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
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用词恰到好处;2,体会诗人平实古朴的文学风格。
情感迁移:品味诗人托物言志的意境。教学过程:一,引言:
从古到今,从诗歌到散文,都有丰富的以青松为喻的诗句名言来托物言志。其目的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赠与他人劝勉。1,陈毅元帅的古诗《青松》 2,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3,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二,揭示课题并板书内容,学生默读记忆背诵。
赠从弟
刘桢 亭 亭 山 上 松,瑟 瑟 谷 中 风。风 声 一 何 盛,松 枝 一 何 劲。冰 霜 正 惨 凄,终 岁 常 端 正。岂 不 罹 凝 寒,松 柏 有 本 性。
三,释题: 1,刘桢是汉末诗人以五言诗著称。
2,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风中不倒,于严寒不凋的耐性,以喻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4,诗人并没有直言从弟应当如何如何,而是赠
与此诗劝勉,其意不言而喻。四,正文释题: 1,2联:
a,山上的松柏苍翠而高高挺立;山谷中的风气势凶猛,有种阴森森的感觉。
b,亭亭和瑟瑟形成对比,气势的对比。3,4联:
a,刮起的风一阵接一阵,是何等的猛烈;可松柏树又是何等的苍劲有力,任凭风吹,坚挺不拔。B,诗句中的“盛”和“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5,6联:凝冻的冰霜无情地袭击世间万物,一年又一年;可松柏树始终坚忍不拔,以矫健的身躯呈现在你面前。
“袭击世间万物”与“袭击松柏树”有何区别?{学生讨论} “袭击松柏树”是体现为生存而适应的特点,有这特点不足为叹;然而前种说法是等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特性,让松柏树的品格脱颖而出。
惨凄,遭受挫折创伤后的状态,这里是自然性的,是天灾而不是人祸。可理解为“凄苦,凄凉”但“惨痛,惨烈”欠妥。7,8联:
岂不是要周而复始地遭受严寒的侵袭;不怕,松柏具有风中不倒,严寒不凋的韧性品格,显示出人意料的高风亮节。
“周而复始”能体现出松柏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品格不是偶然具备的。
四,学生品读诗意,体会诗境,感受其中的劝勉之意。五,训练:
1,赠与送有何异同,同学交流赠人与送人的语言环境。
2,找出诗中赞颂松柏的关键词读一读,细细体味。六,拓展:
试想诗人写诗的背景。假想你是从弟的说法和做法。附板书: 托物言志
亭亭山上松
苍翠
挺立
亭亭——瑟瑟 座右铭
瑟瑟谷中风
凶猛
阴森头
盛——劲 劝勉
风声一何盛
何等猛烈惨
冰霜
惨凄
松枝一何劲
何等苍劲 坚韧不拔
(风雪)(凄苦)冰霜正惨凄
袭击世间万物
1坚忍不拔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脱颖而出
本性
周而复始 侵袭辱
不怕 2顽强不屈 3高风亮节
第二篇:《赠从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赠从弟》教学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
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 教学难点:
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
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了解作者
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三、学习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诗歌。初读诗歌,划分节奏。(1)老师范读,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4)指名朗读。
2、再读诗歌,了解诗意
(1)小黑板出示注释,分小组交流诗的大概意思。亭亭:耸立的样子罹:遭受。凝寒:严寒。瑟瑟:寒风声。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强调“一何”、“终岁”“罹凝寒”、“本性”等词的含义。(2)联系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3、三读诗歌,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1)现在,老师要看一看大家对诗的理解情况
a.《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哪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b.“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关于松柏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c.松柏有本性,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松枝一何劲”,“终岁常端正”。)
d.哪句诗更能表现作者对从弟的劝慰和勉励?(“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赞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赞美它的?(松柏不怕严寒,经历狂风的吹刮依然坚挺端正,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在诗中,诗人通过描写风的猖狂和嚣张,来对比出松柏不畏严寒,傲立四季的可贵品格。
4、四读诗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们说过,这首诗是作者劝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诗中我们没有读到一句,说弟弟你怎样了?你要怎么怎么样等等?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 的劝勉之情的呢?
生读诗歌,发言。
师明确:对,本诗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勉之诗。同时也是言志诗,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借青松的刚劲,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坚贞。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样面对挫折和困难要坚强勇敢。
四、拓展延伸,今天,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们知道了该怎样去面对挫折,也知道了劝慰他人时除了正面劝告之外,还可以从侧面,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规劝。
当你的朋友或小伙伴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你就可以引用古诗文中的诗句、名言警句来劝慰,除赠从弟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劝勉朋友生活中经历挫折的古诗文?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咏竹》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唐.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当堂背诵。
六、课堂小结。
第三篇:赠从弟教学设计
《赠从弟其二》导学案
学习目标:
背诵诗文,赏析全诗,学会面对挫折。课前预习:
一 读准下面斜体字字的字音。
亭亭
瑟瑟
惨凄
罹
凝寒 二 分小组交流诗的大概意思。
亭亭:
罹:
凝寒:
瑟瑟:
一何:
惨凄:
三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思考:本诗主要叙述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自主学习:
出示诗歌。初读诗歌,划分节奏。(1)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4)指名朗读。师生互动:
1,全诗一共描写了几个意象?
2,通过这几个意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探讨本诗所用的写作手法? 拓展延伸,通过学习这篇咏()的诗歌,我从中懂得了在面对()的时候,我应该()。
当堂检测: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山松传达了那种迎难而上,不惧困难的品质,请你也通过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字数在200字左右。布置作业: 课外背诵诗文。
第四篇:赠从弟 教学反思
《赠 从 弟》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学既要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要教学生会分析诗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旨。放手让学生去发现去开掘,教师只是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 老师只是适时的点拨,激发学生的灵感,曲径通幽,诱导学生真正领会古代诗歌的意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
通过教学,我感觉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教学重点不够集中、鲜明。课堂上诗歌诵读环节设计还不够,当堂熟读成诵的目标尚未达成。课堂环节设计较为紧凑,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较好。
第五篇:赠从弟原文及赏析
赠从弟原文及赏析
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刘桢(?——217),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弟:堂弟。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