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例1”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5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抽屉原理例1”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抽屉原理例1”教学设计》。

第一篇:抽屉原理例1”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例1”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例1)

【教材与学情分析】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这类问题的理论依据,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本课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即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关于这类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列举法”、“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重点难点】理解“抽屉原理”的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铅笔、文具盒等。【教学设计】:

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老师组织学生做“抢凳子的游戏”。请4位同学上来,摆开3张凳子。

老师宣布游戏规则:4位同学围着凳子转圈,老师喊“停”的时候,四个人每个人都必须坐在凳子上。

教师背对着游戏的学生,宣布游戏开始,然后叫“停”!

师:都坐下了吗?老师不用看,也知道肯定有一张凳子上至少坐着2位同学。老师说得对吗?

2、提问: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

3、导入:像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引入,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大胆猜测

出示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几枝铅笔?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枝铅笔。】

2、自主思考

(1)独立思考: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2)小组合作,拿铅笔和文具盒实际摆一摆、放一放,看一共有几种情况?教师参与学生的操作和讨论,找出有代表性的几种“证明”方法。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自己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把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性。】

3、交流展示

学生汇报是用什么办法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学情预设:

第一种: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学生展示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的几种不同摆放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有序板书:(4,0,0)(3,1,0)(2,2,0)(2,1,1)

请学生观察不同的放法,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第二种:假设法

可以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铅笔,3个文具盒里就放了3枝铅笔。还剩下1枝,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中就有2枝铅笔了。也就是先平均分,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第三种:平均分

用算式表示:4÷3=1……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1+1=2枝铅笔。

随着学生的“证明”,教师将这种方法与假设计法联系起来,指出这两种方法实质上的相同之处。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空间,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4、比较优化。思考: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如果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呢?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意识到用操作的方法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太麻烦了,于是用假设法进行解释。】

请学生继续思考: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呢?把10枝铅笔放进9个文具盒里呢?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

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2呢?多3呢?多4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这个结论都是成立的。【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活动

三、灵活应用,解决问题。1、6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2、实验小学六(1)班第一组共有13名学生,一定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3、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扑克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有坡度。第1题,学生可以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第2、3题学生需要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四:小结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何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在总结本课知识的同时,畅谈自己的收获,不仅收获知识,还包括学习能力、方法的积累。】

教学后记: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2、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评价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3、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学生解决了“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后,继续思考,类推,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4、不足:在教学设计上还应该更细致些,更有层次。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环节上,不能笼统地让学生去探究。还应该再细化一些。有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第二篇:抽屉原理例1”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例1”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和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学会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8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本节课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即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关于这类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反证法”、“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铅笔、文具盒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老师组织学生做“抢凳子的游戏”。请4位同学上来,摆开3张凳子。

老师宣布游戏规则:4位同学围着凳子转圈,老师喊“停”的时候,四个人每个人都必须坐在凳子上。

教师背对着游戏的学生,宣布游戏开始,然后叫“停”!师:都坐下了吗?老师不用看,也知道肯定有一张凳子上至少坐着2位同学。老师说得对吗?

师: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因为只有3张凳子,却有4个人,肯定有1个人没凳子坐,只好和另一人挤在一张凳子上;也可能会说,有几个同学会在慌忙中挤在一张凳子上,有1张或2张凳子没人坐。】

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有关这类问题的感性经验,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引入,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1、观察猜测

多媒体出示例1:4枝铅笔,3个文具盒。

师:4个人坐3张凳子,不管怎么坐,总有一张凳子至少坐两个同学。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枝铅笔。】

师: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给大家解释这一现象吗?

2、自主思考

(1)独立思考: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2)小组合作,拿铅笔和文具盒实际摆一摆、放一放,看一共有几种情况?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猜想,然后自己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设计,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把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性。】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操作和讨论,找出有代表性的几种“证明”方法。

3、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是用什么办法来解释这一现象的。【学情预设:

第一种: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学生展示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的几种不同摆放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有序板书:

(4,0,0)(3,1,0)(2,2,0)(2,1,1)

请学生观察不同的放法,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第二种:假设法。

教师请只摆了一种或没有摆放就能解释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其他学生是否明白他的想法呢?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可以假设先在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铅笔,3个文具盒里就放了3枝铅笔。还剩下1枝,放入任意一个文具盒,那么这个文具盒中就有2枝铅笔了。也就是先平均分,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

