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3G网络的移动P2P视频直播技术研究
基于3G网络的移动P2P视频直播技术研究
引言
随着 3G 网络应用环境的逐渐成熟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流媒体业务成为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满足了人们追求能够更随时、随地、随意的获得多媒体信息的需求,权威机构预测流媒体业务将是3G网络上的主导业务。3G网络的铺设为移动流媒体业务的开展提供了物理基础,但是有限的移动网络带宽和快速增长的移动流媒体业务,使得传统互联网的C/S模式无法适应移动网络的需求。而随着移动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不断融合,在互联网领域飞速发展的P2P 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如果把P2P 应用在移动通信领域,就能解决移动流媒体在信息源上的瓶颈。本文在充分分析了P2P视频直播技术和3G网络的特点后,提出了一种面向3G 环境下移动终端(如手机、PDA 等)的混合型移动P2P 视频直播服务模型。该模型适用于3G 网络环境,它将视频资源的发现和处理分开,从根本上减少移动终端设备的计算负担和中心服务器的负载,同时利用P2P 技术进行数据分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小网络延迟,从而提高了移动视频直播业务的服务质量。经实际测试,证明了模型的实时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同时,40 也为未来移动通信网络下的其它移动P2P 应用、移动增值业务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1.1 3G 3G是英文 3rd Generation 的缩写,意为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 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3G)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随着中国3G技术及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亚洲必将成为全球3G 业务的中心,由3G业务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通信革命以及由此带来的拉丁美洲、非洲等地电信市场的飞速发展,必将给各大运营商和移动设备提供商带来丰厚的利润,而用户也将享受更加便捷的各种3G增值业务,3G将更加贴近用户的生活需求。
1.2 P2P 视频直播技术
P2P 视频直播是目前互联网最流行的一种网络流媒体广播方式,它利用P2P 的原理来建立播放网络,从而达到节省服务端带宽消耗、减轻服务端处理压力的目的。目前国内外比较成功的P2P 视频直播软件主要有PPLive、PPStream、QQLive 和沸点等。PPLive是目前国内知名度最高、用户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网络视频直播软件。它采用的是比较前沿的P2P 技术,有别于其他同类软件,它的内核采用了独特的ALM 多播和内聚算法技术,有效地降低了视频传输对运营商主干网的冲击,减少了出口带宽流量,并能够实现用户越多播放越流畅的特性,有效解决了当前网络视频点播服务的带宽和负载有限问题,使得整体服务质量大大提高。同时,在同类的网络电视软件中,PPLive 有效的解决了内网穿透问题,开发出了目前最领先的“穿透内网自动打开UPnP功能”技术,并解除WinXP对TCP 的连接数的限制,还有效的使得PPLive 能够方便的穿透防火墙。以上种种都为局域 及各种内网用户提供了最大程度上的便利。1.3 3G平台移动P2P 视频直播服务面临的限制和挑战
与传统 Internet 下的P2P 视频直播相比,在移动终端上实现移动P2P 视频直播服务具有一些新的限制和挑战:
(1)移动终端:移动设备CPU 的处理能力、可用的存储空间、电池使用时间的限制等等和固定网络节点设备相比是有很大的差距,这使得它不能像固定网络设备的P2P 视频直播系统那样长期提供快速稳定的数据传输服务;
(2)业务流量:P2P 视频直播应用会消耗相当大的网络流量,而无线资源又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须在P2P 业务和无线资源消耗之间取得一种新的平衡点,这就决定了在互联网中普遍使用的全分布式P2P 系统架构无法平移到移动无线通信网络中来;
(3)相对恶劣的信道环境和移动性:在3G平台无线网络中,经常可能因为无线信号的多径衰落和信道拥塞等问题造成P2P 节点之间的连通性不能得到保障,而移动环境下节点的频繁移动性对现有的P2P 业务而言也是个很大的挑战,P2P 应用的网络拓扑结构不能同步地适应物理网络的调整,因而必须进行实时监听以便及时感知移动终端设备的状态;
(4)计费模式:在移动通信网络中部署P2P 业务,首先要解决的是计费问题。有两种策略可以考虑:一种是把P2P 网络修改成一种可管理的网络,纳入现有移动通信网络的计费架构中去计费;另一种策略是保持P2P 业务的纯洁性,采用简单而粗略的计费方式,比如“按流量计费”。总之,在移动网络环境当中,全面的计费模式是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5)安全问题:对移动P2P 网络而言,通信安全、内容安全、网络安全、数字版权等同样是其必须面临解决的问题。固定网络P2P 业务所带来的法律问题是绝对不能出现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所以数字版权管理问题、P2P 网络垃圾信息过滤、P2P 网络病毒隔离、P2P网络本身结构的安全问题都是必须解决的,这对移动运营商而言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系统架构
经过以上分析和研究,本文设计了如下的模型架构。
在P2P 直播系统中,P2P 网络模型的选取对系统的建立及效率有极大影响。P2P 通常有三种不同的网络模式,即全分布式、集中式和混合式。通过对移动P2P 视频直播服务所面临的限制和挑战的分析,全分布式P2P 并不适合开发移动P2P 视频直播应用。集中式P2P虽然能够最大限度控制网络传输,但是中心服务器必须保存网络中所有移动终端的全部信息,从而大大地增加了中心服务器的负荷,同时由于容易遭到直接的攻击而存在严重的安全性问题,因而不适用于大型的移动P2P 网络。混合型P2P 集中了分布式和集中式二者的优点,能够有效地控制和利用网络资源,同时又具有抗攻击性能强的优势,是移动P2P 网络模型的最佳选择。因而本文采用了一种混合型的P2P 视频直播服务模型,将视频资源的发现和处理分开,从根本上减少移动终端的计算负担和中心服务器的负荷,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和系统的有效控制。3G平台移动P2P 视频直播服务网络模型如图1 所示:
1.移动 P2P 视频直播系统模型服务端由索引服务器(IS)、状态服务器(ES)、数据服务器(DS)和代理网关构成;
2.索引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它实时监听数据服务器的视频数据上传服务,对所有视频数据建立索引同时生成xml格式的节目列表文件,以备移动终端选择下载;
3.状态服务器在接收到移动终端发出的频道请求信息后会建立并维护两张表:移动节点状态信息表和对应的视频资源片断状态表,同时将视频资源以片段的形式进行组织并指导其他移动终端用户进行下载;
4.数据服务器为直播数据源,向移动终端用户提供视频下载服务,并且定时向状态服务器发送其状态信息;
5.代理网关服务器接入无线通信网络以实现移动终端的网络通信协议Internet 协议的转换、通信数据包的转发以及计费管理等功能[13]。
