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四课教学设计[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2 17:2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字经第四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字经第四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三字经第四课教学设计

三字经第四课教学设计

上饶县枫岭头泉塘小学 姓名:徐菊英

电话:*** 岗位:国学教师

一、教材分析

《三字经》第四课由正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故事《铁杵磨成针》和“中国传统文化小课堂——中医与儿童保健《春季养生》”三大部分组成,在正文之后有译解和拓展,帮助学生理解正文意思。正文部分24字,分4行,行行押韵,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和背诵。

二、目标设定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能结合注解理解课文意思,知道“人从小时候就要努力学习,明白事理,亲近良师益友”。

3、了解《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懂得只要下功夫、用心做事,就能成功。

三、策略构建

为了充分贯彻国学教育中传承与弘扬并举的教育宗旨,《三字经》教学以读文、明意、背诵、活用技能为教学目标,遵循读、思、悟、练四能一体化发展的培养思路,加强朗读、思考、感悟、用法的整合,巧妙运用引、插、拓三种资料补充方式,广开学生视野,构建读中启智,思中明法,悟中察情,练中习法的课堂流程。

四、流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古人言: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过加工、打磨,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好好学习,是不会明白事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字经》第四课,一起来听听古人关于为人作学问的教导吧。

(二)读文晓韵

1、读文正音

请同学们试着把第四课读2遍,注意把字咬准,音读正。生字就拼一拼。(生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教师随机正音,特别留意“琢、成、人、少、时等字的读音。

2、划分节奏

师范读,学生边听边试着画一画停顿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学生试着自读与对读,教师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并让学生汇报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注意停顿与延音是有区别的,停顿是无声而有气,延音是有声有气,是声音的延续,再来体会停顿与延音的区别,以“玉不琢,不成器”为例,“玉”读完了,没声但气尚在,而“不琢间需要声音延续支撑,声音一直延续。

(学生试着练习,掌握停顿与延音的区别)

3、掌握轻重

读《三字经》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请听老师范读,看你能不能发现老师在轻重处理上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发现:

学生1:第一二声的字读得轻,声音有延长。学生2:第三四声的字读得重,声音更短。学生3:在停顿的时候,声断而气相连。

学生4:韵脚读得比其他仄音更重、更长一些。

教师:这就是读诗词时常用的平长仄短的读法,平声读得轻而缓,仄声读得重而急,韵声读得沉而略长,现在请你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读法来试试。

学生交流展示这一句。然后全体学生按照这种读法读全词。

4、体会音韵

找出文中押韵的字,加重声调,略加延长,听听有什么效果?

(三)会文悟情

1、读文会意

中国人对玉石有着特殊的感情,常用它做各种各样装饰品,中国的玉文化有几千年了,制作一块好的玉佩,需要经过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玉、刻款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容易。人们最初采用砸和凿的方法,把玉从包裹它的璞石里分离出来。后来采用了锯切技术。接着又发明了线切割技术;:用带研磨粉料的细线在玉石上来回拖勒出沟渠,最后逐渐切开玉石。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看看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读文,结合注解,汇报课文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如果不经过加工、打磨,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为人子,方少时:做儿女的,在年级小的时候---亲师友,习礼仪:更要多多亲近良师益友,学习做人处事的基本礼节。

四、诵读、背诵

齐读、表演读、同桌互读,背诵课文。

五、学习小故事

1、学生自由朗读小故事,思考:故事讲了谁?做什么?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2、学生汇报

故事讲李白小时候逃学遇到了老婆婆用铁棒磨针,明白了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就能有成就。从此发奋学习。

六、自由阅读

自由阅读《春季养生之道》,了解春季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保持愉快的心情,多吃豆芽、芹菜、菠菜、荠菜、鸡肉等食物。

七、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字经》第四课,知道了古文朗读要注意节奏和轻重,还知道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亲近良师益友,长大了方能像李白一样,成为有用之人。

2、作业:抄写课文

八、板书

第四课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铁杵磨成针

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大诗人)

第二篇:三字经第四课y教学设计

三字经第四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能结合注解理解课文意思,知道“人从小时候就要努力学习,明白事理,亲近良师益友”。

3、了解《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懂得只要下功夫、用心做事,就能成功。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古人言:玉不琢,不成器。玉石不经过加工、打磨,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好好学习,是不会明白事理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字经》第四课,一起来听听古人关于为人作学问的教导吧。

(二)复习

1、齐背诵1至3课。

2、出示句子,根据句意说一说是三字经中的哪一句?

