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执教吴亚莉教学目标1了解一周读书情况,包括
四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执教:吴亚莉教学目标:1.了解一周读书情况,包
括
篇一:四年级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严文井童话集》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四年级 牛文静 20XX年4月15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读懂书中的故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初步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并达到一定的文字积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
导读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今年是国内一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100周年诞辰,你们知道是谁吗?
(板书:严文井)
2.出示作家简介,指明读。
师:关于童话爷爷——严文井,同学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进一步介绍作者生平故事。
二、感知书籍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严文井爷爷的一本书,出示本书题目《严文井童话集》,大家想看吗? 2.观看扉页照片,走近严文井爷爷。3.读一读目录,了解书籍内容。
当你打开这本书,看到这目录,你会先从哪一部分读起? 4.出示序言摘录,即编者的话。从编者的话里,你了解到什么?
小结:序言对于读者来说,如同畅游书海的指南针,能带领我们小读者更快的走进书里,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先读序言,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读书方法。
三、指导读书方法
1.老师讲三个故事的精彩片段,讲完后让学生猜想:你最想先接触哪一个?故事往后还会发生什么呢?
设置悬念:还是请同学们亲自去读一读吧。2.进入文本,品读故事。
接下来,我们先来读一读严文井爷爷著名童话作品之一“小溪流的歌”。
思考:(1)故事为什么以“小溪流的歌”为题,而不以“小河的歌”“大江的歌”“大海的歌”为题?(2)文中“枯树桩”、“乌鸦”和“泥沙”各有什么特点?分别可比喻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人?他们与“小溪流”有什么样的关系?(3)“小溪流的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3.细读童话后。同桌交流。4.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蕴含着一个小道理。作者想借着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5、学生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阅读,读后交流讲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童话爷爷寄语:
欢迎你孩子,未来需要你的那双眼和那颗心。
五、拓展延伸
我们读的这篇“小溪流的歌”是《严文井童话集》著名童话作品中的一篇,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读一读童话集里的其他著名作品“南南和胡子伯伯”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等。
篇二: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1)中年级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三步阅读法”阅读指导
教学要求:
1、了解略读、精读、赏读“三步阅读法”并会运用。
2、使学生在名家名作阅读欣赏中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3、通过这节课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作者的写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去。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先略读再精读最后赏读的方法阅读优美的写景文章。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及《小学生语文报》等报纸。
2.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已有生活感受入手,谈话激发兴趣。
师:你们喜欢读书吗?喜欢读哪类的书?都是怎么读的?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交流:
1、喜欢读科普读物。《我们爱科学》《十万个为什么》边看图边读文字,能记住大概内容。
2、喜欢读漫画类的书。这类书图画多,主要通过看图想象书中的故事情节。
3、喜欢童话类的书。我拿来就看,遇到不认识的字猜着读,能大概明白故事的内容,有时陶醉其中连饭都顾不上吃,有时一晚上看很多页。
同学们谈得真好,有的同学读书方法还是很不错,你想让自己读书收获更大吗?老师为同学们查找了一些读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谈话,学生乐于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 趣。)
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
师:
(一)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往往先粗略地读,大体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我们把这种方法就叫“略读”。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交流:
1.略读往往是不出声读,读的速度快,内容多,但对内容了解不深。
2.读书时如果只需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3.一般翻阅报刊、读各类故事、浏览新书时,为迅速了解作品大意,获取自己需要的材料和信息等,一般使用这种阅读方法,会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怎样略读呢?
教师出示课件:
1、“略读”就是粗略地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字词要通过查字典、问一问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等方式,大体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将你课前准备的《小学生语文报》或《小年智力开发报》,拿出来用这种方法读一读。
学生读报纸。谁能说一说你的阅读体会呢? 学生交流:
1.我读的是《语文报》上《石榴树》一文。我知道文章按时间的变化写了石榴四季的样子。
2.我读的是《噩梦与王子》我读懂了一个国王因梦见儿子会被猛兽吃掉,就不让儿子出去,并把猛兽的样子放在镜框里,儿子要把可恶的猛兽图撕碎,却被玻璃割伤了手。最后不治身亡。
(二)如果一篇文章在你略读一遍后,觉得它写得很美,特别吸引你,那你就可以细细地读,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精读”,也叫“细读”。这种阅读方法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
1.“精读”一般都是全身心地读,对文章内容理解得比较深,比较透。
2.因为边读边想所以阅读的速度慢,读的内容少。3.我觉得读优美的文章或让人感受很深的文章是一般采用这种方法。
(三)划出妙词佳句、优美片段后怎么办呢?我们就要欣赏着读,也就是“赏读”。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三种读书方法。这三种读书方法,可根据不同的文章单独使用,很多时候可联系在一起使用。对于自己很喜欢的好文章,我们往往将这三种方法结合使用,我们把它叫做“三步阅读法”。
(这节课通过老师讲解,学生清楚地认识了三种读书法可以独立运用,又是相辅相成的,读书时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读书方法,能学以致用。对于优美的文章或印象深刻的文章,往往结合使用,进行“三步阅读”。下节课我们运用“三步阅读法”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一、导入。
学生汇报交流。
我读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通过第一遍读,知道了文章写得作者一人出去散步,观赏了月光下的荷塘,一个普通的荷塘,然而经过作者的渲染、着色,却非常美,富有诗意。
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我又接着读,划出了我喜欢的段落——第四段。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我感受到了作者写了荷塘月色、荷叶、荷花和荷花的形、色、香十分巧密;还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拟人句。我都快背过了,我想给大家读一读,请老师给我配上音乐。
学生配乐读《荷塘月色》中的一段。内容如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 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2.朱自清的《绿》《春》 3.老舍的《济南的春天》 4.杨全武的散文《星夜》 5.何其芳《秋天》
三、赏读,并用语言描绘听到的画面。
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真是太美了,耗时也被其中的美景所感染,所陶醉,也想为大家读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读,把你眼前浮现的画面给大家用语言描绘出来。
学生交流听后眼前所浮现的画面。
(这一环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读与说相结合,注重了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并通过配乐读,使学生真正地感悟到了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及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并且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总结拓展。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吗?我们要想写出好文章应该怎么办呢?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谈一谈。
总结:
五、作业:
1、请同学们把你感触最深的优美片段抄在积累本上。
2、搜集其他名家作品,用同样的方法试着读一读。篇三:四年一班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
《爱的教育》阅读指导教案
设计理念 :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读书指导活动中认识《爱的教育》这本书及其它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3、在活动中对读书笔记的书写进行指导,让学生养成读课外书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重点:
让学生在读书指导活动中认识《爱的教育》这本书及其它有益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人人准备一本《爱的教育》。
2、师生共同阅读《爱的教育》,做好读书笔记,完成读书讨论单。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
1、课前导入:播放《爱的奉献》。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
3、一个意大利的作家写了一本书叫《爱的教育》,我看了以后,感触很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看,你们都看了吗?