6.索引服务器只向移动网络中的上线用户发送视频资源列表信息,即负责视频资源的发布工作,不指导终端用户的下载工作,因而网络负载相对较小,可位于无线通信网络中;状态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的处理工作需要大量的网络流量,而无线通信网络带宽有限,因此只能位于有线网络中,这是由混合型P2P 网络的结构所决定的。
业务流程
P2P 视频直播服务通常采用数据分块策略实现视频数据的分发。当视频的某一个数据块下载完成后,如何去选择下一个数据块(数据选择)和拥有此数据块的节点(节点选择),是对下载算法、终端性能和网络带宽的一个严峻考验。由于是直播服务,我们采用顺序下载算法下载数据块,但为了使视频直播延迟时间达到最小,我们又对单个数据块进行了分片,然后启动多个线程并行下载这些片段。因此我们采用数据分块+分片策略进行资源控制以实现视频直播服务。3G平台移动P2P 视频直播服务流程如图2 所示:
资源发布
如上图所示,数据服务器为直播数据源,负责资源发布工作。当数据服务器发布某一资源R 时,索引服务器实时监听到数据服务器的R 资源发布信息后将其写入种子文件,然后赋予该种子文件一个全局唯一标识的资源ID 号;同时报告状态服务器该资源R 的发布信息以进行种子信息的同步,并在种子文件中记录该状态服务器的IP 地址和端口号;最后,索引服务器将资源R 的ID 号和对应状态服务器的IP 地址和端口号返回给数据服务器。状态服务器在接收到索引服务器发出的资源R 的发布信息后会建立并维护两张表:移动节点信息表(表名为ID_Node_Info,表1)和对应的资源片断状态表(表名为ID_Res_Pieces,表2),表名中的ID 即为该资源的全局唯一标识的资源ID 号。其中,两表中的Client_ID 为移动节点的唯一标识,ID_Node_Info 表存储P2P 网络中实时共享视频资源R 的所有移动节点的信息;ID_Res_Pieces 表存储这些处于共享资源R 状态的节点的片段状态信息,片段列数据采用位图法表示,即数字“0”表示节点无该片段,数字“1”表示节点已有该片段。
数据服务器根据索引服务器返回的状态服务器的IP 地址和端口号与状态服务器建立连接,并发送数据服务器所在位置(IP 地址)、端口号、资源唯一标识ID、承载能力和当前资源片段状态等信息。状态服务器根据此信息在视频资源R 的两个表(ID_Node_Info 和ID_Res_Pieces)中各添加一条记录,由于数据服务器是视频资源R 的数据源,对应的ID_Res_Pieces 表中片段列数据都标示为“1”。
资源共享
如前所述,本文中的3G平台移动P2P 视频直播服务模型采用数据分块+分片策略来实现视频直播服务。移动节点A 进入该P2P 网络后,向索引服务器发送上线消息。索引服务器接收到节点A 的上线消息后,返回给它一个频道资源列表,包含资源ID、资源名称、对应状态服务器的IP 地址和端口号等信息。假设移动节点A 选择观看频道R,则它向资源R对应的状态服务器发送初始连接请求,建立连接,同时发送节点A 所在位置(IP 地址)、端口号、要下载的资源的ID、承载能力和当前资源片段状态等信息。状态服务器接收到节点A的消息后,判断节点A是否为初始连接资源R从而做出相应的处理。1.初始连接:根据资源标识ID 在对应的两张表(ID_Node_Info 和ID_Res_Pieces)中添加新的记录,其中在ID_Res_Pieces 表中,把表示节点A 当前资源片段状态的字段Bitmap的值标识为全“0”,查询出数据服务器发送的资源R 最新数据块的块号,搜索出拥有该数据块的所有移动节点,然后把资源R 的最新块号和根据影响移动终端下载的多种因素进行权值计算得到的一批最优下载节点返回给移动节点A。2.非初始连接:移动节点A 根据上一次连接后状态服务器返回的最新块号和节点地址启动多个线程进行资源的下载,完成之后将下载成功的片段信息报告给状态服务器以请求下一个数据块的下载。状态服务器收到节点A 的请求后更新ID_Res_Pieces 表中节点A 的片段状态信息,搜索出拥有该数据块的所有移动节点,然后把根据影响移动终端下载的多种因素进行权值计算得到的一批最优下载节点返回给移动节点A,如此反复,直到移动节点A 停止视频直播服务。不同于传统固定网络,无线通信网络一般需采用移动IP 技术,因此在本模型中采用移 动终端定时报告机制,即移动终端定时向状态服务器发送心跳包报告其IP 地址,状态服务器通过对移动节点的实时状态管理,对数据库中ID_Node_Info 和ID_Res_Pieces 表做出相应的处理,最终保证了视频直播服务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视频播放
流媒体文件在传输的时候要先分解成许多数据包,为了使媒体数据能连续输出,不会因为网络暂时拥塞导致视频播放出现停顿,需要在每个节点设置一定的流媒体数据缓冲区,即采用缓存机制来弥补延迟和抖动的影响,并保证数据包的顺序正确。本文采用了一种环式缓存区,把节点获得的流媒体数据缓存到本地,保证了视频播放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
针对上述 3G平台移动P2P 视频直播服务模型,本文通过开发基于Windows Mobile 6.0的客户端软件进行测试,客户端软件包括资源下载、资源上传、网络通信、系统配置等功能性模块。测试网络环境:(1)中国移动TD-SCDMA
(2)中国联通 WCDMA测试设备:
Dopod HTC P4550(2 台)、浪潮英信服务器NT110D(3 台)测试服务器所在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测试时间段: 8:00-11:00、20:00-23:00文件分片策略:TD-SCDMA(4KB、8KB)、WCDMA(4KB、16KB)文件分片策略、初始缓冲时间及状态服务器每次返回给节点的片段数目直接影响着移动P2P 视频直播服务模型的性能,在实际的测试过程中将每次返回给节点的片段数目设定为32,则P2P 视频直播服务的性能相对稳定。由于受到网络通信能力及移动设备自身的限制,针对两种不同的网络环境,实验采取了不同的文件分片策略和初始缓冲时间。实际的测试结果见表3 和表4。
从表 3 和表4 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在TD-SCDMA 还是在WCDMA 网络中,随着文 件分片大小的增加,下载速度都明显的提高,移动P2P 网络也逐渐趋于稳定,系统性能表现十分优异,这对于未来3G 网络环境下其它移动增值业务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另外也可以看出,在初始缓冲时间大于15秒的时候,节点的平均暂停播放次数已经接近达到理想化状态。但为了使得用户不用等待太长的时间,避免占用过多的内存,我们设定初始缓冲时间为10秒,基本可以满足播放连续性的需要。通过以上实验,证实了本文中的3G平台移动P2P 视频直播服务模型的可行性和实时性。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移动网络特点和P2P直播技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面向3G平台移动终端的视频直播服务模型,经使用现有网络测试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为未来3G 移动通信网络环境下开展其它增值业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逐步完善该系统模型,同时实现与现有固定网络的P2P 系统的互联互通。
参考文献
[1]申坤.面向3G 的移动流媒体解决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报,2009,22:82-83.[2]姚玉坤,林华蓉.影响3G 移动流媒体增值业务质量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策略[J].通信技术,2008,8(41):189-191 [3]李倩.基于P2P 的流媒体直播系统[D].湖南:中南大学,2007.