小孩子不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小时候不努力读书学习,将来长大了,能有什么作为呢?(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三)读文晓韵

1、读文正音

请同学们试着把第四课读2遍,注意把字咬准,音读正。生字就拼一拼。(生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教师随机正音,特别留意“琢、成、人、少、时等字的读音。

各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两人一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指名汇报(包括各种拍手读,摇头晃脑式,根据节奏读等)

2、划分节奏

师范读,学生边听边试着画一画停顿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学生试着自读与对读,教师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并让学生汇报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注意停顿与延音是有区别的,停顿是无声而有气,延音是有声有气,是声音的延续,再来体会停顿与延音的区别,以“玉不琢,不成器”为例,“玉”读完了,没声但气尚在,而“不琢间需要声音延续支撑,声音一直延续。

(学生试着练习,掌握停顿与延音的区别)

3、掌握轻重

读《三字经》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请听老师范读,看你能不能发现老师在轻重处理上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发现:

学生1:第一二声的字读得轻,声音有延长。学生2:第三四声的字读得重,声音更短。学生3:在停顿的时候,声断而气相连。

学生4:韵脚读得比其他仄音更重、更长一些。

教师:这就是读诗词时常用的平长仄短的读法,平声读得轻而缓,仄声读得重而急,韵声读得沉而略长,现在请你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读法来试试。

学生交流展示这一句。然后全体学生按照这种读法读全词。

4、体会音韵

找出文中押韵的字,加重声调,略加延长,听听有什么效果?

(四)会文悟情

1、读文会意

中国人对玉石有着特殊的感情,常用它做各种各样装饰品,中国的玉文化有几千年了,制作一块好的玉佩,需要经过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玉、刻款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不容易。人们最初采用砸和凿的方法,把玉从包裹它的璞石里分离出来。后来采用了锯切技术。接着又发明了线切割技术;:用带研磨粉料的细线在玉石上来回拖勒出沟渠,最后逐渐切开玉石。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注解,看看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读文,结合注解,汇报课文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如果不经过加工、打磨,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为人子,方少时:做儿女的,在年级小的时候---亲师友,习礼仪:更要多多亲近良师益友,学习做人处事的基本礼节。

2、播放小视频:铁杵磨成针,说一说故事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故事讲李白小时候逃学遇到了老婆婆用铁棒磨针,明白了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就能有成就。从此发奋学习。

3、请学生表演四个小片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应该用这一课中的哪一句来劝戒这个小朋友。(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片段一:放学路上,小明和妈妈遇到了邻居王爷爷,任性不打招呼;

片段二:家里来客人了,妈妈让小明出去接待,小明只顾着玩电脑游戏; 片段三:校园里,同学们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可小明却低着头悄悄地走过去。

(五)、指导背诵

齐背、挖空背、同桌互背。

第三篇:第四课教学设计

4、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得以彻底平复。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儿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名作。《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二、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三、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2.理解诗句。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教学过程

(一)课前延伸

1、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搜集有关爱国的诗句及名言。(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3、搜集有关杜甫及陆游的资料以及以前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诗。

(二)课内探究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激情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二、检查预习

1.正确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重点探究

1.查资料或联系语境弄懂下列词语: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

3.这首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呢?

四.反馈交流 1.交流诗句理解: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2.师生讨论

这首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3.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4.学生自由体会

5.学生自由表达

6.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7.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8.指名读

9.背诵(师引背齐背)

学习《示儿》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2、质疑

(一)、轻声的读这首诗,想想你有什么问题要你要提的吗?

学生可能提的问题有:

1.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怎样一个人?2.这首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得?

3.对这首诗中的理解上的一些问题。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指读这首诗,评价

三、重点探究

1.出示学法,学生自主探究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反馈点拨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6.激发想象 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五。巩固检测(两首诗)

基础积累

(1)字音

tì wū luò jì

()泪()峡()阳()祀

(2)词义

1.闻: 2.蓟北: 3.剑外:

4.初闻: 5.妻子: 6.漫卷:

7.喜欲狂: 8.青春: 9.万事空:

10.王师: 11.中原: 12.乃翁:

13.家祭: 14.九州同: 15.但:

(3)、填空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字(),唐代伟大的(诗人,作品被称为(),代表作《 》《 》。

2.《示儿》的作者是(),字(),号(),南宋(诗人。诗中最能表达渴望收复中原的诗句是(3.(),青春作伴好还乡。

死去元知万事空,()。)))。(4)能力迁移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2.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作者兴奋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诗句回答)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4.《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六.拓展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

