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学案答案(5篇)

时间:2019-05-12 17:4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潮学案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潮学案答案》。

第一篇:观潮学案答案

《观潮》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三、2、tínɡ zhāi ménɡ chōnɡ lǚ shū ɡě qiú jiù lìn qǐ jīnɡ 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当……时 城墙 突然;一点点 画着文彩 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满眼 江岸

四、1、揭示描写对象,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概括起来就是:潮来之状——雄伟壮观,演习之形——精彩动人,弄潮之势——勇敢矫健,观潮之盛——盛况空前。

3、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五、1.B 2.C 3.《武林旧事》 周密 场面描写 临安

钱塘江 描写4.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②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⑤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5、(1)钱塘江潮,是天下最壮美的景观。(2)不久(战船)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第二课时

二、1、〈1〉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2〉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教师点拨: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3〉描写壮士形象的句子是:“披发纹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突出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的句子是:“争先鼓勇……而旗尾略不沾湿”。〈4〉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如果说江潮图是一道自然景观的话,那么演习图、弄潮图及观潮图可视作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辉映成趣,更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从而突出了人在与自然搏斗中的拼搏精神。

2、(1)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2)不是的,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5号、6号飞天等都能表明新世纪人们的胆魄,以及我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拼搏精神。

三、2、A、渲染:“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B、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C、对比: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借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3、“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四、1.时间推移 听觉 视觉 声音 2.C 3(1)(第1句)(2)由远及近。(3)状写海潮气势。(4)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4(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2)“吴儿善泅者”,“手持十幅大彩旗”,“而旗尾略不沾湿,从此夸能”。(3)A.√ B.√ C.× D.√ E.×

5、沧海桑田是历史的规律。

第二篇:观潮教学案及答案

观潮教学案及答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教学重点: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艨()艟()倏()泅()舸()雉()溯()僦()绮()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DV短片,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初读感知大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朗读课文,相互交流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4、学生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5、教师点拨。

(四)、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1、学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也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师生、生生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语句,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五)、教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问题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六)拓展延伸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三巩固练习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吞天沃日()②如履平地()③一舸无迹()④鲸波万仞()

⑤珠翠罗绮()⑥艨艟数百(_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略不相睹_____ ②弄旗、标枪________③吴儿善泅_______ ④披发文身___

⑤溯迎而上________ ⑥鲸波万仞________⑦僦赁看幕_____ ⑧席地不容____

四、(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②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③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四)、读文答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________________”者是也。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②际天()③既而()④沃日()2.翻译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②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4.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5.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6.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八年级语文(上)学案 28

观潮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学习重点: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新课标第一网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艨()艟()倏()泅()舸()雉()溯()僦()绮()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二、研讨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初读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学生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四)、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1、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也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有感情地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语句,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

(五)、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六)拓展延伸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三巩固练习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吞天沃日()②如履平地()③一舸无迹()④鲸波万仞()

⑤珠翠罗绮()⑥艨艟数百(_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略不相睹_____ ②弄旗、标枪________③吴儿善泅_______ ④披发文身___ ⑤溯迎而上________ ⑥鲸波万仞________⑦僦赁看幕_____ ⑧席地不容____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③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④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③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四)、读文答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________________”者是也。2.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②际天()③既而()④沃日()2.翻译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4.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5.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6.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28《观潮》答案四)1 1)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提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2)“吞吞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间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3)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各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千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星”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间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4)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犯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下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五)1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2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中驾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和科学实践,如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嫦娥飞天等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具有挑战性。巩固练习

(二)、①助词,的②代海潮③介词,凭④介词,在(三)、(四)、(见注解)

(五)、1.2.略 3.江横玉系腰 4.(第1句)5.由远及近。6.状写海潮气势。

第三篇:观潮学案

《观潮》学案第一课时

一、展示目标:

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二、自学指导。

1、导入新课。

2、学生简介作者。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1)读准字音:雷霆()杨诚斋()艨艟()如履平地()倏尔()一舸无迹()善泅()僦 赁()罗绮()鲸 波()(2)辨明词义:既望()方其远出海门()则玉城雪岭()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学生齐读课文,探究: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3、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五、达标训练。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艨艟(méng chōng)行阵(háng)B.倏尔(shū)战舸(kě)C.泅水(qiú)溯迎(sù)D.倍穹(qióng)僦赁(jiù lìn)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既望(农历八月十五日)方其远出海门(刚好)B.际天而来(连接着天)吞天沃日(肥沃)C.势极雄豪(雄伟豪壮)江干(江岸、江边)D.倍穹常时(高出一倍)僦赁(僦:没有意义。赁:租用的意思)3.《观潮》选自________,作者__ __,这是一篇以________著称的佳作,写的是回忆南宋时期于京都__________(今杭州)外观看________大潮的盛况。表达方式以________为主。4.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四句。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5.翻译。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4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第二课时

