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书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第十六章 第1课时 分子热运动
教学设计
——史军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理解,并且化学课中已经知道了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较深刻的印象,因此学生对扩散现象的理解较为容易。扩散现象是“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的宏观表现。因此本节课中做好扩散现象的实验是让学生确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的关键。
分子动理论的其他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则显得较为抽象,做好相关的实验显得更为重要。例如为了说明:(1)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设计了墨水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扩散的实验;(2)分子间有间隙,设计了水与酒精混合的实验;(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设计了铅柱间相互吸引的实验等等。在演示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都让学生经历了观察、讨论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把抽象的内容通过实验进行比较感性的认识,从而突破本节的难点。同时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通过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3)通过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2)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现象。(3)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二)教学难点
(1)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四、教学方法
1、整节课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推断───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在进行“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的探究中运用类比、推理、论证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讨论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认知了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梅花的图片,以及诗歌。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提出问题:诗歌中哪一句说明了我们能闻到了花的香味,我们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呢?
学生通过分析知道诗中“为有暗香来”这一句为关键句,而对于为什么能闻到花香,学生还没能给出正确的解释,为新课的讲授设计了疑问。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二)实验探究,培养能力,新课讲授
1、分子
提出问题:
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2、分子具有什么特征?
根据“多彩的物质世界”以及化学的相关知识得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具有体积小、数目多的特征。
2、扩散现象(1)扩散现象
提出问题: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吗?怎样才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呢?
根据生活经验:喷香水或空气清新剂,炒菜时很快就闻到香味,初步得出分子是在运动的。
实验探究1: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之间的扩散
实验现象:空瓶子慢慢出现红色的气体
结论:(1)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由于分子运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叫做扩散。
(2)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递进提问:气体可以发生扩散现象。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也能发生扩散现象呢?
实验探究2:多媒体演示液体扩散的实验。实验探究3:多媒体演示固体扩散的实验。
结论:气体之间、液体之间、固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
猜一猜: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它们的扩散速度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实验探究1:往质量相等的两杯温度不同的水中,滴入墨水,观察哪杯水扩散的速度较快。结论: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补充: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实验探究1:多媒体演示酒精与水混合的实验 实验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 结论:分子间存在间隙。(4)讲练结合、走向生活
(1)下列运动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 运动的是()A、无数雨滴从空中落下
B、“固体清新剂”能使居室温馨芳香 C、秋风起,漫天灰尘飞扬 D、一铁块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炒菜时加盐,使菜有了咸味 B、少量工业废水污染了整个水库 C、校园里黄桷兰花盛开清香宜人 D、雨水顺着沙粒缝隙渗入土壤
(3)“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诗句,从物理学角度“花气袭人知骤暖”可以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 分子
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
3、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的作用力
提出问题:物体内部分子不停地运动,为什么固体和液体中分子不会飞散开,总是聚合在一起?
实验探究1:铅柱实验
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结论:分子间存在引力
递进提问:分子间存在间隔,那么固体和液体为什么很难被压缩?
实验探究2:用两个乒乓球代表某种物质的两个分子,中间用一个弹簧连接。压缩弹簧时两乒乓球相互排斥,拉伸弹簧时两乒乓球相互吸引。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是极为抽象的,学生很难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一知识点,用弹簧连着的乒乓球演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结论:分子间的作用力: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 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2)讲练结合、走向生活
(1)下列现象中,支持分子间存在引力的证据的是()A、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黏在一起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C、磁铁能吸引大头针 D、破镜不能重圆
(2)、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B、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一根纱线容易被拉断,一根铜丝不易被拉断,这个现象说明()
A、纱线内分子间不存在引力,铜分子间只有引力 B、纱线内分子间只存在斥力,铜分子间不存在斥力
C、纱线内分子间的引力比斥力小,铜分子间的引力 比斥力大 D、纱线内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比铜分子相互作用力小
(三)课堂总结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物质由分子组成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六、教学资源:课件(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件)
七、课时录像、文字实录(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课时实录)
八、练习与作业(见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包练习)
九、反思与建议
《分子热运动》是第十六章的第一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本节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的心得体会: 成功之处:
(一)以诗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梅花》一诗,提出问题“为什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学生自然会想到生活中闻到香味的例子,从而了解什么是扩散现象,并且能使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利用轻松的活动引入,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注重实验,善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分子动理论作为微观世界的内容,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因而显得十分抽象,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一理论,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大量的实验进行讲解。1)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之间的扩散实验。