七、课后提升:

将《示儿》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 漫卷

放歌 纵酒 喜欲狂

即从 便下„„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背景资料,同时抓住诗句的语言特点,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了:一,通过搜集查阅陆游,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二,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三,自主体悟从内容想开去.这两首诗明白如话,却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到.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教学时,我在学完两首诗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练习”第三题,让他们体会悲之切和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补充朗读几首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学生找到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杜甫的《归雁》和《月夜》,对这些诗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诗人的爱国情思,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当然,本节课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

1、对情感朗读的引导虽有层次,但没有很好的拓展开。

2、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不够民主,许多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没有或是较少有发言的机会。

3、学生朗诵古诗的情感不到位,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三字经》教学设计

《三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三字经》,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含义,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的知识根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三字经》,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教学难点:

学生会判断《三字经》中的精髓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字经》吗?

《三字经》是学习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伟大祖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最绚丽的一朵浪花。《三字经》源于南宋,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三字一句的韵文非常容易记忆,内容包括传统教育,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现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它是我国古代对孩子进行论理道德教育的书籍,现在被世界儿童运用。你们自豪不?

二、初读感知

1、师出示《三字经》范读。

师:大家自己读一读这几句《三字经》,把字音读准,注意正确停顿。(生自己读)

三、学文晓理

1、才一会儿功夫,大家就读得琅琅上口了!这两句三字经虽寥寥二十个字,但背后却藏着动人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面老师给大家讲讲《孟母教子》、和《五子登科》的故事。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作者仅仅用了几个字就把这连个故事写出来了,让我们读一读: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说说你自己的感受。

其实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能够成才,给你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受再多的苦也心甘情愿,我们作为儿女,应该感谢父母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更加发奋读书。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爱亲人、孝敬父母。

2、三字经中还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着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四、配乐诵读

1、师配乐范读、朗读。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请学生结合《三字经》的内容,谈谈学习后的收获。

五、扩展活动:

《三字经》里还有好多关于指导教育学习的内容,老师让你们自己搜集,你们找了没有?谁能把你喜欢的《三字经》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三字经》

人性本善严格教育

孟母教子五子登科

不教父过不严师惰

第五篇:三字经 教学设计

《三字经》学习设计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四句。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诵、背诵《三字经》中这四句。体会《三字经》的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体会和理解《三字经》中积极的道理,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3、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人类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子、高粱、豆子、麦子、黄米、谷子”(成为六谷)。

学习准备: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复习朗诵学过的“三字经”内容。

可用个别表演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齐读的方法

二、新授感悟

1、出示《三字经》中“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并将这两句话读正确、流利、通顺。

2、学生自主识字,“菽黍稷”

3、老师配乐朗读《三字经》。

4、指名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5、师生共同解释这两句三字经的含义。稻子、高粱、豆子、麦子、黄米、谷子”称为六谷,它们是人类食用的主要粮食作物。

6、教师讲故事:六谷的对话。

7、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讨论、交流。

(1)六谷在我们生活中重要吗?为什么?

(2)以后我们该怎样做?教育学生爱护粮食。

9、配乐集体齐读

10、指导学生背诵

三、扩展活动:

《三字经》里还有好多关于指导教育学习的内容,老师让你们自己搜集,你

们找了没有?谁能把你喜欢的《三字经》内容和大家交流一下。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是小品,可以是绘画,可以用完整的话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或者讲其中故事也可以。

下载三字经第四课教学设计[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字经第四课教学设计[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字经(节选)教学设计

    《〈三字经〉节选》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课文。背诵《三字经》节选。 2、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懂得勤奋好学、有所作为,人生才有意义的道理。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三字经》教学设计

    1号参赛作品 《三字经》第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课文内容的层次。 过程与方法: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情感态度......

    三字经教学设计

    《三字经》教案 二堰小学余荣 教学内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

    三字经教学设计

    教者:环城小学一年级李彦贵 授课基本内容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授课目标 1.懂得......

    《三字经》教学设计

    《三字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目标: 1.通过......

    三字经教学设计

    西师版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识字一 《三字经》一课时教学设计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 赵 铭 教学目标: 1.认写本课生字,做到姿势正确,书写工整。 2.正确地朗读课文,力争做到有节......

    《三字经》教学设计(汇编)

    大班《三字经》教案: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田五幼百花园吴颖 教学话题:谦让。 教学依据:《三字经》。 教学内容: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教学分析: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

    《三字经》(节选)教学设计

    《三字经》(节选)教学设计 _____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刘颖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学则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