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童话教学反思
主题教研活动反思
___学生阅读童话后的乐趣培养
杨家寺小学 庞爱英
童话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优美,总能把孩子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孩子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那么如何根据低年级的儿童特点进行童话教学?教师要以儿童的视角整体解读童话,充分体味童话的“想象味”,理性分析童话的“教育味”,适时把握童话的“生活味”。通过抓导入,促想象;抓语言,细品读;抓情景,促体验教出童话的语文味。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尊重童真,呵护童心,留住童趣,引领孩子们入文本,出文本,超文本。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幻想,采取拟人的方法写出来的作品。童话课文以它所特有的幻想色彩吸引儿童,是伴随孩子成长的好伙伴。在小学语文教材的低中年段中有许多精彩的童话,适合儿童的阅读特点,对于发展儿童的想象能力,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都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年龄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用想象和幻想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孩子的天性。据统计,人教版教材低段童话占了26.7%,中高段童话占3.9%。组织好童话教学是提高中低年级学生阅读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由于儿童的思维方式与审美习惯与成人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童话教学中应该主动积极地调整阅读经验,调动起富于童趣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思维力,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要以儿童的视角透析童话,充分诠释童话的意蕴。
一、童话文本的解读思维
童话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幻想与想象而创作出来的奇异故事。作为儿童文学的其中一种文体,童话有着切合儿童年龄特征,通俗易懂和具有情趣性的 1 特点。童话教学要真正让孩子入情入境,就必须做到以孩子的视角解读童话,让童话与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在孩子的心灵播下神奇的种子。
1、充分体味童话的“想象味”
在解读童话之前,先要提醒自己,面对的是童话,要牢记童话最大的特点在于想象,不妨将自己放回到孩童时代,想一想孩童时的自己都喜欢些什么,常常在脑中幻想什么,回到童心世界,让自己保有一颗童心。这样再来面对童话教材,就会多一分阅读的收获。教师对童话充满了兴趣,有了阅读的期许,才能带领孩子更好地走进童话世界。
《丑小鸭》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的一篇童话故事。一只丑小鸭自从生下来就被人看不起,受人欺负被迫离家出走。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的丑小鸭,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最后变成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这样的结局在生活中是不可思议的,但在童话中,儿童是乐于接受的,他们没有生活经验的约束,神奇的想象给他们带来愉悦的享受。
2、理性分析童话的“教育味”
面对童话,更多的是感性的人事物,童话的语言也大多通俗易懂,教师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多一些整体解读、感性思考。首先教师要善于整段整篇地读文本,感受童话故事想象独特、形象鲜明的特点。在很多童话故事中都以动物、植物或人来行进故事,塑造鲜明的形象,构建奇特的童话世界。我们在读文时就要善于从整体上来把握文本,准确感知童话形象,设计可行的教学流程。针对童话形象可感的特点,多采用角色对话朗读、角色表演、描绘插图等方法,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一些重点的经典语段细心研读,采用恰当的方法带领学生在童话的语言文字里徜徉。童话语言虽通俗易懂,却也不乏优美的语段文字,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填空练习等,引领学生体会童话语言之美,从而更好地亲近童话。
3、适时把握童话的“生活味”
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象征性的,为了表现某种性格或说明某个事理,作者从生活中找出某些人、物、现象,集中到童话人物的身上,然后又赋予他们以个性,并使之依照这一个性去说话、行动,从而达到象征的目的。教师面对童话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保留一份童趣,像儿童般投入生命的感觉去领悟、去体验。
如《风娃娃》一课中讲述风娃娃一味地认为凭借自己的力气就能做好事,有其不动脑筋的一面。教学时,教师对风娃娃进行全新的诠释,使学生感觉风娃娃就像身边的哪一位同学一样亲切。又如《两只小狮子》中,勤狮子勤学苦练滚扑撕咬本领,而懒狮子却懒洋洋地晒太阳,这样的性格与儿童很相似。童话中人物的优点、缺点就是同学之间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教师适度引导,利用恰当的时机全新诠释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使其与教材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孩子们学会多角度、多方位地看待一个人。
二、童话文本的教学策略
童话教学需要教出“语文味”来,需要让学生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童话教学要有自己独特的“童话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在童话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从而自然而然地与童话中的主人公“神会”,教出童话的“语文味”。