2)硫酸铜溶液和清水的扩散实验。
3)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
4)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扩散的实验。5)两铅块相吸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创造——发现。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关系时,保证热水和凉水的质量相同,滴入的墨水等量,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由于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微观性,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需要应用转换法,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沙溪初级中学初三物理第十六章《热和能》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学教学整合恰当适中
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这样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化解教学难点。有待完善之处:
(一)分子动理论的内容较为抽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通过实验来讲 解的,但是由于本节课的实验过多,而且有些实验的效果并不明显,比如说在做NO2气体扩散实验时,NO2 气体的浓度不够,学生要观察到NO2 气体扩散到了上面的广口瓶中,就要等较长的时间,因此使得课堂时间较紧,整节课下来就显得有点匆忙。
(二)新课标要求我们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希望我们能学以致用,虽然我们也大量的列举了生活中的扩散的现象,并用分子动力论的知识作出了相关的解释,但是对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却没有举太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因此感觉到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
第二篇: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2.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案一 :创设情境
1827年的一天,布朗把花粉放入水中。然 后取出一滴这种悬浊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粉小颗粒在水中像着了魔似地不停地运动,而且每个小颗粒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改变得很快,不会停下来。这些小颗粒实际上是由上万个分子组成的分子团,由于受到液体分子的撞击而受力不平衡,从而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
这就是著名的布朗运动,你知道布朗运动说明了什么吗?
方案二:教师在教室中洒 几滴香水,让学生谈一下有什么感觉?闻到香水味。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能闻到香水味而看不到带香味的分子的运动?分子体积很小,用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
让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第一自然段,能得出什么结论? 讨 论得出:分子体积小而数量多。
提出问题:既然分子有这样的特点,那我们如何研究分子的运动?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这不失为一种方法,有没有其他方法呢?
讨论得出:能闻到香水味,说明香水分子跑到了我们鼻子里,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这种宏观现象来推知分子的运动情况,这种通过转换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物理研究方法——转换法。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研究分子的运动情况。方案三:上课开始,教师吹出许多肥皂泡,满屋飘泡泡……教师(端起盛肥皂水的玻璃杯问):肥皂水是什么状态的?为什么用肥皂水吹起的泡泡不会破呢?这个现象跟分子有关。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通过美妙的现象(好玩),尖锐的问题(好奇),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推进新课
一、扩散现象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一盒香皂,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 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讲述: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请你试着 举出几个例子?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烧菜时有香味传出;到花园里会闻到花香……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观察并思考:发生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对照课本第124页图16.1-3讲述实验过程。
①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开始时及静放10天、20天、30天的对比图片。
②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 1 mm深。观察并思考: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扩散现象,在以上几个扩散实验中,扩散快慢为何不同?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演示实验4: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冷水。用滴管先向冷水、再向热水中分别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红了说明了什么?扩散现象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扩散 现象与温度有 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小组讨论:讨论“想想议议”中三个问题,1.以上几个实验是否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2.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3.对分子的运动你能做出哪些推测?
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拿一个铅块,用力拉,为什么拉不断?用力捏,为什么捏不扁?
演示实验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教师分析: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所以,用力拉铅块时,分子间的引力使得铅块拉不断;用力捏时,由于斥力的存在而捏不扁。
类比:让学生取一根弹簧,感受拉和压时作用于手的力。然后教师拿两个乒乓球,中间放一根弹簧,告诉学生用这个模型来比拟两个连着的分子,教师操作,让学生来回答。当弹簧拉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弹簧压缩,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弹簧不用力时,引力=斥力。
教师分析: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是同时存在的。距离越小,作用力越大,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课堂小结
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2.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板书设计
一、分子热运动
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快慢影响因素温度分子间的作用分子之间的引力分子之间的斥力
教学设计(二)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 基本观点:物体是由 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2.了解气态、液态、固态分子的模型。
3.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联系。会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现象。课前准备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一、扩散现象
活动1:观察图16.1-
1、16.1-
2、16.1-3 所示的实验,你发现什么现象?由此推测分子具有什么特点? 填一填
研究表明,物质中的分子都在不停地______。
思考讨论:你见到的哪些现象可以支持“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一观点,列举有关现象并加以说明。
(提示:1.扩散现象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填一填”:做无规则的运动 2.思考讨论:略)活动2:阅读教材第125页的“想想议议”及16.1-4,思考:什么是热运动?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和温度有什么关系?
