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天京变乱爆发的原因
具体原因:农民革命政权的封建化倾向。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贪图享乐的腐朽思想日益滋长。洪秀全逐渐脱离群众,与“帝王”无异。杨秀清居功自傲,目无天王。当初领导集团亲密无间的关系很快被破坏,争权夺利随之而来,最终酿成天京变乱。
根本原因: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阶级,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狭隘性等特点。他们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体现了偶然性包含着历史的必然性。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是在()
A.广东花县 B.广西金田村 C.广西永安 D.天京
2.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是在()
A.定都天京以后 B.北伐以后
C.西征胜利以后 D.三河镇大捷以后
3.以下属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有()
①规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②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③规定官吏由公众选举 ④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4.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是()
A.北伐失败 B.安庆陷落 C.洪秀全病逝 D.天京陷落
(二)能力提高
1.太平天国一开始就把矛头直指清王朝统治,其决定因素是()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B.上帝的指示
C.自然灾害严重
D.民主共和思想的推动
2.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定都天京 ②建号太平天国 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永安建制 ⑤洪秀全称天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②③ C.②⑤④①③ D.②⑤①④③
3.《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其根本原因在于()
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
B.紧张的军事形势
C.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矛盾 D.其代表的小农经济的性质
(三)延伸拓展
1.下列关于外国侵略者对待太平天国态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支持太平天国运动
B.一度伪装“中立”
C.清政府“借师助剿”后才开始进攻太平军
D.充当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2.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C.缺乏科学理论指引 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3.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所经过的河流有:浔江──漓江──湘江──长江
B.一位学者从南京乘火车到金田村调查太平天国运动史实,经过的铁路线是:津沪线──沪杭线──浙赣线──湘桂线
C.太平天国运动最北曾发展到天津附近
D.我们可以到陕西搜集大量的太平天国史料
(四)模拟练习
1. 1860年,太平军在上海近郊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A.领导集团发生内讧
B.孤军深入,给养不足
C.英法军队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D.清军三路围攻天京
2.《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斗争形势的需要
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对农民思想产生了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
3.太平天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因为它()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B.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4.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武器落后,装备落后 B.纪律松弛,军心涣散
C.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D.孤军深入,后援不继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少分寡分,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引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宜令(各地)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引自《太平天国》
请回答:(1)材料一从根本上否定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实际上认可了什么制度?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结合材料,太平军要建立怎样的理想社会?为什么这种理想社会不能实现?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至江宁(南京),杨逆日朝洪逆所,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批定日时„„届时杨逆率各伪官毕集,舆马填塞街市,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立伪引赞官(注:礼仪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各剧贼得进见,虽宠任如伪佐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
──引自张德坚:《贼情汇纂》
材料二 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等级非常森严,君臣上下有了天渊之别,甚至连称呼、服饰、仪卫舆马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准逾越。诸王出行,官兵必须回避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否则就要受到严厉惩处。天王及诸王、侯都是世袭的。
──引自《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称太平天国领袖为“逆”“贼”,表明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
(2)材料二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进入天京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你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向当时英国驻华全权代表、香港总督文翰建议:“大不列颠一国,或者是在中国拥有舰队的三个外国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趁皇帝还居有能够缔结条文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
材料二 1853年4月,英国翻译密迪乐致阿礼国:“„„内战在扩大,长江中下游已为叛党控制。满洲人在帝国南半部的权力已被推翻,无可挽回。外国人去帮助他们干涉只会有无限期延长战事和混乱的结果„„中立乃最切要的任务。”
材料三 1853年8月,文翰报告说:“多等一些时候,如果不是唯一的政策,也是最聪明的政策„„如果给皇帝援助,那么必须是大规模的援助,而且如果叛党的势力广泛而迅速地扩张起来,人民大众又普遍地愿意拥戴他们的统治者,这种大规模的援助是没有效果的„„太平天国并不像不向我们就范的样子,遇有适当的机会和叛党协商时,我们从叛党手里可获得政治和商务利益,也大可超过皇党。”
