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今天是为了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适时表扬)
(师:咱们每个同学读书,都有自己的目的。有的很崇高,有的很现实,我们所敬爱的周总理,在和我们一样大的时候,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过程
1.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解释题意,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题目读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崛起是什么意思吗?生:兴起 师:嗯,“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
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吗?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好,有谁愿意说说“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 生1:中国繁荣昌盛 生2:中国变富强 生3:......师:看看老师是怎样理解“中华崛起”的,中华崛起就是中华兴起,兴旺发达、富强的意思。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华崛起的意思,“之”呢,是“的”的意思,那现在有谁能够结合中华崛起来说说课文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生1:为中国的兴起而读书 生2:为中华的繁荣昌盛而读书 生3:......师:嗯,都说得很好(嗯,都有那么一点点意思了,但都还不够完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师:现在我们再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把课文题目读一遍。2.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找出来,老师相信大家都做了这项工作。那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121页,跟着老师一起把课文中标有拼音的字词读一读。现在,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些词语,同学们自己轻声的读一读,看看都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吗?
(1)出示词语:(把事先准备好的词语卡片贴到黑板)疑惑不解,耀武扬威,风和日丽,衣衫褴褛,铿锵有力,惩处,诸生,踊跃、欺凌
(学生读完后)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它们的意思,现在老师来给大家说说
疑惑不解:不懂,不明白,很迷惑的意思。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衣衫褴褛,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衣衫褴褛指的就是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惩处:处罚;惩罚。诸生:各位学生 踊跃:情绪激昂 欺凌:欺负,欺凌
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它们的意思了,那有谁能够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造句?(点名回答)生1:…… 生2:……
生3:……(适时指导)(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写了哪件事?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造句中,老师看出大家对课文的词语都已有所掌握。那现在我们就带着刚刚理解的词语把课文默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写了哪件事?(5分钟)
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刚的默读课文,同学们都知道知道课文写了哪件事吗?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都或多或少的说出了课文中发生的事情
课文说了这样一件事,周恩来从小心系祖国,当他去沈阳被伯父告知不能随便去租借地时,爱国的种子就在他心中悄然萌生了,一天,当他看到中国的一个妇女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而中国的巡警不但不同情她,反而还训斥她,洋人在一旁洋洋得意,少年周恩来心中愤怒不已。一次修身课上,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有的说为名利,有的说为金钱,唯独周恩来严肃的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就说了这样一件事情。
师:同学们,刚刚课文事情中周恩来总理说道,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做深入的学习,从课文中把答案找出来。
三、精读课文,了解立志原因(议读)
1、师: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同学们再小声的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认真的找一找,看谁能够找出来。(带着问题读书)
2、师:好,同学们都读好了,你们说说是哪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生在下边一起回答),正是中华不振,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敢怒不敢言。
师:同学们,老师问大家,你们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把“中华不振”这个词找到的?
生:第5自然段伯父的话中。
师:嗯,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中。那此时的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意思了吗? 生:没有
师:嗯,的确没有。那同学们你们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周恩来没有明白中华不振?
生:课文第六自然段,周恩来一连串的问题
师:从第6自然段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恩来确实没有明白中华不振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6自然段,大家一起把它读一读(读完后)同学们,周恩来干什么了,他在想什么问题?
生:周恩来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能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恩?周恩来有一连串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怎么样? 生:疑惑不解
师:嗯,正是疑惑不解,周恩来不明白,很迷惑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能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疑惑不解,加上好奇心驱使周恩来去看个究竟,周恩来来到租借地后,他看到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第8自然段,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把第8自然段读一读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师:恩很好,你看到了有一群人在吵嚷,还有吗,还有谁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嗯,很好。你看到了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人群中妇女的穿着是什么样的?
生:衣衫褴褛 师:嗯,衣衫褴褛,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 生:衣服破破烂烂。
师:嗯,衣衫褴褛就是衣服破破烂烂的意思,那这个衣服破破烂烂的妇女在干什么啊? 生:在哭诉。师:嗯,在哭诉,她为什么要哭诉? 生: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
师:嗯,他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所以她在哭诉,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妇女是在哭诉,而不是讲诉呢?
