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17:2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均 数

织金县 中寨乡 核桃小学 李红霞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9~50页例3和“练一练”,练习八1~4题。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和思考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应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比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应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

1、掌握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简要解析:该知识点是本课时的重点,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里所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数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课前准备:课件、教案、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

谈话: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你想了解他们的比赛情况吗?

课件出示空白的男、女生套圈成绩图,谈话:我们来看两个小组同学的套圈情况,第一出场的分别是李小刚、吴燕(分别出示表示李小刚和吴燕套中个数的直条),他们两谁套的准一些?

谈话:第二、三个出场男生分别是张明和王宇(分别出示两人套中的直条),女生分别是刘晓娟和史敏敏(分别出示相应直条),比较每组中同学的比赛成绩,你认为是男同学准些还是女同学准些?你是用什么方法比出来的? 谈话:第四个出场的男生是陈晓杰,第四五个出场的女生是孙芸和沈明芳(出示完整的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现在,你能比较男同学套的准些,还是女同学套的准些?你们是怎样比较的?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

二、新授

1、引导分析过程。

(1)观察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男生有4人,成绩分别是6个、9个、7个、6个,其中最多套9个,最少套中6个。(2)观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女生有5人,成绩分别是10个、4个、7个、5个、4个,其中最多套10个,最少套4个。

小结:比较每组的最好成绩,只能反映小组里某个人的套圈成绩,不能反映整个小组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所以不能得出结论。(3)从套中的总数比较,男生一共套中28个,女生一共套中30个,30>28,则女生比男生套中得多,以这个数据来判断女生比男生套的准,这对男生不公平,因为男生的人数比女生少1人,所以,采用总数也不能准确判断哪一组套得准一些。

2、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3、揭示课题。谈话: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人们经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像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要比较哪组套的准些,可以比较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也就是男女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平均数。

4、探索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求男生套圈成绩平均数。提问:你能想办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先自己想办法

解决,再和同学交流。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活动后,指名上台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介绍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并组织讲评。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a、“移多补少”的方法,利用统计图说明把多的移给少的,使4人比赛成绩相等的过程,得到平均每人套中7 个。

指出:“7”是6、9、7、6这4个数的平均数。b、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6+9+7+6=28 28÷4=7(个)提问:求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平均数,要先求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先求和再平均分。比较:比较计算方法,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小结: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表示男生套圈成绩的总体水平,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计算。

(2)求女生套圈成绩平均数。

指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谈话:我们再来看女生的套圈成绩,你能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 提问: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可能大于10个吗?可能小于4个吗?为 什么? 谈话:怎样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平均数呢?先在下面试一试,再把你的方法与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自主计算,总结方法,教师巡视。指名汇报用两种方法求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的过程,并组织讲评。

提问:这里求出的6表示什么?(“6”是10、4、7、5、4这五个数的平均数)

5、小结。

提问:现在,你们知道是男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套的准一些?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提问:和同学说说,平均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总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的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平均数不是一组数据中的任意一个数,它只是一个计算结果,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平均数是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通常采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先求一组数据的总和,再用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从而求得平均数,即平均数=总和÷总份数。

三、练习巩固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0页练一练。

出示三个笔筒,让学生移动笔筒里的铅笔,求出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

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每个笔筒里平均有多少支铅笔?

引导学生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求出平均数。比较:这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1、练习八第一题。出示三条丝带示意图,提问:你能估计这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吗?

提问: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可能大于24厘米或小于14厘米吗?

谈话:你怎样求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2、练习八第二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直接用计算的方法计算出4次飞行的平均时间,并组织反馈。

提问:每次的飞行时间有什么特点? 表示这架飞机的飞行时间,是用平均数合适,还是用某一次飞行的时间合适? 如果让这架飞机再飞一次,能得到和表中一样的飞行时间吗?

追问:这是平均数会不会发生变化?

4、练习八第三题。出示题目中的条件,问题,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5、练习八第四题。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及条件,让学生说说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什么。

提问:你能根据统计图估计是平均每天卖出苹果的数量多,还是平均每天卖出的橘子数量多? 学生看图,并说明理由。

三、课堂总结,课后作业布置。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求平均数的知识掌握了吗?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男生组:6+9+7+6=28 28÷4=7(个)

女生组:10+4+7+5+4=30 30÷5=6(个)7 >6 所以男生组比女生组套得准些 结论:平均数是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

标,通常采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先求一组数据的总和,再用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总个数,从而求得平均数,即平均数=总和÷总份数。

教学反思:

本来本节课是在苏教版新教材改版后的第四单元,按照教科书的安排还不到上课的时机,但是由于我在教学中对课程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所以提前上了本单元。下面就本节课作一定总结及反思。本节课是经过上节课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认识而学习整理数据的一种方法---求平均数。在教学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首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的问题,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使他们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让学生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并在交流中体会平均数一定介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对平均数的感知,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概括整理数据,得出方法。教学中,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序地进行,时间安排的合理,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确保了教学顺利地完成。不足之处:教学中在平均数意义理解上讲解得不够深入透彻,对于本班学生来说只是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理解了,而有一部分只能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对于平均数的意义理解还有很大欠缺。另外,教学中未能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数是比较积极的学生进行到讨论交流当中,而少部分学生学习被动,没能很好地参与学习过程。

第二篇:“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4年下册第8单元。

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师: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t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5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求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也有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注重了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其实这种方法也能够利用教材上的统计图很好地进行过程的演示;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很多人对平均数的含义不理解。移多补少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很有帮助,让学生在移多补少中建立平均数的表象,通过学生移一移、说一说,教师直观板书,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平均数的特点估算平均数的大小,这样既巩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青冈县新村乡中心小学)

编辑/魏继军

第三篇: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三合镇金鸡小学:冯涛

[教材分析] 《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球类;学生:掌握统计表、统计图的基本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我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足球!”“篮球!”“乒乓球!”……

“哟,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

“有!”

“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 队”,女生组起名叫“ 队”。

“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

从孩子喜欢的游戏入手,激发了学习兴趣;让孩子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孩子。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同学们马上有办法,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2)比赛开始,通过计算决胜出胜利队。(3)师宣布获胜一队,另一队则沮丧地低下了头。(4)这时我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他们,并加入他们。

(5)师拍球,同学们算出结果,终于超过了胜利队,宣布现在的获胜队,此时,刚刚获胜的则有意见了。(不公平)

(6)师质疑:“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引出平均数)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1)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

(2)很快,有同学把大数多的部分分给了小数,使数字平均;有的学生通过用计算的方法求平均数,比较得出胜方。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获胜队拍球的平均数是多少,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这个数?”孩子此时也发现了问题:“怎么没有一个人拍球的数量是平均数呀?

(2)师小结: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很快举出例子:在考试算平均分时要用到平均数……

(1)遵义会议会址日平均游客量128人;

(2)三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一)遵义会议会址某周接待游客统计表 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我这里有三个问题请大家讨论:

1、请你估计一下,这五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

3、如果你是会址的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会有什么想法?问题一出,高潮再起。

(二)环保小组

1、出示收集矿泉水瓶图;

2、从图中你了解到什么?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1个、小丽收集了15个、小明收集了12个。

3、出示问题: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呢?

第一种:可以将多的给少的(移多补少)

第二种:列式计算(14+12+11+15)/4=13个

4、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月平均用水量

1、电脑出现画面:干旱图片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们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2、小刚家用水信息:

3、“第一式和第三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4、比较: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四)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电脑画面上出现这样一副图:

1、分组讨论:会不会有危险?什么叫平均水深?

2、教育学生不能私自下河洗澡或到水边玩耍。

通过精心设计的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给孩子的思维碰撞搭了台。在争论中,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

四、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你认为应该给自己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

总数量÷总份数

课后反思: 我在教学中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节水问题、小明会不会有危险、拍球游戏等等,无一不是孩子们熟悉的而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唯一不足的地方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认知的差异,导致在个别问题中时间的把握不恰当,分配不合理。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舞,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第四篇: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西龙岗小学 黄剑波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提高分析与推理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引入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样本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议一议:

课件出示;一个猴妈妈在林中摘了一些桃,回到家后叫来了三只小猴分桃给他们,猴老大10个、猴老二9个、猴老三5个。

师:对猴妈妈桃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只猴分的桃子不一样多。生:应该三只猴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师:如何使他们分的一样多呢?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从猴老大手中拿2个桃给猴老三,再从猴老二中拿1个桃给猴老三。这样每人都是8个桃。)

师: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师: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先把三个人的桃全合起来有24个,再平均分给这3只猴,这样每只猴都是8个桃。)

师: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他们分的桃个数相等,都是8个。

师:同学们帮猴妈妈解决的分桃不公平的问题,这下小猴们也不会有争执了。

(二)探究新知

师:说起这个啊,老师想起前不久在我们班举行的一次套圈比赛,三(3)班男女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师:为了备战套圈比赛,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之间选择了一些代表队先进行了一次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看,这是他们套中个数的统计图。

(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女生套圈个数统计图 男生套圈个数统计图

9876543210小英小红小花小丽小晶1086420小强小军小华小刚

师: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数学信息?

