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教案[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17:2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教案[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教案[小编推荐]》。

第一篇:《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教案[小编推荐]

文言文断句专题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古人句读的重要性

2、掌握高考对断句的要求和断句的基本方法

3、学会用断句的基本方法进行准确的断句

一、导入

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诵读时根据文义作停顿,或同时在书上按停顿加圈点,叫做断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足见古人高度重视古书的句读。《礼记·学记》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的说法。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断句举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可以在相反!

1、据说旧时有一个老头儿,只有一女。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那么,女婿和县官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呢?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因为照女婿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70老头生儿子,别人都怀疑不是我生的,家产全部给女婿,外人不能干预。县官的读法: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意思是:70老头生了一儿子,别人怀疑不是我生的,但家产全部还是给他,女婿和外人不得干预。

2、◇标点留客

一位潦倒书生,到友人家中作客。刚巧连日下大雨,书生在友人家住上好几天。其友人想赶他走,就写了一张字条﹕“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字条本意指﹕“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书生看后,脑筋一转,在字条上加了两个标点,使其友人见状,便无可奈何让书生继续住下去。如果你是友人怎么加标点?

断句比较:

断1: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断2: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还可以断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3、◇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 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如果是你,会这样添加? 在座的朋友提供了四种答案:

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二、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这段话到底该如何标点(贡树铭《郭沫若的试题》,载2001年第4期《咬文嚼字》)[评介:原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作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第四种。意思是:“舜是什么?是人;我是什么?是人。有作为者也应该像他那样。”古文没有标点,读古书首先要学句读。句读不通,难解真意。何以见得?此例可证。]

二、教学过程

(一)高考例题展示

所以断句是高考文言文考察的一大考点,有两种提法:用斜线(/)断句或标上标点符号,填标点的难度有所提升。那么如何来给古文断句呢?下面我们以北京卷高考第11题为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部分断句(5分)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1、说说你是如何断句的?(各抒己见,说说各自断句的理由)

2、你是怎样断句的,你觉得断句的步骤应该是怎样的?

(二)方法点拨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白居易一生正直敢言,为民请命,写下了许多现实主义伟大诗篇。被贬浔阳之后,也写出了揉合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保和”和佛家出世思想的作品。相传他抵湓城不久,即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与元稹书》),真是贬官闲居的好地方。《草堂记》即写于此时。试题所选的是《草堂记》的第一段,请先通读全文,弄懂大意。请一学生疏通大意,大家一起补充。

大意是: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就在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更是漂亮,恐怕还远超过庐山本身呢!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喜欢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眷恋沉迷、依依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就对着香炉峰,傍着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断开的有 “香炉峰”、“遗爱寺”、“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较难断开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胜绝”、“若远行客过故乡”等。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

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像上述文段中“而”表承接,使“见”和“爱”有内在联系;“之”代词,指代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风景。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如上述较难断开的“其境胜绝”句,“胜绝”是谓语,一般不带宾语,据此可断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若远行客过故乡”句,“过”是谓语,“故乡”是其宾语,“若远行客”是其状语,此句不能断开。

(三)得出结论

1、按照以上四步,上述文段可作这样的断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2、请更上一层楼

可加这样的标点:“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四)总结提炼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欧阳修《醉翁亭记》)。

(五)断 句 练习 独立思考完成1-6

1、(2007年广东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习狃 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2、(2008年广东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狙: 猕猴。损: 减少。家口: 家粮。若:你、你们。茅:橡实,一种粮食。)

小组谈论完成最佳断句

4、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小组谈论最佳断句7-11

7、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援:引,拉。舒雁:鹅。翔雁:鸿雁,善飞翔。社伯:一社之长。索:寻找。凌:升、登。)

8、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0、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1、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 案

1、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习/ 狃(niǔ)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2、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4、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7、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8、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0.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1.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三、总结:文言断句步骤及方法

通读文段,理解文意是关键。巧用方法,先易后难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今天我们介绍的文言文断句的几种方法,只能看作是断句时的注意之点,仅仅起辅助作用,并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而这些知识只能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古文断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就应该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这样断句能力才能提高。附:

文言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文言虚词断句歌

“曰”后冒(:),“哉”问叹(?!)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则”前断句常加逗(,)“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看 “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于是”“苟”

经常用于句子首

第二篇:文言文断句训练四

文言文断句训练四

1、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2、是 骄 悍 者 留 则 有 用 汰 则 叵 测 不 若 汰 其 老 弱而 留 其 壮 勇 则 留者 不 思 乱 汰 者 不 能 乱 矣 从 之 事 遂 定。