第二篇:TriCaster便携式网络视频直播系统资料
TriCaster便携式网络视频直播系统一、系统概述
装在背包里的转播车 拿在手里的演播室 美国Newtek公司的TriCaster是获得世界新媒体技术多项褒奖的最新产品。它强大的功能几乎能实现专业电视台演播室的所有功能。而且,在流媒体和显示技术方面又超越传统电视台的技术。
Tricaster,这样一个精巧的、轻便的便携系统,赋予您做现场制作、视频会议、多媒体制作、实时录制、虚拟布景、现场流媒体和大屏幕投影所需的所有工具和强大的制作力。
(三网合一)
TriCaster 的主要用途 TriCaster 在行业和企业应用
用于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大众广播等领域 简单易用的操作界面 创建高质量的专业产品
完整的工作流程,从直播到后期制作
一键流媒体发送,很容易发送流媒体到合作的网络中 iVGA 扩展电脑作为切换的视频源 XGA 投影输出
设计非专业而且简单的操作界面 同时输出视频、投影仪和网络流媒体 简单的创建基于模板的文字标题 快速建立 PPT演示文档支持 总重量不超过9千克
TriCaster 在AV领域应用
学校电教室,公安局指挥中心,天文馆、气象局、科技馆、体育馆,体工大队等 多路输入切换台 音频切换台
视频VGA转换和大屏幕投影 远程流媒体传送 iVGA 网络计算机调用
节省Scan Converter、video scaler、VGA spplitter、VGA extender、VCR、switcher、NLE、控制器等等
TriCaster 在教育领域
完美的示范课程工具,毕业典礼、运动会、文艺联欢会 实时直播供领导、家长、其他老师观摩
实时录像、便捷刻录DVD、保留课程以备VOD点播 现场大屏幕投影 丰富的特效、活泼课件 iVGA 灵活调用资料和课件 字幕叠加突出重点信息 音频混音、录制、以及网络播放 典型用户
美国Fox福克斯电视台 英国天空电视台 BskyB MTV 音乐台 NBA篮球联盟
.二、系统特点
TriCaster Broadcast是集直播、采集、录制和编辑于一体的采播录编一体机,应用宽带网络视音频直播、存储及管理系统。由广播级流媒体采集系统、编码系统、流媒体分配服务、权限管理服务、存储服务、视频特技切换、调音混音、六画面监视屏、实时字幕输入键盘等组成。可同时提供组播、单播等多种模式播发机制,满足各种网络的应用。在各个行业,都会有一些重要活动,需要随时随地在网上(互联网/内联网)做直播。例如重要的会议直播、学校的校庆、干部课程培训、校园网络演播室、现场指挥、各种展会、比赛、发布会等等,都会需要在网上直播或者投影输出;
1)实时的直播系统 功能强大的实时直播系统,能够连接摄像机、(实物)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电视、DVD、音响和其他视音频设备,能够更好的展现现场的场景和效果,丰富表达内容,为多行业提供高科技的装备和技术支持。
2)强大的虚拟演播室功能 虚拟演播室功能的提供,大大提高了教育培训、工矿企业、企事业单位和各大网站等用户的使用功能,相对于以往虚拟演播室的高昂价格,TriCaster Broadcast的功能既提供了产品功能,又降低了总体拥有成本(TCO),满足了大多数用户对于高档需求的渴望。而且TriCaster Broadcast不需要超大的场地面积、复杂的灯光和挑剔的蓝绿背景,仅用更少的预算就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
3)世界领先的慢动作回放功能 TimeWarp能够仅仅用指尖就能完成慢动作的回放。连接好TriCaster Broadcast,TimeWarp能够选择多种运动速度的标记和回放。在团队中增加一个TimeWarp操作人员,快速的回放一定会让观众震惊不已。使用TimeWarp,肯定会让您的体育直播和现场活动节目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4)高性价比
5)安装操作简便,易学易用 减轻设备使用者的技术负担,设备简单易用,节省使用者精力。使用者将主要精力用在系统设备选用高质量、低价格的国际优质产品,以降低广电技术辅助目的的成本。
提高节目准备和制作上来,真正做到内容大于形式。
6)易维护、可扩展 选用高稳定性的国际知名品牌产品,避免故障;系统设备必须考虑未来技术发展,避免将来技术发展变成废品,设计考虑了未来新进设备的扩展性,满足未来几年的发展需要,从而实现扩展应用。
系统性能要点:
1、支持6路SD-SDI,复合和分量视频信号输入;
2、支持专业摄像机6机位转场,特技切换、淡进淡出、画中画、3D转场、时实抠像特效和虚拟布景等;
3、支持专业麦克(提供48v专业电容话筒)输入,支持幻相供电;
4、提供3路视频预监显示或6路共享视频预监显示,输出监看及操作者电脑屏幕显示监视;
5、网络自适应功能,组播、直连方式自动选择;
6、支持直播节目同时预监输出,6路视频输入、1路VGA信号、3路iVGA、1路VCR、1路图片、1路背景、1路黑场、同时预监;
7、直播节目实时存储现场视频,生成MPEG-2和WMV流媒体文件;
8、支持Windows Media(wmv)直播存储文件等流媒体格式进行多频道网上广播(需流媒体服务器),支持7×24小时录制及查询;
9、提供音频码流控制,可控制单声道、立体声效果;提供对节目内容的管理服务,提供对用户的权限管理服务;支持动态字幕插入,及台标;
10、支持PULL和PUSH发送流媒体视频流,客户端Windows Media Player可直接接收;
支持输入格式: TriCaster Broadcast支持AVI、DV、MPEG-2、QuickTime、HDV、JPG、PNG 和更多视频格式输入。
输出格式:
AVI、DV、MPEG-2、DVD、QuickTime、MP4(iPod and PSP)TriCaster Broadcast软件部分界面大体分为Live Production、Capture Media和Edit Media三个部分。
三、软件功能
1.现场直播 现场直播模块可以实现输入信号的选择、视频预监、视频输出、画面切换、二三维转场、字幕、DDR(本地硬盘回放)、颜色背景、虚拟布景、iVGA&VGA以及流媒体、调音台等设置。分为3路视频预监显示(上图)或6路共享视频预监显示(下图),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提现灵活多变的特点,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使用会更加的便捷。
6路模式,更加适合专业的操作模式,通过TALLY灯识别各路摄像机信号,而且可以随时查看波形图,对超出范围的视频信号及时更改后发布,保证信号质量。