材料四 1862年,英国首相巴麦尊在下议院的辩论中说:“我认为,中国已改变它对外国和对英国的政策,既然恭亲王和那些同他一样开明的同僚们所奉行的政策,证明了中国是准备和外国人发生亲密的关系,而不是拒与接近,或力图阻止和外人发生任何一切往来,而且既然中国的政策是鼓励和世界各国的商业,那么对我们来说,如果不努力协助这个开明的中国政府从事于改进的努力,都是自取灭亡的。”
──以上材料引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英国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三,分析英国“中立”政策的实质和动机。
(3)材料四反映了英国怎样的对华政策?原因是什么?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解答材料解析题
由于材料解析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及史论结合、表达交流,乃至迁移创新的能力,故材料解析题成为高考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题型。怎样做好材料解析题呢?通常的步骤为:
第一,读懂材料。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第二,读清问题。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第三,整理材料。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四,组织文字作答,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在解答材料题时要做到三个明确:阅读材料时明确时间概念;分析材料时明确材料的观点和试题的要求;解答材料题时明确所要求的知识内容范围。
分析原始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出处、写作时间(或时代)和作者的身份、立场、语言习惯等,以便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历史材料反映的问题。注意材料同教材知识的“貌合”与“神合”,即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教材是直接的显性联系(貌合)还是间接的隐性联系(神合)。在挖掘“神合”的联系因素时,既要注意史实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观点性知识的联系。
(二)例题解析
例1:《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是因为它规定()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解析:本题答案为B。平均主义是《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思想,C、D两项与平均主义无关。所谓“绝对平均主义”是要求绝对的平均,A项按人口和年龄分配,这是有条件、有区别的,不是绝对平均。B项规定农民除留足口粮外,其余产品上交国库。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即使平均分配土地,也并不等于绝对平均,因为由于劳动力的构成、生产技术与拥有工具的不同,人与人还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要想“绝对平均”,就应该体现在产品的分配方式上,在平分生产资料后,再平分劳动产品,这样就能“绝对”消灭差别,做到完全平均。
例2: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实际推行的土地政策不包括()
A.禁止地主收租 B.承认耕者有其田
C.没收地主土地 D.按人口重新分配全部土地
解析:本题答案为D。《天朝田亩制度》原本是设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但实际上却由于没有一个安定的条件而无法实施;同时,按人口重新分配土地与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不具现实条件。
(三)学习拓展
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这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因此,他们悲壮的事业
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
请展开讨论,说说为什么太平天国无法摆脱这种历史悲哀?(可从阶级局限
性和时代局限性两方面入手)
(四)自展才华
搜集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民谣,并作简短评述。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历史学家熊月之谈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历史内涵特别丰富。它历时十余年,波及十余省,时而狂飙突进,时而楚歌四面,时而路转峰回,跌宕起伏,大喜大悲。它激活、凸显了种种矛盾,包括政府与人民,中央与地方,地主与农民,中国与西方,孔子与耶稣,公平与效率,君与臣,满与汉。洪秀全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取外来宗教,杂糅本土文化,创拜上帝会,装神显灵,不西不中;断辫蓄发,非儒删经,圣库均田,男女别营,广封王侯„„种种想法与作为,大笔挥洒,出人意表。在太平天国„„有君有民,有神有妖,有昏君有忠臣有奸佞,有英雄有美人,有正义有邪恶,有阴谋、内奸、逼宫、内讧„„高潮迭起,曲折多姿,往往事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外,但在现实之中。这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的奇特文本。
(二)新苗论坛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所以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
也?
──引自曾国藩:《讨粤匪檄》
活动内容:结合材料,你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保存中国儒家文化,还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甲方:我方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保存中国文化。这是因为,曾国藩是清朝进士,熟读儒家经书,对儒家文化也十分推崇。太平天国信奉上帝之说,破坏中国千年的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也就是直接毁坏了儒家文化的根基。所以,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保存中国文化。
乙方:我方认为曾国藩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理由如下:中国的儒家学说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统治秩序,而曾国藩保护儒家文化本身就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一部分。此外,太平天国最重要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的统治,曾国藩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当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阶级利益。
甲方:曾国藩当然要维护清朝的统治,但问题在于哪一个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呢?从文中看,曾国藩将“名教之变”放在“大清之变”的前面,而且号召天下的读书人都来反对太平天国。因此,他首先是为了保护儒家文化。
乙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动机,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曾国藩本身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一员,他当然要维护其阶级的利益,这是由他的阶级性决定的。曾国藩将镇压太平天国提高到保护儒家文化的层次,是为了把整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吸收到自己阵营,这是他的策略考虑。曾国藩这样做有保护儒家文化的成分,但对儒家文化的保护还是为了维护大清的统治。
想一想,甲乙双方的论点哪一个更接近实际?你的看法呢?