师:套圈比赛结束了,男队员说男生套的准,女队员却说是女生套得准,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还是女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说明理由。(有3名男生都投中得比女生少,所以女生投得准一些)

这是你的意见,有不同的意见吗?(女生一共投中30个,男生一共投中28个,男生投得准一些)

可是男生只有4个人,女生有5个人啊!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去掉一个男生。)

去谁合理呢?能去吗?(应该求出女男生套中个数的平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

师:有道理,他们两个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用套的总个数来比较,分别求出他们套中个数的平均数,用平均数来体现他们套中的整体水平,好办法!掌声鼓励。

师:我们先来求哪个对的平均数呢?怎么求他们的平均数呢? 先来求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

观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将多投中的两3个分1个给小红,分2个给小花,这样,她们每个人都是投中了6个,也就是女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是6个。)

师:不错,方法很简洁,移多补少法。有不同的方法吗?(先求出五个人投中的总个数,再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总数:8+5+4+6+7=30(个)

平均每人投中数: 30÷5=6(个)他用的方法就是——先合再分法。

师:看来,大家都非常聪明,男生平均套中的个数会求吗? 师:你们觉得这时我们求平均数用哪种方法比较合适?为什么? 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人数少,差距小,用移多补少简单;人数多,差距大,用先合再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师:为什么这里求得的总数除以的是4而不是5?

师:现在我们能帮三(3)班的同学解决他们争论的问题了吗?(女生平均每人投中6个,男生平均每人投中7个,所以男生投得更准一些。)

师:观察统计图,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用直线画出6的水平位置),提问: “6”是什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套中6个?还有什么情况存在?

小结:一组数的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表示的是这组数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都等于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

(三)应用方法、解决问题

师:看来平均数的本领还真不小啊!其实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它,老师这里就收集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想看看吗?

《一》、教师课件出示列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学生自己阅读这些信息

国家旅游局关于2008年“五一”黄金旅游周旅游信息的公告(1)上海东方明珠平均每天的门票收入为130万元,北京故宫平均每天门票收入为200万元。

(2)南京中山陵平均每天接待游客70000人,北京故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0000人。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学习了平均数,它能为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让我们继续来看。

1、老师前几天调查了我们班同学的身高,这是其中一组同学的身高。138厘米 142厘米 145厘米 129厘米 131厘米

你能估计一下这5同学的平均身高吗?

老师发现,你们猜的时候都是往中间的数猜,大家想一想,这个平均数会起过145厘米吗?会低于129厘米吗?

到底谁猜的对呢?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2、计算:怎么样计算?

自己试试看。指名板演。并说一说分别表示什么?(总数、项数、平均数)

3、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你是偏高呢?还是偏矮?

4、铁道部门规定:身高不超过140厘米的儿童,坐火车时享受半价票优惠。这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如果他们一起去坐火车,是不是就都可以享受半价的优惠?为什么?

(有些同学可以,有些同学不可以的。乘火车是看每个人的身高,而不是看平均身高的)

看来,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平均数。

四、课后总结

师: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是多么的重要啊,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平均数?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回去搜集一些有关平均数的资料,并利用平均数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五、作业:

1、试一试

甲种饼干第一季度销售量统计图乙种饼干第一季度销售量统计图200***0100806040200一月

250200数量/包数量/包150100500二月三月一月二月三月

(1)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最多?多多少?(2)分析一下乙种饼干的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3)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

2、评一评

招聘广告:东方广告公司因工作需要,现招一名绘画水平高的专科毕业生,本公司月均收入1000元,欢迎有意者前来报名。

小海被招聘入公司,第一个月只拿了600元月,他觉得上当受骗了,要去法院告广告公司,你觉得他能打赢这场官司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的

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四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习近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总之,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经历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但交流者的作用体现不足,如能更好的与学生达到互动,相信效果会更好。在这节课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认识了平均数,他们感到平均数就在身边,并获得了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学得兴趣盎然。

第五篇: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P92-94页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难 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2、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出示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求平均身高。

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下载《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均数》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人教版小学数 学第八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经历求平均数的探索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

    “平均数”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引入师:同学们,我们班哪位同学口算能力最强?现在,我们就通过“一分钟口算比赛”的办法来比一比。不但要比哪一个最快,还要比哪一组的集体成绩最好! 二、比一比1.一分钟口算......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1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内涵要点有两个:一是代表一组......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

    平均数教学反思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平均数教学反思》 常熟市昆承小学 唐丽霞 《平均数》是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1 平均数教学是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总是把它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但是,从数......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向学生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的魅力在哪里呢?我觉得:亲切、活泼、聪明,就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使之亲切。数学......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教学反思1 《统计: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