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4.6.1.角
4.6角
1.角
【基本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对角的认识,建立起几何中角的概念,并能掌握角的两个定义方法;
2.使学生掌握角的各种表示方法;
3.通过角的第二定义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中的运动、变化的情况,初步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使学生掌握平角、周角和直角的概念; 5.掌握角的单位换算,会进行计算; 6.会用角准确的表示方向.【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及两个定义和角的表示法.【教学难点】角的单位换算和用角准确的表示方向.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下面的图形,你发现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这些图形都给了我们角的形象.【教学说明】在讲解本部分时,应注意与小学中有关知识相联系,以达到平滑过渡.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根据你对上面角的观察,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角? 小结:角的定义:
(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2)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角可以看成是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教学说明】可以利用教学用的圆规,将一条边进行旋转形成角来引导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给角下一个定义.对于角的两种不同定义,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并区别在不同情况下所包含的意义.角的两种定义其实都隐含了组成角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两条射线间相对的位置关系.2.如何表示一个角呢?
小结: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表示方法(如图所示):
【教学说明】对于角的四种表示方法,各有其优点,在讲解中必须加以说明,并能在讲解中使学生认识到各种表示法的优缺点.要强调表示方法的规范性.3.平角和周角
在上面的旋转过程中,有两种特殊的情况:第一种是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第二种是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教学说明】在讲解时应该进行教具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平角和周角的定义.4.角的度量
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从量角器中我们已经知道如果把周角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就是一度,记作1°.但是一个角并不正好是整数度数,与长度单位一样,考虑用更小一些的单位.把一度分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分,记作1′;而把一分再分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秒,记作1“.这样,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有如下关系: 1周角=360° 1平角=180° 1°=60′1′=60”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度量角,从而得到角不一定是整度的,所以自然此刻引出分﹑秒.向学生说明此结论不用死记硬背,可以仿照时间来记忆.5.方位角
还记得下图八个方向吗?但在日常生活中,八个方向是不够用的,这只是一种大致的方向.如果要准确地表示方向,那就要借用角度的表示方式.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
例1(1)把18°15′化成用度表示的角;(2)把93.2°化成用度﹑分﹑秒表示的角.解:(1)15′=1560°=0.25° 18°15′=18°+15′=18.25°(2)0.2°=0.2×60′=12′ 93.2°=93°+0.2°=93°12′
【教学说明】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有困难的适当点拨.例2 如图所示,OA是表示北偏东30°方向的一条射线,仿照这条射线画出表示下列方向的射线:
① 偏东25°; ② 偏西60°.解:①以南方向的射线为始边,向东方向旋转25°所成的角,即为所求.②以北方向的射线为始边,向西方向旋转60°所成的角,即为所求.【教学说明】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方向角的表示法,应是特别重要的知识.另外,在讲解中一个必须讲清楚的是:同一射线上的点的方向是相同的,但两者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计算:
(1)180°-(35°18′5″+62°56′15″);(2)180°-79°36′20″;(3)73°45′55″+61°41′37″.2.写出图中所有小于平角的角.【教学说明】第1题要注意是60进位制,学生可能不太习惯,第2题不要数漏角.【答案】
1.(1)81°45′40″
(2)100°23′40″
(3)135°27′32″
2.(1)∠CAE,∠CAD,∠CAB,∠DAE,∠EAB,∠DAB,∠C,∠CEA,∠AED,∠EDA,∠ADB,∠B(2)∠AOC,∠AOE,∠AOD,∠COE,∠COB,∠COD,∠EOB,∠BOD(3)∠A,∠B,∠C,∠D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角的定义
(1)角是由两条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2)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角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2.一条射线绕着端点旋转到角的终边和始边成一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绕着端点旋转到终边和始边重合,这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3.角的单位换算
1周角=360°
1平角=180° 1°=60′
1′=60″ 4.我们可以借用角来表示方向.【教学说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教师要逐一引导学生回顾,对于角的计算要强调是60进制,方位角是新的内容,可再举例让学生加深印象.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的教学应该从学生所熟悉的图形入手,结合学生小学已经掌握的关于角的知识来逐步引入本节课内容.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给角下定义.在讲解时,可利用相关的教具进行直观的演示,以利于学生理解.角的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一定要讲清楚每种方法怎样表示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角的度量单位的换算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可提醒学生仿照时间的换算来进行记忆.在进行换算时,教师要先进行示范讲解,将每一步的过程演示清楚,然后可适当补充练习,使学生掌握.。
第二篇:七年级数学角教案
4.6 角
一、教材分析
角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之一,一些较为复杂的几何图形里面都含有角,有关角的一些概念、性质等知识都是今后研究较为复杂图形的基础,因此,角对整个初中几何课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有关角的概念即角的两种定义和角的表示方法,它既承接了上一节关于点和线的内容,又为以后学习与角有关的其他知识打下了基础,另外在进一步认识角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美和数学的功能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角.
