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分子热运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书是学习热力学的开始,是本章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下一节书《内能》的准备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书中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②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③能识别扩散现象。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子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说学情
本节书是学生开始学习《热力学》的第一节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比较差,因为实验仪器严重缺乏。
三、说教法
1、演示实验法;
2、设疑法;
3、举例法。
四、说学法
1、观察实验法;
2、分析比较法。
五、说教学程序
1、设疑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肉眼观察不到,那么物质的分子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
2、扩散现象
演示:
一、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并提出问题上学生思考: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并归纳:说明分子是运动的而且分子和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3、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演示:墨水在热水和在冷水中的扩散快慢,并让学生思考:看到什么样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了什么。
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极抽象的知识点“为什么物质即不容易压缩又不容易拉伸”。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2)演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实验。
让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看到什么样的现象以及表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表明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4、引导归纳这一节书的内容
分子运动理论: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③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第二篇:《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沈阳市第一四五中学:常春红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第一四五中学的物理教师常春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热运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的第一节课。本章的重点是内能,而本节内容则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二、教学目标
分子热运动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用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依据课标,力求吃透教材,我认为本节的 教学重点为: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观点 教学难点为: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学情分析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即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
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知识方面:在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
五、教学媒体设计: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我除了采用实验法外将更多的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突出“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种研究微观世界的新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所以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这是我设计的流程图。
六、教学流程
具体操作为
(一)师生互问 组织教学
创设意图: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下课的亢奋状态回到课堂上的平静状态,以最好的状态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设计活动,引入新知
新知识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情绪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过程。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学生通过闻味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嗅觉闻到气味的内在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
(三)任务学习,新课探究
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构建的支架。在任务学习中,我将课本内容分成四个研究课题。
课题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前概念基础,我采用复习提问的形式巩固这一知识目标。并以PPT形式提供一些分子信息。
课题二:学会识别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是证明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象及客观事实,是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关键。为了给学生最直观的现象,我为学生收集了二氧化氮与空气扩散的实验视频。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有毒,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难免会有心理负担,所以决定采用视频的方式,既真实又形象。而教材中典型的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为了完成教学,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我利用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
课题三: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的关系
在教材处理上,我把扩散快慢与温度关系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最终得出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都很喜欢这种相互合作的形式,它既能拉近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课题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微观性,无法通过实验去探究,而枯燥的语言描述只会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倦,利用FLASH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至此,本课内容已经讲授完毕。
(四)理解应用 知识巩固
接下来是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应用,为此我设置了基础擂台、知识闯关、智能比拼等不同层次的习题。
(五)老歌新唱
教学小结
小结是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的过程,也是学生反思的过程。为了将枯燥的总结变得生动而深刻,我为学生准备了音乐课件,将分子动理论编成歌词,进行老歌新唱。
设计意图:老歌新唱的总结形式,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枯燥的理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变得充满活力,且富有吸引力,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八、教学反思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电教媒体,让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谐调,音像媒体与教学内容一致,学生自主与教师点拨相间,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同步,教学评价与教学效果共生。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视觉和听觉感官的有效整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热情,进而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第三篇: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社新课标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第一节。从所在位置来看,它被直接安排在《机械能》之后,作为内能的基础知识,讲述了内能的本质,引出一种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材一开始复习了本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接下来,以香皂的香味引出扩散现象,再由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的热运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接着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说明了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然后,用一句“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导出分子间的作用力。整节内容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根据教材安排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同时参考初中生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分子的热运动,因为他揭示了内能的本质,将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前提;教学难点:难点让学生明白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同时存在的。二 教学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制定的三维目标,以及所针对的不同知识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安排:对于“分子热运动”,主要以转换法为主;而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类比法。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还不是十分让人满意,大部分学生只对“有趣”的东西感兴趣,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实验探究法将做为一个常用方法贯穿始终,为每一个知识点铺路。三 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首先,我设计了一些学生实验及学生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一改课本上只有演示实验而无学生实验的现状。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在不同状态的物质间也有扩散现象”,我在学习了气体、液体、固体间的扩散后安排了“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学生实验,该实验过程迅速、现象明显,学生乐于动手,也很容易看到效果,特别是纠正了学生在前面实验中得出的“扩散现象只能在相同状态的物质间进行”的错误观点;在“探究影响扩散现象的主要因素”时,也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讲述扩散现象的本质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在教室里传递不同颜色乒乓球的小游戏,即给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发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让他们在教室里任意传递。然后,在实验前设置一些悬念,如在进行二氧化氮扩散实验前,提出问题:“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他会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在教学中大量引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感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物理知识,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来。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我在教学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子运动的模型;在教学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将课本上的弹簧模型加以改进,在弹簧中间穿一根紧绷的橡皮筋,这样就把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且与距离有关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便于学生理解。
为了让各个内容衔接自然,我是这样做的。一是利用各个知识内在的联系,如从扩散现象至分子的热运动时,用一个“扩散现象是怎么发生的?”问题进行过渡;二是提出各种提示性的问题:如在讲解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时,提出:“如果分子间没有间隙,扩散现象能发生吗?”;在讲解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时,提出:“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系吗?;三是利用教材本身的 一些过渡性语言,如在讲解到分子间的作用力时,可用“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进行自然过渡。四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具的水分子组成. [生]我们肉眼看不到,分子体积很小. [师]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 [生]我们用显微镜.
