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时间:2019-05-14 14:1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王璐璐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小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

导读法、讨论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准备。

2、了解课文时代背景、周恩来生平事迹。

3、设计概括课文内容的练习题。

4、制作相关投影。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新课,介绍周恩来生平事迹及当时中国的现状

1、师:请同学们听一个小故事。同学们,听小故事时,要注意里面的主要人物是谁?他做了什么?(播放周恩来立志小故事)。师板书(周恩来

立志),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谁来为我们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3、生思考回答(由“崛起”谈开,深入探讨这句话的意思)

4、师:介绍周恩来生平(投影出示)

5、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志向。周恩来能成

为一个伟人,是与他少年起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就能立下大志分不开的。他立下这个志向的时候,还是和我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是什么促使他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一些词语真不好读,你们认识它们吗?

(一)投影出示词语 开火车读

(2)师:嗯,字音读准了,但感觉不准。词语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也是有感情的,试着结合你的理解,加上表情、动作再用心读一读。(学生再读词语)

(二)、朗读课文,学习词语。

师:词语读好了,课文也一定能读好,谁愿意读一读?(指名学生接龙读课文,提醒有感情朗读)。

1、生读第一自然段时。(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处理随机问题)

2、接读周恩来和伯父对话的部分。

(1)通过师生分角色的朗读理解“打破沙锅问到底”(师随机评价学生朗读。)

预设师小结:为搞清一个问题,一问再问,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对呀!有一个省略号躺在那里呢!一连串的问题,许许多多的问题留在了周恩来的脑海里,使他疑惑不解。画下这个词语(疑惑不解)。也是好奇心驱使着他去看个究竟。

3、接读周恩来在租界所见的部分。

(1)师引:这一部分哪个词语值得关注,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引:你看有的同学已经把那个词语画下来了。读书就要留下思考的痕迹。)

(2)交流生画出的词语(预设:风和日丽、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衫褴褛)(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随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3)师引:这一部分内容里,有一个词语“一通”把它画下来。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4)生读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替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道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一通”“通”四声多读几遍

(5)再指名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这两句话。

(6)师小结:伯父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但此时此刻周恩来亲眼目睹眼前的一切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所以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宏伟志向。请同学继续读

4、接读周恩来修身课立志部分。

(1)指导读周恩来两次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读理解“铿锵有力”。

画出相关的两个句子,指名读。(根据读得情况恰当评价)

(预设师引: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文章中是怎么说得?----清晰而坚定。读书要注意这些提示语。你再来读)

(师:谁再来响亮的读一遍!再清晰些、再明白些、再有节奏一点,再读。齐读。这样的读就是----铿锵有力的读。画出这个词语来。)

最后一段里有一个词语“振兴中华”画出来。“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一声,标上读音。

5、师总结:课文同学们都读得正确、清楚、流利,不错,超乎想象。又读了一遍课文。我们知道了,最后周恩来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合上书,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在车站伯父的一番话让周恩来---疑惑不解,在租界里周恩来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修身课上---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再读读我们画出的那些词语和句子。

6、梳理课文内容,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1)师:现在同学们明白是什么事使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吧。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2)填写词语补充完整(投影出示,学生填写手中的练习)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周恩来在()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中国巡警不但不(),反而训斥();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

4、师:为什么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投影出示,介绍时代背景)师:当时,我们国家处在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相继与帝国主义国家了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

地、赔款,使得我们国家越来越穷困,越来越落后,贫困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负,所以才在我们国家的境内出现了外国人的租界地。正如老师前面所说,他们是打着租借的幌子,实际上是想把我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中国都有租界地,并且他们在租界地内开设夜总会,建设跑马场,公园等,正如课文中所描写的一样,(出示句子)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就在这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里发生了那件让我们痛恨的事

三、细读第八自然段,理解中华不振,体会周恩来立志原因

1、默读第8自然段,思考:

(1)、用自己的话介绍事情经过

(2)、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选择给你印象最深的,我们一会儿交流。

2、交流:在场的都有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中国妇女

师:为什么她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师:你能把课文中描写这位中国妇女的句子读一读吗?“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这说明了什么?那么她在哭诉什么呢?

师:是啊,可能早晨他们出门的时候还高高兴兴、有说有笑,可是现在却被洋人的汽车无情地轧死了,她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悲痛?怎么能不哭诉呢?现在,她仅仅是希望中国巡警能给她一个公道,但结果呢?换来的是什么?

