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文库

时间:2019-05-12 17:5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文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文库》。

第一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文库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 石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3 白 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鹤 群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重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 绮 q)丽湮(y n)没剽悍(p)盘旋(X n)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课文学习小结。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鲁迅自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 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 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的最后一节写的是作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教学目标:

1.系统感知全文,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了解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2.准确把握文意,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深刻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3.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精忠传》、《水浒传》等篇目。教学重难点:

1.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

2.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3.通过辐射阅读材料,深入了解少年毛泽东,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学习少年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游戏一:“一一对应”。

周恩来 弃医从文

鲁 迅 排除干扰,闹市读书 毛泽东 一国两制

邓小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游戏二:“我说你猜”

①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②从小就表现出对书的渴望,但不喜欢四书五经。

③他曾为刘胡兰、雷锋题词。

④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两个游戏做完,揭晓本节课内容,出示毛泽东的画像。

3.放录音《东方红》感染学生。并提出问题:你还听过哪些歌唱毛泽东的歌曲?

二、初读课文 1.游戏三:“快快参与”——“积少成多”,出示游戏内容:

①你听过毛泽东的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②你认为这么伟大的人物小时候会是什么样呢?。2.走进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①放课文朗读录音。

听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读出词语并理解词义。

②检查听读效果。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

词语:

慷慨 接济 施舍 指责 恫吓 晓谕

耸听 沮丧 克勤 克俭 引经据典 青黄不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三、分析课文

1.回忆《鲁迅自传》并与本课对比,归纳两篇文章的取材范围的不同点。引导学生理解传的取材范围:可能是人物一生的主要经历,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内(比如少年时代)的主要经历。2.分析鲁迅和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基础。提问:你认为影响鲁迅和毛泽东成长的关键各是什么? 3.毛泽东思想与书。提问:

①毛泽东小时候,老师和家人要他读什么书?他自己偷偷读了哪些书? ②这些书是坏书吗?它们对毛泽东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四、阅读拓展

提示:少年毛泽东读的这些书,你听说过吗?你想读吗? 简介《岳飞简历》、《三国演义》、《水浒传》。

五、本课小结

本课时运用三个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文中重点词语并理解词义。温故知新,结合《鲁迅自传》进一步学习传记特点。了解少年毛泽东对书的渴望及他所喜爱的书对他成长的影响。通过辐射阅读材料,熟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并积累课外知识。第二课时

一、旧知新学 运用以下词语造句

慷慨 接济 把柄 耸听 青黄不接 怒不可遏

二、诱思导学

引导学生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身边人物对毛泽东的影响。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少年毛泽东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②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影响毛泽东成长的人物?由这些人物写到了毛泽东的哪些经历? 2.分析人物性格,提问:(1)父亲的粮食被扣,“我”为什么不同情他?(2)“我”为什么钦佩那个“激进派”教师,赞成他的主张?(3)“我”为什么不愿到米店去当学徒,而不顾父亲反对到湘乡县的一‘所新学堂去读书?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 3.理解关键语句。出示下列语句,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些句子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①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②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4.请你评论。提问: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辐射阅读 1.辐射阅读:《从小好学》。

提示:跨越历史,共同重温那个落后的封建时代,再次走进毛泽东的少年生活。2.片断练习: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通过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及辐射材料,小组讨论,深入探究文章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及读书的重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体会少年毛泽东对自己的影响。第一千个球 教学目标: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2001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中国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中国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中国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少年爱因斯坦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前曾流传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各种传说。最为典型的一个故事,称爱因斯坦小时候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热了,目瞪口呆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以前一直不开口说话,谁料这个小天才回答:“因为,以前的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呀!”

根据爱因斯坦的姐姐玛亚在一部从未出版过的自传中称,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很慢,而且到了很晚才开始会说话。玛亚说:“当爱因斯坦刚出生的时候,母亲看见他那又巨大又有棱角的后脑勺都快吓坏了。”

二、课前热身

带着问题读课文: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他是那种老师宠爱的学生吗?他是不是很爱思考问题?他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在学习小组内读通全文,理解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3、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并说出其作用。

(2)师生互动。骆驼寻宝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2、分析骆驼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注音

携()手 嫉()妒 对峙()踽踽()独行 温馨()淙淙()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 地毯下的尘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2、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教学过程: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请在诵读时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1.关于标题的深意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活动方式

五、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2.讨论交流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六、总结活动

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七、迁移活动 1.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探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探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巨人和孩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2、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热身训练 1.板书“爱”。

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二、设疑、理解、点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出课文结构提纲。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事。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构思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给予点拨)

二、学习拟人修辞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三、片断写作练习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四、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蟋蟀在时报广场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

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回忆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二、整体分析文章艺术形象:在这些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中的哪个形象?

三、找一组同学朗读他们都喜欢的故事情节,(根据所编的课本剧来读)然后依据故事情节提出他们所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请同学们讨论作答。

四、视野冲浪(思维拓展)

1、童话故事续写

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蟋蟀回到家乡后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跟城里的朋友间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展开想象写写续集。

2、进行想象,有创意的说。

蟋蟀因为叫声优美而被作者称为音乐天才,又因为生活在乡村而成为乡村流浪歌手;老鼠因为到处游荡而成为城市流浪汉„„这些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请你也给一种动物或是其他物品赋予一个形象。

五、畅所欲言,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多方面,多角度)

六、结束语:歌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学习的这篇童话中不同阶层的人互相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并凝成真挚的友谊,猫鼠如此,蟋蟀也如此,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影,所以我们需要友谊,我们要给他人友谊。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 璀璨 讴歌 敦厚

姹紫嫣红 一泻千里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

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乡 愁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艺术美。2.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3.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格。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理解诗意及抒发的感情。2.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迁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

三、学生朗读,互纠正音。

四、诵读,讨论,感悟诗歌的艺术形象美。

1.诗的第一节在说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后,连用四个排比句,歌唱了五种事物,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点?(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2.诗人希望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停留是什么意思?(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3.读第三节,诗人希望用什么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4.第四节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赞颂、歌唱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的力量)5.朗读指导与训练(节奏、重音和语调)

五、质疑,探讨,交流。

你还想了解哪些这首诗的有关问题?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学生一般会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产生疑问,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后,用幻灯片显示。)1.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重庆万州人。代表诗集有《汉园集》(与人合集出版)、《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2.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14 纸 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3、学习本诗后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行来到土城学习交流,同学们,如果你是导游,请你把土城最美的东西介绍给我们,要求用两句话表达,第一句直说最美是什么,第二句描述特点。(学生介绍,老师附和评点)。

二、自读,把握本诗主要内容。学生放声地自读课文二遍。(询问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本诗有几节等问题),再齐读课文。按如下提示,在括号里填上一个表示人物动作形为的词,概括出每节诗的内容。完成如下板书: 第一节:(叠)纸船;第二节:(抛)纸船;第三节:(求)纸船。托纸船寄思念(托物言志、卒章显志)

三、朗读探讨。诗贵在吟咏,如果你要表演朗读本诗,你觉得应该如何朗读(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等),表演性的朗读一般是要配乐的,你觉得可以配什么样乐曲?

四、范读(播放《纸船》朗诵带)。播放前的要求:学生自我比较,或评说自己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评说范读中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也可指出其不足),要言之成理。再试读后,鼓励学生起来朗诵。

五、试一试,在活动中深化情感体验,并表达出来。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我们将课文提练一下,用一个比喻来表达,这一特点就非常明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是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满载了我的爱和悲哀。

六、送给父母一份礼物。

(老师提供统一规格的纸)请学生写出现在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如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报答、期望等等)。请学生交流。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3)(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风格是什么?(4)(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5)(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桥梁远景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 颠簸 袖珍 小巧玲珑 水涨船高 胜似闲庭信步(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

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 “„„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洲际导弹自述 教学目标:

继续了解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洲际导弹自述》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洲际导弹自述》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教学过程:

1.解题: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

2.结构:全文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导弹的诞生。第二部分(2—8):导弹的类型。第三部分(9—15):洲际导弹。

3.内容:先从洲际导弹的诞生说起,介绍了它的诞生时间、地点和巨大作用;接着介绍了它的类型、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在这里用了分类别、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又详细的说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发展变化,最后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4.了解洲际导弹:

构造:它由发动机、制导系统、弹体结构三个部分组成。性能: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飞得高,命中率高(误差小)。

发展过程:1957年在苏联诞生;20世纪60年代从地面发射改为地下发射,后又改为机动发射;70年代发展为“分导式多弹头”。

类型: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弹道式、巡航式,近、中、远程洲际。5.中心思想: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6.顺序: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7.特点: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洲际导弹作了全面、简要而又通俗的说明。生动,表现在用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教学目标:

了解稀有动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识记理解并积累《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的字词的基础知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教学过程: 1.解题:这是一篇普及动物学知识的说明文,选自《《珍奇动物写真——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原文的篇幅较长,共有10个小标题:奥运会的吉祥物、从一只碾死的针鼹说起、有刺不是刺猬、吃蚁不叫食蚁兽、单孔目的有袋类动物、生蛋的哺乳类、没有乳头的哺乳类、澳洲处处有针鼹、可以降低体温的哺乳动物、满身刺挡不住汽车轮子。2.结构:全文有10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奥运会吉祥物——针鼹。

第二部分(2—5):针鼹的外形和特点。

第三部分(6—9):针鼹的生活习性。

第四部分(10):针鼹的繁殖方式。

3.内容: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作者抓住珍奇和稀有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的。

开始先由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说起,引出说明对象——针鼹。“招摇过市”一词是贬义词用做褒义,诙谐有趣,吸引人;“像刺猬一样”、“许多人不知道名字”、“只有澳洲才有”足以说明它的特点——珍奇和稀有。接下来介绍针鼹的外形特征,突出它的作为盾牌的尖刺;介绍针鼹本领特点,突出它的爪子锐利,善于掘土;又介绍了它的绝活本领——掘洞逃生和掘洞的神奇。作者又就针鼹的生活习性来介绍说明它是与人类有益的。

先从它的食物来源说它的习性,它主要吃蚁类和蚯蚓等,特别是澳洲人恨之入骨的白蚁;又从它的嘴部构造特点说明它日吃万蚁的本领;同时作者又介绍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擅长游泳的生活习性和本领;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善于袭击大型蚁穴也是它的特征。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针鼹另一奇特之处——繁殖方式特别,寿命长。(雌兽有临时的腹部口袋、生蛋、哺乳——真是奇特)。4.中心思想: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和特长、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等情况,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针鼹是地球上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使读者提高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自觉性。

5.特点:①抓住特征,条理清楚,突出“珍稀”。②恰当的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③语言简洁生动。6.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黔之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介绍作家作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点名学生试读

2、正音

黔(qián)好事者(hào)窥(kuī)慭慭然(yìn)骇(hài)遁(dùn)噬(shì)搏(bó)狎(xiá)跳踉(liáng)口阚(hǎn)

3、全班齐读

四、疏通字词

1、置疑

2、字词训练

五、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课文分析

1、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2、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3、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4、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5、理解本文的寓意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口 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教学重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4.指导背诵。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四、点拔意境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 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5.诗句导读。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味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26 强项令 教学目标:

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任务性格品质。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请同学根据你的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第一节:写董宣执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解词:特,特例。征,征召。苍头,家奴。因,因为。匿,藏匿。

简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指名朗读,翻译。

2、及主出行„„因格杀之。解词: 及,等到。

以奴骖乘,以,用。乃,于是,就。以刀画地,以,用。叱,呵斥。

数,数落,列举。因,于是,就。

格杀,打死。之,指代家奴。简析: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指名朗读,翻译。

3、主即还宫诉帝„„流血被面。解词: 欲,想要。之,指代董宣。乞,乞求。纵,纵容。

何以,以何,凭什么。须,等待。被,覆盖。

简析:写事件高潮。指名朗读,翻译。

4、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解词: 持,托扶。使,命令。谢,认错。从,顺从。顿,叩头。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据,撑,按。

俯,低头。臧,藏。行,施行,施加。敕,下令。悉,全,全部。班,分发。以,把。

简析: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指名朗读,翻译。

5、由是搏击豪强„„第一节完 解词:

由是,从此。

震栗,害怕得发抖。

简析: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总结第一节:本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文章叙事具体、层次清楚,只本文的写作特点。第二课时

一、串讲第二段

这一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1、在县五年„„敝车一乘。解词:卒,死亡。遣,派遣 唯,只。

妻子,妻子和儿子。敝,破旧。

简析:写董宣死后家中的景况,表现他的清贫、廉洁。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2、帝伤之„„葬以大夫礼。解词:伤,悲伤,感到悲痛。乃,才。以,因为。

葬以大夫礼,以大夫礼葬,以,用

简析:写皇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了他。二、分析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归纳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学生发言后明确:第一节写董宣严格执法的故事。表现他不畏权贵的精神。事件的起因是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高潮是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是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第二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和皇帝对他的评价和待遇,表现他为官清廉。

2、引导学生体会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第一节是正面描写董宣,第二节是侧面写董宣,正面和侧面相互呼应。第一节是课文的详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是课文的略写部分,是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

第一单元 状 物

[写作要求]

1.仔细观察,描摹事物的特征。

2.学习在状物中‚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寄托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描写事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注意事项]

1.要选好状写的事物。要触动过自己的感情,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

2.确定描写的重点。弄清楚自己所写事物的什么特点。3.明确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

第一次作文指导

状物就是写动物,写植物,写实物,把它们的形状、状态、颜色、特征描绘出来。状物的要求是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来写。请看下面一段写‚荷花‛的文字: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写荷花,描绘了荷花半开、全开、未开的形状、姿态、颜色,写未开的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写出一种含苞待放的状态,突出了荷花美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展开联想,把一池荷花想象成一幅画,又从总体上突出了荷花的美。作者仔细观察,抓住了荷花美的特点进行描绘,真实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状物,怎样才能突出特点呢?