3、其 父 讼 庸 者 杀 其 子 投 火 中 民 不 胜 掠 自 诬 服震 视 牍 疑 之 密物 色 之 得 童 傍 郡 以 诘 其 父 对 如 初 震 出 其 子 示 之。

4、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5、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6、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

7、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8、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9、茅 子 受 读 而 题 之 曰 若 君 者 非 古之 志 士 之遗 乎哉 孔 子 删 诗 自 小 弁 之 怨 亲 巷 伯 之 刺 谗 以 下 其 忠 臣 寡 妇 幽 人 怼 士 之什 并 列 之 为 风疏 之 为 雅不 可 胜 数。

10、门下吏白过官浑愀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11.用 / 给文中句子断句。(5分)

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以善 雍齿

雍 齿 高 祖 之 仇 陵 又 无 从 汉 之 意 以 故 后 封 陵 为 安 国 侯。

1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史记•刺客列传》

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

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于是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阳修等八人合奏曰:“教 不 本 于 学 校士 不 察 于 乡 里 则 不 能 核 名 实 有 司束 以声 病 学 者 专 于 记 诵 则 不 足 尽 人 材 谨 参 考众 说择 其 便 于 今 者 莫 若 使士 皆 土 著 而 教之 于 学 校 然 后 州 县 察 其 履 行 学 者 自 皆 修 饬矣。”(取材于《续资治通鉴》)

14、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5、王中郎甚爱张天锡问之曰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后来之彦复何如中原张曰研求幽邃自王何以还因时修制荀乐之风王曰卿知见有余何故为苻坚所制答曰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否剥成象岂足多讥

16、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2006年广东高考题)

文言文断句参考答案四

1、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

2、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

(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留下那些强壮有勇力的,那样的话,留下的不会想骚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

3、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牧童的)父亲诉讼雇主杀了他的儿子投入火中,这个百姓受不了拷打,自己无辜认罪。唐震看了这个案子的公文很怀疑,秘密地寻找那个牧童,在旁边的郡找到了牧童,根据这个又追问牧童的父亲,他回答还像先前一样,唐震让他的儿子出来给他看,这个案件于是公正判决。

4、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

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明日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得到上天的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象手持契约,亲手交割一样。

5、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6、卒取视/则皆黄白器也/乃悟张府所盗之物/又以赂卒/贼竟逃命/虽以赵尹之明特/而莫测其奸/可谓黠矣/卒乃以疾辞役/享从容之乐终身。

牢卒打开一看,都是金银器皿,才知道是张府被盗走的东西,又用它来贿赂牢卒,贼人竟因此逃脱性命。虽然以赵府尹的明察洞见,但还是猜不透贼人的奸滑,贼人真算得上狡黠了!牢卒于是以疾病为由辞职,从容地享乐终身。

7、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等到傅潜犯罪,召杨延昭奔赴皇帝所在地,屡次得到对答,询问边防要事。皇帝很高兴,指着他对众位王说:杨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杨延昭训练士兵守护边塞,有父亲的风范,很值得嘉奖。

8、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9、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 若君者 / 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 / 孔子删诗 / 自小弁之怨亲 / 巷伯之刺谗以下 / 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 / 并列之为风 / 疏之为雅 / 不可胜数。“茅子受读而题之曰” 如断为“茅子受读/而题之曰”,“其忠臣寡妇 / 幽人怼士之什”如断为“其忠臣 / 寡妇 / 幽人 / 怼士之什”,不扣分;其他地方多断或少断,均算错。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到《巷伯》篇的讥刺谗人的以下各篇,其中

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

10、门下吏白过官/浑楸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11、【答案】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参考译文】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天有一定的规律,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规范。君子遵循事物的常规,小人则是盘算眼前的功利。《诗》里说:“自己在礼仪法度上不出差错,何必要考虑别人的议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2.陵 卒 从 汉 王 定 天 下/以善 雍齿 /雍 齿 /高 祖 之 仇 /陵 又 本无 从 汉 之 意/ 以 故 后 封 陵/ 为 安 国 侯。

13、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附标点后的文段: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①,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于邑②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

①贼不得:指不知道凶手的姓名。②於邑(wūyè,•乌叶):同“呜咽”,哭泣。

【参考译文】(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不知道凶手是谁,都城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韩相)已经把聂政的尸体暴露街头并且悬赏千金(追查凶手及其同党),于是哭着说:“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严仲子(聂政好友)一定知道我的弟弟!”聂荣立刻动身,前往韩国,来到集市上,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政。

14、(5分)

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学者自皆修饬矣。(“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可断可不断)

15、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16、王中郎甚爱张天锡,问之曰:“卿观过江诸人,经纬江左,轨辙有何伟异?后来之彦,复何如中原?”张曰:“研求幽邃,自王、何以还;因时修制,荀、乐之风。”王曰:“卿知见有余,何故为苻坚所制?”答曰:“阳消阴息,故天步屯蹇,否剥成象,岂足多讥?”

