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永吉二中 侯雪松
一、背景及说明
语文知识教学替代能力培养,一直为有识之士所诟病。现在我们的共识是知识学习不能取代能力习得,这本没有错,可实践中我们却又多少有些矫枉过正了--对知识教学的批判累及知识,以至于形成一种反感甚至排斥知识的倾向。我们的教学还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反智”倾向--一味地读,一味地“悟”,好像一借助概念进行分析就意味着对学生主体性的剥夺。
诚如很多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的问题的讨论,我们远还没有深入。任何能力的养成都是以相应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适宜的知识才能建构成一定的能力。就现状而言,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这一套语文知识对我们所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有没有帮助?科学不科学?若不行,那么,怎样的体系的知识才是我们教学所需要的?我们应当引进、建构哪些知识?
当前的语文教学的确充斥着大量的知识,可同样是事实的是,我们从小学教到高中的却依然是那么几个概念,因此,知识的泛滥实质上是知识的匮乏。这些础兰了的知识,多数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本应当与教学有更加密切关系的,诸如文学批评之类的学科却长期以来与语文教学处于隔膜状态,以至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找不到一块“基石”(概念),教学游离恍惚,学习难以深入。笔者以往在教《岳阳楼记》时都遇到过这样的困难,这一次决心到古代文论中汲取营养--引入“文气”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运用“美学”进行讲解
二、案例描述
具体内容略
三、收获与反思
1、讲“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已经不知有几回了,每次自己都感动不已,可学生往往不买账。这次主要从艺术形式的角度切入,课堂借助“敛气蓄势”理论运行,学生对这一经典作品的艺术成就及作者的思想境界有了深切的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主要得益了传统文论知识(“文气”“概念”及“敛气蓄势”“原理”)的引人。不论是深入地理解作品,还是最后鉴赏能力的形成,读者都应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
2、语文教学鉴赏领域知识的贫乏与应有知识的长期缺席,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面临尴尬。一方面教师因此不能透彻地理解文本,备课缺少“理”数,而即使肚子里有
“货”,也无法借助当下的语文知识来承载;另一方面,学生因此学习没有支撑点,不能深入,学力难以发展,可一旦老师向他们提供新知识时,却由于知识的长期缺席而感到突兀和陌生,由于知识是系统性的,尽管老师尽力地深入浅出和简化(由于没有可供教学的知识序列,这种努力可能是不科学的),他们还是感到有点“费事”。语文教学热切呼唤教育界对现有的语文知识进行厘清、扬弃,并或引入或创建新的知识,建构新的语文知识体系、新课程、新理念,可新理念靠什么来张本、诠释,旧的知识能当此任吗?因此,此番工作是当务之急,不容回避的。
3、对知识的掌握,教师与学生要有所区别,在广度与深度上教师都要优于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要以能运用为最高准则,除了那些基本的概念、原理之外,其他的只要有所了解就行。我们也不能以掌握概念为最后目的进行教学。高明的老师是嘴上不出现知识,可每一个环节涉及的都是“理路”。就此而言,本案例好些地方缺乏课堂教学智慧,课堂上确实有“过显”的地方。有些教师认为,这堂课什么术语都不出现可能较好。对此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有概念性质的知识,是不能取消的,因为它是认识的本身与再深入的基础。当然,对于本案例那些知识拥有概念的待遇,这确实需要商榷。
4、课堂教学应该大胆而适度地运用分析的手段。古代
文论为分析提供了一条“出路”。古代的文学批评是“美学”的批评,是成熟个体借助经验、结合比喻等手法对文章进行理性而又不失情感、形象的阐释,这完全可以直接借鉴到语文教学中来。教师作为特殊的读者,用自己成熟的体验,通过形象的讲解,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5、古代文论的优缺点要一并正视。正是因为是“美学”的批评,古代文论在某种程度上缺乏严密与透彻,甚至,古代文论中的概念,如本案例引用的“文气”,它们的意思也是“游移笼统”的(因此严格地说还称不上是概念),因此需要受众有较强的感受力与领悟力。本案例开始的时候部分同学觉得“文气”很玄乎,难以把握,除了鉴赏领域长期以来概念的缺席带来的负面影响外,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因此,我们若要到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汲取一些知识,还应该做一些相应的转化工作。
第二篇:《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想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吟味,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7课的一篇文言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三、学情分析
我们班现有学生72人,但语言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语言组织能力欠缺。根据学生的现状,我在对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把知识直接展示给学生,还通过我们生活中最浅显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对他们来说深奥的道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五、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内涵。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述法 图文对照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学生作品
