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1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设计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格局、美苏争霸格局的区别和联系

两极、“冷战”和美苏争霸格局是在雅尔塔体系下表现出来的国际关系。它们是由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演变而来的,从存在时间、内容和范围上要比雅尔塔体系小得多。

雅尔塔体系是世界大国根据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而形成的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其核心是美苏两分天下。因而,两极、“冷战”和美苏争霸格局都是在这一框架内演变的,它在二战后期开始形成,二战结束后正式形成。

“冷战”格局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除战争方式外的遏制政策,范围涉及全球。它主要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始于1947年,到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荡然无存。至此,“冷战”格局让位于两极格局,美苏争霸格局占主导地位。

两极格局在雅尔塔体系形成后初见端倪,1955年“华约”建立后正式形成。它在时间、内容和本质上与美苏争霸格局有诸多相同之处,但美苏争霸格局完全以两国利益为着眼点,而两极格局还涉及到两大阵营其他国家,范围较之更广一些。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及“冷战”的性质

原因:(1)二战后,美国实力空前强大,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操控世界。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日益增强,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3)美国虽实力强大,但苏联在政治军事上可与之抗衡,因而美国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界线,只能采取除武装进攻以外的其他方式。

(4)大战刚结束,美苏双方都不愿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

性质:由于“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其指导思想就是“遏制共产主义”,因而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不同 B.意识形态的分歧

C.国家利益的冲突 D.美国推行霸权政策

2. 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其主要内容是()

A.发出了西方国家对苏“冷战”的信号 B.“冷战”政策的正式开始

C.提出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抵制苏联 D.倡议建立“北约”集团

3.下列各选项中,不符合“冷战”基本特征的是()

A.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计划 B.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支持联邦德国成立

D.发动越南战争

4.美苏“冷战”的焦点地区最初是()

A.朝鲜半岛 B.德国 C.越南 D.古巴

(二)能力提高

1. 1947年,杜鲁门在美国国会宣称世界上已分成两个敌对营垒,一种是“自由制度”,另一种是“极权政体”。其中后者是指()

A.君主专制制度 B.法西斯残余势力

C.社会主义国家 D.君主立宪制度

2.“马歇尔计划”实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因为该计划实际上是()

A.美苏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互对峙的产物

B.导致当今世界局势不稳定和战争的根源

C.以隐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

D.对西欧政治的一次公开渗透

3.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分别建立,这()

A.标志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B.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

C.是德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 D.纯属德国的内政问题

4.下列对“北约”和“华约”成立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B.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威胁了世界和平

C.两强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导致美苏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系最终形成

(三)延伸拓展

1.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开始破裂。为此,美国()

①推出了“马歇尔计划” ②建立了“北约” ③分裂德国 ④入侵朝鲜,并向中朝边境推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①帮助了东欧各国经济的复兴 ②为美国资本提供了市场 ③遏制了共产主义,稳定了西欧资本主义 ④加强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二战结束后,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我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害了世界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段话表明美国()

①企图充当世界警察 ②要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 ③决定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④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世界和平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4. 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归根结底应视为()

A.“柏林危机”的产物 B.美苏“冷战”的产物

C.两德对峙的产物

D.东德封闭边界的产物

(四)模拟练习

1. 2006年5月,美国副总统切尼发表讲话,批评俄罗斯的现状。讲话发表后,有关评论家认为切尼启动了第二波“冷战”。那么,第一波“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

A.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戴高乐的就职演说

2.二战后,世界局势的最大特点是()

A.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B.苏联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C.欧洲丧失了国际关系的中心地位 D.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

3.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和解决,说明()

①苏联试图改变美苏核力量对比的不利地位 ②是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一次较量 ③美国居于战略上的优势 ④谈判是解决重大国际危机的一种较好方式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前提是()

A.联合国对美国的约束 B.与苏联军事实力相当

C.美国害怕战争重演

D.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

5. 1949年,苏联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其主要目的是()

