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出示过去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图片。)2.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二、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教师指导解决学生尚未明白的问题。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2)小组读。(3)指名个别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第二篇: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教学反思: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思路: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理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三、诵读。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每天早早起床,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坚持到校读书,是为了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适时表扬)
(师:咱们每个同学读书,都有自己的目的。有的很崇高,有的很现实,我们所敬爱的周总理,在和我们一样大的时候,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过程
1.出示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解释题意,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题目读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崛起是什么意思吗?生:兴起 师:嗯,“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
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吗?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好,有谁愿意说说“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 生1:中国繁荣昌盛 生2:中国变富强 生3:......师:看看老师是怎样理解“中华崛起”的,中华崛起就是中华兴起,兴旺发达、富强的意思。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华崛起的意思,“之”呢,是“的”的意思,那现在有谁能够结合中华崛起来说说课文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生1:为中国的兴起而读书 生2:为中华的繁荣昌盛而读书
师:嗯,都说得很好(嗯,都有那么一点点意思了,但都还不够完整)(出示课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师:现在我们再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把课文题目读一遍。2.学习字词,指导书写。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找出来,老师相信大家都做了这项工作。那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121页,跟着老师一起把课文中标有拼音的字词读一读。现在,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些词语,同学们自己轻声的读一读,看看都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吗?
(1)出示词语:(出示课件)疑惑不解,耀武扬威,风和日丽,衣衫褴褛,铿锵有力,惩处,诸生,踊跃、欺凌
(学生读完后)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它们的意思,现在老师来给大家说说
惩处:处罚;惩罚。诸生:各位学生 踊跃:情绪激昂 欺凌:欺负,欺凌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列强: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国家称为帝国主义国家.列强:指符合帝国主义要求的国家(美英法德西葡意日)
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疑惑不解:不懂,不明白,很迷惑的意思。
衣衫褴褛,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衣衫褴褛指的就是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它们的意思了,那有谁能够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造句?(点名回答)(适时指导)(2)指导书写。
3、默读课文,理清顺序。理解课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造句中,老师看出大家对课文的词语都已有所掌握。那现在我们就带着刚刚理解的词语把课文默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课文中写了哪几件事?(5分钟)
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刚的默读课文,同学们都知道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吗?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都或多或少的说出了课文中发生的事情
(1)、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2)、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3)、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刚刚课文事情中周恩来总理说道,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三、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周恩来的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三、精读课文,了解立志原因(议读)
1、师: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同学们再小声的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认真的找一找,看谁能够找出来。(带着问题读书)
2、师:好,同学们都读好了,你们说说是哪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生在下边一起回答),正是中华不振,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敢怒不敢言。
师:同学们,老师问大家,你们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把“中华不振”这个词找到的?
生:第5自然段伯父的话中。
师:嗯,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中。那此时的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意思了吗? 生:没有
师:嗯,的确没有。那同学们你们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周恩来没有明白中华不振?
生:课文第六自然段,周恩来一连串的问题
师:从第6自然段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恩来确实没有明白中华不振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6自然段,大家一起把它读一读(读完后)同学们,周恩来干什么了,他在想什么问题?
生:周恩来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能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恩?周恩来有一连串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怎么样? 生:疑惑不解
师:嗯,正是疑惑不解,周恩来不明白,很迷惑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能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疑惑不解,加上好奇心驱使周恩来去看个究竟,周恩来来到租借地后,他看到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第8自然段,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把第8自然段读一读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师:恩很好,你看到了有一群人在吵嚷,还有吗,还有谁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嗯,很好。你看到了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人群中妇女的穿着是什么样的?
生:衣衫褴褛 师:嗯,衣衫褴褛,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 生:衣服破破烂烂。
师:嗯,衣衫褴褛就是衣服破破烂烂的意思,那这个衣服破破烂烂的妇女在干什么啊?
生:在哭诉。师:嗯,在哭诉,她为什么要哭诉? 生: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
师:嗯,他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所以她在哭诉,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妇女是在哭诉,而不是讲诉呢?