生:因为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他很难过很悲伤,所以哭了,她是哭着在说话
师:嗯,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他很难过很悲伤,所以是哭着在诉说,那好,同学们现在我们再带着这样的感情把这句话读一读(她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同学们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着,她指望什么? 生:她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那个洋人 师:她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是的,她的愿望没有实现,中国巡警局不但不给她撑腰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同学们,你们说说周恩来看到这样的场景他明白中华不振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师:嗯,这时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4)师小结:同学们,一幕幕令人激愤的场景使周恩来明白了伯父话语中的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少年时的周恩来才在心中坚定的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补充材料,谈感想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提问:同学们,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你们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生1: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 生2: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 生3:外国人歧视中国人
生4:中国贫穷落后,才被外国人歧视......[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感触,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正确的树立自己的志向? 生:我们应该像周总理一样,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生:……
四、结束语:没错,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我们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周恩来的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2、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正确读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能抓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每天早早起床,不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都坚持到校读书,是为了什么 学生自由表达(适时表扬)
(师:咱们每个同学读书,都有自己的目的。有的很崇高,有的很现实,我们所敬爱的周总理,在和我们一样大的时候,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过程
1.出示课题(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解释题意,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题目读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崛起是什么意思吗?生:兴起 师:嗯,“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
师:同学们,那你们知道“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吗?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好,有谁愿意说说“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 生1:中国繁荣昌盛 生2:中国变富强 生3:......师:看看老师是怎样理解“中华崛起”的,中华崛起就是中华兴起,兴旺发达、富强的意思。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华崛起的意思,“之”呢,是“的”的意思,那现在有谁能够结合中华崛起来说说课文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生1:为中国的兴起而读书 生2:为中华的繁荣昌盛而读书
师:嗯,都说得很好(嗯,都有那么一点点意思了,但都还不够完整)(出示课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师:现在我们再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把课文题目读一遍。2.学习字词,指导书写。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预习课文,把不懂的生字词找出来,老师相信大家都做了这项工作。那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121页,跟着老师一起把课文中标有拼音的字词读一读。现在,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些词语,同学们自己轻声的读一读,看看都知道他们是什么意思吗?
(1)出示词语:(出示课件)疑惑不解,耀武扬威,风和日丽,衣衫褴褛,铿锵有力,惩处,诸生,踊跃、欺凌
(学生读完后)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它们的意思,现在老师来给大家说说
惩处:处罚;惩罚。诸生:各位学生 踊跃:情绪激昂 欺凌:欺负,欺凌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列强: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国家称为帝国主义国家.列强:指符合帝国主义要求的国家(美英法德西葡意日)
风和日丽: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疑惑不解:不懂,不明白,很迷惑的意思。
衣衫褴褛,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衣衫褴褛指的就是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形容声音响亮而有劲。铿镪: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它们的意思了,那有谁能够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来造句?(点名回答)(适时指导)(2)指导书写。
3、默读课文,理清顺序。理解课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造句中,老师看出大家对课文的词语都已有所掌握。那现在我们就带着刚刚理解的词语把课文默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想一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课文中写了哪几件事?(5分钟)
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刚的默读课文,同学们都知道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吗?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都或多或少的说出了课文中发生的事情
(1)、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2)、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3)、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刚刚课文事情中周恩来总理说道,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他为什么要立下这样的志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三、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周恩来的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三、精读课文,了解立志原因(议读)
1、师:老师给大家5分钟时间,同学们再小声的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认真的找一找,看谁能够找出来。(带着问题读书)
2、师:好,同学们都读好了,你们说说是哪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生在下边一起回答),正是中华不振,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面对外国的侵略熟视无睹,只敢怒不敢言。
师:同学们,老师问大家,你们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把“中华不振”这个词找到的?
生:第5自然段伯父的话中。
师:嗯,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中。那此时的周恩来明白中华不振的意思了吗? 生:没有
师:嗯,的确没有。那同学们你们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周恩来没有明白中华不振?
生:课文第六自然段,周恩来一连串的问题
师:从第6自然段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恩来确实没有明白中华不振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6自然段,大家一起把它读一读(读完后)同学们,周恩来干什么了,他在想什么问题?
生:周恩来经常想: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能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恩?周恩来有一连串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怎么样? 生:疑惑不解
师:嗯,正是疑惑不解,周恩来不明白,很迷惑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能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疑惑不解,加上好奇心驱使周恩来去看个究竟,周恩来来到租借地后,他看到了什么?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第8自然段,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把第8自然段读一读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
师:恩很好,你看到了有一群人在吵嚷,还有吗,还有谁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嗯,很好。你看到了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人群中妇女的穿着是什么样的?
生:衣衫褴褛 师:嗯,衣衫褴褛,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 生:衣服破破烂烂。
师:嗯,衣衫褴褛就是衣服破破烂烂的意思,那这个衣服破破烂烂的妇女在干什么啊?
生:在哭诉。师:嗯,在哭诉,她为什么要哭诉? 生: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
师:嗯,他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所以她在哭诉,同学们,为什么这个妇女是在哭诉,而不是讲诉呢?
