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课”与“传授知识”
“微课”与“传授知识”
教育界的新花样真不少。核心理念是削弱“教”,强调“学”。于是“教案”改成了“学案”。流行了一阵,又来了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顺序翻转之后,则以预习领先。预习“习”什么?从国外引进了“慕课”,把名校名教授的讲课视频,让学生在家里看,实施个别教育。最近又盛行“微课”。让学生在家里看10分钟以内的一段视频,作为预习内容,然后到学校课堂里合作、讨论,进行“内化”。
说来说去,一连串的教学改革就是要防止教师“满堂灌”。不过,慕课是名人讲课的记录,不也是满堂灌吗?微课虽短,却也是“一灌到底”的。曾听过一堂正弦定理的微课,教师水平高,内容精练,语速极快。听完之后,感觉是“压缩饼干”。对资优生,也许可以吃得下,对于一般的学生,如何吃得消?
于是,疑问就来了。“慕课”和“微课”不是都在传授知识吗?为什么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不受待见,而用视频“传授”就成了香饽饽呢?
关于传授知识,《文汇报》教育记者苏军有一篇时评,题目是为“知识传授”正名(2014年2月21日)。该文指出:眼下有一个在不同场合常遭一些人唾弃的教育行为――“知识传授”。在他们眼里,知识传授成为过去式,成为绊脚石,甚至“落水狗”。一说到创新,就把知识传授树为对立面;一说到时髦的“翻转课堂”,就把知识传授拒之于“行里之外”;一说到未来教学,就把知识传授贬为“老顽固”。
该文说得好:“知识传授是人类文明传承、社会文化传播、教育传递的主要手段,不论科学如何昌明、技术如何进步、工具如何先进,知识传授是人类无法跨越的“门槛”。否认知识传授的重要性,就像拔自己的头发要上月球一样可笑。
韩愈关于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的名言,永远不会过时。讲课要使用“启发式”的传统需要继承发扬。与此同时,“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要坚决反对,科学合理的现代技术要善于运用。一切都要与时俱进,也要避免矫枉过正。
事实上,正如这篇时评所言:“说到底,知识传授应当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传授得越科学,能量会越大;传授得越有效,教育越高质。”在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传授仍然是教书育人的经典,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现代技术的配备下,知识传授可以做得更现代、更艺术、更有魅力。
第二篇:传授安全知识
道县公司志愿者深入山村为留守儿童开展安全知识培训
作者李彪
本网消息:暑期临近,考虑到往年留守儿童在暑期安全问题频发,道县公司志愿者决定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山村,为农村广大的留守儿童上一堂安全课。
6月21日上午,道县公司志愿者一行二十余人来到了寿雁镇豪福村。出发前,道县公司交通主管已联系好豪福村村委会主任,在村委会主任的组织下,豪福村十二名留守儿童都集中到了村前的篮球上。志愿者们首先介绍了此行的目的,然后针对暑期用电安全、饮食卫生、防火防盗、交通安全以及防溺水等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从近期学生身边发生的安全事件联系到儿童的具体生活,给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各方面安全敲响了警钟,使同学们明白——生命的可贵,安全的重要!安全知识宣讲完后,志愿者们又针对重点问题开展了趣味知识问答,例如,“看见有人落水了应该怎么办?可不可以下水救人呀”孩子则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可以,要马上回家去喊大人!”再如,“陌生人给的零食能不能吃呀?”,“不能吃,吃了会肚子痛。”通过趣味问答,志愿者与孩子们之间的生疏渐渐消除,彼此之间的感情得到了深化。
此次志愿者活动使留守儿童掌握了许多重要的安全知识,为他们的暑期安全增加了一道无形的安全防线。
第三篇: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论文
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轻语文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不良倾向,这种倾向有碍于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亟待改变。
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怎样呢?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能力是指人们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也就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而能力属于实践活动的范畴。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依属并相互促进的。它们的关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知识是能力转化的基础与前提。
苏联教育家契可夫说:“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的技巧的基矗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妨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和教师的谈话》)这就是说,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且消化理解付诸实践后,才能成为能力。没有知识的吸收与积累,能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能力对知识的获得又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快;能力弱的人获得知识就有限。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提倡让学生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反对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批评旧学校把学生培养成了“书架子、字纸篓”。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所要学习的“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等,这些知识“要力求做到精要、好懂、有用”。这既是教材编写的要求,也是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精要”,主要是就内容来说的,中学生需要的是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教学内容要简明扼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不要讲得太多,不要用名词术语去考学生。“好懂”,主要是对教法的要求。语言要通俗易懂,要结合课文,紧密联系学生的听说读写实际。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多比较,多举例,以简驭繁。
不要抽象他讲概念,不要在名词术语上兜圈子。“有用”,主要是就教学效果来说的。要学以致用,有的放矢,要服务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所教的知识,要“着重于运用”。
语文能力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种。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能力系统,它们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说、读、写都重要。”
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听就是读,用耳朵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在现在的时代,听、说、读、写非连起来不可了!”
听、说、读、写的关系如何?听、读是吸收,说、写是表达,听和说是通过口头语言来进行的,读和写是通过书面语言来进行的。这四种能力各有独立的作用,训练的方式也各有特点,它们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但是,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读、写的能力是在听、说的基础上获得的;读、写能力提高后,反过来又促进听说能力的发展。听、读两种能力,对于获取知识来说,同等重要;说、写两种能力,对于运用知识、表情达意来说,也同等重要。
当然,这四种能力同等重要,并不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要平分秋色,要平均用力。读写训练应该是中学阶段的重点。因为听、说训练途径比较广泛,课外训练机会很多,而读写训练难度较大,课外自然训练的机会较少,其训练任务必然要由语文课来承担。
目前,语文课本中已编有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训练的内容,高考也有这四种能力的检验与测评。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只重语文知识传授,不重语文能力培养,“以教代学”“以讲代练”的状况仍然存在。有的教师以为讲授了系统的语文知识,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他们只重讲解,不重训练,结果使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要指导学生反复实践。
第四篇: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教师的职责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不要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充分运用对话策略,不断地启发点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读书、思考、提验、交流。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插嘴是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湛江市遂溪县桃溪小学 戴少娟
学生插嘴是课堂上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老师讲了上句,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就接出了下句;师生正兴味盎然时,有的学生会莫名其妙地插上一句,让课堂上哄堂大乱。针对这些现象,有的老师也许会予以制止,有的老师甚至会严厉批评。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插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前段时间执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我就遇到了这样的好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的巴迪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他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应是‚得意洋洋‛,我相应板书‚得意洋洋‛,并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正当我和学生读得投入的时候,忽然听到学生当中有人在大声嚷道:‚错了!错了!‛我让学生停下来,发现在乱嚷的是陈文智,我笑着问:‚你在说什么错了?‛‚老师,您黑板上‘得意洋洋’的‘洋’字写错了,应该是‘飘扬’的‘扬’字。‛听了文智的话,我看看自己的板书,再次笑着说:‚没错,就是这样写。‛我并不认为我写错了,因为连续三年教六年级语文,我的头脑里就是‚得意洋洋‛而不是‚得意扬扬‛。正当我又准备发言时,文智又在喊了:‚老师,你真错了。不信你看看课本。‛一看书,课本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得意扬扬‛。我当时被弄糊涂了,教室里也开始骚动起来,有的同学说:‚《田忌赛马》一文中齐威王赢了田忌,得意洋洋用的就是黑板上写的这个字。‛有的同学说:‚我在刊物上也看到这个词和老师写的一样。‛有的同学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的‚得意扬扬‛和课本里的一样。‛……就这样,短暂的一节课被我写错的字、被学生的插嘴扰乱了。我先是感激地对文智说:‚你敢于指出老师的缺点,你真勇敢!老师应该感谢你,你教会了老师怎样写‘扬’字!‛随后,我把字改过来,诚恳地向同学们道歉,并提出了学习任务:利用课余时间解决这个包袱,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查相关的资料,看看谁完成的好,我们一起解开这个谜团。第二天语文课,孩子们脸上阳光灿烂,出现了下面精彩的描述:
小A:我查阅了成语词典得知:‚得意洋洋‛就是‚得意扬扬‛,‚洋洋‛原为‚扬扬‛,得意的样子,形容得意时神气十足的姿态。
小B:我查阅了大字典,没有课本中‚得意洋洋‛这个词,只有昨天老师板书的那个词,不过我又查阅了‚飘扬‛的‚扬‛
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思考
湛江市麻章中心小学 黄进辉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经验的灵魂。这里的‚先学‛,是在教师的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后教‛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后教‛的环节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学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课堂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
1、讲明自学要求,让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练习。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围绕‚重点、难点问题‛、学生还没弄懂的问题、容易搞错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发掘深入,直到‚挖到水为止‛,旨在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有些问题也可以让优秀生代替老师去教。)
3、当堂完成‚巩固练习‛。(‚巩固练习‛一般是围绕学生容易弄错的地方
来设计的,也可以结合学生手头上的资料来布臵练习。之后,进行‚一帮一‛、‚兵‛教‚兵‛的活动。)
下面以教学课文《鸟的天堂》为例谈谈。基本设计如下: 第一课时
一、明确自学的要求,并结合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读通课文,想一想,练一练。
(1)最容量读错的字是哪些?最难读的句子有哪些?多练几次。(2)最容量写错的字是哪些?哪里容量写错?练写一下吧。
(3)最难理解的词语有哪些?查字典,查资料,借助图片、录像,联系
上下文,联系实际去理解。之后,还有哪些弄不明白?请作好记号。
2、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几次到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
(2)那株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句子看出?哪些语句写得最精彩?