A.回击马歇尔计划

B.打破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C.发展对外贸易

D.推动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6.二战后,美国发动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①都是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军事行动 ②是“冷战”政策的重要表现 ③组成“联合国军”直接参战 ④以美国的失败告终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

7.下列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是()

A.土耳其 B.希腊 C.南斯拉夫 D.罗马尼亚

8. 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款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度降低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又停止了日本的战争赔偿计划。使美国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恢复日本的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的工具

B.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与美国的经济竞争

C.帮助日本发展生产,供应朝鲜战争所需军事物资

D.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与苏联争夺对日本的控制权

9.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两个德国的建立 ②杜鲁门主义出台 ③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④古巴导弹危机

A. ②①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①

10.观察右图并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回答:

(1)你认为图画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

(3)“药方”起到了什么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德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引自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

材料二 余相信美国之政策旨在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征服之企图„„

──引自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三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

(4)多动笔墨。精读时要做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符号体系。不断地归纳整理书本内容,第一遍要尽可能详尽一些,第二遍则可以简略一些,第三遍则要高度概括,这样可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5)适当使用辅助书。辅助书不能多,最好挑选一本,有知识结构、重点解析及适当的练习,在自己对教材阅读思考后,作适当的参考和巩固之用。

(6)温故而知新。复习时的阅读,要读出自己以前不太注意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出新的认识。

(二)例题解析

例1: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下列关于这两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 B.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

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D.没有进步作用

解析:本题是对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大国际关系格局进行比较。A项考查的是建立背景,它们分别是一战后和二战后建立的,故正确。从内容和含义上来看,两个体系都属于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故B正确。国际关系的基础是实力,这两个体系格局都是以少数强国的实力为基础的,必然带有强权色彩,C项正确。D项过于绝对化,对很多重大历史问题都应当客观地、一分为

二地评价。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2:十月革命后,丘吉尔曾组织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他主张“给俄国和俄国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1946年3月,他又发表了反共反苏的“铁幕”演说。这表明()

①丘吉尔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忠诚卫士 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结盟 ③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④英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

立场不断改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①项是讲丘吉尔的阶级属性,他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根本利益,这是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②项讲不同性质的国家可以结盟,这从二战中苏、美、英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史实足以证明。③项也符合史实。丘吉尔组织武装干涉苏俄时,是因为当时社会主义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敌人”;丘吉尔主张援助俄国人时,是因为苏英两国都遭受到法西斯的侵略,法西斯成为人类的最大灾难。④项关键在于理解“根本立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是相互对立的,从根本上说,资产阶级政府对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不会改变,因而④项错误。本

题正确答案为A。

(三)学习拓展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象征。如今,德国已完成了统一,“柏林墙”大部被推倒,但也保存了极少部分,成为德国重要的历史古迹,教育后人。请查阅有关“柏林墙”的资料,以此为主题,并就德国分裂与统一问题,写

一篇历史小论文。

(四)自展才华

学会分析历史图片

历史图片直观生动,是我们掌握教材内容的重要帮手。历史图片有些是历史的直观再现(如照片),有些则是历史的寓意描绘(如漫画)„„但不管类型怎样,它本身就是历史。一般来说,分析历史图片首先应定好位,即将图片反映的史实与教材中我们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从社会背景、内容及影响等方面思考。其次,要仔细观察图片,找出图片所反映的直接信息。最后,由直接信息挖掘出隐

藏的间接信息。

同学们,知道了如何分析历史图片了吧!那么,就请以《赫鲁晓夫与肯尼迪博弈》为例,试着分析一下右图吧!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越南战争的概况及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1961年,美国对南越发动特种战争,1965年又将“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开始对越南北部进行大规模的连续轰炸,并于3月在岘港登陆,直接出兵南越。1975年春,越南军民发动春季攻势,于5月1日解放了整个

