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第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想起

教学内容: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从条件想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老师先请大家猜个谜,好不好?(好)猜什么呢,猜老师有多高。……

可惜呀,都没有猜对。刚才这个女孩说老师有多高?(170厘米)下面呀,老师说一句话,如果你知道了老师有多高,马上就说出来,不用举手了,好不好?(hao)我的实际身高呀比比这个女生说的多6厘米,(学生说)为什么猜来猜去猜不对,这会儿一下子就猜对了呢?(条件)对,有了条件就能解决问题了(贴解决问题)

2、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出示熊出没伴随着背景音乐)

最近啊熊大和熊二遇到了难题,你们想不想帮帮它们?(想)是这样子的,(点击)熊大和熊二想盖一座二层的小洋楼,他们还商量好熊大住一层,熊二住二层。一切都准备就绪了,熊大说先盖第一层,熊二说先盖第二层?同学们,你们能给熊大和熊二出个招吗?(贴策略)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准备题:

师:看谁来了?(出示小猴吉吉)吉吉家果园的桃子熟了。(出示幻灯片)

出示准备题: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师:根据这两个已知的条件,你能求出什么?(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如何求? 学生尝试做题。

2、教学例题1 师:小猴家的果园很大很大的,桃子很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摘完的 出示例题1 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 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它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1)理解题意。

师:再读一遍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想说吗?不着急,我们先小组内讨论一下“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学生自由读题,并和同学说说知道了什么。

(2)师:怎么摘的呢?你是怎么理解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读题目,想题目的意思,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一个简单的条件里蕴含着丰富的含义.现在说说看,你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伙伴相互说一说

相应板书:

第()天比第()天多摘5个

第()天摘桃个数+5=第()天摘桃个数 师:把这些数据放在表格里,你想填什么? 练习纸上完成。

师:看题目的得数,是不是每天都比前一天多5个呀?果然是这样,所以我们就知道了第二天35个。。。

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好,同学们,刚才大家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有填表,有列式的,其实往往不同方法的背后藏着共同的东西,你们看看,这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再次提出从条件想起)

三、巩固练习

1、皮球弹起

师:小猴子就是活泼好动,它呀摘完了桃子,又去踢足球去了,看!它一不小心,把足球提出了16米高,(点击出示幻灯片,出示题目条件)厉害不?作为地球人都会知道,皮球会怎么运动?(弹)

找出条件和问题,分析题意。解决实际问题

2、小猴排队

小猴呀,自己踢了一会球,觉得太孤单了,就想:一只猴玩多没意思,于是它邀请来了18只猴子一起玩。

分析题意,解决实际问题。

3、听故事

同学们你们累不累?那就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个故事好吗?

据说,在古印度,有个发明家发明了国际象棋。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们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来排遣郁闷的心情.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决定奖励这个发明家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然而等到麦子成熟时,国王才发现,按照与宗师的约定,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半的格子数目都不够.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

问题:

1、国际象棋有多少个格子?

(***7095516156

2千多亿吨)

4、在正方形里画圆圈

师:同学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像给我们的思维插上了一对有力的翅膀,下面看看谁能用好这对翅膀,来解决这个问题.第1个正方形里画了2个圈,以后每个正方形里画圈的个数都是它前一个正方形里的2倍,并且都和第一个正方形里的圈同样大。估计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

四、总结回顾,反思策略

提问:回顾上面的解题过程,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总结。提问:分析数量关系,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五、布置作业

第二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画线段图

一、教学内容:教材P48~49例1、练一练相关习题。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和问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等,也初步接触过线段图等。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画图描述和分析问题,解决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有以下几个特点:1.选择合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意识。3.在富有变化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

四、教学目标:

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3.积累经验,增强策略意识。

五、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理解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并借助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七、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什么是策略呢?

生:策略就是方法及过程。

师:是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之前我们学过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等,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线段图(板书)以前我们也接触过线段图。

课件出示:小宁有30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小春有多少枚邮票?大家看下这道题,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呢?画几条线段呢?

