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早雁》教案(含五篇)

时间:2019-05-12 17:2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牧《早雁》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牧《早雁》教案》。

第一篇:杜牧《早雁》教案

杜牧《早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牧诗歌思想内容

2、体会杜牧诗歌“托物寓意”的手法。

3、把握诗歌“早雁”的象征意义。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1:在哪个人生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问2:一个朝代呢?

默契。而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作者简介:(投影)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哀”(1`)(2)问:雁为何“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2~4`)——“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3`)

——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4`)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5、结语(2`)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五、总结、背诵。

第二篇:35、早雁杜牧

35、早雁 杜牧

中心思想:教材P184【提示】4-5,倒数1-4行 写作特色:托物言志,比兴象征 重点掌握的词语:

历年考题

(2007、7,单选14)《早雁》的主要抒情方法是(B)A.借举止抒情 C.借比喻抒情

B.借典故抒情 D.借象征抒情

(2007、10,单选14)杜牧《早雁》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的主要情感内容是(C)A.对入侵者的谴责 C.对边民的宽慰(D)

A.《蒹葭》 B.《陌上桑》 C.《饮酒》(其五)

D.《早雁》

(2008、7,单选14)下列《早雁》诗句中,暗示朝廷对边民漠不关心的是(C)A.金河秋半虏弦开

B.云外惊飞四散哀 B.对皇帝的讽谏 D.对时局的忧虑

(2008、4,单选14)下列作品,属于托物言志的是C.仙掌月明孤影过 D.岂逐春风一一回

(2008、10,单选14)《早雁》中,用来暗示统治者腐败无能、冷漠无情的景象是(C)A.金河弦开,大雁惊飞 B.仙掌月明,长门灯暗 C.胡骑纷纷,春风难逐 D.潇湘人少,水多菰米(2009、1,单选13)《早雁》中,“仙掌月明”句所用的典故是(B)A.汉武帝将陈皇后打入冷宫

B.汉武帝铸铜仙人承接甘露 C.唐玄宗时制作霓裳羽衣曲

D.唐玄宗遣道士寻觅杨玉环

(2009、4,单选14)下列诗篇中,托物言志,表达忧国忧民心情的咏物之作是(D)(08年考过)A.《蒹葭》

B.《陌上桑》

C.《秋兴八首》(其一)D.《早雁》

(2009、10,单选14)下列诗篇中,属于七言律诗的是(C)

A.《行路难》(其一)B.《长恨歌》 C.《早雁》

D.《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010、4,单选13)杜牧《早雁》中,暗示逃难民众有家难归的诗句是(C)A.云外惊飞四散哀

B.长门灯暗数声来 C.岂逐春风一一回 A.七言古诗 C.七言律诗

D.水多菰米岸莓苔 B.七言歌行 D.七言绝句(2010、7,单选15)《早雁》是一首(C)

第三篇:早雁教案

杜牧《早雁》教案 杏坛中学 李海清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杜牧诗歌思想内容

2、体会诗歌“象征”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读,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教师引导点播,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感受作者关注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情怀,学习他的正直、批判精神,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富有同情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生钟演讲

二、导入新课

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三、作者简介: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人称为“杜”,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四、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读诗歌,了解诗意。

五、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释疑。

七、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附、教师准备一些问题以备引导,提示学生及学生提问)

(1)提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明确:深切同情。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2)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

明确: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为何来年春天大雁不能追随春风北归?

明确: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

(4)、春风还暗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

明确: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八、结语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九、延伸阅读:说说下面这首诗歌运用的手法。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歌

(2)自己找一首运用象征手法的诗歌,下节课交流鉴赏。(3)完成相关练习。

第四篇:早雁原文及翻译

《早雁》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2卷。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早雁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早雁原文及翻译原文

早雁

作者:唐·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释

①早雁:暗喻因回纥入侵而流徙的边民。此诗《杜牧年谱》系于会昌二年(842)。这年八月,回鹘南侵。

②金河:唐县名,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南。

③仙.掌:汉长安建章宫有神明台,汉武帝造,上置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以承云表之露。见《三辅黄图》卷三。

④长门:汉代长安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时居此。仙掌、长门均借指唐长安宫殿。

⑤胡骑句:全诗校:“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

⑥菰米:又叫雕胡米。菰,俗称茭白,其实如米,可以作饭。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杜牧的诗全集栏目。()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

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卷522_53早雁杜牧

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壹壹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菇米岸莓苔。

篇二:早雁原文及翻译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①月明孤影过,长门②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乡菰③米岸莓苔。

【注】①仙掌:皇宫求仙时以铜铸人托盘承露的一种设施。②长门:汉代宫殿之名,这里指朝廷。③菰(gū):草本植物,果实可食用。

(1)本诗描写的是早秋时节在“胡骑”入侵情境下离散的大雁,它们四散飘飞,哀鸣阵阵,流离失所,寄身江南。第二联描写大雁飞过皇宫的的“孤影”与叫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早雁在文中象征什么?作者借早雁这一形象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3分)

