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19-05-12 17:3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第一篇:(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2)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和展示资料数据,能比较建国初期、一五计划时期、十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文革时期等各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或出现的挫折及其原因;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探索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中认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3)利用历史图片进行直观教学,体会我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啊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明确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历史的真相。[板书]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问题情境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和教材)

给大家读一段资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问题情境2】从材料中,大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形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形势呢? 【生】......【师总结】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严峻。这是由于: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板书】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②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战争的严重破坏。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

(3)意义:经过3年努力,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过渡】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再如,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公斤 538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为此,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思考】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情境3】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生互动】(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一五计划超额提前一年完成,取得了重大成就:

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学习延伸】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P53学习延伸)

【师生互动】①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合作探究1】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自主学习】实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师讲解】三大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板书】 一五计划

(1)工业化建设

内容:重点发展重工业 成就 意义

(2)三大改造 内容 意义

【总结过渡】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国家已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中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板书】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问题情境4】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我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作了分析,主要有哪些,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自主学习】(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因此,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说明我国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板书】

1、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①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规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问题情境5】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背景和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自主学习】(1)总路线出台的背景

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2)时间:1958年

(3)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4)对总路线的全面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情境6】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什么?其后果如何? 【自主学习】(1)“大跃进”:片面要求高速度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制定出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

农业:对粮食产量的估计过高,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2)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后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思考】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2)对国情的认识不准确;

(3)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

(4)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乐观;(5)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使党和人民习惯于开展大规模的集体运动。【板书】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过渡】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首先是纠正矛盾突出的农村,并提出了八字方针,但是,党中央虽在经济建设中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并未能从思想根源上彻底解决“左”倾错误,因此酿成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板书】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文革”**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思考】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指导学生回答:实质是对文革的否定。

【合作探究2】关于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使我党领导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教学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六、板书设计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1)工业化建设(2)社会主义改造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3、国民经济的调整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2、表现

3、调整

七、课后练习

1、新中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决定(B)A、优先发展轻工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2、关于中共“八大”的内容,不正确的是(C)A、认为应集中力量发展经济

B、要尽快把我国建设为先进的工业国 C、认为阶级斗争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D、认为当时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3、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这一失误的思想根源在于(B)A、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B、夸大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 C、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D、违背了经济发展综合平衡的原则

4、“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是(B)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都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D、远远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5、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其主要原因是

(C)A、“文化大革命”的**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B、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 D、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并采取有效措施

第二篇: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设计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2、理解:(1)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2)社会主要矛盾(3)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3、运用:(1)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三大改造的作用和“三面红旗”的错误。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据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资料搜集与展示

2、问题探究

3、史料(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规律和新中国的经验教训 经济发展与曲折的原因

授课过程

导入:

投影“大跃进”时的打油诗和图片:

(一)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

(二)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

同学们看了这些打油诗和图片后,知道这反映哪个是时期的吗?

新中国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经历发展和曲折,以上打油诗和图片,就反映探索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经历这些曲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授课: 一、一路高歌(1949-1957)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

投影下列图示,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据图一分析1949年经济崩溃、1949-1952年、1952-1957年经济变化的原因,认识建国初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上的能力,并结合教科书所述识记一五计划主要成就(投影图片、视频)。从图一指出这一时期的“一路高歌”。据图二理解工业结构发展情况,据图三分析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理解三大改造)。

图一:

图二:

图三: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历来有很多说法,引述列宁的看法要求学生认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些理论:“经济落后国家应当利用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经济落后国家要把合作制作为引导小农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 进而得出三大改造的影响:三大改造吸收了苏联的经验,我国成功的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但是,列宁也明确阐明,像俄国这样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可以采用“冲击”、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必须采取“改良的”、逐渐的、审慎迂回的、通过一系列特殊过渡的办法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这个论断,实际上揭示了不发达国家必须通过迂回曲折道路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这样一个基本规律。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个过渡,它预示着我们对过渡的过程太过草率了。以至于后来所发生的事情,经历了重大的曲折。

(二)、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学生结合教科书回答(1)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并没有能认真落实下去。许多荒唐事很快出现,我们进入了“英雄辈出”的激情年代。(投影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料、图片)

二、风云突变(1958-196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从图片中重在分析错误的原因。)

看了这些图片,结合《我的1958》、课前访谈内容,谈谈你对“大跃进” 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看法。我们应当从中吸取哪些教训?中央是如何处理出现的问题的?