1.总分结合,把握特征。先着眼于物的整体的观察描写,以获得对物的总貌印象,然后对构成总体的各处组成部分依次进行观察描写,着重描写能体现特征的局部细节,以各局部的特征来体现整体的总的特征。

2.动静结合,摹写物形物态。物有动态和静态,植物是静止的,也可以从动态上写;动物的动态的,也可以从静态上写。动植物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习性。如猫,猫的眼睛一天中就有不同的形态: 早晨,眼仁是圆的,随着太阳的升高,眼仁变成直线,到正午就成了细细的一线,傍晚又开始变成圆的。状物,就要抓 住物形物态,动静结合,才能突出其特点。请看泄密《壁虎》: 壁虎趴在墙壁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像贴着一块水泥。落在墙上的飞虫在它身边来回爬着,它却装着没看见似的。等聚集在身边的飞虫多起来,有的竟自己送到它的嘴边,它才用极快的动作把脖子一伸,然后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壁虎根本没动,可是它嘴边的那只飞虫却没有了。

静中有动,形象生动。壁虎静得像贴着一块水泥,连它周围聚集了许多飞虫,它都不动声色。动起来却又十分迅速,脖子一伸一缩,一只飞虫吞下去了,人们还没有看出来。第一次作文 写一篇状物的文章。

第二次作文指导

状物,要细致生动,才能突出特点。请看一段写蝉脱壳的文章:

脱皮从背上开始。外面的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身躯。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的翅膀,只留下尾巴尖儿在那旧皮里。这时候,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撑直。接着,它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儿从那层旧皮里脱出来。从开始到身子完全脱出来,大约要半个钟头,旧皮就剩下一个空壳,成了蝉壳。

蝉蜕如何脱出来,脱得如此复杂,如此奇特,文章写得很细致。动作一个接一个,光脱出尾巴尖儿一节就写了七个动作。腾起,翻下,倒挂,撑直,翻上,钩住,脱出,一系列的动作,连续不断,如体操表演,表演得如此精彩!

怎样状物,才能做到描写细致生动呢?

1.认真仔细地观察。只有对物做了细致的观察,才能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反过来说,生动准确的表达,要靠认真细致的观察。

2.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写。同一种事物,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姿态;奔驰的马跟吃草的马不一样,耕田的牛和拉车的牛不同。马驰疆场,雄风逼人;牛耕田间,憨态可掬。转弯,要写得生动,就要写出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姿态。

3.从跟人的关系上写。有一些动物,受主人豢养,主人对它们产生了感情,它们对主人似乎也有一种感情。状物,要写得生动,就要写出物与人的关系,表现出物与人的感情。请看下面一篇《老牛》:

它是全村最高的一头牲畜,长着一对长而粗的角。它常躺在谷仓前的空地上。我和村里的伙伴围着它,抚摸它,梳理它的毛,取了草料来喂它,它总是张大眼睛,和气地望着我们。它的目光那样沉静,那样温和,好像它有许多话要告诉我们似的。

我们常常问它:‚喂,老牛,告诉我们,你要什么?‛它还是沉静地望着我们,慢慢地咀嚼草料来……

每天早晨起来,老牛抖去身上的稻草,就从棚里钻出来,到河边去喝‚早茶‛。它走得很慢很慢,显得十分安详。它的瘪瘪的肚皮,它的美丽的角,它的干净的毛,以及它的庞大的露出骨骼的躯干,构成了它的稳重的美。

它以牛的耐性与沉静,许多年来任重务劳,没有一点怨言。后来它老了,衰弱了……

一天,我们把老牛牵到了河边,它喝了些水,又站了一会儿,破例地不回头走,却走到我们近旁的田里。在那里,和风拂着快要成熟的小麦,麦浪上面有千百只蝴蝶在飞舞。老牛站在麦田边,静静地看着,像望着熟人似的。忽然,它站不稳了,全身摇晃,呻吟了一声,就倒在地下……

在作者笔下,这头老牛,简直就是一位忠厚、善良的老人。沉静地望,慢慢地嚼,温和的目光,安详的步伐,没有一处不是在写这位‚老人‛的稳重。至于连它瘦瘦的肚皮,露出骨骼的躯干,都成了美的一部分。最后一段写他的死,望着熟悉的田野,这是自己走过千万遍的土地,望着成熟的麦浪,这是自己汗水换来的果实,它只呻吟了一声,就静静地躺下。鞠躬尽瘁,死而无憾。这哪里是写老牛之死,这是在写老农死田间,战士死疆场,科学家死实验室。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深情厚意。

第二次作文要求:仔细观察周围的动物、植物,写观察日记。

第二次作文

第二单元 写传记 第三次作文指导

[训练目标]写自传。

[写作指导]

自传,是系统地、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历史及思想演变过程的书面材料。

自传的内容,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确定。一般应从以下几点来写:

(1)个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参加工作年月、专业技术职称、有何专长、从事的职业及担任的职务等。

(2)自己的经历(包括在学校读书和走上社会以后的经历)。

经历一般从读小学或七周岁时写起。每段经历都要写明起止年、月,所在地(单位),从事职业及担任职务,主要表现(包括优缺点)。每段经历前后时间要衔接,并要提供证明人。如中间有脱节,要说明原因。历史上曾参加过哪些组织,有何政治历史问题、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其他问题,都要一一写清楚。

(3)过去和现在的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每个成员都应写明称谓、姓名、单位、职业、职务、政治情况、与本人的关系、受其影响的程度等。

(4)自己思想变化的过程。这是自传的主体部分,应尽可能写得具体详细些。特别是对自己思想变化影响较大的主要经历和主要事件要着重写。

写自传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坚持实事求是。写自己的经历时,要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对自己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写自己思想演变过程时,要反映当时的真实思想,不说假话。

(2)要忠诚老实。对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中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有什么问题,要如实写明,不得隐瞒和伪造。

(3)要突出重点。对自己思想演变影响较大的经历和事件要重点写,切忌事无巨细像记流水账似的写法,力争做到主次分明,简繁得当。

(4)要总结经验教训。写自传不单单是实录自己的生活经历,面应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和思想演变过程的回顾,清理思想,明辨是非,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

(5)要力求筒洁明了。写自传要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形 容词和空洞的词语,要用事实说话,语言要简练,用词要朴实。

[例 文]

我的自画像

我叫柯凡,祖籍浙江,于1986年出生在北京。一岁会拍球,两岁会持笔,三岁叹星空之渺小。六岁学习小提琴,但学不得法,只得半路放弃,还未谋个级别便已将小提琴做为压箱底之物。如今已拉不出几句了。幼年生活快乐,生性活泼。

幼年结束后就读于四根柏小学。由于甚爱搞笑,不分场合地点,所以令老师深恶痛绝,被看作常扰乱课堂纪律者。一二年级常考双百,以后便常受0.5分难倒英雄汉之苦,未再有过如此殊荣。喜做数学难题,却十分马虎,所以口算常常出错,闹得老师和家长哭笑不得。爱写作文,但错字连篇,心有华丽之词笔下却难生花。

三年级时身高不足五尺,体重却已过百因此选篮球为强身健体之物,终日奔波于球场之中,以各球星为榜样,终日睁眼做梦,为进哦NBA而努力。怎奈球技进展不大,学习却一落千丈。熟人均为我玩物丧志之徒,浪费光阴之辈。

此情况自五年级始有改变。此时班上来一插班生,名为董楷,智力与我不相上下,对学习却废寝忘食,深得老师喜爱。见此人在班中独占螯头,我当然心有不甘。于是一心苦读,只为毕业时与其一争高下。

就在我即将踏入人生又一段旅途之时,不幸在我的身边发生了。毕业考试后的次日,由于家中煤气爆炸我被烧成重伤。受尽火燎之苦的我在病床上忍受着,把痛苦深深地压制在心底,早治疗时咬紧牙关一声不吭,病友们笑我为痛苦死活的人。由于治疗得当,一个月后我就痊愈了。经过这次大难,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会有诸多磨难,但是只要自己有毅力,克服困难就像过一道门槛儿那么容易。

上中学后,我的性格没有多大改变,仍是嘻嘻哈哈,不知天高地厚。虽然教训多得数不胜数,自己却仍然长不大。这就是我,一个聪明、乐观而又多灾难的初一学生。

[简 评] 这篇介绍‚我‛的文字,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有不免为小作者的心地坦诚、敢于解剖自己而受感动。写介绍自 己的文章,如何看待、认识和分析自己,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把自己说得十全十美,也不能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本文作者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能够较客观地认识自己。全篇文章语言精练生动,读来轻松,也可见小作者的文字功底。

第三次作文 姓名 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写自传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为什么写作文‛和‚写什么‛。

2.培养学生‚说真话‛、‚我写我‛的作文意识,学习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重点:

选材范围(自己、熟悉、动情〕,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口头作文、教师参与。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经写了好几年作文了,为什么要写作文呢?分数、成绩并不是写作文的终极目的。写作文是为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感受体验,是为了熔炼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自己‛是我们作文训练的基点。作文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手段。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通过你们心灵的折射,通过你们情感的过滤,写到作文里,就具有了你们的情感温度,就烙上了你们心灵的色彩。当别人从你的作文中读出一个默契而会心一笑的时候,当别人读你的作文赞许点头的时候,当你的作文给语文成绩添光彩的时候,当你的作文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或者获得某种竞赛大奖的时候,那种快乐,是语言难以表达的。我相信同学们都希望获得这种感受。

湖南一位语文老师说:作文无差生,每个会写汉字的同学,都有着写出好文章的潜能。这话说得好!我们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同学们的这种潜能,使同学们不仅能写出符合大纲要求的作文,还能写出具有创新思维,具有独特个性的好文章。

师:同学们喜欢写作文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1)喜欢——青年教育家魏书生说:‚写作文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和集体,和社会相处得更和谐。‛勤于练笔会使自己获得长足进步;(2)无所谓——既然写作文是为了张扬个性,陶冶情操,那就不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而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3)不喜欢——不知道写什么。

师:同学们不喜欢写作文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今天这节训练课,就重点讲一下这个问题

一、写什么?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自己——把自己摆进去。写我的经历、我的思考、我的真情,写出自己的个性。

熟悉——清楚了解。

动情——感动,情绪激动。

东西——人、事、花草动物,感受体验等。

例(1):邻居家的小妹妹,要我教她编小辫。为了看得更清楚,我拿了红黄蓝三束毛线。一边示范,一边告诉她‚这样编,这样编‛。但究竟怎么编,做起来简单,说起来还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五岁的孩子彻底明白。邻居的小妹妹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看了一会儿,对我说:‚姐姐,让我来编。编辫子就是三种颜色的毛线轮流在中间。‛我惊呆了,‚轮流在中间‛,说得真好。小孩子勤于动脑,真不简单。(五岁孩童能从劳动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中学生学习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例(2):下午放学回家,路经莱市场。看到一个茶摊前围了一圈人。挤进去一瞧,原来是语文老师买菜讨价还价,为了五角钱,大动肝火,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顺手牵羊拿了菜摊上一小把香菜,才悻悻而去。记得语文老师讲《卖蟹》一课时,极力赞美心灵美的卖蟹小姑娘,可自己却为五角钱,在大庭广众之中吵吵闹闹,我真替他难为情。(为人师表,要自爱、自律、自重。语文老师的雍容高雅植根于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别让学生们失望。)

例(3):秋季运动会要排练大型团体操。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同学们都换上漂亮的体操服到运动场排练。老师嫌我胖,难看,不让我参加。我孤独地坐在大树下,给僵死的毛毛虫垒了座小小的坟。我的心在流泪,在呼喊:为什么? 为什么?我长得胖并不是罪过,为什么做团体操的权利也被剥夺?(不符合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原则,有损学生的人格。)

归纳:中学生作文,写作范围是十分宽泛的。目见耳闻,喜怒哀乐;不论正反,不论大小;花草宠物,风雨雪月,家庭琐事,校园新闻,学习心得,人际交往,社会新貌,街头小景,只要选准角度,无一不可入文。当然,偷东西、吸烟,沉溺于游戏厅是不能写的——除非你抱着忏悔的心请。总之,要做个有心人。仔细地看,认真地想,深入地去感受,去体味,去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生:无意义的东西能写吗?(分成四个小组讨论)明确: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不能写。对于大人无意义,对于你个人有意义的东西是可以写的。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不成熟,阐发一般的生活真理,抒写脚踏实地的人之常情会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在许多成人看来,都是无意义的。不要为了‚有意义‛去刻意编造、撒谎。给远道探亲的老人带路,拾金不昧,给怀孕的阿姨提东西让座,甚至舍已为人等,确实能培养良好的德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碰上这样的机会。人生几十年,会经历许多平淡琐屑的事;惊险奇特,英雄壮举却是可遇不可求,它们毕竟是生活的‚非常态‛。老师希望同学们用善良真诚的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去触摸时代的脉搏,去寻觅真善美之所在。千万不要以为凡人小事,普通人的感情就不值得叙写,就是无意义,就是平庸。

师:关于‚写什么‛的问题,同学们大体明白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谈谈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然后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上的讨论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视)(学生发言,老师适时点评)

师:同学们的发言,各具特色。因为说的是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听来令人感动。下面老师也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抒发父女之情的。希望听听同学们的评价。

我的爸爸是土木建筑工程师,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差不多每次回来,都给买苹果和糖炒栗子。那时候咱们国家很穷,商店里的东西品种不多,我觉得红红的苹果,甜甜的栗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我从小喜欢读书,为了省下钱买书,常常不吃早饭。爸爸知道后,就经常给我零用钱,让我买书,看话剧,听音乐 会,欣赏歌舞。对于我的学习,爸爸从不嘴叨,也并不奢望女儿成名成家。他常说:‚孩子们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同学们羡慕我,觉得我有一个理解自己的爸爸。小时候,我留着粗粗的大辫子,洗起头来很麻烦。爸爸只要在家,总是耐心地给我洗头。爸爸的手大大的,软软的。他细心地揉搓着头发,轻轻地抠着头皮。我总是紧紧闭着眼睛,但从不担心洗发水流到眼睛里。我的心热热的。爸爸是我依靠的大树,是世界上我最亲近的人。