师:是啊,大家看,多么可怜的中国妇女啊。

(2)请把你们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洋人

(1)师:洋人的哪些表现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你知道“得意扬扬”是什么意思?那我们通常做了什么事的时候才会“得意扬扬”呢?

(学生汇报)

师:是啊,当我们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妈妈表扬了我们,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当我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冠军,这时候我们才“得意扬扬”。那么,洋人是做了什么好事吗?

师:他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当时,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看哪,多么令人气愤啊!此时此刻,你心中对这位洋人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师:当我们这些情感上升到顶点,就会化为一个字——?(恨)

师:多么可恨的洋人!

(2)请读出这种可恨!(指名学生读句子)

◆中国巡警

师:还有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说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理由吗?来把课文中描写这个中国巡警的句子读一读。

师:你认为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而他却恰恰相反,来,咱们一齐来读读这句话,注意把其中的一对关联词“不但不……反而……”重读。(学生齐读句子)

师:作为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中国巡警不但不帮着咱们自己人申冤,反而替洋人撑腰,真是—

师:可恶之至!而且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中国巡警,他用了一个什么词形容那些巡警的?

“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你们能做个“耀武扬威”的动作给老师看看吗?

师:那些中国巡警在租界地里就是这样“耀武扬威”!他们是依靠谁的势力才会这样啊?

师:这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一个成语叫—狗仗人势!这些中国巡警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竟然依仗着洋人的势力“耀武扬威“,胡作非为,的确可恶!

◆围观的中国人

(1)、师: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来,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此时此刻,假如当时我们就在现场,我们就亲眼目睹了整个事情的经过,作为我们—一个有血有肉、有骨气的中国人,此时此刻,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交流、汇报)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看来你们都是些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中国人!那么,当时在场的中国人他们都无动于衷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师:是啊,他们也气愤,他们也恼怒,但是他们却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只能把无边的怒火攥在紧握着的拳头中,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样呢?意思是

——

师:谁也不敢怎样,也只能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罢了!当读到这儿,我们不能不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这真是一群可悲的中国人!

(2)师: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一位“可怜”的中国妇女,一个“可恨”的洋人,一些“可恶”的中国巡警,一群“可悲”的中国人,共同导演了这样一出令人气愤、令人恼怒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词吗?(板书:中华不振)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句子)

3、师: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师: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板书

【设计意图】: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四、指导写字,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观察生字关键笔画写法,提醒学生书写时注意的地方。

2、学生用生字卡片练习书写。

3、展评书写结果,纠正不准确书写。

4、进行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巩固练习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和

。)

五、总结

师:处于战乱年代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请同学们课下好好思考,在小练笔上写一写你的志向,在班上读给大家听,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加油!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中华不振?疑惑——目睹——立志

博大的胸怀

远大的志向

第二篇: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教学反思: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

最新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教学意图:学生对周总理已经没有什么概念,只有老师对总理的生平进行介绍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明白只有像总理这样从小有远大的理想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

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2017.3.1 最新版

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老师读,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意图:教师范读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上起到引导的作用。)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学生在书中进行标注,把读音、部首很好的掌握。)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遇到问题查字典的习惯。)

四、作业:抄写生字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教学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练习学生归纳能力。)

二、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意图: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体会总理的内心世界和对国家的热爱。)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2017.3.1 最新版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教学意图: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描写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什么不把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一个问题,使学生能明白作者写法的巧妙。并学习这样的写作技巧。)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教学意图:明白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孩子,只有周恩来的心里想着自己的国家,更能体会出它的伟大,与不平凡。)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教学意图:对全文进行总结。)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教学意图:体会文章的写法。积累词语。)

三、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教学意图:增加知识积累。)

四、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教学意图:练习写作,使学生的情感更好的表达出来。)

五、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2017.3.1 最新版

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教学意图:知识扩充。练习表达能力。)

2017.3.1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最新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017.3.1 最新版

2.学生自由读生字。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 振—晨 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汇报要求认识的字。(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2017.3.1 最新版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2017.3.1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下载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备人:张秀华审备人: 张伟元温月云复备人: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品教案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合集五篇)

    最新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文档资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欢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1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鲁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