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早早的起床,不管严冬还是酷暑,刮风还是下雨都要来到学校读书,你有想过是为什么吗?请大家踊跃的发言,你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的回答都各不相同。一千个人也许就有一千种答案。但也正是由于答案的不同,他们选择的人生道路也各不相同。
师:今天我们就要接触一个特殊的人,他对于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给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这个答案也促使他以后成了一个伟大的人。这个人是谁?
生答:周恩来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周恩来的资料。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周恩来的情况?
生答: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总理。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之一。
师:看来大家对周恩来的了解还真不少。谁能来为我们介绍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吗? 生:在近代,由于政府的软弱无能,我们的祖国却饱受屈辱,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践踏,外国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妄为,想干嘛就干嘛,简直不把我们中国人当人看,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师:周恩来就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他认为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谁来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崛起,兴起的意思。} 生:为中华的兴起,强大而读书。
师:当时的周恩来还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我们都知道,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我找两个同学来读读,读出感情来。
生:读
(师出示 第一部分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
师:伯父终于说出了为什么,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啊!师:哦,中华不振啊!
师:我们看到大伯回答周恩来的话时,文章中用了(叹号)。你怎么想?大伯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大伯很气愤,又很无可奈何。师:能告诉我这时周恩来心情是怎样的吗? 生:疑惑。师:他在疑惑什么呢?
生:明明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要没处说理去啊? 生:租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师:租借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看个究竟。现在就让我们到跟随周恩来的脚步到租界去看看,究竟那里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
生:第七段。师:谁来读?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师:你听老师读这个句子。(师示范)你再读。
生: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师:从闯进这个词语当中,你知道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看守很严厉。师:对谁看守很严厉? 生:对中国人。
师:租界对中国人不允许随便进入——接着读。
生: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繁华热闹的租界,这就是不允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的第八自然段以后,你会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
师: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吧。(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现在就请你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自由练读)
师:孩子们,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生: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蹲在汽车旁边;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地看着她,她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助她,可中国巡警不但没帮助她,反而骂了她一顿。
师:把你看到的给大家读读,好吗?先读第一句。
生: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师: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现在,你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师: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了你的心!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气愤地)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 一旁。
师: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 生:看到了。
师:把你看到的读一读。
生: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亲人被轧死,反而遭到训斥,你们能明白那个妇女此时的心情吗? 生:能。
师:她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她可能会很委屈。生:她可能会觉得很伤心。师:她此时心里一定觉得? 生:非常难过。
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同情地)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她鸣不平。(师范读)
师:现在,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
生:(声音低沉而缓慢)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你也在替妇女控诉这不公的世道。是啊,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 生:轧死了。师:她原指望——
生: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师:惩处—— 生:这个洋人。师:谁知——
生: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师:反而—— 生:把她训斥了一顿。师: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师:是什么让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生:愤怒。
师:带着愤怒,读读这几句话。
生:(愤怒地)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个围观的中国人,你最想用你紧握的拳头做什么呢?
生:我最想揍那个可恶的洋人和中国的巡警。生:最想把欺负我们国家的人统统赶出去。
师: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让我们怀着满腔的怒火,再读读这句话。师: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 生:想。
师:但是敢不敢惩处? 生:不敢。
师: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投影出示)
生: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 生:站在一旁。
师:因为不敢惩处,所以中国巡警——
生: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师:还是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中国人都—— 生:紧握着拳头。
师: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请你读。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是的,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 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
生:中华不振。
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有一天,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而周恩来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齐读)
师:是啊。周恩来在十二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而且他也为之奋斗了终生,想一想我们同学收集到的资料是不是这样呢?信守了他的诺言,他们一齐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师: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如今我们虽然早已从过去的不振中走出来了,但我们的科技还不发达,经济还不繁荣,少数地区人民生活还不够富足,为此,我们也要树立一个伟大的理想,想想我们要为什么而读书 在书本题目旁边,写下你读书立志的格言.(出示:如今,我要为------------而读书)生:如今,我要为祖国的明天更美好而读书
师:你跟周恩来一样,也有着远大的志向和博大宽广的胸怀,老师也很敬佩你.生:如今,我要为世界的和平而读书 生:如今,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读书
师:你心里也装着我们祖国振兴的大业,是吗
……
师:你们也都是一群有着伟大的抱负和胸怀的孩子,也相信你们能在伟大理想的指引下,沿着伟人的足迹坚持不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下课!4,总结:结合系列图片介绍周恩来的业绩。
四,作业: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什么而读书呢?请用为——而读书的举手写话。
2,课后阅读《大地的儿子》或其它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3,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师:发生在租界地的这一场景中,有几个人物?