1、抓导入,促想象,感受童话的美好
一篇优秀的童话作品,它色彩鲜明,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教师可让学生进入到童话中的人物角色中,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尽量调动各种手段,为他们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情不自禁地化成童话中的角色,去想象,去体验。
①从谜语入手。低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各种各样的谜语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活他们的心灵,使孩子们很快走进课文。如教学《我是什么》一文,教师在上课伊始就给孩子们送上三个谜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猜起谜语来。此时,教者趁热打铁,紧接着便做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老师给大家送上的第四个大谜语……教师娓娓动听的一番讲述,不仅让孩子们感知了故事内容,而且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②从故事入手。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能吸引孩子的 注意力,激活他们的心灵,使孩子们很快走进课文。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文,教师讲述着故事:大家爱吃花生吗?因为它特别香,所以我们都很喜欢吃它。其实不仅我们喜欢它,小松鼠也很喜欢吃。有一次,小松鼠发现一块地里种了很多花生,就打定主意,今年冬天要靠花生过冬。可是它的愿望却没有实现,这是为什么呢?这个故事就是《小松鼠找花生》。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充满期待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从插图入手。低年级的童话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教学《酸的和甜的》一文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你最喜欢哪一幅,先说一说,再把那一段课文读给同桌听。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会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通过图像信息向文字符号的转化,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抓语言,细品读,领略童话的精妙
童话教学应当自始至终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比较、揣摩、品味、鉴赏童话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领悟如此言说的精妙、传神之处。
①由浅入深。学生要观察一种现象,认识一样事物,接受一种道理,往往不能一次完成,而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奏效。如教学《泉水》这篇课文,2-5自然段分别描绘了四个场景:山腰的水池、山间的平地、山坡的果园、静静的山谷。从结构上看呈并列关系分布,从写法上看运用了反复的描写,且注重描绘性形容词的运用。请同学们认真读读泉水说的四句话,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能发现什么?以此引导学生发现四个句子当中ABAB式的构词方式,以及反复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室再顺势引导:“丁冬——丁冬——”泉水还会流到哪里呢?一路上它还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呢?通过由词到句,由浅入深的引导,细细体味着语言的魅力。在关注语言内容的同时,不仅习得了语言形式,而且真正感悟到了童话那富有童趣的语言。
②寻空白处。低年级孩子的想象力及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文本的“空白”处展开想象,化抽象为具体,以好奇灵动的童心去想象,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疏通文本,找到青蛙与小鸟说的话,进行有角色的朗读。第一处是让孩子们想象,小鸟可能飞过了哪些地方,并让他们用老师提供的句式练习说话,进一步理解天无边无际。第二处是在学习到“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时,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去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课堂中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能联系生活的环境,想象不同的情况。有了这两个环节的想象与体验,“要虚心接受别人意见,知错就改,做个见多识广的人”的道理便会很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
③抓住关键。所谓文本语言的关键是指童话中写得精彩的地方,是童话的情理意趣之所在。教师抓住这些关键语言,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童话所创设的境界。如《松鼠和松果》一文的结尾处写道:“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相应的句子,并饱满深情地说:“孩子们,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将来这片小松树林会怎么样呢?„更茂密‟是怎么样的?”这时,孩子们思维活跃,想象非常丰富。教师顺势用多媒体出示一片茂密的松树林,小松鼠们欢天喜地地住在那里,他们玩耍、嬉戏,开心极了。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抓住“更茂密”说话,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内涵,还让孩子们在入情入境中体会到懂得回报自然带来的美好未来,可谓一举两得。
3、抓情境,促体验,再现童话的神奇