4、师:今天我们来开个班级读书会,这个读书会交流的就是这部儿童文学名著——《爱的教育》。板书课题:《爱的教育》班级读书会
二、介绍我的书。
过渡:首先进入第一关:介绍我的书。
1、同学们,拿出你的书,请你说说《爱的教育》这本书的作者、译者是谁?你的书是什么版本的?哪年出版的?
2、小结:拿到一本课外读物,首先我们要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如果是外国名著,我们还要了解翻译者是谁,这是我们读书的第一步骤。
3、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亚米契斯。
4、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写的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科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书中讲述了发生在安利科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
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 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
5、小结:对,了解了课外读物的作者和译者之后,接下来就要读一读前言、编者的话或者是文章简介,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二步骤。
6、读了这本书你有什么感受呢?
人们这样评价这部书:
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
《爱的教育》作为一部爱的赞美书,将使我们的心永远温热闪亮。
三、读书之我见。
过渡:接下来进入第二关:读书之我见,首先是“人物大家谈”。(课件展示)
1、人物大家谈。
(1)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本书,对书中的人物一定有许多自己的见解,谁来说说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为我们描述一下他的为人、个性、家庭等?
(2)书中的哪位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他做的哪件事令人难忘,为什么?
(3)这些孩子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充满爱心,敢作敢为,诚实善良,品德高尚,他们让我们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4)小结:我们再读文章时,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物的心情和个性,我想同学们在读这本书时,一定会对里面的精彩情节记忆犹新,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2、精彩回放。(1)书中的哪个故事最让你深受感动呢?为什么?请你选择一个精彩的片断细读,把你认为精彩的词、句画下来,把你的读书感受写在片段的旁边。
(2)学生精读片断,作批注。
(3)(采用投影展示片断)指名有感情朗读,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为什么深受感动? ??(4)我们共同分享了书中的情节,多么令人回味,我们正是抓住了文章中词句进行揣摩,才感受到了情节的精彩,这些精彩情节串联成了一个个让人受益匪浅的故事,请看“每月故事评说”(课件展示)。
3、每月故事评说。
书中的“每月故事”感人至深,请你说说最触动你心灵的一个故事。小结:我们被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感动着,他们爱国、善良、英勇、无私??读着一个个故事就像沐浴在一次又一次高尚情操的浪潮中,接受真正的爱的教育。人间的真情无处不在,让我一起来“真情面对面”。(课件展示)
4、真情面对面。
(1)你最想对书中的哪个人说些什么话呢?请写下来吧!
(2)小结: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情真意切的话语,老师感觉到你们已经被书中的故事震撼了,我想同学们一定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其他人,让我们“好书一起分享”。(课件展示)
四、好书一起分享。
1、读完了《爱的教育》之后,你会将这本书介绍给谁阅读呢?为什么?
2、是啊,好书跟他人一起分享,能使我们阅读的快乐增加一倍。(课件出示):书籍是人生前进的灯塔,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开启智慧的钥匙,书籍是终身相随的伴侣。让我们用心读书,体验生活的美好,你一定会发现原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五、拓展延伸。
1、师:孩子们,《爱的教育》以故事形式进行爱的教育,是一本写给儿童的做人的教科书。用孩子的日记讲述故事,仿佛事情就在我们中间。读书里的故事让我们做真正的人。
你读过什么好书吗?把它推荐给大家好吗?
2、师:孩子们,别忘了收获是满足,分享是快乐,大家应该互相借阅这些“精神食粮”。
(出示名人名言)生齐读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六、总结读书方法
读完一本书我们要掩卷深思,仔细回味一下:想想写人物这类书,我们要看书中主要讲了什么;最打动自己的细节;点评人物;想想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七、小结
《爱的教育》教给我们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我们在爱中受到了教育,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孩子们,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它能给你智慧、给你快乐、给你光明。板书设计:
《爱的教育》
读书方法:
了解主要内容走近人物角色
交流精彩片段读出自己感受
《马小跳爱
科学》 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喜爱读书,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
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的快乐.3、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会写读后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阅读,指导学生学会写读后感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最爱看书了,能告诉老师最近你们都在看什么书吗?(学生交流)。
2、真棒!现在,书中的一些主人公来和我们交朋友来了,他们是!爱科学的马小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吧!)
