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