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巡视中发现学生读错字音‚不可计数‛的‚数‛、‚兴奋‛的‚兴‛。要特别提醒。
2、小组合作讨论‚那株大榕树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句子看出?‛,再指 导读悟重点段落——第八自然段,品赏重点语句。
三、巩固练习
第十一册《尖子生题库》的第97页的第四、五题。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找出‚静态描写‛、‚动态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动静结合‛ 的表达方法。
3、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唱 好 课 堂 小 插 曲
麻章区湖光镇新圩小学 陈秀权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间我已在三尺讲台耕耘了14年。14年来,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打破‚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接着是‚八字‛教学要求、‚六进课堂‛,现在是新课标。每次的教学改革,我都认真学习。经过几年的课改培训,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在课堂上,要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就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想象、创新,变被动的课堂教学为主动的师生互教互学。比如课堂上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如果教师能正确驾驭,就像一首首美妙的旋律,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这学期,我在进行《荔枝》一课教学时,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我感受很深。《荔枝》一文围绕荔枝写了作者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课程标准的理念。怎样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爱呢?经过几个小时的准备,我满怀信心地走上了讲台。课堂上,教学过程按我备课的各个环节有序地进行着,我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几遍课文,找出写母亲的几件事,小组内交流,初步感受母亲的爱,接着引导学生从几件事中找出描写特别细致的地方,讨论讨论,使学生从这些细致的描述中体会母亲爱儿孙的感情。就在师生的互教互学进入高潮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阿庭,你还没吃早餐,吃了早餐再上课吧。‛话音刚落,几个还冒着热气的面包飞到了映庭同学的桌子上。顿时,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门口的一位穿着不那么整洁的中年妇女身上,跟着是哄堂大笑,中年妇女赶快走了。调皮的春鹏同学站起来怪声怪气地说‚阿庭,你还没吃早餐,吃了再上课吧。‛又是一阵大笑。六年级的学生自尊心极强,春鹏同学的话可能伤了映庭同学的自尊心,一向沉默寡言的他像一头发怒的狮子,也站起来反唇相讥,其他同学不时附和着,全然不顾讲台上的老师。我不出声,想着如何唱好这首课堂小插曲。如果是以前,我早已大发雷霆了。这时,不知哪个学生喊了一声:‚别吵了,这是上课时间。‛学生们意识到闯了祸,都乖乖地坐好来,教室里恢复了平静。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微笑着问映庭同学:‚刚才的阿姨是你什么人?‛‚妈妈。‛映庭同学低着头说。我赶紧说:‚映庭同学的妈妈多疼爱孩子啊﹗同学们,你们的妈妈对你们怎么样?谁来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又活跃起来,连平时不敢发言的梅清同学也举起了手,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马上把机会给了她。她站起来大胆地说:‚我妈妈也疼爱我,夜里常为我盖被子。‛看着一双双高高举起的小手,我知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调动起来了,让学生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妈妈关心自己的事例,课后再动笔写下来。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请几个同学起来读母亲说的话,由于有了刚才精彩的小插曲,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读起来感情充沛,并从读中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关爱父母的心。
上完课,我感觉到学生感受很深,收获很多,于是叫他们回去就《荔枝》写一篇读后感。而我,通过这节课,对新课标的理念认识更深刻了,任何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的想法进行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情况产生,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要把握时机,让这些突发事件成了课堂中动听的交响乐。
给学生以个性的天空,让学生显自己的光彩
吴川市塘缀中心小学 杨吴萍
新的课程改革认为师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双方是平等的、合作的。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学生才可能活跃思维,畅所欲言,敢于发表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对文章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是非常正常的。教师要创造一种环境,给学生一个个性的天空,让学生在个性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拥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并且把自己的这种独特的体验说出来。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人本之间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不断地完善、丰富、提高、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兴致勃勃,学得津津有味,学生的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张扬,个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激发,从而尽显自己的光彩。
在上《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教学接近尾声了。我就让学生说说: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就踊跃发言。有的说:‚我明白了,像狐狸那样狡猾是没有好下场的。‛有的说:‚我们不能像狐狸那样借别人的威风来欺负人。‛有的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像狐狸那样的人肯定会有报应的。‛我面露赞许之色,刚想总结时,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从课文中明白了,我们做人不能像老虎那样笨,否则会被人骗的。狐狸其实挺聪明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双眼凝视,等待老师的解答;有的若有所思,觉得说得有道理。这时我走到孩子的身边,摸了摸他的头,微笑着对他说:‚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大家给他点掌声。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来讨论讨论。‛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有孩子这样说道:‚老虎不是笨的动物,它很凶猛,这次受骗主要是狐狸太狡猾了。‛也有孩子这样说道:‚课文中说老虎是半信半疑的,东张西望的,老虎还是有点会动脑筋想想的,它不算笨。‛学生说得差不多了,我总结说:‚刚才同学们都动了一番脑筋,说得非常好。从老虎最后还是被狐狸骗了来说,我们可以说老虎是不够聪明。但是这个寓言主要是要告诉我们狐狸太狡猾了。让我们在生活中要提高警惕,不能被这样的人骗了。‛ 个性的凸显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产物。在平等的对话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学生的身心潜能被激发,新的思想在交流中产生,创新的火苗在碰撞中点燃。在上例中,当一学生说出与课文主题不一致的看法时,我没有否定他的看法,也没有以一句‚也有道理‛而草率应付。此时我明白,孩子应该享有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也知道此刻重点保护的是孩子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执着,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我向那个男孩走近,给他微笑,甚至是掌声。‛这更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发自内心的为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成就而自豪,而激动!老师的一言一行,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激起其他学生敢于说‚不‛的兴趣,最终让孩子们的个性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张扬。我们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个性。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天空,让学生尽情地飞翔在知识的天空中,以更好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哲人说过:‚世界上是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一样的。‛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让每一片叶子尽显自己的光彩!
教学随笔之教学要“实”
麻章湖光中心小学 蔡立卫
(一)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我们必须把握好教材、学生这一关,深入研究,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相关内容以及学情。一篇课文的内容,学生有的是不懂的,有的是模糊的,有的是错误理解的。固我们的教学要追求‚实‛。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白杨》一课时,学生遇到这样不懂的问题‚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确实,这个问题是较难的,这也正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在课堂上,学生因为这个问题,进行争吵,猜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也随着这个问题飞跃。当时,我就把握住了这个机会,让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上下文自读自悟,再加上我适当的点拨,实实在在地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你看这个过程多么有价值呀!
又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学生对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内容,显得理解不透,有点模糊。学生只是知道白杨树就是这样,而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介绍,这样有什么作用。其实,这个内容也是理解上一个问题的条件。老师就应该紧抓住这个内容,让学生从模糊到清晰。当时,我是这样指导的;
一、让学生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时的神态的语句,即是‚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二,让学生自读自悟,明白爸爸的神态为什么这样变化?当时,学生先是沉默,然后是各抒己见,甚至互相之间争吵、不满、猜疑、否定等。三,在此基础上,我再问,这篇文章的主人翁是谁呢?所以,写白杨其实是为了写谁呢?经过学生自读自悟,以及我的点拨,学生明白了爸爸介绍白杨并不是只是介绍杨,其实就是在说自己。呵,这个过程多真实可靠呀!
在学生自读自悟时,甚至会出现学生理解错误的现象。我们必须重视这点,不能顺其自然,要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弄正确。例如,我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学生对最后一段话就出现了理解错误,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当时,我根据这段话的特点,设计了三个问题:
1、这篇文章其实是在写谁?
2、爸爸在沉思什么?
3、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学生结合这三个问题,联系全文,自读自悟。最后,学生真正理解了,其实是爸爸对孩子们的希望。
诚然,教学就是需要这样真实的过程。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我们应该重视,不能刻意追求学生的个性理解而忽视了正确的引导。因此,老师就应该充满愛心地循循善诱,真诚地引导帮助,让学生有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例如,我在教学小语第十册《乌塔》一课时,学生就有这样的认识偏差,乌塔应不应该独自一人外出旅游。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有的同学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各抒己见,甚至有学生就说也想独自一个人外出旅游,像乌塔那样勇敢。看到此情形,我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的看法都很有道理,一个人独自外出旅游确实危险,也确实让自己得到锻炼。我想,现在让认为危险的同学议一议一个人外出旅游会有哪些好处,认为会有好处的同学说一说一个人外出旅游会有哪些危险。‛这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样做有利有弊。紧接着,我与学生们轻松愉快地商量总结出外出旅游如何做到既安全又得到锻炼。在我充满愛心的循循善诱和真诚相待的引导帮助下,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这样也不会出现心血来潮的学生私自盲目外出旅游。如果当时,我没有对学生做出引导,而盲目地追求讲解课文,而追求没有实用的花架子,会有可能使一些学生认识错误,而导致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充满爱心的循循善诱和真诚相待的引导帮助是极其重要的。这样就能使学生都经历了‚真实学习过程‛。
(三)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有的老师总是‚黑着脸‛‚批判‛那些犯错的学生,使课堂气氛压抑;对那些有精彩表现的学生也只是板着脸干干巴巴地表扬‚好‛。极无情调,也不真实。对于犯错的学生,我们老师应该真情实感地批评,用真情感化学生,真真实实地指出学生实实在在的错误,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心的。这样,学生就没有抵触情绪,很容易接受。例如,在教学《乌塔》一课时,有一学生知道乌塔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很是兴奋,就迫不及待地想出发。我发现了苗头之后,并沒有马上批评他,而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充分认识其利弊。然后,我特意请那位学生讲讲独自一人外出的危险。待讲完后,我微笑着摸着他的头说:‚还想随便独自一人外出吗?‛该学生红着脸说不敢了,这样太危险了。对于有精彩表现的学生,我们老师应该发自内心地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的表扬是真心的,从而心情舒畅,充满自信。就如上面讲到的那个学生,当他说完后,我充满激情地说:‚讲得多好啊!我们还等什么呢?掌声啊!‛这时,教室里暴起了热烈的掌声,充满了和谐的气氛。这样,学生就能明明白白地、真真实实地、轻轻松松地、愉愉快快地学习。
总而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们要丟开那些花架子,要实实在在地教学,努力去追求‚真实的学习过程‛。
教学述职
蔡立卫,男,33岁,中共党员,1993年7月参加工作,小学高级职称。他对教育事业忠心耿耿,已默默地耕耘将近15年,为这块肥沃的红土地洒满了辛勤的汗水。在教学工作中,他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做到勤备课、勤辅导、勤批改,并且勤练教学基本功、勤写教学手记、勤总结教学经验。每接教一个新班级,他总是先了解学生的‚双基‛情况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认真贯彻市教委的‚精讲、善导、激趣、引思‛八字教学要求,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式,如惯用的‚自读自悟,开放引导‛,进行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语言文字训练,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互相探究、合作。他还努力实现‚六进‛课堂,使课堂气氛和谐、轻松,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2003年秋,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校园后。他意识到这是一个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大提高的绝好机遇,必须好好抓住。在他的建议和协助下,教师掀起了学习新课标的高潮。一是组织教师潜心研读《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和新《课程标准》,从理论上掌握了实践的方向。厚厚的一大本《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解读》,他阅读了多遍。新的教学理念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老师们的头脑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二是大胆探索实践。根据《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和新《课 程标准》的要求,积极主动进行探索,从学生自主探究到师生共同学习,从学生预习到作业布臵,都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路子。
六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叙事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六年级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61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思考: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明确了的作业要求
雷州市雷城第二小学 林巧亭
我们经常这样给学生布臵作业:‚把某页某题做了.‛回家听写某某词语:‚写一篇日记.‛‚写一篇与某某有关的作文.‛当老师检查作业时,又批评学生这样没做好,那样没达到要求,进而抱怨起来:‚哎,现在这些孩子......‛
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四句话:
‚给.‛
‚给你.‛
‚我会给你的.‛
‚我一定会把这个精美的礼品送给你的.‛
第一个句子只有一个字,如果不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谁也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不知道是谁给谁,给什么;第二个句子只知道接受人是你;第三句话知道给予者和被给予者,但不知道给什么东西;只有第四句说得清楚,而且知道给的是什么(礼品).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别人听了才会明白你要说些什么;写作文也要把句子写通顺,把意思写明白,别人看了,才知道你要表达些什么.以前,我曾经采用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努力把字写好,也曾采用展示作业的方法鼓励学生,还找了个别学生作单独讲解、辅导,可一到他们完成作业时,字写质量就不尽如人意了。有一天,我把平时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要求写进题目里,没想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居然比我想象得好。这个题目是:‚写一篇工整又漂亮的字。‛第二天收起作业看时,不仅人人都很认真,而且许多学生书写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第二次,我针对学生写日记时爱写错别字、错用标点的问题,出了一道这样作业题:‚请写一篇句子通顺、标点正确、字写工整的日记。‛没想到,效果也出奇的好,以前常见句子不通顺、标点错得多、书写潦草的现象居然少了。这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该是多么的不容易。要知道,这可是我经常挂在嘴边,并且在作文本上常常提醒学生要努力克服而学生都没有克服的毛病啊!一个要求明确的作业题在学生身上所产生的效果,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这件事,让我兴奋了好久好久。