(提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
活动3:观察图16.1-5所示的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明什么? 观察如图所示的实验,你看到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能说 明什么?
填一填
物体很难被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思考1:观察图16.1-5所示的实验后,有同学认为铅块被吸住是因为两个铅块挤压时挤出空气后,有大气压作用而不掉下来的。对此,你是怎么认识的?
思考2:有同学认为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水不能被压缩,是因为水分子挤在一起造成的。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
(提示:1.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分子之间有引力 2.推活塞,筒内水的体积几乎没改变,分子之间有斥力 “填一填”:引力 斥力 思考
1、思考2略)
第三篇: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②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③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②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③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香水、气体扩散实验装置、烧杯、热水、冷水、分子引力实验装置、分子的弹簧模型、两片玻璃片、筷子、弹簧测力计、细绳 学生准备:钢笔水、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拿一瓶香水打开盖,学生闻到香味。
师问:“香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
师问:“那你们看到香水分子了吗?为什么看不见呢?”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很小。”
师问:“小到什么程度,谁知道?谁能描述?可以看书回答?”学生描述分子。师问:“你们闻到香味了吗?香水在瓶子里,你怎么会闻到?(怎么会到你的鼻子里?)”引导学生回答出“分子运动”并板书。
师问:“物体运动与分子运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你们看给分子运动起个什么名好呢?”引出“热”并板书。
(二)探索新知
师:“关于分子热运动同学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提问。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课堂上能解决的尽量解决,解决不了的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进行解决。” 课件演示:气体扩散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抽掉玻璃板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教师由密度引出这个现象的本质是分子运动,师问:“谁能给这个现象起个名?”引出扩散现象。并板书。
引出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并板书。
师问学生:“谁能举出扩散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尽可能多举。课件演示:液体固体的扩散
教师提问: 气体之间有扩散,那么液体之间固体之间有没有扩散呢?学生自学。进行举例。
师: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扩散,我们可以给它综合成一个名——一切物质。并板书。
实验探究: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师:什么能影响扩散的快慢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猜想。
教师引导:“你猜想的根据是什么?你想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指出“由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为什么叫热运动大家明白了吗?谁来解释一下?”引出结论。分子间作用力
①让学生拿一只笔抻压,分析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
教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进行猜想: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教师:“能不能证明。”
②教师演示分子引力实验。③学生分组做玻璃片实验。
④弹簧球模拟引力、斥力实验。并得出结论。⑤学生活动:学生进行立筷子活动。
(三)巩固新知
1、举出一些扩散的例子。
2、冷水热水中放糖块,经过相同的时间后,哪一个更甜?解释现象。
3、撕开纸比抻开纸容易,为什么?
(四)课后实践
以《当你走进分子的世界时,你看到了什么》为题,做一篇300字的作文。
(五)板书设计
一、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2、实验探究:
3、分子间作用力
第四篇:《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题
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
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子的组成入手,先说明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
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3.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4.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2.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3.
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
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
分子热运动。难点
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设计思想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引导,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出发,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准备 玻璃瓶2只、二氧化氮气体、铅柱、勾码、花露水、、空气清新剂、弹簧和乓乒球、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复习提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等相关的问题。
1、学生讨论回答指出分子是不能用眼睛看出的(区别灰尘、花香)
2、创造情境:教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少量花露水,让学生猜是什么?
2、学生感受,激发兴趣。a、学生猜出是花露水后马上表扬。然后问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先不要求回答)。b、前排学生先闻到,稍后后排学生才能闻到。花露水的味道比较熟悉,学生容易判断出来。(激起学生的情绪)
3、引导: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那么关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3、提出香味进入鼻子、香味从容器中向外传、香味为什么会传开等问题。
4、引入题:“分子热运动”。
4、明确学习内容是“分子热运动”。
二、扩散现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讲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如1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
1、体会物质中分子数量之大。
2、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
2、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3、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思考: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瓶中的?
3、讨论、交流。得出分子在运动着,二氧化氮分子与空气分子进入到对方瓶中,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媒体展示“气体的扩散现象”
4、提问:为什么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面逐渐看不清了?
4、思考得出:硫酸铜溶液分子进入到水中,水分子也进入到了硫酸铜溶液中。媒体展示结合本阅读、启发:固体分子会运动到其他固体中吗?、思考:可以。媒体展示
6、讲述:扩散现象
6、观看、领悟: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7、演示:在两烧杯中分别装入等量热水和冷水,用滴管在各烧杯底部注入一滴蓝墨水。提出问题: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7、观察、思考并回答: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高时,扩散得快,说明分子运动得快。归纳: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热水中的蓝墨水扩散得比较快,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
三、分子间的用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提问:为什么气体和液体很容易分隔开?而大多数固体却需要用较大的力?能举出一些具体的事例吗?