岳阳楼记视频片段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掌握了重点字词,初步了解了 课文内容。并探讨了课文的一、二段。本节课我们要分享交流的内容,请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三、四、五段,领会文章的主旨。
2、联系个人实际,谈谈你对文章名言警句的理解。(二)、回顾课文
请一名学生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老师:(评价)虽然有小瑕疵,但整体背的不错,很有激情,带着这份激情 和老师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
(三)、指导朗读(配乐朗读)
1、朗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2、提醒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四)、合作探究
1、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根据第三、四段景物描写创作两幅画)
老师: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作业,就是根据课文中三四段的景物
描写来创作两幅画,哪位同学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甲:举手
学生乙:举手
两名学生上台将自己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2、学生简单介绍创作过程,教师点评。
学生甲:我是根据课文中三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画出来的,也有我自己的想象在里面。
老师:第一幅画天气如何?
学生甲:是一种阴霾的天气,又伴有大风大浪,船只都无法前行。
老师:那第二幅画呢?
学生甲:天气非常晴朗,阳光明媚,水鸟在自由自在的飞翔。
老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你把湖面画成金色的?
学生甲:因为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句是“浮光跃金”即皎洁的月光照在湖面上,使湖面泛着金光,所以我就把湖面画成了金色的。
老师:那你的创作过程如何呢?
学生乙:第一幅画天气非常的凄凉,阴云密布,太阳和月亮都隐去了它的光芒,狂风四起。第二幅画中的天气却非常好,阳光明媚,湖面一片平静,海鸥自由自在的飞翔,岸边还有野草和兰花。
老师总结:两位同学画的都非常好,虽然都是根据三四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创作出来的,但风格却完全不同。
3、欣赏两段视频,再次感受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景物描写。老师:这两段分别写了怎样的景物? 学生: 阴
晴
老师:(请学生乙再次上台来)请问你在创作这两幅画的过程中心情如何呢?老师这里有两个表情符号(笑脸)(哭脸),用这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学生乙:(在第一幅画的后面用了哭脸;在第二幅画的后面用了笑脸。)画第一幅画的时候心情非常郁闷,因为天气凄凉。而第二幅画中天气很好,让我的心情很是愉快。
4、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迁客骚人欣赏完两种景物的感受。结合迁客骚人的遭遇引出“以物喜,以己悲。”(学生板书)
5、讨论:“以物喜,以己悲。”你对此怎么看,赞同还是反对?
(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谈看法)
赞同:①我遇到顺心的事情,比如妈妈给我买一件新衣服我就高兴,反之我的东西丢了我自然就不高兴了。
②如果我考试成绩理想我就很高兴,但考得不好,爸爸妈妈就会批评我,我肯定会很伤心的。(个人情感的发泄)
③如果不管外物的好坏,你都无动于衷,感觉就像个机器人。
④我们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灵活。⑤如果外物的环境都影响不了你,就不能融入社会。还是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⑥人有悲欢离合,这是人之常情。
反对:①虽然以物喜,以己悲是个人情感的发泄,但遇到高兴的事就高兴,遇到逆境,困难就难受,这样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的。
②我觉得我们做事情还是要理智,不要因一时冲动而去做事情。
③我小时候因为生病而导致耳聋,听不到声音了,如果因此而一直悲伤,一直难过,就什么时候也干不成了,我要向邰丽华、海伦凯勒学习,虽然遭遇挫折,但却坚强的面对。
6、教师总结: “以物喜,以己悲。”是人之常情,但不是人生的最高境。引出古仁人之心。
7、挑选一名学生领读第五段。(对学生领读情况进行评价)
8、分析理解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内涵。(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回答。)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不以为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9、引出文章的名言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板书)
10、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由回答,老师总结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学生:爱国思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学生:忧国忧民
学生:先忧后乐
学生: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老师:课文的最后一句是什么呢?