【参考答案】

(1)将孤雁哀鸣与皇宫求仙偷安享乐形成对比,突出主题。由于胡奇占据边疆,百姓流散漂泊、无家可归,可统治者不问百姓生死,竟然求仙祈求不老,歌舞升平。这样写有警示统治者关注边疆安定,安抚边疆百姓的意味。

(2)早雁象征边疆地区战乱中离家漂泊的百姓。作者借早雁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战乱中背井离乡、寄身江南的苦难百姓的深刻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不事边疆稳定、无视百姓苦难的状况的不满。

(3)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4)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做简要分析。

(5)诗人是如何将早雁与乡思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

(3)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1分);虽然南方人烟稀少,但是食物充足,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1分)

(4)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2分)。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比作四散的早雁。(1分)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1分),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1分)。

(5)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

注释

⑴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秋半:八月。虏弦开:指回鹘南侵。

⑵云外:一作“云际”。

⑶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⑷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⑸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⑹莫厌:一作“好是”。

译文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赏析:

《早雁》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第五篇:杜牧诗三首教案

杜牧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 [教学重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教学难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早雁》的象征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问1:在哪个人生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问2:一个朝代呢?

默契。而一个王朝的 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作者简介:(投影)(1分钟)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咏史诗鉴赏步骤:

A.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知人;忧天下——明世)D.写作技巧?

三、学习《题乌江亭》

1、朗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吟咏了哪段历史?你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项羽乌江自刎。题目,江东子弟。

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他平生只失败过一次,然而,这一次失败却败得异常彻底,楚霸王几乎靠一己之力,打垮了秦帝国的军队,号令天下,莫敢不从。而如今,刘邦携天下之众围攻,而自己却四面楚歌。项羽率28骑垓下突围后,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笑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项羽至死不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

问:对项羽的选择,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不是英雄所为。“包羞忍耻是男儿” 因为只有能“包羞忍耻”以图东山再起才是英雄所为。可惜的是项羽一直到死也不知总结教训,只是归于“时不利”,确实有愧于其“英雄”之名。

2、作者议论的依据是什么?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诗人写这一历史人物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会千古流传?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项羽刚愎自用的批评。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批判、惋惜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借古抒怀。

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5、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批判、惋惜。(1分钟)

4、拓展:

对于乌江自刎,后人纷纷发表自己的议论。比如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肯:怎肯)

A、李清照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其他解释)

——再看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而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思考:你如何评价项羽之死?

四、自主阅读〈华清宫绝句〉

分四人小组按照以上步骤鉴赏。(5分钟)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

殿门森重,那“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第三句前四字“一骑红尘”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又将读者的视点移向了山路:黄土飞扬,一骑如飞。人们不禁因这两幅跳跃的景象再生悬念:禁门连开,快马驿传,难道有什么军国大事?然而“妃子笑”三字忽作转折,使人虽然松了口气,却越加不解,甚至因神秘的气氛憋得非要马上知道结果,诗人这才含蓄委婉地揭示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这都是杨贵妃使然。

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作对比,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呈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而这不由人不联想到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教训。“无人知”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一骑”知,“妃子”知,皇帝更知。这更点出了皇帝为讨妃子欢心而做出的极为荒唐之举。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

C、诗人写作的目的?

借古讽今。,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语含讽刺。一切有责任感、有忧患意识的文人们在看待历史时,无不以深邃的目光、劲健而又流畅的笔调,将写景、抒情同怀古咏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表现一种深沉的、盛衰兴亡的历史感慨。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用到这一方法。D、写作技巧?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荒淫骄奢的生活的讽刺。朗读。

四、学习历史是为了当今。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一首忧时伤乱的诗歌〈早雁〉。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哀”(1`)(2)问:雁为何“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2~4`)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3`)

——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4`)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5、结语(2`)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五、总结、背诵。

六、作业:按照所学的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来预习第12课。板书:

《题乌江亭》 项羽——败不馁 述己志 历史 咏史诗 《过华清宫绝句》 妃子——荒淫误国 忧天下 现实 咏物诗 《早雁》 早雁——边民 托物寓意

下载杜牧《早雁》教案(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牧《早雁》教案(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早雁原文翻译及赏析范文大全

    早雁原文翻译及赏析早雁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

    《杜牧诗三首》教案(含5篇)

    《杜牧诗三首》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

    8 杜牧诗二首教案

    8 杜牧诗二首 《赠别》(之二)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和语言。 2. 领会诗中所蕴含的惜别感情。 3. 反复诵读并背诵。 一、导入 1、我想问一下大家,面对离别,大家......

    杜牧《赤壁》教案(五篇范文)

    杜牧《赤壁》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

    《归雁》教案

    《归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情感态度......

    杜牧《赤壁》教案(共5篇)

    《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

    读杜牧

    读杜牧《阿房宫赋》 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读书笔记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读完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