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08: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知识梳理】

邓小平理论

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 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想一想:

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导火线:

2、实质:

3、影响:

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的12月召开

3、内容: 破旧立新

思想路线批判“两个凡是” 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二、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

1、背景:(1)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2、主要内容:

(1)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问题设置2] 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

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否则,不可 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材料三: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

根据材料回答:80年代的邓小平还提出了哪些重大的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

(2)十三大(1987)——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问题设置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三、深化:——南巡讲话、十四大

[问题设置4]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邓小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南巡之旅的?

2、《南方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均以“东方风来满眼春”来报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南巡讲话有何意义?

1、南巡讲话

(1)背景:1992年初,中国改革走到了关键时期,人们对是否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2)意义:①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

2、十四大(1992)——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四、正式确立:——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三个代表思想

一、提出条件:

(1)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3、作用:(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2)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4、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5、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总结:

1、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的回答: 解答问题邓 小平理 论“三 个 代 表”相 互 关 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一 脉 相 承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不动摇;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与 时 俱 进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 思想体系创立者解决问题思想精髓历史作用

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3、正确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呢?错误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正确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影响:(1)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健康发展。

错误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造成的危害:(1)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2)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3)毛泽东晚年的“左”倾导致“文革”的发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4)“文革”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两年“徘徊”局面。

第二篇: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公开课教案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公开课教案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

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知识梳理】

邓小平理论

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想一想: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导火线:

2、实质:

3、影响:

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的12月召开

3、内容:破旧立新思想路线批判“两个凡是”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二、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

1、背景:(1)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2、主要内容:(1)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问题设置2]

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否则,不可

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8年9月)材料三: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根据材料回答:80年代的邓小平还提出了哪些重大的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2)十三大(1987)——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问题设置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三、深化:——南巡讲话、十四大[问题设置4]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南巡之旅的?

2、《南方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均以“东方风来满眼春”来报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南巡讲话有何意义?

1、南巡讲话(1)背景:1992年初,中国改革走到了关键时期,人们对是否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2)意义:①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

2、十四大(1992)——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四、正式确立:——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依靠力量祖国统一领导力量

三个代表思想

一、提出条件:(1)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2)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主要内容:(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3、作用:(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2)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3)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5、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XX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总结:

1、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的回答:解答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相互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一

承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不动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与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思想体系创立者解决问题思想精髓历史作用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3、正确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呢?错误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造成了哪些危害呢?正确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影响:(1)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健康发展。错误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造成的危害:(1)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2)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3)毛泽东晚年的“左”倾导致“文革”的发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4)“文革”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两年“徘徊”局面。

第三篇:社会主义建设在思想政治上的根本保证

1.社会主义建设在思想政治上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3.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

4.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5.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

6.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7.在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中:稳定是前提

8.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9.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10.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12.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1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4.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是在党的十二大

15.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起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6.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度性质的社会

17.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8.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9.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20.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依法治国主体是广大人民,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依法治国是党的领导,核心是确立宪法法律在国家管理中的权威

21.非共有制经济主要有:个体经济,私有经济,外资经济

22.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形式有: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资源分配

2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的原则,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4.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上

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是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26.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状况是: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

主要矛盾,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27.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相互关系:是辨证统一,实事求是必须为解放思想开辟道路

28.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29.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30.实施科学兴国战略,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1.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4.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35.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3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是: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37.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的基本内容?

答;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

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

共同致富。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

断。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38.简述中国共产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答;1953年,党中央和毛泽东正式提出并完整表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即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二者互相联系的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

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

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二者互相联系的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

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简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

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

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

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

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联系灯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谈谈你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

标的认识和理解。Zai shi juan

第四篇: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3、过程与方法: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能相关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列宁对对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法、启发法、对比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梳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线索: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我们看到战后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那么一战中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济又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最后它的瓦解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作为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究,以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从俄国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五位苏联主要的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阅读课件资料: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后,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内忧外患)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的非常时期 ①内忧:国内反动势力叛乱 ②外患: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③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内忧外患的国情使苏俄进入三年的国内战争的非常时期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

当苏维埃政权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苏俄政权应该怎么办?(非常政策)3.主要内容(非常政策)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等各种家产品

②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4.评价:

①积极:a.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b.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花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结合课本归纳 阅读课件材料

面对农民的反抗、工人的罢工和士兵的叛乱,如果你是列宁,你将怎么办?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

经济危机 a.原因:长期战争、自然灾害 引 发 b.表现: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 政治危机:a.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

表 明 b.: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国情 2.实施:

①标志:1921年 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②内容:

a.农业: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b.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d.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思考:新经济政策到底给俄国带来了哪些好处? 4.作用:

①经济: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复苏,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②政治:巩固工农联盟,捍卫苏维埃政权 5.评价:

①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重点突破

三、苏联的成立

1.背景: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他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2.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人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会。3.法律保障:1924年1月苏联第一部宪法。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政策背景目的内容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生政权面临内外敌人进攻,困难重重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略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略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巩固苏维埃政权

合作探究: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归纳总路:

①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社会主义模式不可固定不变,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艰难而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④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⑤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小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第五篇: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定边县第四中学 周婷

一、设计思路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等,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本课的设计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并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与能力。

二、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苏联工业化的措施、成就和问题;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2)理解以下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以及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学习“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2、教学难点: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材分析

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回归到“战时共产主义”思路上来。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确立了斯大林模式。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后来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最主要因素。本课内容围绕着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这条专题的主线展开,上承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列宁模式”,同时又为第三课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打下基础(苏联改革的对象就是斯大林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 导学案教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等。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下发导学案,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预习案】的知识梳理部分。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三)新课学习

1.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完成自主预习案的知识梳理部分。

2.引导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3.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预习自测的习题。

4.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探究精讲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并解决问题,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检测。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检测的相关习题,以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深化知识之目的。

6.课堂小结与知识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师生共同在黑板上构建知识体系。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导学案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上完成了教学和学习目标。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教学节奏的把握不够合理,有前松后紧现象。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在以后得课堂上应该注意改进。

(后附导学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课题: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三、三维目标:

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3、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以史为鉴,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四、基本概念解读:斯大林模式

形成背景:在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中;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含义:“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偏重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评价: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战后苏联的多次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五、学习重难点:

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2、难点: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 【学法指导与预习要求】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自主预习案部分,并使用双色笔在课本上勾勒出重要知识点。2.在自主学习中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识出来,以备在课堂上质疑,交流学习。3.★表示基础知识,★★表示重点,★★★表示能力提升。

第一部分 自主预习案

一、阅读教材,梳理知识(10分钟)★

(一)、形成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

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

(二)、形成过程 1.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现状(必要性):1925年苏联依然是个落后的 国,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封锁中。目的:为了

为了。

(2)措施:主要实施头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

(3)结果:成就——用10年时间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欧洲第 世界第)

问题——形成 过重,过轻,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2.农业集体化

(1)现状(必要性):农业落后

目的:克服 保证(2)措施:将农民个体经济改造成大规模的集体经济。(3)结果:积极——为 化提供了条件

消极——造成 的长期落后,严重阻碍苏联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

(三)、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2)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 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 的确立。★

(四)、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五)、内容(表现)1.经济方面

①特点:实行单一的________;国家对经济采取_____管理,排斥_____;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②评价

积极: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模式使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长期片面发展,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2.政治方面

①特点: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

②影响:保证了党对 的领导,维系了政局;但容易导致个人独裁,破坏民主和法制。(例如:三十年代肃反运动)3.思想文化方面

①特点:个人崇拜盛行,用 处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②影响: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造成了思想理论、学术及艺术单一,文化创作受到极大压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4.评价:

积极方面:(1)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卫国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3)使苏联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抓住时机,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消极方面:

(1)没有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2)没有处理好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3)没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后来这种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小组合作,预习自测(5分钟)

1.苏联工业化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2.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 二五”计划完成后 C.“三五”计划完成后 D.“ 四五”计划完成后

★★★3.“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的出现,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我的疑惑】

第二部分 探究精讲案

(一)小组讨论,问题探究(10分钟)

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及方法”。回答以下问题:

1)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进行了哪些探索?说明其效果。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探索有什么不同?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小组展示,教师评价(10分钟)

【课堂小结】(3分钟)

【课堂检测】(7分钟)

1、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2、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3、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名美国记者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的通。”当时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B.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经济建设中

C.通过国家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 D.实行计划经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4、斯大林模式()①前期存在弊端,后期克服纠正;②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③政治高度集权,个人崇拜;④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我的收获】

下载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讲授;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学习整式乘法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尝试计算,去发现规律,概括总结法则,尝试运用,使学生主动......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注重图文资料的呈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这些教学内容,就会使学生对地理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图文资料,培......

    2018年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二十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含答案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 ) A.体制改革 C.经济建设 B.拨乱反正 D.对外开放 解析:选B 本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头绪较多,内容烦杂,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学起来将会很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把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理清,而且必须弄透造......

    《锤炼思想》教学设计

    锤炼语言 学习写得有文采 一、知识与能力 1、领会“有文采”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2、学会几种把作文写得”有文采”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1、范文鉴赏、领会“有文采......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

    篇一: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永定县城关中学 吴凤英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涞源县第二中学 李贵彬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公平的含义,公平重要性。 (2)能力目标: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及设计思想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及设计思想 一、《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具体情形。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