(二)、谈话激趣、感知书籍、渗透方法。
1、谈话激趣
前段时间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在看一本很有趣的书,这本书也是老师小时最喜欢看的书,今天借来跟同学们一起分享。
2、指导观察封面,感知书籍。
(1)这本书漂亮吗?谁知道书的名字叫什么?《马小跳爱科学》
(2)作者简介。
(3)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还看到什么?(板书:仔细看,图文结合)
(4)记住每个故事告诉我们的知识(三)、师生共读故事(配优美的音乐伴读)
1、师生自由阅读(学生小组读,播放柔和的背景音乐伴读)教师边与学生共读故事边观察学生的阅读情况,相机指导,了解学情。
2、表扬读书专注的孩子。读书专注是好习惯。
3、读完故事你想说什么?(四)、活动交流会、1.小组共同交流你指导的科学知识。2.各组推荐一名学生讲,其他学生补充。(五)、拓展。
1、这个科学知识这么有趣,同学们回家一定要讲给爸爸妈妈听。
2、指导看目录写读后感。(六)、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课下写一篇读后感。
2、让我们拿起书,以书为伴,希望我们同学都能成为我们学校的阅读之星。
《木偶奇遇记》课外阅读教案
读物分析:
《木偶奇遇记》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意大利著名童话,它讲的是一个由老木匠雕塑的小木偶皮诺乔如何去学会诚实、勇敢、不自私而成为一个真正男孩的成长过程。文章通过一系列曲折离奇、扣人心弦的情节:皮诺乔的鼻子一说谎就会变长;孩子会因为好吃懒做变成驴子;还有那位永远不放弃对孩子的希望,有着天蓝色头发的仙女??教育孩子们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知错就改,并能帮助、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木偶奇遇记》想象大胆、情节富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学生去认真品读故事内容,感受皮诺乔的成长变化历程,并从中受到教育。
设计理念: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需要做的是给予适当的引导,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体验读书的快乐,感悟文字的优美,并在活动中渗透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2、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读书的快乐,让书成为他们的朋友
3、通过对封面、目录、内容提要等内容的了解,潜移默化地渗透读整本书的方法。并使学生大致地了解故事的脉络和内容,初步了解主人公的形象。
4、通过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活动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读童话的简单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活动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木偶奇遇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童话书《木偶奇遇记》
活动时间: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第二篇:小学四年级读书指导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四年级读书指导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走进《爱的教育》
一、指导目的:
1、让学生在读书指导活动中认识《爱的教育》这本书及其它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3、在活动中对读书笔记的书写进行指导,让学生养成读课外书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重点:
让学生在读书指导活动中认识《爱的教育》这本书及其它有益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的欲望。
三、课前准备:
小说《爱的教育》,并打印目录和“铁匠的儿子”这个故事。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课前交流读书名言。师: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很爱读书,他们在大量阅读之后,写出了一句句精典的读书感言。咱们课前说说你喜欢的读书名言好吗?。
二、激趣导入,激起学习欲望。
1、师:孩子们,刚才大家交流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从你们的交流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感悟到了读书的快乐。正如培根所说: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书籍的海洋。前几天,你们读了《卡罗纳》这篇课文,谁愿意向同学们介绍卡罗纳这个故事?谁愿意补充?你学完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什么感受吗?
2、人与人之间就应该真诚理解、相互关爱。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读这个故事的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读书方法)读文章——品句子——谈感受。学生齐读一遍读书方法。
3、大家知道这篇课文节选于哪本书吗?生齐答《爱的教育》
三、走进《爱的教育》。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爱的教育》。首先咱们一起了解怎样读一本书,(师出示)要读这本书你会怎么读?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封面读作者简介、前言、目录等来初步了解这本书,也可以用这些办法来选择你喜欢阅读的书籍。孩子们,你们想了解这本书吗?请你们拿起桌上的目录快速浏览,想想你最想读哪一个故事?为什么?
2、师:学生交流。
3、师:我读完目录时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每个故事都那么吸引我,让我充满好奇,真想一睹为快。经过彻夜长读,我知道书里有一年如一日象大哥哥般照顾驼背同学的卡隆,有在海难到来时把生的希望留给朋友的少年马里奥,有身体残疾家里贫穷却仍然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的克洛西,还有为了让做错事的孩子能继续上学而跪倒在校长面前苦苦哀求的母亲。咱们今天就去认识一个“铁匠的儿子”。
4、师: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故事,边读文章边划出你喜欢的句子来品一品,再从中想想体会到什么。(指着板书说)开始。
5、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圈点会让你收获更多。
6、师:孩子们,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什么?谁来说?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能互相补充就更棒了。
7、学生汇报交流。
8、师:你想对波列科西说什么?你想对他父亲说什么?
9、师:孩子们,你们对波列科西和对他父亲说的这番话可以把它作为体会写在读书笔记里。你们平时读课外书有做读书笔记吧?是怎样做的?学生互相补充交流做读书笔记方法。
10、师:读课外书做读书笔记,会让我们更有收获。我读完这个故事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并写下了我的读书笔记,想和大家分享。想看看吗?(出示课件)
书名:《爱的教育》 作者:意大利 德*亚米契斯 文章题目:铁匠的儿子
主要内容:波列科西的经常遭受来自父亲的挨打和委屈,但他仍对父亲充满孝心,而且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努力学习。优美句子:
1、波列科西的父亲也曾经来过学校,他脸色苍白,双腿不停地抖动着,头发长长地垂到眼睛下面,总是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2、“不!没有的事,父亲从来就没有打过我!”波列科西一下子从座位上跳起来,哆哆嗦嗦地嚷道,脸颊涨得通红。我的感受:尽管波列科西经常受到父亲的毒打,却从不肯说父亲的不是;尽管没有宽松的家庭环境,却不肯放弃学习;尽管受尽了委屈,却在他人关爱时装成若无其事。这是一个对父亲充满孝心,对学习富有上进心,对同学拥有爱心的孩子。我多么希望他是我的学生,能多给他一份爱,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11、师:这是我的读书收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写读书笔记,如果能让他人阅读时赏心悦目就更好了。
12、师:孩子们,读完《铁匠的儿子》后,你还想知道波列科西将来的命运如何吗?你还想知道目录中其他人物的故事吗?请大家课后到《爱的教育》这本书中去感受爱的真谛。
四、拓展延伸。
1、师:孩子们,《爱的教育》这本书只是书海中的一朵浪花,好的书籍还有很多很多。你读过什么好书吗?把它推荐给大家好吗?