在上《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教学‚仰卧在小船里进入内洞‛这段时,学生对‚‘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这几个关键字眼,你在朗读时打算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不容易理解,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当然就更无人举手来朗读了。于是我就把它换成‚你怎样来朗读这句话?‛问题变简单了,学生明白了问题的意思,知道该怎样做了,举手的人也多了。
其实,人人都希望别人把话说明白。老师是这样,学生更是如此。当学生知道作业的具体要求时,他们就按这个要求去认真完成。而当作业要求不明确时,他们的作业就会变得很模糊,甚至会出现错误。因此,要叫学生把作业做好,题目就应该明白清楚。
践行新课程,累并快乐着
---新课程下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观
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邱一红
课前热身:
1、选择1—2句话,形容新课程带给你的感受 ◆向左走,向右走
◆读你的感觉像春天
◆你就像那一把火,星星火焰,照亮了我 ◆想说爱你不容易
◆ 爱你没商量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2、提到新教材,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用一个词形容你此时的感受)
一、关于课改
▲语文新课标凸显的十大关键词:
人文、实践、素养、对话、自主、合作、探究、综合、资源、开放
二、新课程观念的八大转变
1、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新课程倡导个性化的教育
3、新课程将带给学生宽松的成长环境
4、新课程着力于开发丰富的教育资源
5.教学要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6.教学重要的是带给学生发展的机会 7.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8.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三、关于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
提倡‚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
关于拼音教学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拼音。关于识字教学
识字
1.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
2.创设识字的环境,给学生展示、交流的空间。
3、利用社会大课堂,通过参观、游览等形式,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自在地识字
(1)利用广告牌、车站牌、宣传匾等识字。(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3)认同学的姓名,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认字。
关于阅读教学
从教材中的变化看理念(《翠鸟》)
(一)关于阅读教学的‚读‛
1、要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潜心读书,要有书声琅琅的课堂。
朗读指导中不要作过多技巧性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再从感悟中读。应避免繁琐的分析,注重整体感悟。
2、要有层次,有目的,多样化地读;
a.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自由朗读,读正确。b.再读课文,尝试朗读,读流利。
c.精读课文,披文入情,仔细品味,读出语感。
3、要个性化阅读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月光曲》)
(二)阅读教学如何选择好教学的切入点
1、从文章的题眼切入
2、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
(三)阅读教学如何凸现一个‚活‛ 《地震中的父与子》
(四)阅读教学如何实实在在地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五)课堂教学要注意拓展有度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归纳)
一、语文就是让学生读书
要让学生潜心读书,人人有机会读书;
要让有时间读书;
要书声琅琅。
要有目的,有指导地读书,而不是盲目地
读书。
要让学生有自主读书的权利。
要个性化阅读,但不是教读,一般是自己读,而不是齐读、唱读,跟随别人读。
二、语文就是让学生对话
•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即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和讨论。•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正确处理好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关系。
三、语文就是让学生感悟
•读书要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读书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读书要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读书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读书要鼓励学生欣赏和评价。
四、语文就是让学生熏陶
•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 •在读中享受审美乐趣。
五、语文就是让学生积累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要引导学生读整课的书、整段的书; •要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要引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六、语文就是让学生创造
•要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放飞想像; •要利用教材载体发展学生语言; •要运用合适手段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七、语文就是让学生快乐
•课堂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课堂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课堂要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 •课堂要让学生身心得到愉悦; •课堂要体现活动性和趣味性。
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常见的问题:
听话能力问题,表达能力问题,应对问题能力问题,参与意识,倾听习惯,说话态度,说话策略问题等方面,比如,不专心听别人说话,听不明白别人的话,随意打断别人说话;不敢当众表达,或者语气语调不恰当;不愿意参与讨论,或者讨论时不善于合作,只顾自己说,说话不得体,没礼貌。关于课外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
关于作文教学
◆
解决‚愿意写‛的问题
◆
解决‚善于写‛的问题 感言 共勉
践行着新课程,有你的努力,有我的努力,幸福一定会像花儿一样在心灵深处尽情绽放,因而累并快乐着……
小语第十一册21课《凡卡》教学谈
雷州市白沙镇机关小学 郑宏涛
小语第十一册21课《凡卡》一文的篇幅较长、索多、结构复杂,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在教学《凡卡》一课时,采用了‚变序法‛进行导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它以小说的形式,主要以凡卡给爷爷写信的过程为线索,叙述了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的故事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按顺序串讲法,采用了‚变序法‛来教,把课文分割为故事的叙述、书信的内容和插叙三大块,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来讲读:首先把故事的叙述和插叙部分撇开,将书信的内容连接起来集中讲读,在分辨书信内容时,抓住了关键词和标点符号进行。如‚写道‛、‚接着‛、‚写道‛、‚继续写道‛这些提示性词语及其后面双引号的内容。讲读书信的内容时,我采用‚直奔中心法‛,即要求学生把书信连接起来默读一遍,在初步理解书信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中心句:‚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然后以中心句为突破口,讲读书信的内容并提出‚指望‛是什么意思?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说明凡卡连狗都不如?课文通过凡卡写信给爷爷叙述自己的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怎样的主题?等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点拔,让全体学生真正理解了信的内容,体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我把凡卡回忆‚爷爷守夜‛以及‚爷爷砍圣诞树‛这两处插叙进行单独讲读,指导学生分辨课文插叙部分时,抓住关键性词语,如‚想象着‛、‚想起‛这些提示性词语后面的内容,讲读插叙部分时,先让学生默读,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具体、细致,然后把有关句子、词语画出来,再想想这些细致描写有什么作用。如‚爷爷守夜‛这个插叙中‚现在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缩成一团……耸着肩膀……‛通过学生的思考,终于明白了这些细节描写,说明了爷爷守夜很冷。又如‚爷爷砍圣诞树‛这个插叙中,描写爷爷的动作:‚咳、抽、吸、逗‛这些细节,反映了凡卡回忆跟爷爷去砍圣诞树的欢乐。
最后,我把叙述写信过程连接起来,作为一件完整的故事来讲,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理清思路:‚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这样可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讲读写信前这一情节,只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凡卡什么时间写信,在怎样的环境里写信,准备写信时的神态怎样的有关答案就达到目的了。
学习写信时这一情节,我要求学生把描写凡卡写信时描述神态的词找出来:‚叹了口气‛、‚抽噎了一下‛、‚伤心地叹了口气。‛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些神态描写中体会凡卡的悲惨处境,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讲读写信后这一情节,我们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以凡卡做着美梦为结尾的深刻含义,使学生懂得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的孩子美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而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通过《凡卡》一文的教学,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应该灵活善变,不应‚循规蹈矩‛不能运用‚千篇一律‛的教法,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常规‛、‚改变格局‛大胆改革教学法,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
浅谈写作背景在教学中的作用
雷州市客路中心小学 李丽梅
好文章常常是写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一段优美雅致的景物描写,是沉醉于大自然美色的真情流露;一个义愤填膺的议论,是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切感悟;一句朴实无华的引述,又是那么别具匠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章,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方向。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恰如其分地介绍文章写作背景的实用意义。
一、创设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小学生自主性程度不高,因此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氛围的创造十分重要。对此,写作背景的介绍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如在第八册《雪猴》一课的教学中,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介绍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一名随军记者,有一次他到边防去采访,在地处偏僻、荒凉地带的边防哨所中结识了一群特别的朋友,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这些朋友是怎样的?‛学生被教师所设悬念吸引着,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兴趣倍增。
又如在第九册《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这篇课文的特殊性在于它带来的哀伤色彩,格调低沉,讲授这篇课文时课堂气氛的渲染是必不可少的。为此,我充分发挥了写作背景的作用,先引导学生谈周总理生平事迹,然后放一段悲伤的音乐,伴随着音乐向学生说明:‚1976年1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去世了,举国悲痛。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总理遗体火化那天,首都人民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灵车的情景。‛听到这里许多学生表情有所变化,视线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书本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进入心里的最佳状态,促进整个阅读过程的优化。
二、抛砖引玉,辅助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含义深刻句子是文章的精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对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高年级语文教学,指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既是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多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找到其中的窍门-----含义深刻的句子常包蕴文章的中心,而文章的中心又与作者写作背景紧密联系。何不充分发挥写作背景在这个理解过程中的辅助作用呢?
在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如果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教学时,我用课件出示鲁迅先生的生活环境----鲁迅生活在战乱年代,他所写的文章大多是揭露反动统治者的丑陋面目,号召民众奋起战争。他的笔就像锋利的匕首,深深刺入敌人的心脏。反动派非常惧怕他,限制他发表文章,还处处迫害追杀他。在这种形式下,鲁迅先生巧妙地和敌人展开斗争。。。学生联系这个资料,反复诵读句子,茅塞顿开,理解这句话是鲁迅先生十分风趣的说法----‚四周围黑洞洞的‛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革命者受到敌人的迫害和追杀。
三、搭建桥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好文章常常是作者有感而发,意在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是一篇文章的精髓,斟词酌句细细品味这一精髓,别有一番风味。然而,许多文章写作年代远久,写作情景特殊,如不了解写作背景,很难感觉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反之则能出色地驾驭之,得心应手。
例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是作者带着一身的才华、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但终无所获后,满怀一腔忧愤作客异乡,对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失意人生的无奈。犹如讲故事般,我讲述着作者的写作背景,学生被深深吸引,与诗人的距离渐渐拉近,对诗中的意境也有所感悟。在这个前提下,让学生自己诵读诗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诗文的内容。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身在他乡,思念家乡、思念亲友。同时指导学生体味作者的表现手法。这样铺桥引路、循序渐进,通过自主的学习,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反之,教师用干巴巴的语言去‚填‛去‚灌‛,学生似懂非懂,感觉索然无味。教学效果甚微。
‚ 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特定的社会环境是好作品产生的温床,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教学过程中,介绍写作背景,何乐而不为呢?
关于“画一画”与“语文味”的几点思考
廉江市第六小学陈铭华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不少语文教师热衷于在阅读教学尤其是在写景散文的教学中运用‚画一画‛这一教学手段,意在体现新课标的相关理念和达到‚尊重个体、激发兴趣、唤醒潜能、升华情感‛的目的。然而,在某些貌似‚形式灵活,既自然又轻松;气氛活跃,既民主又愉悦‛的表象后,是否存在着对新课标理念的曲解和对文本精神的亵渎呢?在某些貌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丰导‛的理念支撑下,是否失去了‚画一画‛与‚语文味‛之间的半衡点,而使语文课异化为非语文非美术的‚两不像‛呢?我们麻该如何架设桥梁,通过‚画一画‛,让‚语文味‛浓起来呢?
请看以下课例片断——
在某中心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观摩课上,执教老师和着优美的音乐朗读了《荷花》一文,然后问学生:‚荷花美吗?大家想画一画美丽的荷花吗?请你们拿出纸和笔来画一画吧。‛于是,教室里热闹起来了……老师还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作画……折腾了二十多分钟,学生终于把画画完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又把自己的画送给听课老师提意见......
就以上课例中的‚画一画‛与‚语文味‛而言,我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在‚画一画‛与‚语文昧‛之间,没有架设第一座桥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与作者真诚对话‛。
《荷花》很美,荷花更美,在这‚美‛与那‚美‛之间,是文字与生活的交融,是作者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是引导学生与文本真诚对话、与作者真诚对话的第一步,也是‚画一画‛的起点,更是体现‚语文味‛的关键。然而,课例中的执教老师,仅仅是‚和着优美的音乐朗读了一遍课文‛,就要求学生‚画一画美丽的荷花‛。试问,这样的‚画一画‛,能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与作者真诚对话’’吗?其立足点在哪里呢?没有‚真正走进‛,缺乏‚真诚对话‛,离开对文字的细心咀嚼与诗意感悟,何来饱满的激情?何来丰富的想象?这样的‚画一画‛,怎能不让人对其‚语文味‛产生质疑?没有‚文本‛支撑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画一画‛与‚语文味‛之间就会失去平衡,语文课乎?美术课乎?异化了的语文课怎能不走向非语文非美术的‚两不像‛?