三、教学难点
从旋转的观点认识角.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列举有关角的生活实例,进一步认识角.体验和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2.在探索角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在角的表示和度分秒的换算的自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对方位角知识的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并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欣赏一组画面.(课件演示)
2.问题:你有何联想?
教学设想:
①根据学生的诸多回答,自然引出本节课题,若学生的回答未能触及课题可作引导:由这些画面你能联想到小学学过的哪些图形?
②通过欣赏,一方面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学生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形象,为进一步认识角作铺垫,同时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③通过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二)进一步认识角
l.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大量的角的实例.
2.让学生动手尝试画一个角.
教学设想:
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并体会几何图形就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而来的,即睹物取像.
3.问题:结合所画图形,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叫做角?
教学设想:
①让学生结合图形,独立思考一分钟,然后回答,并由多名学生相互补充纠正,直至共同探究出角的定义.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客观性、严密性和深刻性.
4.教师演示教具钟摆和演示课件“旋转角”,并提问:从运动的观点你能说出角是怎样形成的吗?
教学设想:
①学生先独立思考一分钟,再小组交流、展示成果.
②这样设计意在突破教材难点,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演示课件:平角、周角.
教学设想:
让学生感受平角、周角的本质特征,并感悟从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过程和领会数学的化归思想方法.
(三)角的表示
1.问题:你能想出用适当方法表示你所画的角吗?
教学设想: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自学教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善于利用课本的好习惯.
2.练习:
(1)用各种方法表示你所画的角.
(2)图中有____个角,分别是_____.
(3)从(1)、(2)两小题中你发现表示角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教学设想:
①加深对角的表示方法的了解和记忆.
②强调四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和注意点.
(四)度分秒的换算
1.填空:
(1)若把周角等分成360份,每一份就是1度,记作1°,则1周角=_______°,1平角=______°;
(2)若规定把1度等分成60份,每一份就是一分,记作1′,则1°=______′;
(3)若规定把1分等分成60份,每一份就是一秒,记作1″,则1′=______″;
(4)0.2°=_______′,20′=_________°,1°=_______″;
(5)度分秒的换算是_________进制,请举出一个相类似的生活实例:.
2.例题展示:
例1 18°15′和18.15°相等吗?哪一个较大?
教学设想:
①用阅读理解的方式来学习度分秒的换算,力求自学方式多样化,②对于例1由学生独立思考后,找一名学生当小老师说解题思路,其他同学也可发表不同见解,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又增强了思维的批判性.
(五)角的应用
1.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班同学刘洋的爸爸在大庙镇政府门口下了车,他想知道大庙镇中心中学位于镇政府的什么方向,你应该怎么告诉他呢?
2.课件演示第152页图4.6.5,学生口答第153页练习第1题.
3.例题展示:
例2 如图,OA是表示北偏东30°方向的一条射线.仿照这条射线,画出表示下列方向的射线:
(1)南偏东25°;
(2)北偏西60°.
教学设想:
①再一次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
③例题由学生独立完成,锻炼学生的意志,并让学生领会和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小结
你有何收获和体会?还有何疑问?
教学设想:
若有学生提出问题,可鼓励其他学生解决,或由教师当堂解决.
(七)推荐作业
1.必做题:
第153页第3题,第159页第4题.
2.选做题:
(1)第153页第2题;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学校操场上描述各建筑物的方向.