学生:微斯人,吾谁与归? 老师:斯人,是指什么人? 学生:是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希望滕子京要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范仲淹也被贬官,所以这句即是对滕子京的劝慰,也是自勉。
11、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回答我国还有哪些人是忧国忧民的楷模。(学生结合自己学过的课文回答)
学生:鲁迅(为了挽救国民而弃医从文)
学生:屈原(以死报国)
学生:陶渊明(隐退山林依然担心国事)老师补充解释:杜甫、文天祥等。(幻灯片补充展示)
(五)、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
叙缘由事
写阴晴二景
抒悲喜两般情
论古今忧乐情怀
老师:本文是范仲淹应自己的好友滕子京邀请为重修岳阳楼写的记文,但范仲淹却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六)、启示
(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悟。)①在学习上要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②作为班长,我觉得我一定要让我们的班级团结友爱,积极向上。这样我才会高兴。
③我们要爱国、爱家、爱学校、爱自己。
④不管我们国家是贫穷还是富裕,我们都应该爱自己的国家。
⑤因为我们是聋哑人,我们得到了亲人、朋友、和社会上爱心人的关心。等我考
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我一定要回报我的亲人,朋友、更要回报关心过我的社会上的爱心人,我要帮助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我要将这种爱心传递下去。这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老师总结: 无论职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也无论你有没有经过人生的挫折,只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同学当中也会距离古仁人那样的人越来越近,最后让我们用响亮的回答来表示我们的决心,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作业
结合文章内容,联系自己实际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感悟。
九、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学生作品(阴)学生作品(阴)以物喜
以己悲
学生作品(晴)学生作品(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教学评价
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老师互动,掌握了文中的名言警句。从学生今天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能够紧跟老师的引导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风气异常浓厚。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我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与教师教学的合理运用,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的帮助。但本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能结合我们今天的时代,结合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了他们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的理解。学生的交流和发言出乎我的意料,很有自己的想法,特别谈到了:他们也许不能对国家有多大的贡献,但他们可以对自己的家庭、对关心过自己的朋友,对关心过他们的社会中的爱心人士尽以及比他们更需要关心的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把这种爱心,这种责任更好的传递下去,这正好也体现了我们今天的主题“传递爱与责任”。使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不足之处:我应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更加完美地利用好课堂生成资源,由于自己年轻,教学过程还缺乏淡定,有一定的口误。如果有下次,我会让教学少点遗憾。
第三篇:岳阳楼记评课案例
《岳阳楼记》评课案例
听课地点:xx中学初三(4)班 听课时间:11月7日上午第一节 授课老师:滕老师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它是一篇散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一直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滕老师的这堂课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弊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正确的评价。”
我认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如下几点特色:
第一,主体参与,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滕老师设置情境,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利用多媒体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同学的解说,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然后教师利用名言“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引出课题。这种让学生参与,导入新课,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选读美读,领会感情
为了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滕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选第三、四、五段探究朗读。让那些选择相同段落的同学组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美读探究,文本中的情景自然地跃出纸面,学生把自己带入了“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的情境中去,并随着“迁客骚人”或喜或悲。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各组代表汇报朗读(要求不看课文,情自心出),师生点评。第三,拓展探究,丰富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了拓展学生思维,丰富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我将学生分为四组,要求每一组都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分别探究:(1)、我国四大文化名楼特征;(2)、与四大名楼相关的诗文;(3)、二至三位名人的人生观;(4)、与岳阳楼洞庭湖名胜比较,谈谈如何开发与利用我市登月湖的旅游资源。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对登月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树立从建设好家乡到建设好祖国的崇高理想。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第四篇:胡青林教学案例分析岳阳楼记
课堂生成,点亮课堂
————《岳阳楼记》教学的案例分析
工作单位:河源市光明学校
作
者:胡青林
一、设计意图