二、在‚画一画‛与‚语文味‛之间,没有架设第二座桥梁——引导学生‚把精确美与朦胧美融为一体‛。
《荷花》的美,美在精确——‚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用词造句准确、形象、生动、优美。《荷花》的美,也美在朦胧——‚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在朦胧的意境中,想象张开了翅膀,激情也随着‚风吹风停‛开始飞扬。因此,只有引导学生‚在精确美中感受朦胧美,在朦胧美中感受精确美‛,留在学生脑海中的艺术形象才能更丰满,学生的艺术表现与艺术创造才能更独特。然而,课例中的执教老师,仅仅是‚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作画‛。试问,这样的‚画一画‛是否仅仅为了指导学生临摹课文插图?其‚语文味‛又体现在哪里呢?在这‚折腾‛的‚二十多分钟‛里,是否能够体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是否能够体现教学时间与课堂结构的最优化呢?这样的‚画画‛,怎比得上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回到文本,让这‚一大幅活的画‛永远‚活‛在学生的脑海中呢?
三、在‚画一画‛与‚语文味‛之间,没有架设第三座桥梁——‚珍视个体独特的感受‛。
荷花‚形‛美,荷花‚神‛更美。在这‚美‛与那‚美‛之间,想象的翅膀张开了,情感的闸门打开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也随着‚风吹风停‛与满池白荷融为一体。这种情景交融,怎一个简单的‚画一画‛了得!在以上课例中,‚热闹‛有了,‚折腾‛够了,然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老师的认真观察‛和‚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这种缺乏以‚书声琅琅‛‚静思默想‛‚真诚交流‛作为基础的‚画一画‛,其‚语文味‛又体现在哪里呢?如果语言文字的感悟与情感态度的升华在不经意间被表面的浮华与内心的急躁所替代,学生的画作可能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双眼睛‛、‚同一支画笔‛,如何‚珍视个体独特的感受‛呢?
因此,‚画一画‛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画一画‛作为教学手段之一,是为达到体现‚语文味‛这一目的服务的。当‚画画‛能够发挥彰显师生个性、体现浓浓‚语文味‛的作用时,我们应该大胆运用,巧妙运用。反之,不要也罢。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热闹‛而滥用‚画一画‛,更不能为了体现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而误用‚画一画‛。
值得注意的是,‚画一画‛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专利‛。试想:就《荷花》的教学而言,如果我们把‚画‛用在课前——引导学生画一画自己观察到的荷花,或者,把‚画‛用到课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画一画‚风吹风停‛中的‚荷花仙子‛,那么,这‚画‛,难道还仅仅是为了‚画一画‛而‚画‛吗?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廉江市第三小学 杨石娇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深谙语文教学的规律,能根据语文教材的特点,重视课文包含的真挚感情,才能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也就是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高涨,知识在大脑中的印象特别深刻,并且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于通过亲自实践和主动参与并且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的知识最感兴趣,且掌握得牢固。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语文课的‚语文‛味,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一句话,语文课就要尽力上出‚语文‛味。
一、识字教学要教出趣味
学生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这时,学生的想象、创造、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的方块字是一个个有趣的符号,他们也会由此对它产生无穷的乐趣。我们在上课时,就要充分利用象开字来引导学生记忆字形,理解字义。例如有一位名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奴、仆‛两字时,分别板演奴、仆两字的象形字,然后引导学生记忆字形,并直观形象地理解奴仆的生活遭遇是如此的‚不堪‛和‚受尽屈辱‛;在指导学习‚囚‛字时,按囚字的书写顺序分析给学生看,边分析边解说如果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囚犯‛时,则没有了人身自由,这样的记忆则牢固多了。
二、阅读教学要教出情味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职着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注重情感体验是《词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情感,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不少。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在某教育刊物上看到有一名师指导学生理解完‚卧薪尝胆‛在课文中的意思后问学生:你们要不要‚卧薪尝胆‛?这时的学生不明白卧薪尝胆的另一层含义,当然说‚不‛,后来名师举了个例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人卧薪尝胆几十年,终于使我国载人飞船进入了太空。‛‚他们真的去卧薪尝胆了吗?‛学生顿时体会到‚卧薪尝胆‛还有更深一层意义,那就是发奋图强。接着那名师又让学生用卧薪尝胆来说一句话,有的学生说出了‚我国女排卧薪尝胆了十几年,终于夺回了奥运冠军。‛‚刘翔通过卧薪尝胆的训练,终于成了田径飞人‛……看来学生已经完全领会了这个词的意思。整个理解过程充满了情味。
三、积累指导要导出韵味
语文的特点是厚积薄发,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广泛吸取知识的琼浆玉液,真正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在涵义。如果光凭一节语文课,学生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必须以课文为起点,以课文为凭借,培养学生多方探究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也就是语文教学的终极关注应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正缘于此,我们许多的教师上完课总是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跟课文内容相关的读物,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提高,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例如我们上语文课时,对那些与课文有关的历史故事,我们就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理解,这是非常有韵味的。我们相信学生在搜索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
实施素质教育,如何设计语文作业
雷州市南兴中心小学 邓珠荣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除了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外,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必须和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课余活动以及其他各科学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那么,如何设计小学语文作业呢?
一、作业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能力结构中思维是灵魂。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一味地‚死抄、死读、死记‛的倾向,努力使‚机械‛变为‚灵活‛,使‚死记‛变为‚活学‛,从而使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课前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提出几个自己不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的问题,并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推想。先在自己的学习小组内讨论,再求教于老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推想答案,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提问的机会,并且也都得到了较为具体的指点与解答。这种形式的作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许多学生讨厌作业,认为完成作业只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而不是面对一种挑战,问题就出在老师没有精心布臵作业。我们应该在学完一篇课文后,针对文本的语言特点来精心设计作业,作业的思维价值应放在第一位。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为了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卖火柴女孩的关爱,促进求异思维品质的发展,可以让写《假如卖火柴的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想象性作业。孩子们思维十分活跃,讨论得十分热烈,他们立刻联想到自己今天的美好生活:‚我希望她大年三十晚上来!‛‚我希望她在我过生日的早上来。‛‚在我们春游时来,跟我们一起找春天。‛当讨论到卖火柴的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怎么接待的问题时,孩子们动情地说:‚如果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来,我给她穿上新棉袄、新皮靴‛;‚她春天来了,我把新毛衣给她穿上;夏天来了,我给她穿上漂亮的连衣裙‛;‚我要把妈妈给我买的新书包送给她,和她一起上学‛……学生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关爱之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给学生搭建这样一些舞台,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认识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二、把作业引向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语文。‛这就是说,儿童宽广而丰富的生活环境,就是学习语文的场所。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使之成为丰富生活的向导。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设计作业。学习了故事性强的课文后,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可按原文复述,也可改编情节,或续写结尾;学习了短小精悍的寓言、童话后,让学生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习了游记类的课文后,组织学生开展争当‚最佳小导游‛的活动;学习了古诗词以后,开展朗读比赛等等。精彩纷呈的课文类型,为学生的课外作业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想像力、口头表达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着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学习了课文(赵州桥》后,我布臵了这样的作业:请根据课文的描写,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喜欢制作的同学也可以制作桥的模型。第二天,有的学生用铅笔画出了示意图,两边的‚护栏‛上还画上了图案;有的学生为‚大作‛涂上了颜色;有的学生做出了实物模型,虽然比例不太协调,甚至还有些歪斜,但不难看出,件件都是作者的‚倾力‛之作。通过画画等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技能,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培养个性,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承认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性而因材施教。据此,语文作业必须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的个性,使作业成为发展学生特长、弥补不足的手段。根据学生的爱好设计作业。课后.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设计一些作业。这样,不但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能表现自我的天地。擅长写作的,让他们参加班级文学社、编窗报、手抄小报、墙报等;喜欢讲讲说说的,让他们参加演讲,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小小辩论会;爱好书画的,可组成美术组,担任小报的美编以及环境布臵;具有演唱才能的,负责课本剧的排练;擅长搜集信息的,也可组成‚小灵
通信息组‛,定期向同学发布校内外新闻。根据个体差异设计作业。按照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设计难度不等的作业,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比如,学完一首诗后的朗诵表演,可以分三类要求:一是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句;二是朗诵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欣赏的原因;三是朗诵全诗,根据诗的意境或者给诗配画,或者据诗表演,或者化诗为文。这样,既使形式活泼多样,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下放作业自主权。有些作业单靠个人难以完成,可以让学生寻找伙伴,自由结合,共同完成。比如调查报告、小记者采访、自办报纸、编演课本剧等均须依靠同学间的相互配合才能顺利进行。另外,在作业要求上也可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在当日作业中,学生已掌握的部分,可以做一部分或全部不做;对作业中同一类型的题目难度较低且又熟练掌握的部分也可以不做;有的同学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找适合自己程度的课外题、提高题来做。这样给学生留出自主支配的空间,避免了无效劳动,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
顺势而导,让学生主动学习
湛江市第十八小学 郑家宝
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有很多机会,能让我们教会学生很多东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把握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时机罢了。——在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一个简单的多音字读音的争议,让我有此感触。
那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不禁惊叫起来:‘啊,这么多鱼!’连忙脱掉鞋袜,跳进没膝盖深的水里逮起来。‛初读课文时,很多学生没有注意这‚没‛字的读音,绝大多数把它当作‚mò‛来读。偏偏有一学生举手认为这字读‚méi‛也不错,并当场朗读了句子,结果发现句子还是通顺的。究竟该读哪个音呢?作为老师的我,并不急着表态,而是一面表扬该生读书仔细、认真,能边读书边思考,能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勇于提出,一面又把问题推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找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围绕这个回题,一时间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大家把目光转向了我。从大家企盼的眼神中,我明显地感到他们此时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个满意的解释。这时,我意识到这是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的好机会。现在的学生正处于若有所思而不得要领的阶段,正是启发的好时机。于是我随机引导:‚为什么不问问‘老先生’呢?‛(字典)于是,学生纷纷打开字典,结果在字典中双方都找到了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依据,说起话来更是振振有词。认为读‚mò‛的理由是:字典第一个解释就是‚隐在水中‛,它的例子是‚没入水中‛,当一样东西隐入水中时就可以读‚mò‛。现在在课文中可以认为是膝盖隐在水中,膝盖被水淹没了,所以应该读‚mò‛。认为读‚méi‛的不甘示弱,理由是:同样在字典上说,读作‚méi‛时,可以表示估量或比较、不够、不如等,它的例子是‚他没(不够)一米八高。‛‚汽车没(不如)飞机快。‛这里的‚没‛是表示比较,拿‚他‛与‚一米八‛作比较,发现他还不够一米八;拿‚汽车‛与‚飞机‛作比较,发现汽车不如飞机快。同样的道理,课文中的这句话是拿‚水深‛与‚膝盖‛作比较,发现水还不如膝盖深。一时间还真有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经过这番讨论后,支持读‚méi‛的学生比刚才明显增多了,但认为读‚mò‛的还是占多数。怎么办呢?我向全体学生建议,先把这个问题搁臵一下,等学完了全文后再来讨论。于是,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读,因此,每读到这句话时,总会出现一次小小的混乱,大家都把‚没‛字读得特别响,好表达出他们自己的理解。
等课文学完后,围绕这个‚没‛字的读音,争论又开始了。争来争去,结果学生发现,其实两者相比,水的深度就相差一个膝盖的高度:如果读‚mò‛,那么‚没膝盖深的水‛则表示水深刚刚淹没膝盖;如果读作‚méi‛,那么‚没膝盖深的水‛则表示水深还不到膝盖。两者的意思都表示水不是很深,大概就在膝盖的上下吧,这与课文中‚不大的水泡子‛这一意思相吻合,也与‚我脱掉鞋袜跳入其中‛的意思是相一致的。从整篇课文来看,这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上说这里的鱼很多,在这个不是很深的水泡子里,挤挤挨挨的都是鱼,从而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这里的确物产丰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作‚mò‛或‚méi‛都可以,因为它们都能表达出这样的意思。