一、展示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

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怎样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3〉三段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2、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升华情感 :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三、总结全文。1《观潮》闷雷滚动出白线,潮头怒吼贯江面。山崩地裂城墙现,钱塘奇观天下传

2、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3、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四、课堂检测:

1、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涌潮景象。为了突出潮水的汹涌,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抓住潮水的________、颜色和样子描写,把潮水写得逼真、奇特。2.下列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B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C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D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3、读第一段,回答:(1)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2)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3)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4)默写最后一句话。

4、《酒泉子》[宋] 潘阆①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注:① 阆l4ng;②郭:城;③梦觉:觉醒)(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弄湖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词句中“弄潮儿”在《观潮》中被称作“________”,“手把红旗”在《观潮》中写成“________”,而“旗不湿”进一步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题:A.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观潮时的情景而作。()B.“满郭人争江上望”一句,是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雄阔壮观。()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夸赞弄潮儿勇敢无畏的同时,暗示读者钱塘潮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D.“别来几向梦中看”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潮所具有的自然美、弄潮儿身上体现的人情美。()E.“梦觉尚心寒”旨在说明作者观潮时受了惊

吓,至今心有余悸。()

5、开放探究:宋朝时观潮在临安(今杭州),今天应在海宁为最佳,这一变化能说明什么?

第四篇:《观潮》学案

28《观潮》学案

时间:2010-11-30 主备: 苗莉 审阅:八年级语文组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效)

1.通读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如:“方、倏尔、略、逝、溢目、江干”等 2 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了解我国南宋时钱塘江潮的盛况和观潮盛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热身(做一做,记一记,你一定能过关)简介钱塘江大潮知识: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人们通常称这种潮为“涌潮”,也有的叫“怒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壮观的涌潮呢? 首先,这与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拥挤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第一课时

一:自主先学 :(用心研读教材,你一定能行)自学指导一

1、请同学们试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生词勾划出来.2、听录音,标出朗读节奏,3、小组合作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再读一次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共赏文中美丽的画面:(我自信!我参与!)

提示:全文四个段落,为我们展示了四幅优美的画面,你认为那幅画面最美?请读一读,品一品。(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来品评)第一幅(段):

第二幅(段):

第三幅(段):

第四幅(段):

自学指导

三、(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将译文中遇到的疑难用红笔勾出,先在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自学检测: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雷霆()艨艟数百()()如履平地()罗绮()僦赁看幕()万仞()

2、《观潮》选自《 》,作者,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先学(用心灵去呼唤知识)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把握主旨、写作方法及语言特点。1、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为什么要写校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交流。)

1、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2、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三、展示点评:(重点展示疑难问题)

四、总结提升:(请将你探究过程中的感悟或收获,简单扼要地写在下面。)

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五、检测拓展(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又快!)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注:① 阆lang;②郭:城;③梦觉:觉醒)

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弄湖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词句中“弄潮儿”在《观潮》中被称作“________”,“手把红旗”在《观潮》中写成“________”,而“旗不湿”进一步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题:

A.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观潮时的情景而作。()

B.“满郭人争江上望”一句,是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雄阔壮观。()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夸赞弄潮儿勇敢无畏的同时,暗示读者钱塘潮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D.“别来几向梦中看”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潮所具有的自然美、弄潮儿身上体现的人情美。()

E.“梦觉尚心寒”旨在说明作者观潮时受了惊吓,至今心有余悸。()

(二)《观潮》中引用了杨万里的诗句来说明钱塘潮波澜壮阔、势极雄豪的景象,你还能举出几首杨万里的诗吗?