一次过生日,爸爸给我买了件上衣,色彩有点暗淡,样式也很传统,不像班里小伙伴的衣服那样时髦,那样漂亮。但我很珍惜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宿舍里的女孩子喜欢换着穿衣服,我的这件上衣‚概不外借‛。因为是爸爸给我买的,它渗透着爸爸对女儿的一片爱心。

每次爸爸离开家,我都会上街买二斤爸爸最爱吃的五香花生米,放在淘米的竹筐里,小心吹去掉落的花生皮,再捡去干瘪的小花生,用薄白纸糊一个口袋装好,再套一个牛皮纸袋。然后什么也不说悄悄放在爸爸的旅行包里,算是女儿一点心意。

记得我参军离家的前夜,爸爸一直在房子里走来走去,抽完的烟头在烟灰缸里堆成了小山。我知道爸爸舍不得女儿远行,但他理解女儿的追求,一点儿也没有阻拦……

爸爸已经永远离我而去,但爸爸对女儿的爱将伴我一生一世。

(同学简评)

归纳:老师说的确实是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但写作文不能像摄像机摄像,而应该通过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道出别人看不到,想不到,说不明的东西。请同学们听刘济凤同学的散文朗诵《我和钱一起走过的路》(摘选)。

…………

住校生活感触颇多。一次,一位室友将吃不下的半盒炒饭给我了。饥肠辘辘的我欣然接过饭盒,正准备享用时,他竟然摊开手向我要一元钱的饭票,说炒饭两元一盒,他吃剩了多半,收一元钱已经是够意思了。我惊奇地看着他,面对这张要一元钱的大手,我真想一把把它甩开,再把炒饭砸到他脸上。但是,我什么也没说,我想:或许世上就是有这样的人吧。

记得在一节口干舌燥的体育课过后,我向一位同学借钱买水。他带着一脸的遗憾说:我没带钱。但是一分钟后,我却在小卖部看见他向柜台中伸着他那 捏着10元钱的手。

我不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每个孩子都会对钱变得贪婪起来?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吗?每一个孩子的最初,可能都是纯洁的吗?但我马上又告诉自己,不对。刚上小学时,我们一些孩子曾拿用尿浸过的钱骗过一个叫刘咏的小孩。他指着那张湿的一元钱说:‚哎呀,这是我爸爸刚才买菜时丢的!‛说完,他冲过去拾起了那张沾满尿水的钱,我们爆发了一阵狂笑。当时,刘咏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没有人教过他,他却那么早地为了钱而说慌。我回想着10多年来,我和钱一起走过的路。我感到我也在变化。

小时候,多少次缠着妈妈要钱送给乞丐,甚至往回跑一段路送过去;多少次因为父母买东西时讲价而生气;多少次主动借钱给别人……那个颇具理想色彩的我,我至今仍然十分珍视。但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真切地体会到了钱的用处?在接过零用钱时,甚至也出现了一种富足感和挥霍的幸福。很多问题,我说不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是不是也会一天天变得世俗起来?瞑目前,我是不是也会像葛朗台一样舞动双手去抓黄金?但是,如果现在有人需要我的帮助,我肯定会像1936年支持西班牙抗战中的共产国际成员一样举家倾财,鼎力相助。如果我有足够的钱财,我极愿意建立起一个‚你我他银行‛。在人们真正需要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领到10元钱去买饮料、买食物,或者买车票回家……

师:怀沙同学的这篇文章曾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著名作家铁凝说:‚作品有着不凡的立意和境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痛苦的成长,还有爱。‛小作者写的是自己熟悉动情的东西,它细节独具,议论不空,感受真切,具有他自己的个性特色。与钱打交道,每个人都不陌生,但我们缺乏深入的思考,缺乏一定深度的开掘,而且没有张开自己联想的翅膀,没有用自由之笔去尽兴地抒写见解,表达真情。看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应该好好向怀沙同学学习。

二、如何写?——“我手写我口”。

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手下就怎么写。

写作文,不必端起架子,一动笔便要正经八百地写出文章的子丑寅卯及道貌岸然来。学生信息库储存不多,表达尚 欠功力,能够撷取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选准一个小的角度,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

上海市市西中学张路亚同学说:‚写作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而妙不可言的艺术创造。‛

北大附中于燕同学说:‚‘不吐不快’嘛,能够用文字把自己成长的足迹记下来,用笔留住七彩青春的一声感叹,一份思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写作文,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往往可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所以写作的时间要相对集中,打好腹稿后,要紧追思路,一气呵成。不要像挤牙膏似的,更不要‚一步十回头‛。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无须考虑文体,不要翻字典查字,也不要挖空心思,琢磨什么美丽词语,先写出来,再加加减减,修修改改。

师:下节课,请同学们将小组讨论的口头作文写在本子上,力争把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得真切感人,写出新意,写出你自己的特色。

学生写作

1.回顾上学以来的经历,写一件你最动情的事。2.想一想,在家中,哪些事你最熟悉?写出来,500字左右。

3.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

记叙文三种描写方法

这里,我们介绍记叙文写作中的三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题目是《在阅览室里》。本文记叙人们在阅览室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故事,反映出人们为了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发愤攻读的社会风气。文章第二段详细描写了阅览室的场面,烘托了人们专心读书的气氛,为后文的主要情节的记叙做了环境铺垫:‚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如果没有这一段场面描写,不仅后文显得干瘪、突然,也使后文详写的典型事例显得孤立,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淡化了主题。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门》,写的是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不用再插门,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讨论:以下各例都是环境描写。分析分析:每一段都描写了什么?起什么作用?

1、我要上小学了,爸爸开车接我回家。那天下着小雨,一阵阵凉风吹动着外公家门口的小柳树,小柳树使劲晃动着身子,好象也在说着‚不‛,水滴顺着小柳树的枝叶落到地上,它好象也在哭。……《难忘啊,哺育我成长的外公》

2、秋风飒飒,秋叶悬挂在树枝上索索发抖,随时都有落下来的危险。就在这时,一阵更大的风刮过来,有几片叶子支持不住了,在树上挣扎了几下,便颤微微地从空中飘落到地上,躺在那儿不动了。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我被这秋景迷住了。———《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最后一课》

4、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

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生命的意义》

我们已经初步地学习了描写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你是不是感到,要想使作文写得生动、写得实在,描写是很重要的啊!

看一看同学们的描写练习,从内容上看,毛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还没有完全抓住所描写对象的特征,二是与全文或者全段还缺少有机的联系。从语言上看,有‚拔苗 助长‛、‚欲速不达‛的现象,想用一些好的词语,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结果写得‚过‛了,或者写出一些生活中听不到的‚怪语言‛,甚至写出病句。我们练习描写,在语言上要首先追求达意和朴实,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练习:

1、赵亮是一名邋遢、懒散的同学。为了表现他的特点,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一写他早晨匆忙起床后的卧室;李雷是一名酷爱足球的小球迷,也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他的卧室。请你来写一写吧!

2、写一篇反映班级生活的记叙文,要求有场面描写、环境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有趣,又有意义。写之前一定要先‚想作文‛、写提纲,写的时候注意语言朴实、深刻,写之后自己先朗读一遍,读起来顺不顺口,然后修改。字数不要太多。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疏通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 事件(主要活动)原因

一八八一年 出生

十三岁时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 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 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 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 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 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 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 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四月 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 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 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因为一个朋友钱玄 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臵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 的人生足迹。(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29岁

在南京

1、水师学堂学洋务

2、在日本

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5、29岁作传时回国后

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厦门大学 做教授

12、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

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 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

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臵作业

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主要以‚阅读——谈感想‛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写在纸上,互相交流和讨论,进而深入把握文本,理解人物主要经历的改变中思想的变化,加深对人物高贵品质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时,激烈的争议,兴趣盎然的探讨,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展示了他们学语文的热情和激情,这是我们渴望看到的。

其次,课堂上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言,表明个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正是有灵性思维头脑的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人思维都在快速地运转,这是因为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总之,课上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灵性的思维头脑和火热的学习激情,这样的语文课,我想,有气氛,有思考。

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2.把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分析鲁迅和老舍两篇自传的异同,欣赏两种不同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请大家回忆小学时所学的课文,那里面提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请每位同学都说说‚你(我)所知道的鲁迅‛。(过程略)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鲁迅先生所写的自己的传记《鲁迅自传》,要求大家通过阅读,领会课文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三、熟悉课文

L、请学生试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指导句中停顿。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顺畅,注意抑扬顿挫。

四、指导自学

1、用默读的方式自学课文,边读边概括每一段介绍的主要内容。

2、同桌合作,读读、议议、相互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

五、分析课文

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可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明确:

1881年,出生;

1893年,辍学回家,家庭变故; 1896年,父亲去世;

1898年,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矿路学堂;

1902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则无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

1909年,29岁,从日本回国,因为母亲和别的人很希望能有经济上的帮助。回国后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到绍兴师范学校做教务长; 1911年,当上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革命政府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

1918年,开始发表小说;

1926年,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做厦门大学教授,同年12月到广州做了牛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上海。

(2)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了解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3)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有这第三次转折呢?这在鲁迅一生中的重大意义是怎样的呢?

明确: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时事影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二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因此,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鲁迅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鲁迅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不愧为民族英雄。

(4)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明确:主要创作成果:两本短篇小说集即《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还有译著。

点拨:‚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声讨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战斗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

六、朗读训练

1、请学生朗读反映鲁迅心理变化的几个段落,要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

2、教师点评、范读。

七、课堂小结

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概述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的人生道路改变的原因及情感。(略)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信息交流。

请学生交流在图书馆或网上查找的有关鲁迅的资料,可涉及到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鲁迅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鲁迅为民族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3.鲁迅的母亲。

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她生于咸丰年间。受封建社会影响,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读过不少书,有弹词、演义、章回小说等。她是个很有胆识的女子,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爱。她每年回娘家,总把鲁迅带去。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到南京求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法筹措了八块银元给鲁迅作路费。

4.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及后来弃医从文的缘由。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比较阅读 1.指导学生自读附文二《老舍自传》。

2.思考讨论:《老舍自传》与《鲁迅自传》有哪些异同点。

明确:

语言方面:前文文言味较浓,后文是流畅的白话文;前文基本采用短句,且句式整饬,后文则完全是散文句式;前文语言幽默诙谐,后文语言平实庄重。

写作方面:都采用了传记写法,都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并突出重点。

3.引导阅读‚单元说明‛,了解什么是传记,传记的分类,什么是‚自传‛,传记的一般写法,怎样阅读人物传记。

同桌讨论后班级交流。

明确: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的情况,一直写到写自传的时候为止。可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几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表述力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必铺陈。

好的自传,在陈述中饱含感情。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四、布臵作业

课后练习四。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学习《鲁迅自传》这篇人物传记、了解自传的写法,进而会写简单的自传。

教学目标:

1、总体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自传的有关知识,能写自传。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精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学难点:

1、鲁迅‚弃医从文‛原因。

2、学写自传。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对联的内容猜一猜这说的是哪个人物?(鲁迅)有谁能把鲁迅的有关情况对大家作个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几部作品,谁能回忆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我们已大致了解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系统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一生。(板书课题)

二、介绍‚自传‛及学习的方法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属传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 ①所写材料真实典型、既要概括人物的一生,又要突出主要事件;②在记叙中常插入对人物事件的议论;③语言准确、平实、简明,富于个性特征。

学习自传方法:

1、把握人物一生中的主要事件;

2、根据这些事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展示课文内容(配音)

四、自主讨论,教师引导作答

1、文中哪些自然段介绍鲁迅的生平及成长过程?(1—3段)

2、哪些自然段介绍了鲁迅的著过情况?(第4段)

3、快速阅读1—3段,根据文中提供材料梳理鲁迅1881—1930年的主要活动。

年代 主要活动

1881年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1893年 家遭大变故,居住在亲戚家。1898年 离绍兴,往南京求学

1899年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1902年 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 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 回国。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1910年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1911年 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 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1927年 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其后一直住在上海。

4、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一生经常变动工作? 其中对鲁迅一生影响最大的变动是什么?(弃医从文)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他在电影上看到中国人的麻木、愚昧时,他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因为再强壮的国民如果没有思想,这个国家一样无法兴盛起来。他认为‚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可见他同样是出于爱国思想才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5、鲁迅一生有哪些著述?

(两本短篇小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

五、小结

六、学习实践

请同学们仿照本篇自传、内容及写法,以《我的自传》为题说一篇口头作文。(学生准备3分钟)。

第三篇: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

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

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噫(yī)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理解重点字词

1、蕃(多)独(惟独)甚(非常)而不染(表示转折)(沾染污秽)濯(洗涤)清(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藤蔓)(长枝节)——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焉(呢)予谓菊(第一人称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畅通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姿态——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姿态——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结束语:

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四篇: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语教学目标:

教 石榴 文 案

(七年级下册)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2、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体会咏物记叙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1、带领学生认识石榴,观察讲台上的一盆石榴。

2、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石榴。

3、带领学生总结石榴的特点。

4、指导学生分析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二、抓住特征,分析课文

1、带领学生品味描写石榴的句子。

2、带领学生阅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带领学生重点讨论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喻成是“夏天的心脏”。

三、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给学生发放文章的背景材料。

2、结合背景组织学生讨论:在石榴众多的特点中,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它在五月开花这一特点来写?

