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踏寻诗圣的足迹活动设计
“踏寻诗圣的足迹”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背景及意义。
1、设计背景说明:
在离学校不足两公里的平江大桥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伟大爱国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长眠之地。虽与“诗圣”毗邻,但孩子们对他的了解也就停留在教材上那几首读过的唐诗和常在墓穴外围玩耍的经历上,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身边资源,对这样一位曾在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进行宣扬,弘扬他那种伟大的爱国精神、民族文化,让我们的学生了解这些人物,了解他们的功绩,崇拜他们,找到激励自己上进、学习的动力。
2、课题的意义与价值: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大语文观的理念指导下,把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个活动中,我们的学生将到杜甫墓进行调查访问,了解“诗圣”不平凡经历与不朽功绩。并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配有文字介绍的实物及搜集资料,举办一次“踏寻诗圣足迹”展览。为了引起人们对这次活动的关注,学生们还将写作新闻通讯稿或小评论、制作旅游宣传册在学校内进行宣传。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在口语表达、写作能力、与人沟通、与人合作、了解社会等方面得到很多的收获,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① 通过收集介绍杜甫的生平、作品等方面的资料,使学生对“诗圣”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② 通过学习走访,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参与实践、积极动手的良好行为。③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上网下载、上图书馆查阅、参观调查访问、拍摄图片等等),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分析。
②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能写出调查报告。③经历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调查,初步学会如何与人交际、与人协作。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对“诗圣”其爱国主义思想的崇敬之情。②通过活动,增强相互关心、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学生普遍对社会实践怀有很浓的兴趣,问题意识较强,能围绕主题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比较关心当代文化生活,与人合作、交流能做到团结有礼,口语表达能力较强。但是在计算机技术能力方面、写作方面还需要老师适时提供帮助,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有主观的倾向,会影响团队的整体合作,还有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会羞于与外界的交往,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总目标:“踏寻诗圣的足迹”的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课程研究的活动过程中走进杜甫,使学生对杜甫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从于激发学生对杜甫及其作品的喜爱之情与其爱国思想的崇敬之情。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互助,收集杜甫的诗歌及相关故事、走访了解杜甫的生平等,增加学生课外知识量,开发返朴归真的语文教学观;通过学生自己撰写参观杜甫墓后的感想及作为小导游向旅客介绍相关景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从多方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通过上网查资源、阅读书籍、调查访问、拍摄图片、展览交流、成果汇报等一系列活动来达成预定的目标。
2、研究的内容:
(1)、粗略了解杜甫的生平。
(2)、收集、朗诵杜甫各时期的代表作。(3)、收集杜甫“忧国忧民”的故事。(4)、参观杜甫墓的过程中拍摄相关作品并写下介绍词。
(5)、对守墓人即杜甫后裔进行采访调查,寻找诗圣葬在小田村的原因等等。(6)、试做小导游,把杜甫墓的相关景点及故事介绍给身边的人听。(7)、参观完成后,通过写作、绘画等表达自己心中的体会。
3、预期成果:资料收集笔记、采访笔记、活动作文、新闻通讯稿、摄影作品、实物介绍词、成果展览……
五、资源设计
1、提醒学生上学校电脑室或图书室搜集有关杜甫生平、诗歌等相关资料。
2、实地参观考察杜甫墓,访问当地杜甫后裔等。
3、给家长一封信,将课题内容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协助和支持。
4、查找收集校本教材《 》一书中与“杜甫墓”有关的资料。
5、制作课件,做好课题动员。
六、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了解本次活动的学习目的;明白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学习了解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步骤、方法、要求。
1、协助学生上网查找搜集资料。
2、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以及它的研究方法、步骤。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1、学生大胆提出值得关注的课题,讨论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2、确定课题。
3、通过校本教材介绍杜甫墓的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兴趣。
1、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值得关注的课题研究主题。
2、全班同学与老师共同对每个同学提出的课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选择出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课题。
3、给家长一封信,将课题内容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成立课题组
每八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选出组长,填写小组分工合作表,制定研究计划表。充分交流与研究
共分六个组,即故事组、朗诵组、摄影组、采访组、导游组、作文组。每小组选择一个内容,但故事与作品都要求搜集。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制定初步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与学生交流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开题报告和评审
在班上各组向教师及全班同学陈述研究设想与预期效果,并由全班同学、指导教师评审其科学性与可行性。调控学生开题报告中出现的偏差,以及评审中出现的误区,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方法。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查找、收集、阅读杜甫的生平资料、诗歌、故事等。
2、利用工作日,师生共同参观考察“杜甫墓”,走近杜甫,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3、做好汇报准备,如杜甫生平介绍、诗歌朗诵、故事讲述、摄影作品展览、采访笔记整理、作文、绘画等。
4、小组长组织组员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旅游宣传册,在课室一角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观看。