第三篇: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2.6.1.有理数加法法则范文
2.6 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
2.通过积极参与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观察、归纳、类比、推断而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性;
2.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学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一位学生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
2.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其原因是什么呢?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说明问题,使学生知道要确定结果,不仅需要距离,还需要方向.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全班交流:将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得到以下几种情形.为了把这一问题说得明确些,现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则一共向东走了50米,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写成算式就是(+20)+(+30)= +50.
这一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下图: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写成算式就是(-20)+(-30)=-50.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
写成算式是(+20)+(-30)=-10.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同样可结合数轴上表示可以看到,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10米处,写成算式是
(-20)+(+30)= +10.
小结: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
【教学说明】在探究的过程中,始终结合数轴来进行,将数轴和式子结合起来,得到最后的结果,探究其中的规律.2.请同学们再来试一试,把下列算式中的各个加数不妨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完成下列填空:
(+5)+(-3)=();(+4)+(-10)=();(-3)+(+8)=();(-8)+3 =().
【教学说明】在探究中,脱离数轴的具体形象,发挥想象,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3.你能发现得到的结果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教学说明】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进行回答,可适当安排讨论交流,得出结论.4.再看两种特殊情形:(1)第一次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20米,写成算式是(-20)+(+20)=();
(2)第一次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没有走,写成算式是(-20)+0=().
【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互为相反数两个数相加的规律,一个数和0相加的规律.5.从以上写出的6个算式中,你能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吗?由此可推出如下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教学说明】总结出规律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进行加减运算时,应注意确定和差的正负号及绝对值.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
例计算:(1)(+2)+(-11);(2)(+20)+(+12);12(3)(-1)+(-);23(4)(-3.4)+4.3.解:
(1)(+2)+(-11)=-(11-2)=-9;(2)(+20)+(+12)=+(20+12)=(+32)=32;1123412(3)(-1)+(-)=(-1+)=-(1+)=-2;2236663(4)(-3.4)+4.3=+(4.3-3.4)=0.9.【教学说明】教师示范讲解(1),主要强调思路和解题格式,学生尝试完成其余题目,将所学知识及时加以运用.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填表:
2.计算:(1)10+(-4);(2)(+9)+7;(3)(-15)+(-32);(4)(-9)+0;(5)100+(-99);(6)(-0.5)+4.4.3.填空:
(1)()+(-3)=-8;(2)()+(-3)=8;(3)(-3)+()=-1;(4)(-3)+()=0.4.两个有理数相加,和是否一定大于每个加数?
【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进一步熟练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答案】1.略2.(1)6 3.(1)-5 4.不一定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哪位同学来小结一下?
2.从上面练习中你能总结出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的经验教训吗? 3.使学生明确:(1)运算的每一步都要有根据;(2)两数相加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2)11
(2)16(3)2
(3)-47(4)-9(4)3
(5)1
(6)3.9 【教学说明】教师进一步强调进行加法运算的思维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教学从情境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正数与负数相加,负数与负数相加的运算.一定要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
第四篇:角边角教案 最新华师大版
13.4 角边角
——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2015年10月19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从叠合的方法入手探索出角边角定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会用角边角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角边角定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重点
角边角定理的探索过程,以及角边角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
角边角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法学法:引学、引练、引探、引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3、我们已经学过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什么方法?
[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就有可能全等,那么当这一组角满足什么条件时就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现在如果已知两个角,一条夹边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二、研读教材,学习新课
(一)引学
学生自学课本P66—P68页,思考下列问题
1、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个角、一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能全等吗?
2、完成课本66页中的做一做,试试看所画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3、用叠合法看看你和你的同伴所画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可以完全重合?
4、通过以上作图你能得到什么基本事实?