三、力挽狂澜

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取得了哪些成就?(投影)

但是,这种调整只是局部调整,并没有从实质上扭转当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左”的思想。经过一定的恢复之后,更大的破坏才真正到来。

四、彤云密布

进入1966年以后,我国经济建设出现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看材料一~三,思考为何会出现这些变化。

从材料一可知,文革对我国经济的破坏是一场劫难。73年、75年分别在周恩来和邓小平主持中央时,有过经济的调整。

小结: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经受了风雨的考验,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你从1956年到1976年20年的历史中学到了什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加以坚持,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结合本节所学,绘制建国后经济发展曲线图。

附:关于50年代未至改革开放前的访谈提要

请同学们周末回家后向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或邻居老人去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并按以下访谈提要进行记录

1、在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你有哪些见闻?

2、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您有什么遭遇?您是怎么度过这三年困难时期的?

3、您是否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产是如何开展的?当时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粮食、肉、日常用品的来源情况)

第三篇: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解析视频图片和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五计划、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过程 【

1、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大跃进”时的图片和打油诗:

1、棒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王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

2、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然后学生看了这些打油诗和图片后,问学生知道这反映哪个时期的吗?新中国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经历发展和曲折,以上打油诗和图片,就反映探索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会经历这些曲折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四单元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就明白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自主学习】从教材中,大家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形势?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形势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学生总结】经济形势严峻: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这是由于:

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教师讲解】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

【过渡】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有一段给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再如,中国与美国、印度钢和电产量比较(人均)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公斤

538公斤

4公斤

发电量

2.76千瓦时

2949千瓦时

10.9千瓦时

为此,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基本任务有两个:

(1)、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情境】一五计划建设时期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生互动】(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一五计划超额提前一年完成,取得了重大成就:

先后建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并投产。

【学习延伸】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师生互动】①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 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接受援助。

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对象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

【总结过渡】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说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经基本确立,国家已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中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合作探究】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我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八大对当时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怎样的判断?中共八大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作了分析,主要有哪些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怎样评价这次会议?

(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因此,中共八大提出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说明我国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4)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过渡】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的出台

背景: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时间:1958年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问题情境】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特点是什么?其后果如何?

学生观看视频并展示图片资料,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激发学生兴趣以加深对那段历史的感性认识。

【总结】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党和人民为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思考】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1)由于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对国情的认识不准确;(党这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大问题上,还缺乏足够清醒的和科学的认识,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

(3)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影响;

(4)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使部分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盲目乐观;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成一批重要工业基地和基础设施,石油全部实现自给。在尖端科技方面,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结晶牛胰岛素。)

国民经济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给我们带来了可贵的启示:

(【合作探究2】由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关于这十年(1956—196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经验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过渡】党中央虽在经济建设中对“左”倾错误进行了纠正,但并未能从思想根源上彻底解决“左”倾错误,因此酿成了延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文革”**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课堂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课后习题

1、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解题关键:清楚这一时期经济工作失误的具体所在,理解失误的根源所在。

思路引领:回想和思考学习过程中对经济工作失误及其根源的分析,结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进行思考和归纳。

答案提示: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学习延伸

2、查找并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项目,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原因。解题关键:看准图示,结合历史知识。

思路引领:位于东北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所决定。

答案提示: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板书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

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基本任务有两个:

(1)、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2)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意义: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第四篇: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理解: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社会主要矛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2.过程与方法:情景再现、材料分析、问题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实践活动 难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那时,除东北三省外,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几乎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公路、海运严重堵塞。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讲述新课:

第一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出示有关建国初期经济状况的一组图片

图片反映我国国民经济什么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状况:纵向看,大幅度下降,全面崩溃;横向看,与周边国家差距较大。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家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破坏。建国初三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过渡:“一五”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阅读下段材料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问: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这要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学生自主概括: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现实原因帝国主义包围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力量。外部经验是苏联较短时间内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问:从地区分布看,重工业分布区域集中在哪里?为什么? 答:东北地区。原因:临近苏联,有利于接受苏联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有较丰富的煤铁等资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此建立一些近代化工业企业,所以工业基础较好。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问: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进行三大改造。其实质是什么?

答: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结:过渡时期(建国初到1956年底),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说明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依据是生产资料公有程度。此时期我国公有制有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第二篇章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发展生产力。据此判断八大是否是成功的探索?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如何认识此口号?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号。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大跃进特点是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盲目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材料1: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材料2: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大二公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纠正: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但未从思想根源上彻底纠“左”,因此终于酿成“十年文化大革命”。

第三篇章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出示文革时期国家财政总收入坐标图

认识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以及1973年和1975年发展的原因

探究升华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实践,从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升华)1.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第五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现代史分期:

过渡时期(1949—195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文革时期(1966—1976)

改革开放新时期(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单元引言】

引言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百年富强梦想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本单元内容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课程目标】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内容解读】

1.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哪些成就? 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过哪些失误?有何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2)理解: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社会主要矛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3)运用: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三大改造的作用和“三面红旗”的错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据变化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学重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方法】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一政治对本课内容已作了初步阐述,这些为学生学好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设计中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跃进”时的打油诗:

1.种个南瓜像地球,架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扔进太平洋,地球又多一个洲。2.稻堆堆得圆又尖,社员堆稻上了天。扯片白云擦擦汗,凑近太阳吸袋烟。同学们看了这些打油诗和图片后,知道这反映哪个是时期的吗?