生:2个,画两条线段

师:请同学们用两条线段表示小宁与小春的邮票数,并想一下先画谁,为什么?

同学们自己画线段图,画完展示有问题的。

师:同学们看下,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呢?

生:条件没有标出来,问题也没有标出来。

师:所有我们在画图的时候要把条件和问题都标出来,大家思考刚才的问题,为什么要先画小宁呢?关键信息在哪里呢?

生:小春比小宁多12枚

师:对的,小春比小宁多12枚,我们一般把比后面的作为参照标准,所以要先画小宁。

(二)探索新知

师:线段图画完了,大家来一起说一下这道题怎么列式。接下来我们来调整难一点的。

出示课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大家看下这道题,和我们刚才的那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相同点是都是小宁和小春的邮票数,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不同点是告诉了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一个问题是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一个问题是两人各有多少枚邮票。

师:非常棒,第一道是一个未知量,第二道是两个未知量。同样的,请同学们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表示它们的邮票数吧。

展示线段图,并强调标条件和问题。

小宁: 多(12)枚

小春:(72)枚

师:观察线段图,大家思考这道题怎么来解答,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小组交流你们的方法。

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

汇报预测:

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72-12=60(枚)60÷2=30(枚)30+12=40(枚)请同学来说一下每步算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72+12=84(枚)84÷2=42(枚)42-12=30(枚)

学生独立解答。

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

师:(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

(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

(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

师:回顾反思。

回顾这道题的解题思路,大家思考下第一步我们先干嘛了呢?

生:先读题,再画图

师:我们画的是线段图,画线段图有什么好处呢?

生:线段图可以更清楚直观的看到他们直接的关系。

师:画完线段图接下来的步骤是什么呢?

生:解答,检验

师:怎么检验呢?

生:把得数代入原题中的方法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生: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时候,探索规律的时候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一练”。

(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宁: 多(12)枚

小春:(72)枚

方法一:72-12=60(枚)方法二:72+12=84(枚)

小宁: 60÷2=30(枚)小春:84÷2=42(枚)

小春:30+12=40(枚)小宁:42-12=30(枚)

读题→画图→解答→检验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以简单线段图进行导入,引出这节课内容,由易到难,除了教会学生如何画线段图,清楚解题思路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让学生们先自我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探究不同的方法,优生带动学困生,学会这节课的内容。不足之处:1.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太好 2.时间分配不合理,前期浪费了太多时间,后面没有时间进行练习。3.讲课不够灵活,出现突发情况不会处理。4.评价语单一等。

山西省实验小学富力分校

杨 蓉

2021年4月12日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1课时,教材第68页-69页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2.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初步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有序、有效地思考、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和推理等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单、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出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把720毫升果汁倒人9个同样的小杯子里,正好倒满。平均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数量关系:()个小杯的容量=720毫升

口头列式解答

2.出示例1: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提问:和第1题相比,这道题难在哪里?(第1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一种杯子里,可以直接用除法计,这一道题是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两种杯子里,题中有两个未知数量。)

3.揭示课题: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创设倒果汁的问题情境,呈现对比强烈的可以直接平均分和不能直接平均分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体会新的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二、探索策略

1.教学例1。

(1)理解题意。

谈话:请同学们先观察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想一想,根据题意,你

能找到怎样的数量关系,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数量关系的。

揭示:6个小杯的容量+1个大杯的容证=720毫升

大杯的容量x =小杯的容量 小杯的容量x3=大杯的容量

(2)确定思路。

谈话:我们知道,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要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你有办法把这个问题变得简单吗?请先联系刚才理解数量关系式想一想,再和同学说说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请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大家。

学生想到的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结合学生的交流,分别作如下引导:

思路一: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

问:把720毫升果计全部倒入小杯,1个大杯要换成几个小杯?把大杯换成小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小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二:假设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6个小杯换成几个大杯?把小杯换成大杯后,正好倒满多少个大杯?先画线段图分析。