2.采集模块
采集模块可以实现SD-SDI、DV、S-VIDEO、模拟和复合信号的输入,将所需视频素材打点整理好,分成不同的片段保存下来。
3.编辑模块
视频编辑模块将采集好的视频片段从素材库中调取出来,然后在故事板中将工程文件的结构做出来,在故事板中可以粗剪,然后在时间线上进行视频片段中的转场、特技和运动参数。人性化的操作界面一定会让您感觉到无微不至的友好。
4.字幕编辑
功能强大的字幕软件,可以实现任何在电视上见到的字幕方式,方便可靠。
软件集合了多家电视台的字幕处理方式和素材库,轻松的完成想要的效果,左飞、滚屏以及唱词功能,都可以快速实现,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即可达到电视台标准的图像效果。
5.iVGA及投影设置界面 此功能是通过网络播放课件时使用。培训讲师可以同过iVGA将电脑中的PPT、图片和网页等计算机画面转换成视频画面连入到投影中,同时根据需要,软件可以将画面放大、显示和隐藏鼠标以及是否显示电脑画面等设置,方便培训讲师使用,使得课堂的效果有效提升。
6.本地存储和流媒体 TriCaster可以实现现场视频的录制,甚至可以同时录制2中视频格式,MPEG和WMV,前者可以直接用户视频编辑,后者可以直接放在网络中进行流媒体的访问,而无需再次压缩转码,真正意义上实现工作和时间上的便捷。在流媒体的设置中,支持多种分辨率的VC1、WMV、H.264和FLASH等编解码,同时可以实现“推”和“拉”两种模式,拉模式是通过客户端直接输入TriCaster的IP地址实现直接网络访问,拉模式不需要额外的设备支持,相对配置简单、实现方便,但要求TriCaster有固定的IP地址并通知每一个访问客户端,特别是在不同的的直播任务中,很难保证使用相同的IP地址,同时过多的客户端同时访问还将受到带宽容量限制的问题,所以拉模式适合于局域网的有限数量客户端中使用。
“推”模式是采用行业通用的编码技术和网络架构,由TriCaster将现场直播画面实时编码后推送到一台专用的主干网络的视频服务器上,所有的客户端通过访问视频服务器来实现。作为专用的视频服务器,具有固定的IP地址,同时可由所有的客户端访问某一个网站页面文件,而该网页内嵌有指向该视频服务器的流媒体链接,由位于主干网的视频服务器提供足够的网络带宽,TriCaster仅需保障和视频服务器推送视频的带宽即可,在实际使用中用户一般采用“推”模式实现大量用户的网络直播。
7.虚拟演播室
TriCaster Broadcast一款功能极强的全实时的演播室设备,它的虚拟系统无论是功能还是性能都令人叫绝,真正达到了虚拟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加之实时演播室的功能,使之成为功能强大,集成成本极低的演播室设备。它具有其它虚拟系统不具备的几乎涵盖整个演播室设备除摄像机、提词器以外的全部功能,让你的演播室据备拍摄各种节目的能力,使一个演播室多种用途的特点得以更好地发挥。如果你需要,你可以直接把它用于现场,因为它几乎集成了你在转播车中看到的所有设备。TriCaster Broadcast虚拟演播室可以用于各级电视台,培训机构和校园网,企业台,气象,部队,制作公司以及其它视频和网络视频的工作者。可以用于虚拟演播室、演播室、转播车、现场实况转播等各种场合,同时也可以实现网络视频直播。非常适合在新闻、访谈、体育、气象以及各种专题节目中使用。
TriCaster Broadcast是6机位八路色键的多通道系统,可以和各种具有复合、Y/C和分量输出的摄像机连接使用,每一路都有独立的时基校正、锁相和色键,保证了切换质量,使用和调整非常方便。
先进的色键功能: TriCaster Broadcast的内置八路实时色键可以实现非常完美的抠像效果,由于每一路摄像机单独对一路色键,设置调整时会更方便。针对每个摄象机的输入进行单独的色键调整,具有独立的色键设置。这样可以把对摄像机、蓝箱和灯光的要求降到最低。同时还有两路色键可以对虚拟大屏幕中的素材进行抠像;
色键所有的参数设置可以实时预览,以便查找抠像时的任何不足,用于完美的校准。它对彩色通道,边缘和溢出控制分别独立调整。
完全的可以被重写,实时的matte(衬边)发生器; 边缘处理(平滑,收缩,扩展等等); 带可调整公差和平滑度的完全的溢出抑制; 亮度键和色度键;
在进入实况播出之前,抠像可以被预览; 无限蓝箱功能;
色键所有的参数设置可以实时预览,以便查找抠像时的任何不足,用于完美的校准。它对颜色通道,边缘和溢出控制分别独立调整;
针对每个摄象机的输入进行单独得色键调整,具有独立的色键设置。这样可以把对摄像机、蓝箱和灯光的要求降到最低。
先进的虚拟功能:
先进的NewTek LiveSet™ 效果引擎—让虚拟与现实更完美地结合; 完善的,集成的虚拟演播室系统; 支持多机位多角度; 支持每个角度的多焦距; 支持机位之间的二维和三维转场;
在实况转播之前可以在预览口看到虚拟效果; 支持下列高级功能(实时的); 反射; 虚拟与现实完美的结合,在这项特有的功能中得以很好地体现。无论是在平面还是在曲面,播音员都可以逼真地在虚拟景物中映射出影像,在虚拟场景中大理石地面、在镜子中、在曲面的光滑物体上„„ 折射; 柔和的阴影; 二次反射; 允许你选择哪个视频素材将要在输入效果里被映射到第二个视频素材上。真实的影像可以和虚拟的影像完美的结合,真正的天衣无缝。 Over-the-shoulder(肩部之上)的镜头;
可以使用多达24个同步切换(每个切换输入使用1个),在他们之间还可以使用转场; LiveSet Constructor一简洁的创作工具; 系统有一个简洁的LiveSet创作工具,可以让你创建你自己的简单的特效,它可以创建(up-stream key)带有二次虚拟反射效果图形,虚拟场景,虚拟背景等等; 实况转播效果;
它可以被应用到任何的切换器输入里; 虚拟大屏效果;
二次虚拟反射TCS切换器在第3个行有用于二次虚拟反射(upstream)效果,允许你选择的那个视频素材将要在输入效果里被映射到第2个视频素材上。 视频过渡支持适当的纵横比;
切换器有5组DVEs,一个淡入淡出,每组有9个用户可以选择的DVEs;
实时的DV输入,已经被改进以提供较低的等待时间和更好的音频/视频同步,即使是在切换器的时基和DV的时基不吻合的时候也可以;
LiveSet Converter和LiveSet Generator(二、三维场景创作工具)。
四、附属选件
1、LiveControl
LiveControl能够很轻松的实现现场直播的操作,轻便使用,不会出现误操作等现象。
2、TimeWarp
能够和TriCaster一起实现画面的慢动作回放,尤其是对体育时间的直播赛事,可以回放精彩进球和精彩画面,对于同等功能的电视台设备,其价格的昂贵程度是难以承受的,而TimeWarp却在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中轻松的实现了这一功能。