但是,读哪个音更好,更能表达出这里物产丰富这个意思昵?再仔细推敲,学生发现,这两个读音所表达的意思虽然一致,但是在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这段话要告诉我们的是这里物产丰富。那么,只要看哪个读音更能体现出这个意思,就是最佳答案了。显而易见,一般情况下,水深水多的地方鱼自然要多一些,也就是按常理来说,水深水多的地方鱼多是一种正常现象,是不稀奇的。反之,水浅水少的地方鱼多了才会觉得稀奇,觉得不同一般。结合课文,那么当然是水越浅越好,越能说明这里的鱼多,因为连这样水很浅的地方都有这么多的鱼,那么水深的地方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从而就越能说明这里物产丰富。因此,基于这样的理解,读‚méi‛应该更适合。说到这里,大多数同学都点头表示同意了。这时又有学生提出,这些只是我们对课文的理解,说不定在实际生活中那水就淹没了膝盖呢。是啊,实际中的那个水泡子到底有多深呢?到底有没有超过膝盖呢?我们的理解会不会是一厢情愿呢?有学生建议是否向本文的作者刘国林先生询问一下,可惜不知道刘先生的详细地址。
到这个时候,其实关于这‚没‛字本身的读音已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才是学习,那种在学习面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在知识面前那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在问题面前那种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已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
一个小小的‚没‛字,一个看似平常的‚没‛字,一个似乎不起眼的‚没‛字,里面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内涵,让我们的学生再次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只要用心去读,就能体会出语文中蕴含着好多平时没有注意到的学问。人们常说,‚学贵有疑‛,不管是‚小疑‛还是‚大疑‛,有疑就能进,今日有小疑,他日就会有大疑,今日对‚小疑‛感兴趣,他日必会对‚大疑‛感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这样逐步发展起来。要是每个学生都能这样,能在无疑处生疑,能在平淡中见神奇,那该有多好。
新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在语文课上作为教师只是个组织者、引导者,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条件。怎样去创造条件呢?我想:顺势而导应该是个好方法,把学生的每个问题当问题,哪怕是在老师或其它同学看来答案是明如白底黑字一般的问题。因为不管是怎么平常的问题,对于提问者来说,就是个大问题,是个不能理解,至少是不能很好理解的问题。问题被提出来之后,我们教师用心引导学生设法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那一次次的探求、尝试,其实就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极佳路径。
作业本---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
遂溪县遂城镇第三小学 邓小玲
由来以久,作业本是学生用来写作业做‚学问‛的,是教师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工具之一,而我却赋予了它更深的意义,让作业本成了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这对于我们搞好教学作用很大。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每当我接手一个班时,给学生上完课,总会留一点书面作业。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业本上给我写了一条意见:‚老师您能不能讲课时,说话慢一点?‛我写一个字‚行‛。还有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老师我胆子很小,您提的一些问题我虽然会,但却不敢举手,课堂上你能多叫我回答问题吗?‛我写道:‚老师会的,你也要自己给信心给自己。你看你现在就不错嘛,能鼓起勇气对老师说出来了。‛我趁这一个机会,告诉学生以后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可以在作业本上问问题或给老师提意见或建议。
没想到,学生的问题和想说的话还真多,更让我没想到的是连数学、英语课上出现的问题也写上来了。‚老师我可以在家里玩电脑游戏吗?妈妈不让我玩。‛,‚老师,××数学学的没我好,可数学老师让他当科代表,您说这为啥?‛,‚老师,我记生字特准,英语单词却记不牢,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听说你作文写的好,能告诉我一些窍门吗?‛……我尽可能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当然有的问题不便回答,就留在课前或课间了。通过与学生在作业本上无声的交流,使师生的心贴得更近了,他们更信任老师,喜欢老师,喜欢这门课了;同学们再不把写作业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是把它当成和老师交流的园地。有位同学在作业本上写道:‚老师,是你给了我学习语文这门课的信心,给了我帮助,以前我总不愿学语文,看了你写给我的话,我慢慢体会,发现语文这门课也很有趣。‛还有的同学写道:‚我们愿把老师当朋友,老师,你就是我们的朋友。‛ 我认为,用作业本师生交流,不管对那一科教学都是有利无弊的。首要好处在于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多了一份主动权。有的学生内向,一些话不愿说出来却愿写出来;有的学生不善言语一到老师面前就紧张说不来话;有的学生想对老师说一些知心话又怕老师没时间等等。用作业本交流可以使这部分学生‚直抒胸臆‛拉近师生距离。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促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提倡师生平等对话交流,提倡学生个性的发展,如果作业本‚天生‛就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完成任务的工具,那么平等交流、相互信任体现在作业本上就是一种理论上的口号。不能从‚作业‛了解学生更多,走‚近‛学生心灵,那么对于我们教学中相互理解和信任就始终是个‚缺口‛。
本来学生的作业本上写的既是学生的作业也是教师的‚作业‛。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应成为唯一的功能。了解学生的意愿,了解学生的生活是教师的‚作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作业本来完成更多的‚老师的作业‛。我们每天批改学生的作业,每天面对学生,每个学生的心情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强调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绪,真情投入课堂。但我们怎样保证学生倾情投入呢?凭我们课堂上察言观色,凭课间怎能了解一个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每个学生的思想每天都在变化,我们强调‚育‛德为首,如果‚作业‛能及时了解一些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我们抓住了教育学生的最佳时机,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素质教育,‚育‛人是首要的,‚教‛人为次。这个的道理很平白、很简单,人人都懂,但做起并不容易。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我把自己对学生的情和爱洒向学生,我又从学生中收获学生对老师的情和爱,我感激这一方小天地——作业本,它成为我们师生沟通的桥梁.六年级语文《童年的发现》教学叙事
覃巴镇第二小学 钟怡斯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六年级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作者在九岁的时候通过思考、观察,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讨论交流等,很快理解了课文,明白了道理。然后便到了最后一个环节,我问:‚作者在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我想你们在生活中也有过许多发现,来,说说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刚才还热闹的课堂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学生们或皱眉,或摇头,那意思是没有什么发现。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一定是重大的发现呀,在生活中的,学习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过思考、观察得来的,都行。‛我充满期待地看着学生,可仍旧没有一个人举手,我不禁有一丝愠怒,正要发作时,一个声音告诫我说:‚冷静,冷静,千万不可动怒!‛怎么办呢?课总得上下去呀。俗话说,急中生智。此时,我脑中灵光一闪,有了!我表情缓和了下来,面带微笑对学生说:‚这样,我先来讲一个我童年时候的发现吧!‛‚好!‛顿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61个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我。我清了清嗓门:‚小时候呀,我特别喜欢观察蚂蚁……‛我讲了一个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的发现。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嘀嘀咕咕起来:‚啊,这么简单呀。‛‚我也有。‛‚我也有。‛……看到学生的思路已被打开,说话欲望已被调动起来,我便趁热打铁:‚简单吧?这样的小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许多,同桌说说。‛学生立即说开了,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学生们不再困惑,不再为难,而是侃侃而谈:
‚我发现蚯蚓有再生的能力,有一次……‛
‚很小的时候,我在玩水时发现天要下雨、天气很闷时,鱼儿都要浮到水面上来吸气……‛
‚我发现蚂蚁是靠嗅觉闻气味来找伙伴和回家的……‛
‚我发现了天气很热时,往空中喷一口水会出现小小的彩虹……‛
‚我发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思考: 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
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语文教学随笔
吴川市长岐中心小学 李小波
每当写作文的时候,班里总有小部分学生简直就是如临大敌,我采用了许多方法去引导,但他们依然是‚谈文色变‛。又到了训练学生作文的日子了,让孩子们写什么好呢?翻开今天所学的课文《尊严》,一个主意顿时而生。
铃声一响,我微笑地走进教室。孩子们个个坐得端端正正,似乎在等待我这次让他们写什么内容。当他们看到我两手空空地走进教室时,脸上露出了疑惑不解的表情,同桌之间开始议论起来,‚老师今天想要干什么?‛‚会不会是开班会?‛……那几个见作文就头疼的男孩此时乐开了花,‚哈哈,今天不写作文了。‛‚哇塞!太好了!‛……
看到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清了清嗓子:‚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尊严》这一课,大家都对文中的哈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哈默之所以赢得了镇长杰克逊大叔的信任与帮助,是因为——‛
‚尊严!‛
‚是呀!是哈默的尊严赢得了镇长杰克逊大叔的信任、帮助,也是尊严让他二十多年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尊严是可贵的,难怪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哈默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富翁。‛我继续说到,‚老师今天要给同学们带来一道‘数学题’,同学们请看——‛随即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财富‛、‚智慧‛、‚健康‛、‚尊严‛、‚知识‛五个词,要求学生就‚你认为谁最重要‛进行排序,孩子们听到我的要求后一个个都愣住了。
‚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五个词写在一块呢?‛我说,‚因为这都是与人生有关的,这五个词都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代表了人生的价值。‛
‚那么你认为谁应该放在第一位呢?可要开动脑筋哟,说出你的理由来!‛我继续说道。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老师,我认为该把尊严放第一位,没有了尊严,活着也是没有意义的。‛
‚老师,我认为健康该放第一位,假如我们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什么事也干不成!‛
……
就在我暗暗得意于学生天衣无缝的配合,准备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的答案不同,可以吗?‛‚当然可以!‛我鼓励他。‚可……我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应放在第一位!不过您黑板上没有写,一个人的品德不好,拥有什么也没有用;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即使身体残疾了,也会社会做出一点事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又沸腾起来,学生们有的说该把‚诚信‛放第一位,有的学生说该把‚友谊‛放第一位,还有的学生说应该把‚时间‛放第一位……我拍手示意,待学生安静下来后,说:‚孩子们,谁该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呢?咱们今天也争论不出结果来,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我看,咱们还是把自己的看法及理由写下来吧,最好举几个事例来说明,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咱们写好之后再来辩论,好吗?‛
‚好!好!‛有些学生等不及了,马上拿起笔写起来。我特意观察了平时那几个‚讨厌‛写作文的学生,他们此时也在本子上写得飞快。
……
下课后,其中一个不爱写作文的男孩跑到我的面前,一脸‚坏笑‛地说:‚老师,我们上当了,你这是让我们写作文,不过,我的笔不知怎么回事,今天特能写。‛我笑了笑说:‚是嘛?看来你还是挺会写的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你现在正走在成功的路上哟!‛听了我的夸奖,他笑呵呵地走开了。
对于小学生习作,我们教师应有系统地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奇异的体验活动来充实学生的感性体验,帮助他们收索习作素材,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给学生表达的自由,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写自己想写的内容。
教育学生要宽容
吴川市黄坡中心小学
李宽
这一周是我值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我照例站在学校门口,督促学生进出校门不要挤拥,特别是骑车回校的学生必须下车,推车进出校门。这一举措是我校为了学生的安全而定出来的校规。星期三下午放学的时候,我带着值日牌站在校门旁边值岗。同学们陆陆续续走出校门,骑车的同学也能习惯地把车推出校门,离开拥挤的人群再上车。可是,五年级一位男生,个子较大,头发稍长,他骑着自行车从校园里冲过来。我示意他要下车推出校门,而他视而不见,一味骑着车飞出校门。我由于责任心的驱使,一个箭步上前一把拉住他的车尾架。他不但不下车认错,而且还拼命挣扎想逃脱,态度很差。我火了,很想重重教训他一顿。可是一转念:不能发火呀,这里有很多家长、学生,发起火来很失态的。于是,我低声说:‚小朋友,你这样骑车冲出校门,好危险啊!你忘记我们的校规了吗?‛他见我没发火,便下了车。我下意识地叫他跟我在校门侧站着,好让他看看别人离校的表现。他看见同学们推车出校门,还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他的脸红了,低下了头,说:‚主任,我叫小钟,是五(4)班的学生,我违反了校规,我知错了,请扣我班的分吧!我保证今后不再重犯了。‛我微笑着说:‚好吧,你知错认错,并能决心改正,就是好学生。今后你用行动来保证吧!‛自此以后,小钟真的不再重犯这个错误了,还经常督促其他同学遵守校规,维护学校的秩序。
从这件事我常常反思,如果当时我扳起脸孔,狠狠批评小钟一顿,不知结果会怎么样。而我采取了宽容的态度,以和蔼的语言教育他,又以他人身上的闪光点来感化他,使他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有毅力去克服缺点,改正错误,甚至思想还变得积极进步,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我想,作为教育工作者,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当学生不知不觉的犯一点错误或违反某些规定时,能以宽容之心善待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有反思和改错的机会,这样在学生的心灵中,会对我们教育者产生一种感激和敬佩之情,师生之间就会建立起一种亲和感,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就容易开展起来。因此,以宽容的态度和方式来教育学生,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从上面所举小钟同学的案例中,小钟能敢于认错,就是宽容给他的力量;小钟从违规到守规,是宽容给他的鼓舞。当然,我们所倡导的宽容,不是对学生的犯错采取纵容、放任的态度,而是给学生的一种爱,一种信任,给学生一个反省的时空。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谅解是一种教育,宽容也是一种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犯错能采取宽容、谅解的态度,这就体现出教师的高尚师德。我们反对那些以师道尊严自居,并以讽刺、挖苦、训斥、体罚的手段严惩犯错学生的行为。让宽容的教育方式走进校园,走进社会,使师生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谐起来。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意个性