从语言风格上来讲,童话的语言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因此演活童话故事则是对课文精髓的深入体会。孩子们在读活童话故事和想活童话故事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来再现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情节等,不仅锻炼了才能,还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①朗读体验。由于童话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而成的,其教育性寓于其中,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就要抓住童话形象,通过朗读童话语言来进行。《从现在开始》是一个有趣而又令人回味的童话故事。针对文中不同人物个性,对其进行个性化朗读体验是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教者注意创设童话情境,以重点词句为“抓手”,以朗读训练为“桥梁”,借助课件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练读、演读、悟读,体会角色的心理,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②表演体验。让学生深入研读“剧本”,深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生动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人物细腻的神情变化等内容。当然人物读活了,在“演”这一过程当中就可以得心应手,唯妙唯肖地加以表现。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表演前,要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特点,比如他们的动作、说话的语气等。在按文本表演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对文本进行改编让学生表演。通过表演,不但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③想象体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在解读教材时考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在想象中体验感悟。比如,鼓励学生给童话改写结尾,更改人物的角色,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重新写童话,让学生续编童话故事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小松鼠找花生》一课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花生到底哪儿去了,小松鼠的问题既于课文呼应又引发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去想象,尤其是在文章的空白处去想象,如想象花生到底哪儿去了,小松鼠找到花生的情景。在这个续编想象的过程中,教师不给学生结论,只在乎让学生的心灵自由驰骋。对花生是生长在地里的这一知识并不讲,而是让学生课外去查阅,更注重童话文本的情趣,注重童话文本想象空间的价值。
三、童话文本的人文诠释
童话中的美,蕴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想象。童话“美”不是靠“理性分析”学生就能“收到”的。童话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种“感性”,“感性”的课堂是随意的、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溢满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民主气息的。如果童话教学是一个点,儿童的语文阅读是一个面,那童话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指点并引领儿童走向语文的纵深处漫溯,与学生的思维相链接,最大限度地发挥童话的人文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味。
1、呵护童心
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是学生独特个性的表现。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善于运用课堂机智积极引导。如教学《小白兔和小灰兔》时,教师作总结提问:通过刚 才的学习,大家说说你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学生纷纷举手,大多数都喜欢小白兔,因为他自己种菜,有吃不完的菜,不像小灰兔那样懒惰,老向别人要菜吃。当大多数学生都放下手,表示赞同时,有几个举起了手,于是老师又叫了几个学生回答:我喜欢小灰兔,小灰兔有礼貌,老山羊送给他白菜,他说:„谢谢您!‟;小灰兔知道自己错了,就开始自己种菜了,他知错能改,应该表扬……此时教师应顺势引导:“小白兔不仅爱劳动,而且还懂得回报老山羊,所以大家特别喜欢,不过小灰兔也有优点值得我们喜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独特的见解,还启发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人,要全面去看待一个人和一件事。
2、尊重童真
童话最重要的功能不是教育功能和认知功能,而是顺应天性,尊重童真,繁复儿童的想象力,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上册《雨点儿》时,教师这样问孩子们: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在干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跳舞;雨点落在草丛里,在草丛里打滚;雨点落到冰棒上,在冰棒上……此话一出,教室里一片哗然,孩子们立刻议论开了。作为教师不得不佩服学生那丰富的想象力。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师再次提问:雨点落在冰棒上,会在冰棒上干什么?学生一口气说了两个答案——雨点落在冰棒上,在冰棒上滑冰;雨点落在冰棒上,在冰棒上冬眠。多么令人称奇的联想!它没有“在花瓣上跳舞”、“在玻璃上画画”、“在草丛里打滚”有诗意,但这同样是儿童自然、童真的个性化语言,它同样来自于对实际生活的联想,同样是那样的奇妙和精彩。
3、留住童趣