新中国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经历发展和曲折,以上打油诗和图片,就反映探索中的出现的错误。为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经历这些曲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教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合作探究】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局面的? 经济状况: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解放前中国社会经济已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的局面。以几种主要产品产量为例:1949年钢产量为15.8万吨,原煤3200万吨,粮食1.13亿吨,棉花为44万吨。同历史上最高年份相比,工业产量下降了一半,粮食产量下降了25%,棉花产量下降了48%。从抗日战争起到国民党政府崩溃的12年当中,通货增长了14000多亿倍,物价上涨85000多亿倍,人民生活极端贫困。1949年,城市失业工人达400万,农村灾民达4000多万人。旧中国留给人民的是这样一个破烂不堪的“遗产”。原因:

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第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

国民党在后来发动的三年大规模内战期间,除了直接的破坏以外,特别是在战争最后阶段退往台湾之前,将能够转移的各种形式的财富全部转移,不能够转移的,则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破坏。因此,建国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到处废墟,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第三,多年战争的破坏。

过渡: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而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则作出这样的回答: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全国人民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过渡:中国近代工业虽有近百年的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的阻挠,连年战争,没有实质的突破,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从工业产品钢和发电量产量的人均占有量来比较:1952年我国钢的产量与美国1950年的产量相比,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是美国的千分之四。而发电量的人均占有量还不到美国的千分之一,甚至不到印度的四分之一。

从产品的品种看:我国当时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所以要想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就必然要改变这一落后局面。基于上述情况,党和政府一面着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一面为了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生产力的要求,于1953年制定了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2、一五计划(1953—1957)过渡:“一五”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 【合作探究】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合作探究】3: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毛泽东对当时国民经济曾有段论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合作探究】4: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P53学习延伸)(1)一五计划的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2)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 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

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3)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过渡:伴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三大改造

(1)对象: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合作探究】5:结合教材的“历史纵横”中有关知识分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农民个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依然是私有制,还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将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所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有必要。(2)途径和方式:

农业: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3)意义: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合作探究】6: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使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合作探究】7: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以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总之,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劳动分配制度上,基本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在阶级关系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过渡:假设你是一位生活在当时的公民,你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国情有哪些判断?对国内主要矛盾会作出怎样的分析?认为党和国家应如何确定下一步的工作任务? 此后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做出了有利的探索,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 时间:1956年 内容:

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大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确定都是十分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坚持贯彻八大的正确路线,留下了历史遗憾。(2)八字方针

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的挫折。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出台的背景

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

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时间:1958年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对总路线的全面评价:

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合作探究】8:P52【学思之窗】分析当时人们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来进行建设的?你对这样的炼钢运动有什么看法?

解题关键:了解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当时人们希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急迫心情。思路引领:回忆学习过程中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和分析。

(1)在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迫切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社会氛围下,在前一阶段一五计划经济工作中取得了骄人成就而兴奋不已的情绪下,人们一方面是以一种热火朝天、忘我的精神面貌,一方面又是以一种急于求成、不顾代价的心情投入到大规模经济建设中的。(2)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后果: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合作探究】9:关于二十年(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1)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转变观念。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使我党领导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2)经验教训

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

“文革”**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人就是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布置作业】《赢在课堂》

一、本课测评:纵观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解题关键:清楚这一时期经济工作失误的具体所在,理解失误的根源所在。思路引领:回想和思考学习过程中对经济工作失误及其根源的分析,结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进行思考和归纳。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认识国情;

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第四,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要急于求成。对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总结主要是: 第一,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第二,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板书设计】

下载(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 陈志豪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 (教 学 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

    教案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历史教学论 教学题目: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041201042 朱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第一中学 胡冬英 一、设计思想 1、课堂设计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尽情展示自......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

    一 、 设计思路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对张謇的研究日益深入,成果丰硕。中学历史课程以学术研究为依据,重视张謇办实业的典型......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 2.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伟大而历经艰......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头绪较多,内容烦杂,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学起来将会很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理清,而且必须弄透造......

    第10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第10课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以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发展史为例 课程标准: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

    10 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教学设计 教案范文大全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