(三)历史前沿
对洪秀全的评价
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是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尽管“在洪秀全的思想领域中,既有新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又有浓厚的、传统的封建色彩”,但“他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崭新的农民革命纲领,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在历史的进程中作出了新的贡献”。洪秀全等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另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的真理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洪秀全向西方只找到了一个“皇上帝”,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毫不相干。此外,洪秀全在政权建制及政治观念方面也是与近代西方背道而驰的。
(四)书目网址
1.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
2.周武、何益忠、张剑、李志茗:《太平天国史迹真相》,广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0年
3. http://tptg.longhoo.net(太平天国博物馆)
第二篇:高中历史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太平天国运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
一、专题三中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既是之前近代中国维护主权斗争的延续,又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说学情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学情至关重要。高一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历史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讲解法和联系对比法,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及农民阶级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局限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教学难点是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第四、说教法和学法
合理的教法和学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完美统一。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法是:阅读讲解法和联系对比法,与之相对应的学法是: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这样的教法和学法充分尊重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第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历史教学应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为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导入
课程伊始,我将这样导入:同学们,欢迎大家进入最喜欢的“历史再现”栏目,请看多媒体。老师给大家播放《太平天国》的电视剧片段,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利用形象直观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新授
新授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预计用时30分钟。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两个板块:
第一版块“自主学习、我快乐、我挑战”。我将利用PPT向同学展示自主学习的任务: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和发展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学,我将巡视指导,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点拨,引导他们在重点语句下圈点批注,并重点关注平时历史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树立他们学习历史的信心。学生自学完毕后,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展示、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我还会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培养他们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分析教材的能力,使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把握教材。
第二板块“交流、合作、共享”。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将在PPT上展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空白对比表格,针对两个治国方案的提出背景、经济主张、评价、异同点等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请代表上台填写,然后,我带领学生做出点评。由两个治国方案的不可行性引出太平天国运动必定走向失败的结局,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由鼎盛转向衰败的原因有哪些?我将利用PPT向学生展示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的奢靡生活,通过图片展示和对比,让学生对领导阶级的落后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两段历史材料作一个直观的说明,使学生得出农民阶级的落后思想和局限性导致了天京事变的发生。最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结合教材以及自己搜集的相关资
料,各抒己见、大胆创新,阐释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我在一旁进行引导,活跃课堂气氛。最后,请代表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利用表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对两个治国方案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巩固练习
本环节,我将组织学生完成测验,体会收获的快乐。将课前印好的达标小卷发给学生进行自主检测,课下由小组长将本组的答题情况交给老师,以促进学生们学以致用,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
4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在课程结束之时,我将以问题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本课知识,并从感情角度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之后,我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请结合网络资料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同以往历次农民运动相比,有何新特点?写成一篇600字的历史报告。这个问题既有对本课的回顾思考,又有一定的延展性,给学生以提高的空间。
第六、说板书
为体现教学意图,突出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和黑板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多媒体所呈现的内容是:本课相关资料和导学问题;我的黑板板书设计如下:
太平天国运动 一兴起和发展 二治国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三失败
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衷心的希望我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知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
第三篇: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安阳市洹北中学 崔合庆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对于认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途径和深刻认识当今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关注农业。
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天朝田亩制度》
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是农民阶级几千年来理想蓝图的完全体现,集中反映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
(2)、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1)、图示教学
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2)、问题探究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问题,并将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最终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重点、突破的难点。(3)比较教学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对照,判断异同,更好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3、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要求学生利用电脑、图书包括教案进行预习,上课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归纳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采用情境创设,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主题曲和视频片段,调动学生情绪。
2、学习新课: ㈠探源
⑴探背景之源
展示史料(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
了新税捐。„„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
——摘自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33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读史感悟:
①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一个什么社会状况? ② 这些现象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有着怎样的关系?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
(板书)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间接原因:外国侵略;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⑵探准备之源
材料一:洪秀全指出:“上帝当拜,人人所同”;“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他认为上帝人人都当拜,而上帝对待普天之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因而人人在上帝面前也都是平等的。
他指出:“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只有把那些违反上帝之真道的妖魔推翻,才能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
他指出清朝最高统治者,实乃“阎罗妖”,世间“相凌相夺相斗相杀”,都是“阎罗妖”的罪过,号召群众起来“共击灭之”。
材料二:材料二: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有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
读史感悟:
① 以上材料反映了洪秀全创建了什么新的组织?其目的是什么? ② 这个新的组织体现了一个什么思想?
理论准备:
(板书)太平天国爆发的准备:
组织准备:
㈡感受
⑴感受运动经过: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学生合作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 过程,请一位同学利用《示意图》说明太平军进军路线以及防御形势,并说明相 关重大事件。
(板书)太平天国爆发的经过:金田起义(开始)→永安建制(初建政权)→天京定都(正式建权)→三次军事行动(军事全盛)→天京变乱(转折)→后期防御战→ 天京陷落(失败)
⑵体会革命纲领(展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书影)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相关信息回答《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如果你处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你更青睐与哪一个纲领呢?
(同学们自由发言,老师做出适当的归纳总结。)(板书)《天朝田亩制度》 原则:“凡天下田„„无人不饱暖”。
内容:(1)土地分配:
方法: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2)产品分配: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3)目的: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不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总结
1、由土地和产品的分配原则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天朝田亩制度》)评价: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官吏富绅巧取豪夺,横征暴敛,形成土地高度集中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基础,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广大农民受剥削的根源。因此,打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枷锁,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将土地夺回到自己手中,是千百年来农民的迫切要求。《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平等,要求摆脱封建压迫、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并且将过去农民起义的口号做了具体的规划,将“均田”作为制度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它对贫苦农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的积极性。落后性——《天朝田亩制度》下实行依然是小农经济,维系的依然是自然经济。它所要建立的实际上是一个农民的理想社会,它是要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那么社会生产力必将停留在分散的小农经济水平上,不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因而它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在当时封建经济不断解体的情况下,仍迷恋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显然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是行不通的。
空想性—一方面,农民是小生产者,在小生产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人人平等,实现平均主义,满足了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要求。但是,“产品归公”的规定又超越了小私有者的本性,生产产品的多少对农民来说并没有实际的好处。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有限的生活资料,无差别的平均分配,其结果只能是普遍贫困。所以这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只能是一种空想。另一方面,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以后,一直处于清朝军队的包围之中,军事斗争非常紧张,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社会经济的改革。在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展示新中国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从而提高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深度。《资政新篇》 内容:
政治上: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民主)经济上: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文教上:学习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和先进技术。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
总而言之:是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不可能实现。(总结
2、由《资政新篇》的内容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认识)
评价:进步性——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局限性——《资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在香港学习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及其所了解的情况写成的,它的出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却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也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产物,它未能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农民没有实施它的热情。又由于当时中国尚未形成发展资本主义必需的强大的资产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也无法保证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因此它的实施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一直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也未能真正推行。㈢回味
1、失败原因(补充投影材料要求学生进行阅读和思考后回答)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它经历了14年,势力波及18个省,但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在哪里呢?