[师]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 [生]闻到香味.
[师]为什么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 [生]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二)新课教学
[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或香皂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
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 1.扩散现象
[生甲]我们组是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
[生乙]我们组是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看录像.
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师]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个例子. [生甲]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 [生乙]在花园里闻到花香.
[师]从这些可以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看投影.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 [生]从投影看出固体也有扩散现象.
[师]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生]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想想议议
[生甲]从前面的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生乙]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师]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展示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图可以看到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会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无序运动的宏观效果,一种分子混入另一种分子中去,宏观上就是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师]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生]分子之间有引力.
[师]请看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生]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师]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生]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师]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请看投影. 3 课后小结
在小结过程中,通过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扩散现象所说明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以及分子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通过总结得出分子动理论。4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3习题4 五 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一 扩散
扩散现象是指物质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二 分子热运动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第四篇: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滦县兴隆庄中学:杨彩霞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的第一节课。本章的重点是内能,而本节内容则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分子热运动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用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为: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为: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学情分析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即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
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知识方面:在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
五、教学媒体设计: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我除了采用实验法外将更多的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突出“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种研究微观世界的新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所以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设计活动,引入新知
新知识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情绪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过程。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学生通过闻味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嗅觉闻到气味的内在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
(二)任务学习,新课探究
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构建的支架。在任务学习中,我将课本内容分成四个研究课题。
课题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前概念基础,我采用复习提问的形式巩固这一知识目标。并以PPT形式提供一些分子信息。课题二:学会识别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是证明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象及客观事实,是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关键。为了给学生最直观的现象,我为学生收集了二氧化氮与空气扩散的实验视频。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有毒,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难免会有心理负担,所以决定采用视频的方式,既真实又形象。而教材中典型的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为了完成教学,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我利用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
课题三: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的关系
在教材处理上,我把扩散快慢与温度关系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最终得出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都很喜欢这种相互合作的形式,它既能拉近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课题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微观性,无法通过实验去探究,而枯燥的语言描述只会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倦,利用FLASH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三)理解应用 知识巩固
接下来是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应用,为此我设置了基础擂台、知识闯关、智能比拼等不同层次的习题。
(四)老歌新唱
教学小结
小结是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的过程,也是学生反思的过程。为了将枯燥的总结变得生动而深刻,我为学生准备了音乐课件,将分子动理论编成歌词,进行老歌新唱。
设计意图:老歌新唱的总结形式,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枯燥的理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变得充满活力,且富有吸引力,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在教学中适时运用电教媒体,让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谐调,音像媒体与教学内容一致,学生自主与教师点拨相间,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同步,教学评价与教学效果共生。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视觉和听觉感官的有效整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热情,进而最大限度地达成教学目标。
第五篇: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九年级物理第16章的第一节,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物质是分子组成的,(2)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协,(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分子物理学研究的出发点,是解释各种热现象的本质和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征的知识基础,也为学习第二节内能的学习垫定直接的知识基础。
2、重点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根据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相比较而言,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它与温度的关系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3、难点
本节内容研究物内部的微观世界,在无法直接观察到分子以及它的运动情况的条件下,是宏观的实验现象来研究的,所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现象。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中考对本节的考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通过动手实验便学生推测出物体的温度越高,热运动赵剧烈。(3)通过演示实验,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分引力又存在斥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组织教学,同时用多媒体辅助。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等系列实验探究的环节,透过宏观的现象去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用课件多处展示分子的热运动,解决了实验操作性不强、不变观察的问题,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均由实验发生的宏观现象引起学生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验现象作推理、判断的概括,得出科学的结论。前者是宏观现象是果,后者微观现象是因,这种由果判因,由宏观现象推断微观规律的方法是研究热这知识的重要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由复习和读书方式学习特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3、由三个实验及对其分析归纳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及扩散现象。
4、学生实验,探究扩散与温度的关系。
5、学生实验,结合读书,认识分子间的作用力。
6、课堂小结,再观重点。
7、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8、面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