17、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第三篇: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如何抓标志断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内容]

一、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试题形式:

(1)用“/”断开(2)加标点

二.课前激趣:◇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在座的朋友提供了四种答案:

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二、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这段话到底该如何标点?(贡树铭《郭沫若的试题》,载2001年第4期《咬文嚼字》)[评介:原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作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第四种。意思是:“舜是什么?是人;我是什么?是人。有作为者也应该像他那样。”古文没有标点,读古书首先要学句读。句读不通,难解真意。何以见得?此例可证。] ◇「石室诗史」 赵元任

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施拾是十狮尸,适施石室。石室湿,施拭室。施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试释是事。

三.断句,总结方法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答案:(2分)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共有四处应该停顿的地方,断对2-3处给1分,4处都对给2分)小结1: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

注意:抓主谓宾进行断句。我们知道,文章中有一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例: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作“观”的主语,即此处标点应为“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而不能断成“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另如: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应属上,即此处应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而不能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练习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料想)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译文: 有个妇女把二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自己在水边洗衣服.有只老虎从山上跑下来,妇女急忙跳到水中躲避老虎,两个小孩却仍在沙滩上嬉戏,老虎看了很久,甚至用头去触碰小孩子,大概是老虎害怕了吧,而小孩子懵懂无知,竟然不以为怪.我想老虎吃人一定要先用虎威震慑,可是遇到不怕老虎的人威无处施加.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答案: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小结2:找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那么,就要在它前面断开。“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断句。“故”,“岂”、“微”、“若夫”、“且夫”“今夫”“嗟夫”“愚以为”“然则”“是故”“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等词也多用于句首。

小结3:看对话、引文标志:“曰”

“言”

“云”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练习: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答案: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小结4:观句式。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练习: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案: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践)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翻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走一步);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通“贾”,来往于海上的商人)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古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和词类活用等等,在理解划分句子结构时尤其需要注意。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四.检查断句是否合理

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例如:

1、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十则)。

(“焉”字在这里是疑问副词,当“如何”讲,应属下。误以为它是句末语气词而属上,就断错了)

3、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垓下之战》)。

(“辟易”是连绵词,当退避讲,不能拆开。这里却误为单音词,将其理解为受惊逃避的意思,并把“易”字属下就错了)断句步骤总结: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凭语感断,先易后难(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2、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曰”

“言”

“云” ③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

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对称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

5、通读全文,进行检查。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课堂练习: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二)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三)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四)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五)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七)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 檀弓下》)(八)(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九)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选自《白居易•草堂记》)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二)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的边防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君子们的到了这地方啊,我没有曾不相见的啊。”从学生处见到了孔子。出来了说:“你们几位为何担忧失去官职呢?天下的无道也很久了啊,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做人们的导师。”

(三)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调动百姓,百姓就会和谐。(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被人哀悼。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四)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译文: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五)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译文:乐广有一个好朋友,好久没有来了,乐广去问原因。朋友回答说:“以前在你办公的地方坐着,蒙你给酒我喝。我刚刚要喝酒,看见杯子里有一条蛇。我感到很恶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就好久没有拜访你。”当时,河南官府办公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用牛角装饰的弓,弓上用漆画着蛇。乐广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请朋友再来原来的地方摆酒,对朋友说:“酒礼貌是不是又出现了蛇?”朋友回答说:“跟以前见的一样。”乐广把原因告诉了他。朋友顿时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