第三种:数的分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

随着学生的“证明”,教师将这种方法与第一种方法联系起来,指出这两种方法实质上的相同之处。

第四种:把同一种分解理解成三种不同的情况。教师请学生汇报:

学生为文具盒编上序号,摆出(4,0,0)、(0,4,0)、(0,0,4)等12种情况。

教师指出在研究这一类问题时,不需要作这样的区分。把这种方法改正后并入第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的空间,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4、比较优化。请学生继续思考: 如果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结果是否一样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摆一摆、放一放,罗列出所有情况,(5,0,0)、(4,1,0)、(3,2,0)、(3,1,1)、(2,2,1),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也可能会用假设法来解释,先假设在每个文具盒中放入1枝铅笔,4个文具盒就放了4枝铅笔,剩下的1枝不论放入哪个文具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有2枝铅笔。不论学生用哪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如果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呢?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意识到用操作的方法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太麻烦了,于是用假设法进行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证明方法:第一种(枚举)方法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第二种(假设)方法有什么优点?

请学生继续思考:

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呢? 把10枝铅笔放进9个文具盒里呢?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呢?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1,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请学生继续思考:如果要放的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2呢?多3呢?多4呢?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铅笔数比文具盒的数量多,这个结论都是成立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三、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1、第68页“做一做”。

(1)课件出示:6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3)交流,说理。

2、实验小学六(1)班第一组共有13名学生,一定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1)学生理解题意,明白一年有12个月,共有13名学生。(2)学生独立思考。(3)交流。

【学情预设: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直观出示十二个月的月历,引导学生将十二个月作为“抽屉”,把13个人作为“待分的人”,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思考说理。】

3、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扑克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

(1)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剩下的52张扑克有4种花色。(2)学生思考,可以动手试一试。(3)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难以找到这个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教师可在多媒体计算机上直观出示4个方格,分别显示桃、杏、梅、方四种扑克牌花色,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说理。也可以拿出扑克牌,借助实物进行操作验证。】

【设计意图:“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第1题,学生可以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加以解释。第2、3题学生需要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运用新知灵活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设计思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提供探索空间。

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然后交流展示,评价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3、注重引导提升。

本节课的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学生解决了“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的问题后,继续思考,类推,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篇:“抽屉原理例1”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例1”教学设计

院西小学:林文桂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抽屉原理例1.【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笔筒、笔。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游戏导入,渗透方法。师:我这里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有4种花色)。我请1位同学任意抽5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可能会是什么花色?(生:猜测„„.)

师:一定有同种花色的牌至少有2张,老师说得对吗?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课件)师:象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设计意图:教学从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引入,可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

1、观察猜测

师:让学生猜测把4支笔放入3个笔筒中会怎样呢?(课件)

2、自主思考

(1)独立思考: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2)小组合作,拿笔和笔筒实际摆一摆、放一放,看一共有几种情况?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猜想,然后自己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设计,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小组合作,把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把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探索活动的实效性。】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操作和讨论,找出有代表性的几种“证明”方法。

3、交流讨论

学生汇报是用什么办法来解释这一现象的。(课件)【学情预设:第一种:枚举法:

用实物摆一摆,把所有的摆放结果都罗列出来。

学生展示把4枝笔放进3个笔筒里的几种不同摆放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有序板书:(4,0,0),(3,1,0),(2,2,0)(2,1,1)

可能会出现(4,0,0)、(0,4,0)、(0,0,4)等情况,教师指出在研究这一类问题时,不需要作这样的区分。

请学生观察不同的放法,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枝笔。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第二种:假设法。

教师请只摆了一种或没有摆放就能解释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师:其他学生是否明白他的想法呢?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可以假设先在每个笔筒中放1枝笔,3个笔筒里就放了3枝笔。还剩下1枝,放入任意一个笔筒,那么这个笔筒中就有2枝铅笔了。也就是先平均分,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笔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第三种:反证法。假设每个笔筒放进的笔支数都少于2支,那么3个笔筒最多只能放3支笔。而题目要求把4支笔放在3个笔筒里,所以假设不成立。因此,至少有2支笔放进了某1个笔筒。】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性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的空间,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

4、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将4支笔放入3个笔筒中,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课件)

5、比较优化。请学生继续思考:

如果把5枝笔放进4个笔筒,结果是否一样呢?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摆一摆、放一放,罗列出所有情况,(5,0,0)、(4,1,0)、(3,2,0)、(3,1,1)、(2,2,1),每一种摆放情况,都一定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枝笔;也可能会用假设法来解释,先假设在每个笔筒中放入1枝笔,4个笔筒就放了4枝笔,剩下的1枝不论放入哪个笔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枝笔。不论学生用哪种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如果把6枝铅笔放进5个笔筒里呢?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意识到用操作的方法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太麻烦了,于是用假设法进行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证明方法:第一种(枚举)方法有什么优点和局限性?第二种(假设)方法有什么优点?