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力图改变古文教学过于沉闷的课堂气氛,过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改下对古文教学的要求,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真正达到古文教学与现代化教育整合,珍视传统文化基因与创新审美相结合。这只是尝试,是一次不成熟的探索,但会促使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以“记”为名,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而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表达了作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文章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大量使用骈句,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岳阳楼记》虽然冠名为“记”,实际上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借题发挥,表现作者在政治失意中旷达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表达了自屈原以来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一脉相传的报国情怀,对学生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教益。其语言骈散结合,表达方式灵活,是一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美为一体的千古美文,是很值得我们品味和探究的。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将近两年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一定地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并懂得一定的朗读技巧。这篇文章较浅易,对于文章的主旨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还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分析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本文的语言极尽音韵节奏之美,不反复吟诵则不能尽其兴,因此,不同形式的诵读将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以读促学,以读生情,以读明理。可以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侧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掌握稳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对比的特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反复朗读,品味意境,读出情感,领会本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理解文中的主旨句,激发爱国热情,胸怀天下,做一个大写的人。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引导诵读,理解文本,读出情感。
教学的难点:理解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写复杂的情感。这是因为学生受到年龄,阅历和人生经验的局限理解起古代迁客骚人的感情会比较困难的缘故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1、主体参与,激趣导入
提问引出岳阳楼,并利用多媒体有关资源介绍岳阳楼。学生回答提问,欣赏: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岳阳楼。再引出课题。(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引出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名家范读,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找出文章主旨句,声情并茂的朗读(重点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让学生能初步感受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选读、美读,把握作者感情
引导学生作者的心灵世界,提问帮助理解相关内容,让学生对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再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理解的。最后让学生美读文本,融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同时朗读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品读课文
①本文前四段交待了重修岳阳楼的原因,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情”,作为一篇“记”作者的本意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发的一番议论,作者以为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②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的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③那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5、拓展思维,丰富知识
根据提问谈谈感受,让学生实现与自我的对话,完成自我价值观的提升。
通过以上几步,同学们基本上能够理解本文作者最终要表达的是作者阔达的胸怀和伟大的政治抱负。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一番拓展:回望中华几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大家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像范仲淹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问题设计是想通过系列化的拓展让这样的情怀能够打动学生,同时对他们有所激励,激发孩子们也努力追求这样的境界。果然,学生说到屈原、杜甫等。我也进行了适时的总结:这样的情怀,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啊?尤其在范仲淹被贬的情况下,这种情怀尤显得难能可贵!到此为止,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较为完整和成功的渗透理想教育的课堂环节了。
但是,恰恰就在这时,有个学生问:老师,我们怎么学的都是被贬的人写的文章啊?其实在备课的时候也想到过这个问题,只不过没有作深入的思考,而学生此时问的这个问题,给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何不借此机会让他们来比较一下这些不同的文人的不同的思想和情趣呢?因而,我首先肯定这位同学的探究精神,接着,我们大家一起回顾最近接触到的被贬管的人所写的一些文章,有苏轼的《记承天诗夜游》、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些作者往往有相似的经历,但是各自所表达的情趣、思想和情怀又是不尽相同的,又得寄情山水,有的超凡脱俗,有的借景消愁愁更愁,大家说说看这些人中你最喜欢谁的风格,并且说说理由。
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让古代文人的人格力量更深地对孩子们产生影响,从而逐渐地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因为各自喜欢的人可以不同,又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从理想教育的角度来看,效果要比之前设计的教学过程来说要更为明显一些。
可惜课堂时间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这是一个遗憾,因而在课后,我把这个话题布置为一篇作文,让学生用文字来畅谈,从有限的交流情况我感觉到学生们已经因为这篇及之前的若干相关文章引发了较为深刻的思考,不同的观念体现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差异,但很显然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不知不觉地就影响到了学生人格的形成。
七、教学反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通过这节课,我更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相促进的,学生的话有时候也能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启发,进而让课堂活跃起来,有更多的生成,而这要比完全预设的课堂有价值得多。而且,就这堂课的内容而言,课后掩卷而思,我最喜欢的是谁的风格呢?如果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结合我自身的情况来说说我的看法,对学生是不是有更大的触动呢?经常在课堂结束的反思中,我们看到了这样那样的亮点,但同时也觉得,还有很多遗憾,看来教学真是一个永远研究不完的课题,而我们语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更是我们语文老师需要用心研究的课题。
不足:因为本文太著名,我参考的资料太多,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历史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学目标要求也会多,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平时备课,要从学生的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我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吸取教训吧!