吴川市黄坡中心小学 梁华文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由自发散的思维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思维方式也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都会有其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有一次,我在教完《凡卡》这篇课文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凡卡写的这封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说不能,因为信封上的地址不详(凡卡只写‚乡下爷爷收‛),又没贴邮票。我正准备作总结时,一个学习成绩,平时好动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还有一点导致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我一听,感到很惊讶,同时也为这位学生积极思考感到高兴,便说:‚那你谈谈你的看法吧。‛那个学生说:‚老师,课文最后写着‘邮车上坐着醉熏熏的邮差’,我觉得这个邮差醉熏熏的,怎能把信准确地送到目的地呢?因为人醉的时候是神志不清、迷迷糊糊的,连自己干了什么也不知道。‛听了他的回答,我立刻肯定他的说法,并向他说明爷爷收不到信的最主要原因。然后赞扬他肯动脑筋,大胆回答问题,是个聪明的学生。后来,那位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反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贯做法:许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已经把一节课的问题‚有机‛地罗列出来,给学生限定单一的思路,让老师的‚教‛主宰学生的‚学‛,把学生的理解局限于自己划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对于学生那些富于个性的见解不臵可否或加以抑制;对于那些喜欢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学生不以为然。这样一来,学生的独特见解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他们的积极行动得不到鼓励,大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禁锢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或被忽略,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产生独特的领悟。
在教学中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这种善于发现、善于变通的积极态度,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侧面看问题,鼓励发散思维,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坚信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关注和热爱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善于发现、鼓励、发展学生的独创性、注重个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充分肯定他们的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谈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吴川市吴阳镇大坉小学 李倩玲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培养一个学生的自信心是重要的,那么怎样让孩子培养自信心呢?我认为赏识教育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办法。孩子们最大渴望就是得到大人的赞扬和认可,有了赞扬和认可,才能让他们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一、赏识——开启学生的心扉
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在我所带过的学生中,就有一个极调皮的学生,上课不太安份,不时在老师上课时插上几句,有时说的话与上课内容毫不相关,常令学生发笑,没少遭老师白眼,而我却发现这个学生的脑子动得特别快,总是有让人出乎意料的答案。因此,我对他非常赏识,给予他适当的引导,并不时夸夸他的语文成绩进步很快,在一年后的升中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在全镇排第二。
赏识给了这个学生信心和动力,使他的语文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因此成绩名列前茅。
二、赏识——震动学生的心灵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强调了学生学习的痛苦,而忽略了学习的乐趣。其意在劝导学生勤奋刻苦学习,但也容易使学生的情感闸门关闭,让学生找不到学习轻松有趣的感觉。学生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喜欢那一位老师,那一位老师的课就学得好,不喜欢那一位老师,那一位老师所教的课就学得不好。这实际是情感在起作用。如果学习时调动了大脑的兴奋神经,大脑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苦了。由于老师的赏识,师生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把师生的感情联结起来,老师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把知识轻松地‚流动‛给学生,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吸收。由此可见,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赏识——走进学生的心田
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适当地转换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让老师成为学生,学生成为老师,这样做是建立师生感情深厚的前提。我班有个叫李上波的学生,其他科的成绩很好,特别是数学,在‚奥数考试‛考试中,还获得了二等奖。唯有语文课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通过聊天、周记、作文的形式和他交谈,通过一些名人的童年趣事启迪他,让他在学习中找到自信,还常常鼓励他,使他逐渐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在课堂上,我常提问他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使他有一种成就感,在升中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四、赏识——敲开学生的心梦
在教学中,我常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口语交际等。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对一些缺乏竞争心理的学生,实行轮换,助教的制度,让大家有比较,有竞争。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抱负,打破学生自身的局限性。有时,我还在课堂上故意向学生请教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地把学生的思维调动到最活跃的状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是必不可少的,而赏识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服‚良药‛。
作业批改中的一点尝试
吴川市新华小学 陈振中
给所有作业加上评语,这是我曾经做过的一点尝试.有一阶段,在每天的课堂作业检查后面,我都要写上几句话,作业写得好的,我就写上“你真棒,继续努力”,写得不好的,需要改进的,我就写上“只要你认真写,你也会写得更好的”.或是对他们的设计提一些建议,每堂课的作业都是如此,一天两天下来,孩子们的作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作业完成得好的,看到这些鼓励性的评语,就不断地努力,做得马虎点的,看到老师这些鼓励性的话语,也变得更加努力了,学生的作业也在不断的进步。几个月下来,孩子的进步真大,平时做练习也积极了,过去要老师督促或看管的现象不见了,于是作业小批改成了我和学生沟通的纽带,我在作业后面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学生也写上一些感谢的话语,有的学生写上:“谢谢你,老师,你让我知道了怎样才能完成好作业和学习的乐趣。”有的家长写上:“老师,你每天都在作业后面写上评语,太辛苦了,但对我们的作用太大了,过去,只见老师在作文时写评语,没想到,你每天的作业都写评语,谢谢你.”没想到,我的几句话,发生了这么大的力量,这不是我做了什么,是学校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巨大作用.我的眼睛湿润了,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苏霍姆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让学生们时刻感受得到,时刻督促自己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这便是鼓励性评语式的表扬法和友善性评语式的批评法.在实际工作中,使我真正尝到了甜头,大大转变了学生以前做作业拖拉,书写糊涂等方面的不良习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在老师的评语动力启发,帮助下改正错误,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做得差点的,在作业检查中采用期待性的评语,让学生树立起再前进一步的信心.如对作业拖拉的学生写上“老师相信你,今后能按时完成作业的”,“能干的你会把作业设计得工工整整”诸如此类的期待式评语,增强了学生自主行为的调控力,确立了认识动机,增强自信心,进而改正缺点,加倍努力取得进步.快快乐乐的学习,是所有孩子的愿望.作业批改中的人文性鼓励评语内容,让学生享受到极富有情趣和人情味的陶冶,沟通了师生情,伙伴情.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更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生的每一点一滴进步,我深深感悟到教育的真谛:爱学生要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生活,写作的源泉——教学随笔
徐闻县春蕾小学 黄文鹏
教学中我们常说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力。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考虑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如果没有对生活的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不能具体描绘出事物的形象,那么又何谈文章的生动呢?所以我在平时的作文指导课中都注意诱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从生活中发现有趣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
如指导写《快乐的课间十分钟》时,我让学生回忆课间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写作题材有了,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这次习作,学生都写得丰富充实,表达清楚流利。因此,文章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和提高。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的素料,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开发,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从生活中捕捉到素材,产生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写作的目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
徐闻县教育局教研室 黄堪勇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的热门话题。最近,本人深入学校教学调研时,发现了一种怪现象,即老师们虽然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落实,往往是锁碎的分析充满课堂,极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与教师们交谈,他们普遍认为,一、学生读书再好,如果知识点没有落实,考起试来就吃亏,二、不知如何指导读。我的心为之一震,这显然是对朗读的一种误解,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产生的误区。何谓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吕叔湘先生曾主张:‚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培养目标。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一下。
一、充分诵读 触发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然晓得其意思。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朗读是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特点的。由于儿童语言能力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声朗读有助于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同时调动眼、口、耳的各感觉器官参与,使无声的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头语,并促使大脑也参与思维,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特别是现代白话文著作,入选教材的都比较浅显易懂,多读对文章的理解有帮助,效果也更加明显。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过的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没有一定数量词语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多读则能使学生把书本上的语言储存到大脑中去,变成自已的语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让学生反复接触语言,感受语言,诵读则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语言的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发挥示范作用,创设情境,采取一些措施引导学生充分诵读。
1、教师引导,读出感情。教师的范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一定的帮助。范读可谓引路,即给学生做个样子。小学生善于模仿,范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十分有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语音准确,富有感情,使学生佩服,愿意模仿。如一些感情浓烈,或激昂,或深沉,或语调语气变化大,这类课文宜先由教师范读。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通篇情调哀婉,教师只有十分投入地范读,才能以情动人,让学生披文入情。再如一位老师在教《金色的鱼钩》时,这篇课文内容易懂,感情丰富,特别像‚老班长啃鱼骨头‛、‚老班长牺牲‛等情节更是感人肺腑。如能读出感情来,无须讲解,即能使学生受到感染。这些重点或难点的句段,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分别用上吞气、颤音、轻声等技巧进行了范读,而且还给学生分析了老师读得有感情的原因:⑴边读边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了动人的画面。⑵透过外表看内心,不仅看到老班长的外表动作、神态,听到他的语言,而且想到老班长的内心活动。⑶进入角色,如像自己成了课文中的一员,自己就像是老班长。实际上这就是教给学生读出感情的方法,学生用这种方法练习,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感情来了。
2、妙用音像,激活思维。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器官去感受语言,从音记起,从动作和表情去体会,从而激活思维,展开想象,效果更佳。如有一位老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让学生倾听《月光曲》的课文配乐录音,并要求学生进入情境展开想象,学生们听后好像真的面对着大海,看到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遍了银光……。再如,听了《穷人》的课文配乐录音,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小孩命运的悲惨,桑娜富有同情心的宽广胸怀。当学生看了《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对课文中写红军英勇杀敌,奋不顾身的壮烈场面,顿时就有了真切的感受.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形象感染对学生的语言熏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妙用媒体,时刻想着让它们也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发挥必要的作用。
3、以问促读,心理体验。精心设计提问,以问促读,能激活学生智慧的潜能,这是培养敏锐的语感心理体验的好方法。众所周知,‚满堂问‛不等于启发式,但课堂上缺少不了必要的提问,关键是要少而精。提出的问题应有思考性,答案不能直接从书中找出,须认真读书,动脑思考方能获得。这样的问题才能起到‚促读‛的作用。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将相和》‚完璧归赵‛一段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了,还是故意吓唬秦王的?,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真的会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学生懂了,该怎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这一片断,即人物的语言、动作,他们心中已有数了,但是必要的地方,如重音、停顿是否得当,运用的语调、速度是否恰当,教师还要适当点拨一下。
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把引导学生诵读贯穿于一课的始终。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彩池》一课时,设计了‚初读——细读——品读——回读‛‚四环节‛的阅读教学方法。初读,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我‛是在怎样的日子看五彩池的。细读,让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五彩池的神奇与美丽的。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特别美。回读,让学生背读课文,反复朗读其中的优美语段,达到熟读成诵。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作者初见五彩池时的惊讶之情,了解水池颜色不同的原因时的喜悦之感,从而感受五彩池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初读——细读——品读——回读‛贯穿于一课始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诵读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诸如: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个体自由诵读、同桌之间互相诵读,根据自己的领悟诵读等。
二、潜心品读