材料一:“楚国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材料二:“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立民国而建立天国„„”
——李大钊
材料三:展示戈尔和他的洋枪队。
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
(板书)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战略上的失误;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教师总结)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从而让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道路在中国成功的正确性。课堂小结
150多年前的太平天国运动,其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十四年,历经十八个省份,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它曾使无数英烈抱恨终天。它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和兴亡得失,尽管可任人评说,但其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惨痛教训,却永远值得后人警醒,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五、说创新点:
1、引用材料,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理解材料,对学生文史知识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
2、打破教材原有篇幅,将本课内容重新整合。
六、说测评反馈:设置基础知识选择题和课堂材料从新命题,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
第四篇: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后苏联实力增强与政治威望提高、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等历史材料,或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探究2.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议布置预习思考题:(1)找出重要概念。(2)美国的“冷战”政策有哪些?(3)苏联采取了哪些反击措施?(4)“冷战”下的国际关系如何?(预习思考题无须用本子专门写下来,能在课本上找到的,只需画在书上就行;需要归纳的可写简要提纲。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阅读思考的自学习惯。预习思考题的难度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一般以了解课文知识、突出重点知识为主,跨度不宜太大。)
3.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例如,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的,就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到答案。4.注重创设情景,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5.围绕主题补充或重新整合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例如引入资料: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和用计算机演示“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地图”等,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表现。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进一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认识到历史资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进而懂得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材料和时政资料。教学用具:教材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注:此教学设计针对的是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学对象基础好,自学能力强,并能自觉做好预习思考题的,可省略讲各教学内容的①)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一.“冷战”的概念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 三.美国的“冷战”政策 四.“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五.“冷战”的影响 附预习探究
针对下列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到两个问题,在课前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并表述出自己的看法。
1、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的膨胀
2、什么是铁幕演说?
3、“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4、何谓“冷战”?为什么其成为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5、柏林危机
6、“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和沿革
7、“古巴导弹危机”
8、朝鲜战争
9、越南战争
10、概括美国和苏联分别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使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篇二:高一历史必修一全套教案(人教版)人教政治史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1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周初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也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设问: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点哪?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习惯。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势图》,得出以下认识:周朝对建国的元老、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办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区)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亲属、功臣、元老,建立起诸侯国,以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即可尽义务。诸侯与周王室的关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诸侯国像屏障一样拱守在周王室周围,和睦四方,安天下。周初,从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个诸侯国。其中主要有(教师挂图,并指出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在东方分封了鲁、齐等国;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国;在南方分封了吴、楚等国;在中原分封了郑、晋、卫、宋等国。西周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最后通过学习让学生研讨一下分封制的作用。(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事先查找资料)2.作用及发展演变
教师在上课时做一下指导。然后根据教师自己查找的资料和有关文献做以下概述:
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让他们在自己的诸侯国内享有一定的特权,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设,这就避免了类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发生,暂时地满足了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欲望及要求,缓和了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缓和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绪,起到了“镇抚各族”的作用。周王室的统治范围扩大。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着肃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经常性地侵扰西周的边界,掠夺财富,而西周在这些边界建立诸侯国,派王室贵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对一些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与王畿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从而为抵御外侮,巩固边防提供坚强的物质后盾,起到其应该起的作用。像太王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吴国。他们与当地人民结合,不但对开发吴越作出了贡献,而且还加强了对巴、濮、越、邓等部的控制。最终使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一些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国推行单一的“郡县制”。
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西周实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设问:什么是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
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
设问:宗法制基本原则及特点是什么呢? 2.特点及基本原则
可先让学生看以下图表,然后让学生回答。2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点和基本原则;明确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结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和《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讲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宗法关系,建立了一套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统治制度。这是一种从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征的权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以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教师讲解图后,讲一步归纳要点如下)①嫡长子继承,其余子分封。
②构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级制度。
③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构成统治阶级,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3.实质及作用
设问: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如何?宗法制度实质是什么?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 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关于宗法制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可留课下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自己获取和了解。最后给学生留一个讨论题,供课下研讨及对本课知识的巩固。【课后研讨】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卫侯,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大思想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曰仁”,而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设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习“礼”。由此可见“礼”在中国古代的重要性。