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这种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会带给我们未曾预约的精彩。读完《白雪公主》整篇童话,问孩子最想做里边哪个角色,其中一个孩子想了想说:“我喜欢做猎人,皇后太坏,而且最后死了。白雪公主总是被人害,我不喜欢,猎人最好,既救了白雪公主,而且没有被皇后杀死。”孩子的思维视角总是这么独特,实在不明白他们是如何获得如此实在的判断,深深被他们折服!童话教学要以儿童的视角透析童话,一定要教出“语文味”。童话教学还要教出“人文味”,孩子们与文本融为一体,他们入文本,出文本,超文本,他们感悟着,又感化着,从而感动着。童话教学更要教出“童话味”,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诠释“童话”的意蕴,使学生能在教师这个“引路人”的带领下,在童话的百花园里流连忘返,驻足观看,品花赏月,那才是真正的领略到了童话的乐趣。
2013年7月
第二篇:童话教学反思
篇一:童话教学反思
第七册第三单元收集的课文全是童话题材,有外国童话《巨人的花园》、《小木偶的故事》等,有中国童话《去年的树》。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人生来都是爱幻想的,都是向往真、善、美,憎恶假、恶、丑的。孩子们同样也是,单纯的心理更是使他们爱上了童话、漫画、卡通、动画等东西。童话想象丰富,主人公大多是神仙精灵、王子公主、妖魔鬼怪、花鸟鱼虫,它们都有超常魔力,尤其能像人类一样说话、思考、生活。童话不仅动人,还能告诉人们一些生活的道理,正如我班的学生陈思源在课堂上说的:“小故事,大道理。”这也是它们亘古永存的原因。
我在教学中认为讲析童话应注意几点:
一由于有的童话篇幅很长,在课前应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分析出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巨人的花园》是按故事发展顺序写的,就应围绕寻找花园变化的原因这个主线来分析课文。如《去年的树》是以对话为主,就应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二利用表演来深入理解课文。童话充满了表演性,故事充满了趣味性,童话中往往出现的人物众多,每个孩子理解的角度也不同,就可以鼓励孩子们分小组,自己分角色表演,加入自己的动作和语言,再全班交流评析。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读出感情,读出个性。
三学习童话,总结道理。童话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阐述了一些深刻的教育人的道理。如《巨人的花园》教育人们对人不要任性、冷酷。《幸福是什么》教育人们幸福是靠劳动换来的。《去年的树》教育人们诚实守信、珍爱友情。《小木偶的故事》教育人们光有笑是远远不够的。懂得了道理才是真正学会了童话。
四课后要拓展阅读。童话世界非常精彩,应鼓励孩子多看童话,如《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还可以办童话报、编童话故事集,掀起学习童话的高潮,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学完这组童话故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作业题,一道是编一个童话故事,另一道是办一期童话故事小报,效果还可以。
篇二:童话教学反思
我选择这样的材料主要基于这么几点考虑:
一是学生阅读现状的需要。学生读童话往往注重的就是故事情节,读一遍,知道说了什么故事就算读完了,至于童话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却很少沉下心来深入思考,所以我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喜欢的《安徒生童话》这本书,重点指导学生树立:一本好书要反复读、读一次有一次的新感受,并交给孩子再次阅读的方法。
二是课堂实际的需要。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课型,学生的情绪是紧张的,情绪是复杂的,为了师生尽快融合,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的阅读指导,我采取了聊天似的谈话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基础和经验,采取的指导方法是自主阅读、汇报提升的形式,促使个性阅读和合作阅读相结合,实现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的层次。
三是发展的需要。阅读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更是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厚积薄发”,为了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指导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作者的童话,逐渐实现从阅读一本书到阅读一系列书,直至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我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培养课外阅读兴趣,增加阅读积淀。
2、提升课外阅读认识,形成好书自待反复读的意念。
3、了解阅读童话的方法,尝试用老师提示的方法阅读童话。
4、拓展阅读一系列童话。
教学过程的主要思路是:
一、回顾课本并导入本课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对五年级课本第一单元的回顾,把学生顺利地引入本课的课外阅读教学,因为这一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都是围绕读书展开的,这对建立本课的学情基础是有利的。
二、呈现阅读材料
这一环节主要分作两个部分:呈现和初读。尤其在初读部分,我特别强调了书要有选择的来读、要读好书、要读出新东西、要反复读这几个概念,希望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对“好书不厌百次读”这句话产生积极的认同心理,从而实现对他们的阅读习惯加以指导。
三、在教师引导下阅读《安徒生童话》。
主要完成两项内容,一是了解学生自读安徒生童话的经验,()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安徒生童话》是值得读的好书,从而强化学生深入阅读、反复阅读的意识。