2、师:孩子们,别忘了收获是满足,分享是快乐,大家应该互相借阅这些“精神食粮”。
(出示名人名言)生齐读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师:孩子们,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它能给你智慧、给你快乐、给你光明。
本课教学反思
读书指导课是为推动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确立的新课型,是一种“学会阅读”的实践课。其任务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指导学生总结、交流读书心得以及书写读书笔记,逐步增强阅读能力。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起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这本书的愿望。
首先:课前我安排交流“你喜欢的读书名言”,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接着我从《卡罗纳》这篇课文入手,复习了读书方法,交流了读书收获,再引出《爱的教育》一书,使学生产生想了解这本书的欲望。我在认识《爱的教育》一书时,以“要读这本书你会怎么读?”来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喜欢阅读的书籍及怎样了解一本书。我根据学生产生了解这本书的欲望设计了阅读目录的环节,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思考“你最想读哪一个故事?说说理由。”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想法不一,充分发挥了学生对文本的想象能力,也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对本书的好奇心。
其次:在阅读《铁匠的儿子》一文时,教学中学生阅读时思维活跃,在点拨中懂得从句子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并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原设想是课外阅读学生能品出文中的基本情感即可,其实教学过程中如果注意抓住个别学生回答中的信息进行生成,一定能对本文的情感品出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与自己本身在教学中的倾听能力有关,这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然后:在教学中我在学生读文交流汇报后,设计了“你想对波列科西说什么?你想对他父亲说什么?”这一环节,达到对文章主题升华的目的。通过展示教师的读书笔记指导学生如何做读书笔记并引导学生养成读课外书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也达到与学生所体会到的情感产生共鸣的目的。再次:我教学中设计的“读完《铁匠的儿子》后,你还想知道波列科西将来的命运如何吗?你还想知道目录中其他人物的故事吗?请大家课后到《爱的教育》这本书中去感受爱的真谛。”这个对话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阅读本书的兴趣,也做到从读一篇文章到读这本书的过渡。同时在拓展中我让学生交流最近读过的好书,激发学生阅读其它书籍的热情。从课堂上想展示自己读过的好书的孩子很多,足见这个环节为爱读书的孩子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对其它学生也具有很强的促动作用。这让我感受到像这样的读书活动课应该多开展几次。
最后在读书名言中总结读书的意义,将教学气氛推向高潮,把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欲望燃到高点。
第三篇:文学欣赏课教学设计 第一节了解高职高专文学欣赏课 教学目标 1
文学欣赏课教学设计
第一节了解高职高专文学欣赏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文学欣赏,文学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分析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现状,提出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的必要性。
2.了解我们本校文学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及本学期课程内容设置 运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对文学欣赏课程的学习兴趣。
3.明确学习方式:提出自主学习要求,分组,选组长,选专题,加QQ号,在空间开文学欣赏专题栏目,学生的自学内容每周必须更新,教师网上跟进,及时指导。
4.明确考试方式:课堂、空间文学专栏内容、期末自主学习汇报。
一、文学欣赏课是干什么的文学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或听讲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联想想象,并在感情上获得快感和美感的一种精神活动。
文学是以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这是一种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方式。其内容是以观照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和人的丰富多样的精神与情感,以美的角度观察和看待现实生活。其形式是用想象和幻想等艺术虚构方式创造富于美感内容的感性形象。
文学艺术是对世界富于情感的理解与把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艺术掌握世界的中心。《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是人表现志向所在的,在心里就是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情感在心里被触动必然就会表达为语言,语言不足以表达,就会吁嗟叹息,吁嗟叹息不足以表达,就会长声歌咏,长声歌咏不足以表达,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文学作品形象的把握世界。
分析具体可感、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如孙少平、孙少安、孙玉厚,高加林、艾斯美拉达、加西莫多、弗洛罗、倪吾诚、静宜、静珍、萧峰、郭靖、杨过、玛莎、玛丽亚、特拉普(范崔普)
作品的构成要素:言、象、意。
人物。情节。环境。语言。意境。音韵和节奏。风格、神韵、气势、色调、基调、格调、趣味。
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是极其丰富而多样的,主要的有:结构的安排、叙事角度的选择、象征、情节的提炼、隐喻、夸张、变形、白描、写意等手法的采用等等。(西方式的分解到最小的部分,各个因素的功能分析。)要透彻地理解作品,还要注意了解作家使用了哪些表现方法和技巧。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课题研究 教育论文 日常工作
二、为什么开设文学欣赏课 高职文学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欣赏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情操得到陶冶和提升、养成并提高欣赏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开设文学欣赏课是时代的要求。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来临,这对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不是仅仅靠计算机及专业知识就可以实现的,而应是人文素质的整体提高。一个人的人文素质越高,知识在他手中发挥的作用就越大。人们的人文素质普遍高了,社会才能越发健康地向前发展。90后的高职学生,加强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新时期教师必须重视的事情,他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陶冶情操丰富心灵的大好时机,而文学作品正好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人生境界的功能。
开设文学欣赏课是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礼记·大学》中写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中一股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倾向在滋生蔓延,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成为这种倾向的突出表现。专业越分越细,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这些已成为造就人才的严重障碍。文学欣赏成为高职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门培养人文素质的课程。文学欣赏课程引导学生养成欣赏习惯,提高欣赏能力,同时突出人文教育、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对修身养性乃至兴邦治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文学欣赏课的内容是什么
文学欣赏课所选的内容浓缩了中外文学的精华,选载的都是积极向上而富有哲理的文章,通过文学欣赏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个性,启迪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它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文学欣赏课程中的优秀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巨大魅力,让学生也感觉到自己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升华。比如“字字看来皆是血,六年辛苦不寻常”的《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使学生在精神、情感以及道德品质上得到全面的提升,健全他们的人格。
文学欣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审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一个过程。如果一个人缺少对美的感知能力,就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审美,除了愉悦自己的目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完善自己。文学欣赏课程的任务就是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走进作品,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让学生感到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让学生感到真善美。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文学欣赏课程的重要目标。提高学生对文学欣赏课程兴趣的途径
文学欣赏课程内容设置:主要以中外小说为主,辅以外国经典影片剧本。
序号 内容
教学准备
课时 1 文学欣赏课程概述
提出学习要求,加QQ号,在空间开文学欣赏专题栏目 2 2 路遥的痛与快乐:从《人生》、《平凡的世界》看西 北高原本土作家的血肉深情(以西北高原农村为关 给学生传电子书《人生》《平凡的世界》节 6课时
注点,关注着整个民族摆脱沉疴复兴复壮的历史性变迁的精神执言者)选(第一章、第十章)
播放电影《人生》 3 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变形记(焦虑:其实父亲并不完美):解读王蒙的审父文学作品《活动变人形》(新式思想,旧式家庭的知识分子,中国的多余人)给学生传电子书《活动变人形》 2课时永远的爱:以张洁《母亲的厨房》为切入点看现当代母亲题材的文学作品
给学生传电子书 2课时 5 美与丑的辩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解读 给学生传电子书 4课时 6 构建成人童话世界:解读金庸的武侠小说 给学生传电子书 2课时 7 爱情地久天长:《魂断兰桥》解读
复印剧本节选 2课时 8 让音乐插上翅膀自由地翱翔:《音乐之声》解读
复印剧本节选
2课时
四、文学欣赏课怎么学 1.创新学习方式
文学欣赏课程主要以文学作品为重,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就必须思考课堂上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
且文学欣赏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审美活动。鲁迅先生曾说过:看客的兴趣是无法强求的,倘若不看,拖也无用。所以必须创新学习方式。
2.善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呢?由于所欣赏的文章年代的久远、时空的限制等,学生学习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这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配上相关音乐,开发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诱发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对于影视文学作品则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观看影视片,增强直观感受。
3.课余多读文学作品
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欣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精神活动,这就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欣赏者的社会阅历、政治思想水平、文化修养、道德情操、艺术修养对他的欣赏水平都有影响。如果能有一定的文艺理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就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4.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
90后的高职学生,加强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新时期教师必须重视的事情,他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陶冶情操丰富心灵的大好时机,而文学作品正好具有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人生境界的功能。
五、灵活的考试方式:着重在实践上下功夫。要求养成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让学生欣赏一篇美文后作出评析,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设想自己生活在某位作者的时代是否有同样的思想等灵活的题目评析自己。成绩包括出勤(10%)、课堂提问及积极回答问题(10%)、课外阅读笔记(20%)、空间跟踪(20%)期末汇报(40%)。
路遥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大伯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做过一年农村小学的教师。1973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编辑部工作。1970年代中期以后,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后,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