5、课堂展示:各小组借助多媒体展示研究成果,并向其它小组征询观看作品后的意见和建议。
1、组织学生到学校电脑室进行资料的查找。
2、和家长不断沟通,帮助家长协助孩子进行学习。
3、主动向各组了解获得的信息资料,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指导作用,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七、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学生们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对“诗圣”杜甫有了较深的了解。学生们以全新的视野来重新审视与他们毗邻的“诗圣”,深深感受到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生的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提高了收集资料、朗诵、口语交际、调查、访问、合作、分析、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过了一系列的写作活动与展示活动,学生们懂得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方法与意义。在活动中还有待加强对学生团队的指引,以及对一些较被动学生的鼓励与帮助。评价方面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第二篇:踏寻烈士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踏寻烈士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参观红色景点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为了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继承先烈遗志,同时帮助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高党性修养,增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小组成员间的沟通、交流,管理系学生党支部第四小组特策划“踏寻烈士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活动时间:2012年4月7日
三、活动地点
广东省博物馆(旧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四、活动主题
踏寻烈士足迹,传承革命精神
五、活动对象
管理系学生党支部第四党小组
六、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管理系学生党支部第四党小组
七、活动具体流程
1、前期准备:
2012年3月9日商量活动目的地,包括广东省博物馆(旧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在烈士陵园内),参观的路线是先参观广东省博物馆(旧馆)再前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2、人员分配:小组共23人,采取班级分为3个小组。分组情况:10行政文秘班共9人为第一组,组长詹伟园;
10涉外文秘班共7人为第二组,组长廖思洁;
10商务文秘班和副组长黄罗茵共7人为第三组,组长梁婷婷; 活动负责人:郑俊奇
3、时间安排:
(1)2012年4月7日早上8:10准时集合在第二饭堂门口,每组组长负责带领该组组员。
(2)①8:20乘坐校巴,到燕塘地铁站下车(约为9:30),②在燕塘地铁站搭3个站到体育西路站,(约为9:45),③在体育西路站下转一号线到农讲所站(约为10:00),④从农讲所B出口走,沿中山四路走160米,向右转进入越秀中路,直走100米,右转继续沿越秀中路走290米,到达广东省博物馆(旧馆)。(约为10:30)
⑤到达博物馆后先进行大合照,以小组为单位可各自分开游览,11:30集体集合在博物馆门口,步行回农讲所地铁站(约为12:00),⑥乘坐地铁1个站到烈士陵园(约为12:05),在出口附近就午餐。12:45在烈士陵园景点门口集中,先进行大合照。
⑦14:00全体在门口集中,进入广州起义烈士陵园进行参观。
⑧约15:00若有同学想到附近游玩的分成一批,想回校的分成一批,两边各选出一名临时组长,若发生紧急情况必须通知总负责人。
⑨晚上20:00,各班组长汇总小组成员返校情况,并汇总总负责人。
八、注意事项
(1)若在搭地铁的时候出现人流拥挤小组成员走散,组长必须要保持联系,团队统一在农讲所地铁站B出口等齐人数出发。
(2)出发前每个成员必须记下总负责人以及各组长的联系方式,组长记下总负责人的联系方式。
(3)出发前每个成员最好随身自备一点零食和水,以防途中饿肚子。
九、经费预算
1、校巴:20元/人,地铁10元/人,午餐20元/人,共50元/人。(自费)
管理系学生党支部第四党小组
2012年3月10日
第三篇:踏寻红色红色足迹 献礼建党九十周年
踏寻红色红色足迹 献礼建党九十周年
为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社会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院组织了此次“踏寻红色红色足迹 献礼建党九十周年”的赴上饶横峰的“三下乡”活动。
在此次行程中我们相继进行了、参观革命遗址,重走红军路、文化下乡,红色文化普及和调研红色电影展播、唱响红歌,弘扬激情、航空知识普及,走进横峰中学等一系列活动来让更多的民众和学生感受到红色历史带来的光荣使命感。
参观了葛源镇红军第五分校旧址纪念馆和闽浙赣苏维埃政府旧址。我们详细的参观了1982年建成的陈列馆,里面有很多革命时期牺牲英烈留下的珍贵文物。在陈列馆的门口,有一尊无名烈士塑像,我们在塑像前重温入党誓词。
随后我们又去了位于枫林村的中共闽浙赣省委、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和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
下午我们走访了邱金辉烈士的遗属,邱立和老先生和他的夫人,丘老拿出了珍藏多年的文物,给我们一一介绍它们的故事。告辞的时候,两位老人家坚持要送我们出门,老人家的和蔼可亲着实让人感动。
晚上,我们在横峰县纺机场灯光球场,为当地的居民放红色电影,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
第二天上午我们在横峰中学给高二学生举行航空知识讲座、讲学习经验。下午,走访一民间红色收藏爱好者,给我们展示了许多历史照片、文献。晚上我们开展“红色文化的普及情况”和“红色文化对当地民风的影响”调查问卷。
“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这是我们的口号。在每项活动的策划中,我们都集思广益,努力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踏寻革命足迹 弘扬延安精神
踏寻革命足迹 弘扬延安精神
——院团委2011暑期社会实践
为庆祝建党90周年,落实“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的安排部署,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引导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党的历史,领悟党的精神,切实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院团委在2011年暑期开展了“弘扬延安精神,踏寻革命足迹,开展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师生赴革命圣地延安进行社会实践,通过重走红色路线,对青年学生进行党性和党的知识教育,让其亲身感受革命的艰辛,体会生活的来之不易,以进一步继承党的优良传统,重温90年光辉历程,感悟青年历史责任,切实践行胡锦涛总书记“三个结合”的殷切希望。