(四个,分别是衣衫褴褛的妇女、巡警、洋人和周围的中国人。)
第二篇:教学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课文涉及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感受中国历史上这段屈辱的历史。
2、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想象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和心理,学会表达。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周恩来,这节课就让我们再走进周恩来,去学习他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二、根据疑问切入主题
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中华不振
是的,正是中华不振,才让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的志向。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而你们却读出了一个词语,真会读书!
三、品悟“中华不振”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快速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到的“中华不振”的语句划下来,边划边想,并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用简洁的词语进行批注。(伯父的话、租界地的一幕)
交流读一读画出来的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句子。
2、聚焦第8自然段租界地的那一幕
{1}师范读: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2)假如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个场面,你的内心会怎样?(3)指导引读:是啊,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 ——活泼可爱的女儿 ——相依为命的丈夫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出示接读: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 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4)所以我们看到的场面是: 出示: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相信读了这句话,会有几个词跳入你的眼帘,是哪几个词?
衣衫褴褛会是怎样的穿着?妇女会怎样哭诉? 想象洋人得意洋洋的神态、动作、语言 按常理说这个洋人撞死了妇女的亲人本应怎样?
但他却一样也没做!试问为什么会如此得意洋洋啊?——中华不振!
(5)引读出示:这个妇女原指望------,我们看到的却是------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中华不振啊!
(6)在你们的语气中,老师感受到了那份愤怒,不只是你们,文中的另一群人也感到了愤怒,他们就是————围观的中国人。(7)出示句子,感受“握紧拳头” 在握紧拳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试试此时握紧拳头你想干什么?
大家都满腔怒火了,我们都想揍打洋人,巡警,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想要——惩处
指导写“惩”: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自在心中! 该不该惩处?围观的人想不想惩处?敢不敢惩处?这是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所以我们只能——紧握自己的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补充也只能怎么做?
如果是劝,又会是怎样劝那位不幸妇女?
四、拓展资料,强化感悟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一个没有说理的地方,让我们走进百年前的中国去感受那百年的屈辱。
2、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当时中国的不振。
五、想象情景进行改写
让我们再回到第8段中,请你结合课文第8段进行改写,想象那哭诉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耀武扬威的巡警、围观的人各是怎样的,抓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想象具体,从中让人真正地感受到当时的“中华不振”。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中国阅兵式视频,让学生谈感受
二、(一)、学习导航一:了解立志原因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你能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二)、学习导航二:体会“中华不振”
1、仔细品读课文第11-16自然段,认真琢磨每一个能引起你思考的词语或句子,想想:读了这几段后,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
酸?甜?苦?辣?
温馨提示:我从文中()感受到了()。
2、出示重要句子和租界图片
①“在奉天上学的时候,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些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外国人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无处说理的租界。有了租界的保护,他们可以在租界里肆意妄为,胡作非为。
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这么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
出示“中华不振啊”
②出示句子:“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师: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心如刀绞,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被轧死的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悲痛欲绝,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被轧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泣不成声,读“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出示图片,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想问的,问出来吧?
师:是啊,同学们,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巡警恃强凌弱,外国人犯了事竟如此嚣张,一个女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竟连最起码的公道都无法讨回?就是因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过渡:除了可怜的女人,可恨的洋人,可恶的巡警,你还看到了哪些人?
③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问:外国人该不该惩处?中国人想不想惩处?但敢不敢惩处呢?