2014年6月10日
第五篇:《岳阳楼记》教学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节选)
执教者:欧阳代娜 辽宁鞍山十五中学
预习提纲
一、查阅工具书弄懂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全文。
二、熟读并口译文章的一、二自然段。
三、思考以下问题:
第一,文章标题是“岳阳楼记”,这是什么体裁?文章是以记叙为主,还是以抒情议论为主?第二,文章有一句话可以作为全文的中心线索句,你能找出来吗?它是如何贯穿全文并引发出作者的伟大抱负的?
第三,文章为什么要详写洞庭湖的风光?这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吗?
说明:本文采用两课时来讲授。在这里选录的是第二课时,以便能更集中地体现“从整体入手,重在思路点拨”和“文道统一地讲述语文课”的原则,以供大家研究。为了两节课的上下衔接,我把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部分先作一简介。
第一课时(节选)
(在引导学生朗读、串解第一、二自然段落之后,重点抓住“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来作启发引导)
生:第二自然段的第五句是:“(既然)这样,那么(岳阳楼这个地方)向北可以直达巫峡,向南可以直到潇水、湘水,被贬迁的官员和(来往的)文人墨客,都汇集到这里来,这些人目睹洞庭湖的景色而产生的情感,怎么能够相同呢?”
师:很好。大家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十分关键,可以说是全篇文章的文眼(也叫题眼),全文由此而思路顿开,文思如涌,一气呵成地完成这篇宏伟杰作。大家找一找是哪个字?[课堂活跃,大家争论]
生:“异”字。
师:十分正确。请把这个词加上着重号,整句话下面画上波浪线。这一个“异”字,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导出新的思路,最后抒发出伟大的抱负,十分重要。以后大家看书,要学会把握这些关键的字词句。现在大家来研究下面的文章,作者接着写什么?请看下面第三、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内容?
生:这两段写洞庭湖的风光。
师:那么作者写出来“异”样的内容了吗? [生有争议]
师:大家讨论一下,哦,同意“没有”的是少数,不过,我也觉得他没有写出新异的东西来,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先翻译出这两段的意思来。大家先默读第三段。
(接着引导学生口译第三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悲”字 „„
师:很好,大家注意“去”“国”字的用法。请大家在这段后加上批注:“览物之情——()”是什么感触?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生:“悲”字。
师:很对,请大家填上。这样的触景生情,有没有新意?“异”字写出来没有?
生:没有。因为看到这种情景,大家都会有这种感受的。
师:很好,我们再往下看,看看作者还写什么?通过什么方法引出“新”和“异”来?
(接着引导学生口译第四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喜”字)„„
师:后一句译出了作者的心情,很好。注意“偕”字的读音“xié”,一起。整体的第四段有不少短语,我们今天还常用,大家找找看,都有哪些,并用横线在短语下,以引起注意。
生:有“春和景明”“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师:找得很对,还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大家给第四自然段作个批注:“览物之情——()”从课文中选出一个字来概括。
师:“喜”字。师:很对,以上是第二部分,段意是“览物之情”。现在第一课时结束前,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的“异域”在哪里呢?作者花费这么多的笔墨写出洞庭湖四时不同风光,其作用是什么?
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师:我们在上一节课已阅读并口译了第一、二部分,但作者的“异”还没有看到。难道这篇文章也只是一般地描写洞庭湖风光吗?作者定有他的深刻思想安排在巧妙的构思之中。请大家注意作者的观点体现在哪个句子中?我们一齐来朗读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后]体现在“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句中。师:找得很对。这句话中哪个词对前面的文章作了照应,使文章顺利地从 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生:“异”字。
师:很正确。“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一句把话题引过来,为下文的写作铺平道路。“求”字当“研究探求”讲,古代的贤者圣人,唐尧虞舜这些高尚的人物的心境,一定会有不同于“二者”的想法,这“二者”指谁?大家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是指以上的览物之情的两种人之常情的心境:“悲”“喜”。师:很对。大家研究一下,范伸淹同意不同意这两种心境呢?是不是认为应有第三种心境呢?