1、思考:分子为什么没有像沙子一样散开或铁丝不易拉断。猜想: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2、演示实验:用刀把铅块的底面削平、削干净后紧紧压在一起,两铅块间分子的引力使其“粘”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勾码。
2、(先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学生不明其中的道理,成功率较低。教师再做,激起学生的情绪)观察:从所能看到的实验现象中体会分子间存在着引力。3、启发:分子间有斥力吗?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3、讨论并回答:液体和固体也都不容易被压缩。做例题巩固4、归纳: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4、把弹簧的两端系上乓乒球,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四、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堂实验讨论题。“动手动脑学物理”第三题,讨论弹簧秤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根据要求完成讨论。水分子间有相互吸引的引力。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回顾本节学习内容,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3、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归纳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4、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五、板书设计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4、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第五篇:2010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物理课例:
分 子 年 级:
学 校:
作 者:
邮 编: 512157
联系电话: 2010-1-5
热 运 动
九 年 级 韶关市曲江区火山中学 彭 桂 珍 6591048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
一、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分析:“分子热运动”选自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十六章第一节,是学生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等宏观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情况下,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组织教学。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由于本节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讨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分析推断──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情况,并在化学课中已经知道了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通过大量的实验本节课通过大量的实验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③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④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③通过将分子间作用力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2. 难点:
①理解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现象进行解释。
②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大体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器材:花露水、酒精、醋、广口瓶两个、二氧化氮气体、玻璃瓶两个、玻璃板一块、烧杯两个、开水、冷水、红墨水、乒乓球两个、弹簧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复习提问: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由原子组成。②原子的结构?
③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排列各是怎么样的? 由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指导指出,分子是不能用眼睛看到的(区别被风吹起的灰尘和花香)2.创造情境:
①教师把提前准备好的酒精和醋,分别先后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分辨各是什么液体?
②教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让学生猜是什么? 由学生感受,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学生猜出后表扬,然后提问为什么能闻到香味)
3.教师引导:
“怎么样判断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液体?”
“是什么从瓶中跑出来,让我们闻到了酒精味和酸味?” “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对于这个现象,同学们有什么问题 ”
教师提出解释:酸味、酒精味、香味等的分子从容器中挥发出来,向各个方向传开来,进入到鼻子,就会闻到,通过实验验证气体分子的运动。4.引入课题:分子热运动
(二)、扩散现象
1.教师演示: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
让学生细心观察玻璃瓶中气体颜色的变化
启发学生思考: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它是怎么进入到上面的空气中的?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分子在运动着,二氧化氮分子与空气分子进入到对方瓶中,这是分子运动的结果。
提出问题:“气体分子能运动,液体分子能运动吗?”
“怎么样通过实验验证液体分子能够运动?”
2.教师演示实验:把几滴红墨水滴入烧杯的清水中让学生观察,并请学生解释原因。再让学生列举几个液体扩散的例子。3.启发:固体分子会运动到其他物体吗?
举例:长期放煤的墙角会变黑。4.讲述:
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彼此能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5.提出问题: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教师演示实验:把几滴红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开水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说明分子的扩散现象与温度的关系? 由实验引出“热运动”的概念。
且得出,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提出问题:既然分子在不停运动,固体、液体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为什么气体和液体很容易分隔开?而大多数固体却需要用较大的力?” “为什么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呢?” 学生举例
启发猜想:分子间存在力的作用
教师演示实验:把弹簧的两端系上乒乓球,让学生感受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来说明分子力的作用特点。根据学生对扩散的理解 解释:分子间存在斥力,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并类比弹簧连接的小球间作用力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四)、课堂小结
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并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单评价。
(五)、练习
书本第126页练习第1.2.3.4题
(六)、作业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解释:
1.气体、液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固体则不能 2.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 3.物体温度达到0°C时,分子的运动就停止 4.固体分子之间只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5.蔗糖能溶于水,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六、板书设计 板书: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接触时,彼此能互相进入对方的现象。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就越剧烈。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七、课后反思
由于分子比较小,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分子运动比较抽象,本节课通过实验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的特点,运用了大量的演示实验,结合生活实例,是学生对分子的运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的内能等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