越南南方,胜利结束了战争。

越南战争改变了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美国此后开始从东南亚地区收缩力量,苏联则乘机南下扩张,改变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越南战争后,美国又因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军事力量发展缓慢,苏联则大力发展军事,从军事力量低于美国一跃而与美国平起平坐。在美国力量不断削弱的同时,西欧、日本却迅速崛起,世界局势从两极逐渐走向多

极化。

(二)学术前沿

关于朝鲜战争的影响与后果

朝鲜战争是“冷战”期间发生的第一场“热战”。关于朝鲜战争的影响与后果,有的学者认为,朝鲜战争是对“冷战”推行者的第一次惩戒,在心理上、政治上对其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它是“冷战”的恶果,但反过来又促进了“冷战”格局的发展,导致国际局势,特别是东亚局势进一步恶化,对“冷战”的加剧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朝鲜战争不仅是美国“在战后争霸势头上遭到的当头棒喝”,更重要的是,它“关死了还是半掩着的中美关系的大门”,遏制苏联变成了同时遏制苏联和中国,美国战线大为拉长,这是它在对苏“冷战”中的重大失策。还有的学者认为,朝鲜战争加速了东北亚“冷战”格局的形成,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核武器竞赛,加强了朝鲜南北双方的对立,导致了中美之间20余年的敌对。也有学者分析了朝鲜战争对国共关系的影响,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国共双方的斗争出现了新的焦点,台海形势呈现对峙局面,两党关系重现严峻态势,这些变化都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第二篇:高一历史必修一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学案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吉林 敦化高级中学 任军

【学习目标】理解“冷战”的概念,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了解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重点】“冷战”兴起的原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难点】“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课堂导学】

◎从盟友到对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和()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样,以(、)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确立。它奠定了战后世界()的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二战后,()衰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的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美苏两国在()和()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继()在美国发表演说后,1947年3月,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作为国家()和()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等()采取了()一切敌对行动,美苏“()”从此开始。

◎美苏“冷战”

为了帮助()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以()西欧国家。同时,美、英等西方国家还企图用()拉拢()国家,但遭到()。

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成立了(),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国家的()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的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同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国成立(),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1955年,苏联和波兰,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组成(),简称“华约”。从此,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

◎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冷战”开始后,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军事包围,在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不惜以武力相威胁,从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和()局面。

二战后,德国被()四国分区占领。随着“冷战”的开始,()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美苏双力未能就()达成协议。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和()先后成立了()和(),德国被一分为二。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后来,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和(),从此朝鲜半岛处于()状态.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并向()边界推进。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军民把“联合同军”打回到“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者重返越南。越南人民在越南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击,迫使法国殖民者撤出。1961年,()发动越南战争,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军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1962年,苏联开始向()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以改变()在()对比中的不利地位。美国很快发现正在建设中的古巴导弹基地,便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武装封锁古巴。战争一触即发。经过(),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世界在()和()间交替,但是,美苏两国()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探究学习总结 学思之窗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利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北大西洋公约》

●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第一缔约国应„„个别地或通过同其他缔约国的协议,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思考

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它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本课测评

“冷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冷战”?

1.二战后建立的两极格局事实上是()。

A.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新国际格局

B.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C.建立了战后新的同盟关系

D.承认了美国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2.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所取得的世界地位是()。A.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B.整个世界的霸主 C.多极世界的一极

D.美日联盟的首领

3.“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是()。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的成立 D.德国的分裂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丘吉尔曾经说:“和平是恐怖(编者注:指核武器)生出来的健壮的孩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核武器的产生有利于实现和平B.脆弱的和平会被核武器所打破 C.核恐怖平衡维持了和平局面