第三篇:《短篇童话精选》教学反思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是喜欢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情节性较强且篇幅不太长的故事,因此,就学生的兴趣,我选择了《短篇童话精选》。书中的童话虽然短小,但给人留下的思绪却是绵长的。
一、过程回顾
整节课,我设下的目标主要有三:
1、通过课外阅读的交流,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3、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并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来引导他们阅读的习惯和方法。
为实现这三个目标,我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来达成:我先从名人名言中引出“书”的重要性,并通过学生平时读书的收获进行交流,以小榜样促读书,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然后引入书目《短篇童话精选》,在这里,我教会学生看一本书并不单单只看书的内容,其实书的封面、目录同样能让我们有所获。接着,结合平时我们学习课文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留下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获,体现阅读带给自己的乐趣与成功。然后在奖励中听故事,同时留下结尾让学生想办法,提高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再一次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在拓展延伸中,在愉悦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运用本节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并强调课外书需在什么时间进行阅读才是最佳的。
二、行为反思
这堂课课堂层次清晰,结构紧凑,预设的目标基本达到。但在精读故事《狼和狐狸》,学生的阅读速度较慢,所写的感受也是比较表面与显浅的,这还需要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与实践中去学习与积累。
第四篇:走进童话教学反思反思
四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走进童话》教学反思
设计:徐冰
本课教学目标是这么要求的:“让我们在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尽情体验童话带给
我们的快乐”。平时的日记,我已经对编童话故事有所布置,但精彩的及其少见,当然我也从中看到了问题的存在,找到了指导的方向。
这段时间学校的其他工作太多,不容我太多准备,匆匆走进了教室。当时我还在犹豫是否要教学孩子写童话这个内容,自己似乎还没有胸有成竹,会不会把课给上砸?转念一想,这一星期已经有所沉淀与积累,不会把课堂搞得太僵吧!尽管是关门上课,但我比较珍惜每一节语文课,希望做个有效率的老师,希望我的课堂能紧紧地抓住孩子的心,希望课堂带给我有所收获与惊喜。
我先跟孩子交流对童话的认识:“我们已经在课内外读了不少童话故事,你觉得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同学都谈到的是同一点,童话已经跳出一般的故事记叙,它可以采用拟人体手法。童话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童话的灵魂,可以说不会想象就写不成童话。童话是有生命,都是作者想象创作生成。所有的故事都需要有主人公,童话也一样。
认识了童话后,怎样编童话呢?学生日记中的普遍问题──写不具体,缺乏情节的描写。我们再次回顾课本里的几篇童话,看看是如何把故事情节写具体生动的。而后,我送给孩子几个词语,也是即兴想到的。“一波三折”,孩子们个个睁着大眼睛,似乎不怎么明白。想象,在常规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不要一下子就出现结果。第二个“节外生枝”,有点类似,孩子们这下似乎懂了。第三个“引人入胜”,如看电视剧一样,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再则就是如何安排故事的角色,突出主角。如果自己创作童话,最好选择身边多熟悉的人、物、景作为故事的主角,虽然是想象,但也不能太离谱。列举了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帮助他们领悟。最后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我提出三层次的要求: 1、自编故事,或对已经编写的故事进行修改;2、续编故事,比如续写《小木偶的故事》;3、仿写,借鉴熟悉的故事,加上自己的创作元素,但不是抄袭。
今天孩子们的草稿已放于我办公桌上,看了一些,发现进步了不少,起码好些孩子的童话已经像个童话故事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又是刚尝试写童话,我想也只能这么着了。
最后是在演童话方面,虽然看上去很稚嫩,表情也不到位,毕竟这是他们第一次登台,我也没有给予他们任何的指导。
对于此次的综合性学习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没有跟据学生们的实践情况做出任务难易程度的安排,导致有些同学在课程中手足无措,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注意。
第五篇:四季童话教学反思
* 四季童话
教学反思:
在《四季童话》的教学过程中,我站在教师的立场,理应引导学生受到思想的感染,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因此产生了各种教学设想,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否能造成思维活跃,情绪欢快的课堂气氛。为这一教学,我在课堂中安排了四项词语练习。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要营造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其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难易适度,是否有足够的思考价值,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下来是按照以下顺序进行教学: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