3、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第二课时

一、辐射阅读,体会寄情于景的写法

1、带领学生阅读《白杨礼赞》片段。

2、带领学生阅读《荔枝蜜》片段。

二、写作练习

指导学生观察大干世界里的事物,描写其特征,同时练习“托物言志”或“借物

抒情”的写法。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海燕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了解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在写法上的几个特点如:生动、细腻的描写;真挚、深沉的感情;情物合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离开家的经历,都有过想家的时候,想家乡的亲人,想家乡的一草一木。

请将自己曾经有过的这种经历讲述给同学们听听。

2、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具体情景。

3、出示在本课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4、带领学生读课文,做到整体感知。

二、品味内容,体会感情

1、带领学生找出描写家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段落,并仔细品味。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春景图”和“海天图”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描写。

3、带领学生找出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之间的不同之处。

三、本课小结

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理清情感线索

帮助学生整理文章的线索,弄清海上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与“乡愁”之间的联系。

二、辐射阅读,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思考: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燕子?那为什么作者会认为是同一只燕子?

2、老师发放课外补充材料《就是那一只蟋蟀》。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写法上“咏物寄情,物情合一”的特点。

三、短文写作

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你是否也有过因看到眼前景物而触发了某种情感的经历?试写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感受。

四、本课小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作者在海上看到小燕子,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海燕》一课全文以“乡愁”为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运用倒叙的手法对故乡小燕子进行了描述。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一个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再现了出来。后部分作者从遐想回到现实,并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白 鹅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1、作者用浅显质朴的文字,轻松幽默的笔调,勾勒了白鹅既可笑更可爱的形象,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自由朗读第5节,然后说说作者及其家人喜爱白鹅还有什么原因。

2、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句话的理解。

3、这节文字主要写白鹅的贡献,但其间仍不乏表现白鹅傲慢性格的文字,找出来欣赏一下。

三、按照“思考与练习四”的要求进行口头作文 鹤 群

教学目标: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重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 绮 q)丽湮(y n)没剽悍(p)盘旋(X n)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课文学习小结。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鲁迅自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 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 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5、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文章的最后一节写的是作者的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教学目标:

1.系统感知全文,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了解少年毛泽东的主要经历。

2.准确把握文意,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深刻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含义。

3.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精忠传》、《水浒传》等篇目。

教学重难点:

1.新旧知识结合,理解传记特点。

2.体会读书对少年毛泽东成长的影响,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3.通过辐射阅读材料,深入了解少年毛泽东,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学习少年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1.游戏一:“一一对应”。

周恩来

弃医从文

排除干扰,闹市读书

毛泽东

一国两制

邓小平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游戏二:“我说你猜”

①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②从小就表现出对书的渴望,但不喜欢四书五经。

③他曾为刘胡兰、雷锋题词。

④他就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两个游戏做完,揭晓本节课内容,出示毛泽东的画像。

3.放录音《东方红》感染学生。并提出问题:你还听过哪些歌唱毛泽东的歌曲?

二、初读课文

1.游戏三:“快快参与”——“积少成多”,出示游戏内容:

①你听过毛泽东的故事吗?讲给大家听。

②你认为这么伟大的人物小时候会是什么样呢?。

2.走进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①放课文朗读录音。

听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准确读出词语并理解词义。

②检查听读效果。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

词语:

慷慨

接济

施舍

指责

恫吓

晓谕

耸听

沮丧

克勤

克俭

引经据典

青黄不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三、分析课文

1.回忆《鲁迅自传》并与本课对比,归纳两篇文章的取材范围的不同点。引导学生理解传的取材范围:可能是人物一生的主要经历,也可以是一段时间内(比如少年时代)的主要经历。

2.分析鲁迅和毛泽东的革命思想基础。提问:你认为影响鲁迅和毛泽东成长的关键各是什么?

3.毛泽东思想与书。提问:

①毛泽东小时候,老师和家人要他读什么书?他自己偷偷读了哪些书?

②这些书是坏书吗?它们对毛泽东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四、阅读拓展

提示:少年毛泽东读的这些书,你听说过吗?你想读吗? 简介《岳飞简历》、《三国演义》、《水浒传》。

五、本课小结

本课时运用三个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文中重点词语并理解词义。温故知新,结合《鲁迅自传》进一步学习传记特点。了解少年毛泽东对书的渴望及他所喜爱的书对他成长的影响。通过辐射阅读材料,熟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并积累课外知识。

第二课时

一、旧知新学

运用以下词语造句

慷慨

接济

把柄

耸听

青黄不接

怒不可遏

二、诱思导学

引导学生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身边人物对毛泽东的影响。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少年毛泽东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②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影响毛泽东成长的人物?由这些人物写到了毛泽东的哪些经历? 2.分析人物性格,提问:

(1)父亲的粮食被扣,“我”为什么不同情他?

(2)“我”为什么钦佩那个“激进派”教师,赞成他的主张?

(3)“我”为什么不愿到米店去当学徒,而不顾父亲反对到湘乡县的一‘所新学堂去读书?表现了“我”的什么思想?

3.理解关键语句。出示下列语句,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些句子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①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

②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4.请你评论。提问: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你认为少年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辐射阅读

1.辐射阅读:《从小好学》。

提示:跨越历史,共同重温那个落后的封建时代,再次走进毛泽东的少年生活。

2.片断练习: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通过环环相扣的几个问题及辐射材料,小组讨论,深入探究文章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及读书的重要。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体会少年毛泽东对自己的影响。第一千个球

教学目标:

1、本文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2001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本文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中国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中国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中国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少年爱因斯坦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以前曾流传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各种传说。最为典型的一个故事,称爱因斯坦小时候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热了,目瞪口呆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以前一直不开口说话,谁料这个小天才回答:“因为,以前的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呀!”

根据爱因斯坦的姐姐玛亚在一部从未出版过的自传中称,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很慢,而且到了很晚才开始会说话。玛亚说:“当爱因斯坦刚出生的时候,母亲看见他那又巨大又有棱角的后脑勺都快吓坏了。”

二、课前热身

带着问题读课文: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他是那种老师宠爱的学生吗?他是不是很爱思考问题?他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1、在学习小组内读通全文,理解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3、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并说出其作用。

(2)师生互动。骆驼寻宝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2、分析骆驼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注音

携()手 嫉()妒 对峙()

踽踽()独行 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 地毯下的尘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2、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教学过程:

-、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请在诵读时进一步加深你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1.关于标题的深意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活动方式

五、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六、总结活动

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七、迁移活动

1.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探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探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巨人和孩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理解应深化主题,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2、教学突破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热身训练

1.板书“爱”。2.诱思:正大剧场结束曲中唱道:“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韦唯在《爱的奉献》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还有一位诗人说道:“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一座坟墓。”请同学们谈对“爱”是的理解,可以引用格言、歌词、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诠释爱心的。

二、设疑、理解、点拨

1.提问: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提问: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提问: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辐射资料.深化理解

1.叶圣陶说过:“作得思有路,循路识斯真。”可见理清思路、概括内容是多么重要。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列出课文结构提纲。

2.指导学生阅读《一棵大树》。

提问:大树对男孩可谓爱之有加,可是他给自己带来美好和快乐了吗?

3.请同学们给这篇童话补充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四、本课小结

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请同学们在课下向其它同学讲述一个你身边发生的爱的故事。并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构思

1.课文为什么要强调是“巨人”和孩子呢?如果改成“男人”和孩子,效果会怎么样? 2.你觉得课文在构思上还有哪些独到之处?彼此交流一下。(给予点拨)

二、学习拟人修辞

1.拟人是本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一种修辞,从文中找出最典型的一段来,体会其妙处。

2.指导阅读《溪水》一文,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拟人句。

三、片断写作练习

提问: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四、本课小结

读童话是美好的,写童话同样是美好的。因为在读、写之中,你的心灵便得到了净化,我向同学们推荐阅读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道林?格雷的肖像》。蟋蟀在时报广场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学生回忆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二、整体分析文章艺术形象:在这些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中的哪个形象?

三、找一组同学朗读他们都喜欢的故事情节,(根据所编的课本剧来读)然后依据故事情节提出他们所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请同学们讨论作答。

四、视野冲浪(思维拓展)

1、童话故事续写

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蟋蟀回到家乡后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跟城里的朋友间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展开想象写写续集。

2、进行想象,有创意的说。

蟋蟀因为叫声优美而被作者称为音乐天才,又因为生活在乡村而成为乡村流浪歌手;老鼠因为到处游荡而成为城市流浪汉„„这些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请你也给一种动物或是其他物品赋予一个形象。

五、畅所欲言,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多方面,多角度)

六、结束语:歌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学习的这篇童话中不同阶层的人互相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并凝成真挚的友谊,猫鼠如此,蟋蟀也如此,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影,所以我们需要友谊,我们要给他人友谊。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

璀璨

讴歌

敦厚

姹紫嫣红

一泻千里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

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乡 愁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艺术美。

2.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3.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理解诗意及抒发的感情。

2.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

三、学生朗读,互纠正音。

四、诵读,讨论,感悟诗歌的艺术形象美。

1.诗的第一节在说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后,连用四个排比句,歌唱了五种事物,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点?(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2.诗人希望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停留是什么意思?(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3.读第三节,诗人希望用什么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4.第四节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赞颂、歌唱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的力量)

5.朗读指导与训练(节奏、重音和语调)

五、质疑,探讨,交流。

你还想了解哪些这首诗的有关问题?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学生一般会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产生疑问,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后,用幻灯片显示。)

1.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重庆万州人。代表诗集有《汉园集》(与人合集出版)、《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2.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纸 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3、学习本诗后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行来到土城学习交流,同学们,如果你是导游,请你把土城最美的东西介绍给我们,要求用两句话表达,第一句直说最美是什么,第二句描述特点。(学生介绍,老师附和评点)。

二、自读,把握本诗主要内容。学生放声地自读课文二遍。(询问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本诗有几节等问题),再齐读课文。按如下提示,在括号里填上一个表示人物动作形为的词,概括出每节诗的内容。

完成如下板书:

第一节:(叠)纸船;第二节:(抛)纸船;第三节:(求)纸船。

托纸船寄思念(托物言志、卒章显志)

三、朗读探讨。诗贵在吟咏,如果你要表演朗读本诗,你觉得应该如何朗读(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等),表演性的朗读一般是要配乐的,你觉得可以配什么样乐曲?

四、范读(播放《纸船》朗诵带)。播放前的要求:学生自我比较,或评说自己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评说范读中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也可指出其不足),要言之成理。再试读后,鼓励学生起来朗诵。

五、试一试,在活动中深化情感体验,并表达出来。

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我们将课文提练一下,用一个比喻来表达,这一特点就非常明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是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满载了我的爱和悲哀。

六、送给父母一份礼物。

(老师提供统一规格的纸)请学生写出现在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如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报答、期望等等)。请学生交流。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风格是什么?

(4)(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桥梁远景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

颠簸

袖珍

小巧玲珑 水涨船高

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

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 “„„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洲际导弹自述

教学目标:

继续了解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洲际导弹自述》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洲际导弹自述》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

1.解题: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

2.结构:全文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导弹的诞生。

第二部分(2—8):导弹的类型。

第三部分(9—15):洲际导弹。

3.内容:先从洲际导弹的诞生说起,介绍了它的诞生时间、地点和巨大作用;接着介绍了它的类型、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在这里用了分类别、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又详细的说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发展变化,最后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了解洲际导弹:

构造:它由发动机、制导系统、弹体结构三个部分组成。

性能: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飞得高,命中率高(误差小)。

发展过程:1957年在苏联诞生;20世纪60年代从地面发射改为地下发射,后又改为机动发射;70年代发展为“分导式多弹头”。

类型: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弹道式、巡航式,近、中、远程洲际。

5.中心思想: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6.顺序: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7.特点: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洲际导弹作了全面、简要而又通俗的说明。生动,表现在用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教学目标:

了解稀有动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识记理解并积累《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的字词的基础知识。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1.解题:这是一篇普及动物学知识的说明文,选自《《珍奇动物写真——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原文的篇幅较长,共有10个小标题:奥运会的吉祥物、从一只碾死的针鼹说起、有刺不是刺猬、吃蚁不叫食蚁兽、单孔目的有袋类动物、生蛋的哺乳类、没有乳头的哺乳类、澳洲处处有针鼹、可以降低体温的哺乳动物、满身刺挡不住汽车轮子。

2.结构:全文有10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奥运会吉祥物——针鼹。

第二部分(2—5):针鼹的外形和特点。

第三部分(6—9):针鼹的生活习性。

第四部分(10):针鼹的繁殖方式。

3.内容: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作者抓住珍奇和稀有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的。

开始先由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说起,引出说明对象——针鼹。“招摇过市”一词是贬义词用做褒义,诙谐有趣,吸引人;“像刺猬一样”、“许多人不知道名字”、“只有澳洲才有”足以说明它的特点——珍奇和稀有。接下来介绍针鼹的外形特征,突出它的作为盾牌的尖刺;介绍针鼹本领特点,突出它的爪子锐利,善于掘土;又介绍了它的绝活本领——掘洞逃生和掘洞的神奇。作者又就针鼹的生活习性来介绍说明它是与人类有益的。

先从它的食物来源说它的习性,它主要吃蚁类和蚯蚓等,特别是澳洲人恨之入骨的白蚁;又从它的嘴部构造特点说明它日吃万蚁的本领;同时作者又介绍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擅长游泳的生活习性和本领;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善于袭击大型蚁穴也是它的特征。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针鼹另一奇特之处——繁殖方式特别,寿命长。(雌兽有临时的腹部口袋、生蛋、哺乳——真是奇特)。

4.中心思想: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和特长、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等情况,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针鼹是地球上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使读者提高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自觉性。

5.特点:①抓住特征,条理清楚,突出“珍稀”。②恰当的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③语言简洁生动。

6.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黔之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介绍作家作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点名学生试读

2、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3、全班齐读

四、疏通字词

1、置疑

2、字词训练

五、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课文分析

1、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2、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3、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4、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5、理解本文的寓意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口 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旧课,引入新课。

先让学生集体朗读或背诵《卖油翁》,然后告诉大家,《卖油翁》讲的是酌油技术精熟的故事,这篇《口技》(板书课题)讲的是民间艺人技巧高超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体现了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便能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课题。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的口技,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技艺的高超。

三、作者介绍(请同学看注解)。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省晋江县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晚年住在杭州。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和《铁声诗》等,现在已经容易看到了。《口技》就是节选自《铁声诗自序》(见清人张潮编辑的一部笔记小说《虞初新志》卷一),文字稍有删改。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先请同学查字典,然后上黑板注音):

六、指导学习第一段课文(先请同学朗读并翻译,然后由教师补充讲解):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讲析课文第三段(方法同前)。

三、讲析课文第四段(方法同前)。

四、讲析课文第五段(方法同前)。

25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部分重点实词。

2.通过朗读体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体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

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自由发言

你们喜欢在田野中漫步吗?你喜欢农村生活吗?请谈谈你的理由。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看看他们农村生活是怎样的。

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

1.放录音,提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3.提示重点词句。

(1)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

(2)这一形象表现了他怎样的志趣。

3.教师提供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三、小结转引,学习《次北固山下》

1.上面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面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绘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生平。补充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四、点拔意境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由于诗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同。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心胸开阔,恬适无欲。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情入境

1.导语:一年四季,周而复始,那么四季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那么假如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借题发挥。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 1.与《天净沙》对比,学习其中的意境仓IJ作。(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情况,学生再读古诗;体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景中也发生了另一件惊天动地的事,_场激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

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学习一下。

4.放录音,体会其中激烈紧张的气氛。

5.诗句导读。

6.结合分析,再读再感受文中的意境。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三、体味赏析自读体味

1.引语:秋天里的诗感情委婉曲折,热烈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节,感受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出示问题:

(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2)人们是如何来评价这个季节的?