3、LiveText
LiveText是可以实现和字幕机一样的功能,可以现场制作和添加字幕,仅需一名制作和字幕录入的使用者就可以实现,完全的实时操作,而且不需再购买昂贵的字幕机就可以实现强大的功能。
4、Graphics Pack
这是一款制作图文记分牌或者画面背景等软件,轻松实现丰富的实时画面效果。
5、LiveSet Pack
LiveSet Pack补充了虚拟场景的背景,而且提供多人的现场直播背景,对访谈类节目提供了丰富的场景,还有双画面和更多的场景等待您的选择。
第三篇: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研究
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研究
摘要:对于视频压缩领域,分布式编码是一种新出现的应用机制,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Slepian和Wolf以及Wyner和Ziv提出的信息理论而建立的。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与传统编码技术相比,从原理到实现方法上都是全新的。本文在介绍分布式编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各个环节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分布式视频编码
有损编码
错误恢复
Abstract:For video compression distributed video coding is a new paradigm, which i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heory established in 1970’s by Slepian,Wolf and Wyner,Ziv.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video coding standard, distributed video coding is a radical departure.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distributed coding principl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advances of fundamental building blocks of distributed
video coding,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is pointed out.Key words: Distributed video coding
lossy compression error resilient
1引言
传统的视频编码标准,如MPEG和H.26X等,采用的都是不对称编码方式,编码器端隐含一个解码器。编码端的主要步骤包括变换,量化,熵编码,相应的解码过程,以及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因此编码端的复杂度远远高于解码端,尤其是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使编码端的复杂度在解码端的5 至10倍以上。这种不对称的编码方式对于广播,流媒体的点播等服务是非常合适的,因为这些领域的工作方式是一次压缩多次播放。近年来随着“普适计算”(Pervasive Computing)概念的提出, ”无所不在的计算”已经成为计算机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移动视频录制设备加入到了网络中,如监控系统中的无线视频探测头,便携式视频摄像机,无线PC相机等。这些设备都需要进行现场的视频编码,并把码流传送到一个中心节点,如监控室的中央处理机,进行解码播放。这些应用领域中编码设备比较简单,而解码设备拥有较多的资源可以进行复杂的计算,与传统视频编码标准适用的场景恰恰相反。
MPEG和H.26x等传统的视频编码标准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遵循一个模式,就是由编码器负责信源统计特性的充分利用,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这很少被质疑过。然而通过只在解码端进行信号统计特性的利用同样可以进行有效的压缩编码。这个令人惊异的发现来自20世纪70年代建立的信息理论,即Slepian和Wolf建立的分布式无损编码理论以及Wyner 和Ziv建立的使用解码端辅助信息(Side Information)的有损编码理论。根据以上理论建立的机制被统称为分布式编码算法。
[1]2 分布式编码的信息论基础
传统的图像编码存在两种形式的压缩方法,一种是有损压缩[2],一种是无损压缩,无损压缩是有损压缩的基础,有损压缩往往是在无损压缩的基础上加上通过附加一个优化的量化器而实现的。分布式编码的信息论原理同样有两种形式,即无损分布式编
码的Slepian-Wolf理论[3]和使用解码端辅助信息(Side Information)的有损分布式编码Wyner-Ziv理论。其中,Wyner-Ziv理论是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为了纪念二人对信息论的贡献,这种视频编码机制又被称为Wyner-Ziv Video Coding。
2.1分布式无损信源编码
分布式压缩指的是编码两个独立的任意序列;每个具有分离的编码器,每一个编码器发送一个独立的码流到一个独立的解码器;该解码器联合解码所有的码流并且计算统计相关,如图1所示。
假设两个统计相关独立同分布的无限长随机序列X 和Y,在传统的熵编码和解码可以达到RYH(Y)和RXH(X)的码率, H(X)和H(Y)为X 和Y 的熵。有趣的是, 联合解码具有更好的率失真性能(独立编码)[4]。对于编码长序列,如果满足对于恢复X和Y的残差错误概率足够小,Slepian-Wolf 理论建立码率区域
RXRYH(XY,)
RXH(X|Y),RYH(X|Y)
在此可以发现, RX + RY 可以达到联合信息熵H(X,Y)。
在图2中的A 点,对X 编码的码率为RX =H(X),而对Y进行压缩时所需要的码率仅为RY = H(Y |X)。同样在B 点,对Y编码的码率为RY =H(Y),而对X 进行压缩时所需要的码率仅为RX =H(X |Y)。这就是在解码端具有边信息的无损信源编码问题的理论。