D.美苏核竞争给世界带来了和平

BABC

学思之窗】这两个条约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答案提示:“北约”和“华约”的主要内容中都规定了如果本集团内部任何一个成员国遭受武装侵略的情况,其他成员国必须予以援助,且不排除武力援助。这说明这两大集团都采取了相似的手段来应付对方可能给本集团带来的打击。又由于这两个集团内部都有一个实力强大的操纵国,因此,“北约”和“华约”的共同性质为,两大阵营内部分别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他们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提示:随着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在欧洲直接形成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武装对峙局面。这将对欧洲的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同时双方在长期的对峙中为了加强自身的对抗力量将会使得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又会进一步加剧两大军事集团的冲突的可能性。但由于实力基本均衡,而且,欧洲对于美苏两国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地区,因此任何一方都恐难轻易挑起直接的武装冲突,于是,欧洲局势也有保持一种“刺刀下的和平”的可能性。因此,从这样的意义来看,北约和华约对于本集团内部盟国的安全乃至于欧洲地区的安全都各自起到了集体防御的价值。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冷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冷战”?

解题关键:“冷战”概念抓住“非武力直接对抗的一切手段”作为核心内涵;“冷战”出现的原因则应注意两个层次──为什么要“战”?为什么选择“冷”的方式。关于“战”要综合分析战后的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苏联各自的国家实力、意识形态对抗、各自的发展目标及其因此造成的利益冲突等。但选择非武力直接对抗的“冷”的原因则需要从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人民,包括两国内部的民众都在祈望和平的因素上予以引导。答案提示:(略)

学习延伸如何理解这段话?如何评价“冷战”?

思路引领:美苏的长期“冷战”对世界和平带来的客观影响怎样?这种长期对峙的局面对国际和平与安全造成了怎样的威胁?在威胁和平与安全的同时却存在长期的非战状态,保持这种状态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略)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后苏联实力增强与政治威望提高、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等历史材料,或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探究2.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议布置预习思考题:(1)找出重要概念。(2)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哪些?(3)苏联采取了哪些反击措施?(4)“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如何?(预习思考题无须用本子专门写下来,能在课本上找到的,只需画在书上就行;需要归纳的可写简要提纲。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自学习惯。预习思考题的难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一般以了解课文知识、突出重点知识为主,跨度不宜太大。)

3.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例如,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的,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到答案。4.注重创设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5.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例如引入资料: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和用计算机演示“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地图”等,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认识到历史资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进而懂得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材料和时政资料。教学用具: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注:此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学对象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并能自觉做好预习思考题的,可省略讲各教学内容的①)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冷战”的概念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三.美国的“冷战”政策 四.“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五.“冷战”的影响 附预习探究

针对下列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问题,在课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并表述出自己的看法。

1、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膨胀

2、什么是铁幕演说?

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4、何谓“冷战”?为什么其成为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5、柏林危机

6、“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和沿革

7、“古巴导弹危机”

8、朝鲜战争

9、越南战争

10、概括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使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篇二: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套教案(人教版)人教政治史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1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设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得出以下认识: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事先查找资料)2.作用及发展演变

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下指导。然后根据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有关文献做以下概述:

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不但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

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设问: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2.特点及基本原则

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然后让学生回答。2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教师讲解图后,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3.实质及作用

设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 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关于宗法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可留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自己获取和了解。最后给学生留一个讨论题,供课下研讨及对本课知识的巩固。【课后研讨】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大思想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曰仁”,而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请大家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礼乐文化的资料,了解西周法制对中国封建法制和现代法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如西周法制中“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明德慎罚” 的法律思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统治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制和现代法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课小结】

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

。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于夏商,是维护各级宗主贵族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西周是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鼎盛时期,也是这一社会制度的成熟完备阶段。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⒉特点:(1)皇帝神圣(2)皇权至上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

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的称谓,拓展学生视野。对于皇帝的称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

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政治动荡,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

提问: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⒉特点 4(1)皇帝神圣

皇帝地位至尊。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在讲此问题时,可以找如下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皇帝至尊的地位。

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2)皇权至上

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皇帝制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实行皇位继承制。这都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官职及分工)中央 “三公”

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九卿”

卫尉: 皇宫保卫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太仆: 宫廷车马 廷尉: 司法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奉常: 宗庙礼仪 宗正: 皇室内部事务