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人和事。作品有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1980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短篇小说《姐姐》、《风雪腊梅》等,以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遥文集》五卷。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摘 要: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出发,结合目前教育部大力推行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工作,阐述了转变观念的重要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 案例教学 启发式教学 职业实习实训环境 创新教育
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并从社会需要和高等教育地位出发,确定其教育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有别于学科型、工程型的技术复合型人才。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现代教学观主张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由传统的教学观到现代教学观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既有内容的,又有方式、方法、手段的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观。
1.解决“教什么”,是现代教学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正在探索和构建符合21世纪需要的和满足高职高专教育全局需要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这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全局来看,并没有取得根本性、实质性的突破。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编制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进程计划,包含在课程内的教学目标、内容。因此,课程目标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又是各门课程的教学标准。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仍然存在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如: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科技不重人文,重继承不重创新,重技术不重素质,重智商不重情商,重共性不重个性,重“教法”不重“学法”。现代课程观,要求在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及其内容,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②要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③要体现时代文化,科学技术及社会背景;④要反映教育对象状况,在确保基本教育水准的提前下,体现因材施教;⑤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⑥要体现优化组合原理,教学内容要选择最精华,最典型的人类科学、技术和文化遗产。
课程设置及内容的选取,必须实行教师、企事业专家和领导三结合,体现理论与实际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师生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的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要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即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分析职业能力时,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在分析方法上了也有新的发展,已从过去侧重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工艺技术,向同时注重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劳动组合方面转变;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单一的专业技术分析,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专业群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分析方法的进步,有效地提高了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先进性。(2)基础理论课程及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有课程都要打破学科的束缚,按照综合化思路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要防止狭隘于技术和技术上狭隘,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
(3)要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明确各门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形成有机的理论教学体系。(4)要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系列实验室,系列实践教学基地(群)。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营造仿真的职业实训环境。
(5)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增加选修课数量,允许跨年级,跨专业选课,增强课程结构的弹性和可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优势和特长。2.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是深化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急待解决的课题高职高专院校在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总体上看,高职高专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为主),教学手段落后(粉笔加黑板)的局面并没有根本转变,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局面。当前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已经成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加速教学方法改革,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深化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现代技术,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中,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1)要从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入手实现7个转变。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技能的主动探求者转变;教师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转变;教师由以往的“讲三练二考一”向“讲一练二考三”转变,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空间;教师由只重“教法”向既重“教法”又重“学法”转变;由强调统一要求向因材施教转变;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向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
当前,许多院校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总结出许多好的教学经验。如: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出“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教学内容上强调“用”、教学方法上强调“活”、教学手段上强调“新”。在培养能力上,强调“两个三教”即教知识、教能力、教素质,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提出两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传授知识向培养自学能力转变。学校通过这些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有利于优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产生。
(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体现四个有利原则。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这四个有利要具体落实和体现到教学全过程中去,才有可能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废除灌输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恩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21世纪赖于生存的必要条件,没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于在21世纪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员工接受再教育,再学习,已成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这种迫切感、危机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已日显突出。因此,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的学校在制定教学大纲时,既提出了教学方法要求,又提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彻底改革过去教师包办代替和“讲三练二考一”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讲一练二考三”。同时,要重视利用网络技术和运程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善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德国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与别人不一样,而且力求比别人做得更好,着力培养学生在求异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让学生尽可能理解知识和先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现行技术和工艺的缺陷与局限性,使高职高专教学定位在紧紧围绕革新技术,改进工艺和操作过程;紧紧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紧紧围绕把研究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过程中,成为革新技术的探求者,真正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是一种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创新性的专业教育。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在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共性教育有余,个性和潜能发展不足。在教学计划或培养计划中,必修课或必选课比重太大,没有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我选择的空间。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还处于试点阶段。应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针对高职高专教育学生来源多样化的趋势,要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改革现行考试方法,树立全面的考试观
考试是教育效果测量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学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考试也是个指挥棒,“考什么”和“怎么考”,直接关系到考试结果及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师生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影响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因此,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将直接影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高职高专院校十分重视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监控办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已取得的改革成果,治标比较多,如考试纪律、监考制度、评卷方法等;治本比较少,没有从人才培养需要出发改革考试内容、方式、方法,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考试方法至今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改变。为此,1.应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试考核体系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2.在考试考核方法选择方面应根据考试课目的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考思路、教见解等方法。并逐步实行“讲一练二考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3.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方面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五级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达标课程,可采用两级评分,即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论文、设计、制作等教学环节,可采用评语加五级评分,以确认其学业成绩。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加强考试方法改革的同时,要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及考试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并以一定的学分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固定到培养计划之中,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