2.2 分布式有损信源编码
对于在解码端具有边信息有损信源编码问题Wyner和Ziv给出了其码率界。给定失真D下的码率记为为
RX|Y(D); 另外,将两边都能得到边信息Y时的率失真函数记
WZRY|X(D)RY|X(D),D0RY|X(D)。在文献[2]中Wyner和Ziv证明,而且给出当失真的度量为均方误差, Y服从独立高斯分布,X=Y+U, U也服从独立高斯分布且与Y独立时WZRY|X(D)RY|X(D),D0。对于一般信源, 在均方误差度量下, 其码率损失小于0.5bit/ sample,在汉明距度量下码率损失小于0.22 bit。Gastpar对多信源的Wyner-Ziv编码进行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界。分布式视频编码关键技术
分布式编码是在视频压缩领域的一个新框架, 基于Slepian-Wolf和Wyner-Ziv的理论。近年来, 人们也着手于实际编/解码系统的开发,熵编码、量化和变换。
3.1 Slepian-Wolf编码器
虽然Slepian-Wolf的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但是它却是在最近几年才获得了实际的应用。三十年前人们就明白Slepian-Wolf编码非常接近于信道编码, 可以使用一个系统信道编码传输校验位。在解码端, 可以连接校验位和边信息Y, 并且执行纠错解码。如果X、Y非常相似, 只需要传输少许校验位和重要的压缩结果。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方法并不执行前向纠错来保护信道传输的错误, 而是使用一个虚拟的相关信道来获取X 和边信息Y的统计关[6]
[5]。
另一种编码实现方法, 即将序列X分为陪集, 编码端发送X所属的陪集索引, 接收端通过选择陪集中与边信息Y最可能的码字。可以看出两种解释是相同的, 在校验位的解释下,发送一个二进制的行矢量
XPXP,G为系统线性块编码的生成矩阵,在陪集的解释下,发送伴随阵S = XH, H 是线性块码C的校验矩阵。如果P = H, 传输的码流是相同的。
可以使用Turbo码来实现Slepian-Wolf编码器。由于Turbo码的良好性能,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接近Slepian-Wolf给定的编码界。之后, Liveris等人采用LDPC(low-density paritycheck)码来实现Slepian-Wolf编码器。仿真结果表明它比当时所有的turbo码的压缩性能都好, 更能接近理论限。后来他们又使用IRA(irregular repeat accumulate)码进行实验, 也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另外, Lan、Liveris、Naryanan、Xiong 和Georghiades对多信源的Slepian-Wolf编码问题进行了研究。
3.2 量化技术及Wyner-Ziv编码器
因为图像的失真度基本上是由量化器决定的, 所以对于视频编码而言, 量化器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由于分布式编码中, 解码器的动作是整个编码系统结构的核心, 这不同于传统的编码器端决定图像质量的工作方式。分布式编码中的量化器无法直接继承传统图像视频编码技术中的量化器设计方法。在Slepian-Wolf编码的基础上, Wyner-Ziv 编码机制有了很大进展, 对于重建边信息的初步量化器设计目的来自于信息论证。在特定情况下, 线性编码和嵌入式格子, 接近Wyner-Ziv 的率失真函数。特别是当信源和边信息是联合高斯的情况, 构成了分布式编码中量化器设计的理论基础。
通常情况下, 认为Wyner-Ziv编码器由一个量化器和一个Slepian-Wolf组成。量化器将信号空间分为单元, 不相连的子单元影射到相同的量化索引Q, 它由固定码率的局部最优 Lloyd算法、Wyner-Ziv矢量量化器设计。量化器的设计用于理想Slepian-Wolf编码器编码量化的索引, 码率估算依赖于量化索引和边信息, 使Slepian-Wolf编码器的块长与量化器维数分离。这是实际系统的基本要求。对于高码率, 在特定的情况下, 最优量化是格子量化, 分离的量化单元不需要影射到同一个索引。在编码端不具有边信息的情况下, 它是渐进无性能损失的。
在Wyner-Ziv编码器的设计实现上,Zanir等人给出的嵌套线性/格形码可以达Wyner-Ziv界。嵌套格形码的实现由Servetto中给出。Xiong等人通过嵌入量化器加Slepian-Wolf构成Wyner-Ziv编码器, 后来又使用TCQ(trellis-coded quantization)构成Wyner-Ziv编码器, 两种方法都能逼近理论界。此外, 可以使用Lbyd算法设计量化器加上Slepian-Wolf编码器实现Wyner-Ziv编码。
3.3 联合解码和运动补偿
为了获得更高的压缩效率, 可以在解码端进行运动补偿。传统的运动补偿编码可以在这里采用。例如,CRC可以用于解码端的运动补偿, Viterbi解码对一系列运动补偿预测块进行操作, 每一个具有不同的运动矢量, 每个解码版本的CRC和传送的CRC 进行比较选用。另外一种方法由Stanford完成, 即发送一个鲁棒的hash码字来辅助解码端估计运动。目前, 本文的hash 简单地由量化的DCT系数的小子集组成, 在低延迟系统使用前一帧产生边信息。因为hash比原数据小, 所以允许将上帧的hash存储到内存。对于当前帧的每个块, 计算对应的鲁棒hash的相邻帧距离。如果超过一定距离,则发送hash 数据和Wyner-Ziv 位。在hash的基础上, 解码端执行一个运动搜索来产生最优的边信息块, 量化系数的hash码能修正Turbo解码的相应概率, 因此进一步减少了校验位的码率。Hash 也能在重建时用于精简。这非常近似于通用的Slepian-Wolf编码的相关信道。
3.4 码率控制
Wyner-Ziv的码率控制由当前帧和边信息的统计相关特性来决定。编码算法本身并不需要改变, 码率随信道的统计特性而变化。每个帧需要多少码率的传输是灵活的, 因为边信息是在解码端获取而不是在编码端获取。
码率控制解决的方法之一: 完全依赖于解码端的反馈信息; 解码端将决定最优编码速率并反馈给编码端。解码端使用相关信道估计算法将预测码率传输给编码端。
在解码端进行码率控制, 明显降低了编码端的负担; 反馈允许解码器在产生边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从简单的拷贝帧的机制到非常复杂的运动补偿; 基于对象的分割或多帧预测;一个精确的边信息, 需要很少的码率。因此整个系统性能的改善只与解码器有关系。这与传统的视频编码方式是有区别的。