领悟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反复咀嚼,深入品味,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荷花》一文,写荷花的‚冒‛,内涵丰富,又不易为学生所觉察,紧扣这个语感点,集中精力,重锤敲打,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⑴‚冒‛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眼?(长、钻、挥、伸、露、冲)⑵读读这段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使劲、拼命、用力、急切……)在‚冒‛前加上这些词再读这个句子。⑶课件播放荷花录像,引导学生想象冒出来的荷花仿佛想干些什么……。对于‚冒‛字,通过换词比较领悟作者运用的分寸感,通过丰富表象领悟其形象感,通过激活体验领悟其情味感,通过扩词诵读领悟其意蕴感。再如毛主席写的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大柏地雨后的美景是在品读中感受到的:烟雨迷蒙中水气未褪时,关山的苍翠之色时隐时显,西下的斜阳,七色彩练美而不艳,一个‚舞‛字更点出了革命者乐观、积极、豁达、豪放的精神境界。这自然美景中当年一场激战留下的弹洞将它装点得更加好看!在革命者眼里正义之战的弹痕无疑是最美的。全词的境界只有在品读中才能感其真,知其理,悟其情。
三、积累运用
积淀语感
培养语感,应高度重视积累运用。所谓‚文章读之极熟,即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积累就在于‚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大量的感性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内化成套的语感图式的过程。如一位老师在教《五彩池》时,在最后一个环节上,让学生边欣赏多姿多彩的五彩池图片,边用学到的课文语言说说自己看到的什么。
有的说:我看到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有的说:我看到的水池的形状像葫芦的;有的说:我看到的水池的形状像盘子的;有的说:我看到的水池的形状像莲花的……这样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再如老舍的《林海》是一篇文字极其优美,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抒情散文。教学时,一位教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课文中那些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大兴安岭的岭、花的景物特点的语句圈划出来,再让学生口头复述这些美景。这样,学生以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心灵去感知领悟课文的语言,真正体会到语言大师老舍词汇的丰富多彩,结构的灵活多样,表现手法的生动形象。通过复述,学生积累了这些优美的语言材料,就能丰富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领悟力。但是,要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高度重视课外阅读。必须把课堂精读与课外泛读结合起来。课堂精读是基础,知其要领,悟其方法;课外泛读是发展,是化为技能,养成习惯。扩大了阅读量,语言的积累也必然丰富了学生的‚语感‛能力,随之也必然提高。
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换句话就是要千方百计让学生多接触、多使用语言材料,听听、读读、讲讲、背背、抄抄、写写、摘录都可以。只要反复实践,使语言的隐含意义以各种方式在学生头脑中反复出现,形成反复的言语刺激,最后在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一种‚顿悟‛的感觉。这种‚顿悟‛即语感的思维性产生的理性效果,应该说它也是通过语感实践获得的。阅读教学的实践已证明了,‚语感‛必定是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
语 文 教 学 叙 事
徐闻县南山镇五里中心小学
卓春燕
‚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推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谰语)的确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往往冒出许多‚奇思妙想‛,扰乱了教师原有的教学思想,处理得好,课堂将会出现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那一次,上复习课,我跟同学们进行语文基础训练,一切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课上得很顺利。快下课时,讲到了这样一道题:(连词成句)‚诗仙、的、李白、唐朝、是、大诗人、被、称为‛。我请了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练习,然后根据他的答案分析讲解,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被称为‘诗仙’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讲完后我没再多加考虑,抓紧时间准备讲完最后一道题,完成教学任务。一个令人想不到的小插曲出现了。一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见他是学困生,没理睬,没想到他自己站起来,张口就说:‚老师,我想到了另一个答案,不知对不对?‛被他打断了教学进度,当时的我气急败坏地说:‚答案只有一种。‛他不服气地坐了下来,再看看其他同学也是欲言又止。课堂一下静得可怕。我``想:此刻,同学们的思维冒出火花,怎能忙着讲完题而遏止他们呢?得鼓励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见解。于是,我马上改口说:‚老师心急,只想到一种答案。妃鑫同学多细心呀,他还想出另一种答案,我们来听听,大家鼓掌欢迎。‛他高兴地说出自己的答案‚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是唐朝大诗人‛。听了他的正确答案,我意识到自己刚才太武断了,决定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果然,同学们踊跃发言,说出很多种答案。有的说:‚李白是唐朝大诗人,被称为‘诗仙’‛有的说‚唐朝的李白是大诗人,被称为‘诗仙’‛……学生的‚手脚‛放开了,思维也跟着放开了,课堂气氛很活跃,学习兴趣很浓,直到下课了,还有一个同学追着我问这样对不对。虽然训练题没有讲完,但训练效果非常好。
课后,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一棒子打死‛学生的质疑,而是及时捕捉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反思:①当教学进度因学生的质疑而受阻时,教师别心急,应细心呵护学生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进行教学,理解他们奇妙的思想火花,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②当学生的质疑扰乱了教学思路时,不管是优生,还是学困生,应尊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和独特体验,教师少指责,多指导,多启迪,发挥教学机智,灵活应变,把课堂变成和谐的课堂,精彩绝呈的课堂,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生命驿站。
语文教学随笔
徐闻县曲界中心小学 朱学惠
学校这个学期学习外镇经验,大力抓教师的课堂教学,每位教师必须上一节自己得意,领导满意的课.这可难倒很多同事.我不由得也紧张起来.怎样才能上好这节课呢?我苦备了一个星期才勉强把这节课拿出来.上完后总觉得不尽人意.我上的这一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的《日月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两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隐‛、‚筑‛、‚晰‛等6个字,会写‚展‛、‚建‛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3—5自然段,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看图介绍宁波的一处景色。
根据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首先谈话导入,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学习3、4描写日月潭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的自然段。用你熟悉的记号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然后用一个大问题贯穿整堂课‚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在讲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问题,自己解决一个难点‚隐隐约约‛,教师只做引导。在学习中午太阳高照时,抓住‚清晰‛这个词进行理解、感悟。在学习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句子时,抓住重点词‚朦胧‛,让学生找到比喻句。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然后迁移运用,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用到看图说话中,介绍宁波的景色。最后一个环节的写字指导中,我出示的是两个同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但在书写中又有所不同。
整堂课上下来,自己也有所感悟反思。我觉得有几点还是上得比较成功的:
1、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而且文章的文字又写得很美,是锻炼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文章。所以我抓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自由读,读出感受,读出问题,读的层次比较清楚,读通读顺——理解感悟——有感情地读——背诵积累。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时,采用文本联系生活场景的方法,如‚隐隐约约‛、‚朦胧‛。
2、学语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也希望学生能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用到自己的语言中。所以我有意识地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好词的词义——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看图说话,迁移运用。但是可能我对学生能力的估计不足,仅仅让他们背了自己喜欢的几句话,其实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把3、4段都背下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当然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从整堂课的重点上讲,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日月潭的美丽景色。但在学习‚朦胧的日月潭‛的文字时,我突然要求学生找出比喻句,而且要学生精确地说‚什么时候的日月潭像什么‛。本身这个题目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有点困难,另外一个,也冲淡了已经营造起来的感情基调,以致于再让学生谈感受时兴趣不太大了。而且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有感情朗读时,可以用上轻音乐,帮助学生激发感情,促进感悟。
2、有些小细节不够注意。比如当学生说话出现语病时,我没有指出。如果从小就训练学生的语言规范,以后学生说话就会很有逻辑性,很规范。在看图说话时,第二张图出示的是东钱湖的湖光山色,学生只想着怎样把我出示的词语用进自己的语言中,而没有顾及其他,在这里,其实我应该指导学生看图的顺序。当学生在看图说话说出了好词好句时,应该马上把这些词语板书,并让大家跟着这个学生齐读,营造用好词光荣的氛围。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教学随笔
徐闻县实验小学 关奕梅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简要地介绍了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到多媒体的运用的基本情况,展示了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灿烂前景。大多内容平实,语言朴素,对小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教学中如果只是机械地介绍课文的内容,学习有关的知识,常会导致学生觉得课堂乏味无趣。因此教这类课文更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其自主自愿学习。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之前,我首先给学生布臵了一项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搜集、阅读有关介绍计算机的文章和图片或到有电脑的地方去参观。在教学时,我不急于检查,而是问:‚同学们,以往我们学过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它们重点分别写人、记事、写景。那么,这篇课文在文体上跟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1:不同点在于这篇课文重点是写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学生2:不同点在于它给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知识。学生3:不同点在于这篇文章打比方的写法非常突出。
根据以上回答,我的教学判断是:学生对说明文显然没有建立起明晰的概念,这是教学中生成的问题。于是,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展开了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买过牛奶没有? 生:买过。
师:你们买牛奶时第一件事做什么? 生:看说明书。
师:好啦,大家思考,这篇课文像不像说明书?哪些像?哪些不像? 听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探寻。
‚老师,我看这篇课文很像说明书,《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是说明文!‛学生脸上挂满了发现新知识的喜悦。另一个学生说:‚课文中介绍电子计算机用途这部分的写法,跟牛奶说明书很相似。‛又是一个发现者。学生继续发表研读所得:‚牛奶说明书不打比方,只列数字。‛……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我归纳引导:‚说明文重点是介绍事物的特点、用途或使用方法的文章,说明的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很快地找出有关的句子,发言非常热烈。接着,我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自主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要把搜集到的广泛的信息资料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认真阅读课文。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我继续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话,如:‚从‘埃尼阿克’出生到现在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好几代。‛这个句子是理解第1自然段的关键。指导学生研读这句话,重点是读出两个短语背后的意思——‚短短的几十年‛和‚繁衍了好几代‛。按理讲,‚几十年‛并不算短,若是一个人,这个时间可以从童年到中年了,可电子计算机是一项改变着世界的重大科学技术,它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此重大的科技成果,能够在短短几十年就繁衍了好几代,说明电子计算机发展速度快。字面背后的意思被学生读出来了,文章的段意被读出来了,扣住重点词来读,文意也被寻找到了。另外我还要学生提出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
1、计算机是用来计算的机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什么是多媒体?多媒体和电脑是什么关系?
3、如今的计算机用来干什么?
4、计算机越来越神,它会神到什么程度?……针对这些问题,我不急于给学生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分组讨论,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待学生完成前三个问题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未来计算机神的程度,激发了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发展的美好憧憬,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愿望。
之后要求学生以拟人化的方法用第一人称作‚电脑的自述‛的表演。经过一番酝酿之后,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此时,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有的学生还做着简单的动作,像舞台上演员;有的学生边听边帮别人修改,俨然像个导演。我听了,大部分学生的故事开头都不一样。有的学生是这样讲的:‚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就是你们的好朋友电脑呀……‛还有的学生这样讲:‚嗨,大家好,我叫电脑,过去我的名字叫计算机……‛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开头很新颖:‚一天,我收到了一份电子邮件。我打开一看,原来是我的祖爷爷埃尼阿克发给我的……‛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令我惊叹!表演把说明的物件改变为生动有趣的拟人化的‚自述‛,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不但能变枯燥为生动形象,而且能更好地体现说明文的教学特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课的教学,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把以往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指导成轻松、活跃、和谐的民主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得以很好的体现。
做一个内涵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
湛江开发区龙潮学校 谭海霞
又随堂听了一 节语文课,课堂上出现的几种不良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的反思。其一,教师照本宣科,气氛沉闷,学生乏味,收效不佳。其二,教师提的问题总是想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答案。其三,对学困生使用不文明的语言,甚至侮辱性的语言。其四,过于关注优生,对学困生的举手视而不见。
据于以上现象,我们是不是该开始思考,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是否要求有丰富的内涵呢?