5、完成课本中的思考题
6、补充完课本68页的证明题
(二)引探
1、(一)新知探究
做一做(按提示步骤进行)画几个三角形,使它们的两个内角分别为60°和40°(或其它度数),且使这两个角的夹边为3厘米(或其它长度).步骤:(1)画一线段AB使它等于3cm(2)画∠ MAB= 60°(3)在60°角的同侧画 ∠ NBA= 40°(4)AM与BN交于点C
所以,△ ABC就是所作的三角形 用同样的方法作作 △ A'B'C',同学之间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概括:
角边角定理: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者“S.A.S.”).(请学生用符号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2、例题讲解
例3 如图19.2.9,已知∠ABC=∠DCB,∠ACB= ∠DBC,求证:(1)△ABC≌△DCB.(2)AB=DC 证明:在△ABC和△DCB中,∵ ∠ABC=∠DCB(已知),BC=CB(公共边),∠ACB=∠DBC(已知),图19.2.9 ∴ △ABC≌△DCB(A.S.A.).∴ AB=D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三)引练
1、已知: △ABC和△A'B'C'中,AB= A'B',∠A=∠A′,∠B=∠B′, 则△ABC≌△A'B'C'的根据是(B)
EcC A: SAS B: ASA C:都不对
2、△ABC和△A'B'C'中,AB= A'B',∠A=∠A′, 若△ABC≌△A'B'C', 还需要什么条件(D)
A:∠B=∠B′ B:BC= B'C' C: AC= A'C' D:A、C均可
3、小强开车不小心撞碎了一块三角形玻璃的警示牌,使其分成了三块,他想到玻璃店去买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板。问究竟拿哪一块能买到一块一模一样的玻璃三角板?
(1)
(2)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第一块有一个完整的角,第二块仅有两边的一部分,第三块有原有的两个角和两个角的夹边。从而根据“角边角”定理得出应该拿第(3)块碎玻璃去)
(四)引展求证:AC=AD
已知:如图3.6-3中,∠1=∠2,∠3=∠4。
证明:(1)∵∠3=∠4(已知)∴180°-∠____=180°-∠____
,即∠____=∠_____。在△ABC和△ABD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BC≌△ABD(ASA)。
(2)∵∠3=∠1+∠____,∠4=∠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1=∠2 ∴∠____=∠____ 在△ABC和△ABD中,∠_____=∠_____, ∠____=∠_____,三、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1 角边角(强调位置关系)如果边是其中一个角度对边,这两个三角形还全等吗?
四、作业设计 课本 P68 第1、2 题
五、教后反思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方程的简单变形》教案
http://www.xiexiebang.com
初中数学教案: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方程的简单变形》教案模
板
1.方程的简单变形
(广西大新县雷平中学 何勇新)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问:图(1)右边的天平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它所表示的方程如何由方程x+2=5变形得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方程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
问:若把方程两边都加上同一个数,方程的解有没有变?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呢? 让同学们看图(2)。左天平两盘内的砝码的质量关系可用方程表示为3x=2x+2,右边的天平http://www.xiexiebang.com
内的砝码是怎样由左边天平变化而来的? 把天平两边都拿去2个大砝码,相当于把方程3x=2x+2两边都减去2x,得到的方程的解变化了吗?如果把方程两边都加上2x呢? 由图(1)、(2)可归结为;
方程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让学生观察(3),由学生自己得出方程的第二个变形。即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例1.解下列方程
(1)x-5=7(2)4x=3x-4(1)解两边都加上5,x,x=7+5 即 x=12(2)两边都减去3x,x=3x-4-3x 即 x=-4 请同学们分别将x=7+5与原方程x-5=7;x=3x-4-3,与原方程4x=3x-4比较,你发现了这些方程的变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就是说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就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是指将方程的某一项从等号的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移项时要先变号后移项。
例2.解下列方程
(1)-5x=2(2)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以上两个例题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a的形式。
练习:
课本第6页练习1、2、3。
练习中的第3题,即第2页中的方程①先让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要他们说出每一步变形的根据,由他们自己得出采用哪种方法简便,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中所经历的转化思想,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的感觉。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7页,练习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天平实验,得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1.把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方程的解不变。
2.把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不等零)的同一个数,方程的解不变。第①种变形又叫移项,移项别忘了要先变号,注意移项与在方程的一边交换两项的位置有本质的区别。
http://www.xiexiebang.com
五、作业
教科书第7—8页习题6.2.1第1、2、3。
来源:中师教育 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