思路三:列方程解。

提问: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1个大杯的容量可以怎样表示?可以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

小结: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想到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上面的几种思路都是抓住哪一个数量关系展开思考的?像这样通过假设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方法,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假设)。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选择一种方法完成解答,并检验解题的过程和结果。

完成解答后,让学生说说列式、检验的方法和结果。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对题中条件和问题的梳理,找到数量关系,并画图对数量关系进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感知题中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打开寻求解题方法的思路。针对解决问题的困难,启发学生思考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的方法,既可以激活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经验,又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有了明确方向,进而产生假设的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并交流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并通过师生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有利于学生体会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感受假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在列式解答的同时,提出检验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题中数量大系的理解,进一步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4)回顾反思。

问题:解答例1时,我们遇到了怎样的因难?是怎样解决这一困难的解决问题时运用了什么策略?说说你对假设这一策略的认识和体验。【设计说明:及时反思提炼,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等问题,以强化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5)教学第二种思路。

谈话:刚才我们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小怀,顺利解决了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假设把720毫开果计全部倒入大杯,可以倒满几个大杯?你能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教师巡视。

指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以及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6)比较和回顾。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假设全部倒入大杯和全部倒入小杯这两种假设方法,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提回:通过解答上面的问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谈话: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运用假设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假设“把720毫升果计全部例入大杯”的思路,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再次经历和体验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对假设策略更深刻的感悟。比较两种假设思路的联系。并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进一步提升对策略的认识和感悟;回顾曾经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策略的高度重新审视过去的学习中解决一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促进策略的内化,形成策略意识】

2.完成“练一练”。

(1)出示题目,提问:要求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可以怎样进行假设?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解答,教师巡视。

(2)让不同思路的学生展示自己解题的过程。

【设计说明:先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假设,再独立完成解答,并交流不同的假设思路,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假设策略的体验】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十一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南京市九龙小学 胡歧强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P88-89页的例1和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十六的1-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简单的事情中初步体会、感受“逆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逆推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水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逆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运用逆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寻求策略的需求

1、引用我校图书馆“借书”、“还书”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倒着想”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出示课题

3、逐步出示例1。

二、自主探索,感受、理解逆推是一种策略

1、出示探究与讨论。

(1)现在甲、乙两杯各有果汁多少毫升?(2)怎样才能恢复到原来的情况

2、学生探究活动,可以独立探索,也可以小组讨论。师巡视了解情况。

3、课件演示。

4、学生在书上完成填表。师用实物投影展示,板书列式计算。

5、在小组里说说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师小结:这个策略可以叫做逆推(板书)。

6、试一试。

7、出示例2。

8、师在黑板上板书摘录条件,引导学生说出运用逆推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9、引导学生说一说逆推的过程。

10、生口答,师板书,生在书上完成列式计算。

11、根据求出的答案顺推过去,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

12、练一练

三、拓展延伸、运用逆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1、教材P90页练习十六的第3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逆推出其他几个景点的位置?再在书上完成。

2、课后延伸:我国唐代的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题材编了一道题: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

你能用已经学过的解题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吗?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数学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解决关于面积计算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第89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整理有关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的信息,会解决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微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做出符合题意的示意图和图表 教学准备: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能画一幅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的示意图吗?画画看。

说一说画图时要注意什么?(长画得稍长些,宽画得稍短些)你会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指名口答)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你会用哪些关系式来表达这三者的关系? 2.谈话:刚才你们画出了长方形的示意图,也解答了简单的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2)谈话:这道题数量关系不明显,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

怎样画图呢?先画原来的长方形花圃,长8米,我就画一条线段表示长8米,没说宽多少,我们就大约地画出宽,于是板书成图1。

谁读一读题目的另外两个条件(指名读条件),长增加3米,面积就增加18平方米,这些已知条件,应该怎样画呢?3米在哪里画?大约画多长?哪一部分是18平方米?谁到前边指一指再画出来、写清楚。一名学生画过后,全体学生评议、补充、修改,成为图2。