准确、高效的一种方法,它的功能多元,所以被最为广泛地利用和研究。对照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考核,其功能取向主要有:
1.考试的评定功能
考试能够评价、鉴定应试者在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和标准。这是进行各种水平考试、资格考试和标准考试的依据。
2.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
学校考试能够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信息。这就是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
3.考试的教育功能
考试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素质能力,它包括表达能力、鉴别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和考风考纪等诸多方面。这些素质能力,考生经过考场的历练,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所以,科学的考试,对考生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功能。
4.考试的激励功能
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的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考场是展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功的平台,所以考试如同收获,考试获得优异成绩就意味着教与学取得双丰收。成绩优秀,体现教师教学的成功和学生学习的成就,这种成就欲能极大地激励考生及其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这就是考试的激励功能。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教育考核的功能取向主要在于: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等。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功能不是相互分割,而是综合起作用的。它对教育、识才、用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三、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实践中考核方法改革的趋势
1.在考核方式选择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着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
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100多项指标,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1/3,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毅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这些考不出的能力,却正是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如何考核学生的这些“考不出”的能力?这是以前所未系统研究的问题,围绕这个中心任务,高职高专院校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使考核方式呈现多样化。
另一方面,随着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高专的教学内容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敢于“标新立异”,大胆进行考试考核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探索,也促使考核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2.综合评价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002年,浙江省旅游局和浙江省教育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高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的通知》,将“双证制”引入了实际操作阶段。实行高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探索国家提出的在全社会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的成功范例。这也是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真正体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新举措。它具有以下优势:
——考核的公正性 ——考核的全面性。——考核的权威性。
3.不断引进、融汇国外先进的考核方法和思想
北京市部分职业院校引进了英国爱德克斯国际教育基金会BTEC课程,该课程采取“课业”考核方式,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选择“问题”,学生自行设计并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记录试验、调查和资料收集筛选的结果,注重学生自我积累考核证据。“课业”的完成,既是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也是评价、考核学习成绩的依据,还为毕业生竞争上岗创造了条件。此外,澳大利亚、韩国、德国等国家的考核方法和思想也渐入中国,影响着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这些先进的考核方法和思想主要包括:
⑴考核以课业为形式,以成果为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
“成果”包括专业能力成果和通用能力成果两方面。专业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为保证考核的准确性,要求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并且要求标准内容十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用能力成果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运算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的能力。无论哪方面成果,都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 务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的,都是教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
⑵考核以课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
如“课业+笔记+活动”、“课业+笔记”、“课业+案例分析”、“课业+口试”,等等。
课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作业不同,其训练目的是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和锻炼通用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通过课业了解自己在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两方面的潜力以及需要发展的领域,以促进其自我提高的需要;课业体现的是学生如何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选题真实,真题真做。课业一般都有选题背景,有课业目标,有明确的任务和考核标准。学生需要使用多种交流手段(如社会调查、上网、去图书馆、走访、实验等)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归纳、分析才能完成课业。
⑶尊重学生,重视投诉。
传统教学的考试试卷由教师出,分数由教师定,而且一旦分数确定就是一锤定音,即使学生有疑意,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查卷和变动的。BTEC教学模式的考核也同样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投诉是BTEC班学生的基本权利。当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一致时,学生可以在有充分证据的前提下,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提出质疑,甚至逐级投诉。教师应把接受投诉当作自己工作的一部分,持鼓励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并作好充分的解释和说明。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4.建立企业本位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是学校本位的。在教学内容方面采取全国统一的核心课程模式,各地则在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具体情况再制定适合学校的校本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虽然也有实践教学部分,但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里进行的。因此,学校本位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实际的职业实践及需要相去甚远。国家教育发展中心1998年进行的“中国教育与培训调查”显示:85%的职工认为他们的职业技能主要是在工作岗位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学校本位的教学制约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在德国、日本,职业培训都是以企业为主的,包括德国劳动局对未能与企业签订“双元制”培训的青年所提供的就业前培训也不例外。从学校到劳动世界,企业实习是最有效的途径。当然,实习还可以采取勤工俭学或半工半读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校、企业和学员接受职业培训的要求。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立企业本位的评价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推出了“N+1”办学模式。这里的“N”是指五年制高职的前“4”年或三年制高职的前“2”年,这里的“1”是指学制中的最后1年或最后1学期。“N+1”办学模式是指学生的前“N”年(学期)理论与实践教学在校内完成,最后“1”年(学期)在生产企业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完备、真实的工作、实训环境,充足的实训耗材,完善的实训设备、工具。可以涵盖考核工种所有操作项目。使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所需的训练、考核得以充分落实。
职业能力评价由职业学校负责组织,但在培训企业里进行。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内容,在学生参加真实的与课程有关的劳动岗位培训后,由学校及培训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实践现场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重点测试学生是否已达到课程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具相关的能力评价证书。
在每次岗位培训后都由企业实训教师和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能力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全面测试,这也是对学校学习成果的动态评价。
校企双方共同接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约束。最终的综合能力评估作为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的依据,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四、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改革的目标
1.建立以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素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
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环节)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技能)和素质,体现应知、应会、应是。
2.考核方法多样选择。
应根据考试课目的特点,允许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笔试;闭卷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或采取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也可以采用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法、考思路、教见解等方法。并逐步实行“讲一练二考三”,以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3.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
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课程,其评分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 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五级分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对达标课程,可采用两级评分,即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论文、设计、制作等教学环节,可采用评语加五级评分,以确认其学业成绩。由于考试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学校应制定关于加强教学考试考核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加强考试方法改革的同时,要建立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制度,对考试内容、命题及考试结果要进行认真分析,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办法;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并以一定的学分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要求固定到培养计划之中,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
五、建议
1.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改变现行管理模式
高职高专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涉及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这无疑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也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如:如何衡定教师在改变考核方式后的工作量?在技能考核中,教学管理部门如何保证场地、资金、耗材等的配套供应?