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通过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的名称、职能,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郡县制实行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本课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讨论一下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分析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影响。然后再介绍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郡县制体系结构)郡 郡尉 郡守 监察史 县 县尉 县令 乡 游徼 三老

啬夫(小乡)有秩(大乡)亭 亭长 5 篇三: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全套))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

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

1、5课时。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

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四篇:《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

《两极世界的形成》准备的比较仓促,校内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恰恰赶上学校其他事情较多,所以感觉准备的时间不是太充分,组内老师说不如把上次上过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再上一次,我想如果再上一次,对我来说可能提高的可能性不是他太大,后来选课时在《新航路的开辟》以及《两极世界的形成》当中徘徊,想了两天,后来想还是上两极世界吧,担心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及影响讲不清楚,新航路开辟,为什么会探险,什么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以及影响中的价格革命、商业革命等等有难度,选定《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课,在备课的时候思路没有理顺,就是雅尔塔体系在其中怎么讲,以及美苏争霸的原因。

周六下午第二节课是赛课时间,周四晚上加班,把课件基本做出来了,周五下午第一节课,请组内老师来听。王老师评价,基本内容尚可,但是时间要把握好,可能会超时,第二在雅尔塔体系的奠基作为形成步骤,在背景里讲是否合适,能否让学生听明白。

备课时,我把《两极世界的形成》这一课,分成三个问题两极世界为什么会形成,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影响是什么?努力做到论从史出。

在导入时,用凤凰网视屏,有关专家评论东北亚是否会进入冷战阶段,引入什么是冷战,导入新课,从学生表现来看,可能是因为周六上课,课前没有预习,精神不振,反应不强烈,接着开始讲解课标及这一节课的思路,明确学习的目标。点出国际格局及极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基本概念从而有利于学习。

1、为什么会出现两极格局:在处理这一个内容时,一开始我选取的观点是争霸论及由于国际关系的相互不信任、不透明造成,但从个人把握来看不是太好,转而选取传统观点美国想称霸遇到苏联障碍。把这个问题分成为什么形成对抗而不是合作?对抗采取什么方式、为什么?通过史料的展现得出结论。

2、两极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这地方先由学生看书,找出答案,然后进行解释,重点介绍了马歇尔计划,采取美国提出进攻方针,苏联应对的方式讲解。

3、两极格局的影响。由学生看书,然后学生简单表述相关事件,简单分析柏林墙,重点分析古巴导弹危机,说明大国争霸下的世界的不安全。然后整体看世界地图,得出冷战后的态势,然后提出,为什么亚洲热战和美洲欧洲冷战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回答。分析影响时,增加了登月及网上现在美国的冷战思维让学生总结影响。接着抛出20xx年12月初两条网上的新闻,一个说是中美间会有冷战,一个是中美间没有冷战,本来想分组讨论,但因为时间关系,放到课后自己思考,最后总结。

4、祈祷世界和平。在明白大国关系下国际关系的瞬息万变,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以《tell me why》这首曲子结尾。祈祷世界和平,祝祖国繁荣富强!

学生鼓掌结束。

不足:1、课前准备不充分,课的环节不熟,出现有的内容幻灯出现和讲的不一样现象。

2、语速及情感把握不好,激情度不够。

3、课前心理素质没有调整好

4、周六上午休息时间过长,没有给予更大的重视。

5、课的时间把握不好,有个问题没有讨论

6、对于学的新课,尤其是赛课,应提前让学生预习,加强针对性

7、对课的突破度不够。

优点:1、选取刚刚发生的事例,贴近生活,增强历史的时效性

2、弄清楚了这一块的知识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风的形成》教学反思

2.尿的形成教学反思

3.《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反思

4.《风的形成》的教学反思

5.雨的形成教学反思

6.《两极世界的形成》高中历史说课稿

7.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两极世界的形成8.历史《两极世界的形成》说课稿模板

9.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反思

第五篇:25 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对峙局面形成成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规定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2 教学难点

“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展示电池的正负两极和地球的南北两极导入课题两极世界的形成 展示课标要求和重难点

日常生活中,两个人互相不理睬,但又不断绝关系,我们一般称之为什么? 那么同学们知道冷战这个词的来源么?