这种方法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缺点:首先需要一个反馈信道,这会造成延迟; 统计特性估计和解码过程都是在线执行。因此这种算法不适宜于低复杂度的设备应用。
另外一个码率控制方式是使用一些在编码端的估计, 如PRISM。编码端存储前一帧, 基于帧差的能量;每个块分为不同的编码模式, 具有不同的码率, 帧差过小, 则不编码;在这两种模式中间是不同的伴随阵和不同的码率, 取决于估计的统计相关。运动估计在解码端没有, 可以降低解码复杂度;边信息的精度不影响码率, 但是会影响重建的信号质量。
[8]
[7]4 两种分布式视频编码的仿真实现及分析
本文对空间域Wyner-Ziv视频编码和频域Wyner-Ziv视频编码算法分别加以仿真实现,并且和H.263的帧间编码和顿内编码进行比较。本文采用的turbo编码器码率为4/5,生成矩阵34342M2,4,8,16[1,(1DDD)/(1DD)]为。通过对量化级数的调整,产生出不同的输出码率,从而获得不同的压缩率。关键帧K采用H.263的帧内编码, 它和Wyner-Ziv 帧S的编码顺序为“K-S-S-S”, 即每2个关键帧K之间有3个Wyner-Ziv帧S。H.263的编码器为 TMN8,选取Carphone和Salesman两个标准序列,其图像格式为QCIF(176X144),编码帧数为100帧(25fps)。仿真实验的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空间域和频域Wyner-Ziv视频编码仿真结果
从上述的仿真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分布式视频编码在相同编码复杂度的情况下, 其压缩效率要明显高于传统的帧内编码, 但和传统的帧间编码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频域Wyner-Ziv,视频编码效率比空间域Wyner-Ziv算法平均高1.5dB以上, 这是因为频域Wyner-Ziv编码算法在编码端对当前帧进行DCT变换,变换后的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独立编码, 压缩了图像信号的空间冗余度,提高了编码效率。结论和研究展望
本研究对于探索新的视频编码技术、解决传统视频编码仅在编码端进行信源统计所遇到的编码复杂度高等问题,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了降低编码端的复
杂度,分布式视频编码采用帧内编码帧间译码,将视频帧分为关键帧与Wyner-Ziv帧,关键帧是使用H.264/AVC进行编码,在译码端使用已译码的关键帧产生边信息,并将边信息作为辅助信息来实现当前Wyner-Ziv帧的编码。与传统的视频编码相比,分布式视频编码在编码效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并目_译码端的复杂度较高,因此如何提高分布式视频编码的编码效率与降低译码端的复杂度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为了提高分布式视频编码的效率,可以使用编码模式选择机制、较好的信道编码机制与较好的边信息产生方法。在我们提出的编码端码率控制算法中,在编码端使用编码模式选择机制来通过产生边信息与当前帧之间的相关性来选择合适的编码模式,从而提高分布式视频编码的效率。
为了降低译码端的复杂度,本文提出了一种不使用反馈信道的编码端码率控制算法。大多数的分布式视频编码使用反馈信道在译码端执行码率控制,使用反馈信道会增加译码端的复杂度并会带来一些时延,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我们在编码端对码率进行控制,在编码端产生一个低复杂度的边信息来对译码端产生的边信息进行估计,从得到译码过程中错误概率的估计值,使用该估计值来为前帧分配合适数目的校验位。
本文对分布式视频编码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但是还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待进行,如:本文使用了比较典型的运动补偿帧内插法来产生边信息的,该方法产生边信息的质量较好,但是它需要的计算量较大,因此如何产生一个质量好并且计算量小的边信息是我们未来工作的一个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是基十像素域的分布式视频编码框架上对分布式视频编码进研究的,下一步我们可以研究应用十基十像素域的分布式视频编码与PRISM视频编码下相应的解决方案。
6、参考文献
[1] Baoguo Du and Hong Shen, A Novel Reconstruction Approach for Pixel-Domain Distributed Video Coding.(Accepted by ICFCC 2010).[2] Wang H S, Cheung N M and Ortega A.2006.A framework for adaptive scalable video coding using Wvner-Ziv techniques[ J ] EURASIP Journal on Applied Signal Processing, [3] Xu Q and Xiong Z.2006.Layered Wyner-Ziv video coding [J].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Processing, 15(12): 3791-3803.[4] Zamir R.1996.The rate loss in the Wvner-Ziv problem }J}.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Theory, 42(6): 2073-2084.[5] 杜保国 沈鸿 对分布式视频编码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 2010.[6] 干宗良 朱秀昌分布式视频编码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2007.[7] 房胜
钟玉琢.分布式视频编解码技术的研究进展2005.[8]张前进,郭雷.分布式视频编码关键技术及研究进展,2007.