请学生继续思考:(课件)

把7枝笔放进6个笔筒里呢?把10枝笔放进9个笔筒里呢?把100枝笔放进99个笔筒里呢? 你发现了什么?(课件)

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放的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1,不论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进2枝笔。

6、现在你想提出什么问题?(1)如果要放的笔数比笔筒的数量多2呢?多3呢?多4呢?(2)验证:将5支笔放入3个笔筒,或7支笔放入4个笔筒,看看是否具有刚才的规律。(3)引导学生发现:只要笔数比笔筒的数量的1倍多,这个结论都是成立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7、回到课始创设的情境,说明理由。

三、灵活应用,解决问题。(课件)

1、第68页“做一做”。

2、六一班有43位同学,老师至少要拿()本书随意分给大家,才能保证至少有一名同学得到两本或两本以上的书。

3、一个兴趣小组里有13名学生,至少有2名学生的生日在同一个月。请说明理由。

4、篮球比赛规则中规定:在三分线外投篮命中可得3分,在三分线内投篮命中可得2分,罚球一次命中可得1分,姚明在一场NBA比赛中,投了10次,得21分,姚明至少有一次投篮得了3分。为什么?

四、出示数学小知识:(课件)

最先发现这些规律的人是谁呢?他是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从这么平凡的事情中发现的规律,就把这个规律用他的名字命名,叫“狄里克雷原理”,又把它叫做“鸽巢原理”,还把它叫做 “抽屉原理”。

第四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0、71页,例

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推理等活动,使学生会运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具、学具准备】

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笔筒、铅笔。【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两张是同花色的。

你们相信吗?

一、导入:

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因为啊,在这个游戏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教师引导:你们想不想自己通过动手实践来发现它?

每个小组拿出4枝铅笔,把它们放进3个笔筒中,怎么放?有几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吗?(提出要求:在动手操作之前分好工,有操作的,有负责记录的)

2、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到前边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观察这四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无论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2枝铅笔)

问: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有两支呢?

全班明确:把4枝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枝铅笔,3、这是列举出所有方法之后得出的结论。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枚举法”(板书)这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

4、还有其他方法吗?(假设法)

5、说说你的想法?生说想法

6、师:能用算式表示吗?生说,师板书。质疑:这两个1表示的一样吗?

7、师:如果把5枝铅笔放入4个笔筒里,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

(也存在着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的情况)

师;你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类推:6枝铅笔放进5个笔筒呢?把7枝铅笔放进6个笔筒呢?把8枝铅笔放进7个笔筒呢?把9枝铅笔放进8个笔筒呢?

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笔筒呢?

把1000枝铅笔放进999个笔筒呢?„„

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铅笔的枝数比笔筒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铅笔。)

师:还有想说的吗?加深记忆。

8、师:如果铅笔的数量不是比笔筒的数量多1呢?

把5枝铅笔放进3个笔筒,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动脑想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有两种意见: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3枝。让学生分别说想法。

只有把剩余的2枝分别放进不同的笔筒里,才能保证至少有几枝。

9、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明确:这些算式中,都是铅笔的数量比笔筒的数量多,商都是1,并且都有余数,说明不论余几,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商+1枝铅笔)

(二)深入研究,学习例2

1、师:如果商不是1,还会有这种结论吗?