(七)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 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八)(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过矣。[评分标准] ①//为必断处,对7处得5分,对6处得4分,对5处得3分,对4处得2分,对3处得1分,对1-2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③“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④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为5分为止。【参考译文一】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九)【解析】答案: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第一段,“甲天下山”处的断句若在“甲天下”后断似乎也可以,而且“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是学生们很熟悉的;但是,如果这样断,下文的“山山”连用就无法说通。实际上,第一个“山”字属于前句,第二个“山”字属于后一句;所以,断在“天下山”后才妥当。“曰香炉”处的断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断在“香炉峰”后较顺口,但是下文的“北寺”就显得很突兀,其实这两句话的结构和内容(交代位置和名称)都较为相似,这样看来断在“香炉”后更为合理。另外,在古诗文中一些专用名词的中心词往往不出现,如“自古图牒,未有雁荡”中的雁荡山,就只用了“雁荡”二字,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天姥山,就只用了“天姥”二字。“曰遗爱寺”处的断句,如果把上文的两句话当成对偶句处理,断到“遗爱”后,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这样一来,下文就成了“寺介峰寺间”,与上下文不搭调,因此断在“遗爱寺”后才合理。本段中的两个“曰”字也颇具干扰性,文言文中“曰”字后常常有停顿,这时“曰”字往往译为“说”,可是这里的“曰”是“叫”的意思(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曰”字用法相同),断在“曰”后把动宾拆开,显然不妥。

第二段的陈述对象较为明确——“太原人曰乐天”,断句的关键是弄清句意,弄清陈述对象。“见而爱之”处的断句较好确认,由于“而”这个承接虚词,将“见”和“爱”两个动词紧密连接在一起,“之”字是它们共同的宾语。“恋恋不能去”处的断句,由于陈述部分动词较多,谓语动词不易确认,但虚词“因”字提示了前后两部分是顺承关系,“不能去”后的断点就较好判断。

完成这道题,考生如果单纯以某些固定程式(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曰”字后多要停顿等)作为标志,而忽略断句的主要依据是理解文意,显然不妥。必须以读懂语句为根本,才可能断对。

第四篇:文言文 断句

文言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二、文言断句方原则法

一般来说,断句主要依据以下三项原则:一是诵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是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但断句也应讲求一定的方法。

三、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1、人称代词

①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②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③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④“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⑤“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⑥“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资治通鉴》)

解析:通观全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皇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以判定本局标点如下:湖阳公主 1

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练习1:汉 六 年 正 月 封 功臣 良未 尝 有 战 斗 功 高 帝 曰 运 筹 策 帷 帐 中 决 胜 千 里 外 子 房 功 也 自 择 齐 三 万 户 良 曰 始 臣 起 下 邳 与 上 会 留 此 天 以 臣 授 陛 下 陛 下 用 臣 计幸 而时 中 臣 愿 封 留 足 矣 敢 当 三 万户 乃 封 张 良 为 留 侯 与 萧 何 等 俱 封

断句1: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翻译2: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二)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例2: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断句: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练习:或 谓 郊 岛 孰 贫 曰 岛 为 甚 也 曰 何 以 知 之 以 其 诗 知 之 郊 曰 种 稻 耕 白 水 负 薪 斫 青 山 岛 曰 市 中 有 樵 山 客 舍 寒 无 烟 井 底 有 甘 泉 釜 中 常 苦 干 孟 氏 薪 米 自 足 而 岛 家 俱 无 以 是 知 之 耳

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翻译:有人评论孟郊和贾岛谁更贫困。一个人说:“贾岛更贫困。”另一个人就问:“你怎麼知道的?”他说:“根据他们的诗知道的。孟郊的诗说:‘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种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后背回家中)贾岛的诗说:‘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市场上柴草堆积如山,家中寒冷没有炊烟;井裏有甘甜的泉水,锅裏常常没米做饭)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贾岛家柴米全都没有,根据这个知道贾岛家更贫困。”

(三)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断句: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解析: 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练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断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解析: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固定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修辞方法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4: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对偶)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针)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排比)

练习: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五)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例5: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断句: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练习: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解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练习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翻译: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练习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断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六)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何„„之有” “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②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如„„何”“况„„乎”“何(以)„„为” “无乃„„乎”“得无„„乎”等。③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 “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翻译: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第五篇: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探讨并总结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

2、学会一点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借此来提升文言文断句乃至翻译技能。

二、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考点解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文言断句有两种考查形式:

(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如2013年高考湖南卷、江西卷。

(2)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竖)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浙江卷、四川卷等。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2013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涉及该考点的地区有所增加,从2012年的6个增加到9个。

(2)考查题型上,主观题居多,如2013年浙江卷、湖北卷、四川卷等;以客观题为辅,2013年湖南卷、江西卷为选择题。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一)读文段,通文意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

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断。

(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特别是人名)。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要特别注意标示。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例2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韩非子·说林下》)【解析】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道”“鼻”“目”“事”,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三)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3、还有一些放在句首的复音虚词(包括一些复句中的关联词)也是我们的好“帮手”。如:至若、于是、是故、若夫、至于、嗟夫、虽然、且夫、向使、纵使、然而、然则等等。