生:因为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他很难过很悲伤,所以哭了,她是哭着在说话
师:嗯,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他很难过很悲伤,所以是哭着在诉说,那好,同学们现在我们再带着这样的感情把这句话读一读(她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同学们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着,她指望什么? 生:她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那个洋人 师:她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是的,她的愿望没有实现,中国巡警局不但不给她撑腰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同学们,你们说说周恩来看到这样的场景他明白中华不振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师:嗯,这时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4)师小结:同学们,一幕幕令人激愤的场景使周恩来明白了伯父话语中的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少年时的周恩来才在心中坚定的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补充材料,谈感想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提问:同学们,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你们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生1: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 生2: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 生3:外国人歧视中国人 生4:中国贫穷落后,才被外国人歧视......[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感触,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正确的树立自己的志向?
生:我们应该像周总理一样,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生:……
四、结束语:没错,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我们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写一篇读后感。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大水坑二小 刘建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对重点词语能够理解体会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周恩来同志的图片,及有关周恩来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2.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平及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板书“中华 崛起”这两个词让学生连起来读并理解词意,从而导入新课。并补充板书,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为后面的内容争取更多的时间。)
(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中我先由“这位立志的少年是谁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要求初读课文,接着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并多种形式的读,对于难读或易错的词,及时指导、正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夯实学生的字词,字词是进入课文的门户,不可马虎,只有读好字词,才能更好的读好课文。)
(三)、交流资料,直奔文章主要事件:
这一环节中,准备做这样的过渡:通过读课文,是谁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对周恩来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后,我接着问: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才促使他立下这样的远大志向呢?相信大家再认真的读过课文后一定会有所收获!(学生读后交流,当学生提到“中国妇女受洋人欺凌”这件事时,相机引导学生借助课前资料理解“租借地”,并引出描写这件事的自然段——
7、8自然段。)(设计意图: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所以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这个环节交流展示,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四)、研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7、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会儿交流一下,也可以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2.(读后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学生交流,我相机依次板书:中国妇女 洋人 中国巡警 旁观的中国人)3.交流这些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当学生提到“中国妇女”时,便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可怜,并出示描写“中国妇女”的语句,抓住“衣衫褴褛”、“哭诉”等重点词,想象情景指导朗读,体会妇女的悲伤和无助。(板书:哭诉)
(2)当学生提到“洋人”时,抓住“得意扬扬”一词体会“洋人”的可恨。(相机板书:得意扬扬 可恨)
(3)当学生提到“中国巡警”时,先让学生找到描写“中国巡警”的语句进行朗读,再让学生转换角色:如果你是那位中国巡警,你会怎样做?从而体会中国巡警的可恶(相机板书:可恶)抓住“耀武扬威”(板书:耀武扬威)体会他们的可恶行为。
(4)当学生提到“旁观的中国人”时,抓住“紧握拳头”一词创设情景:同学们,现在也让我们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紧牙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你觉得你应怎样做?通过交流进而体会中国人的可悲。(板书:可悲)(5)小结:(学生交流完后,我指着板书进行小结)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再加上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了前面铺垫,学生会很快说出——中华不振。并板书:中华不振。并适时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再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对“租借地”描写的语句,并出示句子齐读。
(6)然后再适时补充当时“租借地”公园规定:“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资料,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像,将自己置身于那时那景中,能使其深切体会到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的事实时的悲愤心情,从而对他立下的志向产生共鸣。学生课前搜集了有关中华民族当时情况的资料,在课上充分汇报,以充分理解“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五)、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在之一环节中,我想做这样的过渡:周恩来目睹了这一切之后,他始终忘不了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中国妇女一个起码的公道;忘不了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了祸还得意扬扬;忘不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替自己人申冤,反而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他更忘不了一群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胞受欺辱,却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从那以后,他经常一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呢?自由读9——16自然段。(在这里我准备安排角色朗读,并重点指导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最后一段。(设计意图:回顾前文,分析周恩来志向萌生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周恩来志向的确立是有一个过程的,因而成熟且坚定,正是这志向将他引导上了领袖之路。)
(六)、深化感悟,明确读书志向:
这个环节中我是这样设想的:同学们,正是这个伟大的志向激励着少年周恩来努力奋进,不断进取,为中华的崛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我国的第一任总理,在做总理期间,他日夜操劳,兢兢业业。所以,在他去世时,长安街曾出现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课后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十里长街送总理》和《一夜的工作》,你们会对周恩来又更深刻的了解!
正是周恩来少年立志,才受益终生。那么作为生长在新社会和平年代的我们,读书又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呢?课后把想到的写在日记上。
(设计意图: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备注:整节课是我看了徐轶老师的小学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和李红波、王立英等老师讲解的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能力发展以及2010年学科国培优秀展播课例而设计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