生:[活跃]不同意这两种。
师:既然不同意,那为什么还要写出它们来? 生:为了作对比衬托。
师:正确。先作铺垫,引出第三种心境与主张。大家在第二部分后面加上评点:“铺垫”。“过渡自然,结论引出,水到渠成”。第三种心境是由哪个句子表达出来的?
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很好。大家用波浪线画在句下。“以”字,作因为讲。全句应译为不因为客观环境好(坏)就沾沾自喜,趾高气扬(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也不因为个人境遇顿挫(顺利)就悲观失望,怨天尤人(盛气凌人,妄自尊大)。以上“二者”中的前者是“以己悲”,后者是“以物喜”,都是作者所不取的。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生:[口译]“处在高官的地位上要时刻为老百姓担忧;如果不做官了,就要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朝廷的政策。”
师:“忧其君”一句理解得好。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有忠君思想这是不足为奇的,这当然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这位同学翻译时作了些改动,说明他注意到这点,是很好的。可不可以这样译:就要时刻关心君主的活动(也就是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朝廷的政策)。
生:“进”,指做官,“退”,指在野。与前面的“喜”和“悲”相呼应。师:很好,请大家批注在书上。那么,作者认为到底该怎样做?他的伟大抱负在哪里?
生:[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很好,这个结论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个句子请大家加上波浪线,在“先”“后”两字下加个小注,这是什么句式?
生:[讨论]原句应是“天下之忧而先忧,天下之乐而后乐”。“先”“后”两字提前了。
师:很好,正确。这叫做句子成分前置,目的是为了突出与强调它们的作用,大家作出批注。这一先一后,就写出了人物心灵的高尚,抱负的伟大。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还很欣赏并效法范仲淹的这种伟大的抱负,说明在近千年前,我们古代的仁人志士就具有这种伟大的胸怀,的确是令人钦佩和引以为民族自豪的。所以这篇文章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教育和启发了千百万后来人去为祖国的发达、民族的兴盛不遗余力地去拼搏,奋不顾身地去斗争,不惜流血牺牲,使后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我们从小也要立志做这样的人,为祖国为民族去拼搏,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文章到此,是否可以结束了?“微斯人”一句是不是多余的? 生:不是多余的。
师:为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大家再回到文章的第一段,看与哪句话有关? 生:[研究片刻]与前面“属予作文以记之”有关。师:基本上是对的。但与“谪守巴陵郡”一句更密切。因为朋友被贬,心情不舒畅,范仲淹作此文来劝慰勉励滕子京不必“以己悲”,应振作起来,为国为民奋斗。并表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因此这句话,不但不多余,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句,其作用是“全文扣题”(请大家批注)。这样一来,本文作者的思路,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了。
这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段意是“伟大的抱负”。
师:现在我们来总结课文:1.整理出作者的思路脉络;2.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大家一齐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生:[齐读全文并讨论][教师指导总结] 1.整理文章思路脉络:
谪守巴陵郡一属予作文一前人之述备矣一得无异乎一或异二者之为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一吾谁与归。
师:归纳中心思想不必全班同学在文字表述上完全一样,把中心思想的主要观点概括出来即可,具体文字,自己去整理。
2.本文中心思想应包括以下基本观点:
第一,通过对岳阳楼不同景色与游客登楼览物后不同心情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第二,进而引发出“先天下忧,后天下乐”的伟大抱负。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生:文章是什么体裁?
师:记,本是一种比较自由活泼的古代散文体裁,可以记事,亦可以议论,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本文记叙的篇幅虽然不少,但这只是一种铺垫,为了烘托中心思想而写。它的主体部分在第四部分之中,是用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师:通过预习,对照课堂评点,我们基本上弄懂了课文的意思。文言文的自学方法又有了初步的训练,大家看,我们这课的学习任务完成没有?
生:完成了。
师:很好。语文课不可能一次就学会并且掌握读写能力,它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要坚持语文能力训练,不断学习语文知识,不断进行知识宝库的大门——它就是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今天只讲了一点方法,重在实践,祝愿大家成功。
——选自葛维春主编《中学语文名师经典课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