生:因为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他很难过很悲伤,所以哭了,她是哭着在说话
师:嗯,她的亲人被洋人轧死了,他很难过很悲伤,所以是哭着在诉说,那好,同学们现在我们再带着这样的感情把这句话读一读(她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的站在一旁。同学们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着,她指望什么? 生:她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那个洋人 师:她的愿望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是的,她的愿望没有实现,中国巡警局不但不给她撑腰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同学们,你们说说周恩来看到这样的场景他明白中华不振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师:嗯,这时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4)师小结:同学们,一幕幕令人激愤的场景使周恩来明白了伯父话语中的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少年时的周恩来才在心中坚定的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补充材料,谈感想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师提问:同学们,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你们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生1: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 生2: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 生3:外国人歧视中国人 生4:中国贫穷落后,才被外国人歧视......[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什么感触,我们应该怎样做,怎样正确的树立自己的志向?
生:我们应该像周总理一样,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生:……
四、结束语:没错,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我们要向周恩来总理学习,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写一篇读后感。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大水坑二小 刘建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对重点词语能够理解体会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在教学中,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周恩来同志的图片,及有关周恩来生平和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2.收集有关周恩来同志平及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板书“中华 崛起”这两个词让学生连起来读并理解词意,从而导入新课。并补充板书,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为后面的内容争取更多的时间。)
(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中我先由“这位立志的少年是谁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要求初读课文,接着课件出示本课的词语,并多种形式的读,对于难读或易错的词,及时指导、正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夯实学生的字词,字词是进入课文的门户,不可马虎,只有读好字词,才能更好的读好课文。)
(三)、交流资料,直奔文章主要事件:
这一环节中,准备做这样的过渡:通过读课文,是谁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对周恩来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后,我接着问: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才促使他立下这样的远大志向呢?相信大家再认真的读过课文后一定会有所收获!(学生读后交流,当学生提到“中国妇女受洋人欺凌”这件事时,相机引导学生借助课前资料理解“租借地”,并引出描写这件事的自然段——
7、8自然段。)(设计意图: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所以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这个环节交流展示,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四)、研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7、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会儿交流一下,也可以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
2.(读后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学生交流,我相机依次板书:中国妇女 洋人 中国巡警 旁观的中国人)3.交流这些人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当学生提到“中国妇女”时,便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可怜,并出示描写“中国妇女”的语句,抓住“衣衫褴褛”、“哭诉”等重点词,想象情景指导朗读,体会妇女的悲伤和无助。(板书:哭诉)
(2)当学生提到“洋人”时,抓住“得意扬扬”一词体会“洋人”的可恨。(相机板书:得意扬扬 可恨)
(3)当学生提到“中国巡警”时,先让学生找到描写“中国巡警”的语句进行朗读,再让学生转换角色:如果你是那位中国巡警,你会怎样做?从而体会中国巡警的可恶(相机板书:可恶)抓住“耀武扬威”(板书:耀武扬威)体会他们的可恶行为。
(4)当学生提到“旁观的中国人”时,抓住“紧握拳头”一词创设情景:同学们,现在也让我们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紧牙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你觉得你应怎样做?通过交流进而体会中国人的可悲。(板书:可悲)(5)小结:(学生交流完后,我指着板书进行小结)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再加上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了前面铺垫,学生会很快说出——中华不振。并板书:中华不振。并适时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再引导学生找到文中对“租借地”描写的语句,并出示句子齐读。
(6)然后再适时补充当时“租借地”公园规定:“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资料,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像,将自己置身于那时那景中,能使其深切体会到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的事实时的悲愤心情,从而对他立下的志向产生共鸣。学生课前搜集了有关中华民族当时情况的资料,在课上充分汇报,以充分理解“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五)、感情朗读,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
在之一环节中,我想做这样的过渡:周恩来目睹了这一切之后,他始终忘不了在我们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中国妇女一个起码的公道;忘不了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了祸还得意扬扬;忘不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替自己人申冤,反而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他更忘不了一群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胞受欺辱,却什么也做不了!所以从那以后,他经常一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呢?自由读9——16自然段。(在这里我准备安排角色朗读,并重点指导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最后一段。(设计意图:回顾前文,分析周恩来志向萌生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周恩来志向的确立是有一个过程的,因而成熟且坚定,正是这志向将他引导上了领袖之路。)
(六)、深化感悟,明确读书志向:
这个环节中我是这样设想的:同学们,正是这个伟大的志向激励着少年周恩来努力奋进,不断进取,为中华的崛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我国的第一任总理,在做总理期间,他日夜操劳,兢兢业业。所以,在他去世时,长安街曾出现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动人场面。课后大家有时间去读一读《十里长街送总理》和《一夜的工作》,你们会对周恩来又更深刻的了解!