第四篇:4G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4G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2015年02月27日
目录 系统简介.......................................................................................................................................2 2 系统应用设计................................................................................................................................2 2.1 设计原则.......................................................................................................................................2 2.2 设计依据.......................................................................................................................................3 3 统拓扑图.......................................................................................................................................5 4 系统组成.......................................................................................................................................5 4.1 前端采集设备...............................................................................................................................5 4.2 视频传输网络...............................................................................................................................6 4.3 中心管理服务器...........................................................................................................................6 4.4 中心管理客户端...........................................................................................................................6 4.5 多功能显示大屏...........................................................................................................................6 5 设计总结.......................................................................................................................................7
第 1 页
4G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系统简介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网络化信息管理建设步伐在加快,特别是移动多媒体业务的推出以及4G无线带宽的增长.如何有效、快速的掌握监控领域内的每一处变化,已经越来越成为监控领域的另一个快速增长需求。通过4G视频监控系统,能将位于不同地方的视频通过4G移动网络直接在用户远程终端中显示和控制。系统应用设计
2.1 设计原则
衡量一个弱电系统的成功与否,并非仅仅取决于智能化系统的多少,系统的先进性或集成度,而是取决于系统的设计和配置是否经济合理并且系统成功运行,系统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是否方便,系统或产品的技术是否成熟适用,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以最少的投入,本设计始终遵循以下原则: 一次性
一次性完成安防系统的总体规划与设计,并按计划实施。
安全性
整个安防系统应能24小时运转,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容错能力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各个子系统,以电源、系统的备份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容错措施。 标准性
第 2 页
4G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本方案依照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标准进行。确保系统的扩充性和扩展性,有利于实现投资保障。 经济性
在标准化和结构化的前提下,达到功能和经济的优化设计
先进性
在满足用户现有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各种信息化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不仅在技术上保持最先进和适度超前,而且更注重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以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 开放型
在总体规划方案以及进行设备和系统选型时,充分考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集成特性和信息自动化系统进入的可能性。 用户至上
本方案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提出的功能需求,确保使用性。
2.2 设计依据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 《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施工图集》(GJBT-471)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
第 3 页
4G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GA 368-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GB20815-2006 《视频安防系统技术要求》
GA/T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 367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GB 20815-2006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GA/T75-94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74-2000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GA30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2000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 12663-2001 《报警系统环境试验》GB/T 15211-94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6796-1997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
第 4 页
4G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统拓扑图 系统组成
4.1 前端采集设备
前端监控采用两种设备,一是中科安瑞的网络摄像机,具有低码
流、低照度、高画质等特点,并且采用私有VSIP通讯协议,能够穿透4G网络,满足4G网络动态地址的特性,并保证网络传输安全;二是中科安瑞的网络硬盘录像机NVR,具有高性能、高稳定性等特点,满足用户前端实时预览和存储的需要。
第 5 页
4G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4.2 视频传输网络
传输网络分为三个部分,前端网络、4G移动网络和后端网络;前端网络采用千兆有线网络,以满足高清视频监控在本地的存储和预览;4G移动网络包括安装在前端的4G路由器和4G运营商网络,本方案推荐使用联通4G网络,因为联通4G用TD-LTE和FDD-LTE协议混合组网的,TD-LTE协议覆盖广泛的特点,而FDD-LTE具有传输速率快的特点,并且在无4G信号覆盖的区域,回落到3G通讯时,联通的WCDMA 协议是覆盖率最广和传输速率最快的3G网络,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监控视频数据的回传;后端网络采用百兆光纤固定IP地址,保证前端视频能够始终向后端管理服务器发送数据。
4.3 中心管理服务器
中心管理服务器为认证、管理、转发平台,支持多用户,多范围,多应用,多分布的整体监控需求。
4.4 中心管理客户端
中心管理客户端是为用户使用操作终端,实现中心管理服务器的配置、视频预览、大屏显示控制等功能。
4.5多功能显示大屏
多功能显示大屏为拼接显示设备,满足前端视频的上墙显示和多媒体办公的需要。
第 6 页
4G移动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设计总结
本方案内的4G移动网络监控系统,具有稳定性高、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数据安全、拓展性强等特点,实现了利用4G移动网络回传高清监控视频数据的需求,达到远程监督、远程指挥、及时响应的安保管理机制,满足信息化发展对安保工作提出的要求。
第 7 页
第五篇:2015开学第一课直播视频
2015开学第一课直播视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与往年大有区别。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英雄不朽”为主题,紧紧围绕“爱国”“勇敢”“团结”“自强”4个篇章制作而成。通过一个个真实英雄故事的讲述,让孩子们共同回顾历史。《开学第一课》日前已在北京全部精心录制完成,节目长达近两小时,十分精彩。
> 该节目将在2015年9月4日晚上8:00在央视一套首播,9月5日>17:11分在央视一套重播。> 点击下图在线观看2015《开学第一课》英雄不朽全程视频>>>
Tfboys开学第一课为阅兵唱国歌
虽然离抗战胜利的那天已经过去了70年了,但是抗战英雄们腔腔热血的呐喊还时常回荡在耳边,值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不仅国家将要举行大阅兵进行庆祝。明星们也趁这个难得的机会来参与演出为先辈们喝彩。8月21日下午中国的少年偶像组合TFboys参与录制的《开学第一课》,已经录制完成。
本届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以“英雄不朽”为主题,集结了马天宇、凤凰传奇、谭维维、TFboys组合灯嘉宾与抗战老兵一起共同缅怀抗战历史。其中TFboys组合身兼重任,带领了全体观众一起唱国歌,黄子韬则为开场献唱主题曲。
马天宇、PEG组合《开学第一课》登台同献唱
近日,TFboys、凤凰传奇、李云迪、黄子韬、马天宇、PEG组合等各路明星参加《开学第一课》录制,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在《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上,不同于凤凰传奇经典革命歌曲带来的感动,钢琴王子李云迪历史篇章弹奏的沉重,TFboys引领全场合唱宣誓的严肃庄重,小王子马天宇与PEG组合同台演绎的《友谊天长地久》欢快活泼。
经典歌曲《友谊天长地久》是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曲。在很多西方国家,这首歌通常会在除夕夜演唱,象征送走旧年而迎接新年的来临。它的中文版本一直有些感伤,这首歌在很多亚洲地区中的学校毕业礼中常常作为主题曲,象征告别或结束的情感。而此次在《开学第一课》的舞台上,全新的编曲与新时代偶像们欢快活泼的重新诠释了《友谊天长地久》这首歌,马天宇演唱风度翩翩,PEG组合身着学生服,载歌载舞,活泼可爱,动静结合。再加上马天宇醇厚的男声与PEG组合甜美明快的少女声线,使得整个台风显得明快、充满活力,洋溢着欢乐的氛围。
这次马天宇与PEG组合的同台演绎,使人们对《友谊天长地久》这首经典歌曲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不仅展现了在革命时期的团结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同时,也向中国现代的青少年更好地传递团结友爱精神。
2015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不能辜负逝去的英雄
2015年《开学第一课》于9月4日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首播,我们全家人一起看完了节目。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是为了配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宣传工作。
今晚的节目中,我们的偶像黄子韬、马天宇也在《开学第一课》中分别献唱,节目通过与一个个英雄故事的结合,激发了我们中小学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强精神。其中黄子韬担任了《开学第一课》的开场嘉宾,以一段剑舞掀起首轮高潮,并献唱了节目主题曲《第一课》,为开学的学生们鼓足士气。马天宇则在“团结”篇章献唱经典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歌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美两国人民在生死战斗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看完了开学第一课,我真是心潮澎湃。我们中国是反法西斯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法西斯战役中规模最大爆发时间最早历史时间最长的民族。70年前虽然我还没有出生但我从小听祖辈的故事,从他们那里知道他们吃的苦是我们这幸福的一代是想象不了的。我们的英雄们利用各种优势进行地道战、包围战、地雷战和游击战等,用生命筑起了钢铁长城。抗战八年中华民族凭着一颗坚定不移的心前赴后继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当然日本的侵略也使我们中华民族受到了重创。
我们这一代一定不能辜负逝去英雄的希望,一定要好好学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