同时,对学生而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既可以作为管理过程的法律依据,又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采用一系列教育政策和制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调节和控制,促使他们为了社会和自身的共同利益而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发,是十分必要的。管理将制约考核方式的改革,从而减缓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步伐。
2.需要对教师加强考试思想和方法的培训。
高职高专教育的课程,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即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及精选内容。在进行职业岗位的职责分析时,要进一步扩大分析范围,即不仅要分析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分析非专业技术能力;既要分析职业的智力因素,还要分析职业的非智力因素。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在分析职业能力时,特别注意分析职业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在分析方法上了也有新的发展,已从过去侧重分析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工艺技术,向同时注重分析生产过程及其劳动组合方面转变;从单一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单一的专业技术分析,向职业群和一组相关专业群的分析转化;从静态分析向动态分析转变。这些考核思想和方法,要通过培训使教师在实践中灵活、熟练地应用。
第四篇:26月光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贝多芬及其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26月光曲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及其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厚感情。
2.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揣摩真挚的感情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初步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3.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积累语言。教学重点:
感受音乐与语言的内在相通之处,感知真挚的感情是艺术的源泉。教具准备:
《月光曲》音乐磁带,ppt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欣赏音乐,展开想象。
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音乐的圣殿,用心灵倾听,乘着音乐的翅膀,用想象把音符变成文字,将旋律转化成画面。
播放《月光曲》,请学生静静地欣赏。然后交流听音乐所想象到的情景。预设1:学生自由发表听音想象到的画面,可以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也可是几句话。
预设2:如果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感受力,老师事先准备一段特别美妙的语言描述音乐呈现的画面,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享受语言与音乐的荟萃。
二、变序学习,走进文本。第一部分,出示第9自然段文字。☆教材解读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稍有变化,总体是轻柔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旋律是跳跃的,曲调上有反复之处】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曲子快速而有力】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高昂、激荡,节奏感特别强。】皮革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天高云淡,月朗星稀,海在轻微地呼吸,一切都那么幽静,那么美好!渐渐地,月光照亮海面,唤醒了海水,海开始奔腾汹涌,纵情地舞蹈。一切都是那么光明而美好,这是一个自由宽阔的世界!
☆教学策略:
(一)品味语言
1.学生自由朗读第9自然段。总结写了什么?皮鞋匠听贝多芬弹奏曲子的联想。
2.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水平如镜(风平浪静)————微波粼粼————朗月穿云(月明星稀)————巨浪滔天(洪波涌起)————波涛汹涌(惊涛拍岸)
3.用感情朗读表现景象的变化,用声音创设情境。
(二)用想象架设语言与音乐的桥梁,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1.借助皮鞋匠的想象,把每幅画面转化成自己能够感受的音乐,让音乐像小溪一样在心间流淌起来。(见第9自然段的括号内容)2.连盲姑娘也仿佛乘着音乐的翅膀见到了她从来不曾见到过的美好的景象,更说明这是一首()的乐曲。(表现力极强,极具感染力,令人震撼,终生难忘,余音绕梁,美妙绝伦……)
3.欣赏《月光曲》,沉浸于音乐的意境之中,提升艺术品味。
(三)了解贝多芬,加深对音乐家艺术才能与人格魅力地双重折服之情。1.自由汇报对贝多芬的了解。
2.出示(课后资料袋)贝多芬资料,提取信息。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26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恐龙》《命运》《田园》《合唱》。
第二部分,回溯上文,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这样一曲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背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可以说,是这个传说,让《月光曲》更加如梦似幻,是《月光曲》以及他的创作者贝多芬先生,使这个传说更加耐人寻味。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读后,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如梦似幻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了深深地敬仰和爱戴之情。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教学策略
1.自主质疑,援疑引思。这就是贝多芬亲自为穷苦的鞋匠兄妹弹奏的举世闻名的钢琴曲《月光曲》的一部分。听了大音乐家为穷兄妹演奏这件事,一定有问号冒了出来,令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
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呢? 是因为盲姑娘兄妹特别幸运吗?
为什么弹了一曲之后,还要再弹一曲呢?
