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系统教案
第二章 第四节 生态系统
泉山学校
刘绍莉
教学目标
1.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会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
重点、难点
1.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2、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阅读、分析资料,老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悟出道理。
教学过程
一、食物链、食物网
听小学生的一篇日记《草原之行》,引导学生:
1、思考:其中提到的生物有哪些?按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哪几类?这些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动手操作:用箭头连接这些生物吧(要求:a、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b、箭头要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在此基础上引出:食物链的定义及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3、进一步:
(1)通过习题巩固食物链的定义
下列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A、阳光→草→兔→狐 B、田鼠→蛇→鹰
C、草→羊→鹿→狼 D、小麦→田鼠→蛇→鹰
(2)通过再思考:“数一下,2题中的食物链有 条?它们互不相关吗?” 引出食物网是定义(3)通过再探究:“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体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
二、生态系统定义及组成
1、材料的进一步分析:这个地域中,除了前面我们找到的生物外,你还想到有哪种生物的存在?有哪些非生物因素?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互不相关吗?让分解者出场,进一步强调其统一的整体关系。
2、引导学生设想并阅读课本,解决:“据你了解,这三类生物分别是靠什么来养活自己的?因此它们又被称为什么?有道理吗?它们之间互不相关吗?”总结出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3、及时巩固:通过习题进行巩固“判断这个同学的举例正确吗?说明理由。A 一座城市 B一群人 C一条河流中所有的鱼 D 一块菜地 E 生物圈
三、小结
1、同桌交流本节课的收获,以此再次巩固新知识,分享学习的喜悦
2、班级交流。
四、测试(通过习题进一步巩固新知,发现问题)
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组成
A、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B、植物、动物、细菌、真菌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阳光、空气、水
2、实验室里的水族箱里生活着水生植物、动物,还有其他生物,这样的水族箱可以看做是()A、食物链 B、生物圈 C、生态系统 D、食物网
3、下图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池塘内有水草、浮萍、水绵、鱼、虾、河蚌等生物。
(1)水草和水绵在此生态系统中属于
,鱼、虾属于
。在该生态系统中还有一类肉眼看不见的生物,它们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它们是
。除此之外,组成该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
、、等。(2)如果向该池塘中投放一些大黑鱼(肉食类鱼类),则池塘中的小鱼数量会
写出这条食物链:。
五、质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以成功地引出下一节课内容)
第二篇: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
执教教师
张丽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能力目标:
(1)通过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通过连食物链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三、课前准备
准备与“生态系统”相关的教学资源,如一些图片、动画等,并制作成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2、引入图片美丽的大森林,优美的景色配合充满诗情画意的读白,使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再引出一幅树木被伐,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通过对比得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教师再导出:在生物学上这个整体就是一个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态系统”。引出课题。
(二)合作互动,呈现新课 生态系统的概念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怎样判定一个区域是否为生态系统?(3)练习
(4)小结并导出 一个湖泊
一片森林
都可以看作一个个生态系统 一片草原 一块农田
2、生态系统的组成(1)资料分析
左图中树皮里有昆虫的幼虫,树、昆虫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怎样?(2)课件展示三幅图片,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文字找到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3)讨论:为什么在生态系统中他们缺一不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4)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
3、探究: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1)想一想:下面四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食物链的概念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3)注意事项
(4)食物链的画法
①先找出植物(生产者)——食物链的起点。
②再找到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
③再找食草动物的天敌(一个找完后,再找下一个)
④一直到找不到天敌的动物为止(——食物链的终点)
⑤标箭头:起点 终点(5)练习
学生试着写几条食物链试着写几条食物链,教师再指出其中的问题,加深巩固。(1)完成课本上的观察和思考
①数一数,你能画出多少条食物链? ②课件展示食物链的条数
③思考: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2)问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的.(3)食物网的概念
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4)简介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规律。(5)进一步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地位
(三)总结提升,检测达标
(1)小结
(2)课堂练习
第三篇:《生态系统》教案
《生态系统》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先在书本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P22,画出概念。怎么样的环境才算是一个生态系统呢?那么我们的室算不算一个生态系统?比较一个农田、一个森林与我们的室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那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态系统里面有无数条食物链,食物链交错又成了食物网。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看一下书本是怎么样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的?P24。让学生读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举例。草
兔
狼。(强调箭头应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这几种生物还有跟其他生物有联系吗?(昆虫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强调每条食物链的连接箭头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简单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
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量增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再举一动画实例。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五、如果人类加入到生态系统中,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看图片介绍例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注地球的意识。
、我国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