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在图上怎样表示?学生指着图说清楚后补写“平方米”。

四年级数学

(3)谈话:要求这个长方形(指着图)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已经知道了什么条件?你认为这道题应该先求什么?(4)让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5)提问: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名回答)(6)谈话:我们再来反思一下解题过程。我们运用了什么策略来弄清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我们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教学“试一试”。

(1)指名读课本上的题目,同桌互相说一说已知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2)各自在书上画图,指名把图画在投影片上。(3)展示投影片上的图,共同评议。

(4)各自解答,指名把解答过程写在投影片上。

(5)投影展示答案,并让学生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共同评议。(6)提问:这一道题与例题相比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比例题复杂在哪里?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2)各自在书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3)各自在书上解答。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

(4)提问:这道题与例题相比,复杂在哪里?做这道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各自读题,并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给同桌听。(2)各自在书上作图,展示部分学生画出的图形,共同评议。

(3)谈话:我们在上学期曾经学过用列表的办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你能把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成表吗?试一试,如有困难可向同组同学或老师请教。

(4)谈话:下面大家开始列式计算,可以看着图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也可以看着表格想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6)把不同的算法在班内展示,并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四、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

第二课时 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第91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8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以及类似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2.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条件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动态出示例题的文字和图。

提问: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哪两位同学到前边来演示一下小明和小芳是怎样从家出发在学校相遇的?从题目中你知道些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二、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信息,教师了解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2)展示学生整理信息的方法。

提问:谁把你整理信息的方法告诉大家,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方法只要能把题目的数量关系准确地表现出来,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再进一步把画图、列表这两种方法的重点地方强调,使方法完善。

画线段图的步骤:

①先确定两点表示小明家和小芳家,再连结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小芳家稍近些。

四年级数学

②把小明家到学校的线段以及小芳家到学校的线段分别平均分成4段,每一段表示1分行走的路程。4段表示行走的时间。

③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

两人行走的速度要列人表中,再想想两人各行走多长时间,于是列成下表。┃ 小明从家到学校 ┃ 每分走70米 ┃ 走了4分 ┃ ┣━━━━━━━━━━╋━━━━━━━━╋━━━━━━┫ ┃ 小芳从家到学校 ┃ 每分走60米 ┃ 走了4分 ┃ ┗━━━━━━━━━━┻━━━━━━━━┻━━━━━━┛

(3)提问:根据你整理的信息,想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应该先算什么?想好的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4分钟各行的路程,然后求总路程;也可以先算两人1分钟共行的路程,然后求总路程。(4)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谁来把你的计算过程说给大家听。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5)提问: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把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写成等式看一看符合什么规律?(符合乘法分配律)。

谈话:乘法分配律就是从现实问题中总结出来的,两种解法得到相同的结果又一次证明了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由一种计算方法想到另一种计算方法。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指名读题,让学生用两只手的食指分别代表小华和小丽,演示一下他们行走的方向以及每分钟走到哪里。(2)学生先独立画图整理,再解答。(3)全班交流。

①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画的线段图加以完善。

②指名板演综合算式,并说出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4)提问:你能由这一道综合算式想到另一道综合算式吗?写出后再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四年级数学

么。

三、巩固提高

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各自读题,指名说出题意。

教师画一个圆形跑道直观图,让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各用自己的食指分别表示小张和小李,演示两人从哪里出发,按什么方向跑步,在哪里相遇。

各自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板演,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共同评议

指名说出另一种解法,并说出是怎样想到这种解法的。

四、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

下载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黑小教师:姜菊 一、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木镇镇中心小学 李铜祥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列举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重复、不遗漏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 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一、预设目标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前,笔者的预设目标是先引导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模版]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P115页《策略与方法(一)》。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课程类型:必修课教学材料: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适用年级:五年级 课时安排:总计51课时 设计者:五年级数学教研组 设计时间:2015年1月21日一、课程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4页例1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 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北师大蚌埠附校唐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