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请大家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礼乐文化的资料,了解西周法制对中国封建法制和现代法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如西周法制中“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明德慎罚” 的法律思想、“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统治思想,对中国封建法制和现代法制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课小结】
在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夏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禹是夏朝的开国之君,并开创了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这是从氏族社会的民主管理向国家行政管理过渡的历史转折。夏商已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西周灭商以后,作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在吸收商朝灭亡教训的前提下,西周统治者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创建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即分封制度
。宗法等级制度产生于夏商,是维护各级宗主贵族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西周是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鼎盛时期,也是这一社会制度的成熟完备阶段。宗法制渊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产生的父权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国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为调整人们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维护其伦理道德秩序和社会等级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家族和宗族集团的法律规范。宗法制的基本规则,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一支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处于大宗的从属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担任,并且世袭继承。因此,宗法制从一产生时起,就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号称“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这样,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⒉特点:(1)皇帝神圣(2)皇权至上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2.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2.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特点及实质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方法】
本课多是基本史实,有关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可现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掌握基本史实;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典故、成语,通过这些典故、成语来回忆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的概况。像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为上课讨论和评价做准备。在课堂手段上可采取投影和情景设置等手段,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上。【导入新课】
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关于这段历史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老马识途、唇亡齿寒、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等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不到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正如诗歌记载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秦王扫六合》)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
秦朝建立后,创制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建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二是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是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始皇帝”的来历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秦王政决定从三皇五帝的称号里摘出皇、帝二字合成一个新词“皇帝”,作为统一大王朝的君主的正式称号,称“始皇帝”。秦始皇帝的名号有两点含义:一是创立皇帝称号;二是其中含有序号,自己为始皇帝,以下顺序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开始至清末,延续了二千一百多年。历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都沿用了“皇帝”的称号。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下皇帝的称谓,拓展学生视野。对于皇帝的称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自称为朕。我们知道,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唯我独尊,如果不是具有独一无
二、至高无上的特点,也就无法具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的意义了。(“孤”则是王的自称。)本来在先秦时期朕是男子的第一人称单数,从秦始皇帝开始不再通用,只有皇帝可以用。一类是第二人称单数,如皇上、圣上、陛下。
皇帝的特殊权力和地位使得皇位继承意义重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政治动荡,导致无序、失控。皇太子继承制是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把父系家族内部的继承秩序稳定下来,并且明确化、法律化。
提问: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 ⒉特点 4(1)皇帝神圣
皇帝地位至尊。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在讲此问题时,可以找如下资料进行补充,使学生了解皇帝至尊的地位。
①名号制度体现皇帝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包括皇帝以及附属的皇后妃嫔、太上皇、皇太后、皇子、皇太子、皇孙、公主等在内的皇帝宗族名号系列,还有谥号、庙号、尊号等称号系列,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②有祭祀天地山川的权利,显示其联系上天与人间的特殊身分。③有历法、年号、礼仪、乘舆、宫廷、陵寝等一系列体现正统与等级的规章制度,表现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形象。④有后妃制度、宗室制度、以及有关皇子、公主、外戚等的一系列制度来保护、协调家族利益,其核心是宗法制度。⑤有皇太子继承制体现皇权的延续和稳定,并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⑥皇室开支有财政保证。⑦有宦官制度为之服务。(2)皇权至上
皇帝权力至上。皇帝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比如最高决策权、政务的最高决定权、财政的最高支配权、立法和司法权、官吏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等。皇帝是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金字塔形结构的尖,他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的官僚机构来处理日常事务,实现政治统治。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以皇帝制度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社会秩序的理论基础。
皇帝制将国家的一切大权,即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皇帝一人手中,并且实行皇位继承制。这都体现出权力的高度集中,而高度集中的权力是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另外,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度 ⒈三公九卿制的职能
三公九卿制是在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主持军事。三公下面设置九卿。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官职及分工)中央 “三公”
太尉: 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 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九卿”
卫尉: 皇宫保卫 郎中令: 宫廷警卫 太仆: 宫廷车马 廷尉: 司法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 奉常: 宗庙礼仪 宗正: 皇室内部事务
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通过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的名称、职能,而且要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概括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⒈郡县制的职能
郡县制实行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本课的“学思之窗”中的材料,讨论一下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分析一下郡县制和分封制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影响。然后再介绍郡县制。
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任免。他们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实施的分封制被郡县制所代替,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三公、诸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地方权力。(教师通过投影让学生了解秦朝的郡县制体系结构)郡 郡尉 郡守 监察史 县 县尉 县令 乡 游徼 三老
啬夫(小乡)有秩(大乡)亭 亭长 5 篇三: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1教案(全套))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
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系。
教学课时:
1、5课时。重点难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建议:
(1)、中国早期社会的年代较为久远,对大多数高一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较为模糊。建议在导入中回忆初中时原始社会的基本情况,适当介绍夏商周更替概况,以利于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如对西周代商的历史更替的交代,可以更好地解释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
(2)、本课讲述了古代中国早期阶段的政治制度,主要叙述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政治文化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秩序。其中重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应讲清分封制的起止时间、目的、内容、影响和破坏;宗法制要讲清内容、特点和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运用以史料分析,看图论史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
(3)、本课主要讲述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同时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如在叙述夏商周政治制度时,提到夏禹、夏启、商汤、纣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召公、微子等历史人物;武王伐纣等重要历史事件。对于这些事件、人物可以有选择地简单介绍,以增强趣味性。但重点应放在叙述和解释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上。
(4)、本课各部分包括课前提示、正文、“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阅读材料、图、表以及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都是本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各部分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可以有效地起到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可以用商代青铜方鼎的图启发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而且引起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用课文中第一个“学习思考”,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用课文中第二个“资料卡片”,能更清晰的了解西周分封诸侯的情况。在讲授本课时,有些课文的底注也不应忽略。如“封建”的注文实际上注释了一种学术观点:课本是主张战国封建说的,因此指出西周的“封建”只不过是“分封诸侯国”,而并非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本课和本模块其他各课的有机联系,也应该在讲授时注意。如本课提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破坏,这就给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5)、可以通过解决课后的“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作为小结,总体概括,使本节知识结构完整、系统。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建议:(4)、第三目“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讲述秦王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教材对于秦朝的中央官制采用了“三公九卿”的说法,要求学生掌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主要职能,至于九卿及其主要职能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能大概了解即可。朝议制度是秦王朝政治的一大特色,既要指出其可集思广益的好处,也要点明其局限性。
(5)、第四目“挟书律”,主要讲述秦王朝实行思想专制的情况。秦王朝的思想专制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焚书坑儒,二是挟书律。要点明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与挟书律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教学中可结合教材中的“学习思考”:如何评价秦朝的“挟书律”?来分析挟书律的实质,根本目的及其作用。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
(1)、本节教材的课标要求是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关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较广,教材讲述的五方面内容主要是体现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与强化。内容丰富,充实因而课时较紧,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2)、第一目“法令出一”,讲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
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来及其特征。可结合课本“学习思考”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内容来加深对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权与相权”,通过历代削弱、分散相权来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汉武帝削弱相权主要举措有两种:一是频繁换相,二是用中朝来架空外朝权力。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会议,实际起到了分散相权的作用。到了宋代通过设置中书门下以及增设参知政事等方式进一步分割相权。到明初正式废丞相。
(4)、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主要讲述中国历代监察体制的演变,要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监察制度发展走向健全正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
(5)、第四目“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讲述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选官制度即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对于世官制与察举制可作一般了解,重点应放在科举制的讲述上,应讲清科举制最初实行的进步性。到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才成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桎梏,其消极性日益显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来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设置”,主要讲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的演变,要给学生理清从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地方行政设置演变情况,关键是突出元朝行省设置的重大影响,同时还需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设置和调整变化是服务于中央集权的需要。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课标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内阁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边疆政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2)、过程与方法:史料研习,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五篇:《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范文]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新标必修1第三单元[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识要求:掌握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冯云山在紫荆山区传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和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全盛;《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2)能力要求:①分析洪秀全的宗教理论;②通过对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这一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③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以培养其系统的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事的能力。④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所体现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⑤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适当引入史学界的争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史实论证观点的能力。⑥探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必然原因,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发展、失败,使学生感知、认识历史事的发展过程,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2)指导学生阅读《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天朝田亩制度》等的节选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3)通过填写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会学生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4)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使学生初步学会查找史料、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以及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参考书的方法以及获取参考书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民起义原因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在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时,农民不堪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而爆发。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中国农民战争的新特点,即在反封建同时还担负起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使这场运动成为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但它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通过对《资政新篇》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时代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的情感体验。(3)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表现了太平军将士反抗清朝统治的英雄气概,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教育,进行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英雄观的教育。(4)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太平天国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讲授1时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难点: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对《天朝田亩制度》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对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斗争的认识。[型、教学方法]新授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设计]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提问: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教师导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播放电视连续剧《天平天国》主题歌,调动学生情绪。教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情况。讲授新: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板书)