正是周恩来少年立志,才受益终生。那么作为生长在新社会和平年代的我们,读书又应该以什么为目标呢?课后把想到的写在日记上。
(设计意图: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克服厌学情绪,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备注:整节课是我看了徐轶老师的小学语文教材疑难问题解析和李红波、王立英等老师讲解的综合性学习与语文能力发展以及2010年学科国培优秀展播课例而设计的一节课。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课前交流:
同学们好!课前我们已搜集了周恩来相关的资料,谁来谈一谈?(生说)师:一百多年前,那是个特殊的年代,中国备受帝国主义欺凌和压迫,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让我们回到屈辱的时代,去了解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
一、导入新课,解题释疑
板书课题
师:看老师板书课题,崛,诗是个要求会写的字,左边是个山字旁,右边是屈辱的屈,齐读课题
崛起就是兴起的意思,之就是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
二、合作交流,培养情感
师:让我们跟随着周恩来这铿锵有力地声音,走进课文,注意要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1.帝国主义列强 租界
师: 读的很正确,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武器和国力入侵一些弱国,并且划定一定的地方作为自己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不允许弱国的人到里面去,这样的地方就叫租界。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出示幻灯片)这些地方是: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在租界里,洋人胡作非为,而中国人则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随着我们进一步的学习,会对此情景有进一步的了解。2.出示:衣衫褴褛 耀武扬威
师:当你读到衣衫褴褛这个词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他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再读这个词。3.下一个:铿锵有力
你读的很有节奏,这就是铿锵,再读,哎呀,多么铿锵有力地声音呀!4.惩处
咱们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通多音字,惩,后鼻音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生词读得很熟练了,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学以致用,能否把这些词语填到这段话里。
1910年,东北是()争夺的焦点。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洋人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你瞧,同学们,真了不起,抓住了关键词语,我们概括出了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感悟,体味情感
同学们,了解课文内容,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你用一个词语就概括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真好,来,咱们大家一起读读这个词、(板书:中华不振)
1、体会中华不振的内涵
师: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他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同学们,课文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也就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竟然上演了这样的一幕,谁来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这一幕中谁触动了你的心?
师:谁谁触动了你的心?
a、从哪里感受到她的不幸?这个不幸的妇女在哭诉着,哭诉什么?
这一声声的哭诉,深深地敲打着在场的每一个围观中国人的心。谁来读(出示句子: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站在一旁。)
还从哪里体会到妇女的不幸?
亲人死了却无处伸冤,多么不幸啊,谁想读(出示句子:谁知中国的巡警不但不惩处那个肇事的洋人,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通)
这可是中国的巡警啊!竟然这样对待自己受伤害的同胞,多么不幸的中国妇女,多么无助的中国妇女,(指名读)(出示句子: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反而把他训斥了一通。)
b、这真是有理无处诉,有冤无处伸,此时你就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个,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就在当时,围观的中国人啊,你说了吗?做了吗?谁也不敢这么说,谁也不敢这么做。
你是从那个句子体会到的?“紧握的拳头”你感到了?谁愿意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愤怒。(出示句子:围观的中国人都„„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啦,从“只能”你有体会到围观中国人的?(生:无奈、悲伤„„)这正是中华不振的无奈啊!读(指名读)多无奈的中国人,多可悲的中国人。读
这就是中华不振的无奈,这就是中华不振的悲哀。让我们再读读第八段。
此时他才真正体会伯父曾经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读“中华不振啊!”一声叹息叹出了多少心酸,多少的无奈呀!再读——
C、也正是因为中华不振:配乐《江河水》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
而在租界里生活的外国人,却是另外的一番景象: 出示第七段。指名读
打红闯,谁知道,这个“闯”字说明了什么?(“闯”说明肯定是被人拦着不让进,在中国的土地上,外国人可以住在那里,可中国人却不让进。)中国的土地,成为了洋人的天堂,国人的地狱。
师: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感到:这是对我们中国人的?这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侮辱)
师:当周恩来刚到东北,听伯父说起租界的事时,一连串的问题使他疑惑不解,可是现在目睹了这一幕一幕,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2、周恩来立志
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 师:是的,落后就要挨打,假如中华崛起,洋人?(课件出示:假如中华崛起„„)
假如中华崛起,中国巡警?
假如中华崛起,那位妇女?
假如中华崛起,我们在场的每位中国人都?