4、时间词如:顷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5、叹词如嗟夫、呜呼等会构成独词句,前后都可断。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例3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解析】 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而、焉、然;句末的虚词:耳、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本段就可以断句。

【答案】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四)明语法,辨句式

1.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比如: 判断句式 反问句式 被动句式 “„„者,„„也”,“为、乃、即、则”等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为„„所„„”,“受„„于„„”,“见„„于„„”

“如„„何”,“况„„乎”,“何(以)„„为” “何„„之有”(宋何其他固定句式

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例5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解析】 可根据主语、句式结构、句末语气词以及对话关系,再联系整段文意进行断句。

【答案】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2.琢磨词性词义,用语法结构来帮助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例6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解析】 找出主谓结构即可断句。

【答案】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五)明修辞,巧判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1.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例7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左传·襄公十五年》)【答案】 ①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2.重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居多,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六)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9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留侯世家》)【解析】 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

【答案】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文言文断句强化训练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有 妇 人 昼 日 置 二 小 儿 沙 上 而 浣 衣 于 水 者 虎 自 山 上 驰 来 妇 人 仓 皇 沉 水 避 之 二 小 儿 戏 沙 上 自 若 虎 熟 视 久 之 至 以 首 抵 触 庶 几 其 一 惧 而 儿 痴 竟 不 知 怪 虎 亦 卒 去 意 虎 之 食 人 必 先 被 之 以 威 而 不 惧 之 人 威 亦 无 所 施 欤!

2、.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A.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B.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C.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D.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

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A.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B.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C.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D.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5、用“/”线给下列文段断句:

(1)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2)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文言文断句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1,,答案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2、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根据语境,画线句前面的句子是说项王屠戮咸阳、火烧秦宫后准备东行撤出。画线部分是别人对项王的劝说与项王的心思,故主语为“人”“项王”。抓住标志词“曰”可知,此处应断开;“曰”后面为劝说的具体内容,写关中地利,可据此建立霸王之业,由此可推知,“关中阻/山河四塞”错误,以此排除A、D两项。后半部分交代了项王东归的想法,理由有二:一是秦宫室被烧而残破,二是他怀念家乡。由此可知,C项“见秦宫/室”断句有误。

【参考译文】 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放火)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有人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依仗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在此)建都而成就霸业。”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心中又思念家乡,想回东方去,(就)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像穿了绣花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有谁知道呢!”劝者说:“别人说楚国人像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果真是这样。”项王听见这话,(就)把劝者扔进鼎镬煮死了。

3、答案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4、答案 D 【参考译文】 龙门山,在黄河以东的地界。禹治洪水来到这里,把山从中凿断,成为一扇门的外形,大约有一里光景。河水从中间汹涌地流下,两岸连车马都不能通行。每年暮春三月,就有无数黄颜色的鲤鱼,从江海和河川争先恐后游到龙门来。一年当中,能够跳上龙门的,不过七十二尾。刚刚跳上龙门,就有云和雨伴随,天火又从后面去烧它的尾巴。尾巴一烧掉,它就真的变成龙了。

5(1)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译文:庄宗与粱军在河两岸对垒,一天,郭崇韬认为诸军校人数口粮太多,军队很难承受,请求减少粮用开支。庄宗动怒了,说:“我为卖命的军卒定粮用都不自由,那河北三镇领地之内的三军将士另选一人为主帅,我请求回太原封地来给贤能之人让路。”

(2)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译文: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3)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刘基《郁离子·捕鼠》)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下载《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教案[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断句专题训练》教案[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外文言文断句教案

    中考专题复习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一个故事引出“句读”的概念。 从前,有一......

    初中文言文断句教案

    第一讲:文言文入门学习【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2.初中文言文的考点及学习方法。 3.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014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文言断句 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断句能力。 2、通过练习文言断句,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断句的重......

    文言文断句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龙门中学 何第雄 试题演练 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2006年高考广东卷)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通过文言断句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属于2013年四川高考内容“古代诗文阅读”之“理解文本内容(包括断句......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5篇模版)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江阴市成化高中 吴菊珍 一、 导入 今天教室里多了听课老师,大家紧张吗?先讲个笑话调节一下气氛吧:有个领导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发言,讲到某句话时,台下顿时哄堂......

    文言文断句7

    断句策略讲解 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进行断句。 2、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句。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

    文言文断句口诀

    文言文断句口诀——手把手教你学断句 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在我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