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最新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017.3.1 最新版
2.学生自由读生字。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 振—晨 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汇报要求认识的字。(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2017.3.1 最新版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2017.3.1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
最新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教学意图:学生对周总理已经没有什么概念,只有老师对总理的生平进行介绍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明白只有像总理这样从小有远大的理想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2017.3.1 最新版
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老师读,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意图:教师范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上起到引导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学生在书中进行标注,把读音、部首很好的掌握。)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遇到问题查字典的习惯。)
四、作业: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教学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练习学生归纳能力。)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意图: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总理的内心世界和对国家的热爱。)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2017.3.1 最新版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教学意图: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描写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什么不把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一个问题,使学生能明白作者写法的巧妙。并学习这样的写作技巧。)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教学意图:明白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孩子,只有周恩来的心里想着自己的国家,更能体会出它的伟大,与不平凡。)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教学意图:对全文进行总结。)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教学意图:体会文章的写法。积累词语。)
三、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教学意图:增加知识积累。)
四、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学意图:练习写作,使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表达出来。)
五、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2017.3.1 最新版
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教学意图:知识扩充。练习表达能力。)
2017.3.1
第三篇: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教学反思: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最新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四、诵读。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五、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2017.3.1 最新版
2017.3.1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