1、原因(板书)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本回答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学生:鸦片战争巨额的军费和赔款,全部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使本已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教师: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18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教师分析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引申出太平天国反侵略性质。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2、酝酿(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板书)(投影:洪秀全塑像)教师: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①思想: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板书)②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③教义:a“皇上帝”唯一真神论b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打倒“阎罗妖”(投影:教材第4页[学思之窗]节选材料)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这材料思考,这反映了洪秀全怎样的思想?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很显然,这则材料反映了以洪秀全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所要求的摆脱封建压迫、封建剥削的强烈愿望,号召人们为实现平等自由而斗争。教师比较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指出洪秀全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造和利用,以适应农民战争需要,主张信仰上帝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但又不同于基督教中死后升入天堂的说法,认为地上也有天国。这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对广大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号召力,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教师进一步指出拜上帝教起了动员广大群众加入反清行列的作用,但它并不是科学的理论。(2)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形成──组织准备(板书)教师: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发展焦土,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有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他们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推翻清朝的统治,下面我们就一起先来了解一下太平天国前期的斗争。
3、兴起和发展(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①
金田起义──运动爆发181年(板书)教师:181年初,各地拜上帝会会员2万人携带各种武器齐集桂平县金田村,洪秀全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这表达了起义农民要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愿望。从此,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开始了。金田起义后,太平军由于受到清军围堵,转战至武宣东乡。在此,洪秀全称“天王”。之后,太平军北上,9月攻克永安。(2)永安建制──初建政权(板书)教师: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初步建立政权。(投影:《永安封王表》)此时,清军3万余人包围了永安。由于城中粮盐弹药缺乏,使太平军陷入困境。第二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出广西入湖南。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先后在全州战役和长沙战役中牺牲。两位将领的早逝,对太平天国是重大的损失。之后太平军继续北上,183年初,太平军攻克武昌。不久,在洪秀全、杨秀清指挥下,太平军从武昌出发,沿江东下,连战连捷,183年占领南京。②
定都天京──同清对峙(板书)教师:太平军占领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政权。太平军从金田起义、永安建制、进军武汉到定都天京,历时两年三个月。天京这个政权巍然屹立于南方,同清政府的北京政权遥相对峙,坚持斗争长达十余年之久,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教师提问: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各种回答。教师总结:主要是因为洪秀全等制订的斗争目标比较明确;太平军纪律严明,人民群众热烈拥护和支持太平军;清军腐败无能。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清军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大营以围困天京。为了巩固政权,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又进行了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4)北伐、西征和东征──军事上全盛(板书)(投影:《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①北伐(板书)教师:要推翻清朝统治,太平军必须北伐。183年,在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率兵北上。(结合地图)北伐将士从扬州出发,经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攻到天津郊区。咸丰帝慌忙宣布京师戒严,从各地调兵阻挡北伐军。北伐军进行了两年浴血奋战,终未取得成功,最后失败。教师要求学生看书回答北伐的意义。教师指出:北伐的同时,东王杨秀清统一指挥下,太平天国还进行了西征,北伐和西征是并举的。②西征(板书)教师:要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必须西征。183年,太平天国派赖汉英率兵西征。连续夺取安徽、湖北的重镇,进入湖南,与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的湘军交战失利。18年,杨秀清派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急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西征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后进入江西,占领许多州县,巩固了天京革命大本营。西征的胜利使千里长江变成了天国的一条内河。北伐、西征之后,太平天国又进行了东征。③东征(板书)教师: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186年,燕王秦日纲率太平军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又与石达开会师,一举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至此,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革命声威震撼全国。(投影:《北伐、东征和西征简表》,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措施目的时间将领意义北伐
西征
东征
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了在军事上采取一系列行动外,在运动的前期和后期还分别颁布了指导性的文《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二、《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板书)教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一个重要的文。这就是《天朝田亩制度》。(投影:《天朝田亩制度》书影)(1)《天朝田亩制度》──建国纲领(板书)教师:《天朝田亩制度》从字面上理解是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但实际上它不仅涉及土地问题,同时还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改革措施。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因为以土地问题为核心,所以称为《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既以土地问题为核心,那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投影:“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太平天国处理土地问题的原则,也就是天下的土地归天下的人耕种。这里,有关”天下田”当时的占有形式是谁的?学生思考并试图做答。教师:(启发)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其核心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就是说天下田大多是地主阶级的,而现在把天下田,包括地主阶级的土地拿来收归公有,分给天下所有的人,包括占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来耕种。这就意味着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封建剥削,获得土地是千百年来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中国历史上,农民在历次斗争中也都提出过类似要求,如“均贫富”、“均田免粮”等。但像《天朝田亩制度》这样,把农民的斗争目标提出的如此明确,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它把农民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天朝田亩制度》具有鲜明的反封建革命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这是分配土地的一个原则;还有一个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无处不均匀”。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配土地呢?(投影:“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上受田,……,则十五岁以下减其半……。”)从这段资料中,你能看出平均分配土地有哪些标准呢?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教师:从这段资料中不难看出平均分配土地,一是依据人口,不论男女,以户为单位,人多就多分,人少就少分;二是依据年龄,凡十六岁以上的人都可得到土地,十五岁以下就减半。太平天国除了平均分配土地以外,还平均分配产品。