第五篇:观潮导学案

《观潮》复习导学案

初四科目:语文 课型:新授设计人:董英前使用时间:3.22 审核:

复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词。

2.体验与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善于发现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品质。

前置自学:

1.《观潮》,作者,(朝代)家。

2.第一次通读全文和注释,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在划线处写出相应的汉字。

艨艟()()如履平地()一舸无迹()善泅()僦赁看幕()()

3.解释加点词含义

方其远出海门()()吞天沃日()既而尽奔腾分合()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一舸无迹()披发文身()溯迎而上()皆倍穹常时()

僦赁看幕()不容闲也()

(2)判断下列加点词含义是否相同,相同的打“√”,不同的打“×”

①吞天沃日/持汤沃灌()③披发文身/舍其文轩()

④溯迎而上/沿溯阻绝()

(3)翻译重点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译文: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译文:

合作探究(一词多义)

方:方其远出海门 【】为:“敌船”为火所焚【】方出神【】海涌银为郭【】

方七百里【】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观潮【】天下之伟观也【】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如银线【】

以:以此夸能【】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势: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能:以此夸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延伸(古今异义)

①方 古义:今义:②际 古义:今义:③沃 古义:今义:④奔腾 古义:今义:⑤标枪 古义:今义:⑥ 人物 古义:今义:⑦文 古义:今义:⑧尹古义:今义:

⑩郭 古义:今义:

《诗四首》复习导学案 初四科目:语文 课型:新授设计人:董英前使用时间:3.22 审核: 前置自学: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诗人。字,世称,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2.《使至塞上》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朝著名(派别)诗人,与并称为“王孟”。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诗人。字,号,有之称。本诗选自《______》。4.《登岳阳楼》的作者是,朝诗人。字,号。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三)》 1.诗中表明诗人身为文人而不会种田,又缺乏经验的诗句: 2.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辛勤劳作的诗句: 3.诗中表现诗人回归大自然,美好愿望实现后的愉悦心情的诗句: 4.诗中描写种豆地点和长势的句子: 5.诗中描写诗人早出晚归,愉快劳作的诗句: 6.诗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诗句: 7.诗中表明作者的劳动态度认真而勤恳的诗句: 8.诗中表明作者因不愿在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而与黑暗的官场生活决裂的句子: 9.请写出你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并谈一谈你的理解(本诗中出现的除外)。《使至塞上》1.诗中形容漫漫征程,孤寂艰苦的诗句: 2.诗描写大漠独特的风光之美的诗句: 3.诗中表现诗人行程遥远、艰难的诗句: 4.诗中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诗句: 5.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抒发作者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6 .7诗中被清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塞外壮美景观的诗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8.诗中交待出使地点及目的的诗句: 9.诗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 10. 诗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 11. 苏轼评价王维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写出能表现王诗“诗中有画”的名句连续的两句,并标明诗题。《渡荆门送别》1.诗中表现诗人对蜀中山水无限眷恋的句子: 2.诗中描写山水景象的句子: 3.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游子留恋故乡的诗句: 4.诗中交代作者漫游行踪的诗句: 5.诗中描绘作者离开荆门山后,眼前呈现的壮丽景象的诗句: 6.诗中与“又疑瑶台,飞入青云端”描写手法相似的诗句: 7.请写出我国古代诗句中表现送别之情的连续两句: 《游山西村》1.诗中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的诗句: 2.诗中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淳朴可爱的句子: 3.诗中运用比喻点明人生道路坎坷、曲折,但前景又无限美好的诗句: 4.诗中表达诗人对山村秀美风光无限热爱和留恋之情的诗句: 5.诗中表现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的诗句: 6.诗中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的诗句: 7.生活中总有挫折和坎坷,但只要你不气馁,总会有一个美好的境界在等待着你,这正如本诗中所说: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合作探究:赏析各首诗中的名句拓展延伸:体会各首诗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载观潮学案答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潮学案答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观潮》学案

    1.观潮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

    观潮 导学案 教学教案设计

    观潮 导学案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

    观潮阅读答案参考(5篇材料)

    读书是个孤独的行为,她把书当做牡蛎的贝壳,钻在书里就像牡蛎躲在贝壳里一样安全。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潮阅读答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观潮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

    学案答案

    前面几题见教案2(明确:⑴“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⑵“天涯沦落”......

    四年级上册《观潮》学案鄂教版

    四年级上册《观潮》学案鄂教版 www.5y kj.co m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

    《观潮》第1课第一课时 导学案

    **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复备人审批人***编号时间学生姓名班级小组课题1、观潮课型课时1本周行为训练重点实施导学案,发挥每个成员的学习作用。学习目......

    《观潮》第1课第2课时 导学案

    **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黄妙虹复备人审批人谭肖珍编号时间学生姓名班级小组课题1、观潮课型课时1本周行为训练重点实施导学案,发挥每个成员的学习作用。......

    《观潮》

    1《观潮》教学设计 木耳小学 水梅霞 教材分析: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