假如中华崛起,也许就不发生这令人悲愤的一幕啦。
所以,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变得安静了,他在思索,他在一直沉默,他在想什么呢?请写下来。
打印卡片: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 预设: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想着,的确,洋人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可是,更令人憎恨的是中国巡警局!中华民族之所以这么软弱,中华民族同胞之所以被欺凌,是因为什么?中华民族地域辽阔,人又多,不见得会输给外国人。关键是中华同胞不能够团结一心,要不然,中国人怎么不为自己人撑腰啊?
生: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不敢和洋人作斗争?为什么,为什么中国人没有权利、没有勇气去和洋人作斗争?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师:问得好!
生: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想着,人与人都平等,外国人没有权利来侵犯中国,更没有权利像动物一样看待中国人。为什么中华人民敢怒不敢言?为什么中国人们不万众一心,把前来欺凌我们的外国人给打倒?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夺回自己的自尊?为什么不能夺回自己的自尊呢?
师:那么多的问题,一直还是在你们的脑海里翻江倒海!尽管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可是,我们还是得一边又一边地来拷问自己。
生:他会想,如果不是“中华不振”,也许外国人就不会这么张狂!外国人就不会歧视中国人,租界里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中国巡警也一定会为中国人讨回公道。
师: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的确确想了许多许多,请同学们他手放下来。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让洋人在一个中国妇女面前专横跋扈。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
听见魏校长在修身课上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他站了起来„„读——
指名读: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请你读—— 指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什么而读书?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这是激励他读书的动力
师:读书就是为了振兴中华,少年时代周恩来就已经立下了如此志向,在他1917年赴日留学时就写下这样的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出示课件)★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原子弹成功爆炸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外交访问,中国重新回到了联合国的怀抱,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伟人,他在逝世后,居然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全天下的儿女众多,却没有一个是她的亲生骨肉,十里长街人们争相哭送他,联合国第一次为一个国家的首领降半旗致哀,从此,中华儿女记住了这位伟人,,也记住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周恩来,永垂不朽!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的人,就是这样一位充满爱国情怀的人,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同毛泽东等伟大革命领袖共同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如今看到神
五、神
六、神七的飞天,看到我们奔月梦想的成功,看到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奥运赛场上,感受到祖国60年国庆大典上那气势恢宏的场面,这一切让我们感到如今的中华已经?(振兴、崛起)
师:中华崛起了,振兴了,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为什么而读书呢? 师:请在书本题目旁边,写下,如今,我为-----什么而读书
让我们清晰而坚定的,铿锵有力的说出伟人的志向,感受伟人的抱负!(为中华之强大而读书„„)
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搜集周恩来毛泽东等革命先驱成长的故事,感受伟人的远大胸襟与抱负。
第五篇: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课文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中国历史上这段屈辱的历史。
2、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想象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学会表达。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周恩来,这节课就让我们再走进周恩来,去学习他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二、根据疑问切入主题
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中华不振
是的,正是中华不振,才让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的志向。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而你们却读出了一个词语,真会读书!
三、品悟“中华不振”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快速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到的“中华不振”的语句划下来,边划边想,并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用简洁的词语进行批注。(伯父的话、租界地的一幕)
交流读一读画出来的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句子。
2、聚焦第8自然段租界地的那一幕
{1}师范读: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假如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场面,你的内心会怎样?(3)指导引读:是啊,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 ——活泼可爱的女儿 ——相依为命的丈夫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出示接读: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 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4)所以我们看到的场面是: 出示: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相信读了这句话,会有几个词跳入你的眼帘,是哪几个词?
衣衫褴褛会是怎样的穿着?妇女会怎样哭诉? 想象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态、动作、语言 按常理说这个洋人撞死了妇女的亲人本应怎样?
但他却一样也没做!试问为什么会如此得意洋洋啊?——中华不振!
(5)引读出示:这个妇女原指望------,我们看到的却是------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中华不振啊!
(6)在你们的语气中,老师感受到了那份愤怒,不只是你们,文中的另一群人也感到了愤怒,他们就是————围观的中国人。(7)出示句子,感受“握紧拳头” 在握紧拳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试试此时握紧拳头你想干什么?
大家都满腔怒火了,我们都想揍打洋人,巡警,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想要——惩处
指导写“惩”: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自在心中! 该不该惩处?围观的人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这是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所以我们只能——紧握自己的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补充也只能怎么做?
如果是劝,又会是怎样劝那位不幸妇女?
四、拓展资料,强化感悟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一个没有说理的地方,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去感受那百年的屈辱。
2、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的不振。
五、想象情景进行改写
让我们再回到第8段中,请你结合课文第8段进行改写,想象那哭诉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耀武扬威的巡警、围观的人各是怎样的,抓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想象具体,从中让人真正地感受到当时的“中华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