出示题目: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师巡视了解各种情况)

学生汇报,展示学生的结论。

2、思考: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15本书放进4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3、师:同学们发现的这一规律,其实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数学原理,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抽屉原理”(板书课题)一起看大屏幕(介绍抽屉原理的相关知识)

4、师:抽屉原理虽然简单,却能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现在,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解释课一开始时的扑克牌问题了吗?学生回答

三、应用原理

抽屉原理不仅在数学中应用,在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1、学生举例说明。

2、其实,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先人就应用过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听说过“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吗?课件播放“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只要你善于观察思考、善于总结概括,相信不久的的将来你也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四、畅谈感受,教学结束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

4÷3=1……1

5÷2=2……1

7÷2=3……1

15÷4=3……3 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

至少数=商+1

教学反思:(略)

第五篇: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 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3.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教具、学具准备】每组都有相应数量的纸杯、小棒;教师准备一副扑克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拿出一副扑克牌取出两张王牌,让学生从剩下的52张中随意抽出5张牌。

2、教师判断:我敢肯定地说,不论怎么抽,抽出的5张牌中至少有2张牌是同一花色。(让学生验证)

3、揭示目标: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呢?道理是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大家想不想研究?(那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用小棒和杯子来研究这个有趣的数学原理)

板书:小棒 杯子

【设计意图】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玩牌”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抽取,总有两张牌是同一花色,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

二、自学提示

自学课本70—71页内容,通过操作活动解决以下问题

1、把3支小棒放入2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进几支小棒?

2、把4支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进几支小棒?

3、把6根小棒放入5个杯子,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100根小棒放入99个杯子会有什么结果呢?

4、把5支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7支小棒放进4个杯子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否用算式表示。

三、自主探究、理解原理

(一)1.课件出示:把3支小棒放入2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进 ____支小棒。

猜一猜: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进 ____支小棒。① 学生自主思考、分组操作。

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学生动手操作,将不同的放法记录下来。(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②分组操作、展示交流: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3,0)(2,1)

③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述:3支小棒放入2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支小棒 师:是这样吗?谁还有这样的发现,再说一说。强调:A“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B“至少”有2根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根,也可能是多于2根)?

2、课件出示:把4支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放进 ____支小棒。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

①学生操作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②学生展示: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板书各种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支小棒)

小结:把3根小棒放进2个杯子里,和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这是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发现的这个结论。

③同学们自己说说看,同组之间边演示边说一说好吗? 问:这种分法,实际就是先怎么分的(平均分)?

④同学们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能用算式表示吗?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3÷2=1……1 4÷3=1……1

3、课件出示:把6(10、100)根小棒放入5(9、99)个杯子,你感觉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思考——组内交流——汇报

生1:小棒的根数数比杯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你发现什么?和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没有(商+余数)?

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一样)你们太了不起了!同桌互相说一遍。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教师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

(二)认知冲突、优化思考

我们刚才通过研究发现:“小棒的根数比杯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这是不是一般规律呢?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1)课件出示:把5(7、)支小棒放进3(4)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果?(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2)交流、说理活动。

(3)师板书:5÷3=1……2(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 根小棒)

7÷4=1……3(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 根小棒)(4)引导观察:杯子数量、小棒数量有什么关系?

分析归纳:当小棒数量多于杯子数量时候,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商+1”支小棒 【设计意图】教师故意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操作讨论的基础上用“有余数除法” 形式表示出来,使学生学生借助直观,很好的理解了如果把小棒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里能分到多少小棒,余下的小棒不管放到哪个杯子里,总有一个杯子里比平均分得的小棒数多1。特别是对“某个杯子至少有的小棒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教师适时提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

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大家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

(4)介绍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前面我们研究活动中的小棒可以看做物体、纸杯可以看做抽屉)

(5)自己看课本例

1、例2,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下面我们应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

四、解释运用、内化提升

1、教材70页做一做、71页例

2、做一做(让学生运用原理用规范的语言解释说明)

2、用“抽屉原理”解释课前游戏:扑克牌游戏(练习十二第1题)

3、我们班任意13个同学中至少有几名同学属相相同,为什么?

五、全课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很“给力”,大家用自己睿智的双眼、灵巧的双手和聪慧的大脑体验了一把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老师相信,中国的“狄利克雷”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我们六年级诞生。

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作者姓名:郭彩霞 性 别:女 年 龄:43 职 称:小学一级 工作单位:竹溪县实验小学 邮 编:442300 电 话:*** 邮 箱:453481389@qq.com

下载抽屉原理例1”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抽屉原理例1”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教案 刘家场小学:郑华 背景导读 “抽屉原理”是六年级数学第二册的一个新增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1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教学内容】:我说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第一课时,也就是教材70-71页的例1和例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涿鹿县张家堡学区 李淑丰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68页。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数学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衡阳市雁峰区六一小学 王秀丽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通过猜测、......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定稿)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汉中市龙岗学校:柴立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抽屉原理,运用抽屉原理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和方法: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分析、推理等活动,......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第68、69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抽屉原理》是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