我认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有丰富内涵的。那么,什么是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呢?那就是充满激情浪漫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艺术的细胞,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语文看似简单,可是它包容丰富的内涵。语文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我们面对鲜活的生命,你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有方法与过程,更重要的情感与态度。
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生命成长。生命的基本需要是物质与精神。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满足不了孩子的物质需求,那么输入给孩子的精神就显得更重要了。孩子的精神从哪里来,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靠教师人格的影响和人性的发挥。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的尊重。‚你是快乐的,我是幸福的‛是一个教师永远追求的教育境界。语文是富有感染力的学科,如果说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优美的语言,没有应变的智慧,怎么能驾驭课堂,怎能让孩子喜欢语文。一个好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包括你的外表,你的体态,你的眼神,你的笑脸,你的手势……都能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特别是在课堂中使用的语言就更要讲究艺术了。如常用‚孩子们对这些问题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很佩服你的勇气‛‚你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帮帮他,再补充‛等商量或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倍感亲切,也会更加的信赖老师,这样教学工作起来会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来讽刺、挖苦、嘲弄学生,什么‚丑小丫‛、‚笨猪猡‛、‚榆木疙瘩‛ 神经病‛、‚傻子‛、‚没出息‛、‚没救‛等,试问这样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吗?学生会喜欢上你所教的学科吗?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滋生厌烦情绪、逆反心理。
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不说通晓天下事理,至少要了解文学、史政、科学、哲学等。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艺术是技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问题的艺术,以及语言、板书、操作等艺术。所谓艺术就不是大众化的,突出的是个性与新鲜。譬如,同样课前导入,有的教师照本宣科,直扑主题。而有的教师,总是从儿童的兴趣与认知出发,让儿童渐入佳境。艺术是不断变化与创新的,一个方法艺术再好,但反复的运用,学生没有了新鲜的感觉,艺术也不能称为艺术了。同样是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教师是简单照搬,甚至是反复操作一个模式。而有的教师总能创设出富有个性的组织形式。又如阅读方式,如果总是一个模式:复习—导入—学字—读文—作业。学语文就像走程序,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所以艺术,是智慧与技能的结晶。
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激情澎湃内容丰富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不容易。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如同高山流水,春雨缠绵。激情澎湃的语文课,情景交融,自然流放。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师生融洽,兴趣盎然。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充满着自信与关爱。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才华横溢,运筹帷幄。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语言优美,风趣幽默,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臵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愿我们都做一个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师,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求知的欲望。
谢谢你,让我找到实验的乐趣湛江市草苏学校 欧瑞娟
由于前一天去开会了,有关‚植物的蒸腾失水‛的演示实验无法提前完成的。我抱着算了吧!就让演示实验变成教师讲解吧!反正农村的学生总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好像各种神秘的生命现象总与他们无关似的,很难激发他们的兴趣,也使我越来越懒于做实验了。我按照设想,用一个小小的问题引出新课,‚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1%-5%被植物吸收利用,谁知道其他的水分去哪里呢?‛然后导出新课——蒸腾作用。接着让学生阅读‚植物的蒸腾失水‛的实验过程,打算和学生一起解决实验中的讨论题就归纳蒸腾作用的定义。
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曾经做过这个实验吗?我做了实验,发现真的有水珠出现呢。‛望着他那双明亮的眼睛,我感到惭愧。我如实说:‚这个实验老师确实因为昨天没有时间而没有准备,但这个实验老师曾经做过了‛。我灵机一动说:‚你能否上来说说你的实验过程?老师真想知道你是如何做的。‛他很大方地站讲台上说:‚我没有试管,也不知道什么是植物油,但我想只有选择两个同样的装臵就可以的。因此我选用了两个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子,按照课文所说的加入等量的清水,将按照课文那样处理的两条枝条分别插入两个矿泉水瓶里,并加入了少量的花生油,我想花生油的作用和植物油的作用是一样的,然后我选用了两个买菜用的白色塑料袋扎好瓶口,放在太阳下2个小时,然后我移到阴凉的地方观察,发现有叶子的那个袋子真的有水珠出现。‛他接着说:‚我觉得好玩,我把加入等量清水改为加入等量的红墨水,我发现塑料袋有颜色了,而且发现枝条也被染红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望着他那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听着他那有条理又有创意的陈述,我的心既激动又惭愧,多好的学生,我过去怎么就没有发现呢?
我根据了他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评述了他的实验情况,并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把后一节所涉及到的植物茎的结构的有关知识提前到了这一节课上讲,然后再布臵学生课后自己用实验来验证。这可是我有史以来最愉快的一节课。
通过了这一节课,让我深深地懂理,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作为老师怎么能够因为部分学生的无心而抹杀了另一部分学生的探索机会呢?又怎么能够以此为借口而不为学生创造机会呢?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尽可能利用农村的有利条件为学生创造了实验的机会;也许设备和课文要求不符,但也正于这一点点不符合,正好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的独特和创新。如在蝴蝶标本的制作中,按常规是用死的蝴蝶来制作标本,但是我们却学会了活体蝴蝶制作了活生生的蝴蝶标本。望着那活灵活现的标本,我的心中充满了感谢,感谢我的学生让我找到实验的快乐,找到了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对待学生要厚道
湛江市第二十九小学 吴丽莎
契诃夫说:有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是别人洒汤的时候别去看他。有一个相似的美国俗语说:犯过错不是稀奇的事,稀奇的是别人犯错的时候别去讥笑他。‚别去看他‛和‚别去讥笑他‛是一种做人风范,在我们中国叫作‚厚道‛。在课间与学生交流互动时,我们之间就发生了一起偶然‚事件‛,事情是这样的:我有个教学习惯,两节连堂语文课的课间,我都要与我的学生在课室里进行交流、谈心。记得那天,因为学生们急于想了解到自己的单元测验成绩,所以把讲台和我都围得水泄不通,我们尽情地享受着‚互动‛给彼此带来的快乐,谁也没有注意到讲台上的水杯,水杯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一位学生打倒了,这时讲台上乱成了一锅粥:有的学生‚抢救‛被水打湿的试卷;有的学生急忙‚抢救‛险些被打湿的电脑;有的学生奋力‚保护‛被水迎面淋湿的我……短短十分钟的课间,让我看到了学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另一面,使我感到莫大的欣慰。第二节课铃声一响,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表扬好人好事,并想:顺势指导学生写以‚好人好事‛为主题的作文。于是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原本我以为,学生肯定会围绕着‚谁做了什么好事‛来展开讨论,这样一来,我就可以顺水推舟地指导写作并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了。可当我听到学生这样地回答时,我不禁陷入了片刻地沉思。他说:‚吴老师,刚才某同学把您的水杯打倒了,不仅让您没水喝,还把您的衣服和大家的试卷都打湿了。我们都很气愤!‛我放眼望去,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点头,再望一望打倒水杯的那位同学,他满脸涨得通红,头埋得很低,似乎已经做好心理准备,等待着老师和同学的所有‚批判‛。怎么会与我的意愿背道而驰呢?强烈的职业感使我敏感地认识到:我已被无形地推到风头浪尖上了。如果我处理不好,无论哪个学生都不会高兴,甚至会好事变坏事。形势要求我必须马上调整教育方法来解决目前的问题。于是我以朋友的语气对大家说:‚同学们,我得感谢某同学,是他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全班同学都用十分诧异的眼神看着我,包括那位同学。我接着说:‚我要感谢他,是他让吴老师认识到原来我们班有那么多懂事、为集体着想的好孩子。例如……‛在我的带动下,班里的掌声一阵接一阵地送给了那些做好事的孩子们,之前不愉快的气氛得到了缓解,‚我建议:也把掌声送给那位同学,是他令我们整个集体更和谐、更团结、更有凝聚力。‛话音刚落,班里立刻响起了雷鸣般地掌声……虽然在冬天,打湿了的衣服穿在身上觉得仍有一丝寒意,但我的心里却是暖烘烘的,因为我的学生学会了宽容,那位学生也找回了自信。这不正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指导学生怎样‚写事‛的最佳时机吗?
之后,一位学生的周记中这样写到:‚敬爱的吴老师,谢谢您让我们明白了心存善良、宽容悦己的真谛。原来厚道是经得起考验的高尚品格。告诉您一个秘密:那天响亮的掌声,是同学们对您至高无上的敬意……‛读到这里,我不仅热泪盈眶。是啊,厚,是长麦子的土壤之厚,墙体挡风之厚。厚德而后载物,做人达到这样的境界,已然得道。我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着……
谁说老师仅仅是在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我们是在修剪孩子们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也许掌握一门技术,一种技巧并不难,难的是能在孩子的心田里栽种下美好的种子。而心灵里的播种,更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收成。
快乐教语文
第五篇:早期教育是早期知识传授吗
早期教育是早期知识传授吗
宜里镇中心幼儿园 秦碧成
我们时常在幼儿园门口听到和看到这样情形,妈妈对两岁多的孩子说:“好好跟阿姨读书、写字。”另一个是姐弟俩每人带着一个大书包,姐姐约6岁,弟弟约3岁,他们的妈妈叮嘱说;“到幼儿园里好好写字,看谁写得好。”
不少家长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读书、写字、算算术。因此,家长硬是让两、三岁的孩子背唐诗,趴在桌子上认字、识数、写字。有些家长对幼儿园教得好坏的评价就是孩子认了多少字,会数几个数。其实,这样理解早期教育就太简单和片面化了。因为早期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智力,智力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六大要素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能力系统,共同影响人的活动,所以,在开发孩子的智力时,不能偏重于单个能力的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把孩子的记忆力强弱作为衡量智力的唯一标准,认为孩子能背几首唐诗,识二三个字就聪明,智力就好,从而不断要求孩子死记硬背,使孩子养成不动脑子的习惯。有的人知识虽不算多,但头脑灵活,智力水平也就较高,而有的人知识好像很多,但机械呆板,不会运用,智力水平也就不高。如大家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曹冲秤象等,他们都是靠自己独特的智力活动,做出令人赞叹的事。而像英国有个叫亚克敦的,他嗜书如命、终日背诵,藏书7万余卷,但一生毫无成就。早期智力开发,应是通过一些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活动,如引导孩子游戏、讲故事、听音乐、学动作、设计、劳动来培养和促进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让孩子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学习百科知识,如在吃饭时你可问问,馒头是怎么来的,并给孩子讲讲做成馒头需要多少工序,对孩子进行爱惜粮食,尊敬他人劳动的教育。也可扩展到哪些农作物是粮食,哪些是干果、水果等,它们离开水、空气、阳光就不能生存,也可和孩子一起做小实验。在看到鸭子游水时,讲讲鸭子的生活习性和与人们的关系。当你烧水做饭时给孩子讲讲水蒸气,让孩子想想,利用水蒸气能干什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开发孩子的智力是不分学科、不讲系统、不计深浅、不求一次巩固的。多数事例证明,对幼儿来说关键在于开发智力,培养兴趣,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伴有想象、创造的活动。至于识字、背唐诗、算算术也可以教,但要本着不强迫孩子学为原则,也不能小学化,“填鸭式。”而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形式,点播式的提问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孩子自然而愉快地吸收,而不是灌输。这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是启蒙,而不是系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