2.默读课文2——8自然段,简单写写批注。然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解读二种声音——钢琴声和谈话声。
①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幽静的小路上散步的时候,听到了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
他会想:这们一所简陋破旧的茅屋还有人弹奏我的曲子,真新鲜——好奇。
弹奏得断断续续,特别不熟练,糟蹋我的曲子呢——别扭。
在好奇心加上一点别扭的驱使下,他不由自主地向茅屋走去。于是又听到了谈话声。
②学生自选角色,朗读纯对话内容。(出示纯对话内容)
“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A二个感叹号,说明盲姑娘感情强烈。为自己弹不好这首曲子而着急。特别渴望听到贝多芬自己的演奏。
B盲姑娘是个特别爱音乐的人,听别人弹过几遍,自己就能大概弹奏,很了不起。
C盲姑娘特别热爱音乐,听贝多芬自己演奏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太穷。” A爱音乐的人竟然因为穷困而不能满足自己听音乐的愿望,实在太不公平了。
B哥哥对妹妹充满了歉疚、不安和痛楚。
C穷困:住茅屋、旧钢琴、微弱的烛光、做皮鞋——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A盲姑娘特别体谅哥哥,是个懂事的妹妹。B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
C穷兄妹俩手足情深。一个谎称是随口说说,一个真心充满歉意。预设1,由“随便说说”的理解逆推,追问到底是不是盲妹妹“随便说说的”?从而,深入语言文字之中,理解其中的蕴含的感情。
预设2,学生如果学习能力强,可以自己自由谈感悟,互相补充更正。③展示朗读。
3.体会贝多芬的心情。
面对这样一位清秀却双目失明的姑娘,面对这样一位手足情深的同胞兄妹,面对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贝多芬再也抵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感动、冲动……)他又一次想起自己说过的话:
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4.品读盲姑娘的语言。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演奏后的表现,重点研读她的语言“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里又用二个感叹号表现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的激动之情。②纯熟:很熟练。近义词:娴熟。深:感情表达得特别深厚,感染人。这是盲姑娘对贝多芬演奏发自内心的评价。
③您,您 也说明聪明的盲姑娘由刚才高超的演奏和贝多芬正在此地演出推断出了事实,她的激动更无法表达。
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此时的贝多芬内心同样激动不已:他为盲姑娘不但热爱音乐而且这样懂得音乐而激动;他为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能遇上知音而激动;他为自己的音乐又一次为穷苦的盲姑娘兄妹带来幸福而激动。这万分的激动化作了一句话(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这万分的激动如汹涌的海浪撞击心扉,他的音乐灵感如泉水一样汩汩而出,于是他做了这个决定(齐读“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三、总结全文。☆教材解读
课文第9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应当一读再读,就像这首《月光曲》一样,值得一听再听。故事的结尾作为收束,给人以整体感,在学习的时候进行简略处理:兄妹俩的陶醉与贝多芬记录曲子。
☆教学策略 ①诵读第9自然段
月光如水,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穷兄妹俩幸福地站在贝多芬身旁,此情此景,给大音乐家带来了创作的灵感,于是一首旷世佳作诞生了……
再次播放《月光奏鸣曲》,师生齐诵第9自然段。②在音乐声中,指读第10自然段。“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我们大家都被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而我们的音乐家也被自己的即兴创作陶醉了,他要抓住这灵感迸发的一瞬间,彻夜不眠,记录下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
③总结填空。
课文学完了,我们应当由衷地感谢,感谢(音乐家贝多芬为我们奉献了这么美好圣洁的音乐;感谢音乐家这颗为穷苦人创作的爱心;感谢热爱音乐,懂事聪明的盲姑娘;感谢皮革匠与妹妹真挚的手足深情;感谢为我们编创这美妙传说的人们……)
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
听谈话——感动
传说
弹曲子——激动
热爱音乐
即兴演奏——激情澎湃 同情穷苦人
记录曲子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1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的特点,并结合第一段和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帮助理解作者由此联想到的内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那么眼睛有什么作用呢
2,对!正如你们所说的一样,眼睛不仅能够让我们看到这个美丽的世界,还能让我们看到人们的内心世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双眼睛.3,齐读课题.4,“渴望”换个词语理解,教师相机板书其他词语,设问,作者为什么用的是“渴望”呢 学习完课文后就能找到答案了.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并多读几遍.课文中的“大眼睛”加了引号,在课文中它指的是谁
2,学生自由朗读学习,教师巡视.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正音.4,课文中的“大眼睛”加了引号,在课文中它指的是谁
三,学习第一段,了解背景,激发情感
1,出示图片,让学生汇报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2,老师出示相关资料,总结查阅资料的方法和用途
3,自由朗读第一段
(1)第一段也有一些相关内容的介绍,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句子画下来(2)交流画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看出了什么
(3)重点理解“30里路”“蜿蜒”等词语,通过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路途遥远,路况差.4,过渡:这些孩子和我们是同龄人,我们却很难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和悲伤,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看看他们的生活.5,播放课件,展示贫困山区孩子生活学习的情况.(配解说)
四,学习二——五段
1,过渡:现在画面有定格在了“我要读书”这幅照片上,让我们再来用心的看看这张照片,看看照片中的小女孩,看看这双会说话的大眼睛,她好象在像我们诉说着什么
2,默读二——五自然段,把最能打动你的句子画下来,说说你的理由,可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3,学生读书画句子,教师巡视,做相机指导,并适当评价.4,交流第二段
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出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渴求知识”)
抓住两个“生怕”,两个“那样”,两个“每一个”体会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指导感情朗读.学生朗读,通过学生的评价指导感情朗读.5,交流第三段
抓住“虽然”让学生体会学习条件的艰苦.(教师相机板书“条件艰苦”)
“渴望”什么 “忧郁”什么 怎样的学习机会 结合课文的第一段和刚才播放的课件理解学习条件艰苦.指读,师生评价
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朗读.配乐齐读
6,交流第四,五段
引读:同学们这双大眼睛告诉我们了小女孩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她对知识是多么的渴求,这双大眼睛还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起合作读四,五段.大眼睛还告诉我们什么呢
7,配乐齐读二——五段,感情升华,再一次感受照片所诉说的故事.8,此刻理解题目中“渴望”的作用,体会这样强烈的读书愿望.并引导学生三读课题,加深感受
9,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呢
五,学习六——七段
1,过渡:照片打动了每个人的心,也激起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帮助这些孩子,让我们齐读课文六——七段,感受这张照片所展示的魅力.2,齐读课文六——七段.(板书“希望工程捐助”)
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