四、本课小结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雁门太守行》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天净沙》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

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强项令

教学目标:

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分析任务性格品质。

难点: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今天我们来讲一个秉公执法者的故事,他就是强项令——董宣。请同学根据你的预习,复述这个故事。

二、列出生字

三、串讲课文

第一节:写董宣执法的故事。

1、董宣,字少平„„吏不能得。

解词:特,特例。

征,征召。

苍头,家奴。

因,因为。

匿,藏匿。

简析:先交代事件的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矛盾冲突就此展开。

指名朗读,翻译。

2、及主出行„„因格杀之。解词:

及,等到。

以奴骖乘,以,用。

乃,于是,就。

以刀画地,以,用。

叱,呵斥。

数,数落,列举。

因,于是,就。

格杀,打死。之,指代家奴。

简析:写事件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指名朗读,翻译。

3、主即还宫诉帝„„流血被面。

解词:

欲,想要。

之,指代董宣。

乞,乞求。

纵,纵容。

何以,以何,凭什么。

须,等待。

被,覆盖。

简析:写事件高潮。

指名朗读,翻译。

4、帝令小黄门持之„„宣以班诸吏。

解词:

持,托扶。

使,命令。

谢,认错。

从,顺从。

顿,叩头。

之,凑足音节,无实意。

据,撑,按。

俯,低头。臧,藏。

行,施行,施加。

敕,下令。

悉,全,全部。

班,分发。

以,把。

简析:写矛盾冲突的第二个回合和故事的结局。

指名朗读,翻译。

5、由是搏击豪强„„第一节完

解词:

由是,从此。

震栗,害怕得发抖。

简析:写董宣令豪强震栗,写他在百姓中的威望。

6、总结第一节:本段写董宣秉公执法的一个故事,突出他的不畏权贵、执法必严的精神。文章叙事具体、层次清楚,只本文的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一、串讲第二段

这一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

1、在县五年„„敝车一乘。

解词:卒,死亡。

遣,派遣

唯,只。

妻子,妻子和儿子。

敝,破旧。

简析:写董宣死后家中的景况,表现他的清贫、廉洁。

指名朗读,同桌翻译。

2、帝伤之„„葬以大夫礼。

解词:伤,悲伤,感到悲痛。

乃,才。

以,因为。

葬以大夫礼,以大夫礼葬,以,用

简析:写皇帝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廉洁的官员,感到很伤心,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了他。

二、分析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1、引导学生归纳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学生发言后明确:第一节写董宣严格执法的故事。表现他不畏权贵的精神。事件的起因是湖阳公主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高潮是公主回宫告状,董宣痛陈理由,皇帝命董宣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宁死不从。结局是皇帝明白了个中道理,重赏董宣。第二节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景况和皇帝对他的评价和待遇,表现他为官清廉。

2、引导学生体会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第一节是正面描写董宣,第二节是侧面写董宣,正面和侧面相互呼应。第一节是课文的详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内容,第二节是课文的略写部分,是课文的次要内容,文章详略得当,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课文通过介绍董宣执法的故事,赞扬了他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的优秀品质。从侧面反映出刘秀知过能改、爱才的特点。文章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为主塑造人物形象。

2、人物性格特征和品质

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为官清廉,奉公克己。

3、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岳飞》

一、作品及人物简介:

1、《续资治通鉴》:共二百二十卷,清毕沅撰。

毕沅(1730年—1797年)字秋帆,江苏镇洋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博通经史、地理之学等,著述颇盛。其《续资治通鉴》积二十余年之力,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记述详明,文字简要,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迄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他对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给予了极高评价。

二、课前热身:

yuán jiâ shū gàn lǔ lûâ chú kào cù

毕 沅 吴 玠 名 姝 宵 旰 掳 掠 束 刍 颁 犒 蹙 额 háo kǎi xún shù

壕 沟 重 铠 徇 戍

三、朗读课文,串讲文章。

1、补充注释:

事,侍奉。姝,这里指美女。却,推脱,推却。

宁„„乎,难道„„吗? 舍,停留、休息。掳,抢取。颁,颁发。犒,犒劳,犒赏。众,多。

尽,都,全。召,召集。所向,达到的地方。克捷,获胜。竭,尽。辞官,辞谢升官。何功之有,有什么功劳。

2、把握课文大意:

四、分析课文:

1、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岳飞的品格?其中哪方面写得最详细? 明确:

一、写岳飞对亲上至孝至忠。

二、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

三、岳飞关心百姓和将士的疾苦。第二层最详细,从“严”、“仁”、“信”、“勇”、“智”五个方面细述。

2、为什么要详写第二部分? 明确:因为岳飞首先是个抗金将领,所以应详细写他治军有方,略写其它。

3、岳飞“治军有方”一共包括五个方面,这五方面在文中都有体现。细读文章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找出与“仁”字对应的原句。(2)找出与“信”字对应的原句。(3)找出与“智”有关的原句。(4)找出与“勇”对应的原句。(5)找出与“严”对应的原句。

明确:(1)“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仁)

(2)“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信)

(3)“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智)(4)“猝遇敌不动。”(勇)

(5)“师每休舍,„„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严)

4、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总结第二层意思。借文中的话来总结课文意思。

5、本文中哪些句子是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突出了岳家军的威力。29 《列子》二则 教学目标 :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朗读课文,正音。

二、解释重点字词

三、个别学生朗读、翻译,边明确。

四、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讨论: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2、讨论: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3、讨论: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正音。

二、解释重点词语

三、串讲课文。

四讨论:如何理解“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要打它,你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刚才合情合理你的狗白着出去,黑着回来,你难道会不觉得奇怪吗?这句话揭示了一种现象: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

所以,《杨布打狗》这则故事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

1、熟练朗读并背诵五首古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感情。教学重难点:

背诵诗词,理解大意,把握诗词描绘的形象、意境,体会感情。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迢迢牵牛星》 1.情境导人。

2.牛郎织女的故事,尽人皆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借助这个神话传说,抒发情感的。(板书题目)介绍:《古诗十九首》在内容上,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别相思和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失意郁闷心情;在艺术上,都属于比较成熟的五言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3.“诗”是抒情色彩较浓的一种文体,要想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当时的意境,就必须反复朗读,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谈谈本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4.请同学们将这种情感通过吟咏来表达。(师要做必要的示范和指导)5.请同学们将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二.《渡荆门送别》

1.每个星期天的下午返校的时候,母亲送你上车,你总会觉得有些许留恋,这时,看看路旁的树,都会觉得它们似乎在向你招手,谈谈当时的感受。2.板书《渡荆门送别》,提问“送别”到底是谁送,送谁? 3.请反复朗?

第五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修改)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主题为成长。要善学善用,既要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词句情韵,学习名家们圆熟的表达技巧,又要对人察己,善于从他人的成长中汲取人生精华,智慧地成长。

本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主题是”成长的烦恼“,活动中要激励学生善于倾吐成长中的烦恼,敢于面对真我,面对挑战,巧于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生字词、段落归纳)

二、导入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是成长,我们将陆续学习古今中外六位名家反映成长的文章。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位伟人的成长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革命家、思想家、文化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和《坟》等等。

四、学习生字词、解释。(课后读一读与写一写及练习册)

五、播放课文朗读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课前导引了解课文展现的是鲁迅先生美好的童年生活: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里也有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

六、浏览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技巧提示: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暗示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强化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等等。我们要善于抓住文题所透露的丰富信息来指导阅读。

内容明确:‚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1~8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10~2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第9自然段为过渡段。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七、布臵作业:读一读与写一写三遍、文下注释、造句、练习册。

八、教后记: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解释和运用词语造句。

二、选择自己喜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问题探究。

1、铺垫性问题:百草园是乐园,在三味书屋,少年鲁迅是不是就没有乐趣了呢?——切入课文第二部分,探究三味书屋之乐。

学生读、圈、议,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间体会作者叙述时的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兴海县民族中学

史德措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作者至今仍是满怀留恋与依依之情的。

小结:从这个段落里,我们看到了一颗天真调皮跳荡着的童心,更欣赏到了散文‚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最高境界。

2.主问题:三味书屋的乐趣与作者在百草园时所体会到的乐趣相同吗?——引导学生用心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并自觉把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进行比较。

学生读、圈、议第一部分,教师可侧重训练学生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能力: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句,轻读‚似乎确凿“,淡化‚现在”的回忆,重读‚乐园“,强化‚那时”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一段,‚不必说‛‚也不必说”要轻读,这是‚抑“的部分,它们所引领的部分在朗读时语速稍缓,语调柔和,要体现作者回忆时的喜爱赞叹之情,同时给读者回味遐想的余地;‚单是‛‚短短‛‚无限‛要重读,这是作者描绘的重点,带强调意味,它引领的内容要通过甜美的语气和略带夸张而多变的语调,表现出儿童或惊喜或羡慕或有情或失望的情趣(此处不妨多费点功夫,让学生逐句揣摩和朗读)。

美女蛇的故事和雪地捕鸟两部分,可让学生绘声绘色进行想象性朗读(或讲故事)表演,体会作者玄妙的记述中表现出的儿童神奇欢乐的心理及对百草园热爱迷恋的感情,故事前后的文字是往事与回忆的衔接性语言,要读出作者宽慰反讽的叙述语调。

小结:正是因为百草园里的景、物、人、事对儿童具有一种温馨的亲和力,所以少年鲁迅才对它有一种特殊的依恋,才有了离别时的难舍。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领悟作者深情。

学生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讨论后各抒己见,说‚异”说‚同“都行,有道理就可以。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三、主题归纳。(参考课后练习进行)

四、中心思想:

五、布臵作业: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乙本)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造句;(乙本)练习册78页

六、教后记: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抽查学生默写上节课的生字、词。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生字词、几个人物、段落归纳)

三、结合练习册第二题解决本节生字、词、解释、造句。

四、作者简介(见《教师教学用书》)并完成练习册第五题。

五、播放音乐磁带,学生齐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下节课提问讨论解决)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六、布臵作业:读一读与写一写三遍、文下注释;(甲本)练习册第3页1、2题;

七、教后记:

第二课

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运用词语造句。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问题:1:英子的成长,是通过她的变化看出来的。请同学们深入到文中找一找,她有哪些变化表明她由一个少不经事的孩童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大人“。

结合课文叙述,自由发言,大体上英子的长大主要表现为?