(因为中华不振啊)
从“紧握着”“只能”感受到围观群众的无奈,敢怒不敢言
3、让我们再读,感受中华不振
老师读:因为中华不振
学生读:中国人不能随便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去玩。
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4、拓展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曾经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5、小组合作:
面对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一切一切,周恩来心情怎么样?他是怎么想的?拿出纸笔写一写。
6、课后作业:给周恩来爷爷写一封信,给他描述一下今天中国的繁荣面貌,再谈谈自己读书的志向。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耀武扬威、铿锵有力、惩处 ”字音,结合背景理解“租界”,会认并理解“崛起”,会写“惩”。
2.整体把握课文结构,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
4.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教学重点: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
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中华不振”。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suì)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
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学生朗读。
2、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周恩来)对周恩来你有哪些了解呢?(学
生畅谈,课前预习了解,如留学日本、法国,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早期领导人,第一人总理……)
3、周恩来在他年少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所以后来他才成长为的早期领导人,成长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
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周恩来,去了解他少年时代的故事。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引导理解“崛”的意思——崛起、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起而读书。齐读课题。(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检查朗读,读准字音。
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你们也会了,看大屏幕(ppt投影),来,谁会读?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讲解租界)
衣衫褴褛,耀武扬威(读到衣衫褴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铿锵有力(声音响亮,读出节奏。请铿锵有力地读这个词)
惩处(注意cheng第二声后鼻音,chu第三声多音字)出示句子讲惩处放进句子里读。
3、下面把生字词放到课文中。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一件事?(生汇报)
三、默读课文,理解“中华不振”
1、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这样的志向?(生谈)引导学生说出——“中华不振”
(板书:中华不振)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2、同学们,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地方,在旁边空白处做批注。
3、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重点指导第八自然段)
(1)(ppt投影第八自然段)现在就请你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生自由读)
(2)透过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
(生谈)衣衫褴褛的妇女在哭诉,大个子洋人得意洋洋……
a、学生抓“衣衫褴褛”和“得意洋洋”这两个词的意思来想象画面,感受“中华不振”。
b、当时妇女所在的租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引导学生联系第七自然段租借的繁华场面来体会“中华不振”。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指望中
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a、学生抓关联词“不但不”和“反而”体会当时中国政府懦弱无能的情况下,中国巡警仗势欺人,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b、(生读,师范读,生读)
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恨的洋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愤怒的语气)“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3)、此时,紧握拳头的你最想做什么?(生谈)
是的,我们一定要惩处他。让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个“惩”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和在?但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生读)
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想)敢不敢惩处?(不敢)
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人都(握着拳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孩子们,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播放ppt,简介。(2分钟)(4)教师总结:
导致这件事情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中华不振。现在你明白伯父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了吗?
(PPT出示)“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当时在场的周恩来明白了吗?所以在他心里深深地立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阅读,深化感悟
1、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结合时代背景)
2、下面用这两个画面默读下面这段文字,在空白处做批注。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
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3、学生谈谈感受。
五、全课小结,布置思考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课下写一些,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2.引导学生感受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 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齐读课题。
从落后走向崛起,是一个惊天动地的过程,请读。
为了祖国的兴盛而励志读书,这是周恩来满含深情的话语。再读!
12岁那年,周恩来来到东北,伯父的话使他疑问重重:租借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师: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板书: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她,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二、研读课文 深入体会
(一)感受妇女的不幸
聚焦“巡警”
师:请大家看这一个生字“巡”,指导书写“巡”。
师:谁能给这个生字组词?
生汇报
师:“巡警”本是维护警区治安,救助突然受伤、遇险等处于无援状态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巡警是怎样的?
生交流:热情的、尽职的、辛劳的。
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为民服务”。
师:而租借地的巡警,作者又是如何形容的呢?
生:耀武扬威。
师:你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
师:同样都是中国巡警,为什么他们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训斥”是责备的意思。
师:巡警在训斥谁?一位妇女,一位不幸的妇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 “不幸”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一段文字,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妇女的不幸。
学生交流
从巡警的处理方式感受不幸。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们身边,巡警会怎么处理?
生交流。
师:这样的结果,大家想到了吗?你们同意吗?(这样的结果简直天理难容,可在租借地,巡警耀武扬威、黑白不分,这位妇女有理也无处说,这就是----不幸!)
从洋人的态度感受不幸。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衣衫褴褛”,谁能说一下含义?
生交流。
从围观者的敢怒不敢言感受不幸。
师:妇女的遭遇面对租借地黑白不分的巡警有用吗?
师:妇女的哭诉面对租借地得意扬扬的洋人有用吗?
师:围观的人能帮助这个不幸的妇女吗?
出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围观的都是中国人呀,同胞受到欺凌,他们气愤难平,可他们只能紧紧地握紧拳头,谁也不敢怎么样,这就是----不幸!
(二)探寻不幸的根源
(三)领悟周恩来“立志报国”的原因
师:耳闻目睹的事实,烙印在少年周恩来的心坎,落后挨打、饱受侵略的现实,让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齐读最后一段:“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板书:振兴中华)
师: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用一生去实践自己的誓言。
三、小练笔:我为什么而读书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
中华不振 国土被占
国人受欺
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