破题:冷战一词是当年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他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它指的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明确“冷战”的定义是指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进行遏制的政策。)二战后为什么会出现冷战?它是如何形成的?对国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呢?由提问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从盟友到对手

(一)雅尔塔会议

【展示幻灯片上的图片】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引入雅尔塔会议

打出丘吉尔的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丘吉尔

【设问】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系。【设问】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展示图片】 【设问】二战中美苏均为正义而战,并肩战斗,为人类和平创造了条件,为何战后双方却形成对峙?

材料 “二战时, 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于雅尔塔)“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前首相 帕默斯顿(1784~1865)

【设问】以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什么? “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材料:美国工业产量占53.4%,出口贸易占32.4%,黄金储备占74.5%;武装部队300万,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拥有原子弹;控制操纵联合国

【设问】战后美国在经济、军事、政治上的实力发生了什么变化?

美国成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具有极强的经济军事力量,具有称霸全球的野心。材料: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使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设问】材料中苏联的实力怎样? 苏联军事力量增强,政治威望提高,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巨大阻碍,势必会与美国展开激烈的竞争。

材料: 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

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材料: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座落着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所有的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和平砥柱》

【设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

【总结】美国妄图称霸世界,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影响大增,正是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下才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由盟友走向了对手,是双方你看不我,我看不惯,最终形成了对峙,两极格局新的原因归纳: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②美国实力强大,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③苏联实力增强,极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影响 ④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⑤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

二、美苏“冷战”

【图片展示】冷战的表现

三、“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美苏两极世界格局下,不断的“冷战”,将会国际关系带来什么影响呢? 【图片展示德国分裂】 1.美苏对德国的争夺:

1949年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61柏林墙的修筑

【图片展示朝鲜分裂】 2.对朝鲜半岛的争夺:

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抗美援朝,与朝鲜一起将美国赶回38线附近,美国被迫停战

【图片展示古巴导弹危机】

3.二十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其结果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图片展示热战——朝鲜战争】

4.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美国组成所谓“联合国军”直接参与朝鲜内战。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抗美授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战争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战争结束。

【图片展示热战——越南战争】 5.1961年美对越南的侵略,在越南军民的英勇抗战下,1973年美国惨败,其殖民统治受阻。

师:在这样的“冷”“热”交织的局面下回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呢?

四、辩证评价两极格局

材料一: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整个“冷战”期间,也就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材料二: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探究合作】冷战的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积极方面:

1.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两强竞争客观上促进科技的发展。

3.不同制度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消极方面:

1.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

【读史感悟】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失去亲人的痛苦……动荡不安的生活……经济的衰退…… 【探究】怎样才能避免冷战? 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要相互尊重彼此间不同的文化,理解彼此对不同社会制度的选择; 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问题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自学和分析归纳能力,为学生解材料分析题做好基础。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讲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下的冷战,以及冷战中的热战。冷战开始的信号是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正式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经济上的表现是1948年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军事上的表现是北约的成立,与此,1949年成立了经互会,1955年的华约组织。同时冷战中还有热战,表现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课后习题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下载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平陆中学高一年级历史教师 王圣国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教......

    高中历史必修一

    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付泽承 历史必修一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必修说明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一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

    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教学设计(大全5篇)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标准 高中历史必修一“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主要原因; 2、掌握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

    《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案2(推荐5篇)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分析美苏两国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的主要原因; 2、掌握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互助......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精选]

    【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初步掌握重要的......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课教学设计(经典版)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习水县绿洲高级中学 胡德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废行省、设三司;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2)识记内阁制的出现和发展 (3)识记清楚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

    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7课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第17课 解放战争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