(明确:行为上的进步:过去懒惰,现在勤勉了;过去不会做事,现在会做许多事了……

心理上的成熟:过去胆小,现在勇敢了;过去懦弱无能,现在独立而坚强,甚至能处乱不惊遇事从容了;过去愁闷,现在开朗了;过去不听劝导,现在善解人意了……)

三、关联课内外,说体验。

1.结合英子的成长历程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与课文所述吻合即可。

从磨练角度:‚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不经事,难成人;不闯练,难成才……

从父母角度:父母是孩子成长途中最重要的启蒙老师。父母的鼓励和希望是孩子成功之路上最重的砝码。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馈赠。爱能化解一切怨恨。给子女一罐蜜,不如逼他去酿蜜。严格的要求和温暖的关怀对孩子来说,一样都不能少……

从苦难角度:苦难是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成长路上的仙果。‚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成长感受:长大不是年岁的增长,不是年级的增加,长大意味着进步与成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更强的能力…… 2.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成长的体验。每个人的成长史都是一篇动人的童话、一首怡人的欢歌。想一想你成长经历中最重要的人,给你影响最大的几件事,让你一直铭记在心的几句话,说说他(它)们是怎样促进并伴随你成长的。

(学生用‚简单叙事+体验”的形式说。可从与课文相同角度说,也可说不同的,如自身修养、成长环境、师长教育等。)

四、插叙的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五、布臵作业:

六、教后记

第三课

丑小鸭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及课文大意。

二、检查预习情况,导入课文,简介作者。

导入课文: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海面上,有一座铜像冒出水面——它告诉人们这就是丹麦。但铜像既不代表丹麦的开国元勋,也不代表丹麦某一个王朝的杰出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她坐在一块石头上,若有所思地望着大海。她在沉思什么呢?谁也猜不出来。也没有人能叫出她的名字。她没有腿,只有一条鱼尾。原来她是人鱼——‚海的女儿‛,丹麦作家安徒生所写的一篇童话中的主人公。丹麦人民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安徒生的崇敬的。

作者简介(略)。

二、初读课文,述情节。

1速读课文,大致明白课文内容。

2圈读关键词,简要复述童话情节。

重点抓住丑小鸭的流浪足迹和遭遇进行复述。

地点:养鸭场 沼泽地 农家小屋(老太婆家)灌木林 农夫家 大花园。

遭遇:众兄弟姐妹、母亲在外貌长相上嘲笑、嫌弃、赶、咒、啄、打、踢。野鸭、公雁、猎狗嘲笑、戏弄、嫌弃它的丑。老太婆、雄猫、母鸡利用它、鄙视它、限制它。所有的动物都瞧不起它。孩子们接近它、要抓住它,女人打它。遭遇呈逐步升级状:身体上的伤害、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肉体精神双重摧残、险些丧命。此外,它还得忍受饥饿,逃避猎枪,防范严寒。

三、细读课文,说形象。

1.边表情朗读课文,边理解丑小鸭形象,用‚从这里,我看到了一只_____________的丑小鸭‛说话。

让学生自得地说,目的在于让他们从丑小鸭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想中全面认识丑小鸭的性格特征:虽有自卑,但不自贱;虽屡遭厄运,但仍坚韧不拔;虽身处逆境,却不甘平庸;虽自觉卑微渺小,却从未放弃追求;它生活漂泊无依,理想却始终坚定不移,那就是追求快乐,渴望理解,崇尚自由,向往美丽。

拓展:在刻画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时,作者倾注了真挚的感情,或同情,或愤懑,或欣喜,他为什么会如此动情呢? 穿插对安徒生的艺术人生的介绍,了解丑小鸭的命运正是作者经历的写照。

2.理一理童话中的其他人物形象,说说芸芸众生相,也用‚从这里,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当时以貌取人的荒唐世道和自以为是、粗俗可鄙的世人丑态,更进一步认识丑小鸭的可贵,从而更加喜爱这一艺术形象。

三、议读课文,谈意义。

议论题一: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谈谈童话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重点语句分析议论后作答。明确: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在老太婆家,它找到了安身之所,但它并不满足,它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它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在见到白天鹅后,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它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慕的天鹅,它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它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可结合课后练习二进行。)

课文背景:创作于1844年的《丑小鸭》是安徒生在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写的。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的作品一样,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他在日记上说:‚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但因为它生在一个鸭场里,鸭子觉得它与自己不同,就认为它很‚丑‛。它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排斥、鄙视,但它最后终于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成长为一只最美丽的白天鹅。作者把自己当时的全部感情都融注在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里,以求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

简介作者:(见《教师教学用书》)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讨论探讨。

(一)、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丑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二)、丑小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谈谈形象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尽情地议,放胆地说,教师一定要珍视每位同学的感受,鼓励精彩发言。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作点发言记录。

拓展:在前进之路上,你是一只‚丑小鸭‛吗?要变成一只‚白天鹅‛,你还有哪些路要走?

课堂小结,提希望。

布臵作业:

六、教后记:

课前检查布臵预习的情况:

一、游戏导入——文学名人竞猜。

请根据老师所给条件,猜出此位文学名人。

1他是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诗人。

2他喜欢边散步边思考作诗,作完后喜欢反复吟诵。

3他喜欢秋天写作。

4他喜欢搜集民间创作,并融化进自己的诗中。

5他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6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19世纪的文坛,他被誉为‚诗歌的太阳‛。

7他还善用各种文体进行创作,并都获得了成功。

8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

9他的代表作品是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10他被誉为‚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是——普希金。多媒体展示‚名家档案‛,简介普希金。(相关资料附后)

写作背景:(这是普希金的一首著名赠诗,此诗极鲜明地表达了俄国贵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热切希望、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对神圣自由的必胜信念,被赞为‚青年诗人对祖国、对革命的第一次爱的表白‛。此诗热情洋溢,与课文的冷调哲理诗风格迥异,课堂使用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地体现普希金的诗体特征。

二、自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读课文,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插入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3.朗读:多媒体播放乔榛、丁建华的朗诵录音,学生听读,揣摩,自读,表情朗读,配乐朗诵。

三、教学《未选择的路》。

1.过渡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普希金告诉我们要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弗罗斯特将引你深思。

2.朗读课文。

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诵。

自由朗读。观画面、字幕,听配乐朗诵录音。

3.探究:

第四课

诗两首

教学步骤 ‚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

作者明明写了人生道路的选择,明明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选择的那一条路,却为何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作者简介:弗罗斯特与他的未选择的路。

四、听两首诗的朗诵。明白‚诗不可译‛之理,要想真正亲近大师们的文学作品,那要看我们的同学有没有勇气选择目前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文学之路。

五、布臵作业:

六、教后记:

第五课

伤仲永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抽查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1有关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22岁中进士,从此开始仕宦生涯,在各地任州县官吏达二十多年,对宋朝社会的种种弊端有痛切的感受,慨然有矫时匡世之志。39岁时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的方针。神宗即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时年仅49岁。在他为相期间,大力推行新法,以期改变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臻于富强,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而成效不大。晚年退居金陵,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是他政治斗争的工具,内容多直陈政见,揭露时弊。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笔力雄健,语言简洁。他的诗歌多咏时事,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晚年之作,别有含蓄雅洁的情韵,在艺术上独具特色,被时人称为‚王荆公体“。他的词作不多,而能一洗五代绮丽风习,意境开阔,感慨深沉。有《临川集》。

三、对照书下注释,读懂课文大致内容。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落实:

字音: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词意:隶 邑 乞 扳 谒 称 泯 耶 为意 未尝 自为其名 收族 立就 文理 自是 通悟 受 贤 彼其

词类活用:伤仲永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邑人奇之 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

一词多意:于 之 其

四、在了解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1要求不读破句。自己读,听同学读,校正不正确的朗读,调整理解偏差。

结合课后练习二,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还可让学生揣摩停顿规则。

2.要求读出层次。先理性认识课文中的大小层次,标记后再读,养成把理解渗透于朗读中的习惯,以期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这一环节中贯彻对课文结构的理解:全文借事说理,一、二两段叙述方仲永的故事,第三段说后天教育对成才极为重要之理;从叙事部分看,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幼年天资过人,禀赋极高,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二十岁时才思衰竭,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也有层次之分;从写仲永幼时才能之‚奇 ”的第一段来看,还有层次——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二至五句写他忽有赋诗才能,六、七两句写成名后的状况。本环节实际上是要学生既能整体把握课文,又能从细微处思考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3.要求读出感情。学生自己读,表演读,要能读出作者的惊喜、愤慨、惋惜、哀伤、告诫之情。

五、齐声大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六、布臵作业:

七、教后记:

第五课

伤仲永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齐声朗读全文,师生共同学习翻译全文。

二、熟读课文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读课文,说说自己在理解中遇到的疑难,小组讨论解决,然后把你们认为有普遍意义的思考和解答提出来,全班共同探究。

课文理解难点:

1仲永的故事是真的吗?

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仲永如何神奇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

现在我们争论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本文为什么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这样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泯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3.‚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一、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二、‚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三、‚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4.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臵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三、朗读,熟读成诵。

四、教师小结:

1、赠送‚天才与勤奋“的名言。

2、‚天才与勤奋”名言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鲁迅

天才就是长期劳动的结果。

——牛顿 天才就是这样,终身劳动,便成天才!

——门捷列夫

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之九是血汗。

——列夫〃托尔斯泰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天才就是勤奋。

——李卜克内西

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爱因斯坦

我是个拙笨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梅兰芳

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忍耐,亦不能立身于世间。

——亚历山大(马其顿)

五、布臵作业:

六、教后记: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一、活动目的:

1.给学生一个倾吐真情的空间,让学生能坦然地排遣成长中的郁闷,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乐于倾诉的习惯。

2.通过了解和体察他人的烦恼,培养知情达理善解人意的品质,同时理智地认识自己,增进化解烦恼的能力。

3.能绘声绘色地描述烦恼,能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能写出有一定感染力的作文。

二、活动指导:

1.善于倾诉自己的烦恼

教师导说:有人总结有一条人生经验:一份快乐与人分享,就成了两份;一份烦恼向人倾诉,就只有了一半。这句话告诉我们,欢乐要与人同享,烦恼要善于倾诉。

有了烦恼,并不是一件可羞的事。生活中有阳光朗照之日,必然也有阴霾笼罩之时。刚刚步入中学的我们,正处于青春‚断乳期“,环境的改变、课程的增多、心理的蜕变、青春意识的萌发,都会给稚嫩的我们带来烦恼。何况,敏感的心灵往往是烦恼的温床!

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倾诉,教师作最虔诚的听众。(拒绝评价,因为此时教师的任何评价都是拙劣的、不合时宜的。)

然后请每位同学把自己遇到的烦恼列个清单,并用一两句话形象描述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

2.勤于了解他人的烦恼

教师导引:我们很多中学生都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最痛苦的一个,就自己受的委屈最多,受的伤害最深。如果我们的注意力被这样的思想困住了,不幸的感受就会因不断的复制而被夸张,天长日久,就可能成为压在我们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但老师告诉你,你的感觉并非事实。不信,就抬起头来,看看别人,看看别人走过的路,我们就能发现,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痛苦并不孤独。

请同学们以小记者身份,采访一下你周围的成年人,看看他们成长过程中有些什么烦恼,了解他们消负减压的故事。

教师可对学生的采访计划和内容作一些重点指导。采访前一定要想想自己有哪些烦恼,在你的周围,谁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找他讨教哪些问题。还可以听听他对成长中的烦恼有些什么看法,对你有哪些建议。可事先设计一些便于沟通的话题。如:你在少年时期曾有过哪些烦恼?你当时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你是怎样对待这些烦恼的?现在重新审视,你怎样评价当年的那些烦恼?过去的岁月如何改变了你?你又是如何走近你的抱负的?总之,采访内容一定要有针对性,采访要做到事前有准备,事后有收获。

采访后组织交流、评价。

最后引导学生回首自己所述的成长的烦恼:哪些现在是已消除了的,哪些用今天的眼光看已不成其为烦恼,哪些是真正给自己带来不愉快情绪的。

3.乐于替朋友解脱烦恼

教师导引:有了烦恼,生活就失去了光彩,忧郁、感伤就会重临于我们心头。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们人人都会背,但面对烦恼,未必人人都能乐观处之。此时朋友的一声关怀,一句劝语,无异于久旱后的甘霖,能给干涸的心田以滋润。如果出现了常君这样的烦恼,作为朋友的你该为他做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增强化解烦恼的能力,同时体会助人为乐的快感。

4巧妙表达成长的烦恼——书面作文。

实际上,上述三项活动中,一、二两项渗透了选材技巧训练,一、三两项渗透了语言表达训练。

写烦恼类作文应该做到:

以‚真”为本——叙真事,诉真情,不夸饰,不矫情。真,文章才有活力。

以‚细“感人——少回顾什么人生经历,少来什么曲折故事,多生动描写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细腻,文章才有感染力。

以‚特”取胜——表达独特的感受,发表独特的观点,行文有独特的风格,不人云亦云,不鹦鹉学舌。独特,文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写作时还要注意文体方面的要求。如日记和书信的格式,日记特点重记实、书信重传情等。教后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

【单元目标概说】

 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 本单元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颂》这首歌词,其实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现代诗形式出现的。通过对黄河形象的塑造,发出对黄河精神的呼唤,表达对黄河儿女的赞颂之情;《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杂文,但历史艰难的历程却通过伟大的长江、黄河等生动的比喻,形象的说理,鼓舞人心,富有哲理;《土地的誓言》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她而牺牲一切的决心;《木兰诗》是流传最广的乐府民歌名篇之一。简洁明快生动的语言使得花木兰的形象呼之欲出,家喻户晓。

学习这个单元,可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品味,以增强语感,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互动交流中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在课外 资料收集与实践活动中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学科渗透性这一新思路。

黄河颂

这是一首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是一篇极好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主要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用雄浑激昂的旋律撩拨学生的爱国情绪,从而感受诗的意境、诗的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王之涣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维有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二、整体感悟

1.看黄河影像片段,说黄河整体印象。

2.谈创作背景,作情感铺垫。

3.听《黄河颂》演唱,撩拨情绪,体味黄河精神,确定朗读基调。

三、听读品味

1.分层次听《黄河颂》演唱,分小组朗读评议。听完一个层次就先让学生按小组自由体味朗读,后由小组决议朗读方式进行朗读(可选代表读,齐读,分合式读……),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评议其优缺点。

2.全班齐诵。

3.语言赏析。

(1)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赏析,先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师适时点拨学生从修辞、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多个角度赏析。

(2)小组发言:由一名代表朗读,另一名代表赏析,老师做适当补充引申。着重抓住‚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赏析。让学生从课外搜集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角度对‚摇篮‛‚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加以理解。

四、研讨探微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一句将‚颂‛黄河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诗人从哪三个方面‚颂‛的黄河呢?

3.这首诗歌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4.诗人借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五、回味抒情

情到深处自成‚诗‛。静听《黄河颂》歌曲,观‚黄河‛回味全诗,增强爱国情感,并准备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延说几句话颂黄河。(最好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课外拓展

1.朗读《我们歌唱黄河》。

2.与音乐老师联系让学生唱《黄河颂》。

七、作业:

八、教后记:

最后一课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理解此文写作技巧。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是啊!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不守纪律的小调皮)

‚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

如:‚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

‚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

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4.以‚‘我’明白……‛为格式说话。

这是‚说‛的重点。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

要求:用‚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提示: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后半部分品析细节。

一般来说,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如‚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的礼服,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之类。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时引向深入——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那他对这节课上,同学、镇上的人、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明白‛。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可写出分析文字选代表发言。

如:

①‚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脸色惨白,是因为……

②‚我‛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是因为……

③‚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我的朋友们啊,我——我——‛就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四、探寻写技

逆向探讨,教师抛出问题,推波助澜,激起学生的思潮,由学生讨论出结果。

1.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写他‚飞奔‛学校呢?