赴延安期间,实践团队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等地,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在实践活动结束前,实践团队来到张思德烈士墓前,在毛主席亲笔题下的“为人民服务”大字前重温入党、入团誓词。深刻体会延安精神的理念精髓,那就是:坚定不移的政治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让我们深刻理解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用延安精神来净化思想,引导我们走上正确、健康的人生之路是很有必要的。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时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跟上时代步伐,必须珍惜年华、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延安精神,根据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特别是根据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变化,实现延安精神的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会谨记“敬学、明德、远志、修能”的校训,努力学习专业技能,立志成才,将思想力量转变为行动的动力,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延安,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朵红艳艳的山丹丹花,在我们心中你是开的那么绚烂,那么美丽,我们会将你的精神继承。延安,您将会永远被我们铭记.....共青团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
第五篇:踏寻长征足迹缅怀先烈精神
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
----踏寻长征足迹,缅怀先烈精神
敬爱的党总支: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长江委团委组织下,我们一行45人踏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了条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漫漫长道。从湘西到贵州,鲜红的党旗一路飘扬,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萦绕耳边。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重走长征路,与治江事业同发展”,在重走长征路上,我们一边缅怀革命先烈的长征精神,一边了解新时期治江思路下的人水和谐的真正内涵。短短的6天转眼就过去了,但在我的脑海里娄山关、老红军回忆长征历程、遵义会议旧址、湘西晓坪溪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贵州龙坝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工作讲座……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个大家熟悉的名句中指的雄关就是娄山关。而《忆秦娥·娄山关》中描写的就是红军指战员英勇鏖战的壮烈情景,长征途中的第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也就是在这里打响。娄山关志中记载: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拨1576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遵义、桐梓两县的交界处。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在娄山关前一座高14米,宽25米的大理石碑上,以行草手书体放大镌刻的《忆秦娥·娄山关》更增添了雄关声色。大家伫立在这雄险的关口,对着石碑
思想汇报
细细品读这首词,遥想71年前的那场战斗,都为红军战士的勇猛所感叹,都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感动,都为红军战士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所折服。
在革命圣地遵义,我终于第一次亲眼见到了一位亲历长征的老红军,更让人兴奋的是能坐在第一排听这位92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讲述当年长征的战斗史。老红军姓王名道金,他的报告从长征时期红军政策和白区时政的比较开始,回顾了他长征途中的生活和战斗经历。在整个报告会过程中只有两种声音,一个是王老很重的乡音,另一个就是我们的不断的掌声。有三点让我映象深刻:
1、让人不得不佩服的是王老在近2个小时的脱稿报告中,他思维缜密、条理清晰,所讲的事情就象是昨天发生的一样;王老的语言是那么质朴,但讲述的故事又是那么震撼人心;
2、按照现如今的价值观来衡量是很难想象那么多象王老一样朴实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岁月里,以“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支撑着自己走漫漫二万五千里长路;
3、报告会结束的时候,王老起身答谢,到会的长江委全体团员青年起立,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久久回荡在会议室,久久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次活动另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我们参观了湘西晓坪溪水土保持示范基地、贵州龙坝小流域治理、听专家作水土保持工作讲座。通过实地参观和当地水利部门专家介绍,使我们对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有了感性的认识,原来长江流域的生态是如此的脆弱,当地人民群众对水土保持的渴望是
思想汇报
如此的强烈,通过水土保持治理以后的小流域经济效益如此明显。此外,我们还听取了长江委水土保持局专家关于长江流域水土保持情况的讲座。通过专家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提供的大量图片、文字资料,使大家对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特别是“长治”工程在理性上有了一个比较系统、清晰的认知。通过现场参观和专家讲座两种形式融会贯通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新治江思路下的人水和谐事业还任重道远,我们新时期治江人肩上的担子还很重。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只要以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指导,以丰富的长征精神内涵为动力,在治江事业中践行长征精神,一定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长江代言人。
这一次的重走长征路,我感觉在心灵上、精神上又经受了一次血与火的洗礼。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革命先烈,曾经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斗,付出了巨大牺牲,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升华和深刻体现。一个民族的复兴,不能没有、不能轻视物质保证,也不能没有、更需重视精神支撑。细数我们伟大的党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从长征精神到延安精神,从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再到新时期的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这种精神在不断继承和发扬,并且这种精神也迸发出勃勃生机。
党的优良传统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中形成,在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中铸就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是发扬优良传统的核心,是保持先进性的关键。长征精神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思想汇报
始终是我们党凝聚人心、克难制胜的法宝,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也成为永远激励我们长江委人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时期的治江新思路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为长江流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践行新时期治江思路的工作中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责任心和自信心,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壮丽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