(投影:“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按照“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农民每年收获所得,除生活必须外,其余一律上交国库。如有婚丧等事,则由国库发给一定数量的钱币和实物。通过这些详尽而细致的规定,太平天国是想使每一个公民都能永保一份平均财产,建立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投影:“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这是太平天国设计的理想蓝图,这一美好社会能否实现呢?请同学们从《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的原则和方法入手,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思考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天朝田亩制度》从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原则来看,废除封建所有制固然是革命的,但它是把消灭剥削、消灭贫困的理想建立在落后的小农经济基础上,这是不切合农民觉悟和脱离农民思想实际的;同时,小生产者所能提供的财富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人人饱暖”的要求。从分配的方法来看,也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平均分配土地使农民平均得到一份土地,但同时又规定每年收获只能留下维持生活的份额,其余生产生活资料同归圣库。这样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不但没有实际好处,而且还会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其结果不会带来人人饱暖,只会造成普遍贫困。再从客观环境来看,连年征战无法保证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实现这一方案。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那么,应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呢?教师指出可从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除了运动前期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外,太平天国的指导性文还有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2)《资政新篇》──治国方案(板书)投影:《资政新篇》书影)教师:189年冬,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它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看书回答。同学们从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回答。教师分析:《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在“向西方学习”上,超过了同时代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主张,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不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方案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任何积极作用。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具备实现这一政纲的社会条(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且,太平天国迫于当时严峻的形势,《资政新篇》没能实行。教师布置下作业: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点。教师:186年,当太平军东征胜利,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由于争权夺利,矛盾却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变乱发生,天国的事业开始由盛而衰。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板书)(1)天京变乱教师: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腐朽思想开始滋生。在天京,诸王模仿封建统治者大兴土木、建筑王宫。(投影:《天王府》、《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从《天王府》画面上可以看出天王府的威严和等级的森严;从《太平天国天王府石舫》画面上可以反映出天王的享乐生活。天王身居宫中,生活奢靡;东王外出,仪仗达千人之多;各王还通过家族、部下等关系结成派系集团,分别控制军队、争权夺势,终于在186年秋演化为一场大变乱。教师讲解经过、投影:教师分析影响: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从战略进攻走向战略防御的转折点。经过这场变乱,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的危险局面。敌人得到了喘息之机,重建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太平天国的军事斗争开始转入防御阶段。(2)太平天国的防御战(板书)①重建领导核心──英王、忠王、干王。②后期防御战教师提问: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进行了哪些军事斗争?学生看书回答。(投影:再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受挫上海—安庆失守─天京沦陷)教师简要讲解:188年,陈玉成、李秀成击溃了江北大营,随后,太平军又获三河镇大捷。1860年,太平军依洪仁玕计策率兵奔袭杭州,这一计策实际上就是古代“围魏救赵”的战术,清军调江南大营将士驰援杭州,李秀成回师,与陈玉成会师,江南大营被击溃,打破了清军对天京的包围,同时为太平军进取江浙奠定了基础。破江南大营后,李秀成乘胜东征苏南,连战连捷,一直打到上海近郊。在进攻上海的战役里,英法侵略军也撕下中立伪装,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英勇苦战,不敌联军,退回苏州。正当太平军同中外反动势力在江浙激战时,湘军再次包围安庆。陈玉成从浙江回师安徽以解安庆之围,但激战几月未能成功,安庆终于陷落,天京失去屏障,陈玉成退守庐州,1862年因歹徒出卖,陈玉成被俘,面对审问,陈玉成大义凛然,厉声斥道:“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铙舌也!”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他的牺牲是太平天国后期的一个重大损失。清军占领安庆后,全面进攻太平军,进而围攻天京。太平军展了天京保卫战。(3)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板书)1862年初春,清军分三路进攻太平军: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率湘军主力进攻天京;李鸿章率淮军和英国人戈登的“常胜军”进攻苏州、常州;左宗棠率湘军一部进攻浙江。曾国藩坐镇安庆统筹策应。天京告急,李秀成回师,救援天京。在城外,太平军与湘军恶战,到1864年,天京外围已无回旋余地,城内将士食野草充饥,而围城湘军又增至万余人,太平天国危在旦夕。6日,洪秀全病逝。但太平军将士仍固守天京,同心同德,决心与天国共存亡。湘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不久,天京城破,太平军将士又与湘军展开巷战,宁肯战死,决不投降。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抗争史上的壮丽篇章,其顽强斗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教训(板书)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有人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有人认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同意哪一种观点。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我们现在不做统一的界定,但有一点大家是能够达成共识的,即这场运动是农民战争,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由农民来领导的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斗争水平最高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长达14年,席卷十多个省份,并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归于失败。那导致其失败的原因有那些呢?(提示学生从领导力量、斗争对象,内因、外因,主观、客观等角度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教师:那么这场运动的意义又有哪些呢?总结:①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②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③一些领导人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④思想上、组织上较以往农民起义高出一筹,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⑤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相互推动、相互影响,共同打击西方殖民主义者。教师:请同学们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学生发言。教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教师小结: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这次农民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①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任务,因此称其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②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③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尽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明确的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尽管它有诸多新特点,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的革命指导思想,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因此它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它最终也不可能给中国指出光明前途。投影:和太平天国运动相关的一些外书籍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茅家琦主编:《太平天国通史》郭毅生著:《太平天国经济史》张一文著:《太平天国军事史》巩固练习1.洪秀全在《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中提出来要共击之的“阎罗妖”是指A.清朝最高统治者
B.外国侵略者
.中外反动势力
D.地主豪绅答案:A2.《天朝田亩制度》关于“分田”规定的实质是: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答案: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封建落后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A.太平天国领袖们的主观愿望
B.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答案:B4.《资政新篇》在当时不可能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缺乏能够实行的社会条
B.列强的侵略.体现的经济思想落后
D.军事斗争非常紧张答案:A.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合中国国情.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答案:A6.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D.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答案:后作业教材49页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