2.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

目的:1.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2.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作业:

六、教后记: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这虽是一篇具有散文风格的‚政论文‛,全篇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但对于远离了那个年月的初一‚小朋友‛而言,读来着实有些生涩。按常规,会让学生先学懂此文,再延伸到对人生的思索。这里,我们不妨反弹琵琶,从学生较容易明白的人生哲理入手,先创设一个类似的意境,再让学生理解课文,并能让学生 自然将文中的‚国运‛与‚人生之旅‛糅合贯通,渗透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出迷雾,直至豁然开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

(屏幕展示配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带你们到大海中航行,开心吗?(画面1:平静的海面上停泊着一艘船)好,请同学们上船让我们划动船儿,起航!(画面2:晴空万里,海鸥翻飞,风平浪静,船扬帆前行。《水兵圆舞曲》奏起)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感想如何?(画面3:突然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波浪汹涌)面对这艰难的逆境,你的感想如何?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再犹豫不决,畏惧彷徨,船就要颠覆了,但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勇往直前,就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小船员们,你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好,勇敢的水手请随老师一同来搏风击浪。(《命运交响曲》抗争高潮部分音乐响起)。(画面4:一切恢复平静,乌云散尽,清风徐徐,船儿轻快地驶向了彩虹灿烂的远方。轻快的《水兵圆舞曲》再次响起。)

二、生交流旅行感受(可能会有学生谈及人生的话题)的确,人生旅途亦复如是,民族的历史进程亦复如是。当我们面临狂风巨浪时,需要的是坚强、勇毅的水手,在艰难的国运中我们需要的乃是‚雄健的国民‛。

三、听朗读,讨论答题。(屏幕显示)

1.文题的重音应怎么处理()

a.重读‚艰难的国运‛

b.重读‚雄健的国民‛

c.重读‚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要求说明理由)

2.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你能将下列本体、喻体准确对应吗?

长江 大河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

扬子江 黄河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

浩浩荡荡

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 

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中华民族历史的光明前途 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

民族生命进程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

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3.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语言积累

背诵最喜欢的比喻句。

五、思维牵引

同学们看,我们通过海上旅行的经历很容易就自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把文中长江、黄河、扬子江的比喻都换掉,就用大海旅行作比,好吗?

明确:‚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用他们比喻民族的历史具有特殊意义,更能激发国民的‚雄健精神‛。

六、拓展延伸

每人编写一句格言,以激励鞭策处在‚艰难时运‛中的人们。

七、作业:

八、教后记:

土地的誓言

 这次语言赏析不是简单地说这个词妙在哪里,这个句子美在哪里,而是学生在老师的示范牵引下集思广益,组织一段文字比较优美、分析比较详尽的多元性的赏析文段,同时为赏析的文段拟一个小标题。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将文字内容分层分类,了解文章写作技法,完成一次不显山露水的作文训练。学生在拟标题、组织赏析语言的同时,其实就是一个‚小作文‛完整构思、结构、锤炼语言等的过程。这次学习不要求学生赏析尽善尽美,要多发现值得欣赏、灵思飞动的地方。关键是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赏析时灵活地应接学生的话语,应接语一定要‚画龙点睛‛。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

 1.导入

(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一曲,并伴有富饶的关东平原图景→‚九〃一八‛事件中某一情景→灾民流亡的情景。)‚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四处流浪。他们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壮怀激越的誓言。

 2.听配乐朗读

 注意:①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 ②画出你认为最富有感情、最能够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

 3.默读全文,思考:

 ①告诉大家你从哪里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什么誓言?

二、自主赏读

 1.老师示例(屏幕显示)

心灵的默契,热血的汇合 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热的浆液……在那远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们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热的浆液‛。透过这个表层,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自己内心也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是大地之心,一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 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 2.学生按示例分小组活动。

 每个小组商议选取最欣赏、最心动的句段,进行赏析,教师巡视适时引导点拨。之后每组选一代表上台,通过视频展示自己的赏析文字。

 提示学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 例:①富饶美丽的故乡——‚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 ②故乡里,我无尽的回忆——‚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多么美丽,多么丰饶。‛(突出‚埋葬‛一词)

 ③思恋,在心中喷涌——‚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一词)

 ④血泪誓言——‚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3.感情赛读‚我最欣赏、最动心‛的句段。

 4.再听开头音乐,看开头情景,回味全文。

三、质疑探微

 1.将文题改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好吗?

 2.行文中人称的运用变化有何妙用?

四、归纳小结

 回味文章语言表现风格。学生商议列举,待学生发言后,老师可通过大屏幕显示,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

五、拓展延伸

 朗读《辽远》一诗,体味此诗和课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相同处。

六、作业:

七、教后记:

木兰诗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教学设计旨在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读诗三部曲: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先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小诗示例,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读本诗。最后通过同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古诗让学生对学法进行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教学步骤:

一、看美国迪尼斯拍摄的《花木兰》动画片导入新课:

 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花木兰是什么形象吗?你们是从哪里得知的?(学生畅所欲言,可能会是诸如读书、听豫剧、看电视连续剧、听大人讲故事之类)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在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去深入了解这个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人物。鉴于同学们对花木兰有相当的了解,所以老师想借这节课告诉你们读诗歌的三部曲(板书)‚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让你们自己来学读这首叙事诗。

二、学法示例——《静夜思》

 1.学生齐背后,老师从字面上译一遍,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意‛。

 2.教师情感朗读一遍,并道出读时内心酝酿的感情,告诉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情‛。 3.教师融情融景对诗意进行联想拓展并作一番赏析,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韵‛。

三、组织学生按‚三部曲‛读诗

 1.读出诗意

 ①听范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此诗讲述了一个________故事‛的格式说话。

 ②自由译读——前后四人一组,边读边译全文,有疑处询问老师,并完成知识积累卡。

知识积累卡 

一、通假字有: 

二、修辞举例

1.写出所有互文句: 2.其他修辞手法例举: 

三、文中数词虚用的有:

 我还知道以下成语中数词的用法,如同上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 少写四个)

四、我难于理解的词句是:

 ③再读全诗——以‚我从文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说话。

 2.读出诗情

 ①带着诗意自由揣摩诗情。

 ②选读评析——选出一段文字朗读,说明读时心中蕴含的情感,或忧心忡忡,或思念无限,或豪气如牛,或柔情似水………  3.读出诗韵

 ①品析妙点——赏析自己最欣赏的词句。

 教师示例:‚唧唧复唧唧‛,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声衬静,更写出了木兰此时心情的沉重,渲染出一个女孩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 ②联想拓展——说出文字本身以外的情节。

 如:木兰独坐织机旁的神态、心理活动;出征途中爷娘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老两口在家里的对话;木兰对爷娘的无限思念之情;征战沙场,夜间踯躅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木兰还乡在闺阁中梳妆的动作;木兰换上女儿装后伙伴们的神情、议论、回忆等等。

 ③将意、情、韵融于一体朗读全诗。

五、对话

 1.首先请大家站在木兰自身的角度想想在不同的境况下,她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例如:当‚我‛见到军帖时,我对自己说:‚木兰啊,阿爷年岁已高,弟弟年岁且幼,这可如何是好?不如我女扮男装,冒此一险替阿爷出征?就这么决定了,赶紧准备吧。唉,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

 2.请男、女生分别站在与木兰同时代的男性、女性的角度说话。你听到了木兰的传奇故事,你想对她说什么?(感知全文)

 3.请站在皇上的角度说话,从知道真相前后两个角度说(重点突出‚万里赴戎机‛段,揭示木兰的‚忠‛‚勇‛)。 4.请站在爷娘的角度说话(重点突出一、二、五段,揭示木兰的‚孝‛)。

 5.请女生站在阿姊的角度说话(揭示木兰的‚善‛)。

 6.请男生站在阿弟的角度说话。

 7.请站在‚伙伴‛角度说话(回顾‚万里赴戎机‛一段,揭示木兰的‚智‛)。

 通过这样的说话过程展示,学生不仅能熟悉课文内容,更能明确木兰的形象特征。她的敬老、爱幼、善良、机警、勇敢、爱国、恋家等性格都淋漓尽致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学生畅快的对话自然就能或深或浅地理解全文,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欣赏角度。这样对话应该是能让全体学生都畅所欲言,主动地参与进来。

六、教师小结:这样一篇短小的叙事诗,居然能勾起我们如此丰富精彩的联想。我赞叹同学们聪明才智的同时,也感到同学们还得益于文章精妙的语言表达。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再去发现,用你们细腻的心再去感悟!

(重点是互文、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体味。)

七、作业:

八、教后记: 

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黄河,母亲河

 按‚单元目标概说‛中活动主体部分的‚成果展示‛的要求,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由学生设计、主持,老师幕后策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其个性。并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代表参与,以增强其气势,营造浓厚的氛围。

 活动步骤:

一、成果展示

 1.在男生小合唱《黄河渔夫曲》中拉开帷幕(屏幕显示黄河背景)。

 2.主持人上台深情导入本次活动主题(屏幕显示主题)。

 3.全班齐诵《黄河颂》。先分角色朗读,然后合唱。以上环节为造势、蓄势与温故。

 4.请历史小组同学上台利用视频讲述黄河的历史及传说(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 5.请地理小组的同学借助地图介绍黄河的地理知识(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 6.由文艺小组的同学通过MTV推荐同学们欣赏有关黄河的歌、曲、舞。

 7.由文学小组的同学分发他们收集的成语、谚语、诗词积累卡,并就少数词、句作赏析。

 8.环保小组配合图像介绍黄河现状,着重介绍黄河的断流和水污染情况。

 9.由综合小组同学表演公益广告,并展示设计的公益广告图,增强环保意识。

 10.请同学们考虑用一句话表达这次活动带给自己最深的感受。同时,可让参加活动的师生也说一说。

 11.全班齐唱《保卫黄河》,结束活动。

二、作文

 在下面二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 1.我心中的黄河

 2.关于黄河断流和环境污染的话题

 要求:①确定一个中心话题,内容不可散乱。

 ②可引用搜集的资料。

三、评价  1.优秀作文评选

 2.师生共同对本次活动作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小结,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应以表扬鼓励肯定为主,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 注:

①‚展示‛过程用一个完整的时段,‚作文‛‚评价‛可安排在第二个时间段。

 ②‚展示‛过程一定要将各个环节间过渡的台词精心设计,以防零散。(完)

四、教后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

【单元目标概说】

 祖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  本单元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颂》这首歌词,其实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现代诗形式出现的。通过对黄河形象的塑造,发出对黄河精神的呼唤,表达对黄河儿女的赞颂之情;《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体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杂文,但历史艰难的历程却通过伟大的长江、黄河等生动的比喻,形象的说理,鼓舞人心,富有哲理;《土地的誓言》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她而牺牲一切的决心;《木兰诗》是流传最广的乐府民歌名篇之一。简洁明快生动的语言使得花木兰的形象呼之欲出,家喻户晓。

学习这个单元,可通过反复朗读来理解、品味,以增强语感,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在互动交流中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在课外资料收集与实践活动中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充分展示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学科渗透性这一新思路。

黄河颂

这是一首以现代诗形式创作的歌词,是一篇极好的朗读材料,我们可以主要通过听歌曲演唱的途径,用雄浑激昂的旋律撩拨学生的爱国情绪,从而感受诗的意境、诗的主题,同时以听带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古往今来吟唱黄河的篇章可谓多矣。李白有诗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王之涣有诗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维有诗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写黄河的现代诗——《黄河颂》。

二、整体感悟

1.看黄河影像片段,说黄河整体印象。

2.谈创作背景,作情感铺垫。

3.听《黄河颂》演唱,撩拨情绪,体味黄河精神,确定朗读基调。

三、听读品味

1.分层次听《黄河颂》演唱,分小组朗读评议。听完一个层次就先让学生按小组自由体味朗读,后由小组决议朗读方式进行朗读(可选代表读,齐读,分合式读……),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评议其优缺点。

2.全班齐诵。

3.语言赏析。

(1)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赏析,先小组讨论,后进行交流,师适时点拨学生从修辞、思想感情、表达技巧等多个角度赏析。

(2)小组发言:由一名代表朗读,另一名代表赏析,老师做适当补充引申。着重抓住‚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赏析。让学生从课外搜集的历史、地理知识的角度对‚摇篮‛‚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加以理解。

四、研讨探微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一句将‚颂‛黄河部分分为三个层次,诗人从哪三个方面‚颂‛的黄河呢?

3.这首诗歌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的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4.诗人借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五、回味抒情

情到深处自成‚诗‛。静听《黄河颂》歌曲,观‚黄河‛回味全诗,增强爱国情感,并准备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延说几句话颂黄河。(最好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课外拓展

1.朗读《我们歌唱黄河》。

2.与音乐老师联系让学生唱《黄河颂》。

七、作业:

八、教后记:

最后一课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爱国‛主题显而易见,学生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依据‚我‛(小弗朗士)心理思想的变化成长为切入点,从依照人物性格特征、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剖析课文,而后,逆向探讨本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何不完美的角度,理解此文写作技巧。这个教案实际是由两大板块组成,以体现‚整合性‛‚自主性‛的教学原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讲课外搜集的爱国主题的小故事顺势导入。)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一个民族的灵魂之鸟能够自由翱翔的云天,一个民族能够孕育自己的英雄和伟人的摇篮,一个民族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灿烂的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是啊!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明确文中的人物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爱国情感的?

2.小说是从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突出了对他心理活动的描写,你能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小弗朗士心理变化、思想成长的词语吗?