约6—70万公顷,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人类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吃草,斩草除根,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于绵羊的20倍。由于生态恶化无草可吃,导致骆驼严重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3、砍树容易种树难,生态危机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得到恢复。
六、做练习
教学后记: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最好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堂上得更系统。
第四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4.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的规律。
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方法
1.自读、自析、质疑 2.合作探究,解疑
3.点拨、引导、归纳 4.学以致用,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导课
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结构和功能”,弄清了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也知道它们如何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
美国的科学家们进行了这样的实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实验的内容并分发相关补充资料。)安排学生顺序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问题一:“生物圈1号”指什么?科学家建造“生物圈Ⅱ号”的目的是什么?模拟的什么?里面有哪些成分?它与地球上的农田生态系统有什么不同?
问题二:简要介绍“生物圈Ⅱ号”建造的过程。
问题三:8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Ⅱ号”中自给
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实验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问题四:目前的“生物圈Ⅱ号”还有哪些利用价值?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建造一个脱离地球自然环境而又能让人类休养生息的生态系统。原因是: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具备稳定性。由此引入本节课题目。
第五篇:生态系统说课教案
2012年“课内比 教学”市级比武
《生态系统概述》说课稿
周矶中学 张付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我是周矶中学的张付才,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概述》。对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初中生物教材在第1单元“生命的世界”中就讲述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接着又分别在第3、4、5单元中具体讲述了绿色植物、人、动物和微生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本节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从宏观上认识生态系统,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为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做好了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近两年的生物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基础知识;同时,学生的合作探究、分析说明、整理信息等能力都有相对提高,这也为顺利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打好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能理解、认识各组成成分的作用。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
2.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难点: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概念性知识比较集中,学起来比较抽象,所以课前我搜集了一些视频和大量的图片,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创造了乐学情景,也激起了学生热爱美好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又为正确理解本节的概念提供了感性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视频来讲解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既生动有趣,又突破了教学难点。
六、说学法:
“授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七、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整个课堂我是按以下四个程序展开的:
程序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节课一开始,我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美丽的大森林》,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大自然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以此情境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很自然地引入了本节课题——《生态系统概述》。
程序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习新知识;此程序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环节一:了解生态学的概念及其研究的对象
在本环节,以学生看书自学为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环节二: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展示“凯巴森林图片”,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本70页第3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描述凯巴森林的构成及成分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强调生态系统必须具备两个部分——生物和环境。
2、再通过概念辨析,进一步巩固生态系统的概念。
3、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类型时,通过视频展示,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再通过展示几种生态系统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判断图片中的生态系统各属于什么类型,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可大可小。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一个池塘,甚至一个学校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环节
三、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
1、组织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让学生观看“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图片基础上,阅读教材P71—P72内容后围绕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1)根据各种生物生活的特点,可将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2)除图中所示生物,这个森林中还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3)为保证各种生物的生存,凯巴森林中的生物生态系统中还需什么条件?
2、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
3、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课本,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 因素
植物:——生产者 动物:——消费者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因素:——给生物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
4、展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紧密联系,彼此作用,构成一个整体。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突破本节难点。
程序三:课堂小结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和引导下,完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归纳和小结。利用简炼、清晰的语言,再一次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程序四:课堂练习
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图片、视频的运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涨。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