三、揣摩体味

抓住‚怕‛‚诧异‛‚懊悔‛‚明白‛四个词语,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理解说话。在揣摩说话中适时概括出人物性格。

提示:不要局限于文中某一句话,要统观全文,整体把握。

1.以‚‘我’怕……‛为格式说话。

如:‚我‛怕迟到了韩麦尔先生骂我,用戒尺打我。(不守纪律的小调皮)

‚我‛怕他问我单词,因为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不爱学习的落后生)

2.以‚‘我’诧异……‛为格式说话。

如:‚我‛诧异今天开始上课时没有喧闹声。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没拿着大戒尺在桌子上紧敲‚静一点……‛。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不仅没用戒尺打我,还对我很温和。

‚我‛诧异今天韩麦尔先生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

‚我‛诧异今天教室里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3.以‚‘我’懊悔……‛为格式说话。

如:‚我‛懊悔从前没有好好学习,自己什么都不会。

我懊悔没有珍惜与韩麦尔先生相处的日子。

4.以‚‘我’明白……‛为格式说话。

这是‚说‛的重点。这里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浅层次里说话,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深入,紧扣文章主题,关键性的句子应细细品味。

要求:用‚我明白……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提示:此句前半部分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后半部分品析细节。

一般来说,学生首先会说一些表层的现象,如‚我明白今天韩麦尔先生之所以穿上漂亮的礼服,是因为他想以此纪念这最后一节法语课‛之类。在学生说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适时引向深入——既然这篇小说是站在小弗朗士的视觉角度来写的,那他对这节课上,同学、镇上的人、韩麦尔先生的各种表现一定都‚明白‛。他一定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告诉大家‚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是因为他想让我们懂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在一起,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

请同学们按老师这样的分析,四人一小组选择文中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品析,可写出分析文字选代表发言。

如:

①‚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听到收操的号声,脸色惨白,是因为……

②‚我‛明白郝叟老头之所以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是因为……

③‚我‛明白韩麦尔先生之所以说到‚我的朋友们啊,我——我——‛就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四、探寻写技

逆向探讨,教师抛出问题,推波助澜,激起学生的思潮,由学生讨论出结果。

1.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不爱学习、成绩极差的孩子,我们见过好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贪玩,对学习满不在乎,文中塑造的这个形象为什么一开头就写他的‚怕‛,写他‚飞奔‛学校呢?

2.我们知道小弗朗士起初是一个调皮、逃学、厌学的孩子,韩麦尔先生似乎也不是一个敬业的老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如此反常规的不完美形象,而不是常规的完美形象呢?

目的:1.引出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2.明确选普通的人作为典型形象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五、作业:

六、教后记: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这虽是一篇具有散文风格的‚政论文‛,全篇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但对于远离了那个年月的初一‚小朋友‛而言,读来着实有些生涩。按常规,会让学生先学懂此文,再延伸到对人生的思索。这里,我们不妨反弹琵琶,从学生较容易明白的人生哲理入手,先创设一个类似的意境,再让学生理解课文,并能让学生自然将文中的‚国运‛与‚人生之旅‛糅合贯通,渗透理解,让学生一步一步走出迷雾,直至豁然开朗。

教学步骤:

一、创设意境导入

(屏幕展示配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老师要带你们到大海中航行,开心吗?(画面1:平静的海面上停泊着一艘船)好,请同学们上船让我们划动船儿,起航!(画面2:晴空万里,海鸥翻飞,风平浪静,船扬帆前行。《水兵圆舞曲》奏起)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感想如何?(画面3:突然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波浪汹涌)面对这艰难的逆境,你的感想如何?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再犹豫不决,畏惧彷徨,船就要颠覆了,但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勇往直前,就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小船员们,你们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好,勇敢的水手请随老师一同来搏风击浪。(《命运交响曲》抗争高潮部分音乐响起)。(画面4:一切恢复平静,乌云散尽,清风徐徐,船儿轻快地驶向了彩虹灿烂的远方。轻快的《水兵圆舞曲》再次响起。)

二、生交流旅行感受(可能会有学生谈及人生的话题)的确,人生旅途亦复如是,民族的历史进程亦复如是。当我们面临狂风巨浪时,需要的是坚强、勇毅的水手,在艰难的国运中我们需要的乃是‚雄健的国民‛。

三、听朗读,讨论答题。(屏幕显示)

1.文题的重音应怎么处理()

a.重读‚艰难的国运‛

b.重读‚雄健的国民‛

c.重读‚艰难的国运‛‚雄健的国民‛(要求说明理由)

2.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你能将下列本体、喻体准确对应吗?

长江 大河

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

扬子江 黄河

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

浩浩荡荡

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 

平原无际,一泻千里

中华民族历史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

中华民族历史的光明前途 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

民族生命进程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

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3.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四、语言积累

背诵最喜欢的比喻句。

五、思维牵引

同学们看,我们通过海上旅行的经历很容易就自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把文中长江、黄河、扬子江的比喻都换掉,就用大海旅行作比,好吗?

明确:‚长江‛‚黄河‛是我们民族的象征,用他们比喻民族的历史具有特殊意义,更能激发国民的‚雄健精神‛。

六、拓展延伸

每人编写一句格言,以激励鞭策处在‚艰难时运‛中的人们。

七、作业:

八、教后记:

土地的誓言

 这次语言赏析不是简单地说这个词妙在哪里,这个句子美在哪里,而是学生在老师的示范牵引下集思广益,组织一段文字比较优美、分析比较详尽的多元性的赏析文段,同时为赏析的文段拟一个小标题。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将文字内容分层分类,了解文章写作技法,完成一次不显山露水的作文训练。学生在拟标题、组织赏析语言的同时,其实就是一个‚小作文‛完整构思、结构、锤炼语言等的过程。这次学习不要求学生赏析尽善尽美,要多发现值得欣赏、灵思飞动的地方。关键是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赏析时灵活地应接学生的话语,应接语一定要‚画龙点睛‛。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

 1.导入 (多媒体播放《松花江上》一曲,并伴有富饶的关东平原图景→‚九〃一八‛事件中某一情景→灾民流亡的情景。)‚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四处流浪。他们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壮怀激越的誓言。

 2.听配乐朗读

 注意:①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 ②画出你认为最富有感情、最能够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

 3.默读全文,思考:

 ①告诉大家你从哪里听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什么誓言?

二、自主赏读

 1.老师示例(屏幕显示)

心灵的默契,热血的汇合 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热的浆液……在那远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们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热的浆液‛。透过这个表层,作者产生了这样的联想:自己内心也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是大地之心,一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感情,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 2.学生按示例分小组活动。

 每个小组商议选取最欣赏、最心动的句段,进行赏析,教师巡视适时引导点拨。之后每组选一代表上台,通过视频展示自己的赏析文字。

 提示学生: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 例:①富饶美丽的故乡——‚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 ②故乡里,我无尽的回忆——‚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多么美丽,多么丰饶。‛(突出‚埋葬‛一词)

 ③思恋,在心中喷涌——‚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一词)

 ④血泪誓言——‚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 3.感情赛读‚我最欣赏、最动心‛的句段。

 4.再听开头音乐,看开头情景,回味全文。

三、质疑探微

 1.将文题改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好吗?

 2.行文中人称的运用变化有何妙用?

四、归纳小结  回味文章语言表现风格。学生商议列举,待学生发言后,老师可通过大屏幕显示,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

五、拓展延伸

 朗读《辽远》一诗,体味此诗和课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相同处。

六、作业:

七、教后记:

木兰诗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教学设计旨在教给学生一种方法和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读诗三部曲: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先通过一首学生熟悉的小诗示例,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读本诗。最后通过同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古诗让学生对学法进行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教学步骤:

一、看美国迪尼斯拍摄的《花木兰》动画片导入新课:

 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花木兰是什么形象吗?你们是从哪里得知的?(学生畅所欲言,可能会是诸如读书、听豫剧、看电视连续剧、听大人讲故事之类)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在乐府民歌《木兰诗》中,去深入了解这个家喻户晓、千古流传的人物。鉴于同学们对花木兰有相当的了解,所以老师想借这节课告诉你们读诗歌的三部曲(板书)‚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韵‛,让你们自己来学读这首叙事诗。

二、学法示例——《静夜思》

 1.学生齐背后,老师从字面上译一遍,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意‛。

 2.教师情感朗读一遍,并道出读时内心酝酿的感情,告诉学生这是读出了‚诗情‛。

 3.教师融情融景对诗意进行联想拓展并作一番赏析,告知学生这是读出了‚诗韵‛。

三、组织学生按‚三部曲‛读诗

 1.读出诗意

 ①听范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此诗讲述了一个________故事‛的格式说话。

 ②自由译读——前后四人一组,边读边译全文,有疑处询问老师,并完成知识积累卡。

知识积累卡 

一、通假字有: 

二、修辞举例

1.写出所有互文句: 2.其他修辞手法例举: 

三、文中数词虚用的有:

 我还知道以下成语中数词的用法,如同上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 少写四个)

四、我难于理解的词句是:

 ③再读全诗——以‚我从文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说话。 2.读出诗情

 ①带着诗意自由揣摩诗情。

 ②选读评析——选出一段文字朗读,说明读时心中蕴含的情感,或忧心忡忡,或思念无限,或豪气如牛,或柔情似水………  3.读出诗韵

 ①品析妙点——赏析自己最欣赏的词句。

 教师示例:‚唧唧复唧唧‛,不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声衬静,更写出了木兰此时心情的沉重,渲染出一个女孩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

 ②联想拓展——说出文字本身以外的情节。

 如:木兰独坐织机旁的神态、心理活动;出征途中爷娘对女儿的思念与担忧,老两口在家里的对话;木兰对爷娘的无限思念之情;征战沙场,夜间踯躅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木兰还乡在闺阁中梳妆的动作;木兰换上女儿装后伙伴们的神情、议论、回忆等等。

 ③将意、情、韵融于一体朗读全诗。

五、对话

 1.首先请大家站在木兰自身的角度想想在不同的境况下,她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呢?例如:当‚我‛见到军帖时,我对自己说:‚木兰啊,阿爷年岁已高,弟弟年岁且幼,这可如何是好?不如我女扮男装,冒此一险替阿爷出征?就这么决定了,赶紧准备吧。唉,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

 2.请男、女生分别站在与木兰同时代的男性、女性的角度说话。你听到了木兰的传奇故事,你想对她说什么?(感知全文)

 3.请站在皇上的角度说话,从知道真相前后两个角度说(重点突出‚万里赴戎机‛段,揭示木兰的‚忠‛‚勇‛)。

 4.请站在爷娘的角度说话(重点突出一、二、五段,揭示木兰的‚孝‛)。

 5.请女生站在阿姊的角度说话(揭示木兰的‚善‛)。

 6.请男生站在阿弟的角度说话。

 7.请站在‚伙伴‛角度说话(回顾‚万里赴戎机‛一段,揭示木兰的‚智‛)。

 通过这样的说话过程展示,学生不仅能熟悉课文内容,更能明确木兰的形象特征。她的敬老、爱幼、善良、机警、勇敢、爱国、恋家等性格都淋漓尽致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学生畅快的对话自然就能或深或浅地理解全文,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欣赏角度。这样对话应该是能让全体学生都畅所欲言,主动地参与进来。

六、教师小结:这样一篇短小的叙事诗,居然能勾起我们如此丰富精彩的联想。我赞叹同学们聪明才智的同时,也感到同学们还得益于文章精妙的语言表达。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再去发现,用你们细腻的心再去感悟!

(重点是互文、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体味。)

七、作业:

八、教后记: 

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黄河,母亲河

 按‚单元目标概说‛中活动主体部分的‚成果展示‛的要求,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展开,由学生设计、主持,老师幕后策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其个性。并邀请学校领导、老师、学生代表参与,以增强其气势,营造浓厚的氛围。 活动步骤:

一、成果展示

 1.在男生小合唱《黄河渔夫曲》中拉开帷幕(屏幕显示黄河背景)。

 2.主持人上台深情导入本次活动主题(屏幕显示主题)。

 3.全班齐诵《黄河颂》。先分角色朗读,然后合唱。以上环节为造势、蓄势与温故。

 4.请历史小组同学上台利用视频讲述黄河的历史及传说(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 5.请地理小组的同学借助地图介绍黄河的地理知识(可向同学提出问题)。

 6.由文艺小组的同学通过MTV推荐同学们欣赏有关黄河的歌、曲、舞。

 7.由文学小组的同学分发他们收集的成语、谚语、诗词积累卡,并就少数词、句作赏析。

 8.环保小组配合图像介绍黄河现状,着重介绍黄河的断流和水污染情况。

 9.由综合小组同学表演公益广告,并展示设计的公益广告图,增强环保意识。

 10.请同学们考虑用一句话表达这次活动带给自己最深的感受。同时,可让参加活动的师生也说一说。

 11.全班齐唱《保卫黄河》,结束活动。

二、作文

 在下面二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 1.我心中的黄河

 2.关于黄河断流和环境污染的话题

 要求:①确定一个中心话题,内容不可散乱。

 ②可引用搜集的资料。

三、评价

 1.优秀作文评选

 2.师生共同对本次活动作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小结,总结经验教训。老师应以表扬鼓励肯定为主,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 注:

①‚展示‛过程用一个完整的时段,‚作文‛‚评价‛可安排在第二个时间段。

 ②‚展示‛过程一定要将各个环节间过渡的台词精心设计,以防零散。(完)

四、教后记:

下载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文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集文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测查梳理。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自己总结复习。 复习重点: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考察字词复习二、默写《假......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3、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 复习教案

    复习教案:记叙文阅读指导 一: 四步阅读法 四步阅读法是根据语文结构教学法的理论,把阅读文本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的一种语文阅读方法。它由基本理解、内容理解、技巧理解......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爱莲说》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 教学设计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

    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教案

    2、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1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识理的成长过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讲述自己在父亲及周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㈡过程和方法目......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考试范围及要求、一单元基础知识 复习目标:了解考试范围及要求、